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1

关键词:国学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有效融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07

“国学”博大精深,源于我们国家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时间的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能让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价值理念。它体现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方式,还有企业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人们的浮躁情绪和心理困惑,追其根源,是精神层面上的缺失。将“国学”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引导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创建,让二者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可使企业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在以往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文化管理》或者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或者只是作为专业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去讲授。它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仅限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策划,基本的教学都是根据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特点展开的,没有切实地让“国学”与“企业文化”二者结合起来。

一、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特点

由于“企业文化”理论在日本起源,理论体系的研究在美国,所以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文化基础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现代企业文化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由于互联网的家喻户晓,企业开始在时间和速度上追求短快,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2)为了应对当今激烈竞争,培训成了首要追求的目标,在营销策略、技能知识的培训上不惜代价。(3)以竞争超越为目标,从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任务实施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创新。(4)追求虚拟的东西, 让各种无形的东西超越有形的东西,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5)随着激烈竞争的结果,企业感到不能只靠恶性竞争,还需要融合其他企业先进的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做到“双赢”以至“多赢”。

由此可见,现在的企业文化尽管意识到了“竞合”,融合文化,但“竞争”的影子很大一部分笼罩着企业发展。这种“企业文化”管理在引入中国企业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很多企业只管崇尚和效仿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忘记于江湖,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管理的相容。许多企业文化建设流于模式和口号,而不能深入人心。

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企业文化管理》课程特点

由于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的发展高于一切,所以形成了以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管理特点。

鉴于“企业文化”这个管理特点,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教学,通常没有深层次研究中国国情和企业发展情况,忽视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企业设计的LOGO、拟定出的核心理念,设计出的企业文化口号,大多都是围绕“服从”“规制”“效用”,动辄“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最优、最大、最强”。这种教学思想和特点,留给学生的是一种僵硬的、强制性的影响,让学生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重视经济、强调竞争,人性化管理无非就是如何喊口号,如何收买人心。从思想观念上没有思考企业发展是否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中国国情。

事实上,企业发展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垫,在遇到新出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遇到各种庞杂问题,总是领导和权力决定一切,没有智明、和谐的文化去指导和定位企业,企业的发展最终会越走越窄陷入瓶颈。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积淀,丢掉了它,国家就没有支撑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等于舍近求远。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企业特点,去建立能够让我们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把我国传统文化“国学”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必将弥补原有的“企业文化”管理领域研究空缺。创建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具体的借鉴作用,进而对构建我们和谐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当前人力资源课程“企业文化”管理授课过程中需要做到的理念。

三、如何把“国学”思想融入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教学中

“国学”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后的必然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国学”与“企业文化”管理如何融合的思考和研究是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国学”,是对西方管理进行校正,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应中国国情,懂得中国人的礼节、思维,为在企业发展和创办企业拥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式管理智慧

首先,我们应当开设《国学与企业文化管理》课程,并把这门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能力拓展培养课程。在学习本课程时,教师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结合管理学,培养学生把“国学”精髓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念。同时,教师应将“国学”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去,提升他们知人、识人、用人、留人的技能,最终实现能以中国式管理思维统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在课程的学习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国学”人性管理,融合道、易学、兵家、法家、儒家、佛家的管理智慧,分析企业管理现象,阐发国学管理智慧。比如《弟子规》教给我们为人处世,诚信友爱;懂得《孙子兵法》让我们懂得竞争之道,经营之道;《道德经》讲到了制度建设,让我们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HR(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用人,学习了“国学”就会明白用人的原则。我们应当遵循古人教导,用人要“以德为先”。《易经》云:“地势坤,厚德载物。”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内推行国学文化,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从自身做起,领会“国学”精髓,在企业中建设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好沟通管理,让员工有“大家庭”的感觉,幸福快乐的工作。现代企业管理既要有厚爱还要有严管,这也正是“礼”“乐”之真体现。“礼”相当于制度约束,让员工懂得行为规范和准则,引导职工思想道德行为;“乐”相当于厚爱,让员工有管理企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关心爱护职工,让他们身心愉悦的工作。

用“和合”文化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使东西方文化结合,起到促进企业内部关系和谐,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将传统“和合”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内部团结,使企业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外,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引入“国学”文化管理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人文情怀以及健全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国学”教育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教学中,让“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经世致用,发挥“国学”核心作用。

中国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将“国学”思想融入到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会使我们的现代企业文化内涵更加深邃、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邵艳梅.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9).

