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1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对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进行研究,相继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Ⅱ和信息化评估指标ⅡE等。国家统计局经过多年对信息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来进行分析与评估信息化水平。目前,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等6部分21个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重视度(分)、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决策信息化水平(分)、网络性能水平(分)、计算机联网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网络营销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人力资源指数(分)、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数等,这些指标能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三总结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2

摘 要 为了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矩阵和评判矩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说明各个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最终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综合评判。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信息化 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的企业,其信息化投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以投资回报为生存准则,因而重视信息化的投资结果。

信息化效益的研究对于明确信息化投资成果,提供反馈信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要保证。

本文基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的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和特点。这对于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的定量数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可认为,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的考核。企业信息化评价由于渗透性强的特点而变得复杂,在评价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力的提高,企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力在于其创新力。由此本文提出了由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和创新力有机结合的企业信息化三维评价指标模型。三向量的合量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效果,是综合评价的依据,在每一维度下又有相应的二级指标。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本文依据所要处理的数据特点将采用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信息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分析

(一)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矩阵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上述指标体系中每一要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对给出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讨论n个因素中每个因素在整体中各占多大比重时,将定性说明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总体而言的重要性程度的语言量化,引入函数 f(x,y):

本文在处理数据时,将直接对所有二级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并分析计算结果,由于一级因素因素集较小,不予单独计算。

(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经过对一千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的比较,把一千家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 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 10亿,至于年销售收入1000万以下和10亿以上的企业由于所占比例较小,不加以考虑。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1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多个二级指标,对这些二级指标分别用相应的数据来替代,具体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信息化投入/销售收入,信息化经济效益――销售利润率,企业升级规模速度――企业2012年销售目标收入/2010年销售收入,研发技改投资成本比重――(研发投入+技改投入)/销售收入,知识资产投入成本比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经费投入/销售收入。本文数据是基于2009年的企业数据,相应投入和销售收入都是2009年的值。

由以上数据处理方法可得如下结果,根据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矩阵为:

根据专家意见法得到评判矩阵,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10亿,其单因素评判矩阵分别为:

在权重矩阵和单因素评判矩阵可得的情况下,利用前面的计算公式: 可计算出综合评判矩阵,这里只给出第一类的情况,剩下的两类情况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来。

综合评判矩阵中每一行分别表示一种因素,共有六种因素;每一行有五列,分别表示五个评判等级,第一列等级最高,然后依次递减,最后一列等级最低。每行最大的数值表示该行所代表的因素所处的等级,例如:第一类中的第二行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 ,该行最大的数值为1.4452,所在位置为第三列,所以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处于中等水平,类似的可以得出其它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级水平。

将三类情况下的数据综合分析可得,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的各个因素影响等级比较低,较低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高等级的数值;规模中等的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数值大小比较对称;规模大的企业正好与规模小的企业相反,其各因素的影响等级比较高,较高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低等级的数值。由此可以得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较明显,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很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数据的分析可清晰的看出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是很大的,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信息化作用程度具有相似性,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的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作用对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已经显得举足轻重,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共识的大环境下,企业应着眼于使信息化支出在营收中所占比例最优,即以最少的信息化支出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升级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化,经济效益,创新竞争力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总效益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金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2]李宏艳,董军,杨善林.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3]唐志荣.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4]张维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宁夏大学学报.2002(9).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3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评价指标 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显现出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乡镇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大型企业和城市中小型企业,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诸多影响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尽快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学军 施卫飞: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2]王亚军 栾加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4

0 引言

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制造行业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现阶段,国内制造行业内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制造企业必须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信息化是制造企业必须要实施的一条出路。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办法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有环节的完善,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研究信息化应用水平成为企业现在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制造企业通过对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可以进行企业所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工作,并且建立企业整个制度框架和一套完整的企业信息化制度,通过制度的合理指导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1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国内外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研究主要是表现在测评信息软硬件设施方面,但是没有考虑企业的持续发展,因

