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辨识与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辨识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辨识与分析

风险辨识与分析范文1

【关键词】 油浸变压器 风冷系统 缺陷

3月2日,某主变停电,主变中性点闸刀可以手动操作,但是无法电动操作。设备型号为GW8-72.5GW配CJ5操作机构,由国内某高压电器厂生产,生产时间为2000-03-28,投运时间为2000-07-21。经过检查,将损坏的中间继电器、电机进行调换,闸刀恢复正常,可以电动操作。过去的变电所出于经济考虑,多选用风冷式或强油风冷式。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户内变电所、噪声要求较高的地方,新变电所建设或旧变压器调换,目前多使用自冷式220kV及以上变电所原多选用强油风冷式,目前的改造和新建的趋势则多选用油浸风冷式(大型散热片配合低噪音风扇),强油水冷式已经逐渐淘汰。

1 变压器冷却系统

变压器冷却系统分为油浸自冷式、油浸风冷式和强迫油循环冷却。油浸自冷式利用平滑式箱壁,散热筋式箱壁,散热管或散热器式冷却,以油的自然对流作用将热量带到油箱壁和散热管,然后依靠空气的对流传导将热量散发,它没有特制的冷却设备。油浸风冷式在大、中型变压器的拆卸式散热器的框内,可装上风扇,当散热管内油循环时,依靠风扇的强烈吹风,使管内流动的热油迅速得到冷却,冷却效果比自然冷却的效果好得多,是在油浸自冷式的基础上,在油箱壁或散热管上加装风扇,利用吹风机加速空气流动帮助冷却。强迫油循环冷却用潜油泵强迫油循环使油与冷却介质(空气或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强油循环风冷却和强油循环水冷却,是把变压器中的油,利用油泵打入油冷却器后再复回油箱,油冷却器做成容易散热的特殊形状,利用风扇吹风或循环水作冷却介质,把热量带走。

2 油浸变压器风冷系统二次回路

继电保护人员对主变器冷控系统二次回路进行检查。简单风冷系统二次回路由控制回路和主回路组成,控制回路控制的电机的启动、停止、正转、反转,电机回路给电机提供电源,如图1所示。

油浸变压器风冷回路由主回路、控制回路和电机回路组成。电机回路由闸刀(SK)、热继电器(KH)、中间继电器(KM1、KM2)、电机组成。热继电器:用于保护电机,当电流过大,跳开。中间继电器:KM1的接点接通时电机正转,KM2的接点接通时电机反转。控制回路中几个主要的电路:闭锁、互锁、自保持。闭锁:保护作用,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够操作闸刀;互锁:分闸时断开合闸回路;合闸时断开分闸回路;自保持:将脉冲信号转化为持续信号,保证操作的完成,直到到限位开关动作或者停止按钮按下,断开电路。

3 油浸变压器风冷系统风扇回路缺陷分析处理

3.1 故障分析

根据本班所辖变电所从2009年1月1日至今已经处理的变压器缺陷情况进行统计:16个月以来,本班所辖变电所内共发生变压器缺陷144条,其中:矽胶变色及呼吸器渗漏等缺陷78条,占54.17%;冷却系统缺陷47条,占32.64%;其他缺陷共19条,占13.19%。冷却系统是变压器上除了呼吸器缺陷外发生最频繁的缺陷。因此,针对变压器冷却系统缺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经常发生缺陷的部位和原因,并针对其制定相应的检修策略,从而可以加快缺陷处理的速度,并预防类似缺陷的发生。这对于提高变压器的运行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变电设备中闸刀数量众多,某市本部变电站内有35kV以上隔离开关5000余付,平时涉及的检修以及消缺工作较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充分了解闸刀的闭锁逻辑,熟悉操作机构的二次回路,有利于提高隔离开关检修的质量与效率。

为确定缺陷产生的原因,应逐个回路进行测量检查。检查电机回路:检查电源、手动使继电器的常开接点闭合,使一路回路接通,检查电机侧与电源进线处是否导通、测量电机的电阻;逐项检查控制回路,注意检查行程开关的好坏。闸刀调试时,闸刀位置在中间。中间继电器的电源(220V,380V)选择,如果选择错误,可能使得继电器吸合不上,无法自保持。

