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1
1 当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笔者目前担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辅导员。针对目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 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的保留程度有限
如今的大学校园,处处可见创新、自由、学术的影子,在所谓“大学文化”中,传统文化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呢?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21名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所在的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氛围如何”,选择“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只有27名,仅占12.2%,而选择“偶尔会有所体现”的有172名,占到了77.8%,甚至有22名同学选择了“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氛围”。可见,传统文化在整个大学校园中的阵地正逐步被占领。
1.2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艺术专业是相对特殊的学科门类,它在其他学科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比较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宣扬最大限度的创新[3]。在接受问卷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精神中应是何种地位”,选择了“传统文化应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核心内容”的有122名,占55.2%,选择“传统文化应在大学精神中有所体现”的有91名,占41.2%。另外,针对“你认为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必要”,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100名,占45.2%,选择“我愿意参加相关的教育”的有95名,占43%。这表明,虽然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日渐式微,但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压力与原因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完整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4]。但在当今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广泛的社会氛围
当代中国社会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飞速发展,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提出了挑战。有119名同学表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传统文化比例不高,没有社会氛围”,占53.8%。但在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时,仍有156名同学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占70.6%。可见,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但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容乐观。
2.2 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针对任课教师的一道调查题目中,仅有88名同学选择了“3位以上的任课老师偶尔会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占39.8%,选择“经常会有任课教师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是只有9名,仅占4.1%。更让人担心的是,有67名同学选择了“至少有1名以上的任课老师比较反对宣传传统文化”,占30.3%。由此可见,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传统文化正在被其他思想意识取代。
2.3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轻视
在涉及到网络新媒体的调查中,有119名同学选择了“网络媒体中很少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占53.8%。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受众最广的网络游戏世界,有38名同学选择了“网络游戏中会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只占17.2%。相对的,选择“从不体现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有51人,占23.1%。因此可见,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轻视现象比较严重,这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也会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高校的考核、奖惩制度普遍缺乏人文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考核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努力的方向,以及人格的形成。而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仍紧紧围绕绩点排名高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对于道德层面的考察仍停留在形式上,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个背景下,多数学生更加关心如何提高成绩、竞选学生干部。虽然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鼓励竞争,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话,势必会导致当代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滑坡。而如何在以排名为主要标准的考核体系中体现对道德标准的考核,仍有待思考。
2.5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常规模式的局限性
受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当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专题讲座、展板宣传为主。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也有131名同学选择了“愿意参加传统文化类讲座”,占63.8%。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简单易行,具有相对广泛的受众面,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讲座形式单一、听众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者会受主讲人知识水平、演讲风格限制,笔者曾遇到过组织讲座但参与者寥寥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开展效果显著,可行性强的教育活动,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3 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思路探索
