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价值实现

众所周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新课标的要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及形态,掌握古代社会生活的特征。知识层面要求,能够理解运用文言文的具体含义,表达方式。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文言文,了解大意,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在教学中,怎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文言文的价值,加深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这是教育界应该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直接的字面意义显而易见,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人们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一种语言行为及语言形式。是与现代语言相对应而言的。历史悠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言简意丰,几个字含有的意义却很多,这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如《醉翁亭记》,语言精练,词义丰富。还有一点就是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感,蕴藏着古代的文化甚至是生活风俗。如,每月的初一,古代称为“朔”,每月的十五,古代称为“望”。这样的风俗习惯数不胜数。因此,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的价值体现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更是意义重大。当然,文言文价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

(一)文言文价值在文化上的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远,而文言文正是在古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蕴含了古代文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行为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产生,发展的历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的进行继承与发扬。如古代把“龙”“凤”作为一种高贵的意象加以崇拜,流传至今,人们仍然把这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一种吉祥之兆。这就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文言文的价值在审美上体现的

文言文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有婉约派的,有豪放型的,言辞优美,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文学美感。文言文不仅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审美需要,内容上同样韵味无穷,道理深刻,画面迷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文言文价值的实现途径

基于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总结以下实现途径。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鉴赏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意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阅读欣赏活动,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独立学习,把文言文的当做文学作文领悟而不是当成学习任务完成。

(二)师生共同提升文言素养,把握教学重点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文言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保证文言文价值的实现,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文言文学识,增加阅读量,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化常识,人物背景,历史事件,充实自己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中,要分清学习重点,对典型文言文范文进行深度解析鉴赏。对文法修辞,句式表达,情感抒发等同样要重点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才会得以顺利体现。

四、结语

文言文的文化意义已经非常明显,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完整的体现它的价值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在高考实际中,既要考虑学生成绩的提升,又要加强能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和谐统一。文言文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的目标,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要不断的改革,不断地发展,在教学探索中,逐渐完成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文言文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

[2]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8).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2

对多数中学生来说,文言阅读能力亟待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提升之法首推广撷博采,广泛积累高频出现的实虚词、文化常识等,便可厚积薄发,备考定当从容。

当然引导学生广撷博采,第一要务是引导他们重视积累。笔者喜欢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老师首要任务端正他们的认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载体,在数千年的岁月沉淀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重视对文言学习,受益匪浅。从长远看,学好文言文能增加我们见识,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涵养我们的性情,修养我们的品行。从短期看,文言文是语文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有增无减。总之,对于文言文,我们不得不爱,不得不学好。唯有用心阅读,善于积累,方可领悟文言之妙,获得高分之策。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在兴趣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我在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来带动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高中读本《晋公子重耳之亡》一课,有意要提醒学生注重积累“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当撤军,其辟君三舍”中的“舍”字。教学时先让大家猜一猜,“舍”当做何解?没想到,答案各异。平日不够活跃的文言文课堂一改常态,大家激情高涨。有人在我建议结合工具书查阅之前已迫不及待地翻查起来,也许是这个乍看不像长度单位的词有一份好奇。大家惊奇发现,舍是古代长度,指三十里,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看到大家兴趣正浓,我临时转换课堂内容,就势引导:除我们知晓的寸、尺、丈外,古代许多如“舍”一样长度单位饶有趣味,大家回顾自己知晓的文言文、诗歌,再结合手^资料,梳理出其它很特别的文言长度单位,做有效的汇总。仞,指人伸开双臂的长度,一般指七尺或者八尺。《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黍,一尺为100黍。《核舟记》“高可二黍许”;跬、步:跬是半步,抬一次脚;步是一步,抬两次脚《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寻、常,八尺为一寻,二寻为常《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这些长度单位很快被大家梳理在笔记本上。

积累有法,学会归纳,分类汇总,比较中积累。有些词的常见意思比较固定,记住这些基本的在错题本上分类积累常见关键字,并不时翻阅读记。虽开始积累识记较费心,但会一劳永逸之效。渐次在考试中,学生成绩有了起色,学习兴趣也渐增。这之后老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积累。意项比较固定一些常见虚词如:会:恰逢;遽:突然,急速 ;甫:刚;逮:到,及;迨:等到,达到。咸:全,都,悉都;及:等到;阑:将尽;俾:使;犹:如同,还,尚且;尝:曾经;寻,不久。再如,皇帝有关的常见词。游幸:帝王出游;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多为帝王的代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御车、御旨、御前、御书践祚:即位;登基。觐:朝见皇帝。表、疏:给皇帝的奏章。其中文化常识类更是固定,即便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变,如服阙: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同岁:同榜登科;致仕:辞官退居,告老辞官;去官:离任;屏居,罢官退隐乡里;里居:辞官回乡。其他诸如官职任命、升降、罢免等相关词,皆可分类汇总,高效积累。若在文段再次遇到,那种熟悉感带给学生的是轻松愉悦。

