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文学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文学形式范文1
我国的舞蹈艺术能否健康的发展,能否跻身国际民族之林,取得与文明古国相称的声誉,能否体现振兴民族文化的精神,这些要求取决于舞蹈教育。舞蹈教育所培养的和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能够体现出舞蹈教育的方针,也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的审美思潮和艺术取向。而舞蹈教育的资质水平又将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资质水平,所谓办学理念,直接体现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关注舞蹈教师的资质,将直接关系到舞蹈艺术发展。
在舞蹈艺术的各门类中,民族艺术学科――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与从外国引进的芭蕾舞、现代舞等学科又有所不同。民族艺术的意义是在于代表民族,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也就是民族的审美智慧和民族的创造才能。因此,民族学科的教学和教师又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职责。本文所思考和探讨的,便是中国古典舞教师文化修养的问题。
一、古典舞的艺术定位
中国古典舞作为民族艺术门类的一种,对于民族的凝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舞不是历史上某些舞蹈当时已有的名称,和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古典艺术一样,是后人认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而给予的名称,而且是若干种哲学、文学、艺术作品的总称。在现代社会都不去搞现代舞还要继续保留古典舞,就是因为古典舞是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经过了几千年所创造的艺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古代传统。
首先要明确古典与古代的关系。所有的古典艺术都是形成于古代,是历史的产物。有的流传了下来比如: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工艺等。有的只有一些资料,没有鲜活的流传下来比如:音乐、舞蹈。因此,把握古典的形式、风格只能进行继承和研究。其次当代古典舞是今人编创的,而编创的根基是历史、是传流、是古代。“知”而后变,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有坚实的历史材料和对材料做社会科学性质的研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古典舞的形式和审美方向的问题,才能把握民族的特色。古典舞是形成于古代的舞蹈,我们常说“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积累,是经过一代一代古人长期的继承和创造,才凝定为若干种艺术形式,并从那些艺术形式当中体现出艺术的规范性和美学传统。因此,古典舞与古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定位为文化形态,还是定位为技术技法系统
文化是审美的基础,审美观是艺术必须解决的核心,作为审美基础的文化不同种族、民族,以及地域的差异,及其特征和个性,没有特色的个性,民族就难以存在,中国古典舞也是如此。不同的民族艺术,具体表现在形式、风格的不同,形式由舞姿造型和活动的流动连接的方式构成。而形式所体现的风格――即艺术韵味,则密切联系着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诸多方面因素,即意识形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必须有独具的形式、风格、技法,不能把其他舞种借过来代用,代用就是说明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面目”什么。
任何一种艺术技法都是根于一定历史和文化,又无一例外都有继承性――也就是“来路”。艺术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组成部分。牢记这一点或者甩开不管都无法改变这个科学论定。因此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没有思想、没观点、没立场、没取向。不同的形式、风格产生不同的技能、技法,艺术的形式、风格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艺术的技能技法也就没有统一的评判尺度。不同的文化的形态决定着舞蹈的技能技法,作为古典舞不能只注重技能技法体系,而是要将古典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看待。技能技法是为古典舞的审美取向而服务的,而古典舞要想达到所要求的审美取向就必须依靠技能技法,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三、作为一名合格的古典舞教师的责任,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及修养
以上这些观点直接牵扯到教学上,从教学出发认清古典舞今后所要走的道路是作为一名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育者的责任,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演绎,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学习并掌握中国古典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了解本土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这就要求古典舞教师自身对古典舞的感情和审美倾向一定要清楚,这是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师们所必修的课程。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只保留在形式的把握,不能提高到文化的教学程度。那么,课堂教学就将脱离文化而成为单纯的技能、技法教学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照搬硬套、墨守成规上,教师的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造力十分的缺乏,这将直接影响到古典舞今后的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大学古典舞教师所应该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呢?
