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1
关键词:口语交际;学习方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而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在教学各个环境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点滴尝试,就此谈谈体会。
一、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采取了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话不离口,出口成句、成段、成章,逐步以“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过度到“我想说、我敢说、我会说”。
首先做好口语交际训练准备,激发学生说话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上好语文课,课后大量阅读课外书,摘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按时写日记等。使学生具有充足的知识信息和词汇量,并用规范准确、清新优美、肺腑人心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对教师的敬慕之情,增强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感染。
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口语交际要求不同。如:我训练二年级学生说话时这样问:“同学们想到我家去玩吗?”“愿意!”我便把我家的话说了一遍。接着说:“同学们,我也想认识一下你们的家,请你们告诉我好吗?”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详细、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家的位置。这样,激发了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欲望。
其次,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口语训练质量。我在常规的口语训练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或同样的内容,我时常变换一些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①听话说话。老师讲一个伸出双手帮助别人的故事。要求学生先认真听,然后说说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呢?②看图说话。图片可以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绘制或老师制作课件让学生观察。要求学生限时说出自己所看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那些符合这些图的情节。③跟光盘学说话。我经常利用多媒体光碟教学。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大家都来帮帮他”口语交际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光碟,要求一边观看,一边专心听,看后指名学生把小华遇到的难题说出来。同学们都来帮他想一想,讨论一下,他应该怎样做,为仕么?这样通过看光碟,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④命题说话。如:“夸夸家乡”,我让学生先说说你的家乡在什么地方?环境怎样?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变化?等。接着我又让学生“夸夸我们的学校”,延伸到“夸夸本班的同学”等。⑤即兴说话。针对一些热门的、敏感的话题给出学生一些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还有课前三分钟演讲、电话交流、当导游、记者采访等等形式,使口语交际活动别有风味且引人入胜。
二、口语交际活动的训练环境。
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口语交际情趣。课间我有意识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打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活动。上课后,我让学生说说课间怎么玩的,学生们便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抓住学生心理,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一天,我有意改变了发型,穿了一身新衣服走进教室,见学生都盯着我,我便顺水推舟说:“同学们盯着老师,是不是老师变了。”学生们齐声说:“是。”我接着说:“那你们说说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老师的外貌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学生们纷纷举手,一边端详着我,一边说。说得流畅、形象。除以上方法外,我还经常利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设计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片段、采取讨论、评比、演讲比赛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的兴趣和自我表现欲望,增强信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要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口语训练,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他人交流沟通、团结合作精神、思维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2
【关键词】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工科院校;实践
《数学分析》是数学类本科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教学时间至少持续三个学期,故其在数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学分析》课程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且它体现的分析思想、推理论证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可延伸到现代分析学当中,在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研究中起着奠基作用,同时该课程也是数学类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之一。作为地方工科院校的数学类本科主干基础课程,结合工科院校专业特色,加强对《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我校数学分析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的使用情况
目前我校数学类专业使用的《数学分析》(第四版)[1]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套教材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国内影响很大,第一版在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第二版荣获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该教材已经形成相对成熟和完整的体系,但是我校属于地方工科院校,扩招后生源质量与重点院校存在一定差距,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向重点院校看齐,凸显出很多问题(其实也是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2,3]):所选教材内容多是纯理论叙述,强调定义、定理,注重逻辑思维、推理论证,而忽略概念和模型的实际意义和计算,实际应用性不强;只注重局部细节和经典范例,过于精雕细刻,而忽视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和推陈出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校本专业特色没有结合,课程教学墨守成规;加之基础薄弱,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分析高深莫测,很难尽快适应数学分析的教学。另外,缺乏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水平的数学分析习题资料,导致选用配套的习题解答参考书的效果也不理想。
1.2 课时与教学进程的问题
我校从大一开始对数学类专业连续开设三个学期的数学分析课程,每学期80课时,总共240学时,其中第一学期讲授教材的第1-7章,第二学期讲授第8-16章,第三学期讲授17-22章。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求培养出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专业人才,从而削减了基础课的课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与其他院校相比,数学分析课时相对少,无专门的习题课课时安排,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未因此而减少和降低。
1.3 教学模式问题
《数学分析》是我校的精品建设课程,我们基本改变了那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初步实施了有效教学的模式、融入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以及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课堂上采用传统粉笔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但由于课时紧张,讲得过快,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轻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即使融入了数学实验和建模的问题,也是匆匆带过;实施有效教学的手段也不多,需要教师引导好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小组讨论,近一步提升数学分析的学习成效等。
