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艺术数字化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 Web;数字化;职业教育网站;唐服;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76-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2年社会发展研究青年课题(201204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健(1982―),男,山东梁山人,博士,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进入21世纪,媒介转型与“文化DNA”采集,以数字影像、二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工具等为代表的多媒体与新媒体正加速推进整个世界技术、社会和文化的急速变迁。新媒体时代正在定义一个与青铜、石器、手工机械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等完全不同的时代。媒介转型带来的全新认知、传播和交流方式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将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和知识生产方式,从而塑造一个新的社会。在媒介转型中,多时态多语境的表达格局、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元化文化群体和社区、多学科化研究的出现,势必导致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转型。它让唐代服装传统文化和传统学科产生危机的同时也给它们带来生机。

一、基于唐服时代样式变化与数字化传承

唐代的政治经济长期稳定,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力强盛,儒教、佛教、道教的融合,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外域文化的交融等为织造技术奠定了雄厚基础。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尚奠定了唐代服装是其劳动成果与物质文明的产物,生活习俗、情趣审美、服色爱好、文化心态、社会理念对现代的职业教育网站数字传承、述古、礼仪教化、教育、伦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唐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因此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其历史价值决定于当代意义。

唐服的数字化传承,通过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实现,借助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与技术,辅助服装产品设计师完成设计语言的构思。从初唐到晚唐,男装领子由圆领变成阔边镶沿加白色护领,袍服袖子由窄小到宽松肥大;女装领子由单一到出现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袒领等多种款式,衣袖由小袖褥佩长裙变成衣衫小袖配长裙再到日趋宽大。服饰色彩也呈现尊卑两极的特点(见图1)。

图1服饰色彩的特点

以三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的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流程综合分析:1.唐服要素研究,确定唐服的样式、图案特点以及时代变化;2.围绕多元交互性、工学结合、资讯视觉化对“Web”基础职业教育要素进行研究;3.对国外的“Web”教育网站和中国传统服装教育网站进行分析,分析教育网站的要素与互动要素,如在线课程,测试,公共资源,评价反馈,人、环境、资源要素分析等(见图2)。

图2研究的流程

二、文化原形(唐服)数字化保存分析

(一)“Web”基础职业教育优势分析

跨越时空限制、学习内容生动丰富、可选择个性化、实现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职业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现在传统教室职业教育的问题点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单一,教材为主、内容封闭,知识特点表现为学习已经组织好的信息,以事实为学习起点,说教式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师生的角色相对固定,班级或实训室授课,个人学习为主,强调学习结果以及对具体的技能评价。反之,“Web”基础职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开放,强调发现和创新学习,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交互式学习,以自己探索为主,学生为主体,师生在学习互动中经常发生角色的互换,交互合作学习成为重要形式,重视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综合评价,不受时空限制。

(三)“Web”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效果

“Web”基础职业教育的意义表现为缓解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缓解知识扩张与基础教育等矛盾,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平等原则,解决择校的问题,形成绩效的职业研究性特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拓宽眼界,提高信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遵循科学的探索。“Web”基础职业教育最终效果表现为融合性、趣味性、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

三、职业教育网站开发概念构想提案

(一)现有以及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现有的文化资源保存形式包含正式出版物、开放的网络内容、电子版文献、技术报告、地方政府报告、特藏等。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方法和形式就是依靠网络数字媒体综合平台,进行数字化传播与推广(见图3、图4)。

图3文化资源保存形式

图4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构想以及网站要素研究

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过程更加有趣?如何有效地测试职业教育的效果?如何激励学习者投入学习?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如何使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实现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网站的设计意图与构想(见图5)。

图5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和构想

图6职业教育网站要素分析

综上所述,以人、环境、资源要素展开职业教育网站教育要素与互动要素研究分析,人的要素强调同时、异时交互时间,用户的互动时间以及访客的互动态势,用户的控制权等。环境要素则强调界面的小环境,网站载体的大环境(见图6)。

(三)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分别为接受知识、测试教育效果、激发兴趣、知识交互、学习工具、学习成果与活用的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的6个基本导航界面(见图7)。

图7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四)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节选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有对服装样式的结构的学习,有累积点数,买卖服装模型道具,在线笔记本可以记录学习过程,相关图片和文字,对服装文物追溯认知程度的测试、获取更多的模型、在线笔记本、我的服装设计等。

四、结论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

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物理性保护以及修复整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实现永久继承与保存,并建立起数据库。同时,将教育网站定义为职业基础教育型网站,运用多媒体网络的有效手段,创造学习、测试、游戏、交融的教育统合平台,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趣味性、参与性等特性,使中国传统唐代服装的文化内容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内容封闭、时空受限等问题。网络的便利性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使文化内容更容易展示、传播和交流。提供给学生“即时学习”(Just In Time Learning)及“无围墙教育”(Education Without Walls)的学习环境。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以游戏交互的方式,巩固学习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从而激发学习者兴趣,发挥职业教育网站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55-60.

