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市场;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新“国十条”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消费模式日趋个性化、多样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升级换代、重组兼并趋势方兴未艾,经济增速的下调使传统的隐性风险显性化,要将其化解尚须时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保险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保险业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人才,率领行业应对新形势、开拓新领域、带来新突破,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已成为现代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保险行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瓶颈

保险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保险需求、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科技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保险从业者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人才是保险市场的主体,也是制约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总体来看,当前保险业的人力资源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保险业的发展需求。(一)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专业化程度不够。新形势下,无论是化解以高杠杆、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应对质量化、差异化为主的市场竞争,还是投资中的创新驱动,都需要保险行业推出具备精算、业务管理、风险合规等知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人们的保险需求档次不断提高,并且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创新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这些工作由于其性质和类型的特殊性,对学历和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队伍的情况如何呢?中保协的《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人力资源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队伍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保险行业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从业者的49%,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仅占3%,保险行业较高学历背景人才仍比较稀缺。同时,高校本科保险专业的培养定位缺乏鲜明的特色,多是作为金融学的分支,专业知识较为泛化。这种状况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保险业的发展需要。(二)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现代保险市场的发展,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拥有较强的研判、沟通和决策能力,以及比较丰富的保险行业实践经验,能够应对数字化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但是,现有的保险本科教育和学术硕士教育,都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一方面,教学方式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训练不足;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往往比较陈旧,与当下保险市场需求发展脱节,学生缺乏对保险实际业务操作的了解,更不用说大数据、网络化的市场研判和风险管理了。高职、高专教育虽然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学制短、起点较低,难以培养出理论基础坚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三)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驾驭能力弱。目前的保险专业本专科教育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主要局限于保险专业传统知识领域,与当代金融业密切相关的金融、经济、管理、投资、统计、心理、保健等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够;另一方面,对学生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知识的培养依旧薄弱。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使保险从业者很难应对保险业转型的挑战,更不能引领数字化时代市场经济保险产品创新服务的潮流。上述这些状况,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而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恰恰是打破保险行业人才瓶颈、满足保险业深入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招收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人数较少,并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在人才定位和培养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

二、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鲜明特色

保险专业学位硕士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对象,是适应保险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它不同于传统的保险专业本专科教育,也不同于侧重于学术研究的保险学硕士培养。这不仅表现在培养的水平和方向上,更表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一)培养定位——高层次。。”[1]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是高档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同于普通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保险专业学位硕士一方面在专业知识深度、广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在能力、视野和素质方面也有着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胜任现代保险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人才面对复杂数据资料能研判,能预见保险市场的发展潮流,面对多重利益冲突能果断决策,遇到困难挫折能坚韧不拔,有开放胸襟、全球目光和创新能力。(二)培养重点——应用型。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直接面对保险市场。针对目前保险市场对业务经营、保险中介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对风险管理、精算、核保、理赔等专业人员的需求,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不仅对专业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以鲜明的应用型为特色。吸取近年来各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保险专业学位硕士采取“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聚焦创新与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教改模式[2]。紧密结合保险实务,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产品项目研发,同时提倡学生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和业务设计等形式完成课程论文。以保险实训基地为依托,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打破学习和见习的界限,学生学业完成即融入行业,“零过渡期”使其成为保险业的行家里手。(三)专业背景——复合型。当前的经济运行和保险业的运营实践都表明,传统的单一知识结构培养出的保险专业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无论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经济秩序,还是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来看,保险行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可见,必须提倡高校根据培养方向和院校特色,打造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保险人才。如“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理财核保人才、复合型保险金融工程师、复合型投资管理人才”等[3]。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在招生时,可以通过鼓励跨专业报考,吸纳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进入保险行业。例如,具有金融、经济、法律、会计、医学等背景,到了保险专业学位硕士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和可塑性。可见,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定位具有复合型的特色。

