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产业报告

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文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滞后、社会重视不够、就业难度较大等方面,建议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树立重视基础产业学科的社会氛围和注重能力培养树立良好就业观。

关键词:

农林经管;学科建设;困境对策

上世纪末各地高校扩招扩建以来,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在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向,各自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性的大学。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海洋水产高等院校也都积极努力地发展综合学科,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渔业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农业总产值的9%,渔业人口达2000多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渔)业现代化,就应该更加重视大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推进新农(渔)村建设,就必须解决“三农(渔)”问题,就不可忽视渔业、渔村和渔民问题,这都离不开渔业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渔)业院校的重点应该放在能够直接服务社会的应用型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拥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之中。而水产(渔)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与现有海洋水产院校的学科设置不相匹配,其发展面临着困境。

一面临困境

(一)学科发展缓慢

农林经济管理中的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历史较长,如上海海洋大学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设有渔业经济研究室,向学生传授有关渔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1985年该校渔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招生,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唯一的本科专业;2002年随着渔业经济管理硕士点、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点和渔业经济与管理博士点的设立,成为具有全学科支撑的专业。虽然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办学的时间比较长,学科支撑有力,但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相比,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目前全国海洋及涉渔院校都开设和设立了专业,但基本培养模式雷同,形成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专业办学规模比较小,力量分散,缺乏相关学科群的支撑,使得办学力量难以集中,资源配置分散,造成学科发展不尽理想,难以形成学科特色。

(二)社会重视不够

在当今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会计、国际贸易和物流等领域,对“农(渔)”字当头的专业,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难以摆脱社会的歧视,认为学习农业没有意义,学习渔业更没有意义,使得优秀学生不愿填写和报考该专业,学生就学率低下,专业名额极少。从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报考生源来看,2010~2012年三年间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61.1%、42.6%和51.1%,而且学生都不愿意调剂,其调剂录取率基本为零,并且在上海地区的报考生源均为第一志愿录取,其他省份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同时,由于产业的因素,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其他专业能够扩大招生规模,而渔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难以扩容,其本科学生人数一直维持在40名左右,且入学以后要求转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较多,造成学生生源严重不足。

(三)就业难度较大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专业的局限,涉农类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力相对较强,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导致学生人文教养不足,综合能力欠缺。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和部门的偏见和误解以及就业配套机制的缺乏,使得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削弱了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意向。目前,农林(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企业、灵活就业和继续就学等方面,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下。根据《上海海洋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的统计,该校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为46%。以2012届毕业生为例,在34名毕业生中,继续就学(国内外)的11名,占总数的32.4%;从事与专业相关、到涉农类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仅为4人,占总数的11.8%;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的19名,占总数的55.8%。尤其在学生就业上,校院发动全系老师的力量,并通过校友介绍等途径,推动学生就业。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

涉农(渔)类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注重农(渔)业经济和经营管理应用人才培养,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类基础课程和产业实用技能型的实践内容。同时,应根据国家对基础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增加相关实用课程设置,并跟踪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议意见,结合国内外专业学科发展实际,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方案,构建既具有渔业特色,又包含经济与管理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

(二)树立重视基础产业学科的社会氛围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国家政策一般以重农主义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发展,其政策导向逐步由重农主义转为重商主义。但在经历战争、经济大萧条和环境问题等危机之后,又出现了重视基础产业的大环境。推进现代农(渔)业建设,符合世界发展规律。只有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因此,需积极呼吁社会各界树立重视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思想,只有农业稳固了,国家才能稳固。而农业的稳固和发展,迫切需要依赖大批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涉农院校的大力培养,需要社会重视和支持基础产业和学科建设。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对涉农院校的偏见,加大财政投入和招收农(渔)业大学毕业生力度,为人才培养和流动提供良好环境。

(三)注重能力培养树立良好就业观

随着我国现代农(渔)业建设以及渔业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对农林(渔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期望,要求学生不仅能具备专业应有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针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农林(渔业)院校应改变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是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探索既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三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克服自身专业等方面的压力,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乐家华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瑾等.关于农业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8):99-102.

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文2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摩洛哥近期召开的第二届能源大会强调,可再生能源是摩洛哥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在今后10年内斥巨资发展可再生能源。摩洛哥政府在此次会上决定,2011-2020年间,将投入1740亿迪拉姆(约合217.5亿美元),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根据摩洛哥与相关组织。企业所签署协议,该国将加大对清洁能源工业的投资,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扩大与德国、美国能源企业的合作,按照摩洛哥太阳能署的规划新建5个太阳能电站,并且扩建丹吉尔等北方地区的风电站。

老挝

启动人民币跨境结算

2011年6月9日,中国一老挝本币跨境结算正式启动,老挝基普兑人民币汇率同时挂牌。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老双边贸易和投资额逐年攀升,2010年贸易额已突破10亿美元。中方在老投资项目也已达到397个,协议金额达27.1亿美元。近期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由美元主导的单一结算方式为中老两国企业带来了风险。实行中老本币结算,有利于降低双方企业的货币汇兑成本,并可防范美元汇率风险。目前富滇银行已可提供基普兑人民币现汇交易服务,可为企业、个人客户提供老挝纂普的买卖交易及汇款业务。