[2]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4-71.

[3]咸妍.关于中国唐代传统服装的教育网站开发研究[D].韩国:东西大学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生院,2007:35-40.

[4]张永录.唐代长安词典[K].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66.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2

1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信息记录、处理与传播上的高效率,能够弥补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周期长、传播慢的不足

以湖南传统的醴陵釉下五彩为例。釉下五彩是湖南独有的陶瓷品种,其传统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从器型制作到彩绘,再到上釉、烧制,是一个很长的周期。每个环节中,从用料到工艺都有要求,如调制颜料时各部分的比例、调制的具体手法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一个熟练的师傅制作一件较为完整、相对复杂的釉下五彩陶瓷作品,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初学者要掌握其中的技巧至少要一年以上,跟在师傅身边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发挥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复杂的工艺流程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将原本只能师徒相授的传承过程,简化到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记录。学习者可以在师傅不在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学习,对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拓宽,提高了技艺传承的效率。数字化记录还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提高技艺传承的趣味性,使学习者能够更主动地学习。例如,将釉下五彩某些制作的关键工作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现,对现代的青年人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借助数字化技术,信息的传播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传统工艺可以更快地传播到对其有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学习者那里。同时,从业者也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2)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原本只有整套工艺完成后才能看到,具有一定不可预见性的最后艺术效果,在计算机上提前实现,提高创新效率。例如,釉下五彩的陶瓷成品,可以借助计算机绘制其效果图。借助现代技术甚至可以模拟不同温度下,窑变的效果从而使人们可以提前预知其效果,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及时地改进和变化。湘绣同样如此,一幅绣稿,在画纸上的效果与最后绣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讲效果提前在计算机中实现,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及时做出色彩或针法上的调整。

(3)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在很多濒危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中发挥作用。例如,记录珍贵作品的影像资料;以三维形式模拟关键的工艺流程等。三维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可以高效的记录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以更加细致入微,更加“特写化”的形式,展现工艺特征,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

2 针对青年人普遍不愿学习传统手工艺,而更愿意接触现代技术的现状,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成为连接传统工艺与青年人学习兴趣的一座桥梁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一代多认为传统工艺学习过程漫长,经济效益不明显而不愿意学习。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瓷和湘绣两个专业为例,该学院的这两个专业实际就业情况非常好,教学条件优越,师资队伍精良。但是由于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传统工艺不感兴趣,认为只有和现代技术结合的专业才是好的。三维数字化技术恰好可以契合二者,成为沟通的桥梁。

将部分现代三维数字化的技术纳入高校传统工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掌握传统工艺技能的同时,掌握部分现代计算机技术,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技能。掌握了一定数字技术的学生,必然会给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带来新鲜的空气。即使有部分学生不从事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多一门技能,从事其他工作也很大有帮助。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工艺美术需要跟随时代步伐,融入现代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具有高校学习背景,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三维数字化技术新的学习者,无疑成为现代社会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

3 数字化技术会在设计理念上影响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使之在保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的基础上,在设计理念上与时俱进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3

在现代化新兴文化占据主流的今天,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传统文化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中逐渐衰亡,直至销声匿迹,还是借助现代技术的助推化茧成蝶,成为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数字皮影动画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1中国元素牵手动画创作回眸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间传统艺术宝库找寻灵感,于是诸如中国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等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元素被放入动画之中,与动画艺术相得益彰。比如:《渔盆》《大闹天宫》等,在场景和人物形象设计方面融入了中国民间剪纸的元素;《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中则借用了中国古画、雕塑、佛像等素材;在《三个和尚》当中还融入了我国戏曲元素作为背景音乐;《骄傲的将军》则将中国脸谱中色彩运用在人物忠、奸性格刻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说,中国传统艺术与动画创作早已结缘,并且二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去丰富民间文化的表现形态,使之更加熠熠生辉,成为更加充实人民精神文化享受的不竭源泉。