笔者曾举办过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体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对这些教育活动比较接纳,部分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要开展执行性强、参与度高、效果显著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拓宽思路,变换教育形式。
3.1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由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有201名同学选择了“传统文化对个人艺术创作(或平时的作业、作品)理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影响”,占90.1%。传统文化是艺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专业艺术教育,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加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很强的示范作用。
3.2 选取独特元素,以新的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果笼统的开展宣传教育,往往不得要领。笔者曾以学生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开展以“慎独、反省、个人修养”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讨论活动。以曾子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来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这种反思、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活动可以深入到每位参与者的内心,收到了极佳的效果。笔者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真正领悟到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的真谛。由此可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而全”不如“小而精”,完全可以选取其中某一元素进行放大、扩展、激励,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以现有的教学形式为载体,从课程、学分的角度激励参与
笔者曾申报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课题的校级开放实验项目,艺术类学生报名相当踊跃。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它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传统文化渗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改变部分同学脑海中“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学习以外的事情”的思维定势。并且此类开放实验项目的成果以微电影、影像集、漫画集为主要形式,切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
3.4 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优势在于,活动在假期举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笔者曾在2013年组织以“传统文化寻访”为专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组织6名同学奔赴贵州安顺平坝县天龙镇,探访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屯堡文化。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采访调查,最终形成视频、报告等成果,开学后进行成果展示,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并且在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实时报道,极大的扩大了受众范围。笔者也被评为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本年度的暑期社会实践,笔者将继续组队赴河南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寻访,艺术类学生报名极其踊跃。由此可以看出,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2
在当代艺术国际语境中,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率先展开了教学改革。主要方式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为核心,让学生学习国学、培养中国哲学精神和审美风格、审美趣味,建立传统国画评价体系,进行高校中国画的系统性教育。首先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传统艺术和国学内容的融入,保障了传统艺术的技法和形式传承。国学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母子的关系。国学包括传统文学、传统艺学等类别,诗书画印的统一性是在元代就形成的成熟绘画思想,历代中国画家尤为强调“书画同源”。而更早的“气韵说”更是强调了虚无缥缈的“气韵”高于骨骼、色彩的准确性,而“气韵”从何而来,就是传统文艺带给画者的深厚的品格底蕴。所以重视国学、研习国学是进行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大一设置了“国学基础”和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一起强调了传统艺术中文学的重要性,更设置了“先秦文学”、“唐宋散文家”等选修课。此外在大二、大三的课程中,亦设置了与传统艺术相关的选修课,如“古画艺术鉴赏”、“传统绘画装裱艺术”等课程,通过学分的掌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传统艺术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而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有“陕西剪纸”、“陕西风情国画创作”等课程,很好的将地域性的传统艺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具体教学体系中,亦设置了讲座课程,聘请陕西传统艺术大师、工艺大师进入高校校园,开办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程的设置,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主要成分为国学教学、地域传统艺术教学、传统中国绘画教学三部分,这些都具有传统艺术极为活态的、持续的传承力度。如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专修课学习主要从学习经典画谱如《梅花喜神谱》、《高松画谱》等入手,不再单纯沿用西方素描色彩训练作为绘画基础,而是以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经典作品为主步入中国画的学习程序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纯粹的中国画作品的精髓,更好地以传统哲学思维看待国画创作,进行笔墨的传承和形式的传承,更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精神。