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新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新阅读

新课标新阅读范文1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新闻的“六位侍者”》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5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

H:结果如何(How)

如果把这六个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前面明明说“把这六个要素串起来”,结果却只串起来五要素,那一要素呢?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才完整,“某人某时在某地为某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先生到重庆》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记者像追着新嫁娘似的追进了张公馆,郭沫若夫妇也到了,毛先生敞开了外衣,又露出了里面簇新的白绸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这段话中,上文并未提及“露出了里面簇新的白绸衫”,因此,这个“又”字究竟照应那里,便全无着落,应删去。而“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生疏” 一句,显然存在着主客倒置的语病,应为“他显然对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很生疏”,或改为“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他显然很生疏”。

仍是这篇文章,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我以为他下飞机发的中英文书面谈话甚为原则。”此语极不通顺,应该为“我以为他下飞机时发表的中英文书面谈话讲的是最为原则性的问题”。

还是这篇文章,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 “他拍着中文书面谈话说”,为什么要拍“中文书面”?什么叫“谈话说”?疑为“他拍着中文书面谈话稿说”。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新闻工作者在写作上可能毛草些,但文章选入教材时,编者已“略有改动”,不知都改动了哪里?

新课标新阅读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基本的一项。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但有的教师未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实质,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新增内容,使得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待解决。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开辟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呢?

一、充分阅读,感悟文本

阅读的中心环节是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语文阅读目的在于学习语文,在于弄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因此,阅读教学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诵读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感悟文本。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的前提下,让学生复述课文,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阅读。阅读教学要先读后教,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去思考。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地方,教师不必多讲,要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如教学《小巷深处》时,可以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诵读全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再让学生为课文拟一个副标题去读文本;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再读文本;最后让学生细读、精读文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训练复述、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实现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个性阅读,体现人文色彩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验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个体的素养、文化差异会作用于阅读过程,他们的阅读感受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任何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自身的感受。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评价者,如果一味地按照参考答案来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过程,不能只看重结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筛选信息、思考、表达,经历的这个过程其实最重要,而结论对错无关紧要。其次,要善于激励学生。激励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最后,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学生看问题可能会出现片面化、偏激化,但他们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如果静止地看学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自主阅读,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学生作为一个阅读者,他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自主阅读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知,自己分析,自己思考,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激励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积极发问,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读转变为主动地读。其次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创新精神。学生的自主阅读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开始阅读时往往不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经历与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弄明白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再结合文本特点进行阅读理解活动。比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后有的学生发问: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因为它是以‘我’的口吻写的;于勒是不是真成了百万富翁?于勒做得也不够好,他欺骗家人;菲利普夫妇是不是真沾了他的光呢?等,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给以具体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逐层剖开文章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指导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方法得当会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强化朗读。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叶圣陶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朗读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诵读中能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感悟语言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粗读与精读、快读与慢读相结合。知识是无穷尽的,面对知识的海洋,必须采取精读与粗读相结合的方式。略读是筛选有用的信息,精读是对重要信息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揣摩、鉴赏。最后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知识。阅读要注重眼、手、口、心并用,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阅读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阅读效率的提升,更需要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坚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扩充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推荐一定范围的书让学生阅读,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课外阅读效果的检验,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给同学们讲述课外阅读的体验,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也可以开展小组读书竞赛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根据不同课文进行阅读指导,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读、细细品,组织训练,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去阅读语文,陶冶情操。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学到渗透着这种思想感情的作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培养阅读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新课标新阅读范文3

【关键词】语文 新课标 阅读理念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按照现代解释学的理论,阅读是一种对话。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与文章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远隔千年之遥、万里之远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如读《逍遥游》,学生能感受到庄子辟阖的文风;读鲁迅作品,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寓博大精深于嬉笑怒骂之中的文风。阅读学上的这种对话理论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然而,这种对话理论远在两千年前的《孟子》一书中就有精到的论述。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论,实际上就是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和作者、文本之间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跨时空的、无声的对话,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只有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读者才能真正读出文本的内在含义,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孟子的这种阅读理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经过后人的继承和发展,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新课标的颁布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论一种继承和创新。具体表现在: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这种观点正是对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论的最有力的阐释,是对这种理论的最直接继承。但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发展,那就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形式。因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教师要依据文本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这必然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阅读教学除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之外,还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种对话也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教师必须首先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 ,这就是一个以教师个人的意“逆”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志”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深层对话,合理、科学、有创造性地理解文本及其作者,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客观、合理地理解文本的原意,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要寄托的本意。也只有在理解了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行阅读的提升,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也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是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出来的。它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托,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新课标新阅读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51-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情境,以读为本,引领学生去感悟文中蕴蓄的内涵和诗意,去品味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作者的情意,积累妙语佳句,接受人文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新课标下两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分析

