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规章制度汇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规章制度汇编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公室;管理效能;研究与实践
管理效能高低是办公工作质量、效益和效率的客观反映,是办公室队伍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面对繁重复杂的办公室工作,追求效能的不断提高,是办公室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是办公室工作的生命所在。在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及机构建设中,民办高校始终强调成本与效益,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民办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行政机关的综合管理机构,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地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办公室必须提高管理效能,在抓队伍、促规范、强管理、能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改革与稳定,为实现学校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
一、民办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性和自由性更大。民办高校办公室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更实际、更精简、更灵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办公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正规化,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办公室工作职能的认识不够。民办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上到下,包括很多领导在内对办公室工作职能界定不清,将办公室工作简单地定性为“打杂”,认为办公室工作无非就是收发文件、端茶递水、接打电话等低层次的事务性工作。在定岗定编的时候,办公室人员一律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之列。由于思想观念的误区,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专业特长难以得到发挥,很难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办公室的参谋决策、综合协调、督办、公关等重要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导致了办公室整体的工作处在低水平状态。
第二,办公室人员队伍整体偏弱。队伍偏弱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性不强、技术不高、不稳定等方面。笔者认为,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人才引进随意性比较大。由于民办高校没有事业编制,高水平、高水平的年轻人才引不进来,人才引进的标准很难确定,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结构。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某个岗位存在随时换人的情况。二是现有人才缺乏系统的培训。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很多都半路出家,有些是从企业转到学校,或是从辅导员、教师队伍中选,参差不齐。出于办学成本考虑,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很少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工作水平很难上台阶。三是待遇低,缺少激励机制。办公室属于清水衙门,工作人员就像老黄牛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工作业绩不容易显露。所以,办公室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很难上去。
第三,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管理。民办高校是近30年来才得到迅速的发展。除了办学早、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影响的民办高校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外,很多后起的民办高校工作重点仍然放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由于缺少系统的规章制度,管理不规范,民办高校办公室存在不同程度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情况,制度的“废、改、立”相互之间没有衔接,管理文件出台的时间缺乏科学性、连续性等。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院发展的保障,这需要办公室从学校和全局考虑,全面梳理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没完善的制度加紧完善,加强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贯彻落实。
二、提高办公室管理效能的策略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建设一支有前瞻性、能战斗、服务意识强的人才队伍
扁平化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具有机构精简、效率高、管理幅度大等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办公室实行的传统“金字塔”式层级管理体制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民办高校办公室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主灵活等特点,引进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效率、效果、效益的最大化。以民办高校办公室岗位设置为例,大都以党政办合署办公为主,主任一肩挑两职,下面设文秘、行政综合、党务综合、宣传、档案管理等岗位,共2级管理层;有些规模大一些的学校,在主任下面增设主任助理或副主任一职,相比传统办公室从主任、副主任、科长、副科长到普通人员5级管理层更优化。层级压缩,精简人员,明确岗位工作目标和职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业务上直接接受主任或副主任指导。每年,实行轮流换岗。这样,每个岗位人员都能独当一面,成为业务能手。这对调动办公室人员积极性,提高办公室工作效能创造了条件。
(二)积极转变观念,实现工作职能创新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导向已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办公室必须把自己置于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高度,主动转换观念,从传统的“等、靠、要”,奉命撰文,照章办事等低层次的事务型工作中摆脱出来,树立参谋意识、全局观念和创新工作职能,做好调研、参谋和信息服务工作,协助领导谋大事,实现从传统的交办型、事务型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转变,真正成为学校领导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智囊团,从而使办公室的工作适应蓬勃发展的新形势。
(三)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办公室工作流程
高校规章制度汇编范文2
关键词:ISO9000 学校管理 规范管理
IS09(X)0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套科学管理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文跟踪苏州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施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对体系实施过程进行记录,并总结体系对学校所产生的影响。
一、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一所2005年由中专升为高职的院校,某校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旨在形成一个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并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加强制度执行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规范进行,促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真正沿着内涵发展的轨迹,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实施的具体过程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在某校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如下阶段:
(一)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阶段
某校聘请的认证机构组成专家组到校系统地调查学校的组织机构与各部门职能及学校的发展规模和生源情况,了解学校现行组织结构图并总结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学院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进行收集、归纳及整理,系统地总结现有文件及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学院提供系统的诊断报告。进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详细的取证咨询时间表。
(二) 贯标阶段
认证机构提供贯标的培训教材,向全体教职员工宣传贯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通过对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实施的重要性和标准的描述以及讲解质量管理原则,加强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培训完毕,由校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小组;由认证机构帮助学院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三)文件编写阶段
确定文件编写的责任部门并对文件编写人员进行文件编写培训,文件包括: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文件编写小组进行文件编写;各相关部门传阅文件,提出修改意见;由文件编写小组和咨询方讨论决定最后订稿内容;质量手册由校长审批后进行。
(四)学习文件阶段
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文件学习,使全体员工树立以学生、家长、社会为关注焦点的质量意识,持续不断的满足其需求和期望,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五)质量记录的填写及体系运行阶段
各部门将本部门使用的记录表格的格式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补充,形成本部门使用的《记录清单》, 汇总交交校办,形成学校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总记录清单》。在日常工作中,按程序文件的要求保留相关工作记录。
(六)内审员培训阶段
学校任命内审员,由认证机构的专家负责对学院的内审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核的策划、实施,审核报告的填写及不合格的确认,跟踪审核,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和审核重点等。
(七)内部审核阶段
认证机构的专家带领内审员小组进行第一次内审,并针对所发现的不合格项,协助学校校长进行管理评审,对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制定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方案。
(八)向认证中心提交申请阶段
(九)模拟审核阶段
由认证机构派出二到三名有经验的国家注册的外审员对校方进行模拟审核,审核方式完全按照外审模式进行。
(十)第三方认证机构现场审核
三、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对学校的影响
(一)使学院管理更加科学化、法制化
贯彻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规范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某校借此机会,初步完成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起草和修订,以发文的形式下发,并形成《某校规章制度汇编》,一方面明确了权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推诿扯皮;另一方面,也使办事者一目了然,减少不必要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促进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的转变
贯彻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的转变。
首先,树立服务意识。某校作为第三产业的学校,其任务就是为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服务,而服务的主体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社会。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和老师,紧跟社会需求办学、教学,从学生的差异化入手,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业上的差异化需求。某校结合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不仅在教育改革等方面下大工夫,还对特殊群体的学生格外关注。积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高度重视心理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补课、重修、补考等机会,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二,注重过程。“质量来自于管理过程”,认识到只有重视过程并使其科学化,才能产生理想的结果。
第三,持续改进。作为一个升格不久的高校,必须直面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才能不断取得发展,而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营造了学校的这种气氛。
(三)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工作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
学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过程的结果,即“教育服务”。具体来讲,学校向学生提供了在校学习、生活和设施、设备,通过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信息、方法和技能,这种帮助学生提高素质、能力,增长知识的服务过程的结果,就是教育的产品。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注重产品质量,因此特别关注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而“教育服务”的最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因此也促使学院工作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
自2007年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之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四年来,学生评教达100%,满意度达85%,学生报到率达92%,学生就业率达99.31%,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大,学院获评江苏省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参考文献:
[1]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高校规章制度汇编范文3
关键词:政府采购;经济交易;采购成本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成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从国内、国际市场上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用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政府采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有序竞争的原则,其主要目的是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下的交易,增加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政府采购是财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中心环节,高校作为政府采购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政府采购很有必要。
