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级微观经济学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1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地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明确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本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理性地参与经济,科学地做出决策。

 

二、选择适合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既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解释经济理论、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效用理论时,引入“水和钻石之谜”的案例进行探讨。又要选择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新的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与经济理论紧密联系,并不能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案例呈现即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把案例情境呈现给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案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文字呈现方式,教师通过PPT或者网络资源,将文字材料传递给学生,请学生阅读以做好个人准备。对于简单的案例,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案例的方式,上课时直接叙述案例,并提出案例所需讨论的问题。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视频呈现案例,视频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提出相关问题

 

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呈现案例之后,要根据案例内容、教学目标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在案例讨论环节有方向、有焦点、有任务,对案例有更深入了解。当然,教师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其二,问题要清晰、明了有引导性;其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其四,问题能紧贴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五,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基于讨论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有两个环节,一是小组讨论, 另一个是班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把个人准备和班级的讨论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对案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小组讨论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成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终每组选择一位表达能力强的成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统一汇报。

 

五、归纳总结提升

 

在案例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总结是师生再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蕴含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应设法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不止停留在表面或是一些细节上,而是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纵深方向,力求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学以致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总结时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讨论的现场,对讨论中表现好的学生、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二是总结出学生呈现的基本观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肯定正确,剖析错误,同时对讨论中学生遗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讨论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教师在总结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学生对案例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案例的个性化解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讨论结果正确与否。

 

六、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其对学习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为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新高度。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课程,在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背景下,也应当不断革新,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本文对在当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浅谈几点优化改进的策略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当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用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实践活动,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然而,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少专业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觉得微观经济学太过抽象,本身有种畏惧心理,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选材的局限性,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际案例,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由于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的状态下,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就很难提高。

(二)课堂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和接收,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的授课方式,而且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单一,缺乏趣味性,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参与的主动性也差。依据金字塔学习理论,主动性学习的方式知识保持率最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探究出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借助实验教学资源及其他辅助手段,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的微观经济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层次不鲜明,没有像国外的教学目标那么清晰,国外的学科设置主要有基础课程、高级课程、研讨班等级别,学习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别化。相对国外的课程设置,我国多数财经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层次模糊,多数都将经济学课程设置成专业基础课,造成学习阶段分化不明显,教学目标不清晰,而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就造成学习分化越来越大的现象。其次,我国学科之间的划分界限比较严格,就造成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性学科,缺乏与其他学科交叉,也就会造成对学科前沿的发展关注度低下,不利于学科的教学成果。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更新与优化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各种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及分析能力,对于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设定上,应以经济直觉为首要目标,展开数理工具的辅助教学,重点突出实践教学部分。“经济直觉”是学习者对经济能力的一种自我感觉,是经济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直觉。对于初涉经济学的学生,更要注重锻炼他们的经济思维直觉,对他们以后的知识构建大有帮助。“数理工具是帮助学生掌握数理分析的一种辅助学习工具,教师教授学生使用数理工具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经济能力。“突出实践”体现得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要全面更新和优化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实际运用能力。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微观经济学课程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经济实用能力。

(一)还原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还原情境法,选取典型性案例,借助环境和情景进行设计,把交易过程尽量还原,使之贴近现实生活,增加学生对现实交易的认知和理解。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很多都是国外事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让学生难理解。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上应结合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得实际情况,可以从网络、报刊上选取新闻热点做案例,不仅让学生感觉亲切,也能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教师以春节购买车票为例,帮助学生加强对供给弹性和需求规律的理解;以明星演出设定不同价位门票为例,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消费者剩余及价格歧视的理论知识。以还原情境法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情境的体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经济敏感度。

(二)循环体验法进行实验教学

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经济学课堂中引入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研究潜能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循环体验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应用能力。例如在我校设计得实验课上,学生就可以运用软件模拟企业运营流程,学生通过模拟采购原材料、研发和销售产品环节,增加对企业运营的认知。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练习方式,完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3

对策与建议:

一、工业方面:

1、鼓励和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用

质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加快我县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大量

吸引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来**发展。

二、农民收入方面:

1、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返乡民工自己创业;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进而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用产业的增值来提高农民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宏微观经济学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宏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到经济中的方方面面,不仅理论内容深,而且实践性强,初学此课程者不容易理解掌握。改革开放以来,宏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得到普及,管理类、财经类等专业已将其列为基础理论课。

自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双语教学已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推广和运用。就我国而言,双语教学就是指教师用中、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向学习者传授学科知识。一般而言,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要求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采用英文出题和答题;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

《宏微观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尤其重要,因为它主要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跨国公司、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从事与国际经贸和管理相关的工作,其性质使得他们必须更多地使用英语,否则将无法胜任工作。不仅如此,英语的掌握还将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英语就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他们大多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但其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相当低下,绝大多数学生不能顺利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少足够的阅读量二是缺少英语交流机会。如果实施宏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将会使这一情形有所改善。

二、教学实践

1.教材选用

教材是决定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优劣的重要因素。现行的经济学教材可大致分三种模式:一是主要传授经济学最基本能思想。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著的《经济学》和格利高里・曼昆著的《经济学原理》。二是属于中级经济学,主要运用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初级高等数学讲述经济学的思想。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合著的《微观经济学》、范里安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三是高级经济学。例如:Andreu Mascolell、Miehaeld.Whinston、JerryR.Greea合著的《微观经济学》。

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的是对于经管类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考虑到大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英语应用能力仍然有局限,本课程选用了属于初级经济学类别的教材――世界三大出版业巨头Thomson公司出版的Microeconomicsh Today和Macroconomics for Today,国内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美国上百所大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与金融经典人门教材”。它结合了中西方教材的优点:逻辑严谨而又案例丰富,语言深入浅出。作为原版教材,它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英语锻炼的机会。

2.教学方法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指出: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显然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或者分析工具。学了经济学就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作为一门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它专注于因果关系和行为反应的揭示,使其具有极强原理性。经济学的整个分析工具或方法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经济学原理展现出来的,所以国外教师非常注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一般都会在教科书的开篇或者新学期的第一次授课中将重点经济学原理列举出来。

针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本人在讲授宏微观经济双语教学做了以下的教学安排。首先,对经济学原理的介绍。通过对教材上原理的详细介绍和讲解,使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个基本认识和理解,为理解案例打下―个基础。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授要从抽象到具体。课堂重视案例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使学生体现了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最后,对经济学原理的总结。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本人对所讲的原理进行一个归纳和小结,包括对疑点、难点、重点的强调,包括对原理的高度概括。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对原理的认识相应也经历了一个了解一理解――深化的过程,有助于将原理内化到自己的脑海中,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了经济学的趣味性。与其他许多枯燥的学科不同,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经济学按用Samuelson的说法,天生就是一个有着无多魅力的“睡美人”。本人主要先通过引入ABC的经济案例节目,从美国的经济问题引申到中国的经济问题,如房价泡沫、教育高收费和环境污染、中国的经济增长等,同时还进一步将经济学理论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去找寻蕴涵在食堂、课堂、寝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等学习生活场合中的大量经济学事例,向学生讲授身边的经济学,使学生感到经济学可亲可爱、可触可感。通过这些教学,强调了经济学的应用性,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激发了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在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注意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本着双语教学的落脚点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在此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在宏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用英文讲授,重点、难点知识再用案例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授课过程中使用英文时要循序渐进,尽量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保证学生在反复的练习和沉浸式的英语氛围中学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个课程进程中,英文比例保持在80%以上,极大强化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

3.教学反映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这门课评价很高,评分达到了96分,普遍反映: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课堂互动气氛良好,英语英语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05、06工管双语班的同学,不少同学在大一就通过了六级考试,有的同学甚至在六级考试中取得了600多分的高分。他们说,通过宏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对英语的提高,远远高于大学英语课对英语的提高。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我校双语教学推广有很大的作用,促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把英语授课的教学方式推广发扬。