(一)必须了解古典舞、了解中国古典舞性质的由来
所谓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政治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这些虽然是古代民间舞的加工、发展,但与自娱性有节令、地域和物质条件限制的民间舞蹈有所不同,它是具有吸收、融会不同民族、地域外舞蹈的优越条件并且是在贵族文化、宗教意识或者是在广泛的――不限于一个地区的欣赏趣味影响下发展、提高起来的。形式比较完整、严密,表演、技巧也高于民间的水平和成就,对历史上的舞蹈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因此,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必须了解中国典舞的含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现特色,突出特色,培养决定古典舞形式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审美取向,将技术技能与文化形态联系起来,真正达到技能技法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必须有热爱这样文化的感情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五千多年里,舞蹈一直占领着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说舞蹈的发展也是很积极的,它是每个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等各项有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当代古典舞教师我们不但要了解现代舞蹈发展的状况而且也要对古代的舞蹈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这是必须的。我们要随时赶上时代的潮流不被时代所淘汰,推陈出新是教师们所肩负的重任。但是推陈出新并不代表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舞蹈历史遗忘,正好恰恰相反,将中国舞蹈的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作为一名中国古典舞教师所应该赶上的潮流,这也是使命。必须回溯历史、回溯古代了解古代舞蹈发展的脉络,搜寻古代舞蹈资讯,并尽可能的多学点各个层面的中国文化,卑能最大限度的体现我们祖先在这门艺术所创造的美,也就是我们民族的智慧。要想去了解这些,必须通过自身内心达到对中国古典舞事业的热爱与关注,这样才能将所了解的慢慢吸收到自身的脑海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三)必须具备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的艺术多种文化基础知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去探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时代已经不再允许那些墨守成规的、老套的、没有内涵的垃圾艺术存在了。“创新”是我们已经不可逃避的事实,要想创新必须从自身的文化修养作为起点,不断的充实自己使内涵变的丰富起来。作为教师的任务不光是只是进进课堂,对学生进行肢体上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变的博学,不能让学生只局限在舞蹈的技能、技法上。如此看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们必须先从自身作起,教师应该所懂得的是除去教材本身以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这样一来只有自己懂的多了才能去教学生、引导学生,才在学生面前有说服力而且这也可以帮助教师自身在中国古典舞上不断的创新。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绘画、建筑、等等的这些历史文化都是与舞蹈相联接的,灵感不是随时随地就有,文化的积累相当重要,只有两者相互的配合才能创作出更好好的艺术作品。还有的就是现在学习舞蹈的学生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可能在某些方面教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或出现教师落后于学生的现象。面对这些种种的压力,必须促使教师们时时刻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的探索舞蹈教育领域的未知世界。
(四)古典舞教师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古典舞事业今后的发展
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不菲是表演、教育、编创,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在技能、技术培养的同时进行艺术思想教育,如果不把爱国主义情操,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感情培植起来,不把“武装头脑”作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去抓,就很难体现民族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只懂得硬搬乱套,只懂得照着已经编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只是进行单一的技能技术的训练,更何况自己动脑子去学习其他的艺术各类知识了。对学生们所提出的有关于专业上的知识更是避而不答,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首先自身就不具备舞蹈教学的能力又如何去教学生呢?尤其是现在西方的现代舞对中国舞蹈的入侵,如果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对中国古典舞蹈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她所教出来的学生也很有可能被同化。
教师是全方位给予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生最终的好与坏,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自己的把握,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们也是从学生时代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永远的站在时代的前头,永远站在知识的前头,如果教师落后了,我们就可想他教授的学生,损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法,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解惑释疑,而且能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种种的这些更是证明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多么的重要,也更是对从事古典舞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
古典舞要想求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教师队伍,就象汉唐古典舞它就是在一些优秀老师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开设这个专业并不是说要回到汉代、唐代,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传统舞蹈文化遗产呼唤如何把它更好的保护和发扬。这也正是古典舞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民族的自豪感,民族的凝聚力才不能被磨灭。所以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任务是艰巨的,我们不能保守,必须创新。对于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千锤百炼,闪烁出光辉的异彩。
古典文学形式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诵读古诗文;兴趣;培养方法。
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培养,增强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小学生的熏陶,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经典文化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越来越明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层力量,教育和培养中小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意义