泰国

医械市场潜力大

在快速发展的“医疗旅游”产业和规模庞大的按摩业推动下,泰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泰国已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美国商务部一份报告称,自2006年以来,泰国医械市场的年增长率高达24%,为东南亚国家之最。泰国本土医械产业相对落后,较为高端的产品均需大量进口,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是其主要进口来源。2010年进口医械产品主要包括手术器械、牙科材料和牙科手术器械、诊断成像仪、光谱分析仪、植入式器械、人造血管、人造心脏瓣膜、人造骨关节等。

马来西亚

引资力度加大

《2010年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报告书》显示,作为马来西亚两大支柱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2010年分别吸纳了471.8亿林吉特和367.4亿林吉特的投资,其中制造业吸纳的外国投资和国内投资分别为290.6亿林吉特和181.2亿林吉特,服务业吸纳的外国投资和国内投资分别为39.5亿林吉特和327.9亿林吉特。在“第十个马来西亚计划”期间,马来西亚平均每年需吸引1150亿林吉特的私人投资。以便达到每年12.8%的私人投资增长目标。业内人士认为,只要该国维持目前的引资速度,其目标很有可能圆满实现。

全球

能源消费强劲反弹

BP公司近期的《2011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称,2010年全球所有地区、所有形式的能源需求均强劲增长,总体增幅达到5.6%,创下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传统能源中,石油仍是用量最大的燃料,但其在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约为33.6%;天然气消费增速达到7.4%,创下历史新高;煤炭消费增幅达到7.6%,新增消费量为2.5亿吨石油当量,增幅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新能源中,生物燃料产量增长13.8%,主要来自美国和巴西;可再生电力(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增长15.5%。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8%。占比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3倍。

俄罗斯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称,俄罗斯将推出六大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加速私有化,国家可以放弃对很多大型国企的控股权,政府将调整私有化时间表,在今年8月1日前提出相关建议,公开、透明地推进私有化;二是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近期将组建专门工作组制定方案,给予地方政府更多权力,在税收分配方面向地方预算倾斜;三是提高司法系统的工作质量,修改法官竞争选拔机制,引入法官违纪处分机制;四是加大反腐力度;五是完善相关法律,加快将莫斯科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六是推出相应政策,为在俄从事大型项目的外国投资者提供长期签证。

欧盟

多国吃鱼靠进口

因本地渔业资源减少、市场消费增加,欧洲渔业大国法国开始依赖进口鱼满足市场需求。法国已经用完本年度在欧盟水域捕鱼的份额,从6月14日起,其鱼类供应完全依赖进口,直到下一年到来。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情况比法国更糟:奥地利早在1月15日就无鱼可捞,德国今年的水产枯竭日为4月27日,意大利则为4月30日。国际组织“海洋2012”和英国智囊“新经济基金会”共同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欧盟多国渔业“断货”的时间越来越早,进口成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渠道。

澳大利亚

中国模具或可大行其道

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较快,但作为基础工业的模具制造、尤其是冲压模具制造相对滞后,亟需引进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而中国冲压模具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高于澳大利亚同行,且拥有完备的冲模设计制造技术团队和编程团队,以及熟练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人、装配钳工和模具调试工人,此外,中国的劳动工资水平电低于澳大利亚,这些因素都使中国模具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制造轿车冲压模具的能力,且生产负荷不高,完全有能力为澳大利亚市场供应模具。

赞比亚

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08-02

文化产业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核心是创新。以满足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主,具有多样性、动态性、主观性、可转化性和可移植性等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推动下,发达国家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推动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在实践层面上已经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第一,围绕城市振兴实施的系列文化和文化产业活动,包括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和商业性娱乐设施建设,重视节庆活动和会展业的价值。鼓励通过艺术对老城区进行创造性改造,鼓励创意和设计,重视塑造城市品牌和形象。第二,促进文化和科技结合,大力发展新媒体产业,打破各种文化行业间的界限,新媒体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动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走向,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朝阳产业。我国目前的研究停留在专业建设的层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阿性研究还不够。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2所独立学院开办并开始招生。在这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目前我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百余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开办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分别倾向于宏观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多学科类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各自专业特色,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定位在经济、政法等。艺术类院校主要以艺术管理为主。综合艺术院校以艺术学为基础,管理学为依托,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渗透其中,将专业牢牢扎根于艺术教育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发挥综合艺术院校内在优势的同时,突出该类专业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业的联系与融合;单科类艺术院校根据自己院校单科类的教学资源和社会需要,将艺术管理专业特色化、行业化、专门化。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宏观研究或专题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以消耗物质资源为基本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为继;居民消费由物质消费为主逐步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文化与产业结合,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中心城市由生产性城市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城市转型;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开始向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并重转变。文化产业发展也为高校发展带来了挑战性机遇,文化产业要顺利发展需要合适的高校人才。

