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教育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教育发展

智能教育发展范文1

(一)对语言智能的作用人们通常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它最善于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甚至能表达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具有“不可翻译性”的特点,一个能听懂音乐语言的人必然会具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对语言智能的培养是能够起到独特作用的。

(二)对空间智能的丰富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即是形象性。音乐所具备的主要元素:旋律、节奏、和声等,均可一一对应声态、形态、情态等。在本世纪初,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尝试将音乐艺术和空间艺术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时,脑海常常浮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景和意境,这就是空间智能在产生作用。正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不仅如此,作为时间的艺术,音乐在促进人们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肢体——运动智能的丰富在日常的音乐教育中,我们要求在音乐表演中,身体动作必须与音乐的变化保持一致,表演者要通过身体语言在传达音乐所蕴含的意义。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身体的律动即是在音乐伴奏下的一种运动。演奏好一首曲目,需要眼睛、耳朵、双手、大脑相互协调和配合,这不但强化了学生的音乐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手指的灵活度、大脑的记忆力,手指越灵活越娴熟,说明记忆越深刻,身体智能相应地也就越发达。

二、音乐教育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音乐智能与语言智能相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语言也可以作为学习音乐的辅助语言之一。例如:在进行口琴教学时,学生不容易找准口琴的音孔,为了克服吹奏口琴的困难,笔者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语言智能,自编儿歌:“左边低音右边高,左数九格duo吹好,duo、mi、sol用劲吹,re、fa、la、xi往里吸。”通过语言智能的帮助,学生很快掌握了吹奏口琴的技巧。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语言本身具有的节奏美、韵律美与音乐相通。运用语言辅助节奏训练,不仅会让节奏训练饶有趣味,还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难点。可见,运用语言帮助节奏训练,可以巧妙地解决节奏教学的难点,促进学生音乐智能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语言智能的开发。

(二)音乐智能与视觉空间智能相结合“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绘画是无声的音乐。”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两者是相通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可以运用色彩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渐强、减弱。从浅红慢慢到深红表示渐强,从深红慢慢到浅红表示减弱。通过这样的一些途径,孩子感受音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音乐不仅有声音,还有色彩,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视觉空间智能的参与,可以帮助孩子更形象地理解音乐。

(三)音乐智能与肢体运动智能相结合音乐与舞蹈,如同孪生姐妹一般,两者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音乐教育对孩子限制较多,因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中规中矩。对于孩子而言,这种音乐教育是不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是充满灵性和动感的,笔者观察到孩子们在认真地聆听音乐之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摆弄自己的小手小脚。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地解放孩子们的身体,让他们的音乐智能和肢体智能充分地结合起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正因为如此,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充分地享受音乐,用大胆的动作来表达出自身对于音乐的真实感受。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可爱的孩子们经常用各种动作来摹拟小动物的形态,表达内心的喜悦。孩子们还会用动作来记忆音乐中的节奏。音乐课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

三、结语

智能教育发展范文2

关键词:学校;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一、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国内各地区的文化思想交流,以及市场竞争的协作性、系统化和团队属性,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合作竞争愿望及团队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只重学科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时期已经到来。

然而,在应试体制下的学校教育却偏离甚至忽略了学生社会交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自抒浅见,与各同行共商。

二、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

1.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或潜移默化学生社交

(1)保持童心童趣,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角色大家十分清楚,传统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方式大家也明白,在此无需多论。关键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沟通从心开始”。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心理特征相近、水平相近、等级相近、兴趣爱好相近等。例如,和他们一同聊天、一起玩耍、一起吃饭,总之,做接近学生水平与兴趣的事。消除级别、等次,消除障碍隔阂,成为有情可抒、有话可讲的朋友。让学生在交心的过程中也得到交往能力的影响和提升。

(2)用博爱之心让学生敞开心扉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所谓的“好学生”关爱有加,让爱过剩;对于所谓的“差生”则歧视打击,甚至连最起码的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对于介于“好”和“差”之间的“中间一族”不闻不问。对于有缺点和不足,更需要爱的弱势群体而言,一个肯定,一个赞许,一个表扬,或许就是“大旱降甘霖”, 就是“雪中送炭”。因此,我们教师要关爱全体学生,无论相貌好丑、家庭贫富、智力高低、成绩好坏,都要一视同仁。

