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产业投资

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文1

关键词:烟台市海洋经济金融支持蓝色金融

1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四点建议:第一,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第二,积极推动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贷款贴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海洋产业;第三,积极发展信托投资、股权投资、产投资、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涉海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第四,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涉海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基金,申请国家或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银行信贷、股权债券、保险、多元化融资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政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金融系统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具体来看,在银行信贷方面,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海洋金融产品与业务;在股权、债券融资方面,支持成熟、优质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中小型涉海企业通过债务性融资工具融资;在保险方面,完善海洋渔业保险,发展海洋特色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投资基金对涉海项目与工程进行投资;在多元化融资方面,通过建立金融租赁公司、跨境融资、创新涉海金融工具、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服务公共平台,健全海洋产权抵质押登记制度;在政策保障方面,推动涉海信贷政策的落实,推进蓝色金融的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2山东、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自2010年开始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建设工作,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五个省市相继确立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本文对山东、广东二省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希望为烟台市海洋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2.1山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山东省于2011年开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9月召开的“儒商大会2018”现代海洋产业论坛上,签署了12个现代海洋重点项目,投资规模203亿元,同时推介了216个海洋强省重点项目,投资规模达4100亿元。为了推动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开展,山东省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保险业,不断拓展涉海项目融资渠道,持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协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其措施主要包括九项:第一,支持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合作,组建涉海项目大型金融集团;第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涉海项目股权和业务合作;第三,为开发与创新涉海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第四,推动产业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起设立了规模达30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积极建设海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第五,完善涉海保险服务行业,鼓励开发涉海保险产品,提高涉海项目保险覆盖率,建立海洋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六,发挥“海上粮仓”建设基金的支持作用,利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低于55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涉海“十大行动”的建设;第七,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建立集信贷、融资、发债、理财、结算、咨询于一体的投融资机制;第八,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信贷规模;第九,依托省内大型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平台。

2.2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发展经验分析

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长期占据全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的地位。为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广东省政府从财政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措施。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广东省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五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并安排了2.6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36个海洋工程项目。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广东省与当地的政策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125个涉海项目发放信贷资金500亿元,同时,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不动产权证质押等支持渔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将深圳打造成国家海洋金融中心,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海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

3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烟台市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的政策优势,烟台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烟台市海洋生产总值173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烟台市实现主要海洋产业产值3411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8年,烟台市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架“3+3”海洋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大力改造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以及海水利用业,创建两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烟台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和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主线,实施了一批涉海重点工程和项目。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烟台市启动了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等1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方面,生物医药园、抗HER2抗体ADC新药生产车间等14个项目投入了建设。在海洋渔业方面,山东芙蓉岛西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四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投入建设,投入资金1.0402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型工厂化循环水整装系统产业化推广等5个项目,预期提升产值超过6亿元。在海洋物流方面,确立了码头工程、航道及防波堤工程、集疏运系统、临港物流工程、临港产业园5个重点支持的海港码头建设项目。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支持南山铝业海水淡化工程、海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等4个工程的建设。在滨海旅游方面,开始蓬莱西海岸文化旅游区等5个项目的建设,计划投资618.79亿元。与此同时,烟台市也启动了海洋科技强市、海洋生态文明强市、海洋文化强市、海洋综合管理强市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等4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3.5亿元。为了支持烟台市海洋强市项目的开展,烟台金融行业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保障涉海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2015年,烟台市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与烟台市政府、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出资设立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规模3.2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现代渔业园区、遗传育种中心等项目的建设。2016年,烟台市银行业发放了海洋产业专业贷款70余亿元,其中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发放贷款超过60亿元。

4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通过对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在借鉴山东、广东二省实施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基础上,结合烟台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海洋产业投资状况,从融资性金融支持、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和服务性金融支持三个层面,研究支持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并逐步形成以财政支持金为基础,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体,以社会资本为重要来源,以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为保障的金融支持体系。

