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1
关键词: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操作;分析
引言:风险管理逐渐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让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健康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将企业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降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当前,金融机构所要面对的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特殊的环境风险因素的转变,让净收入或投资组合价值出现波动。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处在转型阶段,认为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社会的变化,使得各种违规与欺诈的事情不断涌现。所以,操作风险是我国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对于金融机构具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
金融操作风险的含义为:操作风险与金融投资业务紧密相连,是由于外部因素、技术体系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无法掌控的损失,这些损失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波动以及交易方的信用问题无关。所以,通过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主要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结算风险。由于交易指令、定价、结算以及交易能力等问题引起的损失;
2、技术风险。因为技术的局限或者硬件方面的原因,导致公司无法有效、正确的收集、解决、传导信息所引发的损失;
3、内部失控风险。因为超风险限额而没有被发现、越权交易或者是后台部门的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
当然,想要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是具有难度的。在进行风险操作管理时,很多国外的金融投资机构运用了对于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认同的方法及管理方式,也就是针对风险进行详细划分,掌握操作风险的含义,了解哪些类型的风险应当归入到操作风险当中,哪些类型的操作风险应当归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并且进行详细的分析来确定是否要进行整体风险的控制,通过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确实非常有效。
二、金融投资面对的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非消除风险,而是将风险管理降到最低的过程,在风险管理的过程里,要先针对金融投资里的风险进行辨别,这是投资者做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真正辨别出投资过程里的风险,才可以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在金融投资的过程里,最为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也可以称作价格风险,指的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转变,从而引发的亏损风险。因为金融投资工具频繁出现价格的转变,因此投资者在面对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通过市场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大致可以把市场风险分成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通常是指因为宏观原因的转变,造成投资组合净值的转变。非系统性风险指的是投资的某一品种引发的风险。投资者在面对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时所采用的房里方法也不同,而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动摇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透过投资重组进行分散。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通过投资重组将金融工具进行集中,引发投资产品短期内变现困难,并且持有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正常支付时产生的风险。常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正常,并且投资金额占总资金的比重不大时,流动性风险就不会非常严重。流动性风险往往出现在市场波动较大,交易量迅速降低,投资者必须要大批先进的状况下,才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因为这样的状况下,投资者通常要用较低的价格将手中投资的金融资产销售掉。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投资过程里最关键的风险,包含了很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详细来说,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投资者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投资策略失误引起的风险。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1)投资研究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风险意识所引起的投资决策风险;
(2)因为投资者的管理能力有限所引起的经营风险。
这些风险都会给金融投资造成损失。操作风险融入于金融投资过程当中的方方面面,是投资者必须基于关注和防范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金融投资风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主要指在金融交易的过程里可能会引发的交收违约,也可能会引起债券持有发行人违约或者拒绝支付到期款而引发的金融投资资产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逐渐变成重要的投资类型,甚至是国内短期的融资券的发行也在不断扩大,由于这些金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断累积,最大程度的避免金融投资信用风险成为了投资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操作风险的度量
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活动当中最为普遍的风险表现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多度量操作风险的失败原因,大多是没有适当的方式以及可以用在量化分析的客观数据,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存在许多例如价格变动、违约率等可以利用的外部分析数据,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进行风险度量。因为影响操作风险的原因大多是金融机构内部原因,并且风险因素和产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大小之间不具备明显的关联,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人寻求到一种方式可以清晰的描绘出操作风险,自然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已经掌握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有三种:
第一种:创建于数据之上的统计模型,此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损失分步法,也被称为LDA。此方式会先对单个损失的发生频率以及大小通过参数进行评估,之后运用连接函数的方式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
第二种:依旧是统计模型的计算操作风险,可是主要应当通过定性方法进行校对模型,定性方法大致包含了风险排序法、情景分析法、排查法、权衡打分法等;
第三种:创建于操作风险过程的功能模拟智商的模型,透过单一的过程相互依存的方式来模仿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当然,就目前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而言,有两种模型应当重点说明:第一种是用于测量操作风险的VaR技术。它的主要论点在于操作风险可以通过VaR技术进行测量,以建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数据库为基本思想,并通过数据的操作损失分布,来确定一个置信区间,这样就可以将VaR的操作风险计算出来。但也可以通过分析收益波动性来计算操作风险,也就是通过收益当中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相关收益剔除掉,把剩下的收益当成和操作风险有关的收益,可是就这一点而言争议性非常大;第二种是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也可以称之为BBN模型,贝叶斯网络逐渐被使用在度量以及模拟操作风险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BBN推断网络模型描绘了对操作风险具有影响的各类因素,所以可以提供行为改变的原因;