一、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始于1996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政府采购工作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效果。政府采购范围迅速扩大,基本上覆盖了县(市)一级,中央单位的政府采购实现了与地方同步增长的目标。据统计,我国实行公开竞争采购方式的采购规模1998年约为31亿元,1999年扩大到约130亿元,2000年达到328亿元,2001年扩大到653亿元,2002年则达到1009.6亿元,突破了1000亿元的目标。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1135.4亿元,实际采购金额1009.6亿元,节约资金125.8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1.1%.[1]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相继出台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规。各省、市、自治区也陆续制定了一些政府采购的规章制度,如湖南省就制定了11个招标投标法规方面的政策性文件,为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使政府采购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增强,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有效防治腐败、发挥政策性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高校实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从理论上讲, 高校的所有采购计划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采购的预算范围。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基建工程和各类物资采购正逐步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但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够丰富,加上相关法规制度出台时间不长,还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采购周期长,不能及时满足学校对所需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招标工作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招标方式的送审与报批、招标文件送审、招标文件报批、在国家指定的媒体上招标公告和发售招标文件、投标、开标及评标、评标报告送审及备案、在国家指定的媒体上评标结果公示、发放中标通知书、中标人与业主签订合同。政府采购要按规定程序进行运作,采购周期一般长达3个月。随着高校的扩招,对教学仪器设备和工程物资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基建项目的完工时间要求快,出现政府采购周期长与高校对所需商品和服务时间要求紧的矛盾,由此导致有的高校对政府采购积极性不高。对政府方面而言,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各高校所需物资设备采购数量的信息后再进行采购,政府采购活动的时间不得不往后推,造成学校急需的物品不能及时采购和供应。
二是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无法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2002年我国政府采购支出为1009.6亿元,只占到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4.6%和gdp的0.99%左右,[2]规模显然偏小。从财政部规定的政府采购目录上可以看出,政府采购共分三大类:货物类、工程类和服务类,每一大类下只有十至十一个小类,自然无法把学校所需的品种全部包括进去。从项目构成看,政府采购项目主要为各种货物类采购,其次为工程类采购和服务类采购。货物采购集中在计算机、小汽车、复印机等大宗通用商品上,国产品牌占绝对优势,占采购总量的90%以上。事实上,许多政府机构在组织高校所需物品采购时,把重点放在使用量大面广、技术指标单一的教学仪器设备采购方面,而对大宗办公用品、大批量图书资料、基建工程所需物资、科技含量较高的计算机校园网以及高校后勤生活保障物资等方面的采购关注较少。高校高科技科学仪器设备技术指标复杂,有些性能指标精度要求高,渠道相对单一,而政府部门采购人员由于对某些专业技术指标缺乏了解,加上采购前没有与使用单位进行沟通,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忽视用户的实际要求,单纯依据上报的技术指标购买,导致采购到的仪器设备性能指标与学科建设实际需要的指标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是政府采购的价格与学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采购因为是批量采购,采购成本低,价格相对而言要便宜,我校期望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达到采购成本最低的目标。实际上,由于没有选择好供应商,有时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某些商品,政府采购的价格比比学校自己采购的价格要高一些。致使政府采购的价格与我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选择好供应商非常重要。因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价格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学校对政府采购的价格满意,即从政府采购中真正得到了实惠,才能保证政府采购工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改进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的对策
第一,完善法规制度。政府采购中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要解决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只有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规规章及政策文件近40个。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定法规时没充分考虑是否与国际惯例接轨、相关问题制度不配套、对同一问题上下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所以,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总结政府采购工作中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实施办法,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同时,加大政府采购中腐败的惩处力度,只有这样,政府采购工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腐败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采购方式。实施政府采购,应调动政府和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对大中型基建工程、大批量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大宗物资采购,要编制采购明细表,注明时间、生产厂家、商品品牌、规格型号、数量、质量标准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这样便于财政部门将学校政府采购商品所需财政预算直接划拨到政府采购机构,由采购机构直接与产品供应商结算,从而加强预算约束。同时,学校要与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多沟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对采购数量大、时间要求不高,且通用性强,技术指标简单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办公用品、计算机、空调等,由政府采购完成,以便充分发挥政府批量采购的优势,节约资金;对教学、科研急需,且价值较高的教学仪器设备,可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完成,以便节省时间;对数量较小,来源单一的教学仪器设备可由学校自主采购,以缩短供应链,减少采购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政府采购周期长与学校对所需商品和服务使用时间要求紧的矛盾,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能顺利进行。
第三,建立健全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机构,落实责任制。对高校而言,教学仪器设备是保证完成教学、科研的物质前提,其采购的好坏,关系到教学和科研能否正常运转。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规定,教学仪器设备必须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管用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机构,落实责任制。学校要在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加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使仪器设备在整个寿命周期中充分发挥效益。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可实行以招投标为主要形式的政府采购运作机制。此外,要好做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的前期论证工作,强化物资设备管理工作责任制,把好评标关。
