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激励;激励机制
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1.学校方面的特殊性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学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民办院校多为社会办学,与多数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大多数民办院校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忽略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基础薄弱,校园学术氛围差,老师的科研能力不强,同时民办高校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本无暇顾及科研。
2.教师来源的多样性
从教师来源上看,目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大体由四部分人员构成:①公立高校的兼课教师;②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③退休老教师:④本校的专职教师。由于师资匮乏,队伍不健全,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上有诸多不便,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民办高校开展教研活动非常困难,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兼职教师的构成使得这些学校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流动性高,对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方面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公办高校挑剩下的,总体上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质比较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心血备课和组织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能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多,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和互动的更少,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基本上一无所获,老师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此外,民办高校学费较高,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抱怨,而部分学生素质较差,往往容易将这种怨气发泄在与其直接打交道的老师身上,更加加深了老师的沮丧感。
4.社会环境的特殊性
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有一定的自卑感。由于整个社会还是存在着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就业、升学方面遭到歧视,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评优中也受到歧视,在公办高校教师面前也自觉低人一等,一有机会,中青年教师宁愿放弃民办高校可能较高的薪酬到公办高校。
5.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教师以物质需要为主,也有精神上的需要,相当一部分教师来到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一样,也是把传道授业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但在现实面前,考虑得更多的还是经济需要。公办高校教师是“单位人”,工作中只要不出很大的错误,基本上不存在着失业风险,而民办高校实行聘用制,一般都是签1到3年的短期合同,教师随时都有被解聘和不予续聘的风险。在民办高校,教师与主办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更多地是把所工作的高校当作人生的又一个驿站,没有归属感。
二、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物质利益具有经济方面的保障作用,而且还是人的安全、自尊不可缺少的依据,在解决短期或基本激励问题上物质激励还是比较有效的。因此有些学校甚至认为只有高额工资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忽视了教师的其他需要。可是要体现教师的需要层次,到一定年龄阶段,教师工资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差距不大后,教师的需要达到了更高层次,他们追求更多的是荣誉、声望和地位。
2.激励机制缺乏弹性,激励的个性化不够
在激励中许多民办院校对教师奖励的时间、内容、力度定得很死,缺乏柔性。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开表彰会。平时即使发现有教师表现得很优秀,或者做出突出贡献时也不能及时予以表彰,激励缺乏时效性和内容的特定性,使得激励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民办高校对教师实行统一的激励,并且激励形式缺乏心理需求分析,忽视了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的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无法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
3.教师职务聘任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衡量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职称高低。由于高校职称评聘制度与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相挂钩,它是“一次评定,终身享用”。但是目前高校受内外环境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还没有建立起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职务评聘的终身制导致一些教师失去评聘后的工作积极性。
4.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与激励的科学性不够
高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考核手段并不够科学,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教师工作中的成绩与问题,不能给教师奖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使教师的进取心、责任感和成就感减弱,同时引发了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降低了教帅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许多高校现行的对教师工作业绩年度考核主要以上级评议和民主评议为主,缺多量化硬指标,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成绩,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价值。
三、完善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可从政府、学校、教师层面多管齐下,加大各方支持力度,全面展开教师激励。
1.政府方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紧急事件;危机事件;措施;方法
1.高职院校中紧急事件的概念
当前高职院校中紧急事件多为一些突发事件,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出的突然发生、出乎意料,难以应对并可能迅速演变或激化为较大规模和影响并将危及社会安定的事件。这在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明确的注解。虽然这些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是由偶发性因素引起,但是严重的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这对学校的教学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由以往遇到的突况来看,造成严重紧急事件的原因大都是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心理疾患,再者是群体行动引起的,例如:校园的文化活动或者体育竞技之类;在有就是招生就业、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这些常见的突发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点:具有引发的突然性;
第二点:目的的明确性;
第三点:瞬间的聚众性;
第四点:行为的破坏性;
第五点:状态的失衡性;
只要我们根据以上五大特点,进行分析就可以既迅速又准确的判断是否属于突发事件,这样就对紧急事件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2.校园中紧急事件的管理存在缺陷
当前校园中紧急事件的管理方面是普遍存在一定问题的,校园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是校园建设的发展必然趋势,这对于我们维护校园治安、预防学生危险的发生、保护师生的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应急实践中,不论是前期的干预还是后期具体实施的协调处理,都存在一定问题还不够健全,时常暴露出一些问题,造成这些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估准则的缺乏。这样的对于处理者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后果就是应急处理的代价特别高。反思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危机事件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因为这几个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一个方面,管理理念和应急管理意识的淡薄。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导师应当尽到尽职尽责的义务,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是指导老师,他们对待事情的应急意识却十分淡薄,甚至有些校园对待这种师生应急教育的问题上出现了一种偏差,他们往往把校园建设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学校师生的安全,这种现象无疑是导致师生的危机意识弱,自救意识差的主要原因,这种错误倾向是非常不可取的。青少年学生正是心智渐渐步入成熟的的非常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也是最多的时期,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跟不上的话,当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会导致其自救的能力特别差,这不得不令人担忧,这些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由小到大,从点点滴滴向民众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传播教育,通过提高全民危机意识,使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第二个方面,缺乏危机干预的管理各协调机构。在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体系中,缺乏常设的校园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协调机构和部门。当出现问题时,在一些沟通网络方面上存在残缺,例如:学校与家庭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等。由于这样的问题存在,当真正遇到问题时,学校只能采取一些临时的工作小组来解决问题,这种绿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的处理方式遇到辅导复杂局面的时候是不堪一击的,假如处理不当的话,甚至会对事件者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