1.4 与高中数学教材的接轨问题
我校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各自的高中数学课程的教材有差异,所选修的内容也不一致,有些内容与现行的数学分析教材衔接不上(如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极坐标变换和复数的三角形式等),而有些内容又重复地讲解(如极限的计算、一阶求导和定积分等)。这样需要教师对现行教材的第1-9章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内容,略讲部分内容。
1.5 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数学分析课程是采用“平时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的70%=期评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各章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综合类型的不多,在实际操作中,平时考察作用不明显,往往还是一卷定是否挂科。这种成绩评价方式并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
1.6 学生的思想问题
地方工科院校的数学类学生大多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不高,自感“先天不足”,就业前景不佳。加之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对数学分析缺乏全面认识,数学应用能力和意识不强。同时数学分析课程与中学数学相比更注重逻辑思维、推理论证,教材的习题有一定的难度等,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惧怕数学分析课程。
2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我校数学分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课程老师深入学习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并采取“课堂全息实录”的方式对若干节课进行全程实录,然后应用“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技术和课堂诊断分析技术进行分析,明晰数学分析有效教学的独特征象,优化相应的有效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提出几个基本要求:①以生为本,即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尽量少讲一点,学生尽量多自我学习一点。②把握核心,精讲多练。③数形结合,类比猜想。④画知识树,理清结构。⑤突出思维,加强数学实验和建模。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求主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有效教学手段,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学、问、做、结”中自主学习,在“改、答疑、命题、制作”中参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2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
根据《数学分析》(第四版)教材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章节结构进行探索性的调整。(1)根据课时减少的情况,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少讲或略讲,而对主要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的本质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重点讲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上分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和高要求”层次。如实数的完备性理论内容略讲,只对基础好的同学提出要求。(2)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调整教学内容,将一些方法相同、相似或前后关联度较大的内容串在一起讲解。如尝试将一元和多元部分的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函数泰勒公式的余项类型、定积分与重积分等串在一起讲授。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方法的统筹把握,即节省了课时,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3)在数学分析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是根据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二是结合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三是根据大学生数学建模的模拟题及竞赛试题简化出研究性项目。每个学期的期中布置研究性题目,学生组队进行资料的查阅、问题的解答和期末小组答辩,所得评价结果记入平时成绩。由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分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2.3 创建数学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我们开发了《数学分析中的数学实验》课件,分三个学期讲授,每学期讲授4课时,其它内容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实践(下转第51页)(上接第39页)表明,增加的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分析中的几何图形、数学模型的求解和数值计算等内容。为了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我们依托数学分析精品课程网,结合《数学分析》等课程教学构建了大学数学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简介、优选试题、研究性题目、小论文写作、大学生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的相关试题和备赛资料等挂在网站上,供学生查阅,自我学习,自主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同时,数学实践教学平台也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摆脱繁重的、乏味的数学演算和数值计算,并促进数学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使学生有时间去做更多的创新性工作。目前,近几届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决赛二等奖1项,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赛区本科组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4项并发表学术论文3篇。
2.4 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我校数学分析课程是采用“平时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的70%=期评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缺点在当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越发不适应。单纯的从学生的作业和出勤来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同时因各种原因,学生作业抄袭情况较严重。而期末考试,偶然性大,试卷内容只是书本各章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和老师重点讲解的内容,综合类型的不多,特别缺乏对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实际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考查,更不能反映学生对数学分析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区分度不大。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成绩评价方式,即“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研究性小论文写作)的30%+期末资格考试(试题来自书本和作业等,以杜绝平时作业抄袭的现象)的40%+期末综合考试(试题为综合性)的30%=最终成绩”。其中研究性小论文写作内容包括:对微积分科学、方法思想的探讨;对无理数和的研究;对特殊函数的构造;对一致收敛性和重积分变量代换公式证明等的讨论;数学建模论文和数学实验设计等。该考核评价形式可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既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困生的成长。
3 结束语
虽然《数学分析》已是我校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有着自己一些独到的教法[4],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要结合我校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继续加强对《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让数学分析常讲常新。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纪跃芝,刘庆怀,陈嘉,等.地方工科院校《数学分析》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23-24.