在冷却系统47条缺陷中,表现为“风扇不转”(部分伴有空气开关合不上的现象)的有31条,占65.96%;外观缺陷(螺丝断裂、电缆破损、风扇异响等)有6条,占12.77%;电源及信号回路缺陷4条,占8.51%;渗油缺陷4条,占8.51%;剩余2条为控制箱内加热器缺陷,占4.26%。

由此可知,变压器风冷系统缺陷绝大部分表现为——“风扇不转”,而风扇不转的可能原因有:风扇电机故障;扇主回路故障;风扇控制回路故障。电机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有:电机绕组绝缘老化击穿;电机轴承磨损,导致旋转阻尼增大、电机发热烧损。主回路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有:主回路电源失电;主回路空气开关损坏,无法接通;热继电器损坏,主回路金属片变形而无法动作;或者热继电器定值过低,导致控制回路过早断开;主回路上的接触器接点损坏无法接通,或者线路断线;主回路电缆磨损破皮,出现短路。控制回路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有:熔丝熔断,导致控制回路失电;回路转换开关、按钮等损坏,无法正确接通回路;热继电器接点损坏或接触不良,造成控制回路断线;控制回路其他元件损坏,或者接线松动、氧化导致接触不良,造成控制回路断线。

对31条“风扇不转”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电缆破损10条,占32.26%;电机损坏8条,占25.81%;热继电器损坏7条,占22.58%;接触器损坏4条,12.90%;其他元件损坏或接触不良等2条,占6.45%。

在尚未影响风扇转动的6条“外观”缺陷中:电机损伤需更换3条,占50%;架构锈蚀2条,占33.33%;电缆破损1条,占16.67%。

综上可知,变压器风冷系统缺陷中,出现问题几率最大的部件是风扇电机和电缆,其次是热继电器。各部件易损坏的原因如下:

(1)风扇电机:长年运转,设备老化,日常对电机的检查维护不到位。

(2)电缆:橡胶外层经长年日晒雨淋易发生老化,且电缆与变压器外壳接触部分因变压器震动而发生磨损。

(3)热继电器:串在电机电源回路中的金属片长期流经大电流并发热,易老化;且动作频繁,导致接点易损坏。

3.2 处理建议

根据出现缺陷的几率大小和检查的难易程度,总结出效率较高的检查处理风扇回路缺陷的一般方法:手动将热继电器接点复位,将该风扇转换开关切至“工作”位置,合上控制电源空气开关。

(1)若空开可以合上,热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均可保持吸合状态,且热继电器下桩头有电,说明该风扇控制回路和主回路均无问题,需对电缆和电机进行检查:

检查风扇电机外观是否破损,并用500伏兆欧摇表测量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电阻,若电阻过小(60秒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MΩ),则认为电机损坏,需进行调换;检查回路中暴露在外的电缆外皮是否出现老化开裂的现象,若有则进行包扎。

(2)若空开可以合上,但继电器无法保持吸合状态,热继电器下桩头无电或缺相,则说明问题出在主回路和控制回路,需检查:

查看回路熔丝是否熔断,若有则进行调换;检查热继电器工作是否正常,检查接点是否接触良好,若损坏则进行调换;检查主回路和控制回路中各空气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元件是否正常,若出现损坏则进行调换;检查回路中各处接线是否紧固,是否有氧化、接触不良等现象,若有则进行处理和紧固。

(3)若空开合不上,则说明回路或电机部分有短路情况,此时应将风扇电机与热继电器脱开,重新推上空气开关,此时进一步判断:

若空开可以合上,则说明电机与电缆部分有短路情况,需和(1)情况一样进行检查处理;若空开合不上,则说明是主回路或控制回路有问题,则需要(2)情况一样进行检查处理。

4 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日常检修工作中,加强对风扇电机的检查,多进行变形纠正、绝缘电阻测量、转轴等维护工作。

(2)对暴露在外的电缆进行特别处理,除进行防老化处理外,对其余金属件接触部位应垫以软材料并紧固,防止和减少对电缆外皮的磨损。

(3)对经常损坏的电机、热继电器的型号和生产厂家进行统计汇总,对备品采购进行把关,提高备品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明才,高峰.500kV变压器冷却系统控制回路缺陷及处理.四川电力技术,2001.

