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向着“以就业为导向”方向的深入发展,整个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积极进行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研究,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获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本文以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上海交通学院”)为例,从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初步成效和集团化办学的几点启示等方面,分析和总结高职集团化办学之经验,旨在为上海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同时为上海“十一五”期间组建十大职教集团,包括组建“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奠定基础。

一、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概述

(1)组建模式。学院是由4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联合体,本身属于组织结构较为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学院把上海市交通行业原有的不同归属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形式,合并转型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这是上海市高教改革、行业办学以及集团化管理的一大探索与实践。

(2)管理体制。学院针对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以及多种体制并存的实际,实施“在市教委和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由学院各组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党政领导和组建学校领导7至11人组成。现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共5人,其中院长 1人、副院长4人。学院内部机构设11个教学系(部、室)、 10个党政管理部门。

(3)管理原则。学院采用本部与校区两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第一,在学院内部与校区之间,采取“三个不变”、“两个统一”的原则,即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三个不变,学院管理制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办学标准(专业开设、人才规格、招生计划、场地设备、师资条件、教学环节、毕业发证)两个统一。第二,对师资、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使用,做到优先、优惠、有偿使用,既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体现公平、互利的原则。第三,学院根据“合理、必须、节约”的经费使用原则,采用内部各校区资金划转的形式,建立了“上海交通学院共同经费”,主要用于学院行政、教务、科研、招生、宣传、会务等方面的开支。为加强共同经费的统一核算与管理,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共同经费使用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共同经费的使用效益。

2.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多种体制并存。学院各组建单位分属于本市交通行业不同的主管局和集团公司。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四个校区内部既有事业办学,又有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这种“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实体,既带来了政府扶植、行业支撑和资源共享等综合优势,也连带出诸如制度的统一性、管理的规范性、分配的公平性等管理的难点,成为集团化办学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2)多层次办学。学院各组建单位内部除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外,还设有其他不同层次的机构,如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机构,形成以校区为单位,中高职教育共存,职前职后并举,校企合作互动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依据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院采取分类、分层,以及分类与分层相结合和相区别的方式进行管理。学院与中职学校、成人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之间编织的职业教育链,使各校区成为一个办学层次较为完整的、多功能的交通职业教育的培训实体。

(3)多校区管理。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使学院形成了独特的两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度,即本部对校区行使领导和指导的职责,校区对人、财、物的管理权保持相对独立。本部的职能部门主要从事招生、专业设置的协调配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审核、基础课统考、学生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教学经验交流、学生毕业证书的签发等工作;校区依据学院的制度与标准,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及学生的毕业推荐等工作;本部与校区的教学资源共享,实行内部有偿服务制度。这种创新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学院本部与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使责、权、利得到了统一。

二、上海交通离职集团化办学的初步成效

1.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共自筹6 800多万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的建设与改造。短短几年,整个学院的占地面积特别是教学用房面积有较大增加。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参与投资的多项“实训中心”开发工程相继启动或竣工,专业实验、实习场所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优化。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学院增加安全防范设施和装备的资金投入,安装了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制订安全应急预案,建立报警点和报警指挥中心,全面实施校园24小时巡逻制。为有效地加强对校区的统一管理,加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联系,并最有效地缩短校区间的距离,保持第一时间管理信息的畅通,学院构筑了本部与各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内网与外网)互相联网的教育信息平台,同时安装了“视频电话会议系统”。2005年8月,学院还完成了学院本部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

2.综合办学优势不断增强

联合办学不仅提高了学院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配置效率,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更形成了学院特有的综合办学优势。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对事业、行业、企业的扶植与投资,使学院享受到了多渠道的政策优惠;广阔的行业背景给学院带来了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学院已与交通行业的200多家大中型优秀企业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其中6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与美国通用、日本丰田、浦东机场等大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及订单式、模块式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就业质量与数量,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院建立了较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每年职后培训约2.5万人次。学院成人高教开设的 (业余斑)综合交通类专业5个,每年招收学员约300人。学院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训基地”、上海唯一具有汽车维修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资质的培训考核单位、“上海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点)管理网络核心组成员单位”、“上海市高校学生物流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上海市高校学生交通营运管理类和集装箱运输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筹建单位、国际航空协会认证(全球统考、通用)LATA/UFTAA证书的培训机构、“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PET、四、六级考试考点”、“上海通用(SGM)和日本丰田(TOYOTA)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指定教学院校”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衔接。