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双语课程”因其“原版教材、使用外语”等“国际化”的特性已成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往能力人才的最佳载体。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提出了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要求力争三年内,使外语教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等(张同利,2007)。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外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动态,是近年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在湖南城市学院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的双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目标定位
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是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及演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西方语言学各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和论述方式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掌握语言学理论的各种概念和术语的来源与内涵,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西方语言学原著的水平,加深学生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修养,为以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之所以选择该门课程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主要是因为该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国外语言学各流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如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这些语言学流派的代表性著作都是用英文写成,因此采用“原版教材、使用外语”的双语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文,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查阅英文资料的能力,能够使用英语与教师进行一定的交流。因此,采用双语课程教学完全可行,学校也立项予以支持。
有关文献认为,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习者能达到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换而言之,就是教师以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传授学科知识,学习者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达到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目的”(林令霞,2004)。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通过专业培养中的双语教学,实现如此高的教学目标在现实条件下有一定难度。目前对于绝大数高校而言,双语教学的开展尚处在一个尝试性的摸索的初级阶段,而且这种尝试性的教学适用的课程也不多,学生双语教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因此很难达到这样高的目标。我们认为,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来看,能够借助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专业外文教材及参考资料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这个目标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这也就是我们开设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
(一)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
双语教学的形式有多种,从采用的教材来说,有英文原版教材,有中文翻译教材,有部分英文摘录和中文解释说明教材;从教案的书写来说,有全英文的教案,有全中文教案,有英文教案附带少量中文说明或中文教案附带少量英文说明教案;从授课的语言来说,有全英文讲授的,有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讲授的,有中文为主英文为辅讲授的,有全中文讲授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提炼出这样几种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化的双语教学授课模式:一是标准双语教学模式,即采用优质原版教材,英文教案,英文授课50%以上,且教学效果好的认定为双语示范课程;二是准双语模式,采用原版教材或国内编外文教材,英文附带少量中文的教案,英文授课比例在30%~50%之间;三是过渡型双语模式,采用外文教材和中文讲义,英文授课比例低于30%。其中,第一种形式是最好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第二种形式应该是最合适的和目前使用较少的,第三种形式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比较常用的。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采用的第二种准双语模式。
(二)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由于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西方语言学各流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要想找到一本既能简单介绍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又有适当的原文摘录的外文教材很难,目前市面上好像还没有此类教材。以往中文授课时采用的是胡明扬的《西文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版),但由于该教材是中文翻译版,不太适合双语教学,因此只能把它列为辅的参考教材。后来,我们选用了国内编外文教材《语言学教程》(胡壮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外文教材有c.f.霍凯特编写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2005),参考英文原版语言学流派名著有索绪尔(f.de saussure)的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4),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的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5.gerald duckworth & co.ltd.),vivian cook & mark newson的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0.blackwell publishers ltd.),韩礼德(m.a.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4.edward.amold publishers limited.),f.ungerer & h.j.schmid的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10)。
(三)双语教学方法
1.开发多媒体课件
加强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双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自制的双语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明的表格、清晰的文字及flash动画等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从而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个形象化、立体化的平台,有助学生在英语授课方式下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使比较枯燥乏味的语言原理变得生动活泼,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
转贴于
2.编写英文教案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上面选定的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的教材和相关的中英文参考资料,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组织双语教学内容,编制了全英文教案,并针对复杂的英文专业词汇配以少量的中文注解。此外,布置给学生的习题注意考虑到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准备了适当的英文思考题。
