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珍珠产业;专利分析;新兴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11-04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据《中国药典》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广西北海市是我国南海珍珠的重要产地之一,广西珍珠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水珍珠养殖非常重视,广西珍珠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北海市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防城区为重点的珍珠主产区,产业链基本完善,每年珍珠产量占全国海水珍珠一半以上。广西现有珍珠综合加工利用企业18家,产品包括药品、食品、化妆品和工艺品等。以珍珠贝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系列副产品年产值3亿多元,占全国海水珍珠综合开发利用产值的90%以上。虽然广西拥有雄厚的海洋珍珠养殖基础,但是珍珠价值的开发仍以传统的装饰品、工艺品为主,在药用、保健等新兴产业方面的专利技术较少。目前许多疑难杂症长期未找到理想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新药研发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力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是解决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国海洋珍珠产业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海洋珍珠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而专利分析则是基于专利数据,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功能的专利情报,为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基于专利分析技术手段对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我区海洋珍珠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cn/)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我国珍珠产业技术领域2002~2011年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共检出中国相关专利728件,其中广西专利28件,占申请总数的3.8%。
1.1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图1 珍珠产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我国首件公开珍珠系列专利出现在2002年,从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有关珍珠专利申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9年,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珍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共申请了110件发明专利。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由于受到资金和市场限制,再加上后续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公开量处于一个发展瓶颈状态,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1.2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珍珠系列专利申请数量前十位申请人分析得出,前十位申请人共计申请专利180件,其中企业申请87件,占总数的48.3%;高校申请42件,占总数的23.3%;个人申请数为51件,占总数的28.4%。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海南某公司,拥有39件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由个人申请和广东某高校申请,分别拥有发明专利数量37件和24件。
1.3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在相关海洋珍珠专利申请地域分布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浙江、广东、江苏、海南、上海、湖南、山东、广西、北京、天津。浙江省以175件发明专利位列第一,广东省排名第二,拥有83件专利。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其相关产业暂时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广西相关专利申请量暂处于第八位,共有28件发明专利,仅次于山东的29件。湖南处于内陆地区,周围无临近海域,但在珍珠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却高于我区,达到30件,其主要原因是该省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洞庭湖淡水珍珠养殖,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详见图2:
图2 珍珠系列专利地区分布图
我区共拥有28件海洋珍珠系列的发明专利,从专利权人分析看,其中个人专利17件,企业专利7件,研究机构专利4件;从申请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看,其中关于珍珠养殖方法专利技术6件,珍珠加工专利技术7件,珍珠医药专利技术4件,珍珠保健、食品专利技术10件,其他专利技术1件。
1.4 珍珠系列IPC分析
我国海洋珍珠系列的专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制品方面,包括治疗消化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38件、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36件和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32件,同时含有其他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154件、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66件、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41件等医药配制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医药保健食品类应用拥有75件发明专利。
2 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放缓,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的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科技含量低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和滨海旅游为主,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港口海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海洋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北部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海陆联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
从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相关专利申请来看,2002~2009年是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高速发展期,专利申请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全国相关专利申请步入平缓阶段,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广西北部湾是我国唯一养殖海水珍珠的海域,“南珠”以其凝重结实、浑圆莹润、光泽绮丽、形态优美而美名远扬。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珠还合浦”,更使合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水珍珠的“圣地”。受行业大环境影响,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南珠养殖在广西持续萎缩,家庭式养殖逐渐消失,转入大公司主导的阶段。目前,北海市南珠年产量不足历史顶峰期的1/10,防城港市之“珍珠湾”养珠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
2.2 海洋珍珠产量与相关专利产出不成比例
据文献报道,多年来,广西珍珠产量最多,且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检索时间范围内,检出的相关专利数量广西28件,排名第八。主要原因是因为广西在海洋珍珠产业发展过程中短期行为突出,重“量”不重“质”,资金多用于扩大传统产业的规模,而少投入原始创新。特别是珍珠药物、化妆品、保健食品开发等新兴技术领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职务发明数量与我区海洋珍珠产量规模不成比例。
2.3 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匮乏
由于广西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的改制以及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珍珠养殖业逐渐萎缩,原有的珍珠研究机构大多已撤销,专业领域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科研机构,不但难以开展系统的珍珠深加工产业研发工作,更缺少了与国内外珍珠科研机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直接被“引进来”和被“再创新”。另外,新技术开发不足而导致无法获得足够的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培养不足,加上原有的科技人员有些转业或者外流,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珍珠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0人,其中研究生数量6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大学生的数量73人,大专生31人,其他人员10人,是沿海各省区市人数最少的地区,而且层次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广西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开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3 基于专利视角分析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对策