三、新形势下保险专硕培养方向

围绕着“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保险业领军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方向和途径上也有着特殊的要求。笔者主要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品行操守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一)专业技能。保险专业知识、保险业务能力任何时候都是保险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但是在新形势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技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经济新常态下新“国十条”的要求来审视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技能培养。1.掌握风险管理与精算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风险聚散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在业内积聚了不少局部性风险;同时,经济新常态和保险科技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互联网+、险资运用等因素的冲击,催生了行业新的风险点。上述种种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挑战,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健全体制机制,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保险公司精算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范化解风险需要以精算为手段。诸如保险产品的设计、相关费率的计算、保费和保额调整等,没有精算寸步难行。新“国十条”将“坚持完善监管、防范风险”列入基本原则,《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中,将风险管理、精算人才列为紧缺人才。这些领域专业性强、难度大,需要高层次学历教育进行专门培养,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正是上述紧缺人才的重要培养渠道。2.“一专多能”的知识架构“一专”当然指的是保险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险公司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以及保险业跨界融合,使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在新形势下,高层次保险人才不仅应当精通保险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技能,这就是“多能”。保险专业本身就是综合性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使保险学学科融通进一步强化,学科边界更加模糊。必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除了保险学概论等核心课程外,还应包括经济管理、统计学、法学、数理基础、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商业银行经营、证券投资、金融理财等通识课,以及医疗健康、心理学、社会人口、气象灾害等方面的拓展课程[4]。有了“一专多能”的知识架构,才能抓住机遇,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潮流,创新保险产品,推进保险业发展,有效监管经济社会风险,服务于国计民生。(二)综合素质。这里的综合素质,指未来保险业高端人才信念操守、方法手段、情感态度以及视野胸襟等品格,它制约着专业技能的发挥。在未来保险市场的广袤空间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如鸟之双翼。因此,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还必须重视综合素质的养成。1.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新“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增强保险产品、服务、管理UniversityEducation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市场主体差异化竞争,个性化服务。保险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这要求从业者具备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保险产品的能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各类更具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从业者要创新服务理念,将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细化,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创新保险产品、创新服务理念,其内核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创新教育对于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来说必不可少,可以通过案例领悟,哲学、心理学方法启迪等进行思维方式的优化。创新教育还可以通过创新空间和平台的设置,如建立保险产品创新虚拟实验室、选定保险服务创新试验基地等。根据近年来国内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经验,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组成人才孵化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这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它“提供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条件支持,如学校制度、师资、创新平台、资源环境等”[5]。2.注重科技引领,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高端人才近年来,中国的保险科技快速发展,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保险行业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保险产品设计、保险流程管理、保险服务提供、保险营销方式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正在使行业面貌焕然一新。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保险业的运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也为保险科技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培育的是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具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型保险人才:一方面,这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保险市场的需要,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对保险科技的研究,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可以推动行业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3.开拓国际视野,培养适应保险业改革开放的高端人才新“国十条”明确指出,要提升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正在大规模“引进来”。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5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374个,共吸纳6万余名从业者[6]。另一方面,中资保险公司正在逐渐“走出去”。在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外市场,行业竞争日益国际化。同时,区域性、国际性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保险业作为重要支撑。在新形势下,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国际保险业务的领军人才进入这些领域,带动保险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保险行业的规模与影响力。要培养国际胸襟和开放视野,学生需学习世界历史、文化和语言,学校应开设世界经济和政治等选修课,和国外名校进行培养交流。4.凸显实践能力,培养面对市场经济的高端应用人才应用性特色决定了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不能以课堂教学作为单一渠道。学生入学后就要由学校和导师在相关实验基地安排见习岗位,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导师的遴选,资深保险业务专家应占一定的比例。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平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创新”[7]。毕业考核方式,可以以保险产品创新报告、保险服务个性化创新报告的形式出现,并辅之以实绩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纸上谈兵,另一方面能缩短从学生到保险从业者的转化时间,及时有效推动保险事业的发展。(三)品行操守。职业道德是任何一个行业的行为底线,保险业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逐渐加强监督和管理,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行业内不正当竞争、误导销售等问题仍存在,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新形势下,我国要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这意味着我国保险业不再追求数量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人人努力,诚信造福于民,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是保险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未来团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业中处于核心位置,可以对其他的从业者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保险专业学位硕士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为其他保险从业者做出表率,提高行业的社会亲和力和社会吸引力。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角色心理转换和增强使命担当。要让受教育者从“卖产品、卖人情、卖服务”的“跑街先生”角色意识,真正转化到发挥社会稳定支柱、服务社会民生的时代担当上来。在道德修养上,导师必须躬亲垂范,通过课程思政等渠道,教育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参考文献]

[1][3]许飞琼.中国保险人才战略:现状、目标与关键措施[J].保险研究,2011(12):108-112.

[2]尤嘉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9(12):157-159.

[4]崔惠贤.新“国十条”颁布后上海高校保险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上海保险,2014(11):52-57.

[5]盛守照,叶冯超.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J].大学教育,2015(7):10-12.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2

守一门事业代代相承而不止,s非易事

他们没有与生俱来的家族背景继承

s个个都是家族事业的承建者

他们跨越三个时代,以前瞻的眼光,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们皆属於业界精英,耕耘着一份守护未来的美好事业

结缘AIA,奏响家族三部曲

“哇,这麽厉害!”这是第一次获知穹枚韵笫保让人对着资料不禁发出的感慨。周氏,家族三代人,留美学成归港,不谋而合地选择加入AIA,经营同一份事业。

对於保险行业,如果不是真的喜欢,恐怕是难以坚持几十年,更别谈成为一个家族的共同选择。在我们的穹镁历中,能有两代延续已是难得,而周氏s已传承三代。

事业分两种,一种为生存,一种为生活。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後者,周家自内而外的和谐统一,自上而下的孝义谦逊,是一种守护未来美好精@生活的力量。