在现阶段,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有着很重要的显示意义。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日常交际中最实用的交际工具。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标总要求中规定: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可见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美的诗词文赋无疑是这条璀璨星河中无数闪耀的明星。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来看,古诗文往往用最浓缩的语言,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记录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景色或难忘的事件。培养中小学生品位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古诗文逐字逐句的品位,对古人写诗文场景的回忆和感受,学生的审美能力便会慢慢的得到提升,古诗文语言精练,用字精准,引人深思。
3. 诵读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验和相关数据表明,一个人成年之后,脑海中记忆的古诗文大多数是小学、中学所诵记的。因而,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必然使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教育不尽人意,对古诗文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一部分老师抱着“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古诗文,而不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有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因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要结合多方面的力量,综合学校教育、家庭的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1.改进策略,重视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同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课堂和所学对象产生一种排斥感。
(1)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尝试着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2)给学生讲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在其创作的过程中、流传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喜欢听故事也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把古诗文作品流传过程中包涵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传奇,把握时机,予以穿插,以故事的形式让给学生听。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
(3)让学生比记忆,激发互相竞争的局面。
2.改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为此,在培养古诗文兴趣方面,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读物,到达增加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创新思维,重视智能教育
古典文学形式范文3
定期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使他们产生成就感的同时相互促进,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
二、丰富书源,提供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保障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我希望学校的图书馆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想查的资料。”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古诗文世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应该是我们的追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学生走进古典文学作品世界提供必要的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
1.开放学校图书室。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曾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其核心思想为“读者第一”。而调查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绝大部分农村小学图书室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甚至无人服务;加上图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图书室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学校应设法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藏书质量和结构,安排专人负责,让小学生可以天天借到书,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建设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带图书,并订阅包含古典文学作品的报、刊,班级进行集中管理、借阅。学生在课间就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各班同时在班报开辟“读书角”“每周一诗”等栏目。学校还可以制定细则,评选“书香班级”,激励各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3.鼓励家庭购书、藏书。学校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分别向家长发放《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争取家长配合,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学校定期组织家校共读交流活动,激发家长参与读书的热情,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读书活动。
三、循序渐进,指导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1.制订计划。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逮着一本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来引导,对小学六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2.指导选择。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不知如何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各种节日及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书:如古诗词,尽量选有注释和译文的;长篇古典名著,选青少年版或儿童版的;更要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掌握方法。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由于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到位,仅有20.3%的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能认真抄录,偶尔写点感受与体会”,28.5%的学生“偶尔抄录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19.5%的学生“只是在书上写点字,划划线”,竟有31.7%的学生不做任何记录或圈点勾画。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学校可以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安排半小时,并长期坚持下去。
(2)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懂就问,就查工具书,边读边想,适当圈划,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水浒》、《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书,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古典名著的章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不应提过高要注,只要学生作走马观花的浏览,了解故事的大意即可。
②品味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古诗词,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并通过背诵、摘抄来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指导做读书笔记。