3.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基本概念;二是语言学流派的基本理论;三是利用相关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前两种内容使用全英文讲解,配以形象的图形和简明的表格,多使用英文简单句式对专业词汇及基本理论加以详细、通俗的解释,并附注少量中文词条。后一种内容由于是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分析说明解释中文中的语言现象,因此使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授课过程中的提问、讨论和答疑等其它环节也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尽量营造一个较浓厚的课堂英文教学氛围。根据反馈,初期学生对这种方式感到有些不适应,但逐步适应以后感觉效果良好。
4.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对外汉语专业班的学生进入高校时和其它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经过大学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公共英语运用能力,但对本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还不很熟悉,有时会出现不能听懂的情况。因此,需要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到网上查找有关的语言学知识背景资料,如在本校的期刊网及超星数字化资源里查找和检索专业词汇及相关的语言流派的介绍和说明,让学生对所教的每一个语言学流派先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上课时教师便只对某个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讲解。至于课后练习和答疑可直接找授课教师交流,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
双语教学的考核与其它课程一样采用百分制,包括考勤、课堂听课问答、作业和考试部分等内容。考核成绩分两大部分,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项分别占30%和70%。
三、西文语言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分析
(一)考试成绩分析
此次参加西方语言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学生只有一个班26人,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考试通过率为90%,优秀率达到30%,基本上达到了甚至略高于其它课程的考试水平。为了进一步检验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双语教学的效果,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还对比了本学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学生与未进行双语教学学生的四六级过级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参加了双语教学班级学生的四六通过率比未参加双语教学的同年级班级学生的通过率高出30%,六级通过率高出21%。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通过双语教学还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国外语言流派的基本内容,感受了英语思维,理解了课程专业内容的英语表达,对学生正确地使用、阅读英文原版专业书籍和参考文献资料十分有利。另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获取国外新知识的实际能力,这是大学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所难以达到的。
(二)学生反馈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双语教学的效果和今后继续开展双语教学,除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及时沟通外,还参考学校的教学考评系统,让学生在学期末对西方语言学原著课程双语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共有10个评价标准,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材选用、授课效果、辅导答疑、练习、作业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中英文教学持肯定态度,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十分认可。另外,我们还征询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学生主要感觉课程内容较多,时间比较紧,需要耗费较多精力去准备,希望在课程进度上适当调整。此外,在考核成绩的评定上应该更具有灵活性。
四、对西方语言学原著选读课程双语教学的认识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西方语言原著双语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第一,明确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和能力,理解专业课程的英文逻辑结构和阐述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因此,双语教学是手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研究才是目标。教学时,不能本末倒置,过分注重英语语言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理解。
第二,提高授课教师双语教学水平。
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教师有出国学习和进修的经历,但总体来说,大部分教师的英语水平与国际化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真正能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师并不多。因此,教师应接受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明确双语教学的标准和定位,认真筹划、精心准备,逐步开展双语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教师观摩外籍教师的全英文教学,与之探讨教学环节的各方面,为今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双语教学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对老师而言,双语教学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备好双语教学教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学生而言,双语教学要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一是知识方面的准备,学生应课前阅读相关专业课程的英转贴于
文背景材料,熟悉专业术语的英语词汇,课后复习电子教案内容,查阅必要的英文专业文献;二是思想上的准备,学生对双语教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初期可能听不懂,但只要大胆交流,认真准备,就能逐步适应教师的英语授课和交流。
第四,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辅助教学。
相比用中文教学的其它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授课教师要灵活运用讲授、讨论、演示等各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提高英语能力。
五、结语
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4
[关键词]三本院校 信号与系统 教学方法
信号与系统是高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该课程以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等课程为基础,是后续的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非常重要的先修课程,其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强,定理概念及公式多、内容抽象。该课程历来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不同于先修课程的思维方式,而且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感到难学;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系统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感到难教。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笔者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谈一下如何提高三本院校学生“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