周氏结缘AIA的故事,要从周定怡老先生开始说起。50年代的保险业相较於当今仍处於一种雾里看花不似花的状态,但周老先生s了解到保险的确是能为人们带来生活保障的优质途径,认柿苏庖恍幸档姆⒄梗便加入了当时香港保险行业的翘楚AIA。

初期的香港保险业未成体系,但周老先生s身体力行地去推广保险概念,发掘K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保险人才,其中便有“一代保险宗师”之称的黄伟庆先生,据其孙子周利威先生介绍,周老从事保险行业时间长达65年之久。

1978年,自美国修得硕士学位归港的周静勇先生,受周老先生的影响,自小便开始接触保险业,与业内出色的前辈均有接触,自然的便将保险行业纳入职业选择范畴之中。

据周静勇先生介绍,彼时保险行业虽有发展,但依旧处於萧条无序时期,真正从事保险行业大概也就200人左右,其中还有多人K不是在专职售卖保险。但他经过多方考量毅然选择加入了AIA的保险事业大军中,K凭着自我能力及坚定的信念,仅用时两年时间便晋升为分区经理,又於1999年荣升为SUPER区域的区域总监,K带领其团队屡获殊荣,2004年度更被评为AIA的“最佳区域奖”的冠军得主,至今从事保险行业近39年。而其夫人姚静兰女士,现亦加入其中,是AIA的资深业务经理及特许财务策划师院士。

转眼间,周静勇先生长子周利权先生自美国学成归来,再次选择了与父亲相同的事业,K加入了同一保险阵营,至今已从业10年,与父亲共同上阵创造了不俗的成绩,K担任分区经理职位,斩获保险业最高国际荣誉,成为百万圆桌会议MDRT一员。如今,周氏第三代的小儿子周利威先生也已长大,又一次选择了与家父、家兄的同一事业,现任AIA财富管理及保障经理一职,AIA再添精英力量。

回溯家族进程,无论是当初孤独开拓的周老,还是上阵父子兵的周静勇先生与周利权先生,再到如今的周利威先生,他们的薪火相传,既见证了保险业的腾飞历程,也奏响了独属於周氏家族的保险三部曲,且词曲依旧在激情地演奏中。

功崇业广,皆始於信任

做保险K非易事,这份职业售卖的是一份关於未来的美好寄和保障,无形且需要长期积累给予回报,不仅需要购买者拥有前瞻的眼光和耐心,更需要售卖者的专业服务和信心传达。

从周老的开疆扩土开始,周氏家族对於保险业的三代精耕,各有自己的一套运营推广模式。正如周利威先生所说,如今的时代相较於父辈们,他们显得更为幸运,因为政策及环境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K意识到保险储备的重要性,对於他们的工作开展会更加便利,但同样的,因为产品的丰富,对於他们的专业技能的考量也更为精细。

伴随着时代飞跃发展,周氏家族可谓亲眼见证了专业培训体系的重要性。而在AIA仅培训一部便拥有50多人,且十分重视後续优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这对於越来越职业化的保险业无疑是最好的约束力及後续力量的延续。

诸如周氏家族,从周静勇先生开始均为留美学成归港的精英人士,他们都拥有高学历高素养及深厚的专业知识,能蛭客籼峁全面的匹配投保计划,同时也能蛭团队建设带来更清晰的职业性规划。

虽然,周利威先生加入保险行业仅仅一年,但对他s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例如,他从当初处於一个200磅的亚健康状态转变为喜好健身和自律生活常态。他自言,因为行业关S他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的影响,性格也愈加的开朗和健谈,喜欢去了解更多方面的知识构造同时也会极力的将满满的正能量以及健康理财和精@生活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谈话中,周利威先生特别提及在健身房中举重这一运动。举重看似简单,实则充满着未知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因而一般举重时都需要两人进行协同,一人在练习举重r,另一人则负责调度和帮助,及时关注是否会有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而这就需要双方的共同信任度。推此及彼,在保险行业亦是如此,每一个意向购买保险的客舸蠖喽际浅鲮抖允勐粽叩囊环菪湃魏托判模相信对方能蛭他们带来保障和切实的利益,最终才会决定在此购买适合他们的那份保险。

健康为1,财富为∞

从交流中,我们发现健身是周氏家族人共同的业N爱好之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运动爱好项目。稳重练达的周静勇先生偏好乒乓球,而周利权先生虽敦厚沉稳s喜好极具挑战性的极限运动。

他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结交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K认为这也是一种方式去拓展自己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和储备。对於保险从业者而言,周利威先生与其家人拥有共同的认识,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形体健康,才是取信於人的第一步,只有以实际行动管理好自己,才有资格向他人推介健康的理念,单实在s是最好的制胜绝招。

访谈中,我们问到有关理财话题时,周氏兄弟直言金钱会随着时间贬值、国家储备的养老保险对於未来而言是绝对不虻模所以现在的“保险+理财”模式的双重保障,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保险理财中,他们会依据客户的年龄、职业等情况进行多元化的专业选择匹配推荐。