3.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双赢

学院以联合办学、岗位培训、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的产学合作平台,有效推进了校企之间产学研的合作,使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更为宽广。学院在实施T-TEP 的经验介绍。几年来,学院在各级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长三角交通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思路》、《高职院校技能培养与行业合作模式研究》、《产学合作、校企双赢》等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论文与文章20多篇,其中《搭建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构筑与汽车维修业同步发展的桥梁——我校与本市汽车维修业实施‘产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正式发表于“2006上海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论坛”上。

4.开设的专业广受社会欢迎

学院坚持交通高职为交通服务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与布局,办特色院校,创品牌专业,重点建设骨干专业,开拓创建新兴专业,主动调整短线专业,先后开设的21个专业(含专业方向)85%以上被社会认可、被家长看好、被学生接受。其中,集装箱运输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国家和市级教改试点专业,航空乘务、物流管理(口岸物流网络管理)等热门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外轮理货与港口业务等新设专业备受考生青睐,招生形势日趋“火爆”,办学规模合理增大。学院高职学生报考数与计划数之比已连续三年排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06年更是一跃而为全市第二。学院毕业生就业牢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排行榜上处于前列,

三、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几点启示

1.政府关心是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依靠

高职集团化办学,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领导对组建交通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一直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有力的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

始,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始终将本市交通行业的职业教育推在改革的前列,指导交通职业院校进行了高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在学院两年多的筹建过程中,始终得到市教委领导和原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领导,以及专家们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从办学模式到运行机制,从董事会章程到教学管理细则,都经过了各级领导和专家们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论证。学院成立六年来,政府部门给予学院多项扶植高职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包括近期又投入了20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学院建成了“上海高校学生报关与货运公共实训中心”;另外,由政府参与投资的“物流实训中心”完成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安装;总面积为4 000平方米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楼层即将破土动工;政府投资350万元、总面积为5 400平方米的“上海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项目正式立项。

政府的宏观决策、统筹协调和投资扶植对学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效调控,使集团化办学机制良性运转;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投资、评估和指导,使集团办学更具有方向性,引导着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2.行业支持是集团化办学的坚强后盾

学院各组建单位所属的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上海铁路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交运 (集团)公司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支柱以及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民航、铁路、港口、交运行业所属的众多企业,成为学生理想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场所。有强大的交通行业作后盾,使学院目标定位更为准确,校企合作更为紧密,学生就业前景更为广阔。

多年来,各主管局和集团公司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学院全方位的支持。例如:2003年,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投资500万元的L型教学楼落成启用;2005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投资87万元,建成港口机械专业变频实训室;2006年,民航总局审核通过并投资1 847万元,建造上海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近年来,学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始终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年增强,得益于上级主管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关心、重视和全力资助。

3.班子合力是集团化办学的可靠保证

要达到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共赢的目的,其前提是紧密的联合、高度的统一和规范的管理,这也是确保集团化办学良性运作的基础。对于管理这把双刃剑而言,集团化办学既有利也有弊,同样具有双重性。利的方面,集团化办学这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可以使学院获取最大化的效益;弊的方面,如果各个校区都强调自己的个性、忽视全局的话,就会影响管理的规范和政令的畅通,从而使效益大打折扣。

学院重视班子合力,强化班子建设。一是确立校长负责制,二是加强班子的集体领导,三是增强班子成员的全局观和整体观,努力营造一个务实、高效、精干的决策系统。董事会全力支持学院领导班子在行政事务上的独立决策权,并通过董事会会议和院务会议形式对一些重大决策寻求共识,以达到认知和决策的高度一致。事实说明,一个团结一致又深谙管理艺术的领导班子是集团化办学最可靠的保证。