[2]张建兴,张金祥,王建伟,茹防聪.一起500kV主变中压侧套管的缺陷分析[期刊论文]-高压电器,2008(12).

[3]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风险辨识与分析范文2

[关键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X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62-01

引言

我国加入WT()后,企业的安全管理应当更加科学化。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研究,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上档次,可以体现风险管理的思想。即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后果,包括运用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风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辨识危害、评价风险;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以确定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法,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

竞争力。另外,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输入和动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的主线是风险控制的过程,其基础是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了控制风险,首先要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性事件的风险等级,依据法规要求和组织OSH方针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再对不可承受的风险予以控制。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主要输入,体系几乎所有要素的运行均以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因此,企业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实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文件学习理解不够,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时没有条理性,对作业环节、作业过程没有做全面分析,有的作业环境经过改造后,没有对新的危险源重新辨识,存在着危险源辨识不够全面的问题。

二是对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的方法使用不当,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评价方法概念不清。在用LEC方法判定时,各单位对同一工艺过程危险源分析时L、E、C的取值存在误差较大,导致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区别。

三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后,对控制措施的掌握标准不一。控制措施一般包括过程控制(如规程、法律法规、作业指导书等)、制定管理方案及编制应急预案,而在有些单位采取的控制措施并不能完全控制风险,从个体防护、职业健康查体预防、改善作业环境等方面也要加强。

2 企业如何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2.1 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目的性和应用性的范围,下面介绍几种可用于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一)询问、交谈

对于企业的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从指出的危害中,可以初步分析出工作中所存在一、二类危险源。

(二)现场观察

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并掌握了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三)查阅有关记录

查阅企业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四)获取外部信息

从有关类似企业、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企业存在的危险源。

(五)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成员工作任务中涉及的危害,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六)安全检查表(SGL)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企业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七)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八)事故树研究(ETA)

(九)故障树分析(FTA)

上述几种危险源辨识方法从着眼点和分析过程上,都有其各自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所以企业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一种方法是不足以全面地辨识其存在的危险源,必须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SGL是比较规范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2.2 风险评价、风险等级的确定

“风险”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行和后果的组合”,“风险评价”为“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所有已经识别的危险源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容许性,确定风险等级,确定需要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危险源,根据风险等级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

(一)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有: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2)矩阵法

(3)预先危害分析法(PHA)

(4)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5)风险概率评价法(PRA)

(6)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

(7)事故树分析(FTA)

(8)事件树分析(ETA)

(9)头脑风暴法等等。

2.3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工作必须依靠人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的过程必须依靠人,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搞好危险源辨识工作,首先要落实责任,分工负责:

(1) 管理者代表要负责全厂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

(2) 安监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确定重大危险源,列出清单,建立相应的管理方案并组织和监督实施;

(3) 人事部门配合安监部门负责职业病及劳动保护方面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组织、实施和汇总;

(4) 各生产及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工作中以及主管外包工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并制定控制措施;

(5) 从班组到部门都要落实人员责任,保证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和记录的完整性。

2.4 风险控制的一般措施

降低风险的方法有终止(避免或减少在危险中的暴露)、处理(控制损失)、容忍(降为可接受的风险)、转移(参加保险或外包)。

风险控制措施有:

(1)停止使用剧毒物质,以无危险物质取代,或改用危险性较低的物质;

(2)隔离人员或危险;

(3)限制危险,如实施紧急应变等措施;

(4)用工程技术方法控制危险,如采用通风、机械安全防护、隔音等;

(5)培训教育;

(6)加强管理控制,如制定安全守则,实施工作许可、监督检查等;

(7)个体防护;

