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口腔门诊医源性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63-02

1加强医务人员意识及职业道德

医德与院内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防止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预防院内感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率。

2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感染知识的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必须使医务人员,认识到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工作,视所有患者都为感染病例,并按感染病例进行处理,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3加强对手带菌的预防控制

患者的院内感染,通过医务人员、病人手带菌污染最为严重。除医护人员外,医院清洁卫生员由于要经常清理污物、医疗垃圾、手的污染更为重严重。接触传播是许多疾病重要的治病原因。手的污染常造成医院环境物品的污染,就要有效的控制预防手带菌。

4观念改变

口腔治疗中要解决部分医务人员传统观念,即认为口腔本身就是有菌器官,无需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自我防护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概念不强,因此应加强对口腔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和自我防护的教育,引入标准预防概念,视口腔为感染源。接触病人诊疗时穿立领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或眼镜。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戴手套应和洗手相辅使用,每次诊疗前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均需洗手,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有研究显示,虽然病人是感染的直接来源,但是造成医院感染扩散的途径则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用流动水冲洗、肥皂洗手,自然菌消除率达99.5%。

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5.1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要求,制定适合本医院口腔科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医务人员培训制度、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5.2 制定诊室保洁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对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球、纱布及各种敷料以及注射器、手套、帽子、口罩、一次性诊疗器械等,均按照感染性废物装入黄色包装袋中,对于针头、探针等锐器需按损伤性废物放入防渗漏、耐刺的锐器盒内,在包装袋和锐器盒外应当有警示标识,并标明科室、日期、类别,对于特殊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采用双包装袋双扎口。科室人员与专职回收人员严格交接登记手续后送焚烧站统一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5.3 制定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各项操作程序

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消毒或灭菌”的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5.4 定期监测,规范化管理

口腔门诊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设立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加强对本科室医院感染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三级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考核标准及奖惩措施,感染管理科定期对口腔科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的责任管理体系。

总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诊疗过程中交叉感染发生的核心,工作中严格执行现有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方案,加强口腔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卫生习惯教育,增强行政部门的有效干预,可确保口腔医疗安全,降低医院感染因素。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分析;探讨

口腔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医疗场所,绝大多数诊疗操作在口腔内进行,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常会被血液和唾液污染,成为多种微生物特别是HBV、HCV、HIV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口腔科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患者和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率。笔者对本院口腔科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管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1.1诊疗环境布局流程不合理 区域划分不明确,诊疗和非诊疗区,口内、外诊室,技工室未分开,无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区,治疗椅间间距狭小,无隔栏分隔,无患者候诊室,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2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不规范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不合理,无单独的区域流程,加上清洗消毒灭菌设备配备不足,未配备超声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有小型快速灭菌器)、酶清洁剂等,由于口腔器械复杂精密,很难确保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

1.3部分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及消毒隔离意识不强 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口腔是一个带菌环境,与外科手术不一样,无需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忽视了许多治疗措施是有创性的,对预防医院感染不重视,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戴手套触摸公共物品,不及时更换手套及工作服,污染物品不及时处理等,很容易出现因不严格遵守口腔消毒隔离制度而自身受到感染,甚至将病原菌传给其他患者。

1.4医务人员手卫生及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医生的手常被患者的唾液或血液沾染,部分医务人员忽视诊疗患者间更换手套或不及时洗手,甚至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不戴手套,增加了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据美国牙科学会报道,美国牙科医生的HBV感染率是一般人群的3~6倍,口腔外科医生HBV感染率高达38.5%,据我国冷俊泰调查发现,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有报道我国口腔科器械HBV污染率为5%~30%,医务人员手HBSAg污染率为9.38%[1]。

1.5诊疗环境污染 口腔科有很多操作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飞沫对诊室空气、物表带来污染,虽然每天对空气进行定期消毒,但在停止消毒,一般2h后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会再次恢复到消毒前的水平[2]。加之有些传染病患者或携带者隐瞒病情,很难发现,当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时,很容易导致带菌的飞沫或气溶胶等物落在医务人员手、脸部、治疗室器械及工作材料上,如消毒灭菌不当,医务人员或患者就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1.6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口腔诊疗过程中使用大量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器械盒,污染的棉球、纱布等,部分医务人员未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分类存放,存在混装及装量过满现象,锐器未直接放入锐器盒内,封袋标识欠规范等,这些被患者血液、唾液污染的感染性废物在分类、存放、运输等环节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2 管理对策

2.1组织与制度建设 成立由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控小组三级管理质控组织。委员会抓全面感染管理工作;管理科制定感染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如: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职业防护制度培训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牙科综合治疗椅感染管理制度及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等,并督导落实;科室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各项感控措施的具体实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有效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