3.1 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但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目前,广西珍珠产业急需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带动和促进广西珍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广西珍珠产业,明确广西珍珠的商品定位和产业定位,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新规划应增加创新资金投入与产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珍珠深加工业,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提高珍珠质量和产业品牌效应。
3.2 加大创新投入,增加专利技术产出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珍珠产业专项基金。从自治区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珍珠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财政、科技、水产等政府部门以项目的方式资助给有技术、会创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引导其开展珍珠养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其次,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增加专利申请量。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急需在政府补贴、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获得政策优惠扶持。另外,对于珍珠产业专利申请过程中所产生的的费用给予减免,并且对已获授权的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以刺激更多研发机构或者个人开展专利申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 成立专业研发机构,培养科技型研发人才
当前我区海洋领域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海洋珍珠产业的发展。我区应借鉴浙江、广东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珍珠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加强大学-产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我区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传统的珍珠养殖和简单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受各方面限制已难以为继,开发新兴海洋珍珠医药、保健产业增长极是解决当前我区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珍珠在抑制脂褐素、清除自由基、防衰老、抗肿瘤方面有明确的药理作用,从检索的专利来看,目前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以珍珠有效成分为分子模型进行合成或半合成,开发高效低毒的海洋药物的相关专利。现阶段是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黄金时期,我区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和引导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开发,开展知识产权战略部署,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总之,增强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以名牌产业“合浦珍珠”为依托,建设国家级海洋珍珠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珍珠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锦锋,唐丽永,黄若谷.当前广西海水养殖珍珠
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
报,2008,(5):114-116.
[2] 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
选择[J].东岳论丛,2002,23(3):18-21.
[3] 庞许明,黄庆锐,贾友宏,等.广西珍珠产业发展
现状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103-108.
[4] 何毛贤.我国珍珠养殖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其对策
[J].水产科技,2000,(6):29-31.
[5] 王德刚,杨义菊,孙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48-152.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3
一、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态势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三产结构日趋合理
经过长期努力,浙江省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特别是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增速显著。1997年,浙江海洋产业总值为313.58亿元,而到2010年,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到3883.5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2010年海洋产业产值占浙江省GDP的14%。据1997-2010年资料分析,1997年浙江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为83.27%,第一产业比重占绝对优势。但是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7.3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呈现了先快速上升后有所下降的趋势,2003年第二产业比重已达到54.1%,到2010年比重为45.4%。第三产业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47.2%,成为目前三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可见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二)海洋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三大主体产业发生变化
浙江省海岸线全长2660.71公里,海洋资源类型丰富,为各类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而在各种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逐渐减少其在浙江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6%降至2010年的8.5%,逐渐失去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呈现快速发展,201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约为870亿元,与海洋船舶业、滨海旅游业分列前三,其总产值分别约为841.3亿元和720亿元,而前三大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全部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2.6%。因此,传统三大主体海洋产业即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旅游业逐渐被新的三大主体产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旅游业所取代。
(三)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速度呈现差异化
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浙江渔业产量2000—2010年浙江海水产品产量均保持在400万吨左右。海洋渔业发展总量上趋于稳定。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弱化,从2000年的第一位降至2010年的第七位。海洋盐业在浙江海洋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非常低,总量上变化不大。而海洋运输和海洋船舶业在近十年发展迅速。1999-2010年浙江省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产值年均增长率20%以上,2010年海洋船舶业产值是1999年的57倍,分列浙江海洋产业的前二位。传统海洋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发展迅速,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呈现差异化。
(四)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迅猛
浙江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和海洋矿业这些新兴产业是从2001年开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但是像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这些产业发展迅速,短短10年时间,产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均达到30%以上。如浙江海水利用业从最初2001年0.34亿元的产值,发展至2010年浙江海水利用业产值约为255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居全国海洋地区首位,发展速度尤为迅猛。浙江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从起步之初的产值仅为8.16亿元,到2010年全年产值达到约150亿元,仅次于山东省。
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重复建设问题较严重。浙江海洋经济地位弱于山东、广东省;浙江省主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
(一)浙江海洋经济地位弱于广东、山东省