4.1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由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国外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组成的多样化融资体系,丰富涉海领域资金来源,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涉海服务能力。具体来看,第一,充分发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对支持涉海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在利用好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的3亿元资金基础上,根据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一带三区”新格局建设需求,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同时根据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规划,加大烟台市对涉海产业、涉海工程、涉海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支持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等方式,在信贷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向海洋产业倾斜,同时,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与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领域。第三,完善资本市场,为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培育涉海中小型企业,提升涉海上市公司质量。第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形成较为成熟的基金市场。第五,支持条件成熟的涉海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提升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第六,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大型工程建设等领域,尝试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分散项目投资风险。第七,努力打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海洋产业。

4.2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引发的海洋产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洋产业投资金额巨大、资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引发的投资风险。为了对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需要完善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发展保险行业、担保行业,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建设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的主要途径。从海洋保险行业来看,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海洋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适应海洋渔业、海洋航运、滨海旅游、海洋贸易、海洋环境、海洋信贷、海外投资等领域的保险产品,不断提升海洋保险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引导烟台市保险机构成立专业的涉海保险服务部门,为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便利的海洋保险服务。从担保行业来看,形成一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具有资质的海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海域使用权、码头、船舶、水产品仓单等资产开展贷款抵质押业务。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通过应收账款、票据、股权、经营权、租赁权抵(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业务,筹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同时有效分散资金筹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03-02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大“S”型经济带的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与相关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从我国金融政策的现状出发来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金融政策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分析

新世纪,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支柱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使得我国海洋产业朝着科技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而这一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因此,金融政策日益成为我国海洋资源配置的关键与调控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工具和渠道。

一方面,金融政策能够高效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首先,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体制不仅可以对交易成本的缩减和投资重点的调控产生极大的引导作用,而且也会对有效促进资本的积累与技术的创新产生有益影响,尤其是信贷资金的增长可以直接拉动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良好的金融运行体系有利于海洋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配置。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异,这就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因此,通过金融工具调控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不仅可以引导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而且能够把资源从劣势产业转移到优势产业上来,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从而形成符合比较优势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金融政策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国金融业已经突破原来单一的金融中介功能,把自己的服务功能延伸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在加速资金周转和促进各海洋区域内外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包含丰富的信息流,所以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产业间信息、利率信息以及资产价格等信息都会反映到金融活动中,并通过金融网络与金融筛选机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这就为责任部门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政策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与之相对应的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然而,我国对海洋经济开发的金融支持能力还比较弱,资金需求与现实投入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占的比例比较小。我国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和税收收入,而地方政府一般会把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公共教育、卫生和医疗等基础领域,仅仅把非常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虽然沿海地区的民间资本非常雄厚,但也未能全面、充分地投入到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建设上来。

在资本市场方面,资本市场的高风险性和高进入标准直接导致海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难度加大。在证券市场中,很多海洋企业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成功融资上市的概率非常小。这是由于创业板对企业的市场定位较高,再加上相关部门对企业上市资质的要求提高,所以导致诸多海洋企业进行融资上市的步伐进一步放缓。此外,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等新型融资模式的发育尚不够健全,其行为通常短期化、专业化程度也比较低。

在信贷市场方面,很多海洋高科技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比较大。目前,我国海洋高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投资收益前景也不明朗,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规模限制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直接影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各种原因,沿海地区众多的海洋高科技产业项目依然没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

3 我国陆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政策的经验分析

从1978年开始,我国相继实施了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和中部大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过程中,政府的金融政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可以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1 东部大开放中的金融政策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在深圳以及其他经济特区,国家实行了以下金融政策可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借鉴。首先,对当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进行革新,实行“切块”管理的信贷模式。譬如,各个经济特区的专业银行与省级分行切断联系,现有的信贷资金和以后接收的存款都由经济特区统一调派和使用。这一模式的确立,有利于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与资金支持优惠。其次,支持这些经济特区灵活运用利率及其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譬如,允许经济特区施行有别于内陆的利率政策,其政策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自行调整;规定经济特区人民银行可以自主设定区域内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利率及其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机制,不仅有利于改善当时经济特区的资金现状,而且有助于提高经济特区吸纳外资的能力,从而促使经济特区形成多存多贷、资金流动频繁的生动局面。