2.2合理布局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2012年本院口腔科进行了重新规划,分区明确,符合卫生学标准,诊疗区与候诊区分开,口内、口外诊室分开,器械处理区分开,两台治疗椅间用高约1.6m的隔栏分隔,就诊流程力求合理。

2.3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控意识 定期开展感染知识培训,对新入及实习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认识,增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使医务人员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正确掌握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无菌操作技术。

2.4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管理 口腔器械的正确处理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3]。器械清洗、消毒、灭菌需专门的设备、空间与专业人员,确保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本院2012年实施集中式管理,科室使用后分类按颜色分箱多酶保湿处理,由消毒供应中心统-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配送。所有诊疗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4],根据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牙科手机等高度危险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美国牙医协会认为预真空高温压力蒸汽灭菌法是目前口腔器械灭菌最有效的方法[4]。消毒灭菌后的器械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储存,并保持干燥,在有效期内使用,干燥无菌持物钳每4h更换。

2.5改善诊疗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整洁。①空气清洁消毒,采取自然通风换气,2次/d,30min/次,简单方便、自然除菌;各诊室安装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设置自动消毒,3次/d,1h/次,并记录,以解决诊室内空气污染问题;②环境清洁消毒,诊室综合治疗椅、工作台、无影灯扶手、门把手、窗台、地面等物表,每日工作前用清水擦拭;结束后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擦拭物体表面和地面;当遇有明显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2.6医务人员手卫生及职业防护管理 医务人员手是口腔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和媒介是预防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关键[5]。医务人员应按规范要求做好手卫生。诊疗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等,切记每接触患者前更换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同时禁止用戴手套的手触摸公共物品。

2.7医疗废物管理 口腔科产生的医疗废物种类多, 数量大,在使用过程中频繁与患者血液、唾液接触,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分类、包装、标识、存放及运输,严禁混装及买卖,所有废物一律装入医疗废物袋内,由具资质的公司统一回收处理。

2.8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评价消毒质量,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是口腔诊疗机构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也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改进提供可靠依据[6]。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采用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监测,包括每月对无菌物品、消毒剂、医务人员、空气进行生物监测,检测结果符合供应室两规一标管理要求。

2.9加强督导检查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和感染管理指导下,成立了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工作监督、落实,通过科室自查,院感科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手册》要求每月不定期抽查,并将监测及检查结果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向全院通报,每半年在院感专委会上通报,这样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各负其责,层层抓落实,有效杜绝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总之,基层医院应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合理布局流程,规范诊疗室环境及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强化培训,增强医务人员感控意识,自觉做好手卫生及职业安全防护,规范处置医疗废物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口腔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6-203.

[2]宋玲娣,周国娟.加强口腔感染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36-137.

[3]王力红,朱士骏.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82-687.

[4]李清杰,刘运喜.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实施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8-382.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文3

耳鼻喉科门诊医院人员流动性大、病情各异、致病菌繁多[1],且其检查多需与患者口腔、唾液、血液等接触,发生感染几率较大[2]。本通过分析我院耳鼻喉科门诊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感染预防和护理管理方案,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耳鼻喉科门诊自2013年3月起开始实施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制度,以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作为干预前对照期,以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作为干预后观察期。

1.2 方法

1.2.1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耳鼻喉科门诊医院的患者繁多复杂,病情各不相同,携带致病菌种类混杂,且人员集中、流动性大,极大提高了致病菌感染几率。其次耳鼻喉科门诊医院多数需接触患者口腔、唾液、血液等进行检查和治疗,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若门诊环境消毒、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理念不强或不规范,则很容易成为致病菌感染的媒介。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医院各项感染监测情况分析表明:以手检阳性标本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一般物品表面和空气,无菌物品阳性标本检出率最低。

1.2.2 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 (1)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据调研分析结果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3]进行健全完善,并成立由耳鼻喉科科室主任直接负责的感染质控小组,层层分工,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奖励与处罚制度;(2)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组织感染预防、消毒管理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课,加强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和感染意识,并定期进行相关技术与知识的考核;(3)加强门诊环境管理。采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对耳鼻喉科门诊环境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全面空气无毒害消毒,补充常规紫外线灯管消毒的不足,减少空气含菌量;(4)加强医务人员手消毒。严格规范执行手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步骤及醒目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严格洗手步骤,为医务人员配置消毒凝胶以避免使用洗手液或毛巾造成污染,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洗手依从性;(5)加强医疗机械感染管理。目前,耳鼻喉科检查治疗中内镜、微创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多,如支气管镜、鼻镜、电子喉镜等,对于这类设备需采用专用清洗装置进行清洗和消毒。活检钳、异物钳等非一次性使用检查物品清洗后需高温灭菌后备用。(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耳鼻喉科检查使用的棉签、纱布、注射器等物品需分类放置,然后包装运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处理。(7)加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防护服,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对于已知感染源使用一次性物品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感染发生。