此缺乏针对制造企业的测评指标相关设计,没有认为企业的信息化能力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一个要素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国外文献得知其信息技术的研究没有根据信息化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而重新设计指标,还是停留在早期基础阶段;相关人员设计指标时没能考虑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导致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时单纯强调了信息化的装备水平却忽略了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而国内很多关于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大多是引进国外的研究思路,针对具体指标计算研究了很多方法,却没有综合考虑信息化内外部环境、企业实力、企业技术装备、企业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针对知道企业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就少之又少。

2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现状

国内有的学者在结合考虑了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地位、经济安全等方面研究出了一套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信息评价体系;有的学者充分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协作理论等相关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化投资价值与绩效评价的定量分析。

以上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制造业行业中企业从事的业务种类多样,且每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特性,相互间存在个体差异,而上述研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分析,是整个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细分到装备制造行业的信息化评价不够具有针对性;第二,指标权重的准确度不易确定且不够客观;第三,指标计算工作量较大且数据烦琐。

3 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决策。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决策需依据科学的信息化水平结果分析,科学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帮助企业有效改善自身的信息化运行的支持环境、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现状,并提高企业信息化运行的能力等,帮助企业制定和执行有关信息化的决策。

第二,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制造型企业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通过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中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提高企业生产、运营、财务、供应链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第三,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制造企业通过运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

4.1 突变级数法概述

突变级数法是多层次的矛盾分解需要进行评价的目标,通过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结合而成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进行归一公式的推导,并进行目标综合量化的归一计算成一个参数,就是总隶属函数,最后根据总隶属函数数值进行排序和综合分析评价目标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综合考虑了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而没有采取去分析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而达到结论合理、科学、客观而又计算简便。

4.2 进行建立突变级数法模型程序

4.2.1 进行多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建立工作

装备制造业拥有其他一般制造业所没有的特点是:其一,装备制造业是需要联系供应商订立装备制造相关关键构件的合同,与客户预先订立装备成品的订单,之后再进行设计装备产品、开发、制造、生产、装配、销售、安装调试、维护等阶段的管理;制造模式可以允许单件生产或者小批量产品定制生产;生产的装备成品都广泛应用到电气、液压、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装备制造产品由很多零构件组成,并且组装时较为复杂。

由这些不同于其他制造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不能沿用概括而得出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使用具有独特特点的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涉及的内容多;信息化应用从CAD的基础开始进行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效果;ERP、PDM/PLM被广泛推行应用,但应用效果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化基础建设比较扎实但需要进一步升级。

4.2.2 确定指标体系的突变系统类型

尖点突变、燕尾突变与蝴蝶突变系统三个系统是突变体系常用的类型。折叠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仅对应一个分指标;尖点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两个分指标;燕尾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三个分指标;蝴蝶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四个分指标。

4.2.3 通过归一公式综合评价

将系统中各控制变量的不同质态转化成同一质态并运用归一公式来获得,如表1:

5 结果分析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结果如下:

第一,近些年,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体制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都很大的提高,但民营企业相对来讲提高的程度较小,国有企业提高的程度较大,这也符合民营企业对资金投入较少,比较重视系统价格和近期投入回报实效等实际情况。

第二,装备制造业企业无论民营还是国有企业对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决策方面投入信息化管理力度较大,这充分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将产品开发设计板块作为企业核心;管理应用反映在信息化方面有很大差异,充分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各自具有不同且复杂的管理和生产方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人事管理、成本资金投入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与管理模式方面不同,水平有很大差异;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和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单元技术应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反映出的水平基本一致,而有关信息系统集成管理应用方面水平相差很大,由此表明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集中和统一部署信息化管理,对实施和应用企业信息化执行力较为更强。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5

关键词:JIT;供应商评价;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2

Suppliers Evaluate Study of Vehicl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Under JIT Environment

Zhou Wei1,Chen Honglei2

(1.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2.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126,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in-time production vehic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under development,find manufacturers,suppliers,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at this stage.Proposed JIT supplier evaluation model and algorithm.