3.2 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

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政府的金融支持政策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落实项目投资补贴政策。政府拿出一部分预算资金或通过其他途径筹集相关资金,对国家战略项目及其相关投资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其次,加大财政贴息与信贷支持的力度。财政贴息与信贷的范围不仅涉及到有关重大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基建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贷款(主要为农业开发、基础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项目),而且还有各类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改项目贷款。同时,政府也给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民间资本投资西部大开发战略项目创造了更多优惠政策与条件,这不仅可以发挥财政政策对投资的带动引领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总之,这些在西部大开发中取得巨大成效的金融政策,都可以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启发。

3.3 东北大振兴中的金融政策

在东北振兴的战略决策中,主要有两点经验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所借鉴。第一,拓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我国现有的几家政策性银行,其融资渠道普遍比较单一,严重限制了运作能力的充分发挥。所以,东北对此专门发行了由财政担保的金融债券,其发行对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同时也对全社会放开,购买主体非常广泛,这无疑拓宽了振兴东北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第二,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的融资现状普遍存在忽视中小企业的严重问题,就东北而言,其成立的东北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银行以对开发高科技项目的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贷款以及信用担保为设立目标。有鉴于此,我们也可以成立类似的专门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3.4 中部大崛起中的金融政策

中部大崛起的过程中,有两点经验值得借鉴。第一,优化区域性银行机构的类别和构成。具体经验有大胆打破国有银行在中部地区的垄断地位,积极鼓励商业银行、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成立区域性较强的分支机构,从而扩大中小企业与个体业者的融资主体,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第二,积极探索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打造中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中部大崛起的进程中,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共同构筑出中部地区完整、均衡以及高效的金融体系。这些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大胆仿效。

4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我们可以学习陆域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一些金融政策经验,运用积极的经济手段,促进财政支持、社会投资、信贷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相互协调的多元化融资机制的早日形成,给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4.1 加大对海洋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资海洋经济的力度。一方面,海洋经济的发展可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的资金支持,并获取尽可能多的税收优惠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可以设立各种专项基金与科研经费,以适应海洋经济各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其次,货币信贷政策可以适度向海洋经济产业倾斜,提高对海洋产业的信贷比例。譬如,可以申请设立“海洋开发专项贷款”,从而增加海洋经济政策性的贷款比例;可以利用贷款利率的机制作用,以海洋开发项目的风险大小为尺度,设定具有一定浮动性的海洋贷款利率,达到增强资金吸引能力的目的。

4.2 进一步拓宽社会的多元投资渠道

要突破海洋经济的资金瓶颈,就必须想方设法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一,可以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标准。只要是法律未明确禁止民间资本进入相关海洋领域或者产业,都可以对民间资本实行高度的开放;第二,积攒更多的资金投入。政府可以为海洋经济相关项目提供更多的税收减免与优惠措施,同时注重民生的改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从而为海洋经济的发展积蓄更多力量;第三,吸引外商投资我国海洋经济建设。通过各种优惠手段,吸引他们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项目以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4.3 加速完善信贷市场机制

第一,创新发展,成立“海洋经济开发银行”。如果可以成功建立类似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的专业银行,我们就可以实现海洋经济的专款专用及专筹,从而为海洋经济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坚实的金融支持。第二,加大政策性银行对海洋经济的扶持力度,同时可以发展一些区域性较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譬如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第三,可以设立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譬如融资租赁机构、信托机构以及保险机构等,从而给我国海洋经济类中小企业的融资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步伐

第一,创新思维,在股票市场上寻求融资的渠道。可以鼓励那些海洋经济类的大中型企业在主板市场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则可以在创业板市场或者中小板市场中进行融资。第二,鼓励一些海洋类优势企业发展债券业务进行融资。这不仅有助于减轻银行的贷款压力,而且也能够促进企业的高效成长。第三,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为海洋类企业的上市融资提供充足的资金,并在资本经营和监督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从而促成股权交易形成较高的投资收益,使其充分发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欧哲伟,蔡汝洋,唐慧雯,等.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探析[J].海南金融,2013,(11):48-52.

