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1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2
一、学生应走近作家作品
理解题目的含义,明确文章的文体、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家的自然情况和生平经历。比如,我们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应先了解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劫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及相关资料,然后明确《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及它的相关内容。
二、学生应积累文言知识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习文言文尤为如此。我们要对文章中的各种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作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几个方面。如《荆轲刺秦王》中的“丹不忍以己之私”一句中的实词“私”是名词,翻译为“私心”;而“乃遂私见樊於期”中的“私”是形容词,翻译为“私下”,其他文言知识也应注意归纳和积累。
三、学生应掌握文化常识
一个民族的文言文,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常常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成为我们阅读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弄清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文言文《鸿门宴》中,我们要了解古代座次的常识,在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以向南的座位为尊,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按照当时的礼节,项羽应请刘邦“东向坐”以尽宾主之礼,可他却一反常礼,自己“东向坐”,居于尊位之上,可见项羽狂傲自大。了解了这一座次上的常识,有助于我们准确判断人物的性格。
四、学生应解读写作技法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3
A.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长”的故事尤为生动,广为后人传诵。
B.《韩非子》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C.我国地理学名著《山海经》,因其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源。这些神话又可以看作古代小说的萌芽,故又被称为“古今志怪之祖”和“小说之祖”。
D.《淮南子》为杂家著作,其中保存的上古神话传说,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如《女娲补天》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和理想。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后人因为推重陈寿的史学与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玉台新咏》是南朝徐陵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木兰诗》为我国最杰出的民间叙事诗。
D.南朝梁代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前代文学,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理论巨著。
3.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觉慧说服了姑妈张太太,让躲在同学家的觉民与琴见了面。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见面后,抱头痛哭,诉说着别后的思念。(《家》)
B.吴荪甫对屠维岳委以重任,并派车送他回厂,但又对他浪漫颓废的作风很不满意,就打电话给莫干丞命令其暗中监视屠维岳。(《子夜》)
C.克洛德告诉爱斯梅拉达在目睹对她的用刑时,他用藏在教士服下面的匕首一刀刀割自己的胸膛,他还掀开教士服,让她看伤口。(《巴黎圣母院》)
D.马斯洛娃被判刑后,聂赫留朵夫便想退掉大宅子,把佣人都打发了,自己搬到旅馆去住,但由于女管家一再劝说,他放弃了这种想法。(《复活》)
E.查理觉得咖啡太苦想加些糖,尽管父亲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她,使她惊慌到心都碎了,但欧也妮还是把父亲藏起的糖碟子重新拿来放上桌子。(《欧也妮・葛朗台》)
4.根据上联“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出合适的下联是( )
A.沉稳机智,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演义》)
B.拨草寻蛇,林冲棒打洪教头(《水浒传》)
C.不知所措,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
D.眼明心亮,悟空识破白骨精(《西游记》)
5.“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和 。
6.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曰:“如雄师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暗喜,宴罢辞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
“这等计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答:
7.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这是谁说的话?她因为何事而说此话?她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答:
8.对联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请根据给定的上联,从白鹤梁、石宝寨、太白岩、张飞庙、神女峰中任选一景为对象,补写出下联。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4
小学《社会》第三册用了一个单元介绍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这里有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贡献,还有古代教育家孔子、军事家孙武、史学家司马迁、数学家祖冲之、天文学家张衡等一大批古代科学家,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贡献。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让他们发扬并光大祖国的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进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有些教师和学生往往沉醉于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光荣,忽视了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发扬并光大祖国的文化传统。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发扬光大祖国的文化传统,把祖国的未来建设得更强大呢?我觉得在教学这一单元,介绍古代灿烂的文化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知识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载体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的知识是形成这一能力的必备条件。相关的知识是形成相关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小学《社会》是一门学习社会常识教育的重要课程,教材知识面广,涉及社会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及法律等各方面知识。让学生学好《社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常识,将对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1、注重学生学习的知识。
