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的教学方法

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81-01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资源的丰富,信息渠道增多,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逐步从一个课本为主的封闭教学走向一个以课本为纲,多种信息辅助的开放式的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现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占据的主导地位,用自己的理解取代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直接根据教参,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老师讲的风风火火,学生最后却还是对作品一知半解。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积极去理解文旨。

2.阅读教学中适当拓宽文本

阅读教学中,我们适当的将作品文本拓宽,给学生补充材料中,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文章主旨。例如《临时前的严监生》该课,首先出示一段《儒林外史》中关于严监生家产的描述,让学生了解严监生家产丰厚,为临死前却为两根灯芯斤斤计较。从而,反衬出严监生的吝啬。

在本课在最后可以适当出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为妻花钱治病那段,让学生了解一个更全面的严监生,从而鼓励学生去课外阅读,让他们感悟人物性格中,进行思考。文本的补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当然,这种文本的补充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进行寻找,课堂相互交流,从而提取出有益于阅读教学的资料。

3.重视阅读教学中精彩文本的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让学生感悟文中主旨,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中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精彩文本的朗读,有助于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去年的树》,在教学这课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带着感情朗读小鸟和树的对话,小鸟和树根、门、小女孩的对话。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读中就感受到了小鸟对树的依依不舍,从而明白了小鸟和树之间的深厚友谊。

4.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促进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文本中,很多文章都比较抽象,有些事物是偏远地区学生难以理解,甚至都没听说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我们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有利于我们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观潮》一课中,没有去过海边的同学难理解潮水的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潮水的波澜壮阔。从而也就更能理解课文中"浩浩荡荡""风号浪吼"这些词语。感受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让人那么的激动。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5.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填白

有些课文作者并没有写的面面俱到,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续写、改写、填补。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再如《穷人》一课中,当桑娜拉开帐子之后,这对穷人夫妇又会发生什么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合理延伸,在自己对原文本的理解上,写出自己对穷人夫妇今后生活的猜想。这锻炼了学生想象力理解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阅读教学不是在一朝一夕,只有善于恰当的利用教学手段,才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2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对文章不作深入细致的研读,就很难体验作品的意境,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及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能创造地解读文体,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境,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自己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分析把握人物的形象,分析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阅读的开放性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许多人都通读了鲁迅全集。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其人》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自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体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时代背景,体味关键性词句。第二,抓住故事的细节,对比观照人物。第三,透析人物肖像,把握人物心态。同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文章中的“我”是作者吗?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还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 思考这两个问题,并结合课文体味“我”对故乡的感情。问题组合二:“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禁,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阅读上边几段话思考: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是什么?他的那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也使无数的读者伤感,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悲伤,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问题组合三:文章中有两段有关闰土20多年前和20多年后的肖像描写,“在我的记忆中,20多年前的闰土是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少年英雄’”。他“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会刺猹,会捕鸟,会拾海贝,会看管庄稼”,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懂得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的许多东西。可是20多年后仅40多岁的闰土,却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先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还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你能通过这些外貌的变化说出记录着闰土怎样的苦难生活的历史,又显示出闰土怎样的精神变化?道出了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组问题是老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3

当今信息时代,尤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素养。现代学科教学强调开放性、综合性,注重要从独立学科、封闭时空、狭隘内容转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教学手段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元互动。鉴于此,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实践活动为拓展形式,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方式来对小学生进行信息化阅读的素质培养,以积累更多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活;方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一、“活”阅读的倡导

1、积极倡导自主阅读――“活”的动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章由学生自己去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首先这是可能的,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且语文教学是螺旋式上升的,根据调查,90%的学生对没有接触过的新课文,让他们自主独立学习,可以掌握教学要求中70%的内容。其次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识与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阅读。反之如果一切代劳,那只能培养出毫无思想、毫无个性可言的可悲学生,永远没有发展前途。 那么如何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呢?方法多种多样,如用做游戏、朗读比赛、表演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以设计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阅读参与;或通过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自主阅读成为可能等等。例如在《惊弓之鸟》一文教学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开展做读书记号的比赛,进行自主阅读,接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讲故事后请学生自己站起来讲故事等,通过一系列个性化阅读教学环节,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已八九不离十了。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活”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止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如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不禁使我对学生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到位深刻的情感体验暗暗称赞。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我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相反,如果以标准答案规范或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相信课堂阅读教学只能使师生感到枯燥而压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3、唤起学生的平时积累――“活”的基础。

唤起积累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丰富生活阅历,以便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去,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个性化阅读需要唤起平时积累,学生阅读时在记忆深处寻觅类似场景,通过教师暗示提醒,在脑海里再现,然后结合课文细细品味,这样就能唤起各自的记忆,对课文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同时经过发散思维,还能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益。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其中一个环节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精彩的语段配乐朗读,脑海里想象场景,朗读已经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想象中,请学生描绘脑海里的景象。学生们的美的体验和感悟非老师的长篇大论所能引导出来的,这里有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体味,对人生的感悟……