第二,BBN可以使用在情景分析方面,计算出度量的最大经营损失,并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
第三,BBN适合用在度量以及模拟不同种类的操作风险方面;
第四,运用决策节点以及效用来充实BBN,来提升管理决策的明朗化。
BBN的结构属于一种直接的非循环类的图形,其中节点的意思是随机变量,连线的意思是影响因素,BBN结构属于一种流转过程同各类因素的融合。BBN较为容易进行情景分析,投资经理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对即将要执行的交易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计算出预计的结算损失有多少,BBN较容易通过情景分析让风险经理针对外来的交易风险进行掌控,并且风险经理可以透过针对市场风险因素以及信用风险因素的情景模拟,判断出操作风险是怎样同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的。
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可以用在一系列的度量操作风险上,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创建出很多个BBN网络大框,并且决策人员可以透过返回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哪种是最佳的网络设计。通过理论以及实践可以发现,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非常值得金融投资机构使用操作风险度量以及模拟方式进行操作。
总之,操作风险度量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分析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损失产生的次数以及大小都给出了非常强硬的假定,之后通过一些统计模型来获得操作风险的大小,大致上来讲属于一种定量测量的方式;
第二种,主观判定方式。在执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时,由于缺少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因此,想要通过数据进行评估操作损失的分布就变得尤为困难,至少对当前而言,用评估操作损失分布的方式来判断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当前国外的金融体系运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方式普遍以定性评价方式为主,这种方式通过独立的部门,经由事先预定的风险评估指标针对每一个业务的缺陷进行评估,之后,再进一步进行细分;
第三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混合的方式,使得相对风险排序、主观方式的运用以及损失时间数据库的建立进行有效结合。
四、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不仅要系统的进行分析预期损失以及未预期损失的缘由,并且也要评估风险,为风险的预防、降低转移和为风险分配资本等做出努力。操作风险管理的步骤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风险管理的范畴以及目标。
高层的管理人员询问过董事会之后,应当同企业的经营策略、风险偏好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范畴以及目标。并且,还要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的发展。这些短期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明确定义一些关键的损失事件并进行命名,这样才可以确保在未来的管理工作里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探讨和分析;
(2)创建一个损失事件簿,为定量分析操作风险模型积攒数据;
(3)创建统计模型分析特定损失时间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4)采取由于风险进行的资源配置和情景分析。
2、明确重要的风险。
员工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后,一定要明确哪些才是重要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内容过于宽泛,所以在明确的同时,一定要严格依照高层规定的目标进行操作。
3、针对风险进行评估。
运用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用来评估一些较为重要的过程以及资源的操作风险,评估的内容不仅包含了风险形成的冲击,还包含了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针对无法定量分析的风险,一定要找到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估。并且,风险不同,相互间的依赖就不同,所以需要对她们之间的依赖性进行评估。
4、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后,已经初步判断出各部门潜在的操作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要为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先进行风险加总,然后进行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之后要分析单独的损失事件,再分析风险的过程以及资源的分配,分析出关键的风险因素,最后,针对风险管理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
5、通过措施消除存在于经营过程以及资源当中的风险。
可以通过风险回避以及风险因素管理的措施、损失预报的措施、损失预防的措施、损失掌控的措施、降低损失的措施、应急措施和风险融资的措施进行管理。
6、针对操作风险的检测报告。
一个规范的报告制度是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针对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进行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持续的检测对于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结束语:通过世界的角度来看,针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才刚刚开始,虽然在金融部门的投资过程里运用了一系列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可是显然这些管理方式还不够健全,也缺少理论作为指导。操作风险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过程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金融投资风险的管理成效如何完全在于怎样操作风险管理。投资者应当建立长期的投资目标,以完善的风险政策进行总结和评论,进而为风险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及管理的支持。(作者单位:贵州省茅台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黎仁华,马丽莎.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测度指标的定位分析——基于操作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
[2]周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研究——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创新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
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2
[关键词] 操作风险 6σ 质量管理
随着金融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产品创新不断,业务流程进一步复杂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模型日趋复杂,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银行失败案件,这些案件大都可以归结为操作风险问题。这引起了人们对操作风险问题的广泛关注。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正式纳入资本监管范围,将其列为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并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资本要求。
至今,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以及管理、计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操作风险可以理解为同银行内部运营相关的风险;除信用、市场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难于量化的风险等等。这些理解侧重于定性界定,较为粗放,主要用于理论探讨。一些金融组织着眼于管理实践给出了一些比较细致的定义,其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采用的英国银行家协会的操作风险定义影响最为广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情况复杂、同银行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具有人因性和动态变化等特点,因而要求有不同于市场、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的管理方法。巴塞尔薪资本协议给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些原则和几种推荐使用的监管资本计量方法,但适合操作风险特点的管理与计量方法还在探讨之中。