4.创新务实是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根本

职业教育要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除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外,探索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是一种发展方向。它既是上海交通高职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行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客观现实做出的改革创新,也是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根本。

其中,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的关系,是职业教育探索走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成败的关键。因为,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进程中,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上海交通高职的改革创新,不仅是办学体制的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的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不仅是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求真务实、产学结合和校企双赢的求真务实,也是学院内涵建设和软硬件建设的求真务实。

在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这个过程中,改革创新是落实集团化办学的保证。如果不坚持改革创新,缺乏创造性,就很难取得集团化办学的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然是落实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保证。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同时,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落实集团化办学是十分重要的。落实集团化办学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集团化办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改革创新不能脱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也不能脱离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是含有改革创新的求真务实。因此,在改革创新中做到求真务实,在求真务实中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统一起来,上海交通高职的人才培养任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嵩.论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职教集团医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将现有的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集团化有机结合,构建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多元主体共建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企业资源的优化,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多重效益共享,强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功能的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集团的外在发展形态,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在平台。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方针,2015年教育部也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中提出了“开展集团化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具体要求。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职教集团发展机制、提升职教集团发展活力,获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效能的最大化,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职教集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1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进下,各地组建职教集团的热情高涨。但就整体而言,职教集团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办学理念貌合神离。(2)政策制度集而不团。(3)运行机制团而无力,难以协同。

由此可见,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互动合作的体制机制,如何推进集团化办学,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持发展活力,也必须顺应时展,因地制宜进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院校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湖北江汉医学职业教育集团为例进行探讨。

2湖北江汉医学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实践探索

湖北江汉医学职业教育集团(后简称医教集团)由仙桃职业学院牵头组建,是湖北江汉平原地区首家面向医疗卫生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医教集团立足江汉平原,辐射湖北省,致力打造湖北医学职业教育品牌,目前成员单位有78家(其中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学会5家,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3所,中职院校3所,医疗机构60家,企业5家)。医教集团成立以来,仙桃职业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着力从完善集团化办学制度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推进行业、医院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有效途径和方式。依托医教集团,仙桃职业学院的护理、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先后立项湖北省高职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打造成医学类优势专业群,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和建设成效。

2.1以价值认同为目标,核心理念深度融合,提高集团丰富专业内涵的凝聚力

医教集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搭建平台,加强校企(院)合作,提升医学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江汉平原乃至湖北省的医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服务。

高职教育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是将协同育人建立在“利益多赢、责任共担”的体制上,建立在合作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平衡上,彼此信任、诚心合作,最终将育人落在实处。医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引进经营理念,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人才交流等途径,为医院与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切实保护集团各成员的自身利益;构建互利互惠的动力机制,不断寻找集团成员的利益共同点和驱动力,激励医院和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强了职业教育集团对医院和企业的吸引力。

2.2以科学有效为追求,管理机制深度融合,提高集团运作专业建设的执行力

为求得机制上依存、资源上互补、利益上共赢,医教集团不断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逐步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适合集团整体协作运行的管理机制,建立起了良性的集团运营模式,有效提高了集团运作专业建设的执行力。通过制定落实发展规划研讨机制、重大事項研究讨论机制,保障了集团化办学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严谨性。落实教学研讨机制、名师工作室引领机制、教师研训一体化机制等,提高了集团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整体质量,也避免了出现各自为战、不相往来的局面。

同时,仙桃职业学院积极借鉴、吸纳、融合集团成员高效的管理经验,结合医学类专业实际,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仙桃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专门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技术服务指导委员会等)的指导作用,形成日常的交流和研讨机制,达到了以专项工作促进专业建设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