(8)确保控制方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9)规定风险等级,通过目标和管理方案消除或控制风险;

(10)通过运行和专业控制,并与其能力相适应,在不产生新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前提下降低风险等级,使不可容许风险达到可接受程度,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3 企业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意义

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可以为国家安全监察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事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及事故预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和事故预防水平。同时,可以使企业管理上档次,体现风险管理的思想;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还可以为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与分析范文3

关键词:区域;控制风险;安全风险分级辨识;数据设计

实施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需要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总体领导和自下而上的意识提升。企业应当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控制管理制度,组织全体员工(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全面、系统地辨识和评估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制定安全措施,并根据风险级别,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和落实管控措施责任主体的层级,结合自身可接受控制风险的实际,按照从严从高原则,定期评估控制风险,持续完善和落实安全措施[1]。

1基本流程

综合多个省市的安全风险分级指南,目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基本划分为:成立工作组、划分区域、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定管控措施、进行风险告知等。基本工作流程图见图1。对企业来说,首先需要组织技术、安全、设备及生产等人员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其次收集分析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规范,结合企业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理顺风险辨识的思路、进度、工作安排。再次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内部业务系统的各阶段、场所位置、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来划分作业单元。作业单元划分时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并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1]。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包含各区域涉及的各层级负责人、设备设施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危险物质信息和工艺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作业单元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当遵循固有安全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固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应当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在工作场所或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风险告知卡和警示标志[2-3]。

2模型设计

通过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过程分析,结合对多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总结[4],目前笔者及其团队设计了一套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模型。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制作了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两种功能模块。数据设计分为制度建设、基础信息表、风险辨识表、公告警示4个数据块。支持单元分为设备设施检查表、应急措施汇总表和安全标识汇总3部分。工作流程、数据设计与支持单元之间的关系见图2。

2.1数据设计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单元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两部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主要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风险点评价、控制措施、管控层级等进行规划。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中涵盖日常排查、综合性排查、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重点时段及节假日前排查、事故类比排查、复产复工前排查和外聘专家诊断式排查等要求。隐患排查治理中还增加了基于风险点的管控措施,按管控层级和频率进行隐患排查的要求。基础信息表包括区域信息及风险辨识需要收集的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工作及危险化学品等数据采集的格式。其中区域信息中有区域名称、各层级责任人等信息。在整个模型设计中,区域名称是整个数据结构的主指针,将基础信息表与风险辨识表的数据进行关联。风险辨识表中包括区域安全风险等级的汇总判定、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作业活动分析记录及对基础管理单元、总图单元的检查表。其中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责任部门、所在单元、区域、设备设施名称、设备设施类别、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检查内容、标准、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5]、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作业活动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部门、所在区域/地点、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步骤/内容、活动频率、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公告警示含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点警示牌,各地规范要求对较大以上风险点进行公告和警示。

2.2支持单元的具体内容

设备设施检查表涵盖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转动设备类、起重运输设备类、供配电设备设施、通用电气设备、通用设备及各类机械设备检查表[6]。应急措施汇总收集了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涉及的各类事故类型的应急处置措施、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安全标识汇总收集了各类安全标识的图标。

3模型使用

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对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的引用如下:

3.1前期

前期对于工作组的组建、工作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可参考模块中的制度建设要求制定本企业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区域划分原则进行区域的划分,区域名称唯一不重复,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序号、所属单元、区域名称、所属部门、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人数等。区域划分结束后,由各区域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区域人员进行后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2中期

各区域负责人按“基础信息表”的内容,收集本区域的各种数据。数据收集过程中需经本区域人员参与确认,以防止数据的遗漏。

3.3实施

各区域负责人按风险辨识表模块进行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辨识、风险度评价、安全控制措施的填写。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辨识中,可根据设备的类型,引用设备设施检查表模块,根据设备设施的类型,匹配设备应检查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安全控制措施中的应急措施可引用应急措施汇总模块中的内容。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辨识中风险度的可能性、危害程度、作业频率的取值需经区域内参与人员奇数人员表决,取表决票数大值的作为风险度评价结果。模块中对于风险度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已设置计算公式自动进行计算。各区域负责人组织完成本单元的基础检查表、总图检查表的填写。本模块将各区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结果汇总,筛选出各区域设备设施风险和作业活动风险的最大值作为本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