当然,周氏兄弟在访谈中也提及了开源与节流的重要性,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理财观念,且为之坚持。像哥哥周利权更倾向於不动产的购置,K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而弟弟周利威先生则自父亲处学习K养成了节俭的良好习惯,他直言当下的时代,机会不像从前,所以在开源同时也需要注重节约,这是被很多年轻人忽视的地方。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保险;保险服务;质量标准

保险服务是保险产品的重要内容,是保险产品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从营销的角度分析,提供保险其实就是提供服务。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其营销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加入WTO后及外资保险企业的准入,中国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保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要做好保险服务。因此,树立强烈的保险服务意识,制定符合市场需要和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采取新兴的客户服务管理手段及服务营销策略,是当前保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并初步探讨了保险服务的质量测定标准及其构建。

一、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

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涵盖四个方面: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及附加服务[1],它们围绕保险的核心价值,为实现保险的功能而成为一个服务系统。

售前服务是指在销售保险商品之前为客户提供的关于保险方面的服务工作。售前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使消费者加深对保险公司的认识,激发客户的消费意识。主要内容包括保险咨询服务、风险管理服务及财务规划服务。

售中服务是指消费者购买保险商品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统称。根据保险销售流程,可将售中服务分为接洽服务和承保服务。

售后服务是在保险商品销售后,保险公司为客户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协助客户降低风险的服务、保险理赔服务和处理投诉问题。

所谓附加值服务是指保险公司为符合其条件的客户提供的正常服务之外的服务。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向同质化方向发展,因此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附加值服务。

二、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保险服务的标准化是赢得客户满意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学者白瑞及西斯姆等,提出服务质量模型,根据他们的理论,保险服务质量有五个测量标准[2]:(1)可感知性。是指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为各种保险、服务人员外表等。(2)可靠性。指保险企业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服务。(3)反应性。指保险公司随时准备愿意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4)保证性。即保险服务人员的友好态度与胜任能力,它能增强保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5)人情性。指保险企业要真诚地关心顾客,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予以满足,使整个服务过程富有“人情味”。参照这些衡量内容,在此将以上所述的保险服务四个过程予以细化。

1、 售前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从开始接触顾客前的准备,至保险业务促成历经的服务过程。售前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其主要衡量内容如下:一是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衡量的基本要素有:实体环境、员工形象、信息沟通、产品说明及价格。二是情感展示,对准顾客建立良好的人性化咨询。基本衡量要素包括: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协助准顾客的事业;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准确的销售说明;每个营业部开设24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2、售中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从保险业务促成至递交保单所历经的服务过程。售中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衡量内容如下:

建立客户联系电话;

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

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

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

亲自递交保单;

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3、售后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递交完保单后的一切服务过程。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发展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主要衡量内容如下:其一、非出险状态(通常售后服务)衡量要素:(1)对客户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予关心和关注;(2)定期访问;(3)不定期联系;(4)承诺重于一切,履约守信;(5)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6)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7)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让客户满意;(8)加强防损防灾服务。其二、出险状态服务衡量要素:报案受理、客户咨询、投诉处理、查勘定损、理算核赔、支付赔款等七个方面提出时效及态度基本要求。

4、附加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综合香港等地经验,从目前看,附加值服务主要衡量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免费体检;

举办各种客户联谊活动;

设立保险医疗绿色通道;

提供急难求助;

提供商户消费卡;

提供健康保险卡等。

三、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设立

在保险服务的实际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标准和手段来控制客户服务工作质量,就构成了衡量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家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的实际,依照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来制定即符合市场需要又满足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其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内部标准、行业标准及服务标准[3]。

1、内部标准

内部标准一般是指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服务工作经验和实际需要制定的服务标准,通常以公司已有的比较成功的服务水平作为标准。内部标准是各家保险公司常用的标准,它的优点是相对其它标准来说,比较容易建立,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公司已经建立的内部流程和实务操作,但内部标准只是个客户服务的初级标准,容易使公司服务陷入故步自封,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较高要求。

2、同业标准

同业标准也称为行业标准,是行业内部的组织或者协会(如保险行业协会)为了提高本行业的服务水准而制定的本行业的服务标准。2004年12月,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山东省质量监督部门制定的《山东省保险行业服务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服务标准》)及与之相配套的认证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此标准为我国保险行业第一个保险行业服务质量标准。

山东保险行业协会出台的《服务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意在全面提高山东保险服务质量,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服务标准》对各保险公司的整个服务流程,如营业场所、展业承保、售后服务、保险理赔以及员工服务行为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规定了量化考核指标。《服务标准》明确规定:对确定立案须前往查勘现场的,做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辖内案件,要在2小时内赶到,省内异地案件委托协作公司查勘的,应在3小时内赶到现场;同时,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将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凡达到《服务标准》的保险经营单位,给予“山东省保险行业服务质量达标单位”认证,并颁发牌匾;凡发现有服务质量问题者,须在30日内整改,经复查整改不力的,将撤销认证。?