1999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并制定工作规则;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3年,文化部制定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提出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设想;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8年,胡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税总局出台《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信息产业部出台《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进出口银行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性意见》等文化产业政策,共30多个,内容涉及文化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网络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文化贸易政策、文化市场秩序,较好地规范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年中央继续加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力度。先后出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涉及新闻出版业改革、电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数字出版产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网络游戏、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2012年国家就颁布了多个规划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十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出确保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3年至2015年间,多次讲话都谈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等,各部门也出台了更多的文件。从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来看,总体呈良性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生及家长对该专业报以很大期望,许多专家也对该专业看好。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并不完全一致,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培养出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并不一致,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年。

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所需人才是包括三个层面,高级层面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高学历(研究生层次)人才,中级层面是能够应对多种资源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基础层面是能够负责具体事务的某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基础层面和中级层面的人才是本专科高校培养的对象。总体而言,高校应该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但是这需要高校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作为保障。

2012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类中工商管理类下辖的专业,可以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对于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在管理范围上的归属,各个高校的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将其设在艺术学院或文学院(新闻学院),有的归入传播学院(传媒学院),有的放置在管理学院,还有的归入历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等,招生种类有艺术类的(逐步取消了在艺术类招生的申请),也有普通本科类的。所学科目也是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开设了该专业,却并没与其相应的科目设置,在选择教材上也不够严谨,不同课程之间有的还存在严重的知识重复现象。从整体看来,该专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条件就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要求,然而许多高校只是设置理论教育,并没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急需实践操作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决定该专业要学很多科目,但容易就造成另一弊端,即多而不精。如何处理“多”与“精”的关系,不同高校设置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首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并不大,尤其是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和一些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毕业生在地域与专业的选择中有时未必选择专业。

就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理论和实践并重是各高校的共识。师资配置的合理性和课程布置的高效性是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关键。就课程设置和教学重心而言,应该与具体的工艺美术设计、图书编辑出版、游戏创意、景区规划,以及演艺产业、广告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所区分。概而言之,课程设置应主要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人文素养积淀,促进文化的现代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构建优势文化类基础课程体系。这类课程有中外文化概论、文化资源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二是熟悉文化企业微观运营,掌握管理类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文化市场营销、文化项目管理等课程。三是具备宏观政策经济知识,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开设文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课程。四是强化前沿应用能力,开设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文化创意与策划、会展策划与实务等。五是学研产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文化市场调研、阶段性实习、新技术应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其它实践性课程,增强教学的市场针对性。同时,还需要通过举办讲座和学术报告,拓宽学生知识面,关注新知识新信息,确定动态开放式的学习结构。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效果而言,师资的培养至关重要。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是从其它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之前的理论体系多不能系统支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需要,存在不够系统、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等多种情况。推进教师专业化并且现教师转型是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前提。高校教师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要研究教学,研究教学体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教研产整体模式丰富实践经历和强化实践技能。各高校情况不同,本身师资情况差别极大,但借助多方面资源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必备的前提。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教改项目“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1007)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学院出版社,2001.

[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03).

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文4

[关键词]绿色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47-03

1 引 言

从国家电网统计的我国2002―2009年电源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火电占比始终高于74%,最高时达77.82%(2006年),水电占比为20%~25%,其他能源占比始终低于3%,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火电所占比重偏大。我国火电行业的主要电源是煤炭,但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且2008年我国煤炭的储采比仅为41年,比世界平均水平还少一年。燃煤发电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排放物会造成建筑物腐蚀、人体健康损害,最为严重的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据测算,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将会向大气中排放2.6吨CO2、8.5千克SO2、7.4千克NO。

我国作为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承担减缓全球变暖的责任。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能源的消费总量也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我国的减排形势非常严峻。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表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50%。我国的电力行业是用煤最多的行业,应首当其冲的承担减排责任。

减少煤炭使用的方式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与发展替代能源两种。为应对发电行业的电荒、引发的环境问题,我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整治发电企业,要求发电企业不断提高能效。但是,虽然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缓解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压力,但能源效率提高的程度和速度是有限的,因此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讲,我国实现可持续电源的唯一之道便是,促使能源结构从以常规能源为主体转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新型绿色能源为主体。

2 我国应大力推广的三种绿色能源类型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是指排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后,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热能的各种能源形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三大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蕴藏丰富,新能源资源也非常充裕,但是我们应该面对我国的现实条件,优先着重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三类。我国在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三类发电方式中具有特有的优势。

3 我国发展三类绿色能源的优势

虽然我国在绿色能源发电技术方面尚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已具备将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进行商业化的技术,并且我国拥有非常丰厚的资源优势。还有,清洁发展机制使我国成为发达国家能源减排领域的投资对象,有利于我国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绿能发电技术。再就是,我国不断出台政策推进绿色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从资源优势与国家支持方面看我国三类绿能电源的存在明显的优势。

(1)风电

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占世界第三位。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我国风能可开发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76%。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现已较为成熟,已经掌握高级别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技术。并且,国家规划在未来我国的风电新增装机中要以1.5兆瓦和2.5兆瓦为主。高校也积极参与风电技术的研发,比如,江苏河海大学建立“河海大学风电产学研基地”,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研发技术、帮助企业测试新风机的性能、为企业培养风电人才。

