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1

目标

绘制欧洲海底地图,建立在线信息共享平台

“欧盟将在2014―2015年度继续投资1.45亿欧元,重点从3个方面来推进该计划,”欧盟渔业与海洋事务委员玛利亚・达玛纳基表示,“首先,加强海洋数据整合,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绘制出欧洲海底地图。地图将能给私人公司和公共机构提供相关信息,以降低不必要的调查研究成本并让他们的投资计划变得更有效。”

根据达玛纳基介绍,搜集海洋数据并绘制欧洲海底地图是实现“蓝色经济”创新计划的第一步。欧盟预计,海洋地图完成后每年至少可创造1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

“蓝色经济”计划面临的第二项任务是更有效地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科研成果与潜在投资者联系在一起,加强整合各成员国之间的研究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我们要搭建起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引导至市场的桥梁,努力促进成果向市场转化。”同时,达玛纳基表示,“蓝色经济”计划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尖端技术支持,例如水下侦测,为此欧盟将大力推动各成员国教育、培训和青少年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需要一流的劳动力市场,要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根据该计划,欧盟还建议在2015年之前建立一个在线信息共享平台,为“地平线2020”科研资助项目以及成员国资助的海洋研究项目提供信息平台,方便分享研究成果。该计划鼓励海洋相关行业从业者进行研究,并通过教育培训、设立创新工程以及企业孵化器等多种方式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

此外,该计划还建议创立“蓝色经济商业和科技论坛”,吸引私营部门、科研人员以及非政府组织帮助规划蓝色经济的发展前景,交流看法并分享研究成果。

效益

每年贡献超过6000亿欧元的经济总附加值

目前,欧洲已有超过540万人从事与“蓝色经济”有关的行业。2011年,仅欧盟海上风电一项吸纳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就达近4万人。预计到2030年,欧盟海上风电将满足欧盟用电量的15%,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达到32万个。在过去7年间,欧盟委员会平均每年提供3.5亿欧元帮助“蓝色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与研究。

“如果我们期望海洋经济成为欧洲明日繁荣和就业增长的动力,我们需要现在就做好准备,然而没有人会在自己所知甚少的领域进行投资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达玛纳基说。

有分析认为,“蓝色经济”涵盖的海洋和海事行业在欧洲经济全面复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欧盟统计,“蓝色经济”相关行业目前每年为欧盟贡献超过5000亿欧元的经济总附加值,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还将增加1000亿欧元,就业机会将增加200万个。这对饱受高失业率之苦、期待经济加速复苏的欧盟来说极具吸引力。

达玛纳基还强调,“蓝色经济”计划将建立在不对海洋造成任何人为损害的基础上,“我们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失控地‘海洋淘金热’将对海洋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因此我们保证,任何不是百分之百可持续发展的计划,都不会被欧盟所允许。”

困难

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过程相对复杂漫长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2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表1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区域经济 滨海旅游业 一元回归分析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省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和6.4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26个专项规划。2010年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2012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万平方千米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本文即是通过研究近六年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产业总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滨海旅游业对整个海洋产业的贡献值,从而能更有重点的发展各个行业及海洋产业。

二 研究方法

本文为了说明滨海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引入回归方程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5~2010年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和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间的关系,继而说明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模型分析

第一步,图形分析。对表1中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得出趋势图和相关图(见图1、图2)。

图1中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二者存在差距逐渐增大的增长趋势。图2中横轴为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产出,纵轴为滨海旅游业产出,相关图分析显示,二者为线性相关关系。

第二步,参数估计(见表3)。设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为Xi,半岛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为Yi,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Yi=a+bXi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信息网

由图3得到的参数估计结果为:

(192.9415)(0.175082)

t=(-0.88286)(24.3742)

R2=0.993312 F=594.1017

2.模型检验

第一步,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 ,说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增加1元,可导致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增加4.267476元。这与经济学中乘数效应的意义相符。

第二步,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拟合优度的度量:由图3中可以看出,本例中可决系数为0.993312,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对被解释变量“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的绝大部分差异作出了解释。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针对H0∶β1=0和H0β2=0,由图3中还可以看出,估计的回归系数β1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

β2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

, 。

取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2=4的临界值t0.025(4)=2.276。

<t0.025(4)=2.276

故接受

H0∶β1=0;

>t0.025(4)=2.276

故拒绝H0∶β2=0。

这表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对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有显著影响(见图4)。

3.回归预测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假设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2011年达到2012万元,2012年实现产出达到2500万元,利用所估计的模型可以预测海洋产业实现产出水平。

用EViews作回归点预测,输入Xf1=2012,Xf2=2500,在Yf数据表中出现预测值Yf1=8415.821,Yf2=10498.35。这是当Xf1=2012和Xf2=2500时