同业标准是保险行业服务工作的基本标准,通常都会受到行业内部各家公司的重视。

3、服务行业标准

服务行业标准是相对保险行业的标准而言的,利用服务行业标准来衡量保险行业的客户服务是对保险行业的一大挑战,也对保险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将自己定位于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因而也将自己的服务标准定位于金融行业的服务标准。但保险产品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保险行业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已迫在眉睫。2005年9月,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等45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在京共同签署了《全国机动车辆保险服务承诺》和《全国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服务承诺》(以下简称《服务承诺》)协议。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服务承诺》规范了全国车险、意外险、健康险的服务内容,是保险行业服务的“最基本标准”。

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具体措施

1、树立保险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才能确保营销战略、策略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保险公司要想提高其服务质量,首先应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如世界著名企业IBM公司的宗旨是“服务”、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是“信誉第一,效率第一;顾客至上,服务至上。”。

2、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热忱、负责、高尚的修养,以及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训练员工拥有广泛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及诚实、守诺的工作品质。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保险服务水平

保险企业服务的完整过程,如前所述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这些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程度决定保险服务的质量水平。通过对保险服务流程的创新以达到优质、高效、满意是保险服务达标的关键。

总之,确定保险服务质量的衡量内容及其质量标准,有利于保险公司树立统一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信任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好地满足保户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保险公司的规范化和现化化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洪涛.保险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266-268.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保险行业;人力资源;转型升级

一、当前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保险行业作为国家消费升级的热点行业,近年来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保险行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由于保险行业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同国外先进同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员工队伍能力有待加强:商业保险向各个行业渗透,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保险行业的员工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才能不断提升战略执行能力,提升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较为落后: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大都还停留在人事管理层次上,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育等前瞻性的工作还较为薄弱,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人和就业的新格局,对“90后”的新人缺乏强有力的向心力,青年员工流失率较高。3.人力资源智慧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多数保险企业基本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但是大量的人力资源数据还沉淀在数据库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对于员工工作行为信息和价值贡献信息等数据建模挖掘还缺乏深入研究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迫切需要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充分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实现对员工个人以及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效能分析。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效能分析与精准配置数据模型,实现劳动用工、薪酬激励、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精确管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智慧化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同时为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员工满意度。

二、保险行业人力资源转型升级思路

以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升级为目标,持续提升人力资源核心能力,优化员工队伍结构,健全人才发展长效机制,激发员工队伍活力。以人力资源管理智慧作为抓手,强化人力资源信息与工作信息的分析挖掘与应用,推进人力资源精确管理,提升人员配置、考核激励、员工培训等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人力资源效率和价值的持续提升。

三、保险行业人力资源转型升级路径

(一)全面提升员工队伍能力

1.加快市场营销人才队伍能力提升。着力提升渠道销售能力,围绕全渠道协同、全流程全周期服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战培训,提升直销渠道、实体渠道、电子渠道、新型媒体服务渠道的运营管理、销售、服务和支撑能力,形成一支既有丰富的零售经验,又熟练掌握O2O及互联网化销售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重点强化市场营销策划能力,通过交流锻炼和实战培训等多渠道培养计划,不断培养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和一线实战经验的市场经营人才及后备人才队伍,促进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水平。

2.加快新兴业务领域人才队伍能力提升。聚焦能力短板,加快推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建设。打造专家级综合金融营销队伍,提升客户综合金融方案设计、实施、优化能力;从产品、销售、运营、支撑、研发等多个维度,全力打造了解“互联网+”、云和大数据的人才队伍。3.加快专业化的综合管理人才队伍能力提升。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管理重构要求,进一步加强战略、法律、财务、审计、人力、党群、纪检等综合管理类人才队伍的能力提升,重点提升专业化能力、市场服务意识以及协同执行能力,培养一支既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又具备本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精干高效的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二)推进人力资源机制创新

1.完善优中选优的后备人才建设机制。根据企业转型升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大力推进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优中选优原则,通过系统培训和岗位锻炼等方式,加快选拔和培养懂专业、善管理、敢担当的年轻后备人才,储备数量充足的后备力量。加强对后备人才的跟踪考察和日常提醒,帮助后备人才全面成长。完善后备人才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激情与活力,为领导班子选拔高素质成员创造良好的条件。

2.继续推进基层经营单元用工机制改革。以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升级为目标,全面推进经营团队人力资源“三权”落实,持续提升团队长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优化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锻炼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让个人收入主要与业绩挂钩,通过更加市场化的用人和激励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凝聚到业务发展和创新的主战场,让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持续完善团队长选拔、考核、激励的相关政策,建立团队长后备人才队伍,继续开展针对团队长的重点培训,持续提升团队长的综合管理能力(能力提升举措)。进一步落实承包经营单元自主权,收入分配与业绩紧密挂钩,鼓励多劳多得,薪酬能高能低,提升员工的获得感。加快综合服务支撑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面向基层和一线需求,提供高效快速的倒三角综合服务与支撑,提升基层一线员工满意度。