浙江海洋经济在这十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总体不如山东和广东两个海洋大省。2010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为3883.5亿元,占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的14%,在全国11个沿海地区中位列第4,海洋经济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2010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8253.7亿元,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7074.5亿元,与广东省、山东省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浙江与其他海洋大省之间存在一定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新兴产业的起步较广东、山东晚,科学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中海洋科技的贡献率依然较低。在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中,存在着渔船升级改造等问题,需要提高其产业化水平。港口和海上运输综合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仍需加快等。
(二)浙江海洋产业总体发展较快,但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浙江近年来海洋产业的产值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总体发展较快。但是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在地区产业结构中,从总体上看,宁波、舟山两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如2000年舟山海洋经济占全省海洋经济总值的比重为24.66%,而到2010年该比重上升到38.15%。嘉兴和台州两个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远不如宁波、舟山,其海洋经济产值反而在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因此,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一般地区与重点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主导产业不够明确
浙江目前的海洋产业门类齐全,但主导产业不够明确。浙江海洋产业经历传统海洋产业发展阶段、传统向现代海洋经济过渡阶段、现代海洋经济阶段以及海洋知识经济阶段。海洋高新技术将全面进入海洋开发中,人类对海洋的利用真正进入海洋知识经济阶段。缺少对浙江沿海产业中哪些已有产业要逐步淘汰,哪些已有产业要限制发展,哪些已有产业要优化升级,哪些新产业要培育和发展的认识。与海洋渔业、滨海砂矿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相比,浙江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比较发达,在海洋产业总产值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且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后向产业带动作用,适合作为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医药业、海洋工程业、海水电力业等,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也必将成为浙江新兴主导产业。
三、浙江海洋产业演进分析
从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考虑浙江省自身具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浙江海洋产业演进呈现出以下规律性演进特点:
(一)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构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目前在浙江海洋产业中,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居首位,其次为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和海洋渔业等。结合浙江旅游资源丰富以及优良的海岸线资源,已形成四大浙江海洋支柱产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电力业。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保税港区设立的背景下,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必将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支柱与主导产业。
(二)一、三、二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发展
浙江海洋产业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向三、二、一次海洋产业结构顺序发展。1997年浙江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84.7:0.9:14.4,第一产业占据绝对的比重,到2010年浙江三次海洋产业结构之比为7.4:45.4:47.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海洋产业的演化过程,也反映出当代海洋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浙江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到2004年为止都是浙江省第一大海洋产业,但其在浙江海洋经济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2005年被海洋旅游业取代,目前仅位列第七大海洋产业的位置;而浙江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矿业等,这些产业迅速发展,已在海洋经济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第一位。因此,三、二、一的海洋产业结构基本上反映出浙江乃至全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形成不同地位的海洋产业群
根据2000—2010年浙江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考虑到海洋产业之间的相互连带的关系,必然产生数据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运用SPSS软件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4
关键词:烟台市海洋经济金融支持蓝色金融
1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四点建议:第一,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第二,积极推动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贷款贴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海洋产业;第三,积极发展信托投资、股权投资、产投资、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涉海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第四,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涉海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基金,申请国家或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银行信贷、股权债券、保险、多元化融资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政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金融系统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具体来看,在银行信贷方面,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海洋金融产品与业务;在股权、债券融资方面,支持成熟、优质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中小型涉海企业通过债务性融资工具融资;在保险方面,完善海洋渔业保险,发展海洋特色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投资基金对涉海项目与工程进行投资;在多元化融资方面,通过建立金融租赁公司、跨境融资、创新涉海金融工具、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服务公共平台,健全海洋产权抵质押登记制度;在政策保障方面,推动涉海信贷政策的落实,推进蓝色金融的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2山东、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自2010年开始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建设工作,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五个省市相继确立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本文对山东、广东二省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希望为烟台市海洋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2.1山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山东省于2011年开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9月召开的“儒商大会2018”现代海洋产业论坛上,签署了12个现代海洋重点项目,投资规模203亿元,同时推介了216个海洋强省重点项目,投资规模达4100亿元。为了推动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开展,山东省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保险业,不断拓展涉海项目融资渠道,持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协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其措施主要包括九项:第一,支持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合作,组建涉海项目大型金融集团;第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涉海项目股权和业务合作;第三,为开发与创新涉海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第四,推动产业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起设立了规模达30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积极建设海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第五,完善涉海保险服务行业,鼓励开发涉海保险产品,提高涉海项目保险覆盖率,建立海洋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六,发挥“海上粮仓”建设基金的支持作用,利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低于55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涉海“十大行动”的建设;第七,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建立集信贷、融资、发债、理财、结算、咨询于一体的投融资机制;第八,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信贷规模;第九,依托省内大型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平台。
