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艺术元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艺术元素范文1
中原传统服饰盘扣工艺的传承
1中原传统服饰的盘扣工艺
中原传统服饰面料注重天然环保的同时又非常注重服装的制作工艺。盘扣工艺就是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经常采用的一种服饰装饰工艺[2]。这种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在中原传统服饰中十分常见,盘扣的使用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营造了很强的服饰休闲性。盘扣是服饰的一种装饰手法,美化服饰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它通常是用织带和布条等原料,经过抽丝、拉抽、弯曲、固定、缝制等方法制作出来的服饰扣袢。如图3所示是中原地区民国时期的两件传统服饰,在这两件服饰的门襟部位,都使用盘扣进行系结。图中的盘扣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但是在服饰上却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2盘扣工艺在时尚品牌中的传承
现代服装设计普遍都追求休闲风格。例如传统意义上的男装设计是正统、严谨和程式化的,现代男装设计却朝着休闲化方向发展,西服设计中出现休闲西装,职业装设计中也出现休闲商务系列,都反映了服装设计的休闲化趋势。盘扣元素是一种比较休闲化的设计元素,在现代的时尚品牌服装中,很多品牌的系列设计中都能经常捕捉到盘扣的影子,盘扣元素的融入极大地提升了服装的休闲性和雅致感[3]。如图4所示是“花笙记”品牌的服装展示,这套服装设计非常休闲化,特别是服装门襟上采用的盘扣工艺十分显眼。这种盘扣是传统的直盘扣,其面料选取与服装主面料一样的麻质材料,裤腰使用系带处理,色彩以蓝白搭配,体现了极强的休闲风格。“花笙记”在品牌系列服装设计中,不断尝试将传统的装饰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现代时尚方式解读古老的装饰工艺。很多品牌设计中,也普遍存在摸索服装的休闲化发展路径,而盘扣元素的加入,使“花笙记”服装休闲化的特征能很轻松地实现。将中原传统服饰的盘扣工艺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时尚的同时不失雅致与休闲感。
中原传统服饰刺绣工艺的传承
1中原传统服饰的刺绣工艺
中原传统服饰追求的是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6]。传统服饰没有一定的章法遵循,材料使用、色彩搭配和款式工艺等都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这种随意却很好地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风格。中原传统服饰和谐风格集中体现在其刺绣工艺上,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民把刺绣应用在一切可以应用的地方,包括上衣下裳、鞋履、配饰及生活用品等[7]。图5是中原工学院保存的一件清代中原地区传统云肩,这个云肩将红、黄、蓝、绿等色彩协调应用,采用刺绣、流苏、盘扣等装饰工艺,最富特色的当属其刺绣工艺,在不足50cm2的面料上绣花、绣草,绣制飞禽走兽。面料使用了棉布和丝穗等,缝制工艺有镶边、滚边等,但是整体上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突兀或者跳跃,依旧十分和谐。
2刺绣工艺在时尚品牌中的传承
现代服装设计游走在加法设计和减法设计之间,设计师经常糅合大量设计元素,将一些单独看来很优美的元素进行叠加,营造设计作品的视觉和谐[8]。中原传统刺绣工艺却能用简单的元素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无论是其大胆的撞色搭配,还是其多种面料的拼接缝制,抑或复杂的图案纹样,综合设计在一起能给人一种充分的和谐感,这种和谐风格应当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学习和应用[9]。刺绣工艺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吸引受众目光,能够将多种色彩、多种面料协调应用的工艺,刺绣可以贯穿,营造和谐统一的风格。渔牌服饰历来注重对传统刺绣工艺的现代传承,不断尝试传统刺绣的创新应用,在刺绣色彩和面料及针法工艺设计中,总能将各种元素和谐的运用在一起[10]。如图6所示是渔牌服饰的一个刺绣围巾和刺绣包饰,不仅尝试了刺绣与不同面料的搭配,还实现了传统刺绣图案的现代创新。现代的时尚服装品牌可以通过借鉴中原传统服饰的刺绣工艺,营造其服装风格,与此同时,对服装品牌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进行综合提升,从而开发风格统一的系列产品。渔牌服饰的成功说明传统刺绣工艺不仅能够应用在当下流行的丝绸、麻质和纱质等面料中,并且在装饰工艺上能够与褶裥、亮片绣和珠绣等多种工艺进行融合创新,色彩也可以大胆使用撞色等色彩搭配,实现比较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传统艺术元素范文2
1.1内涵解析
艺术设计包括多个范畴的设计内容,例如,广告、服装、产品包装、产品外形等方面的设计,这些设计对一个时代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优秀的设计艺术可推动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现代设计应体现当下的新理念、新思想,并保留传统的设计精粹,利用恰当手法融合二者的契合点,实现传统元素、现念的充分结合,塑造独具风格的设计作品。此外,现代设计会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如,现代文化、社会条件、经济因素等。新时期的艺术设计要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柔和、包容的思想看待很多新出现的元素,尝试融入各种新兴的表现元素,实现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1.2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在发展中呈现出“新”的设计美感,要实现艺术设计的“新”发展,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尤其要注重美学元素的融入及创新。彰显设计之“新”,不是盲目地接纳所有新事物,也不是一味的尊古守旧,而是融合两者的优点,既传承中国美学的传统精髓,也要促进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艺术设计的现代创新既要对传统美学进行突破,也要传扬传统美学的精髓成分,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美学的表现元素,全新界定传统美学的风格、内涵及视觉效果。现代人们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新要求,设计者应善于挖掘各种表现元素,巧妙运用恰当的手法,将美学元素嵌入现代设计中,实现传统美学的突破发展,形成有现代性的设计艺术,不断丰富、繁荣我国艺术设计的美学成果。