3.构建平台化的专业人才工作机制。(1)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聘用办法,修订和完善专家管理办法,试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将人才选拔聘用与公司关键专业任务(项目)相结合,加强人才在专业任务(项目)中的贡献评价,通过“专家”制度实现人才在专业领域和重点项目中有职、有权、担责。(2)完善有利于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的职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推进双通道(管理、专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建立,完善基于员工业绩、综合贡献和技术业务能力发展的岗位晋升办法,加快专业队伍成长。畅通基层一线销售和生产人员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推行一线人员星级评定制定以及与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相挂钩的运用规则,持续增强队伍的归属感,激发队伍活力。(3)建立与业务发展和员工成长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建立以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为重点的学习牵引机制。优化实训基地建设,为开展大规模面向一线员工的各类培训创造条件;运用网络大讲堂、“互联网+”新课堂、微课堂等新型学习平台,大规模组织新技术、新业务普及培训,推进员工智慧化学习。依托全集团统一的课程库、师资库、知识库和案例库,提供多渠道的培训接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无缝衔接的学习通道。完善以提升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标的实战培训机制。系统组织贴近重点业务、贴近基层、贴近一线的培训项目。建立以关键任务解决和主要业绩达成为重点的实战培训项目支撑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上接战略、下接绩效”。

(三)推进人力资源智慧化管理

以管理流程优化为基础,以人员信息和工作信息数据驱动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转型和人力资源价值提升,通过人员信息和工作信息的跨域关联及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精准、实时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为员工提供全面、及时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利用全集团的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逐步形成基于每位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工作行为信息、价值贡献信息、人工成本资源信息库。

1.强化数据建模挖掘分析,推进人力资源精确管理。提升资源总量配置效率,围绕资源使用效率和价值贡献,依托集团公司的人员配置和薪酬分配有效性及调整可行性大数据分析模型,指导资源配置决策的动态调整优化。

2.提升人员选聘的准确性。通过对不同岗位优秀员工的来源渠道、能力和工作信息分析,探索建立企业不同类岗位人员配置模型,优化员工招聘渠道和条件,快速准确发现企业内部岗位和人员匹配关系,实现人员快速、精准的内外部选聘。

3.提升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开展人员薪酬信息与工作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探索建立员工薪酬分配与工作价值贡献数据分析模型,动态优化薪酬激励政策。

4.人力资源风险监控能力。实时监控企业人员变动,跟踪选拔任用、劳动合同签订、薪酬发放和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对不规范选拔任用、用工、薪酬超提超发和违规发放等问题实时告警,推进风险监控的智慧化。

5.优化管理和服务流程,提供便捷的人力资源服务。(1)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将容易标准化、合规性要求高、可实现自动化处理的工作纳入服务平台,持续优化自助查询服务、员工服务受理和HR流程事务处理管理流程和系统功能,为员工、直线经理和HR提供全面、及时和个性化的服务。(2)推进员工智慧化学习。提供按照专业划分和岗位职责对应的员工自主学习查询服务功能,为各类员工提供标准化、定制化、模块化和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3)建立人力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完善人力资源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快速响应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互联网手段,加强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主动沟通,及时了解业务需求,优化服务和支撑流程,做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5

(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 福建·永春)

摘 要:企业在努力实现收益的同时,要注重财产安全的保护。保险作为有效的保障性手段,在企业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财产安全保险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定位,如何发挥财产安全保险的保障功能,如何正确对待财产安全保险的管理体系,是当今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 :财产安全;保险;保障

一、企业财产安全保险的必要性

企业财产安全保险保障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代保管财产,以及特约的金银、古玩、艺术品等。财产安全保险不仅可以为企业的财产安全提供一种保障,也可以为企业经营生产免除一定的后顾之忧,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益。从社会发展的整个趋势而言,财产安全保险是企业经营的重要部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的重要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二、企业财产安全保险现存的问题

(1)企业投保意识不高。在我国,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保险需求普遍比较被动,一方面源于国内保险业发展较晚,部分制度和管理结构还未完善;另一方面则因为个人或企业的保守意识,不愿意参与投保。如果个人或企业投保意识加强,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产品的完善。因此,企业投保意识不高,是现阶段企业财产安全保险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企业规避风险的方式主要依靠自我防范,不仅增加了风险成本,而且在风险发生时也面临着沉重的负担;部分企业在保险公司的宣传下被动选择了财产安全保险,投保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胡乱投保,并且不能做到持续投保,从而不能真正实现财产安全保障。

(2)财产安全保险制度不完善。企业财产安全保险不是一个零散的、随机的工作内容,而应当是一个有规划的工作重点。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财产安全保险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上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部分企业只是在财务部门下设一个简单的单元,来负责保险事宜,而这些负责人员往往并非保险专业员工。公司的基本业务章程也很少对财产安全保险单独强调,并做出具体的规划。现阶段,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扩大,企业对财产安全保险的管理制度如果还只停留在原有的单一制度上,那么可能会造成企业成本和风险的增加。

