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文1

课题经费来源: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B2011120

摘要: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作为日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经验,提出几点微博建议,旨在对日语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 专业理论性 多媒体趣味性

当前世界各地学习日语的人数激增,日语的国际化以及对于日语的研究和探讨都处于一个新的时期。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我们应加强研究,开创日本学习的新领域。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作为新设专业,在日语教学上更是处于摸索阶段。《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逐渐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语言学概论(日语)》作为日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

在日本,有许多关于多媒体教育教学的研究。鲇沢孝子、加藤清方(1995)将映像资料多媒体教材化,展现了日语多媒体教育中新形式。此外,日本语教育学会教材委员会(1995)关于Hypermadia在日语教育中的可行性报告书中,展示了日语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事例和教材开发的范本。

在国内,尽管有曽毅平(2001)指出了《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刘桂敏(1996)进行了日本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与概述等等,但这些都停留在语言学本身的层面之上,并没有结合到日语的实际深入到日本语概论的层面。更加没有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深入到教学层面。因此笔者认为总结出一套独立学院特色的日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独立学院整体教学水平是十分关键的,也可以提高将来独立学院乃至整个学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参考英语教学模式,将多媒体辅助手段与日语学习相结合正成为日语教学界新的研究热点,而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这种“无墙的图书馆”看到最新资料,从而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着眼于探讨归纳以前学过的日语知识,通过学习和讨论,将学到的有关日语的感性知识提高为理性知识,对日语的概貌与特征有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为今后对日语作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提倡精讲多练、因势利导、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师生互动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模式。同时,为了实现培养外语人才的方针和达到培养外语人才的目的,多媒体在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并且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因此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讲授,探索一种结合多媒体教材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很重要。

另外,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大四学生中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众多学校必考科目《语言学概论(日语)》却是令考生头疼的科目,有很多考生都是临时抱佛脚,考试效果也并不理想。这一现实也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使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现行的独立学院教学方法的紧迫性,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应该是提高独立学院日语人才特别是专业性研究性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现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

① 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

如何把《语言学概论(日语)》这门课程的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生动趣味性相结合,如何使课堂教学既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满足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做到既能顾此又不失彼,这就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又要激发学生的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信;并通过信息的输出和反馈,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② 研究目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

对目前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日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的研究也会对实践教学起到引导作用,本校独立学院已有07、08、09级日语专业学生学习过此门课程,对他们就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好目前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吸收好的经验,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实现此课程专业理论性与多媒体趣味性的结合。另外对08级日语专业考研学生进行《语言学概论(日语)》考试大纲问卷调查和复习重点难点问卷调查,力图在日后的教学中贯彻以上问题。

③ 贯彻多媒体辅助实践教学体系。

在目前有效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开展多媒体辅助日语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针对摸底调查数据进行弱项强化训练,实践教学之后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完整的检验过程。

④ 检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后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改革后的日语专业学生的此课程的实践来检验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起永.多媒体与日本语教育[M].东京:凡人社,2003

[2]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日本语教育事典[C].日本语教育学会编,P.619

[4]晓义.语言素质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刘桂敏.语言与社会——日本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4)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文2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2-02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培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3,(3).

[2]徐文彬.应用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8).

[3]封余军, 王文华,师文庆.影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旨在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的、大众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国民教育。但同时,素质教育也强调个体差异,要求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体育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任务的一种课堂教学,但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体育课特有的活动形式和竞争性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个性发展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耐受力和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愿望、喜好,设计、编排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比如,学生经常观看电视上中国队的排球比赛,对中国队的这个强势项目很感兴趣。于是根据学生的要求,我在课堂上开展了排球训练的项目。上课前我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则和基本技术动作。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中国女排比赛时的精彩镜头,学生看得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接着,我向学生示范其中的技术动作,然后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练习和讨论,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的接发球、颠球动作。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接发球比赛,其他同学点评比赛学生的技术不足,指出其动作不到位的地方。通过这样一堂形式新颖的体育课,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

2.多角度深入,实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育课因其特有的活动形式和竞争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可以将文化和思想品德课融入体育课中,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开展多角度深入、多层次引导、多领域实践的小学体育教育改革,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3.优化个体体验,实现普及发展

部分小学将体育教学重点放在一些体育特长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全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的培养,这不符合素质教育中普及性和全民性的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体现全民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1.处理师生的从属关系

传统教育管理理论遵循以学校为主体的落后教育方式,教师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工作。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教学行为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扩大课堂教学的外延

身体健康是国民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更是针对全民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文4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

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

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

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

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文5

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从事于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从事于生产建设等具体事业方面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肩负着培养面向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等第一线需要掌握高级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跳跃式发展,它的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沿袭着以往的学历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上面的安排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非职业化”泛滥,从而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技能人员供给的不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也较晚,在教育教学上面也延续着传统高校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的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主体。还是注重于知识的传输却忘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使得职业教育的教与学没有完美的结合起来,教与学之间出现的脱节的现象。所以鉴于以上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性人才。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转变以往的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明白自己所培养的是哪方面的人才,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并不是关于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面向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等第一线需要掌握高级技能的人才。在进行教学时并不能像以往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而忘记了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要进行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关、教学观,将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将理论联系于实际使学生们加深对于所学职业技能的掌握,这时候教师已经不在是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引领学生如何去学习的引领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需要去主动的学习知识、独立思考完成对于知识的接受,然后进行动手实践来验证所学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同于普通高校,他所开设的课程应该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强调突出的是实用性、实践性,他们应该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较深,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动手能力落实到实处来。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实用性,实践性来重组课程的具体结构,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时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授时加强针对性与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在逐渐的发生着改变,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则要与社会的需求保持接近,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关于课程专业单纯的划分已经明显无法满足要求了,学科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对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变的刻不容缓。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记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并不是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简化版,而是基于此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所需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联系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重新组合架构出来的新的课程模板。它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将理论联系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的操作实践中来。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沿袭着传统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的还是知识的传输,老师是知识的主动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所想要培养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它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于生产生活、机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造的掌握了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它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按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基础职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为辅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这时候只是学生的引领者,而学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这样才能够达到院方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8-02