第四,加强监督检查。要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首先必须由专门机构负责,即学校的物资设备管理处,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制订学校政府采购实施方案及操作程序,然后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行事,避免人为干预。根据《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政府采购程序为: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汇编政府采购计划,确定并执行采购方式,订立及履行采购合同,验收,结算。如采用招标方式,应通过网络等媒介招标公告、出售标书文件、初审投标商投标资格、召开公开开标大会、组织专家评委进行商务评估、价格评估、技术评估和综合评估,评标委员会将合同授予被确定为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要求、能够满意地履行合同义务的、价格评估最低且综合评估最高的投标商。
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财务部门检查的重点内容包括:政府采购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政府采购是否严格按批准的计划进行,有无超计划或无计划采购行为;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有关政府采购文件是否按规定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政府采购合同履行情况和采购资金拨付是否符合规定产。监察部门应当参与数额巨大或重大采购项目活动的监督。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投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在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将越来越重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高校物资采购工作的效率,相信高校的政府采购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高校规章制度汇编范文4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本科教学实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将管理重心下移,推行二级绩效管理,理顺学校与院(系)的管理权责,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校管理从静到动,由细到精地规范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3]李宝元.绩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高校规章制度汇编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管理类专业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变成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尽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是从技术类自然专业开始的,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需求状况变化,目前的高职校都有相当一大部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于是,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基础、特色和地位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就出现了,总的来说是建设模式的确立问题。
1高职管理类专业现状
1.1管理类专业的设置
迫于扩大发展和招生压力的背反,基于学生的就轻避重的思想和追求专业名称时髦的心理,目前几乎所有职业学院都开设管理类系部和专业。管理类专业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
(1)人文系里设置部分管理类专业。人文系大部分是从语文和英语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的,刚开始是触及到文秘和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后来扩大到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以及物流管理等。这是管理类专业产生的初级阶段。
(2)成立经济管理系。一般是从经济管理专业或会计专业基础组建的,加上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后来再结合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贸易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类系部。这个阶段有盲目性和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3)成立和其他工程系并列的管理工程系。一方面是和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如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对应;另一方面,管理工程系的专业设置也和工程实践特别是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相关,培养的是在工程建设的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融合的岗位的毕业生。这种形式应该是最新的也是值得研究发展的方向。
1.2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类别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三方面的简单组合,表面上可以包括其中任何方面;某一专业的课程也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三种类型的简单相加;但由于没有深刻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矛盾和统一,具体到某一岗位,就产生生产上不深入、管理上不够格和服务上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使得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具体工作岗位。
(2)专业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是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然而,由于现实需求的变化成为常态,而学校的调整具有滞后性和受到资源限制,很难做到当初的定位和毕业时的市场基本吻合。于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专业定位在当时的热门专业和市场上受追捧的专业,让学生感到专业吃香而且学习轻松。至于进校后是否调整和如何调整,则完全没有规章制度,从而专业的连续性不够,也就不能把它做强。
(3)教学师资不强。如前所述,管理类专业是从不同的非管理专业基础上转变形成的,大部分的教师从原来的专业转型而来。他们没有管理专业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尔后的自学或进修学习又是按照既定的思维和基于原有的储备而完成的,自然达不到现代管理类专业所要求的教师素质水平。新进的所谓高素质的研究生,作为高职教师又因缺乏企业的锻炼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职教育和管理类专业的关系分析
2.1从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高职教育必须融合管理类专业
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是把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自然,职业岗位中有一部分是管理类岗位。即便是技术类岗位,但由于社会对岗位的分工越来越细,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要真正发挥效率,还必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需要员工协同作用,这样对员工的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一个没有相应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即便是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岗位也很难成为出色的岗位人才。