2.3以互兼互聘为手段,员工队伍深度融合,提高集团调配专业资源的均衡力

医教集团的组建为区域内师资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深度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考虑学校和医院实际工作需要,尊重教师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意愿的基础上,医教集团统筹调配人力资源,切实均衡师资与医院专技人员比例,推动专业和医院均衡发展。

医教集团以促进学校与医院人才“双向流通、资源共享”为宗旨,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逐步完善“人才互聘、双向兼职、双向负责、双向互利”的互兼互聘机制,建设共享型教学团队。仙桃职业学院的医学类专业均实行双带头人制,通过聘任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重大事件的顶层设计,推进医学职业教育与医药卫生行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遴选临床一线的专家、技术骨干参与临床教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考评与退出机制。定期组织“教学专家宣讲团”深入合作医疗机构,采取专家讲座、床旁教学、示范授课等方式,加大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落实专任教师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定期轮训制度,新任教师必须先临床实践、后上岗。鼓励集团成员医院聘请骨干教师参与临床兼职、横向课题研究、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及规范化培训等,各出版社聘请专兼职教师参与教材编写、资源库建设等工作。

医教集团各中、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在专业及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学生的中职技能高考培训、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培训、专升本考前培训等方面,已基本实现了师资互兼互聘的常態化,有效促进了集团内各层次院校的效益最大化。

2.4以共建共享为模式,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提高集团优化专业条件的原动力

仙桃职业学院严格落实医教集团章程决议,在本地政府的土地、税收等优厚政策支持下,先后与集团内多家医疗机构共建融理论教学、实训实习、培训考证、对外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医院,并成立了4所临床学院。

建设过程中,仙桃职业学院以“校外基地教学化”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医院建立医教结合的教学病房,完善其教学功能,将其打造成融“教学-示教-见习-实习”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并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网络管理平台,院校双方通过网络平合开展教学管理和教学研讨活动,全面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确保临床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仙桃职业学院以“校内基地职场化”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和职场环境建设,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医学模拟教育互动平台,将其建设成为集教学研究、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型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高仿真的职场氛围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依托医教集团丰富的实训资源,仙桃职业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课堂中的职场、职场中的课堂”,广泛开展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对接,极大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

2.5以捆绑统一为标准,考核评价深度融合,提高集团引领专业发展的控制力

加强考核评价,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打造专业品牌效应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活力,就需要政校行企等多元实体凝心聚力,着重加强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与知识、职业岗位需求与能力的考核,共同构建动态的校企联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管、教、评的真正分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进而创新集团化办学路径,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多元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良好态势。

仙桃职业学院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依托医教集团,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由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卫生行业协会担当领头羊,优质医院参与示范,对医学类专业学生和医院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捆绑实施联合考核评价,着重加强对职业综合素质与知识、职业岗位需求与能力的考核。基于三方(校、政、行企)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利益驱使,最终形成了在政府部门监管下,行业医院开展考核评价,职业院校和医院共同组织培训的职教利益共同体,三方互相制约,有效运行。

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名校 联合办学 教育均衡

近年,“择校难”与“择校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择校难”与“择校热”的问题,也为了向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均衡教育,“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模式为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推崇,也为各地著名中小学所热捧。各地争相以当地著名中小学为创始单位,通过其教育品牌与教育力量,来改造与优化薄弱或者相对薄弱学校。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已形成分别以厦门第一中学、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为首的联合办学集团,为推动厦门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海沧高位嫁接,农村娃跻身名校

在基础教育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由于教育资源拥有的数量、质量、程度不同,其结果导致了效率不同、发展不均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流向总是向着优质的学校集聚。市场的需求就是要不断扩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原有的资源分布朝优质化方向发展。实施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就是一个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它既可以通过名校的办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又可以通过名校的集团化进一步带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厦门市海沧区贯彻“素质引领、均衡发展、管理创新、特色立校”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厦门海沧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以引进名校为主线的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先后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第一中学、厦门双十中学的教育资源,分别创办了附属学校,对原有的10多所农村、城区中小学进行了整合与提升,海沧农村学生也搭上名校直通车,共享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二、厦外引领示范,附属校跨越崭露头角