其次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实践基地的教学在绘画专业中是主要的一种教学形式,通常在教学实践基地以自然风景写生为主,如河南的太行山历来是河南高校国画山水科目的主要教学实践基地。但在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则常以石窟寺、博物馆、民俗馆等人文资源集中区域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前往这些地方,临摹前人精美的石窟壁画,体会经典的传统艺术雕塑形象,摹写经典的传统画作。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更在高校国画教学中传承了传统艺术,使学生通过临摹和体验将传统艺术的形象和语言融入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最后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如前文所述,传统艺术是有着与西方迥异的哲学思维作为背景的,单纯以写实性来评价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是有局限的,片面的。陕西高校的国画教学在整体教学理念中转变了这一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转而以传统艺术中的笔墨趣味、情感抒发为主建立的评价体系,如中国传统南宗画派认为好的画作需要“气韵为上”,不以形似为主,但讲究整体画面的协调和独特的笔墨意趣,讲求水墨恰当的比例和墨分五色的精妙,更重视留白、全景式构图和散点式的透视效果等。这些评价准则都是与西方古典写实原则迥异的。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品评标准,更进一步地传承了传统艺术内在的哲学精神和艺术形式语言。在教师普遍建立的传统艺术评价思维的大背景中,学生更对传统艺术所需的技法、意趣和文艺功底感兴趣,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了传统艺术的现当展。
二、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
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对某一艺术的完全传承复制,更多的是为了其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向。传承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艺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研习国学、学习经典传统绘画作品、体验品味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建立完善的传统艺术评价体系很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但其目的并非是复制传统艺术,而是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发展传统艺术。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促进传统艺术的原态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形式融入了传统艺术,对其进行了有益有效的传承发展。如陕西传统的剪纸艺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研究的体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濒于失传的剪纸艺术以及刺绣艺术等民间其他小众艺术种类得到了保存式的发展。再如陕西的窑洞建筑艺术审美风格在高校国画教学中融入了教学创作内容中,对窑洞建筑的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们还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主动研习临摹,是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赖以原态保存发展的外在条件,这些形式都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原态保存和发展。第二是促成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经典作品为手段展开创新式的创作型教学,在学习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形式基础上,融合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发展:如以陕西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色调为色彩创新水墨类别创作;以陕特建筑艺术为创作主题运用传统皴法、线描技法进行新型国画形式创作;以传统界画艺术为形式进行新城市题材国画创作等。这些都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式创新发展。正如传统国画画论中所言:“可从者从之,宗也,不可从者违之,亦宗也”,它从原态传承和创新式发展两方面论述了两者都属于传承发展的途径。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表现语言,扩充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母题,促进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三促进传统艺术的材料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砚的物质材料融入剪纸、刺绣、泥沙等新型材料,创新发展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形式材料语言,以实验性国画创作为手段进行了国画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型的材料发展不仅表现在用具种类的丰富上,更表现为画面材料和形式的发展上,是陕西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发展。
三、结语
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3
关键词:中国;现代;陶瓷;雕塑;风格;探析
陶瓷雕塑作为陶瓷艺术的独特种类,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冲击了现代陶瓷雕塑风格。开放与多元是现代文明的最大特点,因此多元化与开放性是现代陶瓷雕塑的主要特征。多元化与开放性使得我国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极其强化泥土的语言,无限放大和凸显创作者的制作过程中的手工痕迹,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雕塑语言上打破了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更加开放而多元的陶艺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被扩大化。当代陶瓷雕塑家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了当代陶瓷雕塑的发展进步,把陶瓷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真正的挖掘了出来,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真正和当代艺术融为一体,并逐渐成为一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
1陶瓷雕塑现代性特征阐释