(3)用真心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平时在对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在内的各种教育时,学生总是将信将疑,无法理解,甚至产生“抵触”和“顶嘴”情绪,这说明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诚信不够。我们应怀揣一颗真心,握有一颗细心和耐心,更有一份事业心,坦诚对待学生,真诚地赏识赞美学生,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激发、感染学生与老师交往、与同学交往的信心和决心。

2.以多元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交往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调动自己潜能的80%,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只能调动潜能的20%,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交往兴趣。

(1)营造学生交往兴趣的氛围

营造宽松、和谐的交往氛围,我们首先要明白人是有思想感情和独立个性的,他们需要尊重;其次,我们要清楚世界没有两个心智和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再次,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这一前提下,要重视强化社交需要。例如,在开学初自我介绍,讲自己或他人的故事,组织班级间的联谊和体育比赛活动等。

(2)用成功教育法激发学生交往兴趣

即在以学习为本的前提下,营造学生成功的氛围,创设学生成功的条件,帮助学生成功,让学生体验参与过程和成功结果的乐趣,享受成功,享受渴望成功、主动争取成功的过程。在不断的成功中,学生形成了自我积极概念,增强了自信心,使自己社会交往的步伐逐步加快,能力逐渐提高。

3.依托生活,搭建交际平台,提高交际能力

(1)依托教材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依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交际价值与意义、交际内容与方式进行练习,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活用学科教材,就语文而言,即兴讲演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口头作文可以锻炼思维和心理能力,讲自己的故事可以锻炼组织材料和说明能力等。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用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话题让学生去拓展。

(2)依托情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要创设情景,想方设法让学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科学地设计融实践性、互动性、情境性、生动性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提高能力。

(3)依托日常生活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要立足课堂、立足校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之动态化、生活化、实用化。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来。例如,在校内与老师相处,与同学相处,到社会走访知名人士,当小记者采访等。

众所周知,人的交际能力在社会发展中日显重要。为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要立足校本,立足实际,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交往兴趣,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1]水.管理心理学.4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02.

[2]吕勤.如何实施成功体育教学.学生新报,2008(11).

智能教育发展范文3

智能建筑于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被称为发展极快的新兴产业,智能建筑发展速度之快导致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随着行业发展的迅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也很快,但由于专业创办历史不长,有此专业的高校也不是很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1]。

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智能建筑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急速上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专业以土木建筑为背景,以建筑物为载体,研究建筑物内电能的传输、分配、转换、控制、利用,以及建筑物内信息的接收、传输、处理、利用,是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本专业使智能化融入到建筑当中,使节能融入到建筑环境当中,既涉及强电又涉及弱电,既涉及软件又涉及硬件。因此,涉及专业知识既包括建筑领域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管理等,也包括信息控制领域。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产品开发、调试等,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经历。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现状

2.1对口专业教师来源少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年轻的专业,没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高校引入教师的一项强制要求便是硕士以上学历,所以引入青年教师大多学习的是控制专业或者电气工程等相关的专业,没有土木建筑专业背景,新进教师需要较大力度熟悉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但大多数博士硕士引进之后,抱着原有专业不放,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当中,造成教师专业偏离现象。

2.2为评职将方向无关联的教学科研一起抓,精力有限,不利于教学进步

目前大多数院校评职考核标准都是科研量化,教研量化,主要看的数量和质量,参加项目的难度级别等,大多数教师对建筑电气智能化这个专业处于熟悉阶段,所以很难在此专业发表出有见地的高水平论文,但评职心切,急于求成,往往还是在熟识的研究领域发论文,搞科研。以追求快速的论文、项目产出率,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使院校的专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社会专业的发展速度,

2.3实践能力不强

当前,大多数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各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毫无工程实践经验。近些年高校专业教师的引进首要看重的是学历学位,若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刚开始的几年,也是了解专业最具激情的几年,除了满足教学工作量,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而且继续深造的专业一定不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往往都是相关专业,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专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实践环节。即使博士生引进,也是直接进入教学,没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极为重要。

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3.1从量化考核方面作出调整,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在职称评聘上应根据教师从事专业的特点进行考核,不应该一概而论。从事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在考核时,可略放低科研门槛标准,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把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工作量,这样专业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使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上来。