3.4后期

根据各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完成安全风险公告栏的编制和较大以上风险点警示牌的制作。企业在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后,将各较大风险点的安全措施落实纳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中。

4结论

1)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过程进行了梳理。2)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多种类型企业的数据模型。3)将区域名称作为数据指针,将区域各层级负责人的管控层级与区域、风险点的风险级别进行关联。4)最终风险度的计算、管控层级的确定采用数据自动匹配,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数据统计中产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T/SWSA004-2020,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基本规范[S].

[2]苏应急〔2019〕(105),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Z].

[3]浙应急基础〔2020〕(56),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Z].

[4]江阴市大阪涂料有限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安全风险分区分级管控报告[R],2020.

[5]宋继军,贺国军,闫朝勋.生产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的实践与探讨[J].化工管理,2014(24):67.

风险辨识与分析范文4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 A

1 危险源辨识分解分析法(WBS-RBS)

地铁施工项目危险源所涉及的危险源类别繁多,采用直观经验法辨识,容易产生危险源辨识的遗漏,通过比较各种危险源辨识方法的特点,本文认为使用WBS-RBS法进行地铁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可以比较好的达到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下面先介绍下这种方法。

图1 WBS-RBS分析法

WBS-RBS中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是指工作分解结构,工作结构中每个独立的单位就是一个工作包(Work Package);RBS(Risk Breakdown Structure)直译为风险分解结构。从名称可看出该方法为工程风险识别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但抛开具体分解的部分不谈,它的基本理念就是把系统按层次分解,然后在合理的分解层次上对系统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分析出整个系统的某种属性。那么,我们这里只需要将RBS转换为危险源分解结构,就可以利用相似的原理对地铁施工项目的危险源情况进行一个系统有效的辨识。下面介绍一下WBS-RBS用风险分析的使用方法。

WBS-RBS风险识别是指从工程施工工作和工程风险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解。本文中所讲的则是危险源识别,指的是从地铁工程施工工作和地铁施工项目危险源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进行系统分解。第一步,施工工作分解结构。施工工作分解结构时一般按安全施工过程、平面或空间位置、功能和要素这几种方式将作业包逐级分解,一直分解到出现比较适合的风险识别单元为止。第二步构建风险分解结构。根据工程的特点,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将风险按一些合理的方式进行层次分解,分解到一个适合对工作结构单元进行风险情况判定的层次为止。对于本文来说,就是分解到适合对最底层的工作单元进行危险源辨识的一种共性的属性分类为止。第三步,把分解结果交叉构建WBS-RBS矩阵。把工作分解结构的最下层分解单元和风险分解结构的最下层风险分别作为矩阵的列或行,构建风险识别矩阵,如图1所示,构件危险源识别矩阵时,则把危险源分解结构代替风险分解结构即可,最后按照矩阵元素来逐一辨识每个工作单元的危险源情况。

2 WBS-RBS在地铁项目危险源辨识的实施过程

2.1 地铁施工项目WBS(工作分解结构)

本文WBS的主旨是考虑地铁工程施工的危险源,因此仅从土建考虑地铁施工项目,从功能出发,将第二级的工程结构分解为:W1车站施工,W2区间线路,W3联络通道,W4高架车站四项二级任务。考虑到地铁工程施工方法复杂且极具独立性这一特点,本文编制第二级工作分解结构时,采用工法要素、结构要素和专业要素等方面考虑第二级要素的工作分解,依据《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对二级任务进一步分解,如图2。

图2 地铁施工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2.2 地铁施工项目RBS(危险源分解结构)