本课程主要讲授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种体系、两类方法、三个变换。两种体系是指该课程研究的系统按照其处理的对象可分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两种;两类方法是指课程使用的分析方法分为时域分析法和变换域分析法两类;三个变换即为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本课程中,定理概念及公式很多,但贯穿于全课程的概念定理主要还是冲激信号、线性系统的性质、信号的分解性、卷积定理、系统函数等。要花大力气讲清楚基本概念,特别是那些先修课程中没有的、而本课程中新出现的概念。例如,冲激函数这个概念先前没有出现过,在讲解中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函数,后面章节中要用到就结束了,而是用矩形脉冲取极限的方法导出冲激函数,学生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掌握冲激函数的概念及基本性质。通过信号的分解性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信号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冲激信号的叠加,引入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函数之后给信号分析、系统分析过程带来了方便。在线性系统的性质部分,一定要讲清零输入线性与零状态线性的概念。系统的完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与初始状态间是线性关系,零状态响应与激励信号间是线性关系,但完全响应与与激励信号间并不满足线性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对线性系统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卷积定理在本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要从时域和变换域两个方面讲清卷积定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应用。我校是三本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很难去理解一些推导过程,不仅对理解概念性质无益,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讲解概念、定理及性质的过程中,必须绕开繁难的数学推导,着重讲解概念、定理及性质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应用。例如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应避开傅里叶级数的推导,侧重于理解频谱的概念及频谱叠加的原理。
二、用兴趣激励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教学法就是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兴趣激励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绪论课时,为了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信号、哪些系统?在启发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信号后,我们将其引导到常见的电信号,比如手机信号、电视信号、数码相机中的信号等等,之后,我们在启发学生,对上述各种类型的信号,我们能对其做哪些处理?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归纳的信号,他们都很熟悉,因而能够很快举例说明各种信号处理方式。老师讲同学们提出的各类信号处理方式进行引申,总结归纳出信号与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意识到这门课程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很有用,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注意以启发式为主,灵活利用互动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变成真正的“教”与“学”的交互式学习过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透彻,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结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正确应用类比法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以分析系统对信号的响应为主线,先连续后离散、先时域后变换域,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相辅相成。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在很多地方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具体讲解时,指出两种系统类似性质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其不同的地方。比如微分方程的时域解法与差分方程的时域解法中,两者的完全解都是由齐次解和特解组成,解的形式也相似;在变换域解法中,都是通过拉普拉斯变换或Z变换将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成代数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解的变换式后,取反变换得到解的时域表达式;两种系统的系统函数均为零状态响应的变换式与激励信号的变换式之比;在系统的稳定性部分,利用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将连续系统稳定性的结论移植到离散系统。在教学中我们突出了这些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相关内容,同时也解决了学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五、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公式和理论推导很多,各种波形和变换复杂,传统的单一黑板式教学在定理推导、习题解答等环节较为适用,但对于较复杂的频谱图形及变化过程的展示,多媒体教学则更有优势。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授有机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步一步地展示教学内容,辅以图片或动画演示,既帮助学生获得了直观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又加大了课题教学的信息量和趣味性。而对于公式的推导计算或教学重点的介绍,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可以方便学生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理顺知识脉络,加强;理解和记忆。
六、将matlap引入课程教学
matlap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包,具有强大的矩阵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语句简洁直观,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通信、雷达、生物医学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matlap软件仿真演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例如在讲解采样定理时,用matlap将采样过程中各部分频谱展示出来,同时变小带限信号的采样频率,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频谱由不重叠到重叠的过程,学生看后印象很深,也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七、上好习题课
信号与系统课程概念多、数学表达式多,要想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还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课。它是讲授课的延伸和拓展,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索性知识、澄清错误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习题课中,选择一些较典型。比较困难的题目、学生询问较多的题目以及作业中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和难点,加深对信号与系统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掌握本课程内容。
八、结束语