学会巧积累,还得善思善析。在阅读中,可重点解析一个字的意思,就能高效记住一些高频率的词语,有正如多米若骨牌的效应,攻克一个词就攻克一堆词。例如查知“听”有治理,处理之义,能容易记住与“听”有关的几个高频词。听事:处理政事;听政:处理政务,执政;听断:办理政务;听朝:处理朝政;听讼:审理诉讼,判案。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3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4

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对于实践阶段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提出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断句题;文言今译题;理解运用题。文言文阅读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顺畅朗读,掌握文言的句读;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和翻译句子;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能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评价,谈出感受;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浅易课外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一理念反映在考试评价方式上,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题”,增加“开放性探究题”。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有所改变,出现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并渐成时尚。其命题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由单一文言篇段变为两个有所关联或类似题材的文言篇段;二是由于文本材料的变化,考查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试题;二是打破了以往文言文阅读试题为“封闭性”客观性试题的常规,出现了不少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观性的开放性探究题。开放性探究试题立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答案多元化,解法富有创意,给中考文言文试题带来了勃勃生机。

考点解析

1.文言实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现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其中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2.文言虚词。在中考试题中,虽没有把文言虚词作为重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繁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㈩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3.文言文翻译。中考文言语句翻译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书面表达题。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务必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符合原文文意,力求字字落实。要想做到这一点.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重积累,分门别类地牢记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活用义和通假字,翻译时尽量使用直译的方式,文中涉及到的名、号、朝代等不必译出。二是译文语句要通顺。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后置句、前置句)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对文言文的省略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齐;直译后如果行文不是很连贯,应增加必要的词语,使译文文意贯通,语言流畅。三是译文语言应得体、生动、优美。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切不可不辨句式,望文生义,也不可词义含混,只求大概。

4.内容理解。要求能在对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正确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时需要根据文段内容作进一步的延伸,即针对文段内容谈体会、感悟、认识和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回答。

备考策略

1.立足课内,注重积累。

虽说文言文阅读命题取材的重心将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转移,但是,即使阅读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复习时,必须牢固树立读通读懂文言课文,认认真真地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类积累工作的思想,切不可舍本逐末。一要做好文言实词的积累。这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复习时,要收集散落在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通假字,对常用的文言实词要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类积累。二要做好文言虚词的积累。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三要做好文言句式的积累。由于历史的原因,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要读懂浅易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法。就初中学生而言,应当着重掌握这样几种句式:判断句,反问句(反诘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四要做好文言名篇(段)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优秀诗文。从命题情况看,古代诗词名句的考查一般都是单项命题,而文言文背诵默写的考查往往融入文言文阅读题。在复习时,我们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背诵,还要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默写。六要做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除了要掌握重要作家及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常识外,还应适当积累一些文学史知识。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5

关键词: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现状 成因分析 教育反思

在封建时代,中国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类型,书面语言又可分为素服语(日常或商用语)、制服语(初级古汉语)、礼服语(高级古汉语)三种类型[1]。今日我国中学生所学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然而在教学当中,大部分老师忽略文言文的语言属性,更多的是追求其背后的文化和文学价值。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文言文阅读能力普遍偏低。

一、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现状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现状可以概括为:阅读兴趣普遍偏低;文言常识掌握较少;找不到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车丽涛[2]的调查显示显示,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数据显示喜欢学习文言文的学生只占总体的20%~40%。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一方面是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的讲解过于单调乏味。

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同其他的语言一样有自己的语法、结构、遣词和句式。这些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通过学习文言文来习得文言常识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学习方式。但是,姚富根、张厚感和顾振彪[3]的调查研究显示,150份中学生的问卷中,平均分只有27.5分。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基本不懂,不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刚刚具备阅读初级古汉语的能力。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饱含学习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学习方法,很多教育者也明白掌握文言常识对于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目标和考试制度的压力,不得不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文章大意和记诵经典篇章上。