RBS直译过来是风险分解结构,本文中指是危险源分解结构,因此这里的RBS与常规的RBS是不完全相同的。地铁施工项目的危险源分解结构,现在还没有一个很统一的方法,危险源所含的要素不像时间、费用、工程量等,那么直观和明确,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触发条件,影响范围之类的属性都需要经过分析和判断才能有所结论的,因此使用WBS-RBS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最终还是要由辨识人员进行主观的判断的,WBS-RBS法可以使得辨识过程更加的严谨合理,可以得到全面、系统的危险源辨识清单。但是具体到危险源的等级,还需要进一步的判断,那将由其它用于辨识危险程度和概率的辨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辨识。本文根据危险源的分类及施工方式的比较,绘制图形式危险源分解示意图,如图3。

图3 地铁施工项目危险源分解示意图

2.3 两者建立交叉矩阵进行地铁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辨识

在作业分解结构和危险源分解结构形成之后,接下来是构建地铁项目工程体的危险源辨识矩阵。把两者交叉构建WBS-RBS矩阵。把作业分解结构的最下层作业包和危险源分解结构的最下层危险源分别作为矩阵的列或行,构建危险源识别矩阵,按照矩阵元素来逐一判断危险源是否存在。

地铁工程施工项目工作分解同危险源分解相比较,工作分解结构的最底层的作业包比较多,把它们作为矩阵的列比较合适,而危险源分解结构的最底层的危险源作为矩阵的行,这样WBS-RBS矩阵就构建出来了。通过对每一个交叉项进行辨识,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详实的危险源辨识清单,然后,可以对清单上危险源的危险性,存在方式,触发条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 总结

相对其它危险源辨识方法, WBS-RBS法进行地铁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可以比较好的达到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可减少危险源辨识的遗漏和误判,且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地铁危险源辨识方法。

参考文献:

[1]钟春玲,叶增.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发展综述[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06)

风险辨识与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管理模式;风险控制;风险监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90-02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十分迅速的管理学科,也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学科。虽然它发展很快,但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统一的、形成标准的风险管理模式。挪威船级社(DNV)将广义的风险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这是目前国内外风险管理最为流行的模式之一。

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一些院校和石油企业开始了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油气管道风险管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自身具体管理模式,使风险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挪威船级社风险管理模型在油气长输管道的应用。

1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确保识别、排序和有效管理所有重要风险的过程[2]。

通俗的讲,风险管理就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可接受的管理过程。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

油气管道只要在运营,就存在各种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风险,要实现“管道平安畅通,企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是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要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对确保管道平安运行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确保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满足政府、公众和自身的需要。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的目的从微观来看,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从宏观来看,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本质安全化。

2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DNV风险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通用的模式如下[2]。

DNV风险模式如图1,它既可以应用到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应用到一条管道、甚至一个输油气站(队)、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它的本质是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对风险形成闭环管理。

2.1 风险辨识

广义风险辨识就是指辨识隐患、威胁。包括危险源辨识、辨识的方法、参与人员等。风险辨识本质就是危险源辨识。

一条特定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是有标准参考的,以中石油某管道公司下辖的一条埋地油气管道为例,这条管道面临的危险源来自9个方面[2]。分别为:①外部腐蚀;②内部腐蚀;③应力腐蚀开裂;④制造缺陷(管焊缝缺陷;管材缺陷);⑤焊接/建造相关缺陷(环焊缝;对接焊缝;褶皱弯曲或翘曲;剥离失效);⑥设备因素(密封O型圈失效;控制和泄放设备故障;泵密封失效;其他);⑦第三方破坏(瞬时失效;延时失效;人为破坏);⑧误操作;⑨天气相关及外力因素(天气过冷;雷电;暴雨或洪水;地壳运动)。

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综合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各类风险相对高低次序。风险评价方法很多,管道线路风险评价一般采用Kent打分法,Kent法风险评估模型如图2。

通过搜集一条管道自身属性和周边环境信息等一系列数据,参考Kent打分法的评分标准,赋予这条管道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误操作四大指数一定的分值,四个分值相加得到一个总指数和,同时,分析管道所输油品的产品危害性、泄漏、扩散、周边接受体的实际情况,得到一个泄漏影响系数,采用如下公式确定相对风险值:

相对风险值=总指数和/泄漏影响系数

根据相对风险值大小,可以对管道不同管段的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风险高低次序。如果能同时结合风险矩阵图分析,就可以得到哪些风险需要立即治理,哪些延后处理,哪些可以忽略不治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和措施,它是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管理前两步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都是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准备的。

1)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手段。风险控制就是指预防和缓和风险。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控制和事故发生后的缓和控制。比如对输油站队新入岗员工进行入职安全教育、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学习、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与检查,从而提高员工岗位技能,预防事故发生,这是预防控制;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的应急(疏散、救助、恢复),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是缓和、减缓控制。风险控制的手段有培训、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检查、标识、应急计划等等。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多样化的。

2)风险控制的原则。国际上通用的风险控制原则为“4T”原则,即:容忍(Tolerate)、转移(Transfer)、终止(Terminate)、治理(Treat)。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针对风险评价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4T”原则,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处理风险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有避免、预防、自留、转移等,国内外很多EPC总承包项目处理风险方法也是上述

几种[4]。

3)油气管道风险控制。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①第三方破坏:包括增加管道埋深,避免管道穿过高活动区,管道占压清理,公众宣传教育,加强第三方施工监测,加强巡线,确保管道标志完好无缺等措施。②人员误操作:包括设置就地保护,设置多级安全装置,编写工艺运行程序、油品切换程序、阀门维护程序、设备保养程序、流量计标定程序,记录安全活动,加强应急演练等措施。③腐蚀:包括外涂层检测修复,管道内检测与修复,加强阴极保护,套管,完善管-地电位测试,清管,排除(屏蔽)杂散电流等措施。④设计:包括提高安全系数,减少管体疲劳应力次数,控制水击,进行水压试验,进行在线检测,消除地质应力等措施。⑤管体自身属性监控:包括分析管体壁厚、管龄、运行压力、最大运行压力等数据,流量、温度监测等措施。⑥后果:包括加强维修队伍的响应,加大公众宣传,做好应急疏散,截断阀灵活性测试,水源点监测保护,泄漏监测,管道周边环境敏感区和高后果区监测等措施。

2.4 风险监控

1)风险监控的内容、意义和手段。风险监控是指监督风险的控制措施。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意义重大。它既能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合乎法规,又能确保风险措施实施到位,最重要的是审核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监控采取的手段有:对设备设施的监控、监测;对员工行为观察;任务观察;审核;满意度调查等。

2)油气管道的风险监控。油气管道风险监控是对管道风险控制措施的监督和对管道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既包括技术监控,也包括管理监控,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风险登记表。

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风险登记表中,详细注明风险编号、风险类型、风险评价(概率和后果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投入资金,预期效益)、风险控制措施(具体的实施措施)、控制措施的辨识(负责人、时间、地点等)、风险状态的监控(高、中、低风险)、控制措施状态的监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等)等。

总之,风险监控相当于效能评估,是衡量措施落实和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依据,风险监控得当,才会对下一轮风险辨识有所帮助,使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在PDCA循环中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公司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监控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着眼于“预防”的安全管理。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四个环节的循环改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在管理机制上,是管理机制的全面升级,在管理理念上,是企业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的转变。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好并应用好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模型,既是石油管道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安全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又是管道公司走本质安全型道路的外在体现。石油管道公司要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管道公司,在风险管理上一定要狠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琦,张明智,等.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现状及对策[J].油气储运,2004,23(7):63-64.

[2]《风险管理》挪威船级社(DNV).