2、传统美学表现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研究
2.1传统美学表现要素
传统美学包含各方面的表现元素,主要体现思想、文化、形象方面的特征,元素内容丰富,例如:绘画、陶瓷、汉字书法、刺绣、剪纸、皮影等艺术。这些艺术流传至今,许多要素已演变为另一种全新的演绎方式、表现效果。基于此,设计人应以“发展眼光”看待艺术设计工作,深入感悟美学元素的内涵思想,以新思路、新方法表现方方面面的美学元素,充分展示出设计作品的意境美感,提升现代设计的艺术品位,实现传统美学、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创作出兼具传统性、时代性的设计精品。
2.2美学元素结合于家具设计中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对家居用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高档次的现代家具被设计出来,其中,中式家具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其典雅古朴的设计风格深受现代人的青睐。设计者不能简单照搬古典美学的设计形式,而要能够展现其中的内涵思想,以提升中式家具的设计美感,实现古典、时尚风格的设计融合。总体来说,现代家具设计中糅合古典美学,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新思路,但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切莫将其理解为简单怀旧,而要以“创新”、“反思”的态度对待传统、现代元素的结合问题,创作出更多带有古典意蕴的现代中式家具。
2.3美学元素结合于服装设计中
服饰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采用复古手法实现各种新、旧的拼接融合,能够体现现代服装的独特美感。现代服装的复古设计运用于色彩搭配中,可呈现两极化的视觉效果,即同一种色系的协调设计或不同色系的撞色拼接。此外,不同材料拼接也能获得非同一般的搭配效果,例如:缎带、精锻组合或古典纹样、缎带相互结合等。这种古典、现代元素的充分融合,将复古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2.4美学元素结合于包装设计中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现代设计的理念转变,新的材料、工艺引入产品包装的设计中,促使包装艺术展现出新、旧元素结合的设计风格。另外,国外的设计理念也对我国包装设计产生影响,为了打造兼有民族性、世界性的包装风格,设计者应在融合传统元素的前提下,吸纳国外的优秀元素,利用现代技术整合古典元素与外来元素,科学渗透传统的美学理念,提升产品包装的艺术内涵。
3、结束语
传统艺术元素范文3
传统元素与面的构成相互融合的创新艺术设计当中的面没有厚度,仅有宽度与长度,并且面的给人的感觉较为深邃、稳重、大气,并且给人的视觉造成较大的冲击力;此外面还可体现出动感、节奏、错觉与透明的质感。按照面的这些抽象语义或者是特征可对传统的元素进行切割、重叠、简化或者并置等方法进行融合以及创新。把传统元素当中的可塑造部分进行简化或者分割为面,再根据设计的意图与目的,重新进行组合与创造,使之形成面的结构,从而增强人的视觉效果。
传统元素与肌理构成相互融合的创新肌理作为当代的表现语言形式,所象征的含义给人无尽的想象,还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与记忆,为此运用现代设计的构成意识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例如,靳埭强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封面的设计时,充分运用肌理构成的手法进行语文汉字线条的革新,对“语文”字体与水墨肌理相互有效结合,赋予了文字这一抽象的元素全新的意象。
传统元素在抽象几何审美方面的创新
抽象的几何图形对于平面的设计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与使用价值,几何形式当中的语言具有构成主义、至上主义以及立体主义等风格与特征。此几何图形虽在艺术理念、哲学思想等方面不同,但在艺术形式、语言以及特征方面大体一致,采用简练的几何图形表达抽象的主题或理念,符合艺术设计的形式需要。因此进行艺术设计之时,应该充分运用传统元素,结合设计的理念与主题内容引入几何图形,有效组织不同元素间的顺序,确保传统的元素含有现代设计的内涵与特征。例如,陈楠设计的《甲骨文•六感》海报,就是用几何化的图形代替了甲骨文的手工雕刻线条,并且使用先进的科技方法结合现代的理性构成形式进行创新,使海报得到有效的重组与规范。同时也使甲骨文包含的数理意象进一步得到提高,在对传统元素进行传承及突破的基础上,提高了甲骨文的审美标准。
传统元素在解构主义审美方面的创新
解构作为当前有效的创造方式之一,主要是在绘画、建筑、设计以及雕塑等领域使用,德里达中的解构主义哲学对解构创作的影响较大,并且还是解构形式的创作理论基础。同时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为相对关系,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衍生,结构主张对传统主义的离散与消解,模糊性较强,追求的是不确定的意义或形式;而解构主义则是强调解散、片段、不完整、分离以及缺少等主张,并试图打破传统的疆界进行创新。因此现代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设计的实际需要,使用解构方法结合传统的图形元素进行设计的创新。善于利用叠合、错位、重组、分解以及残缺的解构形式打破固有的形象,从而有效对我国的传统元素进行局部或者片段的分解,使设计得到重新组合与创造,最终体现设计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设计者陈幼坚在对时钟的设计中,采用解构方式通过分解书法字体,将中文书法替代钟面内的阿拉伯数字,并抽离其中部分书法的笔画,使中文字体给人残缺、分离、不完整的视觉效果;同时有效将“九”字的部分笔画延长并设计为时针,恰好与钟面上的字体完美相应,感觉时间似乎为静止或者等待的状态,由此引发人的无限想象。设计者将文字的残缺与机械的动态相互巧妙结合,这样的设计较为新颖独特,同时也提高了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能力与运用。
结语
传统艺术元素范文4