(1)指导记录的内容。可摘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可摘录名言、警句、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可摘录整篇文章,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2)指导记录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
②提纲笔记。
③摘录笔记。摘录好词好句。
④心得笔记(读后感)。
⑤撰写古诗句研究报告(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就有此要求)。
(3)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例如低年级以积累词语为准,中年级已欣赏好句为主,高级年则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悟。
四、讲究策略,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1.自我效能的策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做法一:帮助学生建立一本自我评价本,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以及对阅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在摘录本上进行自我评价。做法二:指导学生明确竞争对手,并制定简单可行的竞争计划及奋斗目标。做法三:要求学生每天围绕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给自己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
2.及时强化的策略:心理学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法一:竞赛。形式可以是:
①古诗文诵读比赛。
②古诗词接力赛。
③“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专题作文比赛,作文形式有读后感、诗歌改为记叙文(包括“文包诗”的形式)、续写、读书生活日记、古诗句研究报告等。做法二: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综合每一位同学在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评选“读书大王”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积极分子”,并及时进行全校性的表扬。做法三:奖励,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其中,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内因与外因的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五、活动促进,展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成果
1.诗文表演。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
①诗配乐朗诵,教师播放与古诗词有联系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配乐。
②演唱古诗词,可以唱岳飞的《满江红》等已经有人谱曲的,也可以由教师配乐,指导学生演唱。
③古诗词名句应用表演。古诗词不是古董,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名句盛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恰当运用古典名句,一定会为口语交际和文章增色。
2.诗文图展。利用学校橱窗展览师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词的诵读。诗配画活动可以由每个班级定期组织。
3.古典文学作品故事会。让学生把平时从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典名著、古典通俗小说中读到的故事,以及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在故事会上讲出来,评出若干名“故事大王”。
4.读书心得交流会。学生们交流读书方法、体会、感受,互相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
六、改革评价,促使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良性循环
为了了解学生的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测评价。评价时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1.制作整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小小的袋中有他们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相关的录音带、照片,有自制的古典文学作品手抄报,有学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和获得的奖状等。
古典文学形式范文4
关键词:古典文学美;表现;欣赏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51-02
一、我国古典文学美的表现
(一)人性美
人性美属于向善美的一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对古典文学人性美的感受,我们似乎能够找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古典文学中体现出的思想不仅复杂而且丰富,诸如一些文学作品中透露出对不顾国家安危的达官贵人的憎恨,一些作品反映了对下层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还有一些作品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有一些作品赞扬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甚至还有的作品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精神。当然,也有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的是悲观的思想,诸如消极避世等。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古典文学作品,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思想,其都是文学家真情实感的表现,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诸如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整首诗的最后一段,将作者的内心矛盾充分地表现出来。乐极悲来、万事如流水是李白真情的自然表露,其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以及远离现实的态度都被传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感觉到李白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高度的人性美。
(二)文字美
文字是古典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我国古典美的欣赏,我们要能够采用训诂学的方法来进行文字美的展示。我国的汉文属于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造字理据,将意美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文学文中实词的用法就可以形旁的方法来进行记忆。经历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国古典文学,可以说已经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出胸怀之豁达、思想之睿智,以及品性之修辞。在进行我国古典文学的欣赏过程中,我们的感情被逐渐丰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日益俊朗、日益雅致。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的学习是提升自身鉴赏能力的好机会。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离我们的距离相对较远,同时含蓄的表意,在字句方面讲究较多,而且还运用典故,典故中的故事我们的了解少。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文学的美时,必须要对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作品内容,以及社会背景等详细的了解,在使得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体会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语言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但凡是一些相对优秀的作品,都可以说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任何一种美,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表达的。