三、经验总结

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为学生提供日伸说英语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同时有利于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的提高,这是本人双语教学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

下面总结了从事双语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1.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双语等习热情

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确立与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身心成熟度相符合的双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又不会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是情感关注的重点。师生间所建立的真切交流、帮助学生即时发现问题、排除困难的措施、教师给予的赞同与认可等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提高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热情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克服对外语的畏惧心理,使每个学生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双语课程的学习中来。

2.重视教学工具的质量和多样性

教材尽量选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可以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采用多媒体授课,讲课的时候尽量多采用国内外最新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以增大双语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还要不断积极地探索各种教学方法。

3.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重视语言文化的交融

双语教学应以提高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为目的。不是为设双语课而设双语课。不同的语言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断地发展变化。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英语带有西方语系国家的文化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并去粗取精,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从最初感知到逐渐接受,这样才能确保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步。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5

1、学习经济学,应当从西方经济学入手。初学者一般建议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比较浅显易懂,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在具备一定微积分知识的基础上。

2、接下来可以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这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必学的教材),看完高鸿业的书后就达到入门水平了,要继续深入学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话推荐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伯南克《宏观经济学》等。

3、入门后建议广泛涉猎一些经济学下不同门类的学科教材,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级、高级)、数理经济学、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以确定自己的喜好,当然也可以考虑财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书,如黄达《金融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高级微观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13-02

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由于其自身特性,具有服务教学、导向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作用,教学管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实现预定目标。伴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对教学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个人目标、促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由此看来,加强“以人为本”理念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研究是十分有比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以人为本”管理核心理念和内涵

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支持,在管理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实践依据,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为了培养一批更加优秀的人才,要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上,还需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实施此种教育理念,应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管理成效[1]。

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在教学管理中构建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结构,强调人文关怀、启迪智慧,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创造能力。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强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大的认同,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着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同时还应尊重师生所享有的权力,充分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促使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各方面需求都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中,强调操作的个性化,教学管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师生的利益需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整体功能布局方面,都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带给学生别样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2]。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实现

1.“以人为本”下创新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有助于创新现有的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促使管理内容更具创新性。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充分突显柔性管理的原t,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由此,为了确保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尤为必要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转变以往的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3]。此外,还可以大力推行弹性学制,突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特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讲师,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学习成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广泛应用在教学管理中,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校园网系统,在网络平台上注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提升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2.“以人为本”理念构建管理模式。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更好的满足教学要求,更加注重对教育活动的控制,自上而下步调一致,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模式化。这种管理模式在最初应用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管理秩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事业同样需要创新和完善,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新知、科技文化和人才素养的全面发展,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学术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就高职院校而言,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工作而开展的服务性工作[4]。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教学管理则是一种前沿管理模式,主要强调职能的协调和服务,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协商,听取学者意见,促使广大教师职工能够深入思考,规范自主行为活动,优化工作流程。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服务管理的意识,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服务管理制度,摒弃以往的控制管理模式,整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这三方面,形成新的管理体系,在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谋求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3.在“以人为本”下丰富教育活动内容。教学活动是当前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大量的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是传递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育人的功能。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做好服务工作,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故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知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人本理念下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评价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在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应该着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理念,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整合,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方法,并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以此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主体性评价应该注重对教育资源的整合,除了依靠外部的监督和控制外,更要依靠学生主体自身的意识和能力[5]。评级过程是一种民主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价值多元化,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充分发挥评价机制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5.人本理念下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人本理念下,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十分关键的,主要是由于很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实践,从事岗位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强,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6]。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教师自身的高素质能力和个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带给学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从物质、精神层面上予以重视,创设条件来激发教师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及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育培训活动,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强化教学管理质量。

三、Y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平.“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2(17):47-48.

[2]曹志平.“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索[C].//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12:310-312.

[3]周青.现代企业培训理念对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12(3):50-52.

[4]陈佩玲.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索[J].中国市场,2016,8(1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