第三个方面,危机管理绩效评估存在欠缺。目前高职院校在危机管理的绩效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对这方面的激励或者惩罚机研制出一个确切的方案以致存在一些错位问题。
3.提高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防范意识
在现今的校园中校园危机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和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是应当提高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升华,为了更好的地应对校园危机事件,努力打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处理危机事件的理智性与细致
当处理危机事件时,处理者一定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分析问题,这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掌握主动权,解决危机。而细致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对人对事要全面、仔细。细致不光关系到处理问题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关乎着更广大的学生、教师甚至是学校的利益。
3.2充分的耐心与爱心
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采取耐心与爱心相结合的态度。当遇到态度恶劣的学生时,我们非但不能生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还要控制好情绪耐心的化解矛盾,这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磨练,并且在处理问题的时间上也长短不一,短的也许只有几分钟几小时,长的也许1-2年,这对处理者的耐心是一种大的挑战,是对教师耐心的极高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爱心的磨练。当然,这种完善与磨练必定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而是夹杂着许多辛酸和痛楚的,我们只有怀着对学生的一颗爱心,用爱心来守望学生的成长,哪怕它是有多处瑕疵的,我们都要平等的对待一视同仁。
总之,正确认识和处理校园危机事件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都应该做的必修课,打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只有做到理性与细致并存,爱心与耐心常在,才能做到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4.高职学校常见事件的处理方法
高职学生常发生的案例主要有两方面:
4.1打架斗殴
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屡见不鲜,对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置。首先分开斗殴双方,制止打斗,有受伤的先救治受伤的人,并且扣留打斗双方当事人、及时调查取证,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组成书面材料;当斗殴事态严重时,及时拨打110向就近的派出所报告求助。
4.2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面对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处置
根据事件轻重,以积极组织抢救受伤人员为主;其次是扣留肇事车辆;最后配合交警队对现场进行勘验,确保事件完美处理。
5.紧急事件的处理措施
(1)当发生紧急事件时,首先不能慌张,应该冷静对待,以最快速度核实信息的真假,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尽量控制局面,不要让事件再继续恶化下去。如果不能立即赶到现场,要联系同事或学生干部先去现场做安抚工作。
(2)如果遇到的是特别严重的事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汇报,尽快告知相关领导,确保相关领导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并能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态度立场方面要多征求领导的意见,以免错从口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加大工作难度。在现场处理完事件后,务必在24小时内向有关部门书面汇报情况。
(3)事件相关联系人的通知。学生发生事件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好相关学生的安抚工作,控制事件的影响面,并在根据事态的发展联系其亲人,(如:家长等)在缓住学生情绪的同时尽量等家长来校一起处理。并在处理过程中要做好事件记录,以备日后作为参考分析案列。 [科]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6-11.
[2]邹东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J].重庆高职院校学报,2004,(4).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关系
当前,有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要做这一点,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转换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1重新调整师生关系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
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的评价。
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1.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亲和力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政治教师,对学生要抱着一颗仁爱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所犯的错误要以理解、宽容方式去处理。实现师生的互相尊重。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是很难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其次,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只有有亲和力的教师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1.2教师要注意师生平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地位平等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更难形成共识,如果没有共识,那么,就会出现师生不配合的场景,而出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差的局面。
1.3对学生的信任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1.4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教师的的学生观。不管是在新课改之前,还是新课改之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当然,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就一定可以实现。
2重新定位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强调吃透教材。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知识也是一种死知识,把学生教成没用的书呆子。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要学会驾驭教材,不是唯教材是从。
在具体的钻研教材和备课过程中,教师可能通过先进的网络,获取知识和上课所需要的材料,由于网络的时效性很强,每天都有新闻出现,将网络知识与教材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同时,在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教材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3要会处理教学计划与突发事件的关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非常的认真,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情感 启发式教学法家庭小实验
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重视上好各种课型的第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好绪言课。绪言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开端,其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能否培养。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是无法解释很多现象的。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上天?铁为什么会生锈?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很好奇的,兴趣也是油然而生的。再利用实验,就加强教学效果。上绪言课时我增补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镁带燃烧、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之变浑浊、“刺刀见红”(纸先用NaOH浸湿,刀用酚酞浸过)等趣味实验。这样做。把学生引入了化学这一奇妙的世界里,增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效果。再如,上“空气”一节内容时,我利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讲解空气的存在,讲述空气的发现史,演示空气成份的简单测验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大量的客观事实及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因势利导,将学生好奇心向好的方面引导。在第一次上实验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进行实验的安全注意点。然后带着学生边讲边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最后每位学生都写好实验报告、做好整理、清洁工作。经过这种实验教学的训练,学生对每个实验的目的有了明确的了解,学生操作也较规范。这样,不仅保证了良好的实验纪律,而且为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探究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思维多限于形象思维。易接受直接事物的刺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接教学手段。我经常用投影仪放大实验,清楚地展示实验。如,Zn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配制、结晶现象的观察;利用化学课件,播放原子、分子的结构以及氧化汞分解、水分解等动画,使微观变直观等;利用电视教学,放映典型的示范课教学带、化学实验操作示范片、典型题目的讲解录像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如,魔棒点灯、水中起火、放飞氢气球、自制冰箱除臭剂、点石成金、多彩喷泉、铁的发蓝等。利用这些实验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情感
在化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舍得感情投入,舍得花时间经常和学生接触,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学生就喜欢老师,从而将此情感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去。如何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这门学科呢?具体做法如下: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学生敬重你;对事处理果断,实事求是,绝不偏袒任何人;有错必纠,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欲,对症下药;实施成功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当他们每取得一定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每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一片爱心。
