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1
20**年9月21日晚7点30分,文学院XX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岗前强化培训系列活动之五在文学院403教室举行。本次活动的形式为专题讲座,内容是《文言文教学例谈》,主讲人为语文省级骨干教师、海师附中的蓝茂福老师。
蓝老师首先讲解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其中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认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该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紧接着,蓝老师讲述了文言文教学的突出问题: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固定的程式,教师独霸课堂,出现“媳妇懒,婆婆勤”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效果。随后,蓝老师又介绍了文言文教学的注意事项,一是教学目标——“两手抓”,要注重文言文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二是教学方法——“授渔”,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三方面知识。三是教学手段——“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教师要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能力培养——“迁移”,首先要确定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最后,蓝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两个文言文教学实践,即《童趣》和《陋室铭》的教学设计。在重点讲解这两篇教学设计时,蓝老师讲了他这样设计的意图和目的,并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和调整教案,一定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中心。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家就目前备写教案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蓝老师进行了直接的交流,蓝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大家以点拨和指导。
教育实习通讯稿(2):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2
一、有效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渠道,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现有的教材,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要想让课堂教学深入拓展开来,使学生学到广博的知识,就要靠教师去挖掘课本以外的信息。我每年都征订了《语文周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在上每篇课文前,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之外,一般都要结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去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比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奇闻遗事、与课文有关的文史典故等,然后摘抄在教案上或者将报纸剪下来编辑成小册子,随时带进课堂。上课时适当插入这些知识,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等文章时,适当给学生讲讲关于“雪”的典故,如“程门立雪”、 踏雪寻梅 、映雪读书、“粤犬吠雪”等。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诗词中穿插的典故,能为语文教学增色不少。教师适时穿插和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始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课文,不仅培养学生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弘扬传统文化。
有些课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显得枯燥无味,如果用课件来显示将会事半功倍。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就在教学资源网上下载了各种云的变化图及分类介绍表,上课时用投影一显示,学生一目了然,既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又节省时间。教学《山市》时,我下载了青岛的一幅海市蜃楼形成图,我一边让学生欣赏,一边讲解山市的形成原理。这些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的山区孩子,都很清楚地理解了这一自然奇观。特别是在迎接中考之际,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加大课堂容量,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板块的复习中,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知识归类和习题训练题库,条分缕析的引导学生,充分拓展了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容量。
二、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我们生活在苗族布依族专州,生态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浓郁。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贵州平塘县是一个民族风情很浓郁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利用这个机遇,将被当地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阳花戏编成剧本,组织民间艺人来演出(我既是编导,也是演员)。把演出情况录成碟,在教学戏剧艺术知识时,放碟给学生看,他们通过对脸谱、服饰、道具、武打、唱腔的欣赏,加上我的解说。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中戏剧知识的内容,而且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效果很好。当地电视台对此事以专题片的形式作了报道。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3
1.广西高职院校专门的职业院校多是理工科性质,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没有相关人文类课程设置,当然也不存在有《现当代文学》课程。
2.那些综合类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艺术学院、或在公共管理学院中设有文秘专业,或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中设有文学鉴赏课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都是侧重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方面,没有专门的现当代文学课程。
3.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中有很少一部分开设有现当代文学课程,如广西城市专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在新闻专业中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影视欣赏一样都属于专业知识的拓展而开设的选修课程,不是专业课,在课程要求上不是太高。
4.广西的高专院校包括桂林航专、柳州医专、桂林旅专、广西警专、广西体专共7所,课程设置上,广西体专的体育人文社科系和柳州医专人文社科部无此类课程,桂林航专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文秘专业开设有大学语文、秘书学、写作等课程,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设有文秘专业,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桂林旅专基础部(社科部)开设全校性公共性的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文学欣赏,其实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重在文史知识的了解。
5.师范类高专院校仅存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这两所院校中文专业都开设了现当代文学课程。从调查问卷得知,师专都是把《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时在80-120之间,集中在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完成,并开有同类课程的辅助选修课程,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但绝大多对现行所用教材和课时不满意,认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少于120课时,太少了。普遍认为《现当代文学》课程就是一门纯的介绍文学常识和作品鉴赏的课程,没有必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任课教师是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极少参与学生的说、写、唱、演等实践活动。而且对师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理解上存在分歧,对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只局限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诵读能力的培养,普遍认为,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演绎、表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不属于《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当然,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少于1/4,甚至没有。