[2]李靖宇,任┭.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J].广东社会科学,2011,(5):48-54.

[3]陈琼宇.我国宏观信贷管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1.

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文3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金融支持;海洋金融

一、引言

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建立以来,重点依托山东海洋资源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开放型、创新型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发展机制,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建设撑。在此过程中,金融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2018年1月,《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颁布,旨在强化海洋金融服务,助推海洋经济转为高质量高效益型。基于此,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研究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问题,有利于建设和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也有利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支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一)利用产业形成机制以及产融结合机制现代海洋金融的基本特征,是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并重,两者通过不同渠道推动资本流向各海洋产业,进而以不同的方式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以商业金融为例,首先,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能够大量吸纳社会资金,并将其转向投资,进而有效改善海洋产业资金供需不平的状况,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次,商业金融体系较为健全,运行效率较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强,可以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利用资本导向机制资本导向机制利用的是,商业金融的利益竞争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平衡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尤其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资金配置到收益率更高的海洋产业中,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在这种资本导向机制下,金融资源由效益差的海洋产业转向效益好的海洋产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优势海洋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

(三)利用技术创新机制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变现在海洋产业从原先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从低附加值转为高附加值产业。其中,技术创新成为实现海洋产业结构转型的源动力。而金融支持为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发挥政府、社会及金融机构的协调作用,可以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提供完备的海洋金融生态环境。

三、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状况分析

(一)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1.政策性金融方面2019年12月,山东省财政厅了《关于支持海洋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助力产业优化升级;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大力拓展融资渠道,提升投融资能力。2020年10月,山东省《关于支持发展战略的财政政策》。其中,在海洋强省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海洋强省建设财政投入保障机制。2019年以来,山东省财政厅立足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积极扩大投入、优化支出,强化资金监管,进而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在海洋产业方面,山东省统筹资金80.79亿元,用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进步和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海洋生态文明方面,山东省统筹资金27.63亿元,着力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在海洋金融方面,强化“财金融合”,稳步推进基金投资运作。首先,提高引导基金出资比例。其中,省级引导基金出资现代海洋产业领域基金的比例为30%,省、市、县级政府共同出资比例为50%,均提高了10%。2.商业金融方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山东省内各银行等金融机构牢记海洋强省战略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服务模式,优化组织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长效的资金保障。据资料统计,截至2020年4月,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海洋贷款余额32亿元。截至2020年9月,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共计发放237亿元海洋经济类贷款,涉及20.5万户企业。此外,兴业银行青岛分行依托政银、银企平台,率先设立海洋产业金融中心,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利用集团多元化金融服务优势,创新海洋金融服务方式和特色产品,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截至2020年10月,兴业银行涉海客户超过200户,融资余额高达120亿元。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基金。据统计,山东省设立17只现代海洋基金,认缴规模高达230亿元,实缴规模为47亿元,投资项目有53个,基金投资金额为31亿元,吸引其他金融和社会资本共计79亿元。此外,积极强化海洋产业项目储备。现阶段,基金投资项目库的重点范畴就是现代海洋产业,已储备的项目有62个。