设计界也是如此,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利用他的位置,将传统元素运用于设计中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重新认识与挖掘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传承传统文化,这些是作为现代的设计者要思考的问题。传统艺术设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智慧与才能,延伸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现代艺术设计只有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秉承民族传统精神才能有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才能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艺术设计中,而不是被同化甚至堙没。“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装饰,指用各种壁饰、灯饰、柱饰、门饰等手法美化主体,使主体既不丧失其功能,又具有一定的美感形式。中国传统风格多采用对称的构图方式,有的庄重优雅,有的宁静雅致而简朴。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中国风的体现,是将传统风格中一些典型的符号,如屏风、窗扇、藻井以及明清家具的一些造型元素运用在室内布置、家具设计、陈设设计以及的色调复古设计等方面,以求达到“形”“神”兼备。同现今的“国学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回返”传统,肯定和尊重稳重朴素的传统美学,推崇自然、结合自然,这种传统的回归同样适用于现代装饰设计。传统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不仅仅是做到传统元素的提炼、传统文化的复古,更应该是应对当下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室内装饰中多采用木料、天然织物、石材等自然材料,利用材料的自然美、纹理美等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对自然亲近的渴求,这也是对社会和自然的法则、伦理的肯定和尊重。
2关于中国现代装饰设计
然而现在中国的现代装饰艺术奉行“拿来主义”,只是单纯的将传统元素搬入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导致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设计也称不上设计,只能是抄袭或者是重现,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发展可言,中国的装饰设计只会走向灭亡的另一端。创造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创造不是拿来主义,抄袭前人与洋人的东西,换汤不换药;也不是裁缝,将拿来的拼拼凑凑,缝缝补补。观每一位艺术大拿和设计大师,他们的成功源于一种积累,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他们的底气是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追求的结果。现代装饰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照搬传统和设计裁缝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较好的反映出符合潮流的传统,时尚的传统。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提炼、混搭、拼接、嫁接等方法,折衷吸取历史主义、古典主义、装饰主义设计元素,借鉴传统风格,但这一切又都秉着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中式风格中独特的“中式符号”及文化底蕴演变成一种居住时尚与潮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和追捧。在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中我们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折衷的方法,利用后现代的设计手法,简单临摹中国古代家居文化,尤其以明代为典型代表,当然不是简单的抄袭拓写。例如在不同的个案中,选取古典元素时要融入个人对古典元素的体验感觉,才能满足不同的人对家的个性诠释,否则便不能称之为家。中式传统的回归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设计理念结合符合当代人得审美要求来表达我们内心对东方文化回归的渴求,这样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里又揉着传统,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的内涵是历史民族精神延伸,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这些带有“中式符号”的现代生活将变成流行的趋势。贝聿铭先生是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更是让每一位中国设计引以为傲的建筑师,在他的很多设计中运用到了他的故乡——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让很多人在他的设计中感受到一种思乡的情怀,在现代建筑中注入传统文化情怀,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精髓的至高境界,也是贝聿铭这些大师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3结语
传统艺术元素范文5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 动画内容 音乐 新意