山东半岛海洋总产出的点预测值。得到X和Y的描述统计结果,(见图4)。

根据图4的数据可计算:

取α=0.05,Yf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Xf1=2012时,预测区间为:8415.821412±497.38691

Xf2=2500时,预测区间为:10498.34970±725.26487

即当Xf1=2012时,Yf1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7690.55654,9141.08628);当Xf2=2500时,Yf2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9773.08483,11223.61457)。

Yf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当Xf1=2012时,预测区间为:8415.821412±831.84954

当Xf2=2500时,预测区间为:10498.34970±725.26487

即当Xf1=2012时,Yf1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7583.971872,9247.670952)。当Xf2=2500时,Yf2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9666.50016,11330.19924)。

4.结果分析

通过对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间关系的线形分析,当海洋产业收入1元与滨海旅游业相关时,能给整个海洋产业带来4.267476元的增加值。由于受统计数据的限制,以上分析只是建立在滨海旅游业及相关服务领域的统计,如果将旅游带动消费作为海洋产业的贡献,滨海旅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

三 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滨海旅游业对海洋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我国拥有1.8×104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104千米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海域南北延伸近40个纬度,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有中温带、暖温带的海上景致,更有热带、亚热带的海洋风光,拥有丰富多样的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部分沿海城市正在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制订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根据我国持续增长发展态势预测,旅游业发展同样会持续增长,而滨海旅游业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还是品味等级层次都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冯晓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2008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 FDI;海洋生产总值;回归分析;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 F840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海洋产业总产值和附加值连续创新高,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批复,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浙江、广东、福建三省也相继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的总目标。海洋生产总值简称GOP,它是国民经济中全部涉海经济活动的最终反应。在核算过程中,海洋生产总值核算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和313个小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所有涉海行业纳入其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流入我国的规模日渐庞大。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FDI1057.35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国。沿海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能力尤其强大。据统计,东部沿海地区吸引的FDI占全国FDI数量的80%以上。赵晋平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弥补国内资本短缺,中国经济增长率中的2%-3%当归功于外资贡献。Berthelemy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远远超越其资本存量本身增长的影响。

因此,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形成与FDI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探讨我国沿海各省市利用FDI的数量和质量,以及FDI对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状况

要想深入理解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生产总值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首先必须以了解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为前提。

我国沿海省市包括环渤海地区的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以及泛珠江三角地区的广东省、福建省、广西省和海南省。沿海地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区域。2011年,沿海地区以其占全国14%的土地,集中了全国4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6%的国内生产总值。究其原因,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现有研究认为,FDI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第一,弥补东道国资金缺口,增加东道国资本积累;第二,加强区域内竞争,提高东道国企业效率;第三,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高。

我国沿海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海洋大省广东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为9807亿元,而与它毗邻的广西省海洋生产总值只有654亿元。不同省份的海洋产业结构也有巨大的不同,例如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最快,目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极大地优化了该省海洋产业结构。山东省则是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其渔业发展历时长达2000年之久,而造船业在1999年才开始起步。引起不同省份之间海洋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的、自然的、政治的因素等。本文重点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省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沿海不同省市的投资数量也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占据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多数份额。从利用外资规模上看,河北、广西、海南等地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小,江苏省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平均新签外资项目规模方面都名列前茅。

江苏省由于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原因,对外贸易一直比较发达,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连续数年居于全国首位。但是,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长期以来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差距,绝大多数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经济发达、边际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苏南地区,仅有不到二成的投资额流入苏北和苏中地区。然而,江苏省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苏北和苏中。在下面的分析中,要特别考虑到这一点。

本文选取2011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额进行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不同省市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差距很大,最高的江苏省达到321.32亿美元,最低的广西省只有10.1381亿美元,相差30倍之多。从折线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除江苏省之外的其他10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之间基本上是一致的。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一般来说海洋生产总值也很高,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也较低。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本文选取了2011年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指标变量,原始数据来自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额按照2011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6.4588换算成人民币,各项变量统一货币单位为亿元人民币。上文已经提到江苏省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下面的研究中,对江苏省以外的10个沿海省市进行实证分析。

在考虑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时,除了外商直接投资之外,同时不能忽视政府财政支出和当地消费这两方面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这两个因素也纳入到回归模型当中。

(二)模型的建立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是在2007年首次的,至今只有6年数据,不适合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因此选用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横截面数据结构因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背景而通常具有异质性,这些性质因为无法纳入模型会对相关系数估计量产生影响,而固定效应模型可以较好地处理这种异质性。考虑到各省市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本文使用的固定效应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μ