(3)保险购买量不足。据相关统计,2011年全国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只有329.6亿元,投保率不足7%。企业财产安全保险购买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单一险种购买量不足;二是结构性险种购买量不足。大多数企业一般会根据往年事故发生的概率,购买较为单一的险种。保险具有先支付保费后可能赔付的特性,容易使企业当前期望值下降,由此造成企业选择尽可能少支付的购买量和自认为必要的险种,在再三减少保险支出的情况下,使单一险种购买量不足,且购买的险种种类偏少。保险购买量不足,导致企业得不到充分的财产安全保障,一旦风险发生,将会对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4)保险专业知识薄弱。财产安全保险保障的范围较广,因此相关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非常必要。企业缺乏专业保险知识,在购买保险时以及风险发生后的保险理赔等各环节都比较被动,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和纠纷。大部分企业在购买财产安全保险时,往往是盲目的,即以前购买了什么保险,后面继续购买;保险公司建议的保险,如在财务规划内,就完全加以采纳。而在风险发生之后,大部分企业也是非常被动或者不及时地进行申报理赔,又或者在理赔环节中不清楚具体流程,与保险公司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导致理赔不及时、理赔不能达到应有预期等诸多问题。

三、企业加强财产安全保险的对策

(1)提高财产险投保意识。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财产安全保险的重要性。首先,企业应当转变风险管理的观念。自我防范、自我规避、自我弥补长期以来是大部分企业选择的风险处理方式。现阶段,在企业风险更加广泛且复杂,以及保险行业迅速发展和保险险种更加合理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转变风险管理观念,充分利用保险这一力量来规避风险。部分企业认为购买保险还不如自己用于风险管理,其实不然。从长期发展来看,保险的购买相对而言是低成本的。如果发生风险,购买了财产安全保险的企业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且可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在日常规划中将保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加强保险相关制度。企业关于财产安全的保险制度应该进行更加系统化、更加合理化的设置。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机构的设置。在有规划的能力范围内,企业应当设置相关的专门负责保险的部门,对企业财产安全保险做出针对性的年度策划,并对相关人员赋予一定的权限。另一方面在人员的设置上,保险公司应当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并给予一定的尊重和重视。除此之外,如激励制度、追责制度、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都可以适当运用于财产安全保险上面,从而能使企业财产安全保险得到更制度化的发展和完善。

(3)增加保险购买量。从整体而言,我国企业财产安全保险购买量是不足的,企业应该一定程度上增加财产安全保险的购买量。首先,企业应该在单一险种上增加购买量。如本来一个单位的财产需要购买100万元的保险金额,而企业选择购买80万元的保险金额,这属于购买不足。因此企业应该参考保险公司的建议,根据财产价值的正确配比,选择足值的保险购买量;其次,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风险情况,尽可能地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大多数情况下,产生的风险并不能刚好与企业购买的某一个保险险种所对应。企业只有全面考虑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在合理财务范围内,购买较为多样的保险险种,才可能将所有风险的损失降为最小。

(4)强化保险专业知识。企业要想在财产安全保险方面转被动为主动,必须强化自身关于保险的专业知识。在购买保险以前,企业应该积极研究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对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计算出能够接受的最大支出;在购买保险时,企业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等相关机构的交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购买需要的保险险种;在风险发生后,企业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及时与保险公司进行洽谈,获得应有的理赔金额,用于损失弥补和恢复再生产。在强化保险专业知识方面,企业首先应当引进专业性人才。在引进之后,企业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对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增强整个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四、结论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实践教学是指实践、实验、实训等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得大学和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学毕业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应具备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训练。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保险业国际竞争的加剧,市场急需大量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技能。这决定了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因此,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有利于改善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不足和保险业人才匮乏现状

有统计显示,我国保险业每年约需3万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国内高校每年向保险行业输送的毕业生人数不足4000人。而从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通过几年来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在保险行业工作的人非常少,即使有些学生毕业时所从事的工作在保险行业,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很多人就离开了保险行业。可见,一方面随着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保险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保险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此,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目前保险人才的培养与保险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

二、目前我校保险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保险专业教师缺乏

目前在各高校中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 但他们中参加过保险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甚少,所以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传统的理论教学,保险实践类教学难以开展。

从我校保险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保险专业教师缺乏是突出问题。保险教研室从事保险教学的教师没有科班出生的,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且每个老师一般只负责几门课程,老师们在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上有所欠缺。从教师的保险实践经验看,这一点就更为不足了,老师们大都是毕业后就在高校工作,很少参加保险实践活动,有过保险从业经验的几乎没有,老师们对保险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只限于书面意思的讲解,并不了解实际业务中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也就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

2. 保险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实践教材缺乏,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保险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目前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严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刚开设保险专业的本科院校,几乎没有设置实践课程。而一些设置了实践类课程的高校,在实践学时安排上偏少,且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理想的实践教材,每个学校基本上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使得实践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效果。