2.2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发展经验分析
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长期占据全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的地位。为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广东省政府从财政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措施。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广东省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五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并安排了2.6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36个海洋工程项目。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广东省与当地的政策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125个涉海项目发放信贷资金500亿元,同时,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不动产权证质押等支持渔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将深圳打造成国家海洋金融中心,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海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
3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烟台市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的政策优势,烟台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烟台市海洋生产总值173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烟台市实现主要海洋产业产值3411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8年,烟台市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架“3+3”海洋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大力改造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以及海水利用业,创建两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烟台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和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主线,实施了一批涉海重点工程和项目。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烟台市启动了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等1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方面,生物医药园、抗HER2抗体ADC新药生产车间等14个项目投入了建设。在海洋渔业方面,山东芙蓉岛西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四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投入建设,投入资金1.0402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型工厂化循环水整装系统产业化推广等5个项目,预期提升产值超过6亿元。在海洋物流方面,确立了码头工程、航道及防波堤工程、集疏运系统、临港物流工程、临港产业园5个重点支持的海港码头建设项目。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支持南山铝业海水淡化工程、海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等4个工程的建设。在滨海旅游方面,开始蓬莱西海岸文化旅游区等5个项目的建设,计划投资618.79亿元。与此同时,烟台市也启动了海洋科技强市、海洋生态文明强市、海洋文化强市、海洋综合管理强市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等4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3.5亿元。为了支持烟台市海洋强市项目的开展,烟台金融行业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保障涉海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2015年,烟台市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与烟台市政府、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出资设立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规模3.2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现代渔业园区、遗传育种中心等项目的建设。2016年,烟台市银行业发放了海洋产业专业贷款70余亿元,其中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发放贷款超过60亿元。
4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通过对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在借鉴山东、广东二省实施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基础上,结合烟台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海洋产业投资状况,从融资性金融支持、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和服务性金融支持三个层面,研究支持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并逐步形成以财政支持金为基础,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体,以社会资本为重要来源,以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为保障的金融支持体系。
4.1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由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国外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组成的多样化融资体系,丰富涉海领域资金来源,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涉海服务能力。具体来看,第一,充分发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对支持涉海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在利用好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的3亿元资金基础上,根据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一带三区”新格局建设需求,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同时根据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规划,加大烟台市对涉海产业、涉海工程、涉海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支持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等方式,在信贷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向海洋产业倾斜,同时,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与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领域。第三,完善资本市场,为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培育涉海中小型企业,提升涉海上市公司质量。第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形成较为成熟的基金市场。第五,支持条件成熟的涉海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提升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第六,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大型工程建设等领域,尝试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分散项目投资风险。第七,努力打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海洋产业。