二、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1.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要求,缺乏文学类课程的设置。
2.综合类高职院校和非师范类专科院校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要求不细,一般重视对基本写作技能提高或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于是在人文社科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和《写作》等课程,对专业拓展的影视文化欣赏课程贴近时尚,效果远比文学课来得更直接,所以这些院校极少开文学课程,特别是现当代文学课程。
3.师范类高专院校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但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要求强不同,所以课程设置上都是继承本科院校文学课程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是重课本的讲解,轻实践教学环节,重文学常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其对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热点,而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方法模式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综合实践技能等方面去进一步探索。
1.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实践教学即是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来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发展实践教学。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2.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对于文科类课程来说,特别是文学类课程,实验实训资源配备、资金人员分配、设施场地等缺乏和不足,所以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许多研究者做了探讨,如李瑛珊认为高职高专文科专业是一种连续性的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如杨素娟提出“实践演练”法,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及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平衡发展,探讨文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如放下姿态,贴近现实,从小处着手,把侧重点放在教学环节、方法模式的改进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实现“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4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病态提问
1.追求形式为主,忽视思维的深度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片面强调提问的形式,忽视提问的内容和实质,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热烈气氛,忽视提问是为了了解或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提问而提问,导致提问的形式化和不真实。如: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好不好?一些同学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对不对?“是什么”“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或是常识性的问题,即便老师不问,学生也能知道。这样的设疑提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2.单向提问为主,忽视学生的提问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课堂提问常常是教师的专利,其目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计都是从教师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而预设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堂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启动者和主宰者,但在大型的公开课教学中,有时教师也会问学生有没有不懂或要补充的问题,但大多流于形式。“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犹如教室里的“皇帝”控制着提问的方向和速度。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提问频率过高,忽视认知的规律
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发现正常的一堂课,一般老师都预设了20多个提问,加上一些应急提问,差不多一分钟就有一个。这样使得教师就像拿着香蕉的驯象人,学生就像跟着香蕉走的大象,只能无奈地跟着走。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接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会以愉快的心态接受它,如果超过这一限度,人们的心情会变得烦躁不安,思维会变得紊乱。过高的提问频率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丧失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提问优生为主,忽视教育的公平
由于学生个体在知识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往往会给性格外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提问机会,在提问内容和时间的分配上,一般让那些成绩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一些“判断性和描述性”或在书上能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且持续的时间较短。在提问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对于优生倾向于民主、赏识、温和的言语表达,而对于所谓的差生,倾向于采取专制、否定、控制的言语表达。因此不少学生成了听众、旁观者,被边缘化了。这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提问。
二、实现高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主旨:体现人文性
近年来,探究题是江苏高考试题的一大创新之举,这一类题往往也是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等第的分水岭。如2010年江苏高考第37题的三个问题分别是:1.请你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帮助他解答疑问。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3.请你再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这三个设问的主体都是“你”即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要求考生写评析、提看法、找措施等。这样的题目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的距离,帮助考生尽快找到答题的方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的焦虑情绪。试题的呈现体现了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尊重。为了使考生更好地驾驭高考,平时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应多设置以“你”为开头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接近学生的情感距离,长此以往,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的层次:体现思维性