四、重视启发式教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启而不发”并不是学生不配合,而是教师启而不得法。如,我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应用了如下程序:利用日常生活中将白糖和食盐加到一定温度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溶解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其它物质有这种性质吗?让我们用实验证实:演示室温10毫升水中加少量KNO,振荡,投影观察其固体消失,又继续加KNO3振荡,观察其固体消失,又继续加KNO3至有固体出现时,从而导出此时的溶液是KNO3在此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请学生归纳分析并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下定义,最后对照书上的定义。经过这样层层诱导,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活动,得出的概念容易记忆,也就相应减轻了学习负担,使学生乐于学习。
五、展示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学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有效方法。要想搞好家庭实验,必须做好家庭小实验的实施准备,如常用仪器、药品、自制仪器等。
1,药品准备
澄清石灰水、食用纯碱、蜡烛、白醋、食盐、胆矾、铜丝、白糖、柠檬酸等。
2,自制仪器
(1)杯:用不同容量的输液瓶截断可得不同容积的烧杯,具体操作如下:在需断处缠上两圈毛线,滴上汽油,点燃加温,待火焰刚媳时直接放入水中断口就可。
(2)圆底烧瓶:将废灯泡灯头上的松香及连接灯丝的玻璃取下,在所得玻璃泡口上配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即得圆底烧瓶。
(3)洗瓶:选用容积为250―500ml的软塑料瓶(如雪碧瓶等),按瓶口大小配以橡皮塞,插入一带50度角的尖嘴细玻璃弯管即可。
(4)酒精灯:用旧的墨水瓶(酒瓶也行),在瓶盖上打孔,配上一个长20mm,直径为5mm的空心管,配以细线,插入瓶盖,配上大小合适的金属盖即可。
(5)贮气袋:将塑料食品袋口扎紧即可。
3,家庭小实验的实施
(1)紧扣教材内容,随教学进度做相宜的家庭小实验。
(2)详细写出家庭小实验的方案,经家长和教师审阅后执行。总的原则: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
(3)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4)认识分析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并记下心得。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思想教育;价值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其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是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其他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的课程,对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想对个人的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中生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等方面仍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高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高中生思想方面的教育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认清是非对错,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当下虽然课改已经全面推行,但是高中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通过调查发展,高中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落后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和精髓,关乎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容。虽然已经实行了新课改,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应试教育这一本质特点。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主要是考试中容易出现的知识点,因而无法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思想的目的。另外,教材内容较为落后,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传播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单向性的讲授来进行教学;课堂上主要通过对知识进行背诵,来相关知识点进行掌握。
(三)师生缺乏交流和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给予引导。
(四)不注重社会实践的开展
当前的教育主要是以应试为目的,不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没有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只是单纯地进行书本学习,没有机会进入社会进行实践,这样就难以使其在思想上获得更好地提升。
(五)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和引导者,对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直接影响。当前高中学校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很好地监督,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中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中政治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1)管理者对思想政治课程不重视。当前的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
的,高中对思想政治的教学主要以应试为主,又由于所占分值低,因而对其不重视;(2)教师对课程的教学主要以应试为主,无法达到真正的思想教育目的。教师的教学主要以考试为基础来对知识点进行讲授,并通过学生背诵来达到记忆知识点的目的,因此无法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3)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四、完善高中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措施
政治教育关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关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基于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目前的教育现状,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来完善高中政治工作。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当前高中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因此,学校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并对相关的教材进行更新,提高知识内容的先进性,从而使学生的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其思想的先进性。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传达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对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缺乏新颖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追求教学模式融入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单一,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模式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这样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动向的掌握,从而无法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在课堂上或是在生活中,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
(四)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教育的现状就是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高中学校以应试为目的,不太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书本,不利于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因此,高中学校应该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社区帮扶活动、环保宣传活动等,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对教师形成一种激励。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都不完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组织学生在学期末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并以标准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从而增强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为目的,对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大量问题,这些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高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推动高中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
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平.高中政治课改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德育,2007(6).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范文6
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 冷热疗法护理、 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 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 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 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 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 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
[2]张克杰,朱勇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4]亚凌.浅谈教学中的理性培养[J].民族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