2007年动画电视剧超过6亿的收视观众,取得了超越国外动画收视率的成绩。《虹猫蓝兔七侠传》、《福娃奥运漫游记》、《小鲤鱼历险记》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几部动画作品。反观国内动画界,在理论上,关于动画创作本土化风格的建立和动画创作应该走出传统的争论依然继续。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本土化和国际化成为艺术创造的热点。在动画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依然可以冷静地从国际上看到中国动画本土风格的缺失。“有评论员曾说。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国产、外来,赢得民心就是好动画。的确如此。国外的优秀动画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各个流派分得非常清晰,日式、韩式、美式动画都各具特色,但是惟独没有中式动画。一些业内专家坦言,我们一些不错的国产动画片,借鉴了日韩风格或者欧美风格。”中国动画创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本土特色又何来走出传统。同时在追求本土化创作中出现简单的逻辑:一提到本土特色动画,就会出现大量的水墨、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艺术元素。比如展现江南水乡题材的动画,在绝大部分影像中出现水墨荷花,似乎传统艺术元素的出现就能传递中国韵味。传统艺术元素本身的确具备识别的象征性。但滥用和堆砌使传统艺术元素沦为悬挂的点缀物,没有跟动画内容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逐渐演变成僵硬的符号,不仅让传统艺术元素失去厚度,也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视觉厌恶。追求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动画作品,并非所有的题材类型都适合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来表现,也并非一味地呈现传统艺术元素就是本土特色。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打破动画创作追求本土特色的颈瓶呢?对环球数码深圳公司的短片《桃花源记》进行赏析,希望能找到一些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包括:篆刻、秦砖汉瓦、京戏脸谱、国画、桃花、皮影、笛子、二胡、鼓、古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意象资源。就看创造者如何恰当使用。
一、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要符合动画内容的表达
《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将三维手法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而成的动画短片。本片获TBSDigiCon6+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和2006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奖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平淡自然的笔触展示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相通的心理体验。动画《桃花源记》保留了幽远美好的想象,影像的再造契合了国人深藏的宁静安详。这得益于影片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成功运用。影片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表现故事画面,运用陕西民间皮影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用传统乐器衬托情感,再现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即国人文化认识的趋同心理――找寻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国画的泼墨写意、皮影的人物传神都保留了对桃花源悠远祥和的意境想象。
1、用水墨画展现桃花源,使文字和影像找到了最好的转换方式
影像和文字,本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影像的出现往往会破坏文学意境的想象空间,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追求的正是写意的时空神游《桃花源记》用国画技法对桃花形象进行突出描绘:从静止的色彩渲染到“落英缤纷”的诗意映衬,再到整体桃林的泼墨呈现,无不凸现对桃花源的向往。桃花是中国文化意象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各类诗词的意境中。影片的画面背景如山石、林木、水流采用的是水墨画和工笔画结合的形式。或若隐若现,或豁然开朗,迎合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世外桃源的想象空间,带来“得其形似有画,求其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2、用中国传统皮影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得其神似
《桃花源记》的故事沉淀了太多的想象。人物过实地刻画会限制想象的潜力。该动画选取中国民间传统的皮影技术。并采用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皮影的艺术概括力和张力,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追求中国文化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桃花源中出现的捕鱼人、官员、妇女、孩子等人物的脸谱造型生动形象、夸张幽默:人物服饰或粗犷或浪漫。用象征性的线条勾画出不同性别不同阶级人物的特征。比如影片开头官吏鞭打捕鱼人的场景,捕鱼人脸上几道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当时百姓的形象,至于主人公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就由观众自己去揣摩。桃花源房屋里的装饰采用传统的剪纸画,甚至影片里家禽形象也以日常生活中的剪纸图案出现,增加了亲切的审美体验。
传统艺术元素在《桃花源记》中的成功运用。在于动画所表现的内容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意韵。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酣畅自然。因此传统元素在动画的运用,首先要考虑的是动画内容是否与传统艺术元素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用传统艺术元素不加修饰地表现内容。同时传统艺术元素应该活在整部动画内容里,是在运动中表现浓郁的本土情调和风韵,不是意象单独的呈现,也不是符号化地随意堆砌。
二、传统艺术元素的使用要契合人们积累的情感体验