(2)太阳能发电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储藏量理论值高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数万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我国国土面积2/3以上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且,在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原料硅方面,我国也是资源丰富,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600MWp,是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因此,发展太阳能发电我国有很好的资源优势。我国在光―电转换方面技术也已成熟,并在上海崇明岛建立国内最大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1046千瓦。上海交通大学也积极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闵行校区实施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工程,为学生宿舍的公共照明实施供电。

(3)生物质能发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各种农作物每年产生的秸秆达6亿多吨,其中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大约4亿吨;全国林木总量约190亿吨,每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可作为能源使用的约为3亿吨,约合2亿吨的标准煤。如果能对这部分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用来发电的开发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4 我国四类新能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1)意识问题

绿色能源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能源,其分布范围广、不集中,它是分散供能、单机功率很小,发电效率偏低,而且机组售价高,初期投入资本大,发电过程中具有间歇性的缺点,还有现在的储能技术还不成熟,整体来说绿能发电成本较火电相比偏高。因此,国家电网都把风电等列为劣质能源。

(2)技术问题

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的一些关键部件上,我国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比如在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主要部件中控制器和变流器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中,硅材料切片技术、电池新结构设计、太阳电池相关工艺及配套设备的技术等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3)政策体系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不配套,还不能完全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比如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方面便存在明显漏洞,国家规定装机容量超过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应报国家发改委批,未到5万千瓦的项目报发改委备案,地方政府有审批权,因此,一些风电企业报批4.95万千瓦风电项目,这就形成了内蒙的“4.95万千瓦”现象。但是,国家还规定,不经国家统一审批的项目一般不被纳入风电并网规划,电网不能保证全额收购。这便造成装机容量与实际并网装机容量不相符。

(4)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发电事业,因此,大量闲置资金便涌入绿能发电行业。但是,由于不同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成熟度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造成一些技术较为成熟的绿能发电行业资金大量涌入,形成投资过热,而那些技术还不成熟,急需大量资金解决研发问题的行业面临资金不足、得不到应用的发展。风电产业便存在盲目上马新项目的现象。

(5)能源间的协调与绿能外送问题

有些地方风电、火电、太阳能发电并存,到了季节转换时,因为综合考虑,会大量使用火电,而将风电等关停,造成能源的浪费。比如,在内蒙古,到了冬天为了冬季供暖的需要,供热期需用煤电换下风电,以便于在发电的同时可以保证供暖。金融危机后,内蒙古区内电力负荷锐减,此后不断升级的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控,使得内蒙古的电力出现整体性、大范围的窝电。风电机组将被闲置,得不到应有的应用。而与此同时,南方很多城市确实出现供电紧张,不得不拉闸限电。但现在,内蒙古绿色电力向外省输送的渠道尚未打通,不能将绿电送出,形成窝电。

5 对我国推广绿色能源的建议

我们应该从意识、人才、科研、资金、电网、政策、市场七方面着手,加大对绿色能源发电的支持力度。

(1)意识转变

在电力建设投资方面,我们应该转变原有的投资成本为主意识,虽然相较火电每千瓦造价的3500元较高,但是风电(9000元/千瓦)、水电(18000元/千瓦)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相对于燃煤发电来说,每千瓦时水能、风能、太阳能的碳减排量分别为265.2克、236.3克、235.3克。并且,我们应该向人们宣传新能源发电所带来的环境好处,使人们更坚定地支持绿色能源发电事业。

(2)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比较缺乏新能源产业的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应结合国家人才发展计划,设立绿色能源产业的首要任务――建设绿能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着力培养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决策型科技人才和专门的科研人才。我们还应该在大学中设立绿能专业学科,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培养人才。

(3)科研支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根据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估计,2011年,我国科研经费将达1537亿美元。我们应该从每年的科研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划出专款专门用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绿能发电技术、创立国有的绿能品牌,并对致力于绿色能源发电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的高等院校和国内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4)资金支持

虽然,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设立费用分摊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资金还是无法保证绿能研发的巨大投入。为保证绿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建立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建立健全对该基金的管理制度。另外,我们应该明确界定中央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所支持的重点,即重点支持应用技术成熟并可大大改进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5)电网支持

首先,我们要对输电通道和绿色能源项目入网线路加快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对已建成新能源项目的接入线路建设,解决绿色能源设备的闲置问题,特别是内蒙古的风电设备。其次,我们要在中心城市推进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建设。

(6)政策支持

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绿能发电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能事业中。其次,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银行来办理绿色能源产业的贷款业务。再次,我们应该从政府开始,带头采购绿色电力。

(7)市场培育

因市场导向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我们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我国应该制定合理有序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使投资主体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不盲目生产,理性投资,良性循环,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消费市场。

6 结 论

发展绿色替代电源,实现传统火电与绿色电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电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在绿色能源发电技术商业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我们应该在绿能产业发展中不断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调整我国的电源结构。

参考文献:

[1]周东.绿色能源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钱伯章.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辉.绿色能源[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4]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郭青.从经济危机看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9(5).