“现代性”是社会转型中一种新质的产生和发展,它可以把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包容进来;“现代性”是社会在一种新质推动下进行转型的过程,由此可以把由新质带动转型的各种现象包括进来;“现代性”是在进入现代转型过程的现象本身之时的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因此当代陶瓷雕塑的现代性不仅是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种新质的肯定,而且更是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种新质兴起的变化结果的思考,从而进入了对现代性本身的审视。
中国陶瓷艺术的近展史就是一个对“现代性”的不断认识过程。在工业文明日益发展和经济文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转型期,作为视觉艺术的陶瓷雕塑艺术中的“现代性”与作为社会文化中的“现代性”是有关联与区别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现代性”转向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现代”是现代陶瓷雕塑意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发现。陶瓷雕塑的现代性是现代陶瓷雕塑表现的审美观、情感、心理和现代语言、形式。陶瓷雕塑的现代性包含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它本身是一个现代现象;同时也是当代陶瓷雕塑个性化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化、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特质”。“新特质”集中了中国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流露出来的当代人文关怀,并且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和艺术语言形式特征。就审美现代性的品格而言,“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不仅仅是文艺的“新颖性”概念,更是价值论和生存观的概念,在相对于传统,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中内含一种价值判断和意义取向。此外,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现代性的探讨,必然涉及文化艺术现代性的探讨,社会、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语境正是我们得以进行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探索的基础。意识传入到广泛的文化和历史层面上,表现为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权威等各种禁锢的反叛和突破。陶瓷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工艺和艺术的互流、发展的重要性上超越了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国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开始对当代陶瓷艺术有了根本上的思想认识,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法是当代陶瓷艺术的迫切需要发展的要素。在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群体中,各大艺术院校的青年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因为受了当代西方艺术文明的影响,吸收了各国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构架和对艺术的理解,也正是这样,他们引导并影响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此外,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现代性的探讨,必然涉及文化艺术现代性的探讨,社会、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语境正是我们得以进行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探索的基础。
2我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语言
我国当代的雕塑创作,多样化与开放性的特征在现代主要表现在创作语言之中。陶瓷泥土作为一种材质,在我国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眼里,泥土是作为媒介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受当代艺术的影响,陶瓷雕塑创作者抛开以往的创作思想及手法的束缚,开始关注媒介自身的表现力及创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他们借助新的工具,在创作中开创了制作手法的新规则,如用撕扯、敲打、卷立、拉伸等来表现;在釉色上的处理上也不断的进行新的实验探索。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他们探索到一种适合自己创作的、能表现出泥土的自身特征,并通过这种样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陶艺家的追求与不断实验性的尝试,使得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起来,表面肌理中挤压的痕迹、工具敲打的纹理、刮划的痕迹、不同方法烧成的釉面变化,以及烧成后再次彩绘等这一系列的创作技法被广泛运用到了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中,而后共同构筑了作品的多样化独特语言。这种独特艺术语言体现了当下艺术创作的时代性、开放性,从材料的种类到性能,从创作时的肌理表现到烧成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的陶瓷雕塑无法想象和比拟的。高科技的发展为陶瓷材料界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多元的艺术文化信息,相互碰撞,成就了陶瓷雕塑家的丰富创意,作品的种类、形式、效果都趋于多元化。而这种创作的多元化,也为当代的陶瓷雕塑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3我国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语言表现
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从传统的重形式转变为了重视创作者的个人意志。创作观的改变,这是创作者自身的精神价值所在。现如今陶艺工作者有了新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束缚在他们的脑海里已不复存在,这特别体现在当下学院派的陶艺创作中,由于各大艺术院校的陶艺工作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在艺术理论知识、艺术作品欣赏、艺术评判等方方面面都有了相当的高度。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以个人意志为创作出发点,一切能满足创作者创作需求的手段、方式等都被加以运用,从此,一种个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特征形成。中国当代陶瓷雕塑造型充满着个性化的语言和符号,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创作者内心情感抒发的表现。当代社会文明影响着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发展趋势。当代陶瓷雕塑作品重中之重的是创作者本人的意志,是创作者某一段情感的宣泄和寄托,它记录了创作者的一种心情。这种功能性的突破与当今的社会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社会的产物,是当代艺术的延伸,它亦影响着当今的社会形态。
4结束语
