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1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
2.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3.教学评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二、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我们可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等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张:致力于研究人的智能或认知活动的性质及其过程。因此,尽管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等。
1.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布鲁纳是20世纪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在教学设计上,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主张,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模式。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ming),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他们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第二,注重直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灵活提取信息。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这三类表征系统包括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即通过行动或动作、映像或图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它们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生长或智慧生长的核心。”在他看来,结构课程的开发及发现学习的指导,都必须与特定阶段儿童表征系统的特点相适应。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性的蓝图。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的讲解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奥苏伯尔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后来,奥苏伯尔进一步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指出:“组织者”可以在学习材料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用于教学设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概括为“先行组织者模式”。
第一阶段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第二阶段
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
第三阶级
认知结构的加强
阐明课的目的
呈现“组织者”
鉴别限定性特征
举例
提供前后关系
重复
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
经验的意识
明确组织
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
明确材料
维持注意
呈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道的原则
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
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
阐明学科内容
(二)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众多流派中,对教学设计领域影响最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纳。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基础设计教学,以完善人的行为为根本宗旨。
在行为指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操作性反应和强化原理为理论基础的,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的自动教学模式,常被称为“机器教学”。
将“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就形成了程序教学设计。
程序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五条原则:
第一,积极反应原则;
第二,小步子原则;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了世界教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即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仍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研究人性,关心人的潜能和价值,探究解决人类问题和困境的出路,“完美人格”和“太平盛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憧憬的理想。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就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因而,“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是该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和情感体验,在融洽和谐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目标。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2
关键词:基本范畴;家族相似性;上位范畴;下位范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65-01
一、引言
本文旨在通过对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的讨论,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在中学词汇教学过程中应用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建议。
(一)基本范畴理论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客观世界的事物纷繁复杂,如何有效地储存记忆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关注的话题。大脑需要经过分类、定位等一系列过程对外在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分类过程被称作范畴化过程。“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意义。”(赵艳芳2001)兰盖克认为,对具体事物的概念是直接来自感官的经验,对抽象事物的概念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概念基础上加工、综合的结果。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变化过程。由此产生的认知范畴的三个层面,即基本范畴层面,上位范畴层面和下位范畴层面。根据家族相似性,通过对基本范畴的归纳得出它的上位范畴。这类范畴通常是一些抽象概念,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具体的完型,属于寄生范畴。下位范畴是由基本范畴的进一步具体化得来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多数下位范畴的出现也晚于基本范畴,而且其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基本范畴词汇
范畴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词汇,同时也决定了词汇的发展顺序,构成了一定的词汇等级结构,其基本等级同样具有特殊的地位。尽管上位范畴词汇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下位范畴词汇具有描述细腻的优势,但是位于分类层次最中间的基本范畴却是人类最容易习得、最经常运用的一类范畴。基本范畴词汇多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词语。如英语中的颜色词,blue,red,yellow;汉语中的“蓝,绿,红”。再比如一些与人的联系密切的基本动词“吃、走、打”等。因此,这类词是最容易被人所接受的。基本范畴词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有较大任意性;它们的生命力也极强,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二、基本范畴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基本范畴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大多数研究人员已达成共识,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当先教基本范畴词汇,再教与之相关的上位或下位范畴词汇。Ungerer&Schmid(1996)认为“应该把那些常规的具有集合功能的上位词如FRUIT,VEGETABLE和TOY等跟基本范畴词一起介绍学习,而对其他的特别抽象的上位词如IDEA、ASPECT、ISSUE或者PROBLEM等则应该等到所有的基本范畴词都学完后再介绍”。Cook(2000:F16)也曾谈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初期阶段也应该按照基本层―上位层―下位层的顺序编写教材”。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可以给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带来几点启示。首先,应当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授,这些词通常也是一些高频词汇,老师在课堂上应当详细讲解,尽量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词的来龙去脉。其次,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归纳出基本范畴词汇的上位词,或列举出其下位词,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词与词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形成词汇网络,使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更具有系统性。此外,在词汇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而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许多抽象的上位词,可借助母语给学生作更加详细的说明解释,首先让他理解这一概念,然后记忆起来就比较轻松,而不是让学生课后死机硬背地机械记忆。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Cook,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1. [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基本原理概论;优势互补