[6]李江涛.我国能源危机管理的三大误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1-3-23.

[7]王军生,吕瑞贤,徐磊.新能源:全球危机下的机遇.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陆宇.优化能源结构不能只讲装机比例[N].中国能源报,2010-7-19.

[9]冯士良.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开发前景[D].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理事会年会报告,2007.

[10]李慧、黄涛、王泽明.构建低碳清洁多元化电源体系.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专业设置 政策环境 生态环境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王志蔚(1961- ),男,安徽淮北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产业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叶川(1973- ),男,江西九江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改重点课题“注册制趋势下江苏省师专专业建设科学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XM201101)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30-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和就业政策的改变,国家和地方政府集中资源,确保重点,加大对重点大学和特色大学的支持力度,而对地方师范院校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专业的政策优惠逐渐弱化,这种形势迫使地方师范院校纷纷开始突破原有单纯的师范教育模式,向教育的非师范化、综合化方向转型。虽然国家制定了教师教育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政策,但目前师范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地方师范院校虽然可以切分教师教育专业这块蛋糕,但位于学历层次低端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能够得到的份额是十分有限的。在教师教育专业市场需要逐步减少的形势下,发展非师范教育专业,拓展生存空间是师专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江苏省两所师专专业设置所处环境

(一)政策环境

截至2012年,江苏省还有两所师专,即连云港师专和泰州师专。连云港师专专业总数有34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1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3个;泰州师专专业总数34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5个。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未来十年,江苏省注重“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教师教育基地,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格局”。这个规划提出的教师学历要求,使两所师专本来已经减少的教师教育专业陷入了十分不利的境地。具体来说,未来十年,在江苏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强手如林的情况下,两所师专很难成为省重点建设的“教师教育基地”,很难跻身于“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格局”的行列中。

与职业技术学院比较,两所师专专业设置也处在一个不利的环境中。江苏省教育厅于2005~2007年对全省高职高专进行了第一轮评估。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同使用同一个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而这个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评估的关键要素涉及支撑专业的建设目标、产学合作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因素,这对以培养教师为优势和特色而非教师教育专业刚刚起步的师专明显不利。

不仅如此,2010年12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披露,从2011年起,江苏省探索实施高职招生注册入学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将率先试水,未来3~5年内,江苏省所有公办高职院校将全部纳入注册入学的行列,实现全面注册入学的最终目标。实行注册入学,高职院校虽然有了更多的自,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情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结构和特点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可以招到更多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但是,学校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吸引学生,而吸引学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设置的专业有没有竞争力,学生将来能不能就业,就业质量如何,就业后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如果师专专业占多数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缺乏竞争优势,就业前景不看好,就会在未来的高职教育竞争格局中面临淘汰,学校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二)生态环境

从内部环境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两所师专的教师教育专业已经根深叶茂,优势突出。而非教师教育专业起步较晚,大多依托于原有的教师教育专业,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既与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相去甚远,也与职业技术学院无法相比。尤其是非教师教育专业的骨干教师主要由原来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转变而来,他们对高职类专业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还缺乏足够的准备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动力,造成非教师教育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随着师范院校综合化的发展,滞后的非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两所师专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

从外部环境看,两所师专专业设置还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江苏省生源逐步下降和基础教育对师资质量要求的提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下,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有了显著下降。适龄人口下降,导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2009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为54.6万人,2010年为52.7万人,2011年为50万人,2012年为47.4万人。连续四年每年以2万人左右的速度下降。这一严峻形势意味着一些处在“末位”的高校将出现“生源荒”,最终可能会被淘汰或撤并。由于多年来师范院校不断为满足教师数量的需求而努力,现在中小学师资结构、师资状况已经实现了数量需要与供给的基本平衡,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向。随着人口数量走入低谷,学龄儿童正在减少,中小学教师已开始过剩,教师资格认定的严格实施、教师队伍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实行,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第二,两所师专面临着本专科院校的专业竞争。根据课题组调查,两所师专设置的专业与本省本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重复率很高。如果把同一地区的连云港师专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专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教师教育专业设置进行比较,两者专业设置分别重复11个和8个,分别占连云港师专和泰州师专非教师教育专业总数的79%和32%;如果把坐落在苏中的泰州师专与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相比,两者的重复率高达78%;如果把坐落在苏北的连云港师专与江苏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相比,两者的重复率高达97%。可见,两所师专设置的教师教育专业完全被本地区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所覆盖,学历层次和办学条件明显处于劣势。

第三,两所师专的一些传统专业和热门专业失业率和失业量较高。如果参照2010~2012年麦可思《就业蓝皮书》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我们发现,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连云港师专有动漫设计与制作、小学教育2个专业,泰州师专有法律事务、英语教育2个专业;2010届高职高专专业失业量(前十位)中,连云港师专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电子商务3个专业,泰州师专有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数控技术、会计5个专业;2011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前十位)中,连云港师专有语文教育、电子商务2个专业,泰州师专有语文教育、法律事务、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专业。上述数据显示,三年来,两所师专专业中,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占十大红牌专业和十大黄牌专业的20%~40%。由此可见,两所师专的专业设置明显与市场需求不符合,缺乏市场调查,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正确认识。