我国当代中国陶瓷雕塑创作与传统陶瓷雕塑创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从过去的实用性转向了纯粹的个人精神的表达,同时也表现为多元与开放的现代性特征,陶瓷作为一种介质,用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传统意义上陶瓷中的残缺、瑕疵等已经成为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烧成方式以及个性化的材料的应用使得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具有更加强烈的个人语言和视觉符号。当代中国陶瓷雕塑创作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当代陶瓷艺术不拘泥于传统,同时也是对传统陶瓷雕塑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艺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兼容并包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吕金泉.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 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4
关键词:现代陶艺;综合性;文化产业;陶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01-03
本文所指的陶艺本非指传统的陶瓷艺术,而是在现代语境下的现代陶艺,如果把中国至彩陶以来的几千年的陶瓷文化作为背景,现代陶艺只是其中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是受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它是以陶、瓷、釉料等材料为媒介,打破中国传统审美规范的限制,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无限可能性,进行陶瓷艺术的各种创新实验,强调表现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反映或关注社会问题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主要还是限于其实用性的功能,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哲学。这种传统价值观统治中国陶瓷界数千年,它的师徒传承式的技艺和规范限制了陶瓷制作技艺的广泛传播,因此陶艺制作和传承一般仅限于传统的陶瓷产区,随着现代陶艺观念的推广和传播,现代陶艺制作从陶瓷产区延伸到各大院校然后扩展到社会各阶层,这是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多数人对现代陶艺的内涵并不明了,但毕竟扩大了现代陶艺的影响,使我们有理由对现代陶艺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一、陶艺成为当代艺术综合性发展的代表
陶艺之所以能成为当代艺术的代表,首先中国的现代陶艺与中国的现代艺术发展同步,并为艺术多元化作出了贡献。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陶艺的重要展览,各类风格并存,表现情感,反映时代特色成为大多数陶艺家的心声。艺术的多元化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下,善于包容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吸收,中国的陶艺家以其创作体现了中国艺术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成果。比如陶艺界代表人物周国帧,其老师是罗丹弟子的学生,他的动物题材的陶艺作品,既有西方写实造型的基础,又保留了本民族的写意、概括的特色,可谓中西合璧的典型。
再者,陶艺作为跨界艺术的代表,综合性特征明显。一般陶艺分类上按功能来分,主要有陶艺饰品、生活陶艺、陈设陶艺、建筑陶饰等,按类型来分有陶板画、陶艺雕塑、陶艺浮雕、实用器皿等,如果把陶艺放在现代艺术的范畴里,则陶艺跨越了众多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陶艺与绘画、设计、雕塑、综合材料、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性艺术的代表。拿瓷板画来说,过去只是陶瓷的装饰手段,在20世纪,珠山八友在瓷板画中加入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使瓷板画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现代瓷板画以陶釉等材料为媒介,吸收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等成为独立画种,也可以切入当代艺术,比如成为装置艺术的某个组成部分。
现代陶艺的形式丰富,它可以是平面的,以绘画的形式任意自由地表现形、色、肌理效果;可以是立体的雕塑作品,发挥其材质的独特性;可以切入综合材料艺术,拓展了传统的陶瓷语言,同时表达某种观念;可以出现在影像、装置作品中,成为独特的艺术媒介,因此现代陶艺比其它艺术种类更充分、自由地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陶艺真是无所不能,这正是其成为当代艺术代表的重要条件。
二、陶艺教育所承载的当代文化内涵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许多国家所不具备的,像美国虽然是现代陶艺的发源地之一,却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日本文化也没有中国文化深沉博大,但这不影响它们成为现代陶艺的代表国家。
当然现代陶艺也不是横空出世,美国文化正是吸收了世界各国文化而形成了自身特色,日本同样借鉴了东西方文化,包括中国陶瓷文化的成就,形成了本民族的陶艺特点。比如日本把中国的绞胎装饰纹样应用于现代陶艺制作,许多西方现代陶艺家从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得到很多启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既是财富又是个包袱,当我们沉醉于古人制作的陶器器型的标准规范、釉色的精美绝伦时,我们猛然发现复制再也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如果不另起炉灶,只会重蹈覆辙,如果我们不打破传统的审美原则,中国陶艺的辉煌只能停留在历史博物馆和古董市场里。
“传统陶艺生产的审美惯性和官方对待陶瓷行业的态度及类别划分造成普通大众对于一些‘纯艺术’门类的‘创新’还能持一种相对宽容的心念,而对‘陶瓷’的创新是相当的不理解,使中国当代陶艺的起步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比其他艺术门类显得更加沉重和复杂。”[1]
中国的陶瓷艺术长期被纳入设计工艺体系,离不开实用、经济、美观的功能型产品生产要求,对现代陶艺是个束缚。陶工有高超的制作技艺,但分工严密,缺少独创性是其主要缺陷,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难以使陶艺人脱胎换骨般地转型为创造型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无视现代艺术的发展,只关注于自身的技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学院成为发展现代陶艺的温床,首先它没有传统观念的限制,师生们乐于接受现代美学的影响,创造上可以不拘一格,敢于借鉴任何陶艺的新观念,对传统陶瓷艺术也能传承和吸收。再者师生们一般不受功利性目的限制,师生们既是拿来主义者,又是陶艺创新的主要力量,陶工因为生存要求需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师生们则可以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潜心创作,所以现代陶艺在中国发端于学院就不足为奇了。
发展现代陶艺并不能抛弃传统陶瓷文化的影响,许多艺术家恰恰是从传统陶瓷文化切入,从中国文化符号切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语言,陶艺涉及技艺和创造力,没有关于陶瓷技术方面的知识,再好的艺术家也无法实现其创造,因此现代陶艺必须从中国传统的陶瓷生产,从民间的陶瓷作坊中学会制陶技术,然后才能进行自由创作。