[作者简介]唐云红,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法学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0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92―03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合后四门课中学理性最强的课程。能不能把学理性很强的“原理”课讲出吸引力,真正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为应对挑战,在增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中,许多教师选择并依赖于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毋庸置疑,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到轻松、愉快的现代教学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笔者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原理”课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理论学科,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果仅靠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植入是不够的,多媒体必须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原理"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是由mul-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则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课前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技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教学以其教学视野更宽阔、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手段更先进的特点,被广泛地推广应用至各科教学,“原理”课也不例外。一般说来,在“原理”课教学中辅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原理”课课时的不足,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原理”课是在综合了原“98方案”中的“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并吸收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共54学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高度浓缩的丰富内容讲授完,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难度非常大。而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图像、文字、动画、视频为一体,充分利用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使授课内容立体化。如在讲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等理论命题时,使用多媒体课件,给予学生丰富的、立体的感性信息,就可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及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原理”课知识的获取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同时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原理”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教师从上课铃响讲到下课铃响,学生只需耳朵听,唯理论而理论,空对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感性材料同时显示,变枯燥的理论讲解为可观赏的直观画面,使基本原理的内容形象化,及时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各种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并保持记忆教学内容。
3 多媒体教学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互交流增强,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无论教师对的基本原理分析得如何透彻,讲得如何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也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而在多媒体教学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多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将单纯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性的思维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给学生学习以更大的思维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二、“原理”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应注意的问题
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中得以大规模推广。然而,笔者却发现,不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却走人了教学误区,不仅没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把传统课堂教学的精华部分也丢掉了。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误区之一:多媒体信息量越大越好。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误以为信息量越大越好,把加大课堂容量作为终极追求,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频繁切换鼠标,用多媒体信息轮番轰炸学生。如果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就会造成电脑屏幕对学生长时间的刺激,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没有时间记笔记,也来不及理解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在造成学生消化不良的同时,促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误区之二:用多媒体取代传统教学。有的教师误以为推广多媒体教学,就是要用多媒体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他们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对立起来。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时,只是放多媒体光盘,学生静悄悄地看,就像是看电影,声光流动,有趣却华而不实。还有的教师把多媒体界面设计得非常漂亮,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闪烁出现,教师固定地站在电脑前面切换鼠标,传统课堂教学完全被抛弃。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教学过程的平庸化,教学重点没办法突出,教学难点没办法突破,教学疑点没办法展开,教学的本质失去了。
误区之三:只要做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使用了电脑就是多媒体教学。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为节约教育资源,设计容量一般都在一百人以上。由于高校扩招,教学任务的加重,为便于多媒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各高校基本上把“原理”课这样的大班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中良好的教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身体负担。但因为手中掌握资料的不足,有的教师把讲课要点做成Powerpoint演示幻灯片,再添加
几张图片就成了时髦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取多媒体之形,弃多媒体教学之实,自欺欺人。
基于此,在“原理”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适度。多媒体是一门教学技术,它必须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内容整合后的“原理”课时空跨度和学科跨度都很大,有着十分鲜明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它需要从根本上回答三个重大课题: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历经150多年的考验,还灵不灵。要回答这些重大课题,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强化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光靠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加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遭遇的挫折,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淡化意识形态”的极力宣扬,当代大学生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的特点,“原理”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必须照顾到“原理”课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度使用。
2 多媒体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不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在“原理”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但由于多媒体的演示性,一旦把握不当,很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对问题深入浅出的分析大受影响,不利于教师教学个性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则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边讲边板书,板书所到之处,就是教学重点之处,也是学生思维所到之处,学生可以记笔记,思考所授内容,也可以调整思绪,跟上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必须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把多媒体理论表述的直观化,教师分析的深入浅出和人格魅力的熏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3 多媒体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用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笔者游览了省内好几所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发现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缺乏各种丰富的材料,仅是直线型的板书作用,重形式轻内容,这不仅是对多媒体教学的误解,更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玷污。笔者在调查中也听同学们反映,这样的多媒体课最好不要。因此,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决不能只停留在其表现形式上,如果那样,就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人本主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需以大学英语教学为重心,在英语课堂中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应当仅仅通过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方式,而应当加强传授符合学生本身的学习方式,以此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有效发挥出学学英语阅读的能力。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