尽管操作风险作为单独的一个风险范畴得到广泛关注是近些年的事,但操作风险并不是一种新的风险,它同银行产生的历史一样悠久,伴随着银行经营活动的始终。它也并非银行独有,任何企业只要有经营活动就会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工作(管理)质量的问题。工作(管理)质量好和意味着操作风险低,反之亦然。近些年来,制造业质量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6σ管理法代表了当今质量管理的最高成就。用6σ方法管理操作风险可以克服现有管理方法的不足,灵活地适应银行具体经营特点,能够与银行业务整合及流程再造有机结合,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
二、6σ管理法简介
6σ的发源地是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为应对日本公司的竞争,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方法,即6σ方法。实施6σ方法仅两年,摩托罗拉公司销售额增长了5倍,利润每年增加20%,带来的节约额累计达140亿美元,股票价格每年上涨21.3%。公司也因此获得了马可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摩托罗拉公司的管理实践的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通用电气公司(GE)的6σ管理实践,在CEO杰克・韦尔奇的领导下,GE把6σ这一高度有效的质量管理战略变成管理哲学和实践,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GE实施6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981年到2000年,GE的股票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增长了30多倍,公司排名从世界第十位上升到了第二位。目前,几乎所有的财富500强的制造企业都实施了6σ管理战略。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企业也开始实施6σ管理,如花旗银行、JP摩根、美国运通、英特尔、微软等。6σ已逐渐从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演变为追求管理卓越性的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希腊字母σ在统计中表示标准差,在质量管理中用来评估产品或生产过程特性波动性的大小。6σ质量水平表示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百万次中出现缺陷的机会仅不到3.4个缺陷,即达到99.9997%的合格率。
可见,6σ质量水平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它代表着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现代6σ管理方法已不再是统计学上的概念,而是一种由沟通、培训、领导艺术、团队合作、度量和以客户为中心等价值观驱动的变革方法,旨在全面提升质量水平、企业竞争力和变革企业文化。
6σ管理的含义包括:
以顾客为关注中心;
基于数据和事实驱动的管理方法;
聚焦于流程改进;
有预见的积极管理;
无边界合作;
追求完美,容忍失误。
三、操作风险6σ管理建议
6σ管理法起源于制造业质量控制,在制造业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应用于金融服务企业的时间还不长。国外一些大型金融企业也着手开展6σ管理。在我国,6σ管理在金融企业中尚未获得推广,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6σ管理更是空白领域。要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必须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特点,开展全面的6σ管理。
1.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操作风险涉及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要有效管理操作风险,首先必须营造一种贯彻全行的风险文化。6σ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它要求适应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方式;要求高级管理层对6σ管理的实施高度负责,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整个企业之中;要求高级管理人员挑战对旧的传统行为持容忍态度;要求高级管理人员与关键人员一起参与到执行6σ管理的活动中来。
2.积极推动ISO9000质量认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要通过提升工作质量,来降低操作风险。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RAROC)为标准,创新产品,整合再造业务操作流程,实现操作风险的过程控制。
4.确立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培育操作风险6σ管理专业人员。要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业务线全面参与的全员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5.根据银行实际,界定本行操作风险含义与范围、操作风险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6σ管理是基于事实的管理方法,必须根据本行实际情况,细分操作风险种类,积累各种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灵活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如流程图、控制图、平衡记分卡、内部控制评价、贝叶斯网络等,逐步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the operation risk created the case occurred repeatedly, arouses the field widespread interest. This article under Barthel new capital agreement frame,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two aspects, discussion related operation risk econom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model, like basic quota law, standards act, internal weight law, loss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scorecard law. Meanwhile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special details, proposed that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operates the risk the econom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plan.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经济资本
Key words: The Commercial bank operates risk economical capital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70-02
一、操作风险和经济资本相关理论概述
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的内涵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含战略风险(来自于错误决策的损失)和信誉风险(指公司价值的下降及声誉丧失)。按照成因划分,巴塞尔委员会根据损失事件的类型将操作风险分为七大类型: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与商业行为风险;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经营中断和系统错误风险;雇员行为与工作场所风险;物理资产破坏风险。
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是指银行内部用以缓冲风险损失的权益资本。经济资本是一个管理会计上的概念,区别于账面资本。账面资本是一个财务会计概念,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到,即资产减去负债,反映的是金融机构实际拥有的资本金,而不是应该拥有的资本金。从定义来看, 经济资本等于银行面临的非预期损失。银行业务经营和发展中所带来的风险损失主要可分为三大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预期损失是根据大数定律计算出来的平均损失,一般以准备金的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 灾难性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是银行无法抵御的,例如战争和重大天灾人祸,所以灾难性损失不在银行风险控制的范围之内;而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之间, 银行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发生概率及损失程度进行量化,这部分损失需要银行用资本金进行补偿。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三种操作风险资本度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包括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记分卡法等)。