把孩童时代玩泥巴的兴趣,逐步发展为专业的素养,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就不会有现代文化的产生,现代工业文明带给我们快捷的生活方式,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单调和重复,传统手工业文化淳朴、自然的方式,使我们身心受到熏陶。
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趣也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陶艺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从陶瓷文化的发展,可以管窥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陶俑,可以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中国的陶瓷茶具,所包含丰富的茶文化、审美观念、禅宗哲学;中国各个时代的陶瓷艺术,像秦汉的雄浑大气,宋元的清雅端庄,明清的富丽华美,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陶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中国高校的陶艺教育尽管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始,但长期被划分在工艺美术的范畴,脱离不开实用美术品的束缚,使得现代陶艺的推广严重滞后,师生的创作观念受到束缚,长期以来,现代陶艺不受重视,在陶瓷产区和民间作坊,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以致无从推广,现代陶艺长期以来仅限于学院内小范围发展。
由于对现代陶艺的不理解,甚至分不清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的区别,对现代陶艺重视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尽管目前有许多学校开了陶艺课,社会上也有大量陶吧等玩陶场所,由于软硬件投入不足,大多仅限于拉坯、画陶、玩陶泥等简单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学习陶艺还很困难,与现代陶艺的创造性要求相差甚远。把陶艺教育从工艺美术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使现代陶艺的纯艺术性得以发挥,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得以体现,是现代陶艺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没有此等观念和意识,高校陶艺教育只会落入传统陶瓷制作的俗套,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代陶艺的理论建设滞后,使得现代陶艺教学上出现模糊的方向,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理论刻不容缓。许多陶艺家的经验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传统陶瓷理论也很少得以总结并被分享,这使得中国现代陶艺界理论名家寥寥,著作不多。
对现代陶艺的研究涉及对当代艺术理论的理解,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索一直伴随着艺术的探索,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很大的不同,学院教育应该拓展现、当代艺术的教育,为现代陶艺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2]。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真理,所以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在陶艺作品中许多作品并非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表现存在的本质,揭示世界的真理。与此观点有些相似的是当代著名学者阿瑟・C・丹托在其文章《艺术和意义》中指出:“使艺术成为艺术的并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东西,这便解释了为什么要弄清楚艺术是什么,就得如此依靠作品的意义,而后者正是艺术评论之所求。”[3]在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对其它艺术风格的忽视,导致高校美术教育千人一面的现象,在陶艺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性和独创性应受到重视,但如果在观念上受制于写实风格的影响,则很难打开现代陶艺之门,在现代陶艺中,即使同样是制作一个瓶子和罐子,由于其后隐含的艺术本质和现实存在并不一样,因而赋予作品以新的含义,有别于传统实用的瓶子或罐子。
再者中国陶艺教育投入不足,一般性院校的陶艺设备不足,相比西方陶艺教育的普及和设施完善,师生们很难享受到烧成作品后的,往往仅限于造型的训练。
中国传统陶艺观念的发展还使技术和艺术严重脱节,陶艺圈内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陶艺家寥寥,有些传统工艺师以大师自居,但在观念上全无创新,作品虽然在市场上受追捧,但却无法与现代艺术发展同步。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有强烈的陶艺创作热情,却忽视陶艺技术要求,无法把握陶瓷的技术而使现代陶艺陷入粗制滥造的地步,或者不懂基本的美学原理,视丑为美,混淆了大众对现代陶艺的审美判断,以为粗糙、残缺、狂放、不完美就是现代陶艺的标准,简单的认识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严重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文化产业对陶艺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化产业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创作者、推广者、接受者形成的一个产业链条。陶艺教育既培养了创造者,又培养了欣赏和接受者,但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当代艺术的受众有限,就像一般大众,宁肯买一个碗、罐之类的实用器皿,也不肯为看不懂、无用的现代陶艺买单,这就要求现代陶艺不但要培养创造者还要培养懂得欣赏现代陶艺的受众。
总之,现代陶艺的发展是现代艺术的一大亮点,在高校审美教育中具有其它艺术不具有的跨界性、综合性、普适性、应用性的优势,高校陶艺的发展要为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陶艺教学模式,提升高校陶艺教学的规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磊,白明.中国今日陶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3-4.
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5
1、历史悠久
首先,中国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据初步统计,其种类大约有700多种。这些舞蹈大多都存在于民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民族舞蹈,生长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就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其次,中国舞蹈艺术在人们日常生产和劳作过程中诞生的,是由劳动者直接创造的。中国的舞蹈艺术是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格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各民族人民所处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劳动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和等是不同的,表演者在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上是有差异的,因此中国舞蹈艺术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朴实无华又形象生动。
