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范文1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浙江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毕业生调查,有45.5%的人认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社会适应性不够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包括无法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应用性文本生疏”)等;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人际关系难于处理”);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毕业生认为中文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2]。

2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结合教育的必然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岗位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但也有许多岗位需要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技术和体能,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在现实中得不到就应有的发挥和应用,大学生就感到就业并不比高中或技校的学生优越。因此,教学实用主义也就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这样也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结合教育。走产学结合之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加强与产业部门的联系,让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其目的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倡导产学结合,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3]。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3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范文2

教育部2002年5月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了发展目标: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100%。由此看来农村地区艺术师资的培养时间紧、任务重,关系到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继续中文兼美术班的教学科研探索,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获悉:我省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匮乏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虽然我国师范院校基本上已按地域性分布,但艺术类师资的总量还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的需要,农村学校担任美术课的教师多毕业于师范学校(中专)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专业学习,但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担任过两门学科的教学;

2.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由于分科太细,专业性太强,知识面狭窄,不能“一专多能”,同时他们对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及学生的认识水平都无法适应;

3.虽然有一些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自农村,但他们从思想上也不愿再回到农村。上大学是跳出“农门”的思想根源来自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一时扭转不了。导致很多毕业生流向城市打工行列;

4.农村学校规模小、数量大、学校分散、经费和编制都受到限制,加上其他原因,“养不起”只能任一门课的专职美术教师,美术课只有让一些“副科”老师兼任;

5.在一些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部分兼职美术教师具有民间美术传统绘画技能,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培养,学历不高。

教师的培养一般分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长期以来教师的职前教育基本是一种学历教育,因而一直受到普遍重视;相对而言,职后教育受重视程度要逊于职前教育。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明确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我国教师培训的基石和精髓之后,在重视职前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后教育,也是师范院校教学改革中新的发展思路。针对我省偏远地区的美术教育“贫血”现状,我校成教院针对皖南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以“成人夜大”、“函授”的教育形式在一些较偏远的县城设立教学点。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联合。针对农村学校在职教师提高学历的需求,已培养了一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兼职艺术教师队伍,为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的来源拓宽了渠道。

笔者在担任几年农村在职教师“函授”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农村学校教师的交流,发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一大批热爱农村孩子,善于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熟悉农村学校的教学规律,熟悉地方文化,掌握一定民间艺术技能的教师和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培训完全能胜任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因为他们有高师课堂培养不出来的教学经验,他们热衷于教学工作,能因陋就简地寻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农村学校现有的潜在力量。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善农村艺术教学的薄弱环节,需要大量的艺术师资。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潜在人才资源,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无疑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最有效方法。

二、针对文科类教师培养农村美术师资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正朝着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目标前进,从而调整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总结过去师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中过多强调学科本位,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等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情况。根据我校中文兼美术班的教学经验和文学与美术理论互溶互通的原理,笔者认为:在农村学校的文科类教师中培养美术兼职教师是为农村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其理论依据是:

1.美术与文科同属社会科学范畴

它们之间的理论知识体系息息相通,从古到今绘画艺术与人文学科更有着相互融合、相辅相存的亲源关系。如中国画就是诗,书,画一体的艺术门类。在普通教育领域中,美术与文科共同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教育任务。在文科类教学中离不开美术的配合,如教材中的插图、诗配画和连环画、黑板报、教学挂图、幻灯片等。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如教学中的教案编写,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对绘画理论的解释和作画过程的表述及对创作思想和审美意蕴的解析等。

2.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的方面看

文科的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及其人文知识,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前者以工具性、知识性为主,后者以认识性、创造性为主,因此两者存在着互补性,即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审美能力的辅助。在美术基础教育中需要语言的启发、解释、表述。而且语言艺术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造型艺术的感受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对普通教师的全面素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具有一定文科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再学习美术专业,自然会与其自身文学知识相交融,文学与美术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选材角度、不同的技巧有助于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实现自我

就人才培养而言,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材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长。文美兼习,融汇贯通完全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文科教师再学习美术专业并不是仅仅让学员多掌握一门不同学科的知识,两个专业简单相加只能形成油与水的关系,而文科与美术可以是互溶互渗、相辅相成的。