[2]胡刚.浅谈国学与企业文化[OL].中国工业新闻网,2011-12-12.

[3]江金骐.挺国学 企业文化建设应有作为[N].中国企业报,2014-9-29.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有效性融入研究”(课题编号:SZ151104)成果。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2

关键词:国学文化;学校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中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智慧。《鹤林玉露》中书道: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此即人常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国学中蕴含的大思想、大智慧可让人们受用无穷。现在世界许多有远见的大公司大企业,都纷纷向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管理智慧、修行智慧,而作为传播文化主要阵地的学校,更需要也更必要从国学精粹中汲取智慧。学校的管理者应积极学习国学智慧,将国学文化渗透在学校管理中,不仅能优化管理,更能给全校师生营造国学文化氛围,提升智慧,功用无量。下文就结合笔者对相关国学知识的理解,对国学智慧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学校管理之道:和

孔子《论语》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老子也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谐,已成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主旋律。

“和为贵”,没有战争,没有矛盾,只有人与人的真诚和笑容,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家庭、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文化的支撑,“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和”文化的建设在学校中体现得尤为重要。大处着眼,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处着眼,能使整个学校的师生平和愉快地教和学。学校中人的关系就是领导者与领导者、领导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的互相交织的关系。只有各种关系和谐了,整个学校才能健康向上地发展,才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才能教得舒心,学生才能学得开心。所以,学校管理者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别的问题,恰恰是人的和谐问题。

1.“和”氛围的营造,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笔者不仅要求整体布局上的合理和谐,更用心思营造“和”的文化氛围。学校的醒目位置,挂上相关“和”文化的书法作品,不仅可以陶冶师生的审美情操,同时,也能润以“和”文化。教室里,我校要求教师学生们布置优美的教室环境,制定班级口号,张贴座右铭,在创设和谐优美环境的同时,合作的方法也是“和”文化的延伸。

2.“和”观念的传播,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和”文化其实包含极广,个人之“和”是指你能否内心平和,待人是否随和;家庭之“和”是指对父母能否孝,对兄弟是否让,对爱人是否诚。而个人、家庭之和其实也是社会乃至国家之“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和”观念的潜移默化中,包括了很多修身齐家的思想在其中。如我校统一印发了一些经典文化篇章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诵读,陶冶身心,潜移默化;学校的文化长廊悬挂《论语》《弟子规》等经典;学校的工作制度、管理体制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也力求和谐,不断向教职员工们传递“和”的观念。而对学校的中层管理人员,笔者更加注重加强他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因为管理者就应有管理者的格局,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在进行“和”观念滋润的同时,笔者要求领导阶层要自主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知识和观念,这样才能对整个学校的管理形成统一和谐的局面。

二、学校管理之道:乐

《论语》开篇就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即“悦”,孔子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快乐学习的精神,学乐精神。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因为企业办得是否真正成功,是看大家工作得是否快乐,所以许多企业都从学习型向快乐型转变。不然,如富士康的连跳事件,对企业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对学校而言,快乐更需成为主旋律。教育工作者或许应该反思,以前灌输给学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观念是否正确?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能否学得好?能否学以致用?所以,笔者在学校师生中提出要学习孔夫子的快乐学习观念。教学相长,不仅学生需要快乐学习,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更应具备学乐精神。

作为中职学校,少了许多考试压力,更为学乐精神的培养提供条件。因此,很多中职学校的课外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艺术节、体育节、元旦文艺汇演、各社团活动、迎合学生兴趣的第二课堂,等等,给学生提供了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舞台。对于教师,学校除了要给他们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外,还应经常组织他们去踏青,亲近自然,乐山乐水,同时更注重为他们提供不断进修学习的机会,一个人只有不断成长,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有能力应“万变”,才能更快乐地生活着。

三、学校管理之道: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是能容百川的大海。

1.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俗话说得好,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每一个人都各有其长短,怎样发挥其长处,就得看领导者的用人技巧,使其工作时扬长避短。学校里有的教师,专业知识精深,很有钻研精神,但口才欠佳,组织教学能力不强。这类教师如果不任用,是浪费人才,而让他上讲台,教学效果却不好。那么,要尽其用,就要让他发挥长处避开短处。但是有许多领导者却悟不透这个道理,认为不能在其位谋其职那就得辞掉,不能顺应领导的想法就得辞掉,出个小差错就得辞掉,如果是这样,那就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了。所以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以下这个小故事就能说明这个道理了。乾隆重用和珅,不是不知道和珅贪污,而是要用和珅的长处。因为乾隆不好说的话和珅给说了,乾隆不好做的事和珅给做了,从某个角度讲,和珅在乾隆面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乾隆对和珅的贪污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而且和珅贪污的钱财到最后还是要充公的,所以这种人为什么不用?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3