其中,被解释变量y为沿海各地2011年的海洋生产总值;β0为常数项,包括不能被本文选取的三个因变量解释的其他因素;变量x1代表外商直接投资额;变量x2为沿海地区当地的年消费支出;变量x3代表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β1、β2、β3为待估参数;μ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对影响海洋经济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当地消费和政府支出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回归分析过程中变量进入采用的是Enter的方法。表1是对模型拟合度的检验结果,决定系数R2为0.85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

表2给出了拟合未标准化的和标准化之后的回归系数值和常数项,并通过t检验方法对拟合结果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在下面的分析结果中,财政支出这一因素的p值偏大,未通过t检验。消费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的p值是0.068和0.188,分别在10%和2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从显著性水平上来看,当地的消费支出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更明显。说明拉动内需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的作用更显著。从标准化了的系数上来看,系数β1为0.308,表示FDI每增加一个单位,海洋生产总值增加0.308个单位。β2为1.242,表示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的1.242个单位。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和促进当地消费需求对于发展海洋经济都有显著地影响。内部需求的拉动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

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在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急需转型的背景下,探索这些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海洋生产总值有正相关的关系,吸引外商对本地区的投资对当地发展海洋经济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了拉动当地内需对于促进海洋经济效果也十分显著。

对于任一沿海省市来说,实现海洋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因素,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经济活动过程,对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资金状况可以从资金存量与投资两个方面来描述,资金存量是以前资金投入的积累结果及现在达到的生产能力。投资反映的是当年的资金投入情况,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外资的流入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能够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资本流动性高度强化的今天,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政府支出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带有很强的导向性,但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政策性投资的范围和力度都会收缩,所以发展海洋经济重点可以放到吸引外商投资上。要把利用FDI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引导FDI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劲,陈钰芬,余芳珍,等.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7,28(1):7-13

[2]江珂,卢现祥.环境规制相对力度变化对FDI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46-51

[3]范如国,蔡海霞.FDI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创新产出[J].管理科学,2012,25(4):13-21

[4]范如国,蔡海霞.FDI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创新产出[J].管理科学,2012,25(4):13-21

[5]张彦博,郭亚军,韩颖,等.FDI来源地集聚的区位选择与动因[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145-148

[6]王英.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FDI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3):426-430

[7]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24(1):46-56

[8]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3):289-296

[9]韩增林,许旭.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3):613-622

[10]余文珍,梁显富.中国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2(7)

[11]刘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J].东岳论丛,2011,32(3):148-152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5

科技创新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及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以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为例,与陆地相比,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尤其是深海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其技术难度更高、操作要求也更为严格,可以说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洋油气的成功勘探与开采,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能源自给供应,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陆地油气矿产日趋枯竭的状况下,随着深海勘探与开采技术的日趋成熟,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能源供应。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导致了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谓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由此带动且服务于其开发利用需要为背景的、产业演化形成期进入成长期的海洋产业[1]。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基础,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海洋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是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和技术集成开拓了海洋资源利用的内容所形成的参与。根据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实践和海洋高新技术储备的领域和强度,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在海洋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均出现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和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在海洋科技创新对其改造、提升中,仍保持自身较大的发展。而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和海洋科技不断的创新,其发展迅猛,具有更大的真正潜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的海洋产业是融多行业、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包括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分支,它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过程。有些海洋产业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有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可以联动陆地经济。海洋产业的纵向发展既为上游产业提供市场,拉动其发展,又为下游产业提品,推动其发展,并促进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如发展海洋造船、航运业,可以带动港口建设、以港兴市,带动沿海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这就是说,海洋产业具有增长快、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一个海洋产业就可以带动几个产业的发展,一个大的工程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因此,由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的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效益毫无疑问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衰退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海洋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这两种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如海洋生态环境应用基础性演进领域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创新、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旺大计。海洋国土完整与拓展,以及国家安全,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产与发展空间的维护与扩展。这是涉及维护国家现有生存空间的完整,以及未来生产空间的拓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这其中,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在海洋调查、极地考察与国际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可以为国家解决与邻国领海、岛屿归属权争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开发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极资源提供关键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支持。