厦门外国语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重点外国语学校,也是享有20%应届毕业生保送全国重点大学资格的全国1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2006年2月,海沧区将原延奎小学海景教学点、渐美小学、温厝小学、海农小学、东屿小学5所小学合并,成立公办的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厦外附校),经过5年的努力,厦外附校已成为海沧教育的一大品牌,先后获得福建省“巾帼建功学校”先进学校、厦门市文明学校、厦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厦门市绿色学校、厦门市“三项主题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在老百姓心中产生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的影响。

1.树立先进理念,科学合理定位

厦外附校传承厦门外国语学校“进德修业”的校训,做到“日行其德、日进其业”。学校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努力创造最适合孩子的教育,确立“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努力培养“有教养的、积极向上的人”。基于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5年来,学校围绕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体系、智育体系、评价体系等开展教育实践。学校充分利用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具有外语特色的九年一贯制“窗口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2.打造校园文化,追求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作为一所年轻、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厦外附校一直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浓厚文化底蕴、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确立学校的精神内核,从而形成内涵式的发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谋划学校的精神力文化;突出“精细化”理念,加强制度与文化的建设,形成高效的执行力文化; “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形成独特的学校形象力文化。

3.共享优质资源,共同进步成长

厦门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名师荟萃的名校,他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厦外附校是一所年轻教师占多数的新学校,为了更大程度地提升厦外附校的教学水平和促进岛内外教育的均衡发展,厦门外国语学校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与厦外附校的教师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的指导,他们每月来附校现场听课,集体研讨指导,附校的教师去总校听课学习。厦门外国语学校在名师带教的基础上,根据厦外附校的实际情况与需要,直接选派15名业务骨干到厦外附校支教,激活了厦外附校教师的教学热情,优化了教师结构,提升了教学品质。为了整体提升厦外附校师资水平,厦门外国语学校还定期指定名师到厦外附校来进行校本培训。

4.引导自我管理,谋求自我发展

厦外附校是整合5所农村完小学校而形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成长环境不尽理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厦外附校将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力求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厦外附校在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部实行值周班工作,即各个班级轮流承担一周的年段管理工作,在这一周中,值周班级参与校园卫生管理、学生文明礼仪督导、“两操一锻”评比等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校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亲历亲为,比争赶超,乐此不疲,为加强校园日常管理尽心尽力。

5.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素质

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厦外附校确立了以“校园六节”为主体框架的学生系列主题活动。“校园六节”即3月的健身节、4月的读书节、5月的艺术节、10月的体育节、11月的科技节、12月的外语节。这“六节”的确定,既有大众化的需求,又有个性化的考虑。通过举办“校园六节”活动,学生有机会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走出教室,寻找别样的世界,使校园生活五彩缤纷,精彩纷呈。此外,厦外附校还组织学生到厦门外国语学校参加他们举行的外语节活动,感受那里浓厚的外语氛围,既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和对接,又使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更为深远,提高了厦外附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能力。

6.服务社区与家庭,赢得良好口碑

厦外附校努力构建家校联系的德育网络,在厦门市举办的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中,厦外附校把家长会开到社区开到学生家门口去的做法赢得了社会一片赞誉。2006年以来,厦外附校先后把家长会开到渐美村、东屿村、温厝村、古楼村等。开在家门口的家长会,出席的家长更齐了,家长、学生的心与教师拉近了,家长的人才观、质量观更正确了,教育子女的方法更科学有效了,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更高了。社区内百姓由衷地赞叹:“感谢海沧区政府与厦门外国语学校联合办了这所附属学校!”“厦外附校办在家门口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受益!”