(一)基本指标法
基本指标法也称单一指标法,是巴塞尔委员会所确定的于初始阶段度量操作风险的方法。使用基本指标法的银行大多是规模比较小、业务范围比较窄的银行。该方法不区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类型,将单一的风险暴露指标与一个固定的百分比相乘得出监管资本要求。采用基本指标法的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金等于前三年总收入(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的平均值乘以固定的比例(用α表示)。资本计算公式为:
KBIA =GI×α
注:KBIA为基本指标法计算出的操作风险需要的资本
GI为前三年银行总收入的平均值
α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为15%16
(二)标准法
标准法是单一指标法的一种改进方法,它与单一指标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准化法将金
融机构的业务划分为八个业务类别。使用标准法的银行一般是数据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较为有限的银行。
在标准法中,银行业务分为8个业务类别: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在各业务类别中,总收入是个广义的指标,代表业务经营规模,因此也大致代表各业务类别的操作风险暴露。使用标准法的银行除了要符合“操作风险稳健做法”的相关规定以外,还要满足一系列风险管理、控制、评估与核实等规定。计算各业务类别资本金要求的方法是,用银行各产品线的总收入乘以该产品线适用的系数(用β表示)。β值代表银行特定业务类别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与该业务类别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总资本金要求是各业务类别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
三、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是指银行用定量和定性标准, 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来计算操作风险资本, 采用高级计量法的银行被巴塞尔委员会授予较低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因为其风险管理水平和技术相对较高。高级计量法一般是建立在历史操作损失事件的基础上, 因而损失数据库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内部衡量法。
内部衡量法(IMA)是计量资本要求方法中对风险较为敏感的一种方法。在IMA中,银行可以在服从于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标准的条件下,建立起自己的内部风险计量体系。此方法主要通过导致损失发生的原因、事件和效果分析操作风险,而且更为细致的考虑了各个业务类别的操作风险类型差异。
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注:i为业务类型
j为风险类型
(i,j)为业务类型i和风险类型j的组合
γ(i,j)为将预期损失EL转化为资本要求的换算因子
EI(i,j)为组合(i,j)的操作风险暴露大小
PE(i,j)为组合(i,j)对应的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
LGE(i,j)为组合(i,j)给定的损失事件发生时的损失程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实施方案
(一)主动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努力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内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占用比例。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越高,内控评价排名越靠前,内控评价系数就越低,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就越少。为减少经济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商业银行必须积极主动管理操作风险。
(二)业务流程标准化
只有通过流程再造,将各个部门的职责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现代化的流程银行和全面风险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风险计量标准的客观性和一致性。首先,要对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做到有据可查;其次,要将定量化的记录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处理的格式,为经济资本计量提供数学依据;再次,要建立相应的协调和制约机制,确保经济资本管理效率的充分发挥。
(三)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
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至少需要5年内部损失数据。目前,国外银行对于操作风险损失的内部数据也不多,因此大都使用外部数据。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数据库方面的差距较大,但鉴于各国都起步较晚,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还是可以争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规范数据标准,提早构建操作风险的数据架构。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加强对8个业务条线和7种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子项目的跟踪监测,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资源共享,为实施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四)分步骤推进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操作风险资本计量一般采用最简单的基本指标法,根据基本指标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一般是小银行。使用基本指标法,使经济资本配置失真,根本无法发挥经济资本的激励功能;而且操作风险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仅仅采取简单的基本指标法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于我国内部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可以采用基本指标同时借鉴标准法的理念,兼顾这两种方法,在八种业务类别中设置不同的权重,计算营业收人平均水平,测算出操作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同时,等数年之后损失数据库累积到一定数量水平后,过渡到高级计量法。
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 经济模型;内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5-0020-04
本文拟从成本―收益分析的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经济模型的构建和解读, 得出关于操作风险成因的解释,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经济模型的构建
从逻辑上来讲,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模型, 任何经济模型都是植根于某种特定条件并在该环境
中才是有效的。具体而言,首先在某种环境中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现象或关系作为参数, 再将所关注的该环境中的特定问题作为变量, 最后再根据数理逻辑关系将这些参数和变量组合到一个目标函数之中, 而一个或多个目标函数的组合便构成了与该环境相适应的经济模型。就本文而言,模型所处的环境乃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际情况和典型特征。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是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等其他类型的操作风险所占比例很小。 具体而言,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呈现出四个特点: 第一, 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巨大, 单笔金额呈上升的趋势, 且多存在于对公业务;第二,操作风险事故发案率逐年上升;第三,操作风险大多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第四,银行内部人员欺诈较多。 [1]