1.3 评价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1)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包括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率及标准预防执行情况三项,采用抽查统计方式;(2)消毒隔离管理质量,包括无菌物品保管、废弃物处理、消毒灭菌及患者隔离防护四项 ,参照护理部检查得分情况,各项满分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比较

干预前抽查176人次,干预后抽查158人次,干预后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明显优于干预前(P

表1 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比较 [n (%)]

组别 例数 手卫生依从性 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率 标准预防执行

干预前 176 89(50.57) 117(66.48) 109(61.93)

干预后 158 124(81.65) 141(89.24) 128(84.81)

x2 35.4724 24.5443 21.9845

P

2.2 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比较

干预后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明显优于干预前(P

表2 干预前后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比较( )

组别 消毒灭菌 无菌物品保管 患者隔离防护 废弃物处理

干预前 83.3±7.6 79.6±9.7 75.9±8.8 84.1±5.7

干预后 94.2±6.8 90.4±5.2 91.2±3.1 90.8±4.6

x2 7.7075 7.0762 11.8252 6.5962

P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文4

1加强职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向全体护理人员宣传标准预防、医患双向防护与职业风险知识、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如何正确洗手和手消毒知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掌握有效的消毒预防措施,尤其要强化洗手意识,护理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预防职业感染

医院对护理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如在护理操作中尽可能避免手与锐器的直接接触,配备锐器丢进后不可倒出的锐器盒;注射器用后不许复用或取下针头;器械清洗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不用手直接清洗;医疗废弃物用后分类放置或用钳子夹取锐器收集;接触操作时戴手套等。只要采取适当措施,针刺伤的发生率可以极大地降低。因此,除了配合必要的安全设施外,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同样重要,可以有效切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规范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切实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可行性的管理制度,制定专科消毒管理制度,规范高危科室消毒管理程序,制定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管理规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使之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明确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要严格检查各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从事高危操作的护士,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传染科、检验科、急诊室、ICU等科室的护士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防纠正。对于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被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械刺破皮肤或溅污眼部、口腔粘膜者,应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发生。

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2000—2008年,我市区1所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医院共发生医院感染6261例,通过对这部分医院感染病例资料的回顾性调查,以及长期与医院感染管理接触的工作实践,并从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00年的4.34%、5.75%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1.31%、3.16%现象中,笔者认真分析总结了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患者因素  住院患者中的急症手术患者或是免疫力低下、患多种疾病、病情危重, 且伴有营养不良、年龄大、长期卧床者易发生医院感染。

        1.2 医源性因素

        1.2.1 外部因素  (1)侵袭性操作:如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静脉高营养液的给予、人工气道的建立和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等,极易诱发细菌感染。(2)环境因素:病室不能有效通风、消毒;未严格按病种安排患者; 没有有效实行保护性隔离措施;无层流设施等。(3)用具的污染: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器具,如体温计、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压脉带、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在病员之间反复使用,若消毒不严格,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间接地把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另一些病员或工作人员而造成交叉感染。在工作中护士经常使用刀、剪、针等锐利器械,极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那些容易通过血液传染的病菌便乘虚而入引起医院感染。这种感染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4) 药物使用: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至菌群失调,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条件致病菌感染。(5)一次性卫生材料的使用与管理:现在临床上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较多,如对使用中的管理和使用后的消毒处理工作不规范,也极易造成医院感染。

        1.2.2 内部因素  护理人员感染观念淡薄, 缺乏必要的消毒隔离知识。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普通中、高等卫生院校还未将医学感染学及医院感染护理学列入教学计划,临床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主要来源于护校教材中消毒、灭菌等相关内容,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尚未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认识上参差不齐,因此造成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部分护士无菌观念淡薄,无菌操作不够娴熟。甚至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抢救患者时,因紧张而未按无菌原则操作,导致抢救器材或药物的污染,这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

        1.2.3 管理因素 科内缺乏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督导监管不力。

        2 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2.1 针对患者的对策  加强日常基础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肤、卧位、肢体功能及各种管道的护理,避免感染经各种可能的途径人侵;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人体的免疫力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时,免疫力就会显著降低,所以,也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 

        2.2 针对医源性因素的对策

        2.2.1 完善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定,科内制订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让工作人员工作时做到有章可依,规范操作。