对于语言的欣赏是需要一个持续领悟、不断学习,以及积累的长期过程。诸如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是一首意境非常美的诗,但是将我们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版本时,即“the bird have vanished into the sky,and now the last cloud drains away.we sit together ,the mountain and me ,until only the mountain remains”,我们都知道,语言是非常实用的,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也是非常唯美的,似乎离我们的距离时近时远我们的汉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表达出的感情更是丰富多彩的。通过中文版与英文版的《独坐敬亭山》的对比,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古诗本应该传达出的意境,英文版的表达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古诗的味道甚少,古典美更是无稽之谈。
(四)自然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作品具有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语言,以及炽烈的感情;一些作品则是对大自然的崇尚,通过平实的语言表现出淡雅的感情。就美学而言,浓妆与淡妆都是美,但是人们更喜欢淡妆美,更喜欢自然界的美。景物真切、感情真实的自然美更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自然美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当面对着色彩缤纷的自然界时,诸多艺术家都被陶醉了。艺术家们通常都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然后在用自己的情志去赞美它,进而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说,要想欣赏自然美,就必须要具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生活情操,将对自然美的欣赏建立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进而实现自然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
(五)对比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对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技法。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文学家们常常会将黑白、深浅,以及悲喜等进行对比,进而衬托出文学艺术的美。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表示月亮,如果只是一个月亮,那么这个月亮是亮不起来的,但是如果在月亮的边上画一抹云彩,那么月亮的亮就被烘托出来,这边是对比技法的典型运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文学作品,既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也能够感受到丑,也就是说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只有美丽的春天,更有寒冷的冬天。因此说,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中,应该包括对美与丑、黑与白等对比美。
(六)哲理美
对于古典文学,不仅要具备感性的认识,更要有理性的认识,深入自身的情感,这样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才足以让欣赏者折服的。诸如出自朱熹之手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欣赏者便能够理会到诸如只有思想活跃,才能心胸开阔等哲理。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能够将各种不同的思想融合,同时能够学习到相对鲜活的知识。再如出自陆游之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对这篇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能够体会到人不能够被挫折打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要有乐观的生活心态。对于古典文学美的欣赏,要培养意境意识,给欣赏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对我国古典文学美的欣赏
(一)抛弃功利观念,彻身沉浸于古典文学
审美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与现实生活绝缘的世界,审美世界中只有审美主体与对象两个部分。有人曾经形象地将戏票作为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板,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个说法是非常逼真的。因此,在对古典文学美进行欣赏时,必须要将现实中的功利观念,以及自私的想法彻底抛弃,要能够在古典文学艺术中沉淀自己,在文学美的氛围内陶冶自己的情操。对古典文学美的审美态度要求我们必须要能够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进入一种与世隔绝的审美意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古典文学真正的美。
(二)充分发挥想象力
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比较善于创造意境,简约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我们通过想象自然就构造出一定的精神世界,把作者的精妙的构思体会到,同时完成良好的审美过程,而且在这一刻实现了作者与欣赏者在情感上的共鸣。诸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从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描绘的是一些非常常见的事物,诸如土地、柳树、草房,以及炊烟等,但是却给人们一种愉快的感觉。陶渊明正是将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自然清新的农村景象。这样恬静的农村生活无疑会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作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然,也正是这样的生活场景,将作者在弃官归隐之后的闲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说,我们在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欣赏时,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
就对我国古典文学接受的个体来说,每一个审美主体都是有差别的,而且复杂多变。同时,每一个欣赏我国古典文学的人,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阅历,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各具天资,他们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念,自觉地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这些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将文学作品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出来,甚至能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跳跃式结构,以及逻辑缺陷等填补好,将不确定的区域充实起来,进而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高度,提出更出色的、不同的见解。这种对同一个古典文学作品提出各种不同理解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非常正确的。因此说,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作者赋予它的意义,而且更具有欣赏者赋予它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古典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读者赋予它的意义的总和。与此同时,审美主体要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古典作品的创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古典文学的艺术水平,展示古典文学的不朽魅力。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经过了前人的欣赏之后,不仅表现出其本身蕴含的意义,而且还在逐渐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艺术体系。