3.2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可派专业教师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挂职锻炼。学校应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如企业挂职期间无需完成教学工作量,期间从事的工作可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确保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指标,踏踏实实从事实践工作,了解最新行业发展现状,确保所授知识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3.3从设计院、施工单位引入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带动学校教师发展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不必过多强调学历学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即使学历偏低也可优先引入,可主要考察他们在实践中的工程业绩,考察他们的工程技术职称。引入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先对他们进行教师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素质,即可承担实践教学,也可承担理论教学。

3.4增强校企合作

增强校企合作,既可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可请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到高校讲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发展迅猛,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到院校讲座,可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了解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教学和科研具有实效性。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实践教学的最有效办法,也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多数企业单位不愿接收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进入企业首要培训,投入很多资金和精力后学生可以独立工作了,但是基本也就返校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所以大多企业是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这就需要学校方面进行沟通,也需要政府针对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予企业响应的奖励优惠政策,以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展开。

智能教育发展范文4

智力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多被理解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心理特性的有机结合。但近些年来,心理学研究领域对智力提出了一些新的和颇富趣味的观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多元智力”说。汉迪就曾列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智力: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实践智力、体能智力、个人内在智力、人际智力。波斯特尔则把智力概括为情绪智力、直觉智力、体能智力、智能智力四大类型24种。能力的概念也很多,但人们多数支持这样一种看法: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活动密切联系,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被普遍认为是能力的两种标志。无论是从传统的观点和上列最新的观点来看,能力都是一个比智力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本身包括了智力和创造力。

外语教学理应归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在外语教学中,人们普遍重视外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学科目标,并依此目标而实施教学过程。这样做固然是合理的,但笔者认为它却是不周全的,因为外语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外语的同时,还应该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任务而倍加重视。

二、外语教学中

应重点培养的智力和能力

1.识记力。识记是获得知识经验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人们对母语的习得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长期耳闻目睹和交际实践生活体验同步进行的,习得过程的识记充满了实践的特色。而身处母语环境下的人要习得一门外语,就没有这种天然的优势。因此,识记尤其是有意识记会伴随外语习得的全过程。

2.感知力。感知包括人们的大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如果说识记是学习外语的最重要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首先要建立在良好的感知基础上,否则识记就成为无本之木。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许多外语教师以及我本人的教学经验都证明,感知是学习的“A、B、C”,外语教学的起点和基石必须是感知。

3.观察力。观察是指受个人思维活动影响的有预定目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活动。英语属印欧语系的语种,其语言、语汇、语法都与作为母语的汉藏语系中的汉语有十分显著的分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外语文本进行反复的观察,在这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高。

4.思维力和想像力。思维是人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想像则是指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两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要比前面述及的感知、观察、识记的层次更高,因为它是一个充满分析、综合、比较和全新创造的过程。当学生的外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思维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习外语的作用就越来越显重要,这个重要性既有隐性的成份,也有表性的成份。隐性的成份存在于学习者个体的大脑中,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等过程才能表性化。

5.自学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脱离教师指导而独立学习的能力。团队学习能力则指学生在有共同任务、共同目标、共同环境、共同利益中扮演不同学习角色的能力。按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学生在中学的英语学习不超过1000课时,而即使在母语环境中,个体习得母语的听说能力就需18000多小时,再经过小学中学近3000课时的专门学习,才能达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在这种背景下,要使学生成功地掌握英语这门外语,必须有赖于课余自学和团队合作学习,倘不如此,则学习目标根本无法达到。

6.应用外语交际能力。这是学习外语的至高境界,因为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掌握外语这个交际工具,以达到能够借此融入外语环境之中而无所阻碍。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外语的交际能力不只局限于专业角度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要拓展到对外语环境的文化氛围和背景中去,否则即使有了上述四种专业能力,也会出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隔膜现象。

三、外语教学中

如何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1.要打破为外语而外语的纯学科桎梏,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视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要理清这种观点并付诸实践,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理想,把学科特定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综合审视,处理好学科特定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

2.在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增加适度的补充内容,并适当提高学习难度。从认知论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只有在紧张的智力活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许多人提出的在外语教学中增大教学内容含量,提高难度,加快速度的原则是言之有理的。