风险辨识与分析范文6

本文就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识别及风险评价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安全 建设工程 危险源

鉴于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危险源及影响因素诸多,危险源转变为破坏力的机理复杂,传统的“经验控制型”及“过程控制型”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及管理的需要。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环境、健康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建筑企业的形象,提高综合效益,为政府提供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宏观控制手段,为施工企业提供了安全施工的管理方法,对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1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危险源的概念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是指建设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及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等的不安全意识、情绪和行为;机具、材料、施工设施及辅助设施等的不安全状态;环境、气候、季节及地质条件等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2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危险源的分析

2.1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就是辨识或确认危险源。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有关原理,进行建设工程项目危险源的辨识,从施工项目、工程类别、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材料、机械设备、气候、环境、施工管理及相互影响和作用入手,观察、分析并研究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掌握各种危险因素被激发的可能性,对危险性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认识各类危险的出险可能程度及危害,识别各类重大危险源。

建设工程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包括以下内容:辨识材料、能源、运输、生产装置、设备安装、建设对象、自然环境、人的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危险;辨识各子系统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可能对其他系统的危害及其它系统发生事故时对本系统的危害;辨识由于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坍塌、触电、火灾、爆炸等单危险源造成的危害;辨识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雷电等对系统的危害以及由此诱发事故的可能性;辨识重大危险源被激发酿成事故后,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程度及其概率;辨识生产系统在设计和施工时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安全屏蔽、警报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辨识系统的结构、布局是否满足检修、维护的要求,测试作业对操作空间、通道等条件是否满足要求;辨识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操作条件对防止人为失误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等。列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危险源,实事求是地设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危险源的辨识标准。

2.2 危险源导致的事故风险评价

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辨识和确认之后,就应进行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评价工作。基于危险源的事故风险评价,需要系统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通常事故风险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存在的原因;依次评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事故的影响范围;进行事故风险评价与分析,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概率与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将事故风险评价的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调险水平。

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初步危险分析法(AH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FMA)、故障树分析法(FT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概率风险分析法(PHA)及环境评价中的作业流程法(APJP)。对建设工程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可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及概率风险分析法。根据上述方法,确定风险值(常用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可能性,S代表严重程度,R=L×S),按照风险值的大小,将风险进行分级。

2.3 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管理标准,构建施工项目安全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制度及应急救援体系,对每一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和管理措施。对于给定的地域、施工项目以及施工条件的建设工程,应能确定施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性质、分布、规模、事故关联和后果,提出有效、实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控制危险源的技术对策

3.1 运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

首先,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计算工作单元中各个工序的浮动时间,通过浮动时间的调整来均衡协调单位时间内的各类资源数量,避免某些时间段内资源使用过于集中,导致危险性值骤增,系统危险性加大;其次,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危险性值超过容许范围的工序,对这些工序引入专门的前导安全防护工序,或者对该工序进行拆分,突出工艺防护的部分作为前导工序,从而引入安全防护工序或通过增加安全防护资源,起到降低系统危险性值的目的;另外,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进行危险预警;最后通过技术措施或组织措施,对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改进,从源头来控制风险,降低危险源的危险等级或消除危险源。

3.2 运用工艺技术降低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危险性

运用恰当的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或消除施工项目危险源。在施工项目中,工艺技术还体现在恰当的工艺组合和必要的组织间歇时间。工艺组合通常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形式,将某些在工艺上和组织上有紧密联系的施工过程,归并为一个有机的集合。这些集合内的几个施工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搭接起来,自成一体,与其他工艺组合相对独立,一般是一个工艺组合中的大部分施工过程或全部施工过程完成之后,另一个工艺组合才能开始。同时,完成一个工艺组合通常需要交给一个有机搭配形成的专业作业队,甚至是专业施工企业来完成。对工作单元的确定,需要和工艺组合的分析和划分结合,特别是工作班组的综合危险性评价中,一个合理工艺组合及一个相匹配的专业施工班组将极大地降低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性。

施工项目的资源自然特性和技术工艺特点决定了一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认识这些规律并遵照执行,否则就会出现危险隐患。如基础混凝土浇捣以后,必须经过一定的养护时间,才能继续后道工序,墙基础的砌筑,门窗底漆涂刷后,必须经过一定的干燥时间,才能涂刷面漆等等,这些由工艺原因引起的等待时间,称为工艺间歇时间。这些工艺间歇时间的确定和改变,必须在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对其进行任意的缩短或延长工艺间歇时间都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使得系统的危险性增加。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是施工项目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和动态管理,可进一步明确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通过持续改进,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整改,降低职业安全风险,不断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