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一单元中,有着很多知识学习,我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学习与知识创新相结合,接受知识与智慧训练并举。例如在学习《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时,学生对浑天仪、地动仪对当时社会的作用并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地找来了有关图片,说明了浑天仪是演示天象的仪器,通过齿轮传动,使浑天仪每日均匀地绕轴旋转一周,自动地、近似地把天象演示出来。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学生通过讲解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教育启发学生当前地震发生的测定工作已很完备,但是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如果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特别是可以减少人的伤亡。从而启发学生智慧就在你的手指间,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逻辑起点。
2、注重学生学习的形式。
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形式应该多样化的。例如可以利用现代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或讲故事、图片展等形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他们创新提供条件。在教学《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时,我特地剪接了一段录像,让学生观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教学《文化巨人孔子》时,我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孔子提出的名言名句,学生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孔子。这样比起照本宣读所学的知识更深、更牢。
3、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在教学《文化巨人孔子》时,告诉学生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思考不学习也会迷惑不解。学和思结合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方法。由此看出孔子十分重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每个学生应向孔子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做到“四会”,会求师、会访友、会看书、会思考。
二、理想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动力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抱负祖国,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教育学生一些科学家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远大理想,不畏艰辛,刻苦学习。例如我在教学《孙子和〈孙子兵法〉》时,告诉学生孙子成为军事家从小接受祖辈影响,年轻时就醉心于军事研究。在教学《司马迁和〈史记〉》时,教育学生司马迁在家庭的影响下,他立志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出色的历史学家。那么我们每个学生应向他们学习,自幼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从心理上形成强烈的抱负精神,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主观条件,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刻苦学习。
当然在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曲折,我在教学司马迁遭受迫害这段内容时,强调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程中是会遇到曲折的。但司马迁并没有被困难所逼退,继续朝着他的理想而奋斗。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逆境和挫折虽是不利因素,同时也是对一个人意志和性格的磨练。要在逆境中奋起,在挫折中振作,这样更有所作为。
三、实践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媒介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媒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动手做过了,才会加深印象,才会新的体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
在教学《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时,我教育学生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十分重视研究的方法,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1、注重实际考察。2、虚心向劳动人民请教。3、重视前人的经验。4、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历时27年,持之以恒,前后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才完成全部编写工作。在教学《司马迁和〈史记〉》时,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也十分重视漫游天下,以获取最真实的资料。那么我们应从中学习他们的精神,注重实践活动。
因此,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非常注重学生活动,经常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在教育《文化巨人孔子》时,让学生收集孔子的名言名句。在教学活动课《调查家乡的科学文化名人》时,我让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家乡科学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材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培养他们搜集、综合、分析、选择科学文化名人事迹材料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搜集整理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我让他们自行解决,从中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课堂交流时,更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我还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例如在教学《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四大发明》时,我介绍了指南针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后,我让学生回家后也做一个最简单的指南针。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四、教师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楷模
大教育家孔子对他的学生不但进行言教,也进行身教。他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言教。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衷心爱戴。作为一名教师,培养祖国的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也起着极大的作用。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那么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5