3.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以精讲为先导,以训练为主体,以智力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意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教师不断探索学生学科学习与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关系。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在学科学习的长期过程和反复实践中养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练习的力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充分的练习,以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4.遵循识记的心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类识记过程的遗忘现象有独到的研究和开创性的贡献,他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说明人类对已识记的知识的保存量随时间变化,即先快后慢。具体地说,识记内容第一天的保持率约为33.7%,第二天则为27.8%,此后即趋于稳定,到第六天以后大约保持在25.4%不再有大的变化。教师应根据这个基本规律及时地指导学生复习,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智能教育发展范文5

一、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做法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我区针对农村校点布局分散、教育资源不能综合利用、专任师资不足、办学效益差等问题,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共撤并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学校96所。区教育督导室跟踪督导,全面评估,保证教育资源科学重组。同时,开展乡镇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把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乡镇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督导乡镇政府着眼长远,科学谋划,落实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为推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区投资1.4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50所,被改造的学校基本实现了楼房化;投资3980万元,教育局建成教育资源库和共享平台,各学校共建成“班班通”教室1112个,目前,全区共有计算机7145台,师机比达到1.2:1,生机比达到10:1。2011年我们出台甘州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开展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督导评估验收,至2013年有7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3.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区于2012年制订义务教育区域均衡改革方案,进行区域“一体化办学”改革,组建了14个城乡学校捆绑发展联合体,实行教师对等交流,统一管理,统一评价,实现城乡学校帮扶发展。区教育督导室将督学责任区工作和区域“一体化办学”改革紧密结合,召开督学责任区工作推进会议,落实督学责任区工作制度,加强随访督导和专项督导,实行区域内学校全覆盖、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有效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区教育督导室坚持开展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先进校,办学水平示范校、素质教育特色校,学校文化示范校评估验收,督导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特色发展,涌现出了张掖一中的“绿色教育”、张掖四中的“孝德教育”、党寨中学的“十美校园”、北街小学的“幸福教育”、南关学校的“生本教育”、马神庙街小学的“快乐教育”等一批学校文化建设特色校。

二、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学校布局调整要处理好规模效益与方便就学的关系。在学校布局调整上,教育督导部门一是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正确处理规模效益与方便就学的关系,本着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先建后撤、方便就学,规范办学、提高效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中小学、教学点的布局和规模。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把解决学生交通、饮食、寄宿等状况作为督导工作的重点,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巩固布局调整的成果,使学校的工作做到安全、有序,正常运转。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统一要求,整体推进。要依据国家和省上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加大督导力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通过重点实施“四改四配套”,即危房、宿舍、食堂、厕所的改造和图书、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装备、体卫艺设施的配套;“五园建设”,即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达到“六提升”,即提升建设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文化品位、提升教师素质、提升科研层次、提升教育质量,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智能教育发展范文6

[关键词] 能力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模式能力本位评价

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各种各样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吸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的精髓,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建立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在发生迅速变化,生产第一线的体能化劳动逐步减少,而智能化劳动逐渐增加,社会生产亦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调头快、效益好”的发展趋势,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社会和企业必然会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要救济金职业教育必须向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能力”培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写为CBVE)应运而生。

一、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内涵分析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关于能力内涵的诠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纷繁芜杂的演进过程中,却潜伏着一条清晰的演进主线,即“职业技能――知识、技能、态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早期的职业培训中,教、学双方关注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被教学者的从业能力即职业技能上,被教学者只要通过学习能掌握并胜任一门技术即算完成了职业教学的任务,同时,被教学者也获得了足以谋生的职业技术。这一时期在管理科学的演进历程中可对应泰勒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对于技术工人、生产效率的认识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管理者们发现,即使掌握同样技术的工人在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面貌亦大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决定着一个岗位的面貌”。其根源就是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从业心理极大地影响着他(她)对待劳动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着他(她)所从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管理者对于产业工人这一认识的变化无疑要反映到职业培训领域中,由此,职业培训领域从原先单纯地注重职业技术开始注重被教学者的知识、技术、态度等,被教学者的从业能力内涵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变革、沟通、合作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企业的经济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集成化的趋势,即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无疑要迎合这一变化。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对能力概念完成了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方法能力”是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并执行的能力;所谓“社会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能力本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把传授知识、培养智力、形成技能、发展个性作为基本任务。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权威标准是社会实践。科学的教学机制无不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点,而在一切类型的教育中对能力要求最直接、最强烈的无疑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目标是以各行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培养规格是技术型、工艺型、应用型人才。因而能力本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准确地定位于此,是理解和贯彻能力本位指导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为基础,强化技能训练。《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将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满足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要求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产业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必然对就业者提出职业专门化的要求,即要求从业者要具备某一专门职业的资格和能力,以提高职业效率。所以工业经济时代必然选择能力本位。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国家教委在九十年代引进了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