2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发展困境

目前,中国传统皮影艺术在生存和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中国皮影艺术的传承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手艺人普遍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而现代年轻人又鲜少有兴趣来学习和继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作为一门由师傅对徒弟进行口传身受的技艺,它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2)就中国皮影艺术的生存现状而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影视节目、音像制品大量涌现,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的围攻,使得传统皮影艺术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技艺,这一影幕表演艺术表现形式较单一,在当今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其趣味性较弱,表演剧目的选择性较少,操作较繁琐生硬,使得它在丰富多样的现代媒体面前似乎毫无竞争优势。

(3)从受众的角度来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娱乐趋于丰富多样,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更新提高。而皮影艺术是一种依靠师徒言传身教的手艺,完全照搬使得皮影戏的艺术呈现和表演形式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这是无法满足追求多元化的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的,因此,中国传统皮影艺术逐渐丧失了观众,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3中国皮影艺术的数字化转身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生存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寻求适合它立足和发展的最优路径就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数字皮影动画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它是古今的结合,是新旧的碰撞,是传统与时尚的联姻,是民间智慧与高新科技的有机结合。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把皮影艺术在色彩、雕刻、造型等各方面可贵的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数字动画的尖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一种新的形式更好地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并使它更广泛地为现代受众所接受和喜爱,扫除其生存和传承过程中的阻碍。同时,这种艺术间的互补更为我国动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丰富资源。

另外,传统的皮影艺术与现代动画之所以能够达到完美的结合,还由于这种结合是基于二者的诸多共同之处上的,可以说皮影艺术与现代动画他们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二者本身就高度契合。“传统的皮影艺术与动画都是一门视听艺术,无论是皮影造型还是现代动画中的造型都是构成视觉的基础,二者有着共同的特点。总体上来说,现代动画的题材和皮影的题材都一样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且皮影戏在表现手段、制作流程、社会功能和故事来源等方面,均和动画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同时,皮影戏与动画在创作理念和表演方式都具有娱乐性,都能够传承文化,都是一种平面艺术、屏幕艺术。因此,皮影与动画的结合对二者来说都是一项崭新的突破。”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4

1 前言

紫砂艺术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艺的独特性、造型形态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它依然是一种日用品,也就是民间工艺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聚集了中国书法、篆刻、玉石、青铜、陶瓷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富表现力,也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

2 紫砂《三潭映月》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笔者所制的《三潭映月》壶, 布局融洽,和谐统一,转折轻巧利落,弧度流畅优美。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静逸与虚空的韵味,于简练中蕴含高雅的意境。挺拔干云,气韵内收。鼓腹徐收,有玉树临风之态。一层醇厚的包浆让整把壶泛起柔和的光泽。可以看到紫砂器特有的细密颗粒。宛自天成。流沉稳,把别致。将沏茶,三千烦恼一杯尽。

《三潭映月》作品圆润、通透而富有张力。整体性把握娴熟到位,用简洁的线条来营造一种层次感、立体感和灵动感,从而达到视觉上的调和。充分合理运用点、线、面的结合,形神统一,内外相谐,是光素作品的极至追求。作品在精、气不减的前提下,力追韵律、韵味、韵脚。壶体以曲、柔、线为主旋律,飘飘然意高山流水,悠悠情为低吟浅唱,圆圆乎似绕梁三日,越看越惹看,越用越喜欢,越玩越有味,这才是紫砂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气韵所在。

宜兴紫砂壶的形式美源于创作和欣赏,紫砂的造型别致多出于奇巧,形制来源也相当广泛,遵循了美的原则和规律。紫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人们将这种思想情感转化到紫砂的造型艺术中去,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通过艺人灵巧的双手沉淀下来,把紫砂壶的内涵升华,概括进紫砂的造型艺术中。

紫砂陶器的设计与制作,是以材料的材质、色泽体现视觉感受的;紫砂陶参与物质文化生活是以其美妙造型与优良实用功能为物质基础的;还有,陶工富有智慧的思维与灵巧的双手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技术美的享受。