笔者针对三本院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探讨了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君里.信号与系统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建荣,王秀敏,金宁.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技信息,2010(25):450
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5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护理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职护理人员只有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深造才能胜任本职护理工作,而对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果洛牧区来说,在职护理人员除了自学、狠练基本功外,运用远程教育来充实和完善自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果洛州护理人员众多,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在职护士工学矛盾突出,因此,运用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弥补护理人员少,医院经费不足,教育覆盖面窄的缺陷,而且可以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便于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
1 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优势
1.1 远程教育的概念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异地医学技术信息交流,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新理论,普及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学科发展新趋势、新动态、新方法而建立的集现代科学技术和优秀医学教育资源为一体的网络平台[1]。
1.2 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育、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2]。
1.3 远程教育的优势 (1)学员不需要离开工作单位和居住地,使学员在坚持工作、照顾家庭的同时完成较高学位的学习。这样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员,特别为果洛州这样的偏远牧区学员提供了同等的学习机会,大大缩小了地区差别,使更多的在职护士能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2)学习时间可灵活掌握。一方面,每个学员有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果洛牧区学员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职护士根据自 己需求和能力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 (3)促进每个学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利用电子邮件,教师向每一位学员提出问题,学员有充足的时间 查阅资料,认真回答问题,同时,学员把自己的问题和答案放在电子邮件上,相互交流,共享每个人的问题和答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果洛牧区交通不便,经济滞后,学员在当地进行学习,节省了时间和食宿费用,提高了学习质量,降低了学习成本。
2 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上。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员的分离,使学员的学习方式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具体讲,适合果洛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个别化自学 这是远程教育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员借助文字材料进行学习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因而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灵活、自由,可以避免工学矛盾。
2.2 面授、辅导 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学员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习目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缩短了教学效果反馈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员的差异性进行个别指导。
2.3 音像课堂 这种学习方式在远距离教学中起主要作用,护理人员直接购买VCD光盘就可以利用自己的VCD机获得学习信息。
2.4 电视课堂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获取教学信息的一种方式。
2.5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员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优点是形象、直观,打破了时空限制。
2.6 交互式学习 它是指学员利用媒体与教师、学友进行交流或收集信息。这种方式可增加教师、学员之间的了解与帮助,体现相互协作的精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果洛州个人电脑拥有量不断增加,因特网服务已开始在家庭中普及,以上几种远程教育学习方式适合果洛州州情,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学习。
3 在学习过程中在职护士必须具备的要素
3.1 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坚定的学习信念,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完成学习的重要思想保证。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为了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过程中才会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3.2 有周密的在职学习计划 在职护士学习,最大的困难是工学矛盾。她们既是临床一线的主力军,又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工作、家务集于一身,护理人员在合理安排工作、家务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处于哪个教育阶段,应修多少学分,应加强哪些专业技术,做出周密有效的个人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
3.3 学习过程中要有“慎独” 精神 远程教育具有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点,使教管分离,无疑造成了管理上的松懈,护理人员须发挥“慎独” 精神,根据远程教育的学习环节安排,认真完成作业、参与网上讨论、参加定期面授、网络在线答疑等具体事宜。不能利用管理上的漏洞,学习流于形式,与在职学习的目的相背离。
3.4 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远程教育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当引路人、指导者。在职护理人员要勤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QQ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还可利用网上发帖的方式,对疑难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传递教学信息,提供答疑和辅导,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职护理人员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虽然面授时间少了,自主学习的要求高了,但通过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护士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工作的节奏。远程教育为所有在职护士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教育资源、教育时空的广泛性,为广大的在职护士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接受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范文6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领远程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变革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系统的最根本的资源,[4]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支撑,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差异。