三、总结
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美的研究,不仅需要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需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在进行古典文学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要能够从文章描述的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自身文学欣赏水平,实现对古典文学美的科学欣赏。同时在欣赏古典文学美时要有针对性,要能够从人性美、自然美等不同方面进行欣赏。总之,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美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古典文学美的探讨,进一步提升对古典文学美的鉴赏能力,最终实现古典文学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典文学带来的美。
参考文献:
[1]谢悦。教会学生细品古典文学的美[J].考试周刊,2009,(45)。
古典文学形式范文5
中国文化元素最早进入泰国文学是以翻译的形式被引入的,这已经有250年的历史了。泰国文学界把中国文化元素进入泰国分为三个时期:“三国时期”“鲁迅时期”和“金庸、古龙时期”,而其中属“三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流传时间最长,作品最多,影响最深。中国古典文学成为了泰国古代文学过渡到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桥梁。
一、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从18世纪特别是自吞武里王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日渐增加,因吞武里王的父亲是中国人,王朝对华人移民实行优待本文由收集整理政策,甚至可在朝中做官。中泰两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中国古典文学随之也进入泰国。当时影响最大的是《三国演义》,但因为没有泰文蓝本,故事零碎且不完整,只限于口头流传。《三国演义》泰文译本是1802年出现的。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国王为巩固中央集权,在文化上注意恢复大城王朝时期的特点,同时还加强了与境外的联系,吸引境外文化,开阔了国人眼界。凝结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三国演义》受到泰国百姓的喜爱,也得到了王朝的重视。拉玛一世王命令负责贸易与外交的大臣本隆亲王主持将《三国演义》译成泰文。由于当时缺乏精通中泰两国语言文字的人员。本隆班子意译多于直译,追求故事性,不拘泥原文,尽量符合泰国人的习惯与爱好,这个译本被称为《三国故事》。由于它语言生动流畅,形象逼真,故事寓意隽永,受到泰国上下的欢迎,一时全国兴起“三国热”。
从1802年《三国演义》传入泰国,到20世纪20年代100余年的时间,中国古典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它首先反映在创作思想方面,继而表现在创作手法方面。《三国演义》对泰国文苑的震动,首先在于创作题材的突破。泰国19世纪的文学,大多取材自印度的《本生经》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柯婆罗多》等,作家虽用多种形式创作,但频繁、反复的利用,对读者而言已经不再具备新颖的吸引力。《三国演义》的引进使得作家们耳目一新,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迈开了新的步伐。拉玛三世王时期的诗人顺吞浦,也开始摆脱改写印度文学与民间故事的习惯做法,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及人物为蓝本,创作出了反映泰民族生活与斗争的长诗《帕阿派玛尼》。即使是那些仍然坚持传统改法的作家,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写作中也不再是做些包装方面的变动,而是按泰国生活需要进行改造。泰国古代作家都喜欢改写,中国古典小说及历史演绎故事的传入,给泰国的改写文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如在宫外剧与民间剧中,就有从《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拜相到摘星楼纣王自焚的内容,有《三国演义》中周瑜计取荆州、刘备回荆州、卧龙吊孝的内容。中国古典文学丰富了泰国文学,如顺吞蒲的《帕啊派玛尼》中就借用了《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以竹筷变人、剪纸作月的情节,描写年轻的婆罗门教士将碎草变成帆船等情节。
二、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泰国社会中,《三国演义》被学校当作历史教科书和学生写作的范本。此外,泰国散文体文学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三国演义》,形成了泰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体——“三国体”。本隆亲王班子所翻译《三国演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十分符合泰国人故事性情节的欣赏习惯。他们发现就故事的曲折起伏、环境气氛的营造、人物心理的描写与性格的刻画方面,小说所能表达的高度是诗歌无法达到的。作家争相以“三国体”写作,打破了泰国文学诗歌形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少作家也以使用这一文体而成名。比如克里·巴莫亲王的《资本家版三国》《终身总理曹操》和著名通俗文学作家雅可的《乞丐般三国》等。另外,中国文学的艺术手法也对泰国社会产生了影响。这可以从泰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词句体现出来,如《三国演绎》中的若干成语“火冒三丈”“望梅止渴”“有眼不识泰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早已成为泰国人民生活中的格言。
古典文学形式范文6
关键词:日本文学课教学 高校日语教育思考 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校日语近代教育最早始于1902年北大正式出现的日语教学。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正规化院校教学对日语人才的培养。在经历了“工农兵日语时代”、“正规化、任务型招生时期”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型培养”,高校日语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第二版大学日语教育大纲中,对于新时代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简单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的要求,转向对于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我国日语专业的教育与就业又出现了新的形势与问题。业界普遍认为现在开始我国的高校日语教育将出现拐点。而现在在全国466所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中,如何使自己学校的毕业生适应时展,在就业中掌握主动,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成为各个大学日语专业的思考课题。于是在基础日语课教学之外,日本文学、文化等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来。
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日本文学反映的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语言等特点所形成的特色。因而,它是既不同于中国文学,也不同于欧美文学的一种富有日本列岛特色的文学。富于日本民族特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自然景物等描写,都是构成日本文学作品民族性内容的主要因素。日本文学课正是对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文学事件的系统讲诉和梳理的学科。因此,作为日语学习者在掌握日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高年级应该强调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目前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日本文学类的课程大体主要有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和日本古典文学三门。
1.关于日本文学史课