(二)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1.金融创新力度不足,难以满足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需求特性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公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青岛金融创新指数仅为68.83分,位居第23位;济南金融创新指数为67.43分,位居25位;烟台金融创新指数为64.43分,位居32位。由此看来,山东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现阶段山东省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来源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这类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海洋产业结构特征和海洋经济金融需求特征,因而无法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支持策略。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众所周知,海洋产业的金融需求呈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单一的金融产品很难满足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2.融资模式单一化,融资结构比例尚需优化根据统计资料,山东省在2020年末的社会融资余额为15.2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是11.8万亿元,贷款余额是9.8万亿元,包含3.1万亿元的地方法人银行贷款。此外,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为19%,与2017年相比较提高了11%。虽然债券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涉海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银行信贷。与一般企业比较,涉海企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大、风险高、盈利水平不确定,常常很难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信用评级要求,因而无法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山东自贸区着力打造海洋强省,资金需求量大,必须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3.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山东自贸区建立以来,积极探索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创新,开展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然而,在调节资金需求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银行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目前,山东自贸区的海洋产业基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保险创新推广力度也相对不足。因此,急需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进而推动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促进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提高海洋金融产品创新性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创新海洋金融产品可以突出金融服务自贸区建设功能,有效激发海洋金融市场的活力,降低涉海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涉海企业的融资水平,为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本支撑。为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大力开发渔业小额信贷、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保险,以及新材料保险、科技保险、专利保险、海洋工程保险等创新性产品;涉海企业可以发行债务性融资产品,从而满足对资金的多方面需求。

(二)打造自贸区一站式海洋金融服务平台在金融服务方面,为满足自贸区内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必须要构建一站式海洋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海洋金融服务名片。一站式海洋金融服务平台,是一个集海洋金融运营平台、资本运作平台和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海工装备、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医药、国际货运贸易、港口服务等涉海产业发展,为自贸区内涉海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升融资用资的软实力,全面发挥金融供给侧优势,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大力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首先,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通过财政拨款,成立海洋经济专项资金,专门满足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实施税收减免,从而减轻涉海企业的税负,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银行贷款依旧是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要全方位建立覆盖面广、差异性强、层次多元化的银行体系,提高银行信贷规模。此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双模式全面扩大融资规模。同时,应重视保险市场的作用,借助于海洋保险进行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山东自贸区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一方面,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利用产学研机制,为海洋金融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金融人才的引进可以面向国际,尤其要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强化政策指引,为高层次金融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同时,着力改善职业发展环境,真正让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长效地服务于山东自贸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文4

据青岛日报,青岛市今年将围绕蓝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突破发展四大产业,规划建设六个蓝色经济特色园区,重点推进总投资1600亿元的140个蓝色经济项目,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18%左右,达到1300亿元。

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市蓝办主任任振刚在会上介绍,青岛市今年将在蓝色硅谷核心区推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国家海洋局一所、中船重工725所等支撑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批复“青岛蓝色硅谷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抓紧建设国家级综合科技创新平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西区二期工程全部建成、三期主体工程封顶,东区工程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开工建设全部陆域工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年内完成国有土地回收,确保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2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着力打造三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其中,科技孵化器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技术与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内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中海油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完成报批,启动一期工程建设。

青岛市今年将突破发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现代海洋渔业等四大产业,《青岛市鼓励发展海洋产业指导目录》,加快培育产业发展带动强的重要产品,推动海洋产业调整升级。同时,采取“区中区、园中园”的方式,重点在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及市里确定的其他经济功能区内,规划建设海西湾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园、崂山海洋生物产业园、黄岛海洋生物产业园、胶北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发区前湾国际物流产业园、市南滨海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六个蓝色经济特色园区,鼓励企业、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园区集聚。 青岛市今年将实施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对纳入建设计划的项目优先供海、供地,优先安排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补助。今年重点推进140个项目,包括一产项目5个、二产项目84个、三产项目27个、海洋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24个,总投资1600亿元,确保全年90%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00亿元。

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文5

【关键词】海洋 紧固件 政策 产业 项目

随着东海、南海危机不断升级和蓝海经济快速崛起,海洋不但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市场、企业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紧固件行业企业而言,中国海洋经济同样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1.中国海洋经济概况

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海洋地带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四个区域。尽管海洋面积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但海洋经济开发程度远远不如陆地经济开发,因此,海洋经济前景无限。