当前的择校热,重点学校之所以受到追捧,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重点学校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于远程教育的教学时空分离,获取远程教育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远程教育信息资源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远程教育学校争相建设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的现象,学校纷纷投入大量经费来支持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传统的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具有独占性和单向传播性的特点,印刷教材、磁带、光盘只能在有限的地方供有限的学习者使用,这就造成了远程教育信息资源不得不以学校为单位自行建设,以供自己的学员使用。且像磁带、光盘这样的教育信息资源需要配置多套以满足众多学习者同一时间学习的需要。而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则突破了传统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局限。在网络环境下,同一信息资源完全可以由多人同步在线使用而互不影响,网络的共享特性使得学校不再是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单独的建设主体。在Web2.0环境下,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用户对资源利用也不再是静态地获取,用户既是资源的利用者,又是资源的建设者。
(一)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从各自为政到共建共享
以视听技术为代表的传统远程教育信息资源,使用者与资源之间是接触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就决定了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只有以学校为主体独立建设,学习者在本校内接触教育信息资源。这种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同一资源大量建设,不同学校重复建设,并且,只要这种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存在,校与校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就必然存在,不同学校学习者获取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起点就不公平。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用者与资源之间的接触式的一一对应关系被打破,代之以非接触式的一对多的关系。只要网络通达、带宽足够,同一信息资源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用户均可同步在线使用。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理想状态下全国范围内甚至全世界完全可以实现共建共享同一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但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很难实现的,在可行性范围内,我们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区域内的共建共享以及区域间的互换。[5]在区域范围内,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主体,会同区域内远程教育机构,共建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辖区内所有学校共享该资源库内的教育信息资源;在区域之间,可以从谁投资谁受益和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出发,协商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互换条件或购买计费方式。相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资源互换模式具有革命性变化:首先,资源建设效率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同一资源只需建设一份,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节约了成本;其次,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相对于学校各自为政,区域内整合力量组建的大型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数量倍增。整合各方面力量设计开发的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其质量也与学校自行建设的资源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再次,实现了远程教育信息资源获取的起点公平。区域内所有资源使用者共享同一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传统意义上无法实现的大范围内的公平,破解了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失衡难题,而区域间资源互换机制,也极大地缩小了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差距。
(二)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利用:从静态获取到动态构建
传统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传递具有单向性的特点,信息资源使用者只是单纯获取资源,资源建设者与资源使用者处于资源的两极,缺乏互动与交流,使用者只是静态地利用资源而不能动态地反馈与补充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的建设质量与资源建设者本身的水平密切相关,信息资源的建立、更新、维护全由建设者独立完成,由于受到个人经验值的影响,资源的质量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缺乏更高的提升空间。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基于Web2.0的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使用者提供了互动与反馈功能。Web2.0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信息资源的浏览者,也是信息资源的制造者。所谓制造者,是指用户不再仅仅是读者,同时也成为作者,在模式上由以往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资源向动态构建信息资源发展。[6]在Web2.0环境下,每个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资源进行评论和补充,形成再生信息资源。后续资源的使用者不仅能浏览原始1次资源,还能浏览前使用者的补充和评论,自己也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和评论。这样,原始1次资源就会不断得到补充和修正,实现资源量的扩充和质的提高。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就像滚雪球一样得到“动态构建”。从传统的静态获取,到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动态构建,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首先,从资源建设者角度来看,资源建设者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单纯的资源建设者,更是资源的管理者。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像滚雪球一样向前动态发展,人人都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雪球越滚越大,资源越来越丰富和全面,从而改变资源建设者的思维模式,毕竟个人能量有限,用户参与建设的远程教育信息资源,更加关注学习的泛在性、情境性、社会性、个性化、非正式性等,[7]可能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其次,从资源使用者角度来看,使用者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纯的使用者转变为既是使用者又是建设者。再次,从资源利用本身来说,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经过多重用户的补充和评论,其再生资源会对后来资源使用者的思维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使用者对原始资源的理解,提高认知水平。