美国行、名企行、高校行、国学行,《销售与市场》知·行天下项目,将打造系列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汇聚企业高管,整合商业资源,拓展决策思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请跟随“知·行天下”行走、访问、提升,豁然开朗。

美国行:学习转型期战略

德鲁克的管理理论,科特勒的营销主张,可口可乐的品牌核心,苹果公司的疯狂产品,《新工业革命》的思考角度——成熟的美国市场给中国企业何种启示?怎样寻找规模与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混沌期,如何保证清晰的战略方向?是否有捷径可以让中国企业少走弯路?与国际大企业面对面,中国品牌想向世界传递什么信息?

2013年,知·行天下美国行项目开始打造全新的中美市场交流平台:走进哈佛,访问苹果,接触前沿商业思想,了解顶尖企业品牌,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新战略布局。

名企行:深解中国式营销

任凭市场资源种种、营销策略无数,仍有跨国公司不断地被绊倒在中国市场上。这个层次众多、需求多元、渠道变换无穷、消费习惯千差万别的地方,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特殊秘密?联销体从根本上适应了中国渠道的什么文化?加多宝定位掘金可以模仿复制吗?QQ邮箱成功反映了中国市场的何种特点?格力的反零售商策略,需要的仅仅是决策者的勇气吗?中国企业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能力,值得深入学习思考。

2013年,知·行天下企业行项目着手建立国内名企互访平台,共同探讨中国式营销:渠道布局策略、零售谈判术、品牌主张、关系文化。

高校行:挖掘未来消费群

财富500强,中国企业占据73位,商业周刊品牌百强,中国竟无一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过多地沉醉规模忽略能力。有专家直言,无法深度理解消费者、抓紧消费者,是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那么,谁是企业的消费者?谁是企业现在及未来的消费者?消费者的深度需求在哪里?如何让品牌在年轻消费者心目中与众不同?品牌文化能对你的消费者有何种影响?

2013年,知·行天下校园行项目将邀请企业访问数所中国重点大学校园,我们力图通过与校园学子分享企业家人生思考的同时,带去独特的品牌文化与企业主张,激情、梦想、年轻,将令品牌与消费者距离更近。

国学行:参悟管理智慧

繁杂的市场变化,无尽的管理难题,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会让管理者思索存在的终极意义。企业存在的价值仅是市场份额或销售收入吗?决策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何种精神的缺失令中国企业频频陷入“产品道德门”?什么是天道?为什么说中国企业未能深入理解“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意义?中国企业管理者应该怎样重拾传统文化精髓并有所遵循?

2013年,知·行天下国学行项目将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国内诸多佛教圣地,访问国学大师,参照企业转型时期的种种现象,重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实现有价值的核心升级。

知·行天下(西安交大)

——致未来的职业梦想

2013年6月7日,知·行天下——致未来的职业梦想,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销售与市场》副总编罗文杲先生、执行主编张斌先生,及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处处长尚春阳教授出席活动,特邀企业家为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黄启均先生与营销总部总经理刘伟先生。这场以“年轻、创新、激情、文化”为主旨的交流活动,吸引了数百学子前来探讨学习。

知·行天下(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

——与全球营销大师面对面

2013年6月7日,“知·行天下——与全球营销大师面对面”主题交流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举办,来自中国各行业的百余位企业家及研究者,与被誉为“关键客户之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诺埃尔·凯普教授就未来营销方式变革、营销关键要素的把握与实践等趋势性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活动特邀嘉宾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郑毓煌教授、安踏(中国)副总裁张涛先生与某跨国公司战略顾问盛晓东先生。活动由《销售与市场》渠道版主编王晨主持。

张斌 与个人一样,好企业必有一种理想主义。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进出几次,最后融合无碍,就找到通往伟大的路径了。

黄启均 华帝的商业伦理有八个字:诚信,责任,创新,共赢。它代表品牌背后一个企业的真正精神。有精神的企业没有局限。

尚春阳 从教育者的角度理解“成功”,就是我们的学子要有更明确的目标、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抱负,不要局限于点点滴滴的小事。

刘伟 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想法。选择的目标本身没有对错,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目标。