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如“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无效提问尽量避免。教师要认真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提出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入。这样的问题往往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紧密相连。提出的问题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状态,通过积极探究,“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如为了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以下三个问题: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请你从规范市场秩序的角度说明应如何规范市场。面对物价过快上涨,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政府应如何调控。试题侧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个模块的学科知识分析物价变动这一热点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3.提问的对象:体现公平性
课堂教学的平等性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教案写出来的,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行为中生成出来的。课堂提问教师不仅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或者是学生之间问,实现提问主体的多元化。著名教师任小艾在她的报告中说,国外的教学是让学生一片空白地走进课堂,带着疑惑、迷茫走出课堂,而中国却相反。不能说谁是谁非,但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学生怎样回答,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如解决“自治机关指的是什么”时,我采用激励的手段,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汇总,最后呈现的问题有:一般地方的机关有哪些?为什么法院、检察院不在自治机关之列?自治地方与一般地方有何区别?等等。对于简单的学科知识问题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课后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等手段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主动把课堂让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使学生跑偏主题,真正体现生本思想。
4.提问的节奏:体现规律性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
“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教学中一贯是以知识累积和识别为目的的授课范式,本科院校多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而高职高专长期以来均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近年来,现当代文学教学已慢慢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精神为主的经典文本教学范式,即: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如何根据现当代文学因其课程特点,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笔者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情况作了调查,情况调查分网络查询和问卷调查两种,网络查询涉及到广西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问卷调查共发出200多份,涉及院校4所,包括桂林师专、柳州师专和新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2所(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一、调查的结果(现状)
1.广西高职院校专门的职业院校多是理工科性质,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没有相关人文类课程设置,当然也不存在有《现当代文学》课程。
2.那些综合类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艺术学院、或在公共管理学院中设有文秘专业,或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中设有文学鉴赏课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都是侧重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方面,没有专门的现当代文学课程。
3.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中有很少一部分开设有现当代文学课程,如广西城市专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在新闻专业中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影视欣赏一样都属于专业知识的拓展而开设的选修课程,不是专业课,在课程要求上不是太高。
4.广西的高专院校包括桂林航专、柳州医专、桂林旅专、广西警专、广西体专共7所,课程设置上,广西体专的体育人文社科系和柳州医专人文社科部无此类课程,桂林航专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文秘专业开设有大学语文、秘书学、写作等课程,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设有文秘专业,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桂林旅专基础部(社科部)开设全校性公共性的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文学欣赏,其实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重在文史知识的了解。
5.师范类高专院校仅存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这两所院校中文专业都开设了现当代文学课程。从调查问卷得知,师专都是把《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时在80-120之间,集中在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完成,并开有同类课程的辅助选修课程,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但绝大多对现行所用教材和课时不满意,认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少于120课时,太少了。普遍认为《现当代文学》课程就是一门纯的介绍文学常识和作品鉴赏的课程,没有必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任课教师是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极少参与学生的说、写、唱、演等实践活动。而且对师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理解上存在分歧,对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只局限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诵读能力的培养,普遍认为,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演绎、表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不属于《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当然,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少于1/4,甚至没有。
二、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1.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要求,缺乏文学类课程的设置。
2.综合类高职院校和非师范类专科院校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要求不细,一般重视对基本写作技能提高或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于是在人文社科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和《写作》等课程,对专业拓展的影视文化欣赏课程贴近时尚,效果远比文学课来得更直接,所以这些院校极少开文学课程,特别是现当代文学课程。
3.师范类高专院校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但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要求强不同,所以课程设置上都是继承本科院校文学课程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是重课本的讲解,轻实践教学环节,重文学常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其对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热点,而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方法模式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综合实践技能等方面去进一步探索。
1.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实践教学即是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来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发展实践教学。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转贴于