紫砂器的造型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把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还把茶文化的属性与紫砂相互惯连。茶壶不仅是泡茶的器具,亦是一种紫砂艺术品。独特的紫砂材质和形体特征,使紫砂屹立在陶瓷艺术之林。由于紫砂器的属性和美学特征符合人们日常所需,文化意味也贴合百姓的生活,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功能上,泡茶不走味,茶香隽永。坯体的双气孔结构更为人们所喜。紫砂的形制或端庄,或稳重,或古朴,或灵秀,或富于巧思,或精于变化,通过艺人灵巧的双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形体表达,体现紫砂之美。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5

“不好好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将会越来越弱小。”随着互联网等各种数字媒体形态对人们生活形成的巨大冲击,不少媒体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用户自创内容带来的信息无限供应,逐渐消解了传统媒体把持的信息收集与权威,传统媒体“按份售卖信息”的盈利模式自然也就变得无处着力。曾是候诊室及中产阶级床头历史悠久的必备读物,伴随美国几代人成长的畅销通俗杂志《读者》,便是传统广告业衰落的受害者之一。2009年8月17日,在经济危机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之下,《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前进,传统媒体不断遭遇来自新的媒体形式的挑战。无线电波的有声传播,曾使一部分阅读者变成了“听众”,收音机成为人们床头的必备之物;电视时代来临,声像互动的鲜活使人类步入大众娱乐时代,年轻人疏离了纸质阅读和收音机;当数字化时代来临,网络虚拟空间的无限性使其他的媒体形式都变得滞后,人们可以通过鼠标滑动随意浏览全球各地的各类信息,可以在互联网站听到最新的歌曲,看到最新的电视节目,书籍、电视和广播等各种媒体形式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吸收数字革命精髓,为传统注入新的生机

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数字化革命,传统媒体并没有坐以待毙。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创建自己的网站,将内容搬迁到互联网上。相比于新媒体,很多传统报业集团仍然具有显著的优于新媒体的专业能力、舆论引导力、公信力等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在充分理解自己竞争力和新媒体技术传播方式的基础之上,创造数字化内容,为多渠道平台服务,不仅会为自身发展注入崭新的活力,也会成为数字媒体进一步改进的助推器。

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默多克曾经形容:“一场数字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跨越了地域、行业和媒体的边界,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物质社会财富的新来源。”在这场媒体数字化的浪潮之中,国际传媒大鳄新闻集团当然是其中当仁不让的先行者之一。

早在2005年夏天,新闻集团就展开了它的数字化历程,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收购,其中最为抢眼的交易是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社交网站 MySpace。2006年11月,新闻集团又高调对外宣布,计划在中国与本土公司合作建立中国版的MySpace,2007年年初,MySpace正式登陆中国。新闻集团对中国数字媒体市场十分重视,由邓文迪操盘,为中国领先的数字媒体整合平台――易传媒的第二轮融资慷慨解囊,这意味着新闻集团将把网络和广告作为进军中国媒体业的突破口。

创刊于1851年的《纽约时报》,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同样在数字化浪潮之中陷入发行量萎缩、广告销售下降等经营状况下滑的窘境。为了摆脱困境,《纽约时报》走上了漫长的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之路。1995年,《纽约时报》就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媒体公司,并将报纸的内容搬上了网络。但在最初发展的几年间,纽约时报集团还是沿用了报纸的方式和团队来运营网站。

为了避免新技术与组织内在价值观的冲突,到1999年,纽约时报集团开始将网站的管理同传统媒体进行分割,成立了独立核算的《纽约时报》数码公司,负责纽约时报网站和波士顿环球网在内的50余个网站的业务,并设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供读者查阅。根据2009年6月尼尔森公司的报告,位居全球新闻时事网站前五。与此同时,《纽约时报》还成立了业内第一家网络研发部门,用以研究读者正在变化的阅读习惯和对新闻呈现渠道和形式的偏好,以提供独特的网络服务吸引网民,并通过满足广告主越来越强烈的精准投放需求赢得广告的投放,以找到新的可操作性的盈利模式。

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和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在2007年3月共同投资建立了在线视频网站,并由于在视频版权和质量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很多企业广告主的青睐,商业形式上大获成功。为应对新媒体挑战,美联社也改变传统编辑模式,建立类似“神经中枢”的采编及分销系统,通过该系统 与Twitter和Facebook等新媒体展开合作,让Twitter成为用户发表评论和互动的直接平台。

在中国国内,传统媒体也在加快与数字媒体的融合。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湖南卫视等传统广电巨头纷纷进军网络视频,创办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SMG百视通、芒果TV等,表明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媒体,电视也正在走向网络化。