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1.开放、动态的教学设计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是开放的、动态的。其开放性体现在从教学专业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基于充分的就业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其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确定更是依赖于相应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所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来开发确定。其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目标不断的会随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而更新;二是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要求和职业的要求,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体系,随时招收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学生可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

“能力本位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组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能力本位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引导、鼓励、帮助、评价、管理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真正责任者,在能力目标的导引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自行评价学习成果。

3.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执行

能力本位教学所有教学组织、执行的指向性异常明确,即受教学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组织的形式等都以受教育者的能力养成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和成功与否的评判依据。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这意味着其教育思想从传统的强调教育过程转移到强调教育结果,即学员毕业时实际所掌握的操作性能力。在这里,教育结果是可以预期的,是与工作场所的操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较之传统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提高了产业界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职业教学中的介入程度。与以往那种知识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够为就业作好准备,更直接符合企业的需求;与以往那种企业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适应行业性的广泛要求,更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四、能力本位评价

能力本位评价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的运行是从确定能力标准开始的话,那么其运行的终点便是以这些能力标准为参照去判断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学分授予和证书颁发。

“能力本位评价是根据对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加以明确界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中,由于对一般的或特殊的学习结果都予以了明确界定,使得评价人员、学生自身,或任何感兴趣的第三者,对学生是否达成这些结果均是一个相当客观的判断。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判断,是完成基于学生个人对这些结果的达成情况,而不是基于学生在正规教育情境中所花费时间的多少。”这个定义强调:(1)能力本位评价基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在评价时对所有的学习结果均应全面予以考虑;(2)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应以一种明白和透明的方式事先陈述出来,使得评价人员、被评价的学习者或其它第三者事先都明白要评价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3)评价活动应从特定的机构与学习方案中完全独立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能力本位评价是针对职教与培训中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而产生的。职教与培训中的传统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把普通教育中的评价方式照搬过来。通常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常模给每个学习者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评价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技能的测试。这种书面测验的试题,通常也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不可能考察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另外,传统评价方式是采用心理测量模式中常用的常模参照评价方式。学习者最后的等第与分数取决于他在所有学习者中所处的位置,即取决于与常模(即样本平均成绩)的参照比较。因此,就全体学习者而言,无论学习质量如何,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能合格,也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优等生。显然,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来说,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以下两点就足以说明:第一,评价仅指向于所有要求掌握的学习目标中少数的一些目标,而不能覆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因此评价的效率是值得怀疑的。由于评价目标的狭窄,这也就常导致被评价者进行猜题与押题。第二,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等第完全取决于课程学习结束时的一次测验,这也导致人们对评价效度的怀疑。有时学习者仅因为某个原因而不能在测验中表现出他实际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话,也就没有其它评价证据可以证明了。另外,这种测验通常是在人为特定设置的环境(即考场)中进行的,这就对被评价者产生许多人为的压力,从而也会使评价失真。有鉴于此,能力本位评价的诸多做法力图克服传统评价方式产生的弊端。例如,评价中尤其重视实际操作技能;采用标准参照评价方式;评价证据要满足每一能力要素的要求;连续性评价而非一次性评价;主张评价情境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情境相接近等。

我国职业教育评价也正在趋于能力本位的评价。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关原则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两种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有关标准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协调,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凡所学专业与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考专业(工种)相同的职业学校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能力本位教育评价是实施能力本位教育的导向和保证,我们应借鉴能力本位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参照评价,强调操作技能、高透明度、个别化、连续性等优越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发挥其导向和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