二、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目的:文言文的实用性太低

语言的实用性,就是语言作为交流和表达思想观点的工具属性,决定语言实用性大小的关键因素就是普及和创作。在普及程度和创作难易上,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的优势不言而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语言和学校教学语言,全部都采用白话,文言在我们的普通生活中已然消失。

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态度可以用“避难就易”来形容。他们从出生接触到的就是白话,用白话进行交流或者写作对他们来说比较轻松简单;对于文言,没接触之前就不懂任何文言常识,在不懂文言的基础上去领悟微言大义的文言文,难度可想一般。中国的文言文又不同于欧洲的字母文字,在复杂性上远远超过字母语言。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五四白话文运动”和“简化字”推广的影响

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而造成我们轻视文言文的社会因素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我们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一刀切”到底隐藏着什么危害?作为的倡导者,他们没有折中的路可走,但作为后人的我们又是否正确吸取了先辈的改革精髓呢?白话文运动中,一再强调他的“再造文明”的梦想,倡导者们是要建立一种统一的、全民的、没有士与民之分的新白话,要有白话的肉身和文言的灵魂[4]。我们如今使用的白话文只具备语言最基本的工具性,却缺少语言的文化性。

五四白话文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立场是否偏激还有待于商榷,但它对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造成的阻碍却是毋庸置疑的。另一个影响文言文教学的社会因素就是简化字的推广使用,如今我们使用的简化字有着非常多的便利之处,但它同时造成文字隔阂。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繁体字,这给中学生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教育的缺失:我国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有失规范

中学生整体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已不再是简单的师之惰的问题,对于当今教育来说,这只能说明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缺失和不规范。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编排不系统、学习评价标准不完善。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学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读懂甚至背诵课本上的那几篇文言文。正如前文所说,通过学习文言文来学习文言常识,这是学习文言的基本方式。而现实中我们却遇到了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矛盾[5],在有限课时和学生有限精力的条件下,既要求学生学会文言又要求学生接受人文教育,这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只有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功效。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文言文没有科学的系统性。学生要学的是一门语言,课程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往往坚持“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相对忽视了学生学习文言的适应性标准。教材编排的传统总是以文学史为序,这种编排方式偏重于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6]。

在考试制度的压力之下,文言文教学不得不改变语言教学的正规路径以适应最终的评价考核。目前高考对文言文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形式,内容就限制在教材中那几篇选文当中。这就不得不引导老师和学生们反复的“咀嚼”课本,语言学习的动力完全被考试得分的动力所取代。

三、如何正确对待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一)明确文言的价值所在

文言作为一种与口语相对应而存在的书面语言,历经华夏五千年而延续至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实用价值。民国以前的所有典籍著作(方言和白话小说除外)均由文言文体写作而成,要直接阅读这些资料必须熟练掌握文言基本常识。文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载体就是文言的价值所在。

学习文言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的前提。自民国废除读经,改文言文为白话文以来,传统经典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历经几十年白话文教学之后的今天,精通文言的学者已为数不多,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已经丧失直接阅读中国传统经典的能力,这势必造成一种语言界的“文化断层”。当我们再去品味传统文化经典的时候,我们能够阅读的只是别人翻译的白话文。

文言本身具有修饰性和美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精雕细刻的传统之美。这是文言本身超越白话又与白话的工具性、实用性相互补的价值。今天,当白话身上的文化责任已经全部剥落以后,人们已经开始表现出对白话的反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白话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方言白话、网络白话、舶来白话等等层出不穷。这些形式各异的“变异白话”在彰显白话复杂多样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白话的低级性。

(二)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育机制

上文我已经探讨了我国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失误,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编排不系统、学习评价标准不完善。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安排中,要抓住“熟练掌握和运用文言进行阅读”这一主要教学目标;按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制定以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标准的评价制度。除上述几点之外,还应当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育机制就是教育各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运行方式,具体到文言文教学,就是要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内容和评价制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只有建立稳定有效的教育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辜鸿铭,著.颜林海,译.春秋大义[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67-68.

[2]车丽涛.关于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调查[J].克山师专学报,2003(1).

[3]姚富根,张厚感,顾振彪.中学生语文状况调查报告(二)一一从三百份测验卷看当前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存在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1(3).

[4]杜素娟.关于白话文运动的几点追问与思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4).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6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