【关键词】西方文化;比较方法;人物描写;批判创新思维
钱乘旦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现代化理论、英国史、世界文明史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又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大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的非常接地气学者。《西方文化通论》这本书,其实是钱先生给刚从高中毕业的北大大一学生上的通识课程。其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灵活生动地讲授,破除了当时学生们的陈旧观念,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史学素养。虽然只有十五讲内容,但他立足几千年的古老中国,放眼世界,从现代文明的高度批判的眼光审视着西方文化,引起我们久久深思其中。
一、正本溯源,纠正误区,明晰历史常识
看似相同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尤其差异之处。例如古希腊时期“氏族”、“贵族”与东方的“氏族”“贵族)就有明显区别。在希腊城邦中,一些氏族自古以来就高人一等,它们是“高贵的氏族”。这种氏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贵族,整个氏族是贵族。这种情况和中国古代不一样。郭子仪为唐明皇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水郡王”,他这个人成了贵族,全家及后代也跟着他成了贵族家庭。希腊的“贵族”不是一种个人身份,而是一种氏族的身份。明晰了希腊“贵族”的内涵,就容易理解平民反抗下贵族为什么容易形成妥协,为什么会利于实行民主制度。西欧封建制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内涵看甚至是相对立的。这就容易理解西方君主专制的出现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由于其特殊的封建体制,向现代化转型比古老的中国更容易实现;而我们近代中国主攻方向就是君主专制统治,推动近代化进程变得非常艰难。
二、富于思辨,理性客观地考察西方文明
破除东西方社会的固有观念。在一般人眼古代中西方是民主的、自由的,东方是专制的、奴役的。西方式美好的、理想的;东方式黑暗的、是罪恶的。在波希战争中,希腊城邦间为了团结力量,振奋士气而提出“希腊自由”的信念,这位希腊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希罗多德《历史》就严格区分“自由的”西方和“奴役的”东方,在很大程度上为希腊人的战争正义性提供了道义的支撑。但是后来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衰落灭亡,都受到民主的弊端和专制影响。
近代基督教普世性思想带来“拯救全人类”的基本口号,一直贯穿于西方文化。从到传教士传教,“拯救全人类”成为他们的口号,到了近代西方帝国主义扩张,“拯救全人类”也是一个方便的借口,在它侵略的任何一个地方它都会说:我来拯救你们。从“原罪”到“获救”,从拯救自己到“拯救”别人,不管别人想不想被“拯救”,他都要去“拯救”别人。这就成为近现代西方列强侵略别人,干涉别国的事例举不胜举。从这方面看,我们古代的专制大一统局面,尤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有其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现在不能因为文明史观或现代化理论的支持,把他们推向道德的制高点,而否认或忽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或干涉内政罪恶行径。
三、以“人”带事,深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基督教刚出现的时候是穷人的宗教,统治者对此都感到恐惧,……等到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接受这种新的说法,并力图将其转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工具。”通过揭示当时人们的内心活动,设想此宗教一开始可能遭到打压,但是由于其普世性和忍耐性,可以被统治者利用。简单的历史想象,很容易让人体验到当时的情况。
但丁的《神曲》讲述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将世俗的人性和宗教原则结合在一起。
四、推陈出新,思想启蒙
从社会史理论视角审视产生的原因。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并不是工业化必然结果,而是英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理论下,政府不介入导致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马克思想解决在一个工业社会中为什么劳动者经受如此巨大苦难的问题,他的理论因此受到很多人都额欢迎;只要这个社会仍旧维持不公正,只要这个社会中的劳动者经受巨大苦难,马克思的思想就会被人们接受。”因此,一旦世界上出现经济危机或经济困境,思想就越受人们关注。
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看“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是落后国家追求工业化,追求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苏联是第一个用这种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德日则采用政府指导,而作为落后国家要想超前,更容易采用全面的国家干预政策。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国家全面介入、直接运作生产活动。但这种缺乏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制度,越来越僵化,必将别历史淘汰。
参考文献: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6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以上两段表述文字分别从“文”与“言”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在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要求。
审视当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是传统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逐一作“内容分析”。
二是“言““文”割裂,顾此失彼。一种是重“言”轻“文”,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把文言文仅仅教成了古汉语;另一种重“文”轻“言”,脱离双基,抛开文本,大搞文学层面的探讨或者文化层面的演绎。
三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功能极端功利化,仅仅将文言文课文当做考试训练材料进行训练,丧失了古文阅读教学魅力,学习内容干瘪,学生得不到人文滋养。
以上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言”“文”剥离,“实”而不“活”。
追求“文”与“言”“和谐、相生、交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但如何让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笔者探求以“文”带“言”,以“活”促“实”的教学策略。
以“文”带“言”
文,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容、文学艺术、文章章法等成分;言,指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语言形式。