Keywords:JIT;Supplier evaluation;Informatization

引言: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起源于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JIT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实现企业的零库存运行,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自身产品研发能力,我国各大整车企业迫切需要形成一套整合顺畅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体系,保证为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使其活跃于市场。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与选择供应商,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赢模式,是企业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JIT生产方式下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以上海某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为例,中国JIT生产方式下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机操作阶段。通常都是公司内部信息化部门自行开发的基于单机运行的信息管理软件,支持库存收发等基本的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库存准确率。

第二阶段是网络化信息管理的初步阶段。该阶段实现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对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包括采购订单创建及确认,入库确认,库存监控直至生产配送等)的整合,实现了业务处理的网络化、流程化,初步实现了具有JIT特色的供货拉动模式。

第三阶段是网络化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该阶段进一步将制造商与供应商紧密结合,实现信息化的看板管理,供货拉动模式趋于成熟。研究内容开始转向采购物流环节的评价考核及预测。

我们从上述发展历程不难看出,JIT生产方式下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现阶段重点是评价考核和数据分析功能的研究实现。据统计,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增加利润比增加销售额更为有效[1]。可以看出零部件供应商作为汽车供应链的源头,在采购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供应商评价考核是信息化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

二、JIT生产方式下的采购模式决定供应商评价模式

JIT生产方式是一种拉动式生产管理模式,主要特点就是采用看板管理的形式,实现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从而实现库存尽量小并最终达到无库存的终极目标。这就决定了JIT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准时制生产方式“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制造商根据顾客的订单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向供应商提出生产需求,严格规定需求的数量和时间,供应商根据制造商的订单需求及时生产制造零部件并按时提供给供应商,上一工序与下一工序在生产时间、数量上都达到刚好正好的要求,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整车制造企业的时间成本和库存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这样就对供应商的按时交货能力、保证产品质量能力、对订单的快速反应能力产生更高的要求。如此JIT生产方式下的制造商对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标准也与传统生产模式有很大不同。

三、在JIT环境下的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在JIT环境下的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要考虑产品质量和交货期以外,供应商潜在的创新和开发能力在供应商评价时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2],其次还有产品价格、供应商服务能力等指标。评价指标可以细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生产技术与能力 新产品开发能力

自主生产能力

生产反应能力

生产规模

产品质量 产品合格率

可靠性故障情况

质量保障体系

交货能力 按时交货能力

价格成本 产品价格

采购成本

服务能力 合作态度

供应商名声

市场占有率

表1:JIT环境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是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选择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评价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和统计的问题。将层析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结合使用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计算出各指标的单层权重,并把所有问卷的权重数据进行几何加权平均计算。如上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共5个,二级指标13个,每份问卷(共M份问卷)的权重向量为wl=(wl1,wl2,…,wln)T,l=1,2,…,M。则某层i指标(共N个指标)的几何加权平均值为:

i=1,2,…,n

规范化后即得i指标对于所在层的综合权重(假设所在层共n个指标):

i=1,2,…,n

综合权重向量w=(wl,w2,…,wn)T.

对于一级指标,它们的综合权重向量就是对于目标层(供应商评价)的权重系数,对于二级指标,就是其单层权重相对一级指标的权重。由此得出了初始的指标综合权重。

BP算法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的算法,特点是能够自学习,图1为神经网络中的一个基本信息处理单元。

图1

Yj表示神经元的输入,它们是其它神经元的输出,Wij表示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即权重,θi表示其阀值.Yi表示Xi经过F(x)激发函数处理后的输出值,它可以作为其它神经元的输入。神经元的这种输入输出关系可表示为:

BP算法模型即为三层这样的神经元组成,Yi即为供应商的各指标评价对一个神经元的输入,经过很多样本的反复训练,对各初始指标权重进行进一步合理化,最终使算法结果达到最优最合理。