4.2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引发的海洋产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洋产业投资金额巨大、资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引发的投资风险。为了对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需要完善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发展保险行业、担保行业,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建设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的主要途径。从海洋保险行业来看,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海洋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适应海洋渔业、海洋航运、滨海旅游、海洋贸易、海洋环境、海洋信贷、海外投资等领域的保险产品,不断提升海洋保险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引导烟台市保险机构成立专业的涉海保险服务部门,为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便利的海洋保险服务。从担保行业来看,形成一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具有资质的海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海域使用权、码头、船舶、水产品仓单等资产开展贷款抵质押业务。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通过应收账款、票据、股权、经营权、租赁权抵(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业务,筹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同时有效分散资金筹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83-02
海洋生物产业是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利用海洋生物体、生命系统和生命过程,生产有用产品的一门技术产业,其涉及的领域从初级的海洋渔业到高级的海洋生物医药、化工产业,跨度范围大,门类众多。现目前成规模的海洋生物产业主要有三类:海洋生物食品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化工产业。
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浙江省作为海洋制品出口大省,在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近年来,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提高,但进展缓慢;和我国其他地区,如山东省相比较,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正在逐渐下滑。
不高的市场占有率和不断下滑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暴露出浙江海洋生物产业自身价值、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的相对优势较弱等问题。
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产业发展背后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现实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要素、企业要素、国内外环境要素等。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下面我将对影响浙江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各项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和思考。
一、资源与才能要素
资源与才能要素是指该产业下的各种生产要素状况,主要包括自然禀赋、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
自然禀赋方面,浙江省属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6倍,其内的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可供保健和药用的海洋生物就有420余种,开发潜力巨大;海岸线长达6696公里,位居全国第一;省内海岛约3000+,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4%;此外还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浙江省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有着良好自然条件优势,其所属海域内有着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这为浙江省发展海水捕捞、养殖等传统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同时也为海洋生物制药、保健、化工品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正因为如此,浙江省海洋生物制品出口量历年来总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浙江省出口的大黄鱼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产量上,都稳居世界前列,已然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然而有喜也有忧,浙江省同样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各种各样的天灾不但影响海洋生物产业的产出,还会对其附属的运输、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造成影响,一些渔民戏称,每年台风都会“刮走”他们大量的收入。
浙江省人口稠密,人力资源丰富,但高技术人才极其匮乏。在技术方面,科研实力不足是一块硬伤,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含量低、深加工面不广、竞争推动力不足等众多问题。科研投入少、科技人才匮乏、科研机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高,种种现状决定了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落后的现实问题。
相较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浙江省拥有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较好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拥有较为厚实的基础保障。各项支持性因素带动了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海洋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着稳步提高的趋势。
二、需求条件要素
市场需求方面,海洋生物产业中以海洋食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趋近饱和。早在2004年我国人均海产品产量就达到了110kg,即使在偏远的县城,也都有海鲜档口,内需动力下降,海产品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
由于海洋污染和在增养殖过程中使用劣质饲料和有害添加剂等,我国海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严重,限制了进一步出口,初级产品的市场情形变得更为不利。好在浙江省也拥有一系列品质颇高的国际品牌海产品,如大黄鱼、海带等,品牌效应带来的固定或非固定的国际客户群体尚能保证。
对于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品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状况堪忧。由于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较为落后,制成品多为仿制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海洋生物制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也受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技术的拉动。所谓的地方特色技术,主要是指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药技术相融合,从而研发并生产具有中西医共同特性的药物或保健品的技术。中国的传统医药理论一直是现代医药领域的一笔极为特殊而又宝贵的财富,它与现代医药技术相结合,辅以基因工程、筛选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中药领域,此领域在世界医药产业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的出口内容中,中成药所占比例极大,这也是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保持国际竞争力的一大支持性因素。
三、企业要素
企业要素主要包括行业内相关企业的实力、规模、组织及管理结构、企业战略、企业对行业未来的预期等。
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企业基础较为雄厚,对于海洋药物产业等高技术海洋生物产业,其前身基本都属水产品加工业,而浙江省具有水产品加工技术的厚实基础,以海力生制药集团为例,它原先只是一个水产品加工企业,由于90年代率先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从2002年起,仅海洋药物生产就能达到年产值数亿元之多。
与此同时,浙江省海洋生物相关企业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不高、企业间协作少等重要问题,同时也缺少行业内的自律性非政府组织,这些因素影响了该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产业正面临着生产分散、势单力薄、技术落后、难以防范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等问题。
省内相关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各自的组织结构都较为零散、缺乏长期的市场经营战略,一些企业照搬国外企业的经营模式,忽略了国内外市场环境,导致了发展空间受限、市场竞争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对产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由于海洋生物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期间要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而产业的回报周期又长,因此省内许多企业不愿冒风险进行投资,近期出现的多家企业停产、“康恩贝”转让事件更是在行业内造成更大的信心缺口,使得省内竞争力薄弱的企业人人自危。
总而言之,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发展的企业要素不甚良好。
四、国内外环境要素