7.吟诵经典诗文,书香溢满校园

厦外附校秉承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优良传统,于2007年秋隆重启动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苏美栋校长认为,经典诗文诵读意义重大,公德无量。为了收获文明、传承文化、进德修业,厦外附校全面铺开。学校师生充分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课间10分钟,立足平时,渗透课堂,扎实诵读,通过“六一”节、元旦节学校文艺汇演的平台,展示诵读成果。此外,在学校的“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是为这些农家娃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

三、名校集团办学,实效性反思与发展

近年来,厦外附校与厦门外国语学校合作办学,促进了厦外附校快速、高效发展,缩小了城乡区域差距,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厦门市、区各级领导和各大媒体的肯定。回顾这次合作办学历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品牌的总结与提升

公办名校的联合办学并不是为了追求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是在于将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其他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既不可能通过行政分配,也不可能通过人事分配来共享的资源,即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文化)。名校通过对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文化的总结与提炼,将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转化为学校管理制度与学校办学流程,然后向集团其他成员学校输出,这对名校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办学要求,即不但要向学校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且要向其他学校提供“如何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优秀业绩予以总结与解释,借助于教育理论的指导将显得尤为重要。

2.文化的衔接与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康健用“大象无形,上善若水”来形容大学文化对附属中学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虽然无形,但却有一种持久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附属中学的发展,名校创建的附属学校也需要这样的文化传递过程。例如,厦门外国语学校与合作校都使用一致的“进德修业”校训、校标、校服等。联合办学校必须领会和贯彻名校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师生文化等内涵,才能尽快地传承名校的精髓。

3.成员的统一与特色

合作办学成员学校必须关注办学风格的“统一”与“特色”的问题。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在智力上的潜能分布是不同的,为了激发某个孩子身上极具个性化的潜能,学校要向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教学,要保证学校为学生提供差异教学,就必须为学校的差异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但集团办学的宗旨就是共享集团创始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文化。这种“共享”既让彼此有一个共同使用的教育资源与办学模式,又不因此而束缚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共享”只是集团成员学校的一种软性的办学资源,但至于集团成员学校如何使用与开发这个资源,就必须与成员学校自身的办学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决策,应体现各自的办学责任和特色。

4.办学的规模与质量

学校提供服务产品,实质是提供教育服务。由于通过集团化的过程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它的规模经济是有保障的,能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其提高程度与管理有关系,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名校的教育辐射作用,但是合作校数量过于庞大也会影响名校自身品牌的稀释和合作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合作办学进行适当的评估和督察,以保证合作办学的质量。

5.合作的利益与责任

义务教育是社会公平和公正发展的平衡器,不能作为赢利的产业来经营。借助集团来办学,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产业化,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赢利性办学。政府部门通过集团组织形式来举办义务教育,借鉴集团化办学的经营机制来盘活教育资源,降低运作成本,实现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厦门市参与集团化联合办学的名校每年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但这些经费和学校的办学经费相比是微乎其微的,公办教育集团与民办教育教育的“趋利性”是不同的,这些公办名校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担负起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4

【关 键 词】城乡教育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1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办学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作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的常州市,省级优质小学、初中的占比达79.7%,流动儿童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超过87%,中小学教育服务满意度位列江苏省第一。[1]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常州实践,蕴含着值得理论凝练与可资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常州市坚持“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城乡人口平等享有优质教育为目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的学校布局调整、财政投入、师资配置等举措,大力推进以教育集团化办学全区域覆盖为方向的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基本实现空间维度与人口维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1.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财政投入是辖区(市)全部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市)的主要资金来源。一是坚持市级统筹,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十五”期末的小学2455元、初中2692元分别提高到8347元和9857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十五”期末的小学144元、初中258元分别提高到942元和1038元。[2]二是探索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化债机制,化解教育债务4.65亿元。[3]三是整合地方政府、学校及社会力量,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如武进区2008年~2010年,多方投入资金2.53亿元,30所农村薄弱学校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优质学校。[4]四是以省教育装备技术二类以上标准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教育资源不足区域新建、迁建或扩建学校。