2.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对于文科类课程来说,特别是文学类课程,实验实训资源配备、资金人员分配、设施场地等缺乏和不足,所以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许多研究者做了探讨,如李瑛珊认为高职高专文科专业是一种连续性的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如杨素娟提出“实践演练”法,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及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平衡发展,探讨文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如放下姿态,贴近现实,从小处着手,把侧重点放在教学环节、方法模式的改进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实现“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6
关键词:生成 学以致用 文化内涵 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05-02
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这么一句调侃,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鲁迅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回忆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文言文学习方式仍是记忆犹新的。当时学习方法很简单:三部曲。一是课前把翻译抄在课文上。先译字,注在第一行,后译句,翻译写在第二行;二是听讲课。教师逐字逐句讲解,从开头串到结尾。学生查缺补漏,看哪儿没注全、没注准确。笔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三是课后读和背,然后多抄几遍翻译,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这种“慢火熬汤式”的方法让我中学时期的文言文基础打得很扎实,但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做了语文教师,一开始也是采用传统的“葵花宝典”,但越教越尴尬,越暴露出问题。
高一、高二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当我努力落实具体字句时,耗时多,且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的分析课。师生更关注字词句,如重点虚实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正因为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在字词句,所以课堂上学生忙碌着摘记,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再说。基本上是教师一人唱戏,学生看戏,很少能见到具有一定价值的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双方疲惫,最终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不领情,不爱听,昏昏欲睡,意志力坚强的学生勉强能够打起精神听课。上完了课,的确有一大堆笔记,满眼望去花花绿绿,但学生却不知整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富有灵性和情趣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碎,美感全无,雅致全无。到了高三阶段,更暴露出弊端。由于只是对字词句的死记硬背而不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掌握,不是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致使学生不仅把旧的全忘了,且面对新的文言文材料时不知所措,直咬笔杆,一副苦不堪言状。于是我明白了:原来是自己把学生拉进了泥海,“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但当我积极关注思想情感、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泛乃至花哨,最终直接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一到考试要动真格的时候,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总是漏洞百出,答案总是令人啼笑皆非,这时师生就全然没了上课时的那种轻松。这让我感到不踏实,这也绝非我想要的教学效果。
于是我不由地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的审视》中提出的关键问题:语文是什么?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它却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探询的教学问题。我想,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和智慧的课堂。要想使文言文教学鲜活起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断收获快乐感与成就感。要做到这,需要教师调动个人的教学智慧。以下是本人一些初浅的、尚不成熟的考虑与建议。
一、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兴奋点),创设生成的课堂
语文课堂上,期待收获的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而这一切,教师却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实现。而且,能形成飞瀑的绝不是预设好的沟沟坑坑,而是“水到绝境成飞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关注预设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关注学生的兴奋点。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而且所面对的学生又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激发师生双方的精神、唤起情趣和热情,文言文教学更需要如此。教师应正视“阴错阳差”,应重视“节外生枝”,应珍视“灵光一现”。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走向真实。
要创设生成的课堂,重要的是捕捉有争议、有价值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提。学会质疑,是学生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学贵有疑”,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却常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往往也是我们挫伤了学生的质疑热情。学生超出常规的思考很可能就是一个可贵的思维创新,切不可为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为,课堂上最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并最后返回到学生中去,问题是一切教学的起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的真实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只有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灵性也就散失了。
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
上课初始,刚读到题目中的“阿房”时,学生就对其读音提出了不同意见。面对学生的质疑,出于“怕浪费时间,完成不了预设教学目标”的考虑,我就正了音,然后以“这是古音”的简单解释匆匆带过。后来偶然读到关于《阿房宫赋》的教学札记,著名教师李明新的作法让我警醒了许多。“阿房”的读音,为什么两个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差别如此之大?他点出这是跟地名有关,也是跟爱情有关。这样的课堂设计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灌输法,在文化氛围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枯燥的文言常识。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着重去提问题,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然后帮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具实效,更富有生命力。
二、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在平日的学习中,除了积淀必要的文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方法。例如,实词推断方法、特殊文言句式调整的规律、翻译的原则与方法等等。
以实词推断方法中的字形推断为例。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爨”是会意字,从字形中就可以明白它是“烧、煮饭”的意思;又如“粜、籴”二字,让学生从字形上推测,不难得出“卖出粮食,买进粮食”之意;再如“小大之狱”的“狱”字,我们可以把它还原为两边各为一只“犬”,中间是一“言”字,也就是说两只狗在对叫,他们发生了争吵,有了争执就要上诉,那么就会产生“案件”了,所以“狱”字译为“案件”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而且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培养推测能力,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