新旧媒体相互依存,媒体数字化待探讨

在2008年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新浪网CEO曹国伟曾经指出,新旧媒体应该相互吸收长处,互相依存求发展。他解释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外国的传统媒体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故与网络媒体走的路线不一样。而中国的传统媒体实际上是与中国互联网同时起步,因此媒体开始发展时,就已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情况。他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非单向关系,互联网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产生,其优越性及领先性等特点让新媒体渐渐形成强大的平台,为一些新诞生的媒体起到传播、扩大的作用,因此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相依。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43-01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探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创作数字化

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前期准备中,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使Office Word等文本处理软件随处可见,除了提高效率、便于存储和修改外,还可实现远程传输和共享,且后期开发的Movie Magic Screenwriter专用剧本写作软件既拓展了创作剧本的方法,也显著改善了其效率和质量。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其次体现在影视制作中,毕竟其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检验准备工作是否完善,又为后续的影视处理奠定坚实基础。如真实环境与虚拟人物的融合,像《泰坦尼克号》中乘客坠海画面,就利用了虚拟人员的塑造。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其次体现在影视优化处理中,即影视创作后期处理,如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既可以营造多彩的画面,也利于影视艺术文化的创新,其中二维动画适用于内容叙事,三维动画适用于动画电影和节目片头,像在《飞屋环游记》海报中应用计算机动画技术。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推广数字化

推广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必要环节,数字电视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抗干扰强、传输量大、效率高、节目多、收视效果显著,逐渐带动受众由传统的看电视转向用电视;此外,MP4、MP5、手机电视等移动数字媒体,更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娱乐体验,如《约定》、《白骨精传奇》等影视作品在手机电视中推广效果良好。

(三)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产业数字化

首先是推动了三网融合,其次是加快了制播分离的进程,其不仅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审美新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影视艺术数字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故影视艺术的创作门槛被打破,从而促使节目内容更为个性、自由、多元化。最后是产业盈利也渗透了数字化,如利用网络、电视、银幕、碟片等多种内容发行方式获取更高的收视率或票房,常见的有充分把握五一、暑期、十一等黄金档播放影视作品,发挥网络优势吸引观众,推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也十分常见,通过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付费用于定制所需的节目,可实现双方的双赢。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一)兼顾艺术与技术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数字技术在营造华丽精美或震撼人心影像画面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注重技术忽视内涵的现象,而由此创作的影视作品即使再美轮美奂也会显得空洞,这显然背离了影视艺术创作的根本,影视艺术数字化必然无法健康发展,故将来的数字化影视艺术应坚持艺术为本,科技为用的基本原则,可合理借鉴《疯狂的石头》、《盗梦空间》等优秀作品,做到艺术内涵浓郁,技术形式丰富,以此使影视作品更能经得住观众评判和岁月检验,从而稳健发展。

(二)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就当下而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日趋深入,如何在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中既彰显本文文化又不阻碍其向国际市场进军尤为重要,毕竟这关系到我国影视产业和文化的长足发展,但对《大长今》《功夫之王》等类似影片的全球化不敢苟同,因为其虽为中国元素题材,且在国内市场盈利,可却是外国公司制作的,故我们应着力提高影视艺术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平,对本土化和国际化实施双管齐下的理性战略,而不是顾此失彼。

(三)兼顾文化建设和商业利益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数字化既是一种艺术作品,也具有商业价值,但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对受众观念、行为、习惯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故其精神意义终归是要大于物质意义的。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推动数字化影视艺术长远发展,不仅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商业价值,更要提升作品内涵,彰显文化意义,这就要求在影视产业发展中,重塑文化内涵和商业内涵,注重引导理性的商业宣传,打造优质的影视作品,以此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此外,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还应要求影视编剧不断提高文学功底、人文素养,注重生活体验和感悟,强化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导演基于影视艺术制作的传统规律,掌握更多、更为先进的数字技术,以此为观众呈现优质影片。此外,观众还应学会熟练操作新媒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鉴赏能力,以此为推动影视艺术数字化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

三、结束语

不可否认,新媒体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对影视艺术的丰富创作、高效传播和增加效益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其影响巨大而深远,但作为新鲜事物,总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故从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着手,引导新媒体正确、健康的服务于影视艺术是我们当下急需处理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