(一)以古文化常识带动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学习文言文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名人的字号、常见的官职、礼仪、习俗、制度、帝王的纪年、重要的文化典籍,等等。让学生整理并牢记体现古代文化常识的一批比较稳定的常用词汇,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另外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相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带动学生文言文内容理解。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我相机介绍了古代官职尊卑与座次礼仪常识。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西—北—南—东(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我请学生排出《鸿门宴》中宾主座次表。在这个设计中,我巧妙地落实了古今异义词理解:“东向”即“朝东面向”,指的方位为坐落在西边;“西向”,即为向西,坐落在东;“南向”,即为向南,坐落在北边;“北向”,即为向北,坐落在南。那么鸿门宴中宾主座次由尊位到卑位顺序排序为:项羽、项伯(东向)—亚父(南向)—沛公(北向)—张良(西向)。
紧接着,由这个座次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一眼发现了:刘邦为客人,刘邦比项羽年长,项羽为主人,且比刘邦年轻很多,而这个座次既不符合宾主礼仪,也不符合长幼礼仪,说明了项羽根本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只是将他当作一个真心来检讨的罪人,自尊自大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这个案例,用古代文化常识带出了文言文古今词汇的理解,同时又帮助学生窥探了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以古代文体知识带动文言文学习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如《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文体时,要抓住由表及里的关系,找到事与理的契合点。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了这一些文体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陈情表》一文就可以依据“动之以情”这个线索来学习了。这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以哪些“情”来动人的?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梳理了作者的几层感情: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深深体会到此文为作者真情流露,表达得委婉畅达。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或者诗集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吟咏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著名的《兰亭集序》。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游褒禅山记”,就是“记游褒禅山”,即记述游褒禅山的行踪以及感想。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相当于今天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除了典型游记外,有一些古代的记,是相当于现在的写景散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一类作品文学性较强,往往写景状物抒情,别有情致。阅读这一类文体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和精神风貌。多数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类文体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分清楚哪一些是顺叙,哪一些是插叙或者补叙,理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生平,概括人物主要品质特征。这一类文章很多词汇是频繁出现的,例如古代人物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的常见词汇,可以集中整理记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指导学生掌握常见古代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带着文体意识,类化阅读规律,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以文意(语境)带动对语言的品味理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看注解,直接查工具书,而是通过语境,让学生揣摩推断文言文词义句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的开头叙述文字为“季氏将伐颛臾”,而冉有、季路向老师孔子汇报时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有事”代替“伐”,为什么要换一种说法?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下文的叙述,揣摩其心理、神态和语气,学生一边读,一边悟,一边交流,体会到:冉有、季路这样说,一是表明了有征求老师意见的意愿,也表现了他们顾及到了师徒名分,所以是小心翼翼地说。二是冉有、季路知道季氏“伐”颛臾名不正言不顺,自己作为家臣参与其中,感到做贼心虚,将“伐”换成中性词“有事”,有点掖掖藏藏、蒙混过关的意思,想模糊问题的性质。
孔子第一次批评的话“何以伐为?”是什么意思?首先让学生梳理孔子第一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颛臾是天子封主,不能伐;颛臾已是邦域之国,不当伐;二是颛臾是社稷之臣(属国),季氏也是社稷之臣,季氏无权伐;三是季氏有此糊涂想法,是错的;而自己学生作为其家臣,错在未尽辅助之责。因此,第一段中,孔子应是侃侃而谈中略带愤怒,“何以伐为?”一问,有愤怒,有指责,有义正词严,可以翻译为“还要讨伐个什么呢?”。随机让学生总结“何以……为”这个固定句式翻译模式为反问句:“还要……干什么呢?”。
(四)以文学艺术形象、手法分析带动语言领悟
古代优秀作品许多叙事写人的散文,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段刻画形象,描述场景,阅读教学这一类作品,不妨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悟赏析文言文。
例如《庖丁解牛》开头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作者抓住庖丁解牛的动作、声音,刻画了一个精彩纷呈、和谐优美的舞蹈场面:杀牛的场景应是很血腥的,牛的哀号之声,挣扎之状,血流成河之景在所难免,可本篇的作者,为何避开那些惨景,而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取而代之呢?原来作者开篇是为了体现庖丁技艺高超,出神入化。这里运用了文学艺术渲染的艺术手法,采用了场景描写的角度,为下文张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运用文学的手法刻画了曾皙这个人物形象。
在回答孔子问话之前,曾皙在鼓瑟,当孔子向他提问时,他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舍作”表现曾皙回答师长问话的恭敬态度,见其温文有礼之态。这一点远在其他三人之上,其他三人都只是将以礼治国挂在嘴上,自己本身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曾皙却身体力行。同时,这一句也体现曾皙做事很从容,不像子路那样鲁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是曾皙对孔子问题的回答。这描绘出一幅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体现了曾皙一种高洁的品质。
从表面上来看,曾皙的回答无疑带有消极的思想,不像前面三位,希望从政来帮助国家兴旺,让人民得以富足。但换个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却是孔子主张的治国思想——礼乐治国。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礼之人,他想通过他的形象来教化其他人知晓礼乐。这也正好符合孔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思想。全文通过描写曾皙的动作与言语,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俗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然空灵的内心世界。