       2.2.2 加强质量控制和培训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配有专职人员,每周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每月对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等进行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感染管理监控小组,成员包括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负责监督管理科室人员感染控制方面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如全员培训、重点科室培训、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反馈监控信息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提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使感染管理工作在人人参与中不断加强,从而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2.3 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各种侵袭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各种导管、接头的消毒工作。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更应做好人工气道和呼吸机管路的消毒管理。严格无菌吸痰,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工作。在给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部位进行操作时,严格规范洗手和手消毒,避免因医务人员操作不当导致交叉感染。

        2.2.4 保持病区整洁  督促检查护工做好每日病区的清洁消毒工作。病室内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每日以500-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两次,污染时随时处理。每月对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细菌监测1次。无层流设施的病区更应做好环境的消毒管理工作。

        2.2.5 规范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增多,以及许多药物性疾病的发生[1],因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症、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2.2.6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从供应室统一领取无菌物品,在使用时严格检查其包装、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如有包装破损、受潮、字迹模糊不清及过期时,严禁使用。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应严格规范终末处理,并由专职人员收集后统一卫生处置。

        2.2.7 医疗设备消毒  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切实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消毒和管理。对使用中的仪器设备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其表面,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螺纹管。

        2.2.8  隔离区门关管理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工作区应规范换鞋更衣,戴口罩帽子,外出时穿外出服及工作鞋。尽量减少人员流动,禁止陪护,以降低空气中浮游微生物。严格限制家属探视时间,并规范更衣。

        2.2.9 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  定期对住院及术后患者的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监测、调查、统计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建立感染患者登记报告制度、合理使用抗菌素制度、细菌培养管理制度。

        2.2.10 重点部门的管理  对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如供应室、病区、手术室、icu、内镜室、口腔科、婴儿室、产房等,每月一次检测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表面的细菌总数及致病菌,抽查消毒液浓度及消毒效果。全程监控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对违反操作规范及检查不合格的进行及时培训和整改。

        实践证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决定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感染管理制度,还要严格管理,加强落实,逐渐将制度的约束转变成个人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真正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口腔科 消毒隔离 医院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9-02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诊疗技术、设备、材料广泛用于临床,且口腔设备构造复杂,器械种类繁多,给清洗和消毒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由于口腔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械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等接触频繁,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做好门诊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1 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

1.1 环境污染。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据调查统计,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1]。

1.2 口腔医疗器械污染。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等,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被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而造成口腔诊疗中的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手污染。在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最好的手段是洗手,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经口腔专科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1.4 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都成为口腔科的医院内感染因素。

1.5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因口腔科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感染机会增加。

2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 诊室环境的消毒及防护。每天诊疗前、下班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综合治疗台面及其配套设施一次,湿式清扫地面,有明显污染的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随时拖净地面,每周诊室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每月对物体表面进行抽样菌检的测。

2.2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口腔科门诊属高危诊区,进入患者口腔内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每月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效果进行检测,灭菌设备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合格,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应按去污清洗干燥包装灭菌的程序进行。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消毒较难,因此在每个患者使用后需将手机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和水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机部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3 认真落实洗手制度。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证实,手卫生是最有效易行的控制流行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年来CDC对医务人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手卫生条例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起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科室制定了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每次诊疗前后必须严格“六步法”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所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医源叉感染关键的一环。

2.4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服戴防护镜,做到安全诊疗,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手套为保护患者不受手上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但是,即使带上手套,污染仍有可能发生。如化学液体、含石油的乳液可能导致手套老化或渗漏,另现有的手套仍存在质量差异,约有2.9%的手套存在针尖状微孔,据统计20分钟内一个微孔可通过19000个细菌。因此手套应与洗手相辅使用而不是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严格洗手十分必要。如果同一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一次。

2.5 规范消毒灭菌各项操作程序。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中的各类消毒液、无菌容器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

2.6 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一人一用一弃,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如锐利污物放入锐器做好与污物盒,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内,集中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污物管理员的交接、登记、签名,防止一次性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3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3.1 加强人员的培训。定期对科室全体人员医院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以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且每季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只有认真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3.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前提,我院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并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院感办每月对口腔科的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的监测,如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表的细菌培养结果、紫外线消毒等,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科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做好整改措施,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在口腔诊疗工作中,被患者的血液、牙体切割组织污染的口腔诊疗器械是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室有效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整改与规范,门诊口腔科人员对消毒隔离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提高了防护意识,主动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消毒隔离工作走上规范化,护理三级质控检查,各项消毒工作指标均达到要求,院感办对本科医护人员的手、物表、灭菌器械、空气监测合格率达100%,消毒隔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