相比国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自然具备成长潜力。虽然起步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

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对中国紧固件行业企业来说,向某个产业领域进军的前提是,这个领域之前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未来发展前景更为灿烂。

2.海洋产业政策规划

要进军海洋产业,必先看产业政策。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提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和海水利用装备。

去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同时,《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多个规划颁布实施。这些规划都为紧固件企业进军海洋产业指明了方向。

而且,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联合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整个海工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并重点培育5~6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商。

此外,我国相关海洋大省也先后出台了各自海洋开发推进计划。紧固件是“工业之米”,自然也是“海洋工业之米”。

3.涉海基础设施项目

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涉海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断增加。

3.1港口码头

2013年,浙江临海将投资3.72亿元建设大港口及内河码头工程。山东日照今年全市交通建设计划投资57.2亿元,其中,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1亿吨。根据相关资料,“十二五”期间沿海港口投资多是倍增。例如,辽宁省制定的“十二五”沿海港口规划显示,该省将在2100公里的海岸线上,新建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葫芦岛石河、盘锦荣兴4个重要港口,努力实现6亿吨大港目标。

3.2跨海大桥、沿海大通道

根据各地“十二五”规划显示,泉州湾跨海大桥、蓬长跨海大桥、渤海湾跨海大桥隧道、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大陈岛跨海大桥等工程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并完成。显然,跨海大桥建设会涉及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方面,这意味着紧固件企业将面临很多商机。

3.3海洋经济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开局的形成,更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

3.4海洋物流业

2010年,我国海洋物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脱颖而出,宁波、舟山都把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放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4.海洋产业项目

4.1船舶工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5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产品。规划要求,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同时,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

4.2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装备。在“十二五”规划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规划要求,积极研发日产10万吨以上海水淡化设备、循环冷却及海水脱硫成套设备,延伸海水利用装备产业链条。

据悉,中海油计划到2015年国内总产油量达到6500万吨,国外总产油量达到4500万吨,总产油量为1.1亿吨。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新建两至三艘具备起重与铺管能力的主要作业船舶,建立一支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吊装能力达到1.6亿吨,可铺设管径4~60英寸的海管(S-Lay、J-Lay、Reel-Lay铺管方式),能同时进行两至三个深水油气田海上作业的深水团队。

4.3海洋化工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逐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油产业集群。海洋炼油产业发展将带动炼油机械行业和紧固件行业发展。

此外,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都将给紧固件企业带来不少发展商机。

5.海洋科技项目

5.1海洋监测

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山东省建设蓝色经济区、青岛打造蓝色硅谷的形势下,海洋监测设备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的重要产业,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规划中都做了重点部署。不仅山东,其他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天津、河北、海南等,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都离不开监测设备产业的支持,而监测设备则离不开紧固件产品。

5.2海洋勘探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加大海洋能源开发的力度,重点提高深水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勘探将会带动专业勘探设备行业发展。

6.海洋生态环保

环保部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新建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80个,2015年海洋保护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重达到3%。

由于船舶溢油事故、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故等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环保监管将不断升级,进而倒逼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无疑,海洋环保规划必然带动整个环保产业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比陆地环保产业更加光明。7.结论

海洋产业不仅在今天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而且更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朝阳产业。对中国紧固件企业而言,必须抓住海洋经济崛起的契机。

具体来说,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带给紧固件企业的利好消息有三点:

其一,海洋工业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还是国家相关规划描画的美好前景,或者是地方规划、地方投资指导、支持、操作具体项目,都能给紧固件企业树立信心。

其二,海洋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紧固件产品比较清晰明确

主要是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监测设备业、海洋环保业等。毫无疑问海洋紧固件非普通件,而是高端紧固件。所以,中国紧固件企业进军海洋紧固件领域的前提是,更新设备,完成产品升级。