诺埃尔·凯普如果你问任何一个公司里的产品经理他的产品利润率是多少,几乎所有产品经理都会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如果你转问,在一位非常重要的顾客身上,他能获取多少利润,没有几个产品经理能回答上来,因为企业缺乏与单个顾客利润相对应的流程结构来支持这个计算结果。这是需要我们改变的地方,营销必须考虑顾客利润率。

张涛相当多的企业家迷信自己,将过去20年中由于市场短缺拉动的经济增长迷信为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当短缺经济一旦过渡到过剩经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在,但是企业没有变化,于是空间的落差出现了,库存也就这样产生了。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4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本观;义利观;中庸之道;现代企业文化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工具,更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企业要在市场国际化的大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构建适合自身的优秀的有魅力、有张力、有活力的管理文化。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也因此缔造了一批商海佼佼者。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我们应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超越因素,点亮智慧,将孔子思想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现代化转化,构建一种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构建中的可用因素。

一、以人为本、宽厚忠恕的人际观

在《论语》中,有109处提及“仁”,可见,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爱人”是儒家仁学的本质内涵。而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忠恕符合“仁”的要求,其中包含着“爱人”的内涵。所以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在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和发展。这样人与人宽厚仁爱必然和睦相处。

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如果儒家这种人本主义融合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能够吸引人、挖掘人、留住人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尊重人,营造一种重视人才、依靠人才、凝聚人心、培育人才的氛围,势必能够在企业外部塑造相对安定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企业员工有家的温暖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二、义大于利的价值观

儒家的根本思想就是“以义制利”或者说“以道制欲”。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庸置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这个最大化是符合国家法律、社会道义前提下的最大化,包含着社会责任感,而绝非毫无顾及,不择手段一味追求利益。

有“日本企业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先生共创办了500多家企业,他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要靠《论语》来拨动;同时《论语》也要靠算盘才能从事真正的致富活动。”(《论语与算盘》)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忠恕之道。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

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企业应该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其经营应把追求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秉承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发展公共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现在有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利与义的取舍上出现问题,致使企业名誉受损甚至沉于商海,这样的案例并不匮乏,诸如苏丹红、强生、阜阳劣质奶粉等。

三、尚中贵和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和为贵”就是处理任何事情、任何关系都要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礼记・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天下一切事物的通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基本的精神内涵。儒家认为,“和”并不是盲目地附和顺从,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一种中庸的和谐之美。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二是执中守正: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三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同样也包含三层含义: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极端,也不要盲目附和;把握好矛盾双方,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从事物对立的两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平衡状态;掌握好灵活多变的原则,因时制宜,要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待问题,将遇到的事情放在当时的政策、形式、状态下来处理。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现今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人性化”,正是一种中庸之道,旨在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

四、结论

在中国,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植根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与经营之道,是企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深入挖掘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做到古为今用,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M].岳麓书社,1985.

3、孙希旦.礼记集解[M].文史哲出版社,1990.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5

关键词:现代行政管理 传统文化 融合

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转贴于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曾这样谈及他在《孙子兵法》中学到的东西:“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诸多文化遗产瑰宝,在形成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

现代行政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李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传统借鉴.2005年.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6

[关键词] 简易 变易 不易 管理 中国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45

《易经》之“易”可包含三层含义,即简易,变易与不易。其说法首先出自《周易乾凿度》,文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1]而这一说法却是对《易•系辞》中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2],“非天下之至变, 孰能与此” [3],“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4]等等理论诠释而来。

根据郑玄的注解:“管,统也。德者,得也。道者,理也。钥者,要也。言易道统此三事,故能成天下之道德,故云包道之要也。”[5]意思说,《易经》的易一名而含三义是天下的根本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凡此都遵纪一元之道而周流不止,那么自然也可以看作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

首先是“简易”一义。《周易乾凿度》文云:“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无门,藏神无内。光明四通,易立节,大地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八卦错序,律历调列,五纬顺轨,四时和栗孽结,四渎通情,优游信洁;根著浮流,气更相实,虚无感动,清净明,移物致耀,至诚专密,不烦不挠,淡泊不失,此其易也。”[6]通常把易简一义解释为易之道简易而容易把握,实际上其本身具有更深刻的哲学含义。“易者,以言其德也”,所谓的德即是寂然无为之本性,此是就易道之本体上而言的。孔颖达疏中直截指出:“上‘干以易知,坤以简能’论乾坤之体性也。‘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者, 此论乾坤既有此性,人则易可仿效也。”[7] 孔颖达在此把“易则易知”前后两“易” 字区别开来,并深刻地指出,乾坤与易简是“乾坤其体”,“易简其性”的关系。即“易简”是易的一种本质属性。