二、师专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比例

师专要在诸多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当务之急是根据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需求以及周边地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办学规模,全面审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以此确定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两大类专业的构成比例及其办学规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近年来对教师教育专业计划的控制要求,我们认为两所师专应把教师教育专业总数控制在30%~40%,其余60%~70%的专业应积极主动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如果无视市场需要,因循守旧,依然把主要精力、主要教育资源投入到教师教育中,路子必然越走越窄。在专业布局调整上,我们既要反对不顾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一味固守市场需求小、就业前景差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僵化观念,也要反对放弃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不顾自身条件,跟风设置非教师教育专业的非理。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专业多年积淀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师专要与本科师范院校错位发展,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重点办好国家急需的农村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调整、压缩招收教育部和教育厅布控的语文教育、化学教育、物理教育等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学前教育列入教育事业发展任务之一,“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提高科学保教水平等十条措施。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48号)文件提出要“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到2012年,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都要建成合格园”,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要“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依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农村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及2010~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数据,师专应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中急需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对于2010~2012年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因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连续两年被《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亮出了红牌或黄牌,或者位居高职高专专业就业排行榜后列的语文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必须进行调整、改造或转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有什么资源就办什么专业的抱残守缺,也要反对缺乏专业调查和可行性研究,闭着眼睛捉麻雀的盲目行为。

(三)师专要顺应师范院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要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优势,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壮大非教师教育专业。以连云港市为例,目前,未来五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将新兴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光伏产业、现代中药、医用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生物质能、核电装备等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将重点发展食品果蔬加工产业、石化产业、精品钢产业、重工海工装备产业等。那么,连云港师专今后要有所作为,专业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连云港产业,下大力气改造创新设置新专业,从师资、设施、设备、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夯实基础,以寻求突破。

笔者认为,非教师教育专业要对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国家和省政府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群,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选择建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冶金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工业热工控制技术、反应堆与加速器、节能工程技术、生化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保健品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依托港口产业群重点建设航海技术、水运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海事管理、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船舶检验、航道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舾装、港口业务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集装箱运输管理、港口工程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与航运管理、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依托钢铁石化产业群重点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焊接质量检测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服装机械及其自动化、武器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特种加工技术、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化纤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依托食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建设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储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加工及管理、食品检测及管理、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食品工艺与检测、食品工艺技术、畜产品加工与检测等专业。

[参考文献]

[1]陈晓春.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将试水“注册入学制”[N].新华日报,2010-12-24.

海洋经济产业报告范文6

一、围绕“四个够不够”,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发展。只有认识到位、思想统一,才能凝心聚力、共推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首先要认真思考和回答“四个够不够”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第一,我们对浙商及民营经济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浙商及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路者,对浙江发展举足轻重。无论是在2008年全省民营企业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还是在去年的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和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我都用三句话来概括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是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崛起,使世人重新认识了浙江;二是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崛起,提升了浙江人的影响力:三是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011年。尽管外部发展环境极其严峻,但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的共同奋斗、克难攻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合9000美元;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7%的经济总量。其中,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生产总值、60%左右的外贸出口、50%左右的税收和解决了90%以上的社会就业。特别可贵的是,遍布全球的1000多万浙商,用生动实践锤炼了“踏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开创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浙商作风,塑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浙商品格,树立了“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勇担责任”的浙商形象,积淀了“义利双行、工商皆本”的浙商文化。这已经成为我们浙江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为此,全省上下要形成这样的共识:过去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广大浙商和民营经济:今后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前列,还是要靠广大浙商和民营经济。

第二,我们对浙商成长及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改革开放33年来,广大浙商站在时代进步前列,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从百工之乡走向产业报国,从鸡毛换糖走向国际贸易,从家庭工厂走向现代企业,从“草根老板”走向企业家。在这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发展实践中,我省民营经济已经成功跨越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民营经济进入“大解放”的时期;二是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为标志,民营经济进入“大发展”的时期;三是以2004年国务院实施“非公经济36条”和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为标志,民营经济进入“新飞跃”的时期。广大浙商和民营企业一路披荆斩棘,身处顺境不自满,遇到困难不气馁,既有抢抓机遇、分享成功的喜悦,比如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等时代机遇;但更多的是历经磨难、愈挫愈勇的坚韧,比如成功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严重冲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浙商成长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民营经济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以下四个方面值得继续坚持和发扬:一是解放思想为先。浙商和民营经济发展源于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一次,民营经济发展一轮。下一阶段,民营经济要大发展大提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坚持和落实好“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科学论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制度环境为要。制度环境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浙商成长和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下一步的大发展大提升还要大力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障碍和准入壁垒,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努力创造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三是优化服务为重。服务决定发展成效。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始终把服务企业和服务基层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如果没有政府尽心尽力的服务,也就没有浙江民营经济的今天。要把继续坚持服务浙商作为感召浙商的重中之重,急基层企业之急,想基层企业之想,努力让民营企业经济上有效益、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四是创业创新为本。创业创新是浙江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浙商最优秀的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核心。没有全省人民的创业创新,也就没有富民强省。今后要更加尊重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负责任的态度践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努力开创富民强省的新伟业。没有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没有民营经济的明天,也就没有浙江经济的美好未来。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全省上下要顺势应时,加快推动民营经济进入“大转型大提升”的新阶段。努力开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第三,我们对浙商及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非公经济的决策部署,从“五个放”、“四个不限”,到大力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再到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等政策出台实施,努力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没有中央的英明领导和正确决策,没有与时俱进的政策举措,就不会有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这些年,浙商已经成为兄弟省市的“香饽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省内看,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和税收的占比在下降。过去,我们想方设法四处招商而忽视了自己的浙商。造成“灯下黑”的原因有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有关部门工作没有到位,服务不够,支持不够。要常扪心自问:我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没有到位,审批环节是不是太多、审批时间是不是太长?我们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力度够不够大,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我们的服务够不够细致。门会不会难进,脸会不会难看?为此,我们适时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和全省民营经济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等重大举措,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出台实施一批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政策举措,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与央企、省属企业、外企开展战略合作,努力谋求民营经济的