当下有两种比较流行的、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其一,传统的"知识化模式",其二,西方的"逻辑化模式"。前者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积累,以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为一般的阅读程序"解释重点词汇――进行分段处理――总结归纳思想要旨――课后练习训练";运用这种模式是把阅读当作了"碎片化"知识来学习,阅读仅仅被视为学习的工具,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十分有利。后者注重是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培养,这个模式在教学中比较难把握,一般为"问题引导――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写作练习"。运用这种模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敢于思考、爱思考、积极表达和明确表达的逻辑能力。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感性的表达,所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可偏废其一。

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转变教学模式。教学中不能只依靠"知识化模式"单独的教育方法,或则是"逻辑化模式"的教育方法,而应该在具体的情形下,适当地选择较为合理的模式,或者在两种模式中穿插着使用。传统的"知识化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语文知识当成被动的知识进行传授,是灌输式和填充式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与学的关系中,老师是主动的施与者,而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当然是可以学到很多的生活和学习的技能,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仅仅作为被动者,却没办法根据自己的天赋能力主动地去学习,从而从自身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健康的个性。这种模式是学生是被动、单一化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地、协作地、探索地去学习,教师在此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角色。两者教学模式交互性地使用。

以语文课程中《背影》一文为例,可以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班上学生总数和学生的成绩高低进行灵活地划分。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也就是带着问题让学生去预习。具体可以分为四种。

(1)生词整理。让学生把本课的生词勾划出来,并且由小组中的一员运用自己的学习工具把本课生词整理出来,主要是对拼音、书写、意思的整理。

(2)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归纳整理。让小组中的另一个成员,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阅读技能对本课进行段落的分层,并且整理出其中的段落大意,最重要的是理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然后综合性地对本课文的主旨大意进行归纳总结。这个课前任务可以让三个组都完成,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让三个组的成员分别上台去讲解,这样可以形成理解、思考程度和角度的对比。

(3)进行课堂讨论,就三个组的讲解内容和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提问和评价。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他们没有理解的、或则对三个小组的讲解有疑问的问题,由三个小组的任一小组进行解答。这个过程可中,小组内的成员任务可以采取小组内循环的模式进行,而小组总的任务可以采取班级内的小组循环模式进行。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参与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进行上台讲解的机会。

(4)以上的步骤都进行完毕后,老师再来对课文的生词、段落大意、上下文关系和中心思想进行一次重新讲解,然后再对比老师和学生的对课文的解读,进行再进一步的讨论,如果有实践的需要,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根据本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总体而言,以上的方法就是把"知识化模式"和"逻辑化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学生自己运用自己的方法和工具获得知识的过程。其次,在小组的协调合作的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怎样进行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怎么样与同学相处。再次,通过充分积极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学习其他人的长处,从而克服自身的弱点,对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也帮助。最后,阅读不限于对课文的理解,而在于引申到更对自然、社会的理解。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关怀的学科,对学生的情感心理、意志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模式如果长期进行下去的话,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极大地提高,从较为扩展的方面而言,也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兴趣。

2.2学会引申,拓展阅读面。课堂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最丰富多彩的还是广阔的生活和多质性的自然。课堂学到的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具有深刻人生体验的知识,更进一步说是技能是一种方法。这些都是人生的入门,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但技能和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生活的实践当中去才有意义,在实践中可以检验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方法是否适用,是否具有普遍性,所谓实践检验真理就是这个道理。通过不断的扩展阅读,熟练地去掌握一门技能的同时学习到课堂上没能涉及到的其他的技能,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对以后进入初高中,甚至是大学大有裨益。

而教师的作用也可以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更多优秀的文章、期刊杂志和阅读网站。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阅读过的好文章,同大家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中学到更多只有单纯、富有想象力的小学生才有的创造性的想法。所以好的方法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2.3实践教学,运用方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而且是较浅层面的知识,教师作为一个主动的引导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各种讨论阅读讨论会、或则班级阅读沙龙。阅读讨论会主要针对的是有兴趣的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交流讨论最近看过的文章、小说等等,让学生在讨论会上交流自己的对其中"字词句段"的解读,也可以交流对小说中的人物角色的看法和作者对场景的描写所使用的方法。关键的是讨论最近的心得体会,在这些体会中学生使用了哪些新学到观点看法与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同时也是对学习其他知识的基本技能。"知识化模式"和"逻辑化模式"的方法应该结合起来综合性地使用,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新课标新阅读范文5

【关键词】议论文 阅读 新课标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议论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是: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注重个性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针对以上两段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用、审美和探究质疑的方法,养成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良好习惯,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挑起两头,一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头是只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水到渠成达到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这次集体备课的理念,我们明确: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应落实以下教学任务:

1.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弄明白作者说了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

例如《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教学思路上可以追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

一般说来,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阅读议论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潜心阅读,精研细思典范文本,学过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练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学生应主动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悟出新意,悟出感悟,领会文章的哲理美和语言美,学会理性思考和表达见解。

新课标新阅读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能力;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中,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浅析如下。

一、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前激趣,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钻”进阅读中去。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比如可不断锤炼课堂语言,力求亲切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变,比如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的课文朗读录音,对一些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可借助电教媒体等等,学生在活动中看到白己的收获,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主动阅读意识。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创”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