由上述操作风险的典型特征可知, 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集中体现为基层行领导和员工基于主观故意的人为性内部欺诈。 这就是本文模型所处的特定环境。也就是说,模型中的潜在违规者是在这种环境的约束下应用“成本―收益”方法来权衡利弊得失从而最终决定做与不做以及做多少违规之事。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违规行为的暴露事实上都是一个不确定性事件, 所以潜在违规者在对成本和收益权衡时考虑的并非现实成本和收益, 而是加入概率因素的期望成本和收益。换言之,潜在违规者考虑的是与违规行为相关的可能的损失和收益(即经济学中的期望成本和收益),而这种可能的成本和收益就是用现实成本和收益各自乘上其相关概率p(违规被发现的概率)和(1-p)(违规未被发现的概率)得到的。
首先,为简便起见,可以将特定环境中的诸种客观因素化约到违规被发现的概率p之中,因为这些客观因素如银行的内控制度、审计制度、纪检监察力度等与p其实属于正相关的函数关系。例如,内控制度的完善最主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增大行员违规被发现的概率,从而震慑潜在违规者使其不敢违规。
其次, 将潜在违规者进行一次违规所导致的期望损失(或称预期损失)及获得的期望收益放到一个公式之中,从而得到其违规期望收益。分别以Y、R、(-L)来指代收益(违规所得)、银行工作给其带来的效用、违规被发现后的损失(刑法惩罚及银行内部纪律处罚),这样就可以得出潜在违规者一次违规所得到的净期望收益,即NI=(1-p)Y-pR-pL。其中,(1-p)Y是指潜在违规者一次违规所得的期望收益,即其未被发现的概率和实际违法所得的数学期望值;-pR是指其银行工作效用的期望损失, 即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与银行工作效用的数学期望值的负数; 而-pL则是指期望惩罚即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与惩罚的数学期望值。
为便于分析, 可将上述充要条件转化为同价的充要条件,即pR+pL>(1-p)Y。这个同价的充要条件告诉我们, 当违规行为的期望成本大于其期望收益时, 潜在违规者就打消了或根本不会产生违规操作的念头,从而使银行实现了最优控制目标,即X=0。
从模型中得出的上述结论应该说既符合“经济人”假定,又经得起实践和常识的检验。需要强调的是, 此处的成本是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成本概念。简言之, 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2] 从本质上来说,机会成本是行为选择的成本, 因为当你选择从事某种行为时, 你就不能从事另一种可行的行为, 而你放弃的这种行为便成为你的既定选择的机会成本。于是,可以得出关于操作风险的基本命题: 银行欲实现员工不违规的控制目标, 就必须促使潜在违规者的违规机会成本大于违规收益。 这一命题不仅能够清晰地揭示出操作风险的形成机理,而且能够在操作风险的治理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药方”。具体来说,从公式pR+pL>(1-p)Y中可以看出,银行员工是否选择违规操作主要取决于p、R、L、Y四个变量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成本―收益”天平的倾斜情况, 而p、R、L等变量的大小又直接取决于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因此,通过考察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便可以间接地了解到与之相应的操作风险程度,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来改变p、R、L的值, 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银行操作风险的目的。可见,潜在违规者用以权衡机会成本和收益的公式pR+pL>(1-p)Y中隐藏着关于操作风险的一切秘密, 只要以公式中的变量作为突破口便可以最终找到解开操作风险奥秘的钥匙。
二、基于模型的三个核心命题
在上述公式pR+pL>(1-p)Y的两端, 机会成本pL与收益(1-p)Y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具体而言,在p、R等变量既定的情况下,当违规操作的收益Y超过了刑法规定的底线时, 公式右端的Y越大,刑法对违规者的相应处罚就越重, 即公式左端的L相应增加,从而基本抵消了Y增大的效应。同样地,即使违规操作尚未达到违法程度, 银行内部的纪律处罚也会随着Y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机会成本―收益”天平两端的砝码重量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加之银行的制度和措施并不能有效地调控变量Y, 所以完全可以将变量Y视为既定, 而仅仅考察其他三个既具可操作性又具重要性的变量。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地对公式pR+pL>(1-p)Y移项及合并同类项而得出另一个同价公式,即p(R+L+Y)>Y。在新公式中,由于变量Y是既定的,因此,能够决定公式成立与否的变量就只能是左端的p、R和L了,而且p、R、L的增加都能独自或共同保证充要条件的满足。也就是说, 银行只要能够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的改进使违规被发现的概率、 银行工作收益及违规处罚额度都变大,那么银行的操作风险就会实现有效的、实质性的降低。推而广之,通过对公式p(R+L+Y)>Y的考察可以得出关于操作风险的三个核心命题。
第一,变量p对于公式的成立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它是理解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本工具。p在公式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它是一个乘数从而能够使机会成本得以成倍地扩大或缩小, 而机会成本端砝码重量的猛烈变化又必然导致天平倾斜方向及程度的相应变化。客观地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中的绝大多数在本质上都是针对p这个中间变量的,尽管很多商业银行自身并未认识到这一点, 它们只是笼统地认为那些制度和措施是通过威慑作用来降低操作风险的。实际上,作为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 无论是操作风险责任制、操作风险报告制、内部审计制、垂直的风险管理制,还是基于高科技的业务信息系统、高强度的纪检监察系统甚至外部的监管和监督系统, 都无非是为了尽快、 尽可能地发现员工的违规行为, 即提高违规发现概率p。 提高后的p值会大大增加潜在违规者的机会成本, 潜在违规者通过对违规操作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会发现机会成本远大于收益,从而放弃违规行为。可见,上述以p值调控为中心的逻辑链条正是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发挥威慑功能的内在机理。毋庸置疑,我国银行业未出现违规事件大面积爆发的现状从反面证明了我国银行业的制度和措施已经使p值达到了比较高的位置。不过,p值并不能无限升高至其极限值1。 笔者认为,随着上述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的不断加强和完善,p值也会随之升高,但p值上升的速度却会不断趋缓直到达到某个最高值(如0.7)便终止其上升势头,而导致p值上升速率趋缓并终止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与潜在违规者之间客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根据知识论理论, 潜在违规者的违规行为是其在特定的时间从事的特定行为, 它本质上属于特定知识或信息,而这种特定的知识或信息属于违规者个人,其他人(包括风险管理者)根本无从知晓,于是就可以说违规者和其他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由于潜在违规者随时都可以做出管理者无从知晓的某种违规行为,因此,管理者和潜在违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显然, 这种客观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就像茫茫黑夜遮挡住了管理者的视线,或者更确切地比喻为,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管理者就像“躲猫猫”游戏中被黑布蒙上双眼的人,任凭你如何努力,你也无法洞察那些躲闪你的人的所有行为。所以说,不能仅仅指望通过提高p值来一劳永逸地解决操作风险问题, 因为p值在信息不对称所设置的重重障碍下终究会停下上升的脚步。此时,要想继续解决操作风险问题,就必须把目光转到另外两个变量即L和R的身上。
第二, 由惩罚而导致的损失L属于潜在违规者的机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它也成为影响操作风险的重要因素。在p值既定的情况下,L值越大,潜在违规者的机会成本―收益天平的左端砝码就越重, 其违规操作的动机就越小, 从而银行的操作风险也就相应得以降低,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对L值的调控来进行操作风险管理。需要指出的是,L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刑法惩罚所导致的损失,包括罚金、丧失自由所造成的精神损失等,另一部分则是银行内部处罚所导致的损失。 我们此处所说的L值是指后者,它主要由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解除劳动合同等所造成的损失构成。不可否认,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在有效降低银行操作风险方面的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这种制度却存在着结构性缺陷。进而言之, 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只能适用于一般性违规行为的预防, 在涉及违法的违规行为的预防时,它就丧失了威慑功能,因为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威慑主要依靠的是刑法的惩罚, 而潜在违规者在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成本―收益”权衡时,早把银行的内部惩罚抛在了脑后。换言之,在严重违法行为的预防上, 刑法惩罚的威慑功能将银行内部惩罚的威慑功能完全涵盖, 从而使得银行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归于无效。于是,在p值已无法继续提高,基于L值的管理制度在严重违规案件的预防方面又归于无效时,就只能依靠对机会成本R的调控了。