从以往高校日语专业的文学史课的课堂教学开展状况来看,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为主,并以考试的形式来验收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在国内大学日语学习者的数量增加与一些学校的招生扩大的新情况下,日本文学史课在学习者人数众多的课堂上继续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开展形式,很难取得超越以往的教学效果,并且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学史课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展开这一问题摆在了日本文学史课授课教师的面前。而就日本文学史课的特点:既教授日本的文学的历史的课程,它的内容是统一的、有定论的。因而,与作文、会话课等科目不同,它不能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思考模式。而机械的背诵记忆对于教学来说又比较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在日本文学史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课上发表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就学习的主体来看,虽然都是刚刚接触日语的初学者,但是作为大学生来说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已经完全具备了。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课程进入到日本近代文学的阶段,可以采用著名作家经典作品的推荐阅读等做法。像对于日本近代知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很多学生都对他的代表作《雪国》和《伊豆》等都非常熟悉。像这样的作家、作品部分的内容可以把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从作者生平、作品周边、创作背景等方面先让学生在课前合作预习,再在课堂上分组发表及讨论。在掌握了一定基础日语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字典等工具,学生们可以完成一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再在课堂上就学生课下预习过的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人物的部分展开讲解其他作家、作品及总结这一时期或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及定义。这样将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比由老师来讲解,而是由学生自己在阅读后总结归纳内容和作品中的文学创作特点,更加能够使学生具体的体会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学欣赏的角度。教师则对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学习成果的验收和指导。这样会比单纯对于卷面考试成绩结果的验收方法更为科学而合理。因此,采取教师讲授与学习者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活动,应该是今后日本文学史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2.关于日本文学选读课
对于文学选读这门课程,除了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外,还可以利用比较文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来采取中日比较的教学活动。在选取日文文章时,可以侧重于像是日本文学巨匠森鸥外的名作《舞姬》这样的作品。森鸥外的《舞姬》与我国唐代诗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虽然是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但是在题材、创作背景、人物塑造等多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正代表了来自中日两国的这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审美角度和对于艺术的追求。通过对这样两部文学作品异同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中日两国在文学领域的相似与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开拓学生对于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大四进行文学类论文创作之前就能有所思考和实践。
那么采取比较研究的作法其意义还在于它能使教学相长的作用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开拓了思路,还能使学生更加加深χ泄的文学、文化的理解、对比较文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其实比较文学也是近年来较多被提到的热门学科之一。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互相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比较文学无处不在:它不只存在于古今,还存在于中外;不比较就不能进步,不比较就不能互相了解,不比较就不能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其实,各文化间差异的协调就等于比较,同时比较文学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到了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了。由此可见,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比较文学在欧洲产生,比较文学在美洲发展,未来比较文学将在亚洲丰富起来。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如果成为新生学术力量继续把比较文学搞下去,会更大的发挥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的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萎顿的文化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更加繁荣发展。
3.关于日本古典文学课
目前很多高校在日语专业本科阶段不开设古典文学课程。而笔者认为相对于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的、繁荣发展的日本近现代文学,日本古典文学课对于我国大学日语专业本科学生又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对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学习就必须与日本古典语法的学习相联系。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就文字上来说,从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日本文学创作开始定着在文字上以来,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就与中国文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加快,中日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为了顺畅的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培养更多日语语言功底较厚的外语人才。深厚的语言功底不仅需要懂得现代日语,也要掌握古典日语。要想较完整的掌握日语,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古典语法知识。这样才能对现代日语中的谚语、惯用句、诗歌等理解得更透彻一些。提高了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其实也是同时提高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另外,日语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从2002年起至今实施的日语本科专业八级考试的内容也包括日语古典语法的知识。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古典文学学习的重要意义。由于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还会对于古典文学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学习,所以在本科生阶段只要对古典文学中和歌、俳句、物语、随笔、日记等的知名代表性作品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因该就会得到很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h.1999.4.ちくま文芸文
2.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2011年10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3.张予娜.《日本文学教程》.2010年2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