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我们对浙商及民营经济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感召浙商,“硬”的政策支持很重要,“软”的温暖关爱必不可少。去年,省政府研究室对省外浙商情况做了调研,也有一些在外浙商给我写信。反映了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很多浙商都讲,“浙江是浙商的坚强靠山”,“浙江好,浙商才好,倍感自豪”;“乡音不改,故土难舍;年纪越大,越想回家”,“谁不想回家?谁都想回家”,“家乡叫我们回家,我们内心也想回家,回家是百分百的”。有的浙商认为,“最需要的不是特殊优待,也不是优惠政策,而是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浙商浙江的荣辱与共、兴衰与共,体现了浙商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强烈心愿。这些年,各地各部门尽心尽力服务浙商,成绩显著。但也有浙商坦言,“也许是浙商太多,浙江对在外浙商没有特殊的感情,公事公办。”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营造尊商、亲商、兴商的浓厚氛围,既要以更宽广的胸怀鼓励浙商走向世界,创业创新闯天下,更要用诚挚的真情感召浙商、服务浙商,使之扎根浙江、反哺家乡,合心合力强浙江。常人讲感情,浙商重乡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工作到位、政策到位、服务到位、关爱到位,哪怕省外有更优惠的政策,也取代不了我们的乡情优势,也带不走浙商扎根浙江、发展浙江的拳拳乡情。

二、着力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四难”,合力共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当前,我省经济和全国一样,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四难”问题尤为突出,而且这些困难会长期存在甚至加剧,将会制约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银行、企业必须加强联手,创新举措,克难攻坚,再上台阶。

(一)着力破解“融资难”,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常态,也是世界性难题。去年,我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加剧,局部地区出现多起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逃逸事件,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千方百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去年四季度,全省各银行机构向总行申请追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400多亿元。全年新增小企业贷款超过1800亿元。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短期内还没得到根本改变。我们要以建设金融强省为目标,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本运用难“两难”问题的新路子。一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按照中央“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创新金融产品,重点保障有发展前景、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努力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积极争取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浙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机构。“浙商系列”金融机构要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示范作用。统筹小额贷款公司布局,有序扩大覆盖面。二要促进民间资本规范有序进入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要从制度层面规范民间借贷,加快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谋划和争取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引导社会资本加快扭转炒房、炒钱等过度投机倾向。尽快回到发展实体经济的轨道上来。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切实防范金融经济风险。三要加快推进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推动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等企业上市,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大力推广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二)着力破解“投资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民间投资是我省经济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去年,我省民间投资规模达到8563亿元,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61.4%。但要看到,我省民间投资规模仅为山东、江苏的一半。实现稳中求进,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是关键。今年,全省民间投资要争取突破1万亿元。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出台实施后,阻碍民间投资的“水泥墙”已经倒塌了,但是影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和“隔离栅”仍然存在。不少民营企业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推动民间投资再上台阶,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落实政策。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破除民间投资政策障碍,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一要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坚持“非禁即人”原则,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产业和领域,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对预期有收益或通过收费补偿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公共项目,要向民间资本全面开放;对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要优先向民间投资开放;对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尽可能退出民间投资愿意进入、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项目。二要为民间投资构筑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今年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三大国家战略”的加快推进年,是“十二五”开发建设429平方公里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加快建设年,也是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青山湖科技城和113平方公里未来科技城的加快发展年。希望广大浙商和民营企业踊跃参与,努力为浙江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再立新功。三要创造更加宽松的民间投资方式。对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方式;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方式转让给民营企业经营;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采用BT(建设一移交)方式。同时,要建立健全重点投资项目联系机制。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形成“盯人、盯事、盯项目”的招商引资全程服务机制。从今年起,每一位省领导至少要联系1个重大项目。市县两级也要落实领导负责制。