第三,R是潜在违规者的违规机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而对R的调控成为银行化解操作风险尤其是严重违规操作风险的最有力武器。 由于我国银行业和理论界都是从如何威慑潜在违规者入手来理解和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 因此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加强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p值和L值。毫无疑问,在操作风险的传统的威慑视角下,R的意义、 作用以及如何调控R值自然成为盲点, 而对R的无视也让我国银行业付出了沉重代价。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虽然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多精力, 但重大违规事件仍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无疑从侧面证明了银行业基于p值和L值调控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系统性漏洞。 可见, 要想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就必须拓展视界,独辟蹊径,从“成本―收益”权衡的经济学视角来重新审视操作风险问题。R, 简单地说, 就是银行员工的未来所有预期工作收入或效用的折现值。对R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当前收入,而是银行员工对未来的预期, 因为根据理性预期学说, 理性人通常是根据其对未来的预期来做出决策的。因此,要想提高R值,不仅需要提高员工的现实收入, 更重要的是要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打通上升的通道。也就是说,尽管员工的当前收入较低,但只要能够预期他经过自身努力就可以沿着职业路径持续、平稳地顺利前行,那么,他的R值就会高到足以抵御任何大额违规收益的诱惑。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门针对所有员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在提高员工的R值, 从而彻底根除重大违规事件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除了物质收入之外,同事之间的关心、 领导的关爱以及不断进步的喜悦等精神上的快乐也是构成R值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R值从而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
三、经济模型的启示
根据由模型引出的三个核心命题, 可以围绕着p值、L值和R值来探寻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困境的具体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对症下药,找出破解操作风险之患的良策。
第一,就基于p值的操作风险管理而言,虽然我国银行业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备、结构完整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但该体系在实践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仍沉溺在主要从全局发展、战略高度及大处着手等方面思考问题,对于“在一切有序的情况下,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3] 的观念尚缺乏深刻认识。毫无疑问,这种忽略细节、大而无当的粗放式防控体系大大阻碍了p值的提升,进而导致传统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威慑效力大打折扣。“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我国银行业要想进一步提升p值, 从而使防控体系的威慑功能最大化,就必须摆脱过去那种粗放管理的防控模式, 从小处着手,以细节成就完美。鉴于此,我国银行业应该从制度、 执行和技术等三个层面来进行操作风险防控体系的边际改进。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度层面上的边际改进应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1)建立健全操作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2)强调后台的监管职能;(3)建立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的监控制度;(4)完善会计核算控制制度;(5) 建立防控制度执行监管机制;(6) 建立各风险管理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7)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在执行层面上的边际改进应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必须引进一些操作风险的专业人才;(2)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3) 经常进行员工的思想教育;(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最后,我国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上的边际改进应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加大电子信息系统建设;(2)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第二,就基于L值的操作风险管理而言,我国银行业在与L值相关的违规惩罚方面虽然规定得极为明确和严格,但L值的威慑功能在实践中却往往因不合理的业务流程而大打折扣。 正如郭树清所指出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们过分重视编写制度条例,各级机构和每个环节‘层层加码’,比如有的交易要客户按十几个手印,签几十个名。这种做法看似很安全,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近年来,我们不断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找出关键的风险点,取消不必要的控制环节,在方便客户的同时又加强了风险控制。” [4] 这实际上也从侧面印证了业务流程优化与操作风险的正相关关系, 即业务流程设计得越合理,员工违规操作的概率就越小,银行的操作风险也相应变小。显然,为使L值在实践中恢复其既有的威慑功能,我国银行业有必要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 的理念来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 具体而言,应重点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核心业务流程;第二,以客户为中心,流程设计体现差别和柔性要求;第三,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提高业务工作集约化程度和反应速度。 [5]
第三,就基于R值的操作风险管理而言,我国银行业应把提高R值的努力集中于职业生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上。当然,上述两项制度建设在实践中能否起到提高R值进而有效降低操作风险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它们是否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为任何违规操作事件都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存在,它实际上是操作风险由小到大不断累积直至最终爆发的必然结果,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惟有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职业生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温暖银行员工的心, 进而将操作风险的“寒冰”融化。首先,R值在本质上乃是一种预期,可以说,就基于R值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而言, 预期比黄金更重要。 根据国外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 职业生涯管理中对银行员工的预期影响最大的是职业通道的设计, 而与职业通道设计配套的人力资源制度以及分阶段职业生涯管理制度也从不同层面上影响着银行员工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以职业通道设计为主、 以分阶段职业生涯管理和相关人力资源配套制度为辅来设计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毫无疑问, 透明顺畅的职业通道以及完善的配套措施将点燃员工心中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渴望, 从而使他们的心灵时刻沉浸在温暖的氛围之中。