二、现代信息技术触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从基于资源的远程教学,转化为通过网络多媒体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信息资源之间、多种媒体之间的多维互动教学。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在传统的远程教育中,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单向传送”,教学交互难以实现,学习者主要通过学习印刷教材、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基于资源的远程教学,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重视知识材料的多媒体呈现,能给学习者提供多感官刺激的教学资源。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远程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孤独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性较大。交互在整个远程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远程教育专家加里森曾指出,教学的质量和教育过程的完整性有待于持续可靠的双向交流,若缺乏及时的相互联系,那么远程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孤立无援的学习形式。[8]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均证实,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资源获取,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教学交互之中。传统的远程教育之所以被人诟病,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过程缺乏及时有效的互动性。Web2.0解决了远程教育只有资源没有互动的尴尬局面,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远程教学过程的有效多维互动成为现实。“基于网络、导学结合、四维互动教学模型”(见图3),可以使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实现跨时空、几乎零延迟的实时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学”。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在充分应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指导性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导学是前提和关键,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基础和支撑,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多种媒体之间四维互动是教学活动运行的内在要求。远程教学活动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这个过程的运转,既依赖于学校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动力源推动,又需要应用评测监控机制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纠偏。因此,本模型中,教学服务、管理和评测监控两个辅助系统成为整个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维系着导学结合、四维互动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转。远程多维互动教学弥补了传统远程教育的不足,通过多维互动,消除了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无助感。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还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类似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氛围,学习者如同身在教室,面对面聆听教师的讲解,并可随时通过实时交互媒体(聊天室、QQ等)与教师或者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在多维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学习者也因为受到关注和与其他人交流,可以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力提高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使远程学习方式变革
伴随着每次信息技术的革新,远程学习的方式都经历一轮新的变革,纵观起来,远程学习方式经历了如下转变:从远程学习(D-learning)、在线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到泛在学习(U-learning)。远程教育最初的形态是函授,是运用通讯方式进行的教育。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函授学校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和就地委托辅导。这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员在教师书面指导下自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按照函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称之为远程学习(D-learning)。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诞生与广泛应用,远程教育进入了茁壮发展期,远程学习步入了在线学习(E-learning)时代(或称数字学习),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在线学习成了远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具有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终生化、空间的网络化、主体的个性化、内容的整合化和交互的平等化。[9]E-learning的出现,给远程学习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正如何克抗教授在给E-learning下定义的时候指出的那样:它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10]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Web2.0的出现,开启了E-learn-ing新一轮的学习方式。E-learning从学习资源的管理发展到学习活动的设计,以问题解决作为知识建构的核心,突破了远程学习交互的瓶颈,给远程学习有一次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和手持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M-learning)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11]移动学习使得学习者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是超越远程学习时代的个别化学习之新的个别化学习。学习者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移动学习也不需要像E-learning那样局限于电脑桌边。随着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泛在学习(U-learning)时代悄然来临。泛在学习源于普适计算的概念,普适计算技术催生了泛在学习。普适计算强调“以人为本”的计算思想,它将人带入“宁静技术”时代,消除了人们使用技术的恐惧感和压迫感,使技术无缝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用户能集中精力关注于所要完成的任务本身。普适计算给人们享用计算和信息的方式带来了一场变革。在普适技术支持的泛在学习环境中,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可以获取任何内容,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而不是的学习工具或环境因素。U-learning相对E-learning和M-learning来说是一种飞跃:E-learning是一种桌面计算形式,学习没有嵌入到真实情境中,缺乏可移动性;M-learning虽然提供了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学习的支持,学习者可以通过便携的手持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但计算技术仍然没有嵌入到学习者周边环境之中,学习者不能够无缝地获取关于学习的上下文情境信息;U-learning则针对移动学习的缺陷,通过小型设备,嵌入到学习环境之中,能自然感知学习情境和自动交互,强调了计算的可嵌入性。可以说,U-learning融合了普适计算和移动学习的优点,使学习无处不在且得到支持。简言之,U-learning是通过进一步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改变E-learning、M-learning所具有的局限性,创造出了一种真正不受时空限制的、高度自主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崭新的学习环境。[12]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