(三)着力破解“创新难”,努力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千难万难,创新最难。创新投入大,风险大,许多企业都不敢甚至不愿创新。目前,我省只有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企业高级职称人才比重不到事业单位的三分之一,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的比例仅列全国第17位。还有,由于创新型企业少,企业转型慢,“低散弱”的产业结构吸纳了大量普通劳动力。要清醒看到,创新是我省发展的一条“短腿”。我多次强调,创新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华山一条路”,也是政府和企业肩负的共同责任。破解“创新难”,必须始终坚持政产

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一要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要把有限的财政支持资金主要投入到对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能起到直接支撑作用的科研项目和科研人才上,投入到创新型企业中。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创新团队,紧贴经济转型升级、瞄准技术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再创“浙江制造”新优势,加快向“浙江创造”迈进。二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现在,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急需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大量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要以“转化实绩论英雄”,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创新完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建设,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要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打造一批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资本集聚的创新载体,改革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运用机制和科研、人才评价机制,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今年,要奖励表彰一批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人员,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科技创新的氛围。

(四)着力破解“盈利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些年,我省工业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规上企业销售产值利润率从2003年的6.1%下降至2008年的3.4%,去年约为5.5%。从趋势看,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等将会持续攀升,我省企业将面临较长时期的生产成本上升压力,盈利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只有政企联手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破解“盈利难”谜局。对政府来说,一要继续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开展企业清费减负专项治理,规范各类收费行为,加大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延长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步伐。二要大力加强要素保障。千方百计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特别是要抓好电力保障和有序用电,切实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三要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推进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实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产品流通成本。四要大力支持企业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深入开展“浙货万里行”活动,大力推进浙江名品中心、品牌连锁专卖网络建设,加快构筑全国浙商营销网络。支持一批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到境内外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提升市场话语权。对企业来说,要坚持以高附加值为目标导向,千方百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努力提高盈利水平。一是向质量要效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坚持以质取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敢于向全国全世界亮出自己的品牌,以品质扩大影响力,以品质提高附加值。二是向市场要效益。今后,需求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拓展市场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要努力保持品牌、技术等市场竞争优势,努力从营销环节获取更大的利益。中小企业要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等专业市场,加强与大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三是向管理要效益。要积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精细管理和成本管理,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努力从管理环节获取更多的利益。

三、按照“四个到位”要求,努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我们要按照副主席“两个结合、五个相统一”和张德江副总理“扎根浙江”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这次大会精神,加强引导。加强服务,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土壤、雨露和养分。

(一)引导到位。一要强化实体经济导向。要积极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倡导企业坚守实业求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希望广大浙商以世界500强等国际著名企业为标杆,保持清醒头脑,静下心气,专心经营,把主业做专、做精、做实,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二要强化产业政策导向。要坚持“优、新、高、特”方向,大力支持企业增加产业转型升级投资,鼓励企业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市化、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投资兴业。三要强化总部经济导向。对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和中心城市,支持省内民营企业把总部留在浙江,鼓励省外浙商把总部迁回浙江,着力把浙江打造成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经济基地。

(二)服务到位。一要以好的精神状态开展服务。越是在困难面前,越要振奋精神。今年,将在各级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比学赶创”活动,努力营造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是本职,不服务、服务不到位就是失职”的意识,倡导雷厉风行的作风,经常对照“六戒六要”检查自身的工作和作风,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率。二要以好的方法改进服务。省委决定,今年要深化省级机关“双服务”和百组调研服务活动,选择一些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紧贴基层企业,帮助排忧解难。三要以好的政策加强服务。去年底,省级部门陆续出台16个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并根据形势的新变化,制定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落实办法,搞成按图索骥的“路线图”。民营企业要办什么事,对照政策和实施办法就能明明白白,办起来简简单单。四要以好的制度保障服务。认真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能减则减,能快则快,能放则放。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简化行政流程,杜绝推诿扯皮,做到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

(三)管理到位。坚持依法依规,要敢于动真格,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也要管到位。一要加强市场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制假售假问题、企业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和物价上涨问题,及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二要加强诚信管理。围绕“信用浙江”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加强环境管理。对落后产能、劣质企业的容忍,就是对先进产能和优秀企业的不公。要把环境容量作为硬约束。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源头控制,强化对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估和审查。狠抓节能减排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取缔一批无证无照和不达标企业,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为好产业好企业腾出资源环境容量。

(四)考核到位。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已经出台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抓好落实。一要突出重点内容。有关部门将从回归引进贡献度、项目质量优化度、外部空间拓展度和发展环境满意度等方面,考核各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工作绩效:对省级部门,主要考核相关配套政策是否制定出台、重大问题的协调服务是否到位:对承担任务的省外商会,侧重于牵线落实项目实绩的考核。二要完善考核方式。实行年底汇总、开展自查、实地考核、抽样检查和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考核一次。对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分别进行排序,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三要健全激励机制。本项考核已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年度单项考核,并纳入对各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和省政府直属单位工作责任制目标考核。省政府将在不定期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的基础上,考核结果将与财政奖励、用地指标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