1.教学基本原则
所有人均存在内在的推动力,这也是自我体现的所需。所以,教学的实施应当信任所有学生均具备自我实现的能力,必须以信任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核心。将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中心理论运用于教学当中,以此引发学生中心理论。
2.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教学观注重学习与行为当中“人”的因素,将自我的有效发挥以及完成当做人的一项基本所需,但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老师的职责则是令教学效果能够达成自我实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学生的改变及学习,不但可以通过情感,也可以通过认知方式进行,才能够称之为完人。
3.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的提出在心理治疗当中应当将中心摆在治疗氛围的缔造方面,这是由于心理治疗主要在于治疗时的氛围,治疗师的所有动作、表情、语言均会对患者造成心理影响。所以在缔造治疗氛围中,治疗师需要具备和蔼可亲、真诚相对、设身处地的态度及心态。将这一理念运用至教学当中,对学生真诚,为学生着想,通过情感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以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老师需要通过非指导性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当中,老师不应对学生进行强制性命令、胁迫、哄骗,让学生学习不喜欢的东西。应当坚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当中,将学生视为主体,对学生的情感给予充分的尊重,真正为学生考量,关注学生。
4.学习的过程
人本主义教学观将学习分成两方面:其一,认知式学习;其二,体验式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分成两种,则为意义学习及无意义学习。认知学习属于无意义学习,这是由于认知学习不包含情感及个人意义,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存在个人意义。体验式学习则属于有意义学习,这是因为体验式学习是通过学生本身的经验,将学生自发性与主动性的学习有效发挥出来,才可以将学习与学生的心愿、兴趣及所需相融合,所以才可以良好的加快个体的进步。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形势
在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浪潮中,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乃至教学模式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已经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建立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对于听说能力而言,阅读可以有效促进这些能力的提升,令其在未来的工作与社会交流当中能够更加有效的通过英语进行口头及书面的沟通,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便顺应当前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所需。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能力,通过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以此符合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对英语学习的真正需求。在互联网发展时期,各类教学资源均逐渐丰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一形式早已无法符合目前的英语教学所需。传统英语教学注重传授知识,分析语言规律及改正错误。当前语言教学则通过阅读建立学生对读、写、译、听、说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所带来的学习成效,老师是促进者、协助者,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核心部分,应当积极融入到课堂当中。在阅读教学当中,应当为阅读教学提供自然的氛围,令学生可以相互沟通。以此令学生之间可以将自身的所感、所得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并通过彼此的尊重而更加富有信心。学生只有不断参与,提高阅读能力,才能够令语言能力有所提升。
三、人本主义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打造轻松、越快、自由的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理论指的是老师需要为学生打造健康的学习氛围,以便令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意义。在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老师所编排的所有教学活动均以学生为主,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设想,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创造机遇让学生将自身的感受与思想真正表现出来。在课堂当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阅读,为阅读提供语境,从而提升学生使用语言的水平。
2.带领学生正确归因
学生通常将失败归结在运气、能力、困难过大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方面。在归因时,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努力不够充分,将失败归结在努力的因素上。还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努力,让学生知晓通过努力所获取的果实,令学生真正了解到自身努力的有效性,从无助感中走出来,以此积极坚持,最终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也令英语成绩更加提升。透过对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知晓具备英语能够给自身、社会带来的价值。透过不同形式带领学生接触英语阅读,对英语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从“让我学”变成“我想学”,引发自身的认知力,让学生乐学、好学、愿学、勤学,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理论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需激励学生建立自身的学习目标,确定好内容与进度,规定好方向及过程。激励学生挑选符合自身所需的材料及学习方法,老师需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可不理会学生,放任不管。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当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人本主义理念顺应社会的发展及所需,让学生具备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自由发挥学习的能动性。经验都是通过不断摸索总结而来,只要依照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必定可以令英语阅读教学进展的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张晓敏.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冬季类型调查与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3):70-72.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5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整体性;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作为通识性课程的《基本原理概论》,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教师的‘教’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往往因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而成为90后自考学生群体对其形成价值认同难以逾越的藩篱。从教师‘教’的维度看,怎样更好地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而言,不仅仅获得‘鱼’,更重要的是‘渔’;与老师而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GDP。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度把握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整体性
1.首先明确一点――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何谓‘教学体系’即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手段及两者的统一。《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是经典原著,将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本全国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书来得以完整体现,其内容的阐述注定是比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阐释,与学生而言,其呈现的难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问题,更妄谈价值认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从而让自考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如何克服以上缺陷,与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有声’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录音式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教材知识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根据理论内容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下面相关部分会有详细论述),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明确教材体系的整体性即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自2005 年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以来,关于《原理》的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无论对于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建设,还是对于理论的科学理解,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都至关重要。