总体说来,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有着比较好的国内环境。对于该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国家和当地政府总会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2011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又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浙江省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期间或多或少总能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在相关激励性政策的扶持下,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步伐未曾停歇,产品市场占有率虽然不算很高,但总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但同时,浙江省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政策支持不完善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多是片面且短期的,若没有长效性的政策支持,在推动产业竞争力发展方面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效;另一方面,政府在为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却未能给予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导致了孔雀绿等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这不但影响产品出口,还会带来一系列如声誉、财产等方面的损失。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海洋强国;辽宁;海陆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0.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8-0053-05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国际上,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海洋强国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党的十又提出“海洋强国”战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把海洋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海洋强国的内涵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外延为通过海洋的强势使其成为陆域的强国,此为海陆联动强国。辽宁省作为海洋资源大省,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在第八位,占全省生产总值15.1%,而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18.6%,陆海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本文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全新背景下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我国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概况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包括海岸带和海岛)为空间活动场所,以海洋资源、海洋能源为开发利用对象的所有海洋产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陆域经济是相对于海洋经济,以陆域为主要经济发展载体,以陆域资源为对象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496亿元,比上年增长9.8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2%,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7%,涉海就业人员3421.7万人。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8865.2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1.5%,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海洋产业稳步增长,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海洋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沿海11个省市海洋总产值以广东、山东、上海为前三位(图1),体现了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重心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由山东、天津、辽宁组合的环渤海地区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海洋总产值35.9%,超越长三角的31.7%和珠三角的20.2%。而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需要测算海洋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天津以海洋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为31.4%而高居首位,之后为上海29.3%、海南26%、福建24.5%、山东17.7%、广东17.3%、辽宁15.1%、浙江14.2%、江苏8.9%、河北6%、广西5.3%。
二、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
1.海洋总产值呈逐年递增态势,在辽宁省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化,资源量丰厚。辽宁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后,海洋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从2005年1039.9亿元增长到2010年3345.5亿元,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速达26.3%。海洋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9%增长为2010年的15.1%(表1),在2006年和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42.2%和27.7%,超过了陆域经济15.6%和20.4%的增长率,均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大连海陆经济地位突出,增长极作用明显。大连海岸线长190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73%,陆域与海洋资源优势互补,海陆立体交通运输系统完善,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已成为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2033亿元,陆域经济总产值515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60.7%和23.2%,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646亿元,占全省61.5%。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2.67亿吨,占全省34.2%,集装箱量635.1万TEU,占全省52.9%。可见,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在陆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突出,2011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50.63亿元,超过沈阳市的5915.71亿元,高居全省首位。
3.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传统态势,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优于陆域。辽宁省海洋产业仍以渔业捕捞及养殖业占较大比重,2006年至2009年,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9.9%增加到14.5%,说明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仍以传统水产业为主,渔业资源的发展惯性依然存在并且养殖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海洋第二产业小幅下降,由2006年53.5%降为2009年42.4%;而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上升,由2006年36.6%增加到2009年42.4%,这一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海洋产业呈现出由“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型”转变的态势,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陆域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波动上升,第三产业保持平稳的态势。
(二)辽宁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和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为支撑的,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较强产业关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辽宁省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较小。2009年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产值比重为93.3%,新兴海洋产业(海洋油气业、生物医药、工程建筑、海洋电力、海水利用、化工业)产值比重仅为6.7%;2010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为93.7%,新兴海洋产业比重为6.3%;2011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为86.1%,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增加为13.9%,仍然低于全国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总产值18.3%的平均水平。其中,海洋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为5.1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0.15%。而山东省2010年海洋生物制药产值达81.1亿元,占山东省海洋总产值的1.0%。