2.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市级文件,明确提出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编制使用向农村(薄弱)学校适当倾斜。一是通过政策规定流动、城乡学校结对流动、教育集团内部流动等形式,实行校长、教师(骨干教师)的周期流制度,为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采取职称评聘与评优评先倾斜、发放补贴等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如,武进区2008年和2009年农村教师年终奖分别比城区高5~10%和2400元。[5]三是实施金边工程。通过财政重点投入、调入优秀校长和教师、引进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办学,建设城区周边学校。四是实施春晖工程。通过研发教育资源素材库、CAI课件等,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3.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优质教育平等享受工程。全力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一是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施“蓝天计划”,政府部门共建共享流动儿童信息,实现流动儿童同城同地同待遇,基础教育、健康保健、管理服务三项无差别。[6]通过设立市、区两级入学登记站、增加公办学校班额、举办蓝天学校等确保在常流动儿童充分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升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二是降低公办学校择校比例。2012年,普通高中热点学校统招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达到70%。三是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为目标,推进县域内教育集团化办学、县际间教育集团化办学、市域内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全覆盖。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审视

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异与县际间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差异,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辖区(市)间财政投入不均衡。辖区(市)间财政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以2007年辖区(市)生均公用经费为例,生均公用经费最高的是新北区,分别为小学639元/生年、初中803元/生年;最低的是金坛市,分别为小学325元/生年、初中502元/生年。生均公用经费相差最大值分别为小学314元/生年和初中301元/生年。为减轻农民负担,金坛市、溧阳市农村学校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支出“社会实践活动费”,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7]

2. 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矛盾。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存在着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一方面,教师超编严重,2009年,新北区8所农村中小学超编教师58人,超编达8.8%;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短缺,一些学校不仅音乐、体育、美术、生物等副科没有专职教师,甚至连英语等学科也人手不齐。如,新北区西夏墅小学语文教师应配30人。2010年在编25人,缺编达17%。新北区中小学2009年代课教师165人。[8]超编与代课教师并存,成为制约学校引进短缺学科教师的瓶颈。

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5

一、学校联盟管理运行机制

民勤县以城乡学校的联盟组团发展为依托,实行“一统筹、二交流、三共享、四机制、三保障”的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统筹协调。“一统筹”是指实行由牵头学校校长负责联盟内学校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

(二)双向交流。“二交流”是指实行联盟内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

(三)共享发展。“三共享”是指实行联盟内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三项共享机制。

(四)运行机制。“四机制”是指建立发展联盟学校运行的四个机制。一是管理互通机制,牵头学校管理人员介盟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向联盟学校提供本校成熟的管理制度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行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互通。二是教学一体机制。牵头学校要加强对联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建立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发展联盟各学校联合办学期间,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评估、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进度、教学质量评价、教育科研等方面要相互沟通,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力求逐步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目标。三是师资共建机制。牵头学校要将联盟学校纳入本校教师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联盟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指导联盟学校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任务,并组织本校名优骨干教师结对帮助联盟学校青年教师。要定期组织开展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集中教研、学习交流活动,促进联盟内各学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四是学生互动机制。教育发展联盟内要统筹组织开展由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义务教育发展联盟内城乡学校班级建立互助班级关系,并开辟学生思想和学习交流阵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五)保障制度。“三保障”是指建立发展联盟保障机制,一是“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基于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架构,依托现有网络设备、技术,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校际间要建立网络管理交流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联合办学新机制。二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联盟内各项活动要有安排、有资料、有成效。教育局将制定发展联盟建设考核细则,每学年对每个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学校学年教育工作考核。对联盟学校办学实施发展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发展联盟建设绩效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各学校要为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保证发展联盟内校际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要积极研究和制定各种有利于加强发展联盟建设制度和机制,保障教育发展联盟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深入推进。