(二)对概念的深度细化
首先,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最小单元,对理论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学部分。哲学被称为所有学科之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还有一种调侃式的哲学定义,哲学是制造概念的科学,这些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无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些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以及我们头脑中自认为的那个涵义都相去甚远。以下同过举例说明。比如“物质”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的头脑中“物质”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乍一接触,这个老朋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哲学领域,对其的界定“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再比如“运动”一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是物体方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参数也无非是距离、速度及时间,这种直观性很强,甚至我们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哲学对其的界定就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初高中阶段,我们或许就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烂熟于心,但却对何谓生产力,何谓生产关系而模棱两可,或者处于一种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状态。
其次,对概念的深度把握,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撑。感性材料的支撑除案例式教学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概念的语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该概念在经典原著的出处,以及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下以‘’概念的讲解为例。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就是这样的定义’而要求学生去熟记于心。首先应该分析‘’概念的中心词是‘理论体系’或者‘科学’,前边是一系列来界定的语句成分――谁创立,谁发展,以什么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句子成分,以此达到一种精准的分析。
二、学生的‘学’
(一)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
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观看《检察官与女囚》社会调查类节目,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节目中的悲剧看似是个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后将主题升华――撇开生存问题,道德只是妄谈,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处也可以引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在此过程中,不主张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确切地说在班级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学习组织,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角色的效用较之前日渐式微,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教师该发挥怎样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这种角色定位所赋予的使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就笔者所带的班级具体情况而言,同一个授课单位内,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础不一,只能通过分类管理。一个班级一般分为七个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以文理基础为主要参数,兼顾性别p年龄的搭配。相比师生型的教学组织,同辈人相互影响的扁平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人本主义;生涯教育;个体发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3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大学生就业问题让人们认识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仍主要停留在静态的职业规划的水平上,机械地解决职业选择、决策及发展过程等一系列问题。结果整个生涯教育的过程变成了简单的人职匹配的刻板模型,注重短期就业目标的实现,却忽视了个体潜能和个体发展的开放性,也忽视了个体整个生涯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目前,这样一种观念越来越被接受,即职业教育应从只关注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和以提供信息为主,转变为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并主张以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待职业教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将职业行为置于人类发展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考察。把教育和人的成长、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潜能开发的需要,提升人对时代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因此,用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生涯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的生命的发展和生涯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重要学派,并在六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性的发展,关注了人的主动性、价值、潜能、尊严与创造;鼓励人们的自我实现、积极向上;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强调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积极意义,把促进和完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成长和实现的过程
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没有哪个年龄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要。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独自一个人,没有生活困难的阻挡,我们就会朝着最终的满足状态前进。罗杰斯认为,这样的人就是“自我完善”的人。马斯洛借用自我实现这个词来描述这种人。当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心理品质,成为一个人能够成为的那种人“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个体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整个生命成长和实现的过程。
2.个体发展是一种自我感受、自我做主的过程
人是个体存在的人,是在追求着和感受着的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性的人。人本主义理论把人看作他们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独立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每个人也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牺牲品。当然过去经验会形成和影响我们是谁和怎么做,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能够变成什么样。
罗杰斯本人曾颇有兴趣地宣告:“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的概念之一便是人性的核心,个体在他们自身内部就有巨大资源,如果能提供一定的具有推动作用的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1]
3.个体发展的目标是完善个体健康人格和着眼于终身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任何健康的人都是一个其有完整性的统一体。在那里他们认知、情感和运动彼此较少分离,更多的是互相协同工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包括感情、观念和情绪),对所有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性格特征、功能充分发展的人。
教育是个体生涯的一部分,教育的目标是不断地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使其成为适应变化,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人。
三、人本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阶段的发展是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它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今后的成长,因此,大学阶段的生涯教育更是为学生即将到来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的蓝图。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下,人的职业设计和选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需要一生去实现的职业开发历程。用人本心理学理论审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