二、提高阅读水平的方法

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零开始的,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起点要低,教学目标要简明集中,要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1、切实过好认读关。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总是拿出大段时间让学生反复认读生字词。我要求学生把每课的生字词都做成卡片,同位经常互相读一读,考一考,想一想记忆字形的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生字“亲密接触”,从而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为下面的导读扫除障碍。

2、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

3、多种形式朗读激趣。

(1)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

(2)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3)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成德,包洪. 例谈文本解读的偏差[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2] 徐红霞. “无中生有”亦精彩――刍议文本细读与语文意识的培养[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1(06)

[3] 王淑芳. 与文本的一次美丽邂逅――小学语文教学文本细读策略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05)

[4] 谢平. 文本解读研究的前沿探索――《名作细读》述评[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5)

[5] 李卫华. “细读”:当代意义及方法[J]. 江海学刊. 2011(03)

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1设计兴趣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认为英语不好掌握,太难学,因此,笔者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可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更好地获得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

英语周报中曾报道: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时,他与一位女性跳舞时,女士说了一句:Are you pulling my legs? (你在开玩笑吗)。这位男性非常惊奇,并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说明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影响了交际。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不够的遗憾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以前面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近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本领。

3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

认识事物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表情达意的规律。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表明:对学生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对课文由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学生对这种知识掌握得越深刻,教学难度就越低,阅读理解能力也就越强。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英语阅读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进行智力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情愉快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阅读知识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以平等、同志式的关系与学生相处,从各个角度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信任,使同学们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更加积极,理解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

其次,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可以时常鼓励学生之间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和蔼可亲的教师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最后,每天的英语课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的良好情绪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任务。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引起师生共鸣、学法和教法的共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5教学中不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但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学生英语阅读知识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其次,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学方法,自学能力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播,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去学习阅读知识,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任何教学活动,都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法上,我注意“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深刻性、艺术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造较多的条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耳、口、手并用,乐于思维、善于思考。

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比较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予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样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阅读

问题式教学的源泉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诞生需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提了可笑的、肤浅的问题决不批评,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躲闪回避,师生一道走出课堂,找资料、访专家,努力解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问题。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是教师,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编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谜底”。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活动、提问技巧、提问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但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师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学生乱用对自己对象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提出哗众取宠无聊的问题、好表现的问题、假问题。这样的自主步入了误区,走入了歧途。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揭题时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请其他学生为其解疑,但所有学生都只能描述其样子,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涨落时间、次数固定吗?”“太阳、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时是提不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可引起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性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开始,学生可能不懂提问,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能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一是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二是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解答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参考文献:

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探究;朗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完成这个特定的工程必须依赖一定的方法,而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运用条件和特有的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追求科学、合理,富有成效。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增强阅读教学实效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不能只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改浪潮冲击下,教师要转变思想,改进教法,满足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捕捉与运用动态生成资源,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譬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笔者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朗读训练”。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自在地练读,尽量读得抑扬顿挫,通过读来感受这首豪放词的节奏与气势,体会词作中蕴含的激情。第二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尝试解读”。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初步感知诗句大意,然后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走进课文:①这首词作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②周瑜这个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诗人着意刻画他的目的是什么?③你对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怎样理解的?④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苏轼词作豪放的风格?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自主先学”,然后组内交流。第三环节是“品读感悟”,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边读边想,进入意境;边读边悟,读出感觉。第四环节是“词句鉴赏”,要求学生从词作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从句子的写作等角度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以上四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第一环节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获取了对词作的初步感知;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展开系统的思维。四个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三环节学生对诗歌进行独立的解读、感悟,然后进行思想碰撞。第四环节“评诗”以词作为依托,要求学生对词作进行鉴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内涵,锤炼阅读品味能力

综观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喜欢使用繁多复杂的教学方法,如听课文录音、分角色朗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再现情境,等等,表面上看气氛活跃,学生“动”了起来,而实际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却严重缺失。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优美的精彩的语段进行必要的分析,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语文教学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徒有外在的形式而没有真正内涵。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方法应由单一走向综合,追求丰富性、多变性、整合性,遵循“最佳组合”的原则,使之形成合力,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妙词佳句进行揣摩品味,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譬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不愧是一曲优美的“心灵世界的歌”。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核心问题的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思考、揣摩的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语言品味与生生对话,促进学生认知的提升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诗句的续写或仿写训练,此题为学生创设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如,学生写出了“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等诗句。对于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对于作品情感的透彻把握,对于表达形式的有效鉴赏,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用心揣摩、仔细品味;并组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实现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事实证明,阅读教学中整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语文课堂富有灵性、异彩纷呈,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阅有所感,读有所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学习这首诗,如果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画面理解不到位,对其中的一些情感都体悟不准确,那么即使朗读水平再高,也难以传达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