(五)以古文字学的知识理解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
《庖丁解牛》一文开头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写得有色有色,可是学生怎么也难以理解一个宰牛的血腥场面怎么被描写成了一个艺术的盛会场面。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奏刀霍然”的“奏”字做文章,我在黑板上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书写出来:原先这个”奏”字从造字的结构形式看,是一个人头上戴着头饰,背后插着尾饰,两手在舞蹈。我一边比划,一边讲解:“奏”原先就是指祭祀活动时人们合着节奏,与众人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正因为这样,今天很多词语中都保留了这个意义。例如小提琴演奏,钢琴独奏,笛子吹奏等等。在激活学生对这个“奏”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且设疑:课文底下注解简单的将这个“奏刀”解释为“进刀”,如果让你换个更贴切的词语,那用什么为好呢?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认为用”挥刀”比较符合当时的情景。
文言文中大量的实词,都可以寻根究源,从甲骨文中找到这个实词的渊源,运用古文字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可以加深印象,激活文言文课堂,增加学生学习趣味。
以“活”促“实”
“实”,从字面意义看,是与”虚”“空”相对的,一方面是指实在的而非虚幻不现实的内容,对应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言”,另一方面指务实的教学作风与踏实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落到实处的教学效果。就内容而言,文言文的“实”具有知识的稳定性、科学性、体系性,就方法而言,文言文的“实”,相对注重求同性、规范性、实用性,具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为:在文言文“言”上,字词句落实,不玩花拳绣腿,不走形式主义,不是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在文言文“文”上,忠实文本,落实文本思想内容;在方法指导上,切合学生实际;在效果上,切实收到实效。
“活”,字面上与”死”相对,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指的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文言文以静态的文字记录的却是鲜活的人物事件,虽然时代已经远久,但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激活的,这个对应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与实相对应,文言文教学的活具有求异性、个别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实”,强制性落实重点,落实规律,落实方法,可以收到实效,但是难免让学生感到厌倦。但是只“实”不“活”,学生不乐意,学得枯燥乏味;采取以“活”促“实”的策略,既能适应考情,取得实效,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养成古文阅读的素养。
(一)活读,运用朗读法,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身份,再现历史人物音容笑貌
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我让学生变换读法朗读“老妇必唾其面”一句,经过比较朗读辨别,学生一致体味到,在“老妇”后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在她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甚至是有缺点的女性形象步下神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二)活导,让学生将文言文阅读材料转换为剧本,或者将描述性文字导演设计成画面,还原想象古代历史场景、人物
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诀别”这个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摄像技术拍摄画面,合理选择长镜头、近镜头特写、群众演员安排、服装、道具、音响设计,将文字立体化。
(三)活演,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还原人物风貌,再现历史场景
例如,让学生表演樊哙闯帐的场面、再现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义护主的将士形象,表演荆轲夜访樊於期将军樊於期义献首级的场景,揣摩荆轲的有备而来激将语气,樊将军的忠厚拙于言辞而侠肝义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引导学生揣摩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动之以情的劝说艺术,要求学生事先设计人物表情与动作,然后派出学生代表现场表演。当读到“晋,何厌之有”这一句,学生以手狠拍桌子,将一个义愤填膺的烛之武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全班学生也被感染。
(四)活串,以现代流行用语、通俗用语翻译古汉语语,穿越古今
例如,将李白《蜀道难》开篇的叹词“噫吁戏”现代化翻译为“哇塞!”。
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最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老妇必唾其面”一句中的“老妇”一词,有人说“我这个老太婆”,有人翻译为“老娘我”,经过比较,大家认为,“老娘我”这一自称更能够表现出:赵太后因为溺爱小儿子,极端反感让小儿子做人质的建议,于是不顾太后尊贵身份在群臣面前耍威风,斗狠撒泼以势压人的形象。
(五)活问,教师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落实课文内容理解
例如:荆轲于秦廷刺秦王不中,临终之前箕踞笑骂的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真是假?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学生根据文本中荆轲赴秦前有所待,以及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庭二人的分工安排,分析出荆轲实际剑术不高,最后的话只是个托词。也有学生依据开篇交代的战争形势,联系燕国当时的困境,以及历史上挟持而盟约的事实,认为荆轲旨在活捉秦王以挟持他停止进攻燕国,不在结果其性命,因而有所顾虑导致刺秦王不中。争论中,学生瞻顾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发展了探究思维。
(六)活评,以审视的眼光,辩证看待历史,借鉴历史,品评历史人物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要求学生做一道论述题: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课文内容?
有学生道:“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居然也成了两个大国勾结起来攻打一个小国的理由,这不是太霸权主义了吗?
有学生称赞烛之武是一位有情感有血性的爱国老人:他也发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但他更深明大义,愿意临危受命。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可信,也很值得学习。
有学生认为烛之武的说辞技巧而折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故意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的好意,以便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商业促销活动往往也重现着烛之武的这些言辞技巧。
有的学生还质疑郑伯和秦伯,认为郑伯的急而用人以及所谓的主动担责,疑似一种缺乏诚意的实用主义;秦伯的撤兵留将,则是心怀叵测,项庄舞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