2、具有民族特点
中国舞蹈是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积淀了古代文化与民族的交融发展。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其主体民族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征。虽呈现散沙之态,但却保存着极强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民族舞蹈中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即民族性格、个性、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舞蹈可以繁衍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地理、气氛、气候、环境、习俗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各民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舞蹈特色。如汉族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总体而言具有缘物寄情,载歌载舞,鼓之舞之等艺术特色。
3、风格独特
中国舞蹈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丰富,品质独特。它的技巧总体上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二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三是在原生态舞蹈中所没有的,但符合民族舞蹈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技巧因艺术而存在,没有技巧的艺术是无法存在的。技巧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舞蹈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是艺术存在的前提。技巧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艺术是舞蹈的内在精神。正是由于艺术的存在,中国民族舞蹈才更有生命力。中国民族舞蹈除技巧性之外更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其作为情感的造物更以其绚丽的色彩深得人们的喜爱。民族舞蹈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民族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格会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强烈的地域感。这一直是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的艺术源泉,是中华民族展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地区和民族,人们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等都不同,因此他们的民族舞蹈艺术的形式也不相同。在民族舞蹈个性化、人文化和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中,韵律和体态也成为了点睛之笔和民族舞蹈的灵魂所在。
二、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传统艺术的种类范文6
一、 节目主持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
(一)知识广博
在世界文化潮流一体化的影响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娱乐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娱乐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受众的欣赏水平相应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对节目主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节目变得越来越丰富,观众对节目主持要求也越来越高,节目主持的品位层次,兴趣领域,节目内容,以及节目主持的阅历、经验、学识、社会实践等方面都与节目质量息息相关。节目本身的艺术质量、艺术品位以及预期的收视效果,都与节目主持知识的广博与否成正比。节目主持的儒雅、活泼、幽默对节目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节目主持悦耳的口语与悦目的仪态同样重要,更重要的是节目主持广博的知识储备与积累,以及思想的深度、广度与厚度都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二)语言表达
节目主持的思想、观点以及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节目主持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之上,节目主持更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以便进行事物本原的探析,事物本质的解析,事物本性的透析。节目主持常见的问题就是节目主持得不够紧凑,显得过于零乱;不够灵活,显得过于呆板;不够系统化,显得过于松散;不够深入,显得过于肤浅。[1]这些都是因为节目主持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所致。节目主持不仅是节目的主持者,更是节目的表达者,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节目主持不可或缺的基础,语言表达对节目主持的权威性影响深远,语言表达还体现了节目主持思维的睿智性。节目主持现阶段必须能够适应媒介生态,更应在语言表达方面求新求变,更应主动地投身于媒体变革的浪潮之中,更应以良好的语言表达面对多元化的受众需求。
(三)应变发挥与鲜明的主持风格
节目主持的应变发挥首先必须能够拥有符合节目性质的气质与魅力,在面对大是大非时能够一针见血,面对观众能够活泼、大方、流畅、幽默,在亲和力的依托下追求主持风格的艺术性与娱乐性。以鲜明的主持风格对节目各部分进程能够快速应变地衔接,应变发挥要求节目主持具备机智灵活的基本思维素质,能够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对突发事件以及突如其来的变化作出符合节目性质且得体、文雅的应对,这种素质在主持业界通俗地被称之为“现挂”的能力。与节目要求相符仅仅是主持人能够适应节目的基本标准,而能够在许多同类节目并存的情况下将节目主持出鲜明且深受观众喜爱的风格,才是节目主持更高的追求。事实上,应变发挥与鲜明的主持风格最终考察的是节目主持者的文化学养、文化素养、文化修养以及文化涵养。
二、 节目主持对艺术种类的超越
(一)节目主持的超时空艺术要求