人心暖了,操作风险“坚冰”自然也就融化了。其次, 良好的银行企业文化能够通过满足银行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使其无形中获得可观的非物质利,从而使员工违规的机会成本大增, 进而将员工的违规风险从源头上予以清除。比如,日常工作中银行领导对员工的关爱就如春风化雨, 在不经意间便把员工偶尔迸发的违规操作的冲动火花浇灭;而公开、公平的良性竞争环境以及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也会使银行员工的内心温暖如春,操作风险“寒冰”自然无法结成。故此,为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努力加强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综上所述,为了破解操作风险之患,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外部防控,要给违规者布下“天罗地网”以使其不敢违规;一手抓内部激励,要为合规者勾画美好未来以使其不愿违规。进而言之,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路线应该是一方面继续完善外部防控制度,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内部激励体系建设,并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惟有如此,才能够构建一个监督与激励一体、 震慑违规与温暖人心齐备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志辉. 巴塞尔新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 南开经济研究,2008(3).
[2]N.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 (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汪中求. 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3.
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5
【关键词】哈尔滨银行 运营操作风险 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内外屡屡爆出因运营操作风险事故导致商业银行蒙受巨大损失的案例,同时从我国近些年来银行机构所爆出的问题也可以看出,银行运营操作风险已是银行损失重要的源头。随着哈尔滨银行业务规模的逐步提升,其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也应随之进一步加强,本文对哈尔滨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便于提高哈尔滨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一、哈尔滨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
(1)实施运营人员岗位认证制度。为了规范操作,哈尔滨银行将运营人员分为运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准入资格认证和聘任资格认证两种模式,同时对于岗位层次多、人员数量庞大、更新变化快的特点,实施运营岗位人员资格认证序列,从而确保人员的素质。
(2)实施定期监督检查。加强监督检查是保障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对此主要通过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来控制。现场监督主要对业务、人员、内控以及机构进行检查,检查的重点主要包括“风险要点”、“过程控制”以及“管理模式”三个部分,主要通过资料调用、检查准备以及系统操作等方法进行检查。而非现场检查主要是由事后监督人员及监测系统进行,发现问题之后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及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3)实施存款风险滚动式检查。哈尔滨银行采用存款风险滚动式检查制度,在原有账户检查的基础之上,结合银行开户流程,对实施大额支付对账制度。同时存款风险控制除了依靠滚动式检查之外,还要结合存款动态管理、账户集中管理等手段加强,检查人员主要由分行负责账户管理、大额支付、对账、反洗钱等相关人员组成,实施周期性检查。
二、哈尔滨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哈尔滨银行在流程、制度、环境上对运营操作风险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但是仍有进一步可以改进的空间,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银行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对会计工作理论指导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整个分行系统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造成了日常工作缺少操作和制度依据。具体主要表现在对于银行特色业务或是新业务并没有相应的核算办法作为指导,很难规范和指导业务的展开和处理。同时人员、机构以及业务管理等方面规范性还需加强,存着着选择性执行的现象。
(2)业务流程方面。由于二级分行及异地支行的快速扩张,以及同城支付前台柜员在SOP模式下角色的转变,导致总行层面对于异地分行业务和人员管理还没有健全和成熟的模式可供其参考,使得对异地支行非现场监督的力度还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总行对各层面的电子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以及外汇业务还没有相关明确的岗位职责,导致业务管理边界不甚明了,在支行业务出现疑难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沟通和解决。最后则是由于异地监管环境不同,对于分行的管理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由于收入水平、竞争文化以及当地认识的不同,人员素质差异较大,对此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哈尔滨银行的管理模式。
(3)人员管理及岗位分工方面。对于分行而言,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由于新员工比例较大,导致机构人员管理基础薄弱,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不一,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普通员工晋升通道单一,员工对岗位认同度较低,从而影响了运营工作的提高和改善。
(4)业务操作环节方面。由于部分支行领导对员工思想建设工作不到位,导致员工对制度执行存在选择性认识,缺乏合规风险氛围的营造。同时由于资产业务、开户等重要流程涉及到客户部门、客户、运营机构等众多部门,导致运营人员日终在岗时间过长,存在着对重要时间人员监督薄弱的环节。
三、加强哈尔滨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哈尔滨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为了加强对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深化合规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出严厉规范的监管企业文化。对此哈尔滨银行因依据《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之规定,不但完善和梳理内控制度,逐步建立起严密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管理体制,从而将各项制度渗入日常的各项操作当中,同时着力完善人员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体系。
(2)关键业务操作控制。针对业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分行风险业务环节的控制力度,对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强化客户身份的识别,同时严查客户的证明文件等证件,从而强化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同时通过对员工加强培训学习,从而提供其对客户身份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其次则是严密实施实物交接和保管手续,实施双封和日终碰库制度,对实物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
(3)运营人员控制。由于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对此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哈尔滨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和计划,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严格落实运营人员准入、岗位轮换以及资格认证制度,促使运营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可定期召开关键岗位运营人员风险例会,促进相关人员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并以此机会进行相关经验的交流。