规律是学习的前行。多掌握规律或方法,学生就能运用规律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收获成就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还要古为今用,建立古今之间的有效联系。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经典片段,不仅要学生熟记背诵,还要鼓励他们在日常交际、学习生活(尤其是写作)中灵活应用。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开掘的宽广领域,是文言文教学争取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写作为例。注重运用文言文的营养,能丰富写作的形式和素材。在文体上,我们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进行写作。从形式而言,文言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还葆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具有白话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优势。文言以短句居多,且长短句参杂交融,这使得它具有简练含蓄、典雅精致、富有节奏感的特点,能给读惯了白话文的当代人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全新感觉;在内容上,文言文更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文言文的写作,更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中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可以提供作文话题锻炼学生运用素材的意识和能力,也可以指定文中的素材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正是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训练,学生从课本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为例。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式的名句,体会其简练的语言特点,也能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素材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例如“廉颇负荆请罪,最终将相和”的情节,我们可以体会出将相二人的高贵情操,提炼出“顾全大局、宽容、爱国、拥有真诚的心、勇于承认错误”等作文话题。
三、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文言材料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可有如下方法:
1.穿插故事,增添情趣。
穿插故事,就是要以事明理,在讲述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来吸引学生。如教学《兰亭集序》时,顺势讲出“墨池笔山”的故事,“入木三分”成语典故的由来,感悟王羲之苦练书法、终成大家的精神;还可以谈及不同的“之”的书法特点,体会王羲之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貌,定会使学生兴趣大增,并乐此不疲地去研读这篇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文章。
2.结合现实,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文言文不仅仅是墨痕堆积而成的读物,还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精神和心灵的写照。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古人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心理情感和灵魂世界:“他们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但他们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而应该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使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所以,项羽虽然在青锋一抹之后倒在乌江边上,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司马迁的文字透视出自己命运的方向;我们依然能够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的身上看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只配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把握我们命运的走向”(王雷《谈谈小说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就是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3.从文本中去了解相关的礼仪制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等
《鸿门宴》里有这样的语句:“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如果我们对此只是作简单的翻译而匆匆带过,那就不能了解作品深厚的文化意义。按照古代礼仪,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和地位差别的:以东向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其次是北向,其次是西向。这里,通过座位的安排顺序,我们可以看出项王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而张良更是连坐的资格都没有。由此我们也不难体会出项羽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性格,以及刘邦所受到的轻视。
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侯嬴会自杀,这难道不是对生命不珍惜的一种表现吗?其实,要想真正理解侯嬴的这种行为,还需要理解当时普遍流行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侯嬴的自杀是对信陵君的鼓舞,也是对信陵君的忠诚,更是对前面所说的朴素观念的阐释。
四、注重诵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日常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朗读富有节奏感、音乐美的作品的。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更好地诵读作品,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而这一点正是我目前所欠缺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可以从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气质。
五、结语
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一方面,它似乎总以枯燥古板、与时代脱节的面目出现;另一方面,它确实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及许多丰富有趣的文化现象,这就使文言文走进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尴尬境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文言文教学鲜活起来,这需要平时的积累与熏陶,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也绝不是易事。但是,如果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能够自觉地引导学生积淀必要的文言知识,掌握基本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形成浓厚的阅读趣味,那么文言文阅读也许就不再是一块“鸡肋”,文言文教学也就不是“硬中伤”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如此。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去,以文化传承为中心,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在阅读文言文的同时感染些文化气息,进行些文化思考,才有可能使文言文教学出现“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可喜局面。
当然,这绝非嘴皮之功。文言文的内蕴博大精深,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准备的也就不仅是一桶水了。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过去到现在的杰出教育家,无一不具备渊博的学识,无一不是在思想上颇有建树。一个知识贫乏而又思想浅薄的语文教师,是不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的。
诚然,理想与现实存在的种种差距在所难免,迷茫也是难免,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你是牡丹,还是百合,也不管你是茉莉,还是丁香,只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充分挖掘个人的教学智慧,让反思与不断的调整随行,文言文课堂终会飘散浓浓的语文馨香,终会有更多的看不完的风景!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学有所得,不亦乐乎!
(曾获省级一等奖优秀)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雷,《谈谈小说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