2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前发展。作为新兴海洋产业,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如下。优质种苗培育技术,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品种。种苗培育必须大力引进适合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的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主要养殖品种原种保存、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研究。建立原种种质库和原种自然繁殖保护区;养殖方式多样化研究,完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间养、混养、轮养等对养殖空间进行生态科学利用技术和理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生态技术研究,包括海水养殖容量的研究和养殖区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设备开发研究等;海水养殖病害防治,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强预防研究,从养殖容量、水质控制、药物饲料、苗种繁育等环节入手,控制鱼、虾、贝、藻病原体的发展,建立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海水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无公害无残留防治技术;加强养殖病害防治药物研究,以研制无公害高效新药物为主。适合放流苗种选择研究,在稳定并逐步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苗种放流、底播海区选择研究;苗种移植技术的研究;投放人工鱼礁,建设人工渔场技术研究。利用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术开发研究;建立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研制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技工生产线,提高水产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和手段,建立水产品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开发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特点的产品;对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以及调味品等相关配套的研究开发;高档鱼、虾、贝、蟹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研究;冷冻调理食品开发技术、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技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酶技术、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技术、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技术;海洋抗肿瘤化合物研究,海洋活性物质研究,鲨鱼软骨素、胶囊制剂研究,海洋多糖、寡糖的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海洋生物酶应用于医疗方面的研究等。加大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工作力度;海洋药物开发产业化;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推广及产业化;海洋微生物农药研制推广及产业化;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的多种海参制品,进行扩大产业链条,完善推广、流通、贸易等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行;拓展新型海带高附加值产品应用领域,完善流通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营;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和渔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创造名牌产品。重点推广应用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通过保鲜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海产品的质量。

3科技创新有效影响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6

(一)区位及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与江浙沪为一体,东西连接长江经济带,南北贯通沿海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临东海、黄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791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其中,上海海岸线长约470公里,江苏省为954公里,浙江省为6486公里。长三角地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3以上,深水泊位为1185个,共计拥有盐田76605公顷,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067万吨。

(二)经济规模及优势

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海洋生产总值为1205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1.4%。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重要的金融经贸中心、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有着纵深的腹地和广泛的对外经贸关系。浙江省在海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江苏省有着潜力巨大的滨海滩涂资源。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辐射关联效应显著,海洋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地延伸,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业结构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临港产业五大领域。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经济主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两省一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江苏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船舶,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海洋工业结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及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主要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支柱产业,年造船能力、总产值均居全国第4位,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海上动力总量和年完成水路货运量均居全国首位;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全国海洋船舶总产值的1/4由上海创造,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1/3。

(四)科研及人力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江浙沪三地共有高校266所,其中上海66所、江苏122所、浙江78所,2009年在校学生达2144.7万人,在校研究生为140.5万人;2010年长三角专利授权总量为30.12万件,其中江苏省授权量为13.84万件,浙江省为11.46万件,上海市为4.82万件。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大批与海洋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其中主导产业依然是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传统的船舶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依然不成熟,由发展海洋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塑还未提上日程。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够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个性特征不鲜明,从而造成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非理性竞争等现象。两省一市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

(二)缺少区域统筹规划,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发展规划不协调问题,如内部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是由于缺少立足于区域海洋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这种只顾自我发展、很少考虑到自身规划与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地区发展关系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发展的孤立性、封闭性和盲目性。现行的合作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首先表现为多方力量盲目推进,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合作层面众多,既有两省一市层面,也有16个城市层面,还有各条线对口政府部门之间;其次,合作组织松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最后,合作缺乏战略谋划,区域经济合作意图目标不够明确。

(三)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环境遭到破坏

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目前海洋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海洋资源尚处于粗放型开发利用阶段,造成开发不平衡、综合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如沿海港口货物运输带来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造成部分海洋经济产业粗放式利用沿海滩涂和海域资源,在同质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行政区域的划分,也加重了长三角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和掠夺式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式。就目前而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其中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最大,经济发展仍然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

(四)分散式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权限不清晰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分部门、分行业的分散式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土地、交通、能源、环保和外交等。组成部门多、管理主体多,存在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首先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引发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矛盾,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争夺滩涂、争夺渔场,行业之间争夺空间、争夺资源等。其次是涉海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着职能交叉等问题。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调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处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的各个城市在平等和互相开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对各类发展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互补性整合,实现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各级政府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海洋经济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应该重视政府的引导,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和各海洋产业协会沟通、协调作用。为此,有学者建议在现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体制下,增设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机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由海洋局牵头,加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平衡和协作,特别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协调,往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所难以做到的,而海洋行业协会却能以其独有的职能和优势,根据需要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合,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二)统筹规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长三角各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规划各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这样可以缓解过度竞争、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等局面。其中,江苏省沿海滩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再考虑海洋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同时还应加快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融合,避免各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在经营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管理目标明确,充分发挥港口对两地临港工业的拉动力;发展上海海洋经济,有学者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一是要整合上海海洋科技资源,用创新的机制组建上海海洋科学院。二是要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鼓励和引导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建造海洋高科技产业培育基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当利益协调机制运行良好时,长三角地区各方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如果利益协调机制失灵,会直接阻碍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构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必然的趋势,在提升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一套完善的海洋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合理协调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