(4)建设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很好的实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则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灵魂。对此哈尔滨银行应积极培育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坚持实施全员行动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唯有银行以高标准的道德情操严格遵守各项规则,才能够真正将风险控制与业务增长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减少运营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操作风险的管理范文6
【关键词】护理操作风险;沟通交流;形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22-01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因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称为护理操作风险。护理操作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工程中,如何协调各因素的关系、如何分享管理思想,如何迅捷地传递信息等,就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根据管理学有关概念和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认为解决此问题有效途径之一是沟通交流。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在医院的护理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畅通的联系桥梁,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 沟通交流的含义
根据管理学定义,沟通交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交流并理解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思想或行为,其目的常常是为了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任何一个沟通交流过程都有两个要素: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1]。因此,对于护理操作风险管理而言,沟通交流是指在医院日常管理行为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个体或群体间交流信息分享思想及情感的全过程。医护之间、护护之间、护患之间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医院护理操作风险管理高效的前提保证。
2 护理操作风险管理沟通交流的形式
整个护理操作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都和沟通交流有关。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按其内容的性质、重要性和大小,以及沟通交流发生的范围和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六个大类。
2.1 情感沟通。人类是有自我感觉、情绪、情感、兴趣、爱好、偏好、习惯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并非完全理性的,特别是患者,由于其处于特殊时期,非理性所占比重较高,他们特别需要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是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经[2]。因此,了解和疏导、调节人的情感,特别是增加护患之间情感交流必然是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
2.2 业务信息沟通。在日常工作中,护理过程是一个相互协作的过程,因此必然存在着怎么工作、应该怎么工作及目前工作如何的基本业务信息的沟通,这可称为业务信息沟通。
我们知道,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所有这些变化,都向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更大的工作决策和创造能力,也是护理工作存在着更高的风险。因此,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好坏,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护理人员能否创造性地工作,能否及时传递各种业务信息。从实践中看,及时、准确、客观沟通,已经广泛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并确实对护理操作风险管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2.3 责任、权利、利益沟通。现实中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机构,但也不排除要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任何一个护理员工,都要有比较明确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划分。护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构成了日常护理的劳动分工、岗位职责和授权划分。护理人员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和组织地位,它是医院吸引,激励护理人员为医院目标奋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
权利、责任和利益最好用书面式固定、确认下来,即以书面形式进行正式沟通交流。但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护理工作呈现动态发展和交互作用,所以并非总那么容易清晰地划分清楚。因此,在护理操作风险管理中,不仅正常明确的责、权、利关系需要沟通,当它们发生变化,使某些护理人员对其认识开始模糊和难以把握时,尤其需要及时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
2.4 制度沟通。医院日常运行和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是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常规化部分。事实上,护理操作风险例行管理是医院健康成长的重要保健因素。没有保健因素,再好、再强壮的人也要生病甚至死亡;没有例行管理,再好、再强大的医院也要衰退甚至破产。
要注意的是,护理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定前、中、后都需要良好沟通交流。制定前,沟通交流保证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即现实性;制定中,沟通交流保证制度的全面与完整及与其他制度的配套性,即科学性;制定后,沟通交流保证制度的准确理解、及时执行和效果监测,即实效性。在所有制度沟通中,都必须有反馈,以便对制度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制度的价值和意义的最终体现在于制度有效执行并产生了预期的积极效果。制度沟通的最终目标是护理成员人人知所当知,并为当所为。
2.5 护理文化沟通。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文化最需要沟通并也适合沟通。护理操作风险文化的形成发展,既是沟通的手段、目标和结果,又是沟通的环境和背景。我们所用的任何一种沟通方式和工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地,在护理操作风险管理中,我们的沟通工具和方式也是护理操作风险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护理操作风险文化熏陶之下,护理人员个体的个性受到了某些同化和改造,其目的也是为了更轻松容易地达成沟通,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
2.6 多角度的外部沟通。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并非只是与自己护理的患者打交道、互相传达信息,并且还要与同行、医生、患者的陪护家属、相关科室人员等进行沟通交流。原因是,一方面其他群体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护理过程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及操作风险管理过程当中,过程与结果会影响到患者与陪护家属的利益。护理人员如果与之沟通不好、不足,就会危及医院的生存、发展。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及所进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外部沟通交流。
3 结论
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及所进行的护理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因素众多,涉及的人员不断变化。因此,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情感沟通,业务信息沟通,责任、权利、利益沟通,制度沟通,护理文化沟通,多角度的外部沟通等构成了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多维沟通形式,了解它们,认识它们,充分掌握它们,必将对有效的护理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