节目主持对于知识、语言、应变、风格等诸多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目前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不仅如此,节目主持还存在着对于艺术的超越性。节目主持的超时空艺术要求首先体现在其对于时间艺术种类的超越上,节目主持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要求对于音乐与文学等时间艺术种类具备一定的素养,这一点在节目主持人的才艺展示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某些节目主持人甚至还具备准艺术家的素质;其次,节目主持对于空间艺术种类的超越体现在许多节目主持人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造诣上,某些节目主持人甚至还需对建筑与雕塑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最后,在时空艺术种类方面,节目主持人对于戏剧、影视以及舞蹈的耳濡目染使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较强的对于时空艺术种类的超乎常人的感悟与体悟。可见,优秀的节目主持对于时空艺术早已形成了对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较好的驾驭能力。
(二)节目主持的超感知艺术要求
以人类对于艺术的感知性,对艺术所进行的划分覆盖了人类的听觉、视觉以及视听的全部领域。单纯就听觉艺术而言,节目主持本身就对听觉有着敏感性的要求,因而,节目主持人对于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有着本能的适应性,任何节目都会专门针对配乐进行深入研究,主持人因此事实上已经成为听觉艺术方面的鉴赏专家;就视觉艺术而言,节目主持本身就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节目主持与视觉艺术本就具有相通性;从视听艺术视角来看,包括戏剧与影视在内的许多视听艺术之中都经常可以看到节目主持的身影,无论是客串还是转行投身视听艺术,对于节目主持而言都可以称之为驾轻就熟。[2]
综上所述,节目主持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生活与艺术感知的底蕴,在看似复杂的艺术种类中综合各艺术种类并形成交叉于各艺术种类的独到的领悟,节目主持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超越感,同时,应能对复杂的艺术种类形成既综合又交叉的体悟。
(三)节目主持的超表现艺术要求
节目主持对于艺术的超时空性与超感知性确立了节目主持这门艺术的内涵式的超然性,与此同时,节目主持还是一门非常考验表现能力的工作,表现能力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根据节目内容对于某些艺术形式的再现能力等诸多方面。从表现艺术的层面观察,无论是无形的音乐,还是有形的书法、建筑以及舞蹈等艺术种类都对表现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节目主持在这些方面的触类旁通对于节目主持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再现艺术的层面考量,我们看到,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多种再现艺术手段达成节目主持过程中的注释功能、诠释功能以及演绎功能。同时,节目主持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以身体语言再现艺术表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为节目起到润色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成为节目主持的特色之一,既能够为受众带来新鲜感,也能够成为活化节目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 节目主持对艺术形式的超越
(一)节目主持对内形式的超越
节目主持不仅对艺术种类存在着超然性,而且还对艺术形式存在着一定的超越性,艺术形式的内形式即指各种艺术形式的具体内容及其内部架构与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精深、精湛、精良的节目首先需要在创新基础上的更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形式,节目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其内部自有复杂的组织构造以及形诸于外的种种表现形式与种种艺术手段,绘、塑、建、文、舞、戏、音、影等艺术形式都注重内形式的高内聚性,内形式的高内聚主要体现在其意味性、变异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等方面。[3]节目主持对内形式的超越体现在节目远高于艺术形式之内形式的结构的巧妙设计与安排上,节目的结构设计与安排事实上更具超越内形式的裁夺与选择的开放性,节目主持甚至要求将各个可能不同结构的事物内聚于节目内容之中,就此意义上来看,节目主持显然是一种超越了内形式的艺术。
(二)节目主持对外形式的超越
外形式即指各种艺术形式借由其艺术表象所传递给受众的艺术价值,相对于内形式,外形式重在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上,节目主持对外形式的超越体现在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有较为稳定或者是固定的外形式。然而,节目主持由于外界因素的不完全掌控性,从一个严格的意义上来看,节目主持不存在绝对的对外形式的完全操控,这就赋予了节目主持一种对外形式的超然性,而且,节目主持在某种情形之下,甚至还必须即兴创造外形式,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具备的一种更智慧的超然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外形式。节目主持对外形式的超越还体现在节目主持对外形式的包装上,节目主持外形式的包装可以突破任何艺术形式,进而可以形成一种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超然性,从上述表现给受众的艺术视角而言,节目主持亦是一种超越了外形式的艺术形式。
(三)节目主持形式的超越
无论是任何艺术种类,抑或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仅仅只是内形式的内化,亦不仅仅只是外形式的外显,而是内形式与外形式的完美结合与对立统一的存在。形式只是艺术的形诸于外的表象,任何艺术都必须借由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形式是艺术的包装皮囊与灵魂依附,艺术内容处于对形式的主导地位,形式依内容的主导而为内容服务,形式与内容是有机、相容、和谐、统一的。无形式亦无内容,无内容亦无所谓形式,形式亦会对内容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噬,许多电视节目恰恰是形式阻碍了其内容的充分表现,因而导致了其艺术性的无法发挥。节目主持对艺术形式的超越体现在节目主持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比任何艺术形式都更加密切,节目主持的形式不仅可以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一个超越艺术形式的表现就在于艺目主持可以随外部刺激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这种应激反应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具备的。[4]也就是说节目主持的内容与形式不仅都存在着不唯一性,而且不存在绝对的内容与形式的对应性,同时,亦不存在着内容或形式的绝对固定范式,这一点远比其他艺术种类与艺术形式都更具有超越性。
结语
开放的时代赋予了观众全球化的大视野,在观众素质快速提高的情况之下,节目主持超越艺术种类与艺术形式的艺术化已经成为未来对节目主持的基本要求。当媒体荧屏上频频出现一些成功的非专业级主持活跃人的身影,我们看到节目主持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恰恰在于文化底蕴与文化涵养的差异,之所以产生基于文化的差异性,根源还在于节目主持对于艺术种类与艺术形式的超越性上,只有文化升华为节目主持者形而上的思想时,其所主持的节目才能真正得到观众的喜爱,其本人也才会受到观众的爱戴。
参考文献:
[1]徐杰,高宇.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现象研究[J].今传媒,2011(8):22-23.
[2]王玲莉.论新时期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J].今传媒,2011(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