对传统艺术元素的钟爱说到底就是对共通审美体验的挖掘。传统艺术元素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也渗透在听觉中。《桃花源记》除了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等多种视觉艺术元素之外,声音与画面、人物巧妙地融合,达到音色画的统一。二胡、古筝、笙、锣鼓、镲、笛子等多种传统乐器综合运用,需要表现节奏感的时候使用电子乐烘托,人物的配音也相当到位。音乐对画面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背景音乐和剧情情感的默契搭配,激发观众潜在的情感,是《桃花源记》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有着最简单的情感体验,比如铜响乐器镲对喜庆氛围的展现,二胡对悲伤的诠释……虽然这些单纯的情感感受并不一定科学,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有着简单而一致的心理感觉。这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的长期积累。影片表现丰富情感时,就采用了不同的乐器,比如用古筝颤音晕染水墨山水拉开背景画面:用古筝、笙、笛子等乐器混音,照应渔夫追逐小鱼前往桃花源途中的急转水流:用笛子锣鼓、镲表现桃花源里妇女儿童嬉戏喜庆的氛围:用古筝、笙再现秦时的战乱气氛:用二胡的凄凉渲染子骥临死时的绝望……各种乐器由于音色的差异,会带来不一样的情感感染力。影片放大了这一简单的听觉感应,不同的情感借助了相应的乐 器,视觉和听觉的审美统一,使观众能够融入影片氛围。
动画声音效果是国内动画比较薄弱的一块,音效人才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数字短片大赛上,荷兰导演Peler先生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中国传统音乐有他独特的魅力,但是在选择配乐时,中国学生偏爱西方音乐。对此感到困惑。”《桃花源记》对传统乐器的综合运用。激发集体无意识的审美体验,或许能给流行音乐泛滥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好民族音乐带来一些启发。
三、传统艺术元素的创新
1、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技术的介入,要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纯粹地玩转技术,只能使动画沦为游戏。技术的使用要保持影像风格的统一,形成一致的审美体验。《桃花源记》冶理地借助了技术的进步,给传统艺术元素带来新意。
(1)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以融合。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各种乐器被巧妙地糅合。多种表现手法相互映衬,视觉和听觉的音画同一,皮影剪纸的平面性和3G技术立体感的对比,水墨工笔画交叉使用与皮影人物虚实飘逸的相得益彰,都使传统艺术元素产生新奇的效果。
(2)3D技术打破皮影戏原有的限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灵活流畅。运用不同皮影造型之间的搭配和人物转身痕迹的加强,刻意放大皮影转身时的动作幅度。突出动作的痕迹,增加视觉冲击的立体感。皮影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国内外观众带来新奇。导演陈明认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技术赋予影片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比如应用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使皮影在表现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3)CG技术拓展了水墨画面语言,随意表现水墨的浓淡虚实,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
全球化的探索,首先带来的是技术的革新,同样技术也是本土特色得以发扬的载体。《桃花源记》对一些背景和细节的处理上没有充分体现3D技术的动感优势。背景铺开的时候过于死板,尤其是远景,只是画而非“动”画:细节上。水花停顿的时间过长,雪花飞扬的场面显得生硬,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动画技术还需要加油。
2、传统艺术元素与思想精神的融合
流淌在影片里的韵味,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元素。还在于意蕴和内涵的传递。这也是动画真正动人之处。中国动画依托传统艺术元素,不单纯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应该有一种审美思想贯穿其中。传统艺术元素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而影像呈现的精神魅力能使传统艺术元素更具幽香。如《桃花源记》的流传就赋予桃花更深厚的美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如安贫乐道的精神、对自然的亲和、诗意的生活态度,天人合一等等,都是创作中珍贵的美学思想。《桃花源记》中对剧情的一个改编是比较成功的:故事结尾,渔人从桃花源中偷藏的一枚桃核,最终长成一棵桃树。此处的桃花为现实中的灰暗色调带来了温暖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作者对桃花源是否存在的态度。动画的本土化追求,需要创造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熏陶是个性产生的关键,“动画设计应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如日本的动画造型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动画造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受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美国动画在造型上突出个性和幽默。日本动画则更以青春魅力、东西合壁的造型取胜,强调一个有魅力的角色胜过一切。”美国的《花木兰》虽然讲述的是中国古老的故事,但借用的只是中国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动画人物贯穿的精神内核还是美国式的: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和美国式的诙谐幽默。《花木兰》依然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动画风格,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传统艺术元素范文6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摩崖石刻等等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之一。中国的造型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传统艺术体系进行了物质化再现,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和意识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 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元素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态。