现在意义上的科学已绝不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已经成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在工业文明的社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才是科学的最常态形式,也是社会的基本面貌。要使得职业院校成为真正社会需要的教育基地,都要求加强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2从职业学院的特点来看,管理专业教育填补了高等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空白区
管理类专业的知识普遍呈现宽而杂的特征,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随之形成的强的竞争力,使得学生的能力不容易突出,专长不明显。而职业院校的管理类学生,依托该校的强势专业,再学习与该领域交叉融合的管理专业知识,就会形成独特的专长和特长,可以更好地把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延伸和扩展,填补空白。从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在学校养成的注重实践的良好习惯,为把管理知识落到实际的业务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了保证。一个在以陶瓷类为强势专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如果去从事陶瓷产品的营销工作,一定能够胜任营销部门的基层和中层管理工作。职业教育中的管理专业教育既在层次上填补了高等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空白区,又在发展中形成了学院的特色定位。
2.3从教育的总目标来看,管理类专业教育可以和就业、创业和人生经营以及终身教育等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是一个教育的范畴,属于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是一个人从学生到学员再到员工的衔接处;还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一生是教育学习和实践不断融合的过程。角色转变、人生经营、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教育都是管理类专业的领域之一。
如何将学习、就业或创业和人生经营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人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更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倾注毕生精力的领域。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教育可以和就业、创业和人生经营等紧密结合,完成整个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为学习是终身的,而且学习的阶段是多样性的,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3 管理类专业建设模式
3.1层次模式
(1)技术为主、管理为次。对于技术简单而且某个工作流程只需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完成的一类管理技术专业,管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形成技术为主管理为辅的模式是完全正确的。面对单调和重复的工作环境,员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如何让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积极工作,以及从小做起、从基层做起,然后通过成熟的技艺改善整体效益,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管理知识的支撑和提高。员工管理的内容包括团队管理、培训管理、心理管理和沟通管理等。
(2)管理为主、技术为次。对于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事物的质量进行判断和甄别的管理专业,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形成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模式是适宜的。如TCM/MC/MA等管理,尽管管理是围绕技术来实现的,但技术的难度较低,通过管理来验证和监督技术的实施是主要的工作范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作业可以更好地达到技术所要求的效果,同时通过对之前的作业信息数据的分析管理可以发现技术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以便使得管理和技术达到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3.2渗透模式
(1)初级管理。在生产的一线,由于流水线等生产作业形式的普及,以及多品种产品同时生产的格局成为惯例,现场管理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现场管理有专门的管理体系,如5S管理和六西格玛理论等。正如计划是所有管理的第一步,计划管理也是无处不在。从简单的初步的静态的内部的计划管理,到详尽的动态的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初级的计划管理的职责有总体计划的分解、月度计划的报表、内部计划的协调等。
(2)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是以技术为先导的管理,有对生产流程的管理、生产设备的管理等。技术包括材料技术、工艺技术和商务技术、设备技术等方面,同样技术文件(ISO和GMP)的管理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电子商务管理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管理范畴,依托较强的互联网技术,实施日常的管理职能的集成化。电子商务通过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方式把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让复杂的管理变成无缝的协调的整体作业。
3.3遴选模式
(1)综合管理。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管理部门很多,有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在企业的初级阶段或后来为了压缩管理人员的开支,往往会成立一个综合管理部门,要求该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是管理的多面手,能够完成日常的多项事务的管理,这就是综合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会产生一些对管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较高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跨单个专业的基础上学习和实践上、下游的管理专业知识,形成一个企业系统管理知识链,被培养成一个综合管理类型的人才。
(2)管理技术。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管理学基础知识后,有选择性的精通一门专业管理软件,运用初步的计量的方法和模型的理论来分析企业的业务数据从而提出决策意见和改进措施,是当今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和企业实践结合的最好方式,也是未来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方向。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SCM(供应链管理)软件和MIS(管理信息系统)等,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都正得到推广和应用,收到很好的积极效果。未来,即便是小型企业,随着信息化改造的完成,管理软件的使用的范围会很大。
4小结
管理和技术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和渗透,在每一个领域都存在技术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区域;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人甚至复杂人的不断增加,人的管理能力成为任何人即便是技术人员的必备基本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组织的形成,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巩固和提高,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在高职教育中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育司.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贺世强.关于高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设想[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