2.海陆经济缺乏联动机制,难以发挥系统整体作用。海陆经济系统的自发联动需要较长的技术、产业转移的过程,根据国内外海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政府牵头建立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是推动两大经济系统要素流动的有效力量。一方面,辽宁省沿海经济主管机构分散,初步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常设办事机构挂靠省外经贸厅,发展阶段发改委设立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通厅、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也涉及沿海地区的工作,造成多头管理、反复协调的问题,缺乏权威性的国家层面的海陆经济管理及评估机构来负责制定沿海发展规划,提供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海陆经济技术欠缺共享平台,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辽宁省科技厅在现有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应在计划项目安排和经费分配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向海洋领域倾斜,构建海陆自主创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配套平台。
3.海洋科研力量薄弱,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辽宁省在发展海洋科研与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拥有一批像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10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1993人,与我国沿海其他省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图2),但是,辽宁省高技术海洋科研力量较薄弱,缺乏高端人才,造成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截至2011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2118人,其中高端人才(博士)所占比重为5.5%。广东共有海洋科研机构25家,从业人员3088人,但是高端人才比重达到20.7%。
4.海陆规划缺乏统筹意识,出现重复建设问题。随着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海陆经济在用海、用地等方面由于缺乏统筹意识而出现矛盾,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下,辽宁沿海地区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意竞争等问题。陆域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围海、填海,造成海洋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以港口建设为例,辽宁省港口群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核心,锦州港、丹东港、盘锦港、葫芦岛港共六港口,近年来大连港与营口港相互杀价行为虽然推升了货物吞吐量,但港口利润并没有同比提高,内耗造成辽宁省港口整体利益的损失。与此同时,在港口建设上出现各市争上亿吨大港的局面。
5.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由于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海陆源污染的监控、执法检查等相应管理的缺失。根据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2005-2011年辽宁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2012年辽宁省监测的鸭绿江、大辽河、双台子河等八条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为47.47万吨,其中约53.6%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从近五年的监测结果看,陆源污染排放是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压力来源。辽宁省双台子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辽东湾北部和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盐渍化程度较高。
三、促进辽宁陆海经济联动发展对策
(一)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与腹地无缝对接
海洋产业与腹地产业间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在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借助辽宁省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实现陆海产业有机联动。
以高技术支撑海洋养殖业发展,构建海洋水产业与陆域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业产业链;海洋交通运输业以综合物流服务为主要模式和方向,注重与陆域集疏运网络的对接,构建陆海联运大通道;修造船业可借鉴鞍钢与大连新船重工的合作模式,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技术及人才优势,与陆域钢铁业、装备制造业以及专科院校构筑产、学、研链条;鼓励辽河油田向海发展,加速深海油气勘探,构建与装备制造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滨海旅游业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加强与陆域景点的打包、串联。《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已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专项资金将集中扶持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先支持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二)优化港口群功能,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辽宁港口群呈现大连港与营口港“双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今后在功能上形成错位式发展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则,允许各港口企业及相关部门适度的开展行业竞争,从而提高各港口的综合服务水平。辽宁省港口群建设应适度超前于腹地市场的现状,规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能够及时满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政府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并且,注重吸引那些为临港核心产业服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产业,加强集群效应。例如,鼓励为大连临港修造船业服务的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提高集群的配套率和附加值。
(三)提升交通经济带水平,发挥集聚-扩散作用
沈大交通经济带作为沿海港口与陆域城镇经济要素的载体,首先必须加大交通经济带内交通运输网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以沈大为一级发展轴,以本溪―丹东、盘锦―锦州、抚顺―阜新为二级发展轴,并缓慢向朝阳和铁岭等地区辐射的点-轴系统。其次,将滨海大道建设为高技术产业带,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使这些产业在滨海经济带里不断集群。最后,加强沈阳和大连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区域经济、技术的扩散,加快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发挥沈大经济带对于港口和内陆的拉动作用。
(四)创新管理机制,构筑腹地支撑沿海模式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陆域民间资本进入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等领域,创新陆海统筹管理机制。
首先,辽宁省应先试先行,成立省级陆海统筹委员会,协调管理陆海各产业的发展及陆海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以使各部门、各市、县(区)目标明确、互相配合、提高效率,克服当前陆海综合管理方面的弊端。并且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和环境保护厅应联合制定《辽宁省海陆环境保护合作发展规划》,完善近岸海域的监测评价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和执法检查的责任与权利。其次,在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与《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2012-2020)》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辽宁省海陆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规划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海洋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最后,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结构,尤其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性,鼓励民间机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对陆海统筹规划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海洋人才的引进与管理,造就一批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陆海一体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辽宁海洋经济蓄势待发[J].辽宁经济,2012,(2).
[2]姜江等.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选取原则与发展重点[J].海洋经济,2012,(2).
[3]常丽,薛巍等.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