结合具体的管理来讲,简易也必然是管理应该具有的本质属性。简单管理已经成为未来管理发展的方向。面对迅速发展的管理科学及纷杂的各种管理学派,管理学知识不断曾长,如何将管理变成简单且便于操作,将管理过程变成简明便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理解和运作的过程,相应的就提出了简单管理的概念。这也是对“大道至简”的很好的诠释。简单管理要求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准确找到并把握事物的规律,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一个个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然后高效地加以解决。力求使复杂管理变得简约、集约和高效,倡导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其次是“变易”一义。《周易乾凿度》文云:“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和,能消者息,必专者败;君臣不变,不能成朝,纣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吕,九尾见。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坦己擅宠,殷以之破,大任顺季,享国七百,此其易也。”[8] 变易由易简一义开出,指的是阴阳二气的变化。变化就是变易,此是对现象世界的准确把握。在易的三层含义中,这一层是最重要的。在形式上,其表现为《易经》中卦爻象数结构的反复变化。而实际上有更丰富的内涵在里面:

第一,变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周易》观察宇宙、自然及人事命运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事物自身的发展总是包含着矛盾的对立面, 每一个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相反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周易》把对立的两方面命名为阴阳, 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都根植于阴阳之理中, 或引申为刚柔。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是对立面的统一互补、和谐相处、互相融合。第二,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事物的转变也需要条件,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注重条件,把握时机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主观努力,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转变的条件结果涉及人为的努力。第三,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问题的处理不能主观臆断, 生搬硬套,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结合具体的管理来讲,即是管理的过程论。管理的操作程序是异常复杂的,充满着很多变数,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具体管理的规律。

再次是“不易”之义。《周易乾凿度》文云:“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9]不易指的是“位”,亦即一种恒常之结构。郑玄引《系辞》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10]并评论道:“此言张设布列,不易者也。”可见这种恒常之结构即一种固定的宇宙系统结构,后人更将其诠释成一种道德价值的恒常性,此后者更加重要。不易是从“变易”而说的,世界万物虽然变动不居,但是有动有静,固定的宇宙系统结构是不变的,此中有固定的规律可因循。此即《易经》的整体论,如果就管理来讲,即管理的决策理论,要求决策者把握根本的管理规律。只有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那几条不易的规律和原则,才能事半功倍。

“不易”与“变易”一体两面, 密不可分,“易简”则是宇宙本体的性质。此三者如果贯彻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则表现出一种应时而变而又不失秩序的和合管理学。

成中英所提出的C理论,正是从《易经》三义的根源性智慧而开出的元管理的思维模式。[11]所谓的元管理之“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元”指对历史的一种根源性追溯。在历史中,我们学习经验,积累经验。在实践上表现为手脑的操作,资源或者资本的积累。这可以看做是“元”的具体的展开,即历史的开拓,在此中可以加入管理的系统论。第二,“元”指当下存在,是一种存在论的对本体的探求,此是心与道层面的对个人品德的提高。因此,元管理的核心思想强调两点,即道德的修养和知识的学习的有机结合。基于工具与理性二本质要素的现代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易经》的根源性管理智慧,对管理本土化的探索不无裨益。

对中国化管理的哲学思考,特别是对“易一名而含三义”的根源性管理智慧的思考实际上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背景下,对管理进行重新思考即意味着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民族自我认同的问题。保罗利科认为:“技术革命是累积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技术革命冲破文化的隔阂。” [12]现代管理背后既然是技术的逻辑,现代管理也必然突破文化的隔阂与具体国界的限制而走向世界。因此,当现代管理走向世界的时候,每个文化传统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两个问题:发展与保存传统文化。《易经》乃经中之王,毋庸置疑的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根本,因此,发掘发扬中国的管理思想就要从《易经》的根源性智慧开始。

注释

[1]林忠军:《易纬导读》,77页,齐鲁书社,2002年11月版

[2][3][4]《周易•系辞上》,阮元校刻本

[5][6]林忠军:《易纬导读》,77页,齐鲁书社,2002年11月版

[7]王弼等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系辞上》卷七/阮元校刻本

[8][9]林忠军:《易纬导读》,78页,齐鲁书社,2002年11月版

[10]《周易•系辞上》,阮元校刻本

[11]关于C理论的具体介绍,详细可参见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2]保罗•利科:,见《历史与真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参考文献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4月

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11月版

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