其三,海洋工业带动紧固件企业发展具有很大成长空间

以中国重工公司为例,其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大幅增长——2012年11月以来新增大额订单169亿元,占2011年度营业收入的29.12%。去年前7个月,中国海洋工业装备制造业完成出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43.8%,订单金额连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

[3]《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海洋经济产业投资范文6

绵长的海岸线上,蓝色的浪潮涌动。福州,依闽江而生,向东海而兴。

蓝色梦想

赋予“海上福州”新内涵

福州靠海,自古以来与海洋息息相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福州地区的先秦闽族就大量食用海贝、海鱼、海藻,驾驶独木舟纵横于江海;到唐宋时期,福州已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成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福州港成为中国十大枢纽港之一。

海洋,是福州开放开发的重要通道,也是福州发展拓展的广阔空间。让我们把目光投回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同志就提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江海”。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第一次以全局的眼光、全新的理念,谋划、推动福州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998年,福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海洋产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海上福州”。

2006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并制定《福州市“十一五”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专项规划》,提出要推进福州由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继续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

2007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推进“南北两翼”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港口建设、优化港区功能、发展临港经济等作了专项部署。

2011年,福州市委九届十八次全会通过的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海陆联动,做大做强港口群和海洋经济”。

2011年,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海陆统筹、开发联动,深入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增强海洋经济实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2012年4月5日,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决策部署,印发了《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

正是基于对海洋的认识,福州这些年有力推动了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实现了省会福州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福州港由河港向海港发展,工业经济向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

蓝色梦想踏浪前行,正不断赋予建设“海上福州”新的内涵。

蓝色战略

决策“海上福州”新格局

的确,福州的崛起在于沿江向海。那么,如何在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

据了解,《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已经明确福州蓝色战略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将福州建设成为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的先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努力将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强市,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

未来几年,扎实推进“海上福州”建设主抓6项重点工作,包括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滨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其中,着力构建“一带一核两翼四湾”的海洋开发新格局,成为蓝色战略的重中之重。

――共建“一带”,即构建榕台海洋经济合作带。

――做强“一核”,即以马尾新城为核心,集中布局现代海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区、蓝色总部基地、游艇码头等,形成闽江口高端产业集聚中心。

――提升“两翼”,包括以罗源湾、江阴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北翼突出新型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毗邻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南翼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

――培育“四湾”,依据环罗源湾区域、闽江口区域、环福清湾区域、环兴化湾区域等海湾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

蓝色优势

凸显“海上福州”新潜力

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打造海洋经济强市,缘于福州独特的蓝色优势。

蓝色优势,在于福州拥有辽阔的海域、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数据显示,福州全市海域总面积1.057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10公里,拥有1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类、1471种海洋生物种类。同时,福州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潮汐能、风能资源蕴藏量巨大,这些资源,为福州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全省1/13的海域面积、占全省1/4的海岸线和1/3的海岛,创造了相当于全省三分之一强的海洋经济总量,多项海洋产业产值、海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这,是目前福州海洋经济的“家底”。来自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福州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54亿元,比2006年增加648亿元,年均增速为19.06%;海洋产业增加值512亿元,比2006年增加250亿元,比增17.97%。值得一提的是,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县(市)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约占全市的一半;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四县(市),临港工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4%。

还有数据表明,2010年福州全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临海电力业及海洋船舶修造业等海洋经济支柱产业产值,合计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72.81%。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490亿元,增长19.5%。这样的业绩,昭示着福州蓝色发展的脚步正在稳健向前,海洋主导产业已经形成。

蓝色潮起

福州迈向大港口时代

向大海进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州意识到:福州的港口必须跳出闽江,迈向大海。

2006年,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当年福州港港航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全港完成港航建设投资12.11亿元,比增36.84%。

2007年,福州港发展的重点转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和江阴港区,形成“北散南集”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当年福州港港航建设投资完成16.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010年,福州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712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47万标箱,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开辟了12条国际班轮航线。

2013年,福州港拟计划投资建设35个项目,完成货物吞吐量1.23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