我校保险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又受专业教师缺乏的限制,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主要是偏向于理论课,还没有正式的实践课程。虽然老师们在教学中会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实践环节,但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某些具体内容,实践内容较为零散,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另外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足,课堂的实践教学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3. 保险专业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的,由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环节。而很多高校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只强调了实验教学,而且教学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比如虽然不少的保险专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环节,或者是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内容有较强的随意性,设计目的不明确,实践项目不连贯,更多的还是为实验而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不足。

具体到我校的情况,目前只是刚刚开始强调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正在筹备当中,如相关课程实践教材的编写、校外实习基地的筹建等,目前还没有保险实验室和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的缺乏造成了我校开展保险实践教学的困难,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因此,我校要想发展保险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要尽快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

三、 改善我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建议

1.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鉴于保险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保险专业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在学校与各实习单位已确立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调研和保险业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带动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要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大家相互取长补短,不仅加强了教师间的感情沟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第三,要鼓励从保险实践部门引进保险专职实践教师来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对于实践经验很丰富的人才可以适当放低学历标准。

2.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能

要改善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独白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就保险教学来说,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具备实践性要素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增强相应的实践能力,使教室也成为实践性教学场所,把实践性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我校教师们尝试课堂实践教学的情况看,案例教学较为普遍,小组讨论次之,其他的方式相对较少。就案例教学来说,老师们在保险课堂上主要是采用这一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技巧和经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善于总结学生的观点,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案例介绍之后,往往不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而是习惯性地主宰课堂。同样,在“案例评析”环节,也很难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通常是匆忙做出总结,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过程掌控和推动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习惯于倾听而不是表达的习惯,难以适应案例教学这类模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案例分析前没有系统地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了解案例之后,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因此无法进行“案例评析”,使得案例教学的最后结果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成效甚微。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除案例教学外的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们要努力提高各个教学方式的操作技能,逐步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以真正提高我校保险教学的质量。

3. 建立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是围绕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通过大量的实验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业务流程、技术操作。该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掌握基本技能的主要渠道。课程实训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校内实训主要是组织校内的模拟、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训主要是组织有关学生到指定实习单位现场参观、听专家讲座及进行具体操作等。该环节主要是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实践环节主要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围绕一些专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由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科研训练环节主要是对一些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旨在激发学生对理论研究的兴趣, 着力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实习环节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相关实习单位, 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按照目前我校保险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完整的保险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实践教学的相关计划和文件

要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围绕保险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来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有针对性、系统地来设置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恰当的安排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学校可以出台相应的文件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和引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2)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践课程整体流程。如在大一学年学生刚入学时,对保险专业和保险行业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这将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在学生刚入校后就可以安排一周的专业认知学习,一方面请保险公司的相关人员到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行业实际情况和从业感受,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保险公司参观,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工作环境等,从而使学生对保险业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树立对专业学习的良好心态。在大二学年根据所设置的课程,在每门课程学习末可以安排一到两周的课程实践,如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两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和学习末应灵活安排实践环节。在大三学年则可以安排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内容涵盖学生已经学习的各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开展保险实验教学,建设保险实验室

保险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模拟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完成营销管理、核保、保单签发、单证管理、费率计算、理赔、分保、财务分析等实验任务。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保险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将保险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果起来。而模拟实验通过对保险公司经营环境和经营环节的仿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保险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很多高校都很重视保险实验教学,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

目前我校已有相应的金融实验室,银行和证券类相关课程已安排了实验课,我校可以利用已有实验设备,购买相关软件建立保险模拟实验室,通过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再现保险主要业务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际操作环境, 使他们能够掌握相关业务的整个操作过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4)丰富校内实训的形式

校内实训除了前述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操作之外,还有很多形式。如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实践不仅增强了校园学习的乐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拓展校外实训

目前我系保险专业已与泰康保险等专业实习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实习基地还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仅仅是学生毕业前安排部分学生去实习一段时间,其实除了毕业实习外,在整个专业学习阶段都可以和实习基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实习基地也可以是教学实训的基地。

在具体操作上,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在形式上可以考虑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岗位认识实训,主要是到保险公司现场参观学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现场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操作流程,对所学知识有感性认识;第二类是专业实训,一般是一周左右的岗位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第三类是毕业实习,时间在3个月左右,其主要内容为专业技能实务训练,为学生上岗打好基础;以上三类实训,除毕业实习外,其他两类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阶段、多次安排。

(6)引导学生在保险领域的社会实践

高校教学计划里都会有学生暑期社会调查这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能力。从与专业结合的角度,教师应在学生的社会调查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社会调查,如保险专业学生在调查内容上可涉及居民参加商业保险的状况、消费者的投保意向,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评价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进入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伟.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实训教学“四维”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36-38

[2]郭卫东.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之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3-104

[3]王韧.大学四年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设计[J].科教纵横,2009,(9):28-29

[4]胡杰.高等院校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0,(10):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