三、针对成人教师认识水平确定教学思路和课程框架

以我校在皖南山区黟县教学点的“美术特色班”为例。

美术特色班性质学制:师范类成人大专班学制三年。

美术特色班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文科类教师(由当地教育局和学校推荐)及一些兼职美术教师(多为中专学历)。

考试方法:由我校组织辅导美术专业课,统一参加省成人高考。

2001届美术特长班学生情况调查

作为职后教师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美术特色班的教学对象都是有一定教龄的师范院校大专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所以教学大纲中的相关公共课可以压缩,集中教学。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针对成人在职人员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来调整美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其思路有以下几点。

1.特色班的教学计划主要根据大专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结合有一定文科基础的学员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针对入学时学员美术水平不整齐的情况,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调整,试行把美术课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技法课。主要是绘画基础技能训练。绘画技能是普通学校美术教育中区别于其他学科特点,也是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在美术基础技能训练中,我们试行以素描写生和水墨画为重点,要求学员对两种技能的有关知识和具体技能掌握得较熟练,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技能,这时原有的美术技能就会产生正迁移效果,就会使学习新的美术技能变得容易和迅速。教学中,注重发挥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把绘画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弱的组合,互帮互助。二是阅读课:针对有一定文科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采取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后,师生共同交流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为中外美术史、美术评论及当代名画欣赏等,课前由老师确定内容,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因为美术史的发展和文学史的发展有很多相关联的历史背景,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具有较丰富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鉴赏水平之上。教学中主要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师生共同讨论。三是辅导课:对那些在中小学教学中涉及但又不可能开足的技法课,采取课余时间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辅导和评讲的方法,同时借助电视台的美术讲座、美术技法大全VCD等现代化手段,聘请当地学校的美术教师定期辅导。定期举办作品交流会,充分利用美术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2.在理论课的设置上力求文学与美术的贯通

如在“艺术概论”的教学中注重了文学和美术的共同特征,即从两者不同的创作过程和鉴赏方法的比较中得到了更深的理解。再如增设“诗画鉴赏”专题课,将文学欣赏与美术欣赏融为一炉。以历代大师诗画作品为教材,用艺术概论为理论,去认识文学与美术的相通与不同。以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的交叉学习开阔艺术视野,拓宽欣赏知识面。

3.开设特色课

在皖南山区,古建筑群是保存较完好的天然艺术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木雕、石雕、园林景观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品,蕴含了祖先们的文化渗透和发展,是学习民间美术,研究传统美术文化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就地取材,将写生课、史论课、创作课都围绕古建筑中的艺术形象,让学员能深入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以此为基点,把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提到一个较高层次。并鼓励学生深入当地的美术雕刻工艺厂、文化馆、民间木雕艺人的作坊,拜师求艺并聘请民间艺人上堂教学、传授技艺。

四、美术特色班的作用

美术特色班的培养大力加强了农村学校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为教师队伍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如:

1.在不影响农村学校编制的情况下,扩大了美术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培养了三四名能担任美术课的教师,改变了过去美术课只有个别人可担任的状况,学校可择优录用;

2.一些原来担任美术课,对美术有一定专长的代课教师因此获得了学历,使他们安心教学工作并在教学上精力集中。这些代课教师中大多对美术或民间艺术有一定特长,有的就是民间艺术家;

3.农村学校的一些学科由于招生数量改变,而多出了一些超过实际需要的教师,特色班的学习使他们有了重新学习转岗的机会,虽然他们的美术专业水平较弱,但他们更珍惜新的教学机会,工作更努力;

4.为了提高学历,农村学校的一些领导也参加了特色班学习,懂得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为美术教学管理提供了保证;

5.对本地区文化遗产中的木雕、砖雕等民间美术的欣赏与学习培养了教师们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为他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溶入地方美术遗产内容打开了思路。

实践告诉我们: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成人学生的经验积累是必要的;同时要使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这样容易建立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展开,以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要通过学科内容的结构化调整,处理好系统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关系,把教学内容,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三者辩证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