小结:将层次分析法与BP算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BP算法的训练速度,避免局部极小点问题,最终达到排除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结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婷.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9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文6

[论文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研究的现状。推导了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方程,测度了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并给予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却不容易将信息化的投人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准确明显地测算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化投资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研究问盈的提出

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进行信息经济的投人产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据一般的投人产出数据编制信息投人产出表的理论与方法。鬼木甫认为,1975-1985年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查尔斯·琼森切尔1983年建立了侧度信息资源与经济生产率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weill进分析了电子管制造业IT投资对绩效、销售增长等的影响。对31个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1年间IT支出与税收贡献之间的关系。Theophanis Stratopoulos , Bruce Defining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证明IT运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财务业绩。〔司Christopher Gust, Jaime Marquez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92到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但对其它的工业化国家却没有同样大的作用。Peter E. D. Love , Zahir Irani对126个建筑机构做了调查分析,评估IT投资与利润、成本的关系。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角度编制投人产出表,研究国家或区域信息化的投人产出关系,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如:朱幼平对1980-1992年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贾怀京、谢奇志运用回归的方法测度了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袁正得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常永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发展落后。马生全等基于R. M. Solow余值理论思想,从理论上给出了地区信息化建设投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数学模型。王梅英、王玮讨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给出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排行榜。

(2)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信息化与就业结构等。如:苗建军对社会信息化的就业结构做了解析。陶长琪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尹海洁认为,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汪斌、余冬绮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程度和对三大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

(3)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进行测度和研究。如:郭东强、王志江提出了测算企业信息化投人对企业产出增长贡献的数学模型。王志江、郭东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讨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投人产出的相对有效性间题。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第一个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

1. 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化贡献率的差距、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信息化在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2)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有的研究虽提出了观点、指标体系或模型,但缺少实证的支持。

(3)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资本、劳动之间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更不能忽视。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给予定量的评价。

为了保证所分析行业及数据在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它矿采选业、其它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只研究1995 -2003年间的数据。行业按《中国统计年鉴》的顺序排列,设置的代码如表1。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贡献率的测定

2.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

行业信息化水平由行业微电子控制经费O1、行业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O2、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O3、行业新产品销售利润O4、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O5、行业中拥有的大中型企业数O6、行业总资产贡献率O7、行业人均创利润水平O8、行业增加值O9、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O10、行业销售额O11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 - 2004年。具体计算及分析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以2003年为例,信息化水平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可见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

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

Y(行业总产值),A(技术进步水平),K(资本投人量),L(劳动投人量),1(信息化水平)

把公式(1)写成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信息的产出弹A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它技术因素。然后,(2)式取对数:

运用回归分析可估计得γ 本研究中,Y为行业增加值,L为行业人数。

由于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用岭回归分析以削弱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作岭回归分析(k取0.1),并排序,见表3(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可见,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一个单能够引发工业生产总值的对数平均增长0.5791个单位。

3 中国工业行业倍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

3.1方程推导

对(3)式求导数:

从而得到产出增长型速度方程(离散型),并取t=1。

由此可得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为:

这是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度的一种分离方法。这一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分离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适用于信息化建设后的效益分析。

3. 2信息化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测度

用式(5)计算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1996-2003年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取平均值,并排序,如表4。可见,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4研究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 1结论及分析

(1)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可能由于评价指标和数据选取等原因,某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对比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而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对比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失衡问题。

(2)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绝对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3)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我国目前的信息_化建设存在过急过快、缺乏协调、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现行体制有一种赶“时髦”的冲动,企业信息化申请国家贷款,投资没商量,信息化特别是国有企业信息化中成本计算的动机发生了扭曲。同时,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变革的进程等都存在差异,影响着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贡献的差异。因此,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切实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提高信息化的有效性。

4. 2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目前设定的指标体系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但存在着指标间相关性较大的缺陷。同时,纵向指标数据统计口径及来源不完全可比,影响实证结果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