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6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各方面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制约。由此,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一定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这对我国区域性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具有明显的实践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对于教育集团来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其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力、资金、就业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可以弥补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够贴切、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能够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和数量更大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教育集团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区域的人才储备,而且会整体提升区域的人才素质,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首先,要对区域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地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其次,教育集团要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与区域经济开展密切的联系,抓住机遇,主动融入。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心和产业结构来调整重点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为当地培养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在当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长土壤。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能够促进教育资源、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共享,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统筹,形成区域内集约化的职业教育优势,提高区域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有效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职业教育集约化的规模效益产生于教育资源的共享,职业教育集团是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更要通过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来实现。教育集团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操作空间,学校间彼此相连的布局及开放的结构也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方便。共享是基础,共赢是目标,但是要打好资源整合与共享这一基础,是需要政府、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的目标的。因此,全面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难点与重点。

(一)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的共享是教育集团内教育硬件资源的共享,是教育软件资源共享的基础,各校彼此相连的园区布局也为实施这类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和可能。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实习实训基地中的资源共享,可以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实训平台与良好的实习机会,从而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通过教育集团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学设备上的资源共享,可以为师生提供更优越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还能够使学校避免重复建设。各学校可以统一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公共平台,作为教育集团内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对于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共享进行科学地研究并做出合理的安排,切实推进资源共享工作,既可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又可以规范共享行为,使资源共享有序、高效。

(二)优秀师资、优质课程共享优秀的师资代表着某一专业领域的较高水平,通过他们的示范、指导作用,可以增加教师们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以增强教育技能与改进教育方法,从而带动教育集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以提高教育集团整体办学质量。教育集团内部可以采取允许学校之间互聘教师、开展名师讲座、进行骨干教师交流等方法来实现,并建立教师有序流动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为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与保障。优质课程体现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允许跨校听课、相互承认学分、强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各种措施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切实提高集团化整理办学水平。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如何构建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育集团内各高职院校要按照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由双向合作变为多向合作针对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应该明确校企合作的对象发生了量的变化,不仅是一校一企的双向合作,还存在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的多向合作,要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逐步向组合结构转变。教育集团内各校可以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办学特色出发,以行业或区域产业集聚的主体结构和覆盖的领域为依托,充分利用教育集团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由核心高职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合作集团,形成校企合作联盟,共同开展合作。这种组合的形式可以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节约校企双方资源、使各主体互通互补,通过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来提高教育集团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建立管理组织机构教育集团内要建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管理组织机构,并共同制定系统而完整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使得校企双方深入对接、全面融合,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开展。一方面,在管理的机构保障上,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来负责校企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等职责,成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对接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参与度。行业指导委员会是由行业影响力大的部门机构或专业人士和高职院校共同组成的,负责为企业提供科技力量与技术咨询,指导院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组成的,为高职院校及时提供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使得学校能够紧贴社会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深化学校内涵建设

在教育集团内部,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办学要素的潜力,通过建立优势专业群、培育“双师型”师资团队等途径,不断深化自身内涵建设,与其他成员共同探索集团化办学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扩大集团化办学的影响力,推进教育集团逐步走向内涵式、科学化、持续性发展。

(一)建立优势专业群教育集团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调整专业布局机构,组建优势专业群战略发展联盟,推进专业优化与整合。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趋势、产业布局、重大项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重新考虑学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方向。在此之后要与教育集团内其他院校积极地沟通与协调,从全局考虑教育集团的整体发展,共同对现有专业状况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一些院校同时拥有的相同专业,要对这些专业充分进行内涵分析,以不同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各自的专业方向,形成虽然名称相同,但培养方向不同,就业企业、行业各异,错位发展的特点。走一条教育集团专业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不同院校之间办学有重点、有特色的格局。

(二)培育“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教育集团内高职院校教师要把握与企业合作的每一次机会,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锻炼,以适应最新的市场情况、引进最新的技术知识、创新教学及课程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提升自身“双师结构”素质。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手段来提高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可以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等有效方式,让教师在工作的同时能够不断学习,切实地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各高职院校要利用教育集团的优势,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校校之间的科研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开阔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联合行业企业建立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其承担教学任务,精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