在标志艺术设计中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上审视,从未脱离世间万物的“象”和“形”、并对物象高度简约化和概括化的汉字,无疑是一种深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将之运用于现代的标识设计中,将为现代设计开拓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造空间。我们的身边其实已不乏成功的范例。如“中国银行”的标识,就是在古代铜钱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很好地象征了安全与诚信;再如永康旗王茶叶有限公司的标志,把几片茶叶并置到“王”字的笔画布白之中,整个标志以茶叶的简化形态组成一个王字,同时有如一面迎风飘举的大旗,极具王者之气。这样巧妙而完美的结合,既简洁生动,又具有民族特色,让人过目不忘。在2008年奥运会的标识设计中,汉字的巧妙应用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现代气息。
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这是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发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侪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再重构,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成功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古典塔形生硬地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契合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在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中,传统的“色彩”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的色彩。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提出了中国“原色”,即阴阳“五行五色”之说,所谓的“五色”由黑、白、红、青、黄构成。像古代象征帝王皇家尊贵的明黄色,代表中国审美个性的青花蓝,及中国民俗象征一切吉祥、喜庆的中国红。包括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以红、黄色为色彩元素。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也成为中国的代表符号,充分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已形成独特的色彩原色观念。传统的“色”同“形”一样,给设计者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沿用至今可以说被设计者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中国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就是根据中国民间剪纸、京剧脸谱、民间泥塑、古代服饰等传统颜色进行的再创造。例如《中国民间文化生态调查》丛书,在整套丛书设计中,书脊锁线,大胆使用民间年画鲜艳的原色,强调夸张对比,呈现色彩缤纷的视觉张力,是色彩应用中的杰出典范。另有吕胜中的《小红人的故事》一书,以剪纸的图形作为设计元素,用色上借鉴民间剪纸的色彩语系,单纯凝练,简约鲜明,红黑对比的色彩效果非常夺目。
与西方书籍装帧艺术设计追求外在的视觉冲击力不同,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注重可感的形质中内在的气韵。传统中国画把气韵生动放在“绘画六法”之首,现在的装帧设计中,有很多设计者运用中国画的虚实疏密、起承转合、计白当黑、谋篇布局等变化规律,营造中国书籍装帧独有的气韵之美。另外还借用中国画的写意传神,追求“笔不到而意到” 的境界,更加注重内心体验的审美感受,达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寄托精神向往的功能。在这一方面不乏其例,如曹辛之先生设计的《九叶集》、台湾柯鸿图设计的《春泥》、宁成春设计的《读书文丛》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儒、佛、道家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在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推陈出新,是没有出路的。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应该走一条既适合我们自己国情,同时又跟随时代潮流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之路。创作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传统元素要与现代艺术设计合理结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设计中自然反映,并非生硬的照搬传统风格元素。所以设计的传统文化灵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自然情感流露。
参考文献
[1] 鼓吉象.艺术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 《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享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