“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职类教育应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学应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能性,需要突破以往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入大量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为依托探究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方面的核心能力

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的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较为广泛,如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主要可以考取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估价师三大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诸多发展方向中都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纸识读能力,包括专业建筑图纸(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区位宣传图的设计和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及其宣传用户型图的设计,其中专业建筑图纸的识读要求较低但该类图纸专业性强,具体包括建筑总平面图(也可延伸为电子沙盘立体模型)、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详图等。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是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尤其是房地产的销售行业。二是了解和明确建筑构造术语,明白建筑的主要结构。

二、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专业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高职层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如何构建适应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职层次的《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一是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房地产行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与建筑学概论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少涉及建筑识图、构造的建筑学概论书籍,一类是以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为主的书籍,两类书籍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带有明显的建筑专业的痕迹,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融合不够,考虑房地产行业的从业需求较少。

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样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既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又不为学生所欢迎,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好。例如有的教师把“建筑识图”教学看成是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宣抄和投影原理、建筑图纸的讲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后期专业课的学习。

三、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研究

1.教学内容的整合――针对教学对象品质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以教材体系为蓝本,适当删减与增加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调研,考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今后从业的需要,精心选定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将“建筑学概论”课程归整为建筑与建筑学、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四大部分,其中以建筑识图部分为重点。在其中将透视图、轴测投影等学生难以理解并不切实际的内容删减,而开发和增加了“户型图的识读”等紧贴学生今后从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延伸,纳入到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体系当中。

(2)将分散式、解剖式的教学内容高度合并,给教学对象产生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条理清晰的主题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中心内容。为了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归纳,为学生构建明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在建筑识图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投影原理、三面投影体系、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户型图的识读等几章,在三面投影体系的讲授中又归纳为原因、构成、展开、规律四部分,对于三面投影体系的构成概括为三面、三轴、一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在《建筑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摒弃先理论后现象和案例的教学次序,采用先呈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后归纳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即“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同时,先举出教室、厂房、学生宿舍、剧院和人行天桥、万里长城、西安城墙、三峡大坝两组建筑,再共同分析两组建筑的不同,总结得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概念。

(2)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教学对象的技能培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教学对象身边的例子作为讲解案例,尽量将房地产行业中相关的常用术语加入到课堂中,引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教学对象动起来,比如讲解楼梯的类型时,要求学生同桌以及前后桌进行合作,用自己手中的纸折叠出不同类型的楼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建筑识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图任务,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处于忙的状态,有所收获,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针对“建筑学概论”这门课程,设计学生“建筑绘图与识图”的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5~8幅专业图纸的绘制,分别是一幅日常物品的三面投影图、1幅陕西教育学院三校区总平面图,2~4幅三校区某幢楼的平面图、1~2幅三校区某幢楼的立面图和1个户型图的识读,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在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与总结,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一方面注意教具的使用,由于建筑识图部分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学中经常采用粉笔盒、书本等物品作为教具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展示相关图片、教材上没有的图等。

(4)引入启发式教学,使理论课的教学趣味化。由于教学中避免不了相关理论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作为教学催化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提问、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3.“建筑识图”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实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主要适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适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四个环节。

(2)《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根据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可采用该方法进行“建筑识图”部分的教学,其教学模式见图1。

图1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课内训练和技能训练两大部分。

1)课内训练部分。由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而理论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特点,课内教学的完全理论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手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如“建筑识图”教学内容中的“三面投影体系图”是建筑识图部分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完成该教学任务,并设计“请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绘制其三面投影图”的作业进行强化理解。

2)技能训练部分。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常用建筑图纸的识读技巧,是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图纸。根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与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将该专业的技能训练分为户型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

第一,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对于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先由教师在课内进行示范讲解,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功能区转化、户型图的描述和户型图的评价四个内容。对学生而言,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和户型图的描述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主要讲解户型图功能区的转化和户型图的评价,然后按照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的步骤来完成。

对户型图的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内讲解户型图评价的主要标准,如舒适性、私密性、功能性等。在这里主要说明功能区的转化,由于日常所见到的户型图基本上是将建筑图纸“照搬”的,不利于客户的理解和销售人员的讲解,因此有必要对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

户型图识读的主要训练任务为学生自由搜集一幅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户型图描述、户型评价等内容的训练。

第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常用施工图主要包含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其训练过程也包括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几个步骤。其中,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结合实际,由学生对本校区的总平面图、本校区内某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绘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图标准来完成。任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实地勘察和绘草图、室内作图、实地检验和室内完善饰图四个阶段。

不论是课内训练还是技能训练,教师最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围绕房地产行业对学生的从业需求,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大纲,有选择的取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实践技能训练,探索适宜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90~92

2 樊琳娟、刘志麟.建筑识图与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3 杨增长.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4~55

4 章鸿雁.紧扣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