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1
当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古典文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但又迫于教学安排,去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致使他们呆在教室如坐针毡,“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多学生甚至对古典文学的存在价值都产生了怀疑,质着“: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学习古典文学,究竟有何用处?”而教师在举例证明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无底气,口是心非。文学变成枯燥的理论课或文学史,文学解读及其能力的教与受脱节,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要……古典文学的教学脱离实际,陷入了重重误区,古典文学教学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新出路。鉴于不是很乐观的形势,笔者拟探索一下古典文学教学的新策略,以谋古典文学得到一线曙光。
二、深化教学方法的革新
素质教育主要贯穿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本即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讨、平等研究这种方式,以提供学生对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等的比较、思考、鉴别和选择。故教师要突出他的引导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与思考交给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固然,万事开头难,但习惯成自然,新事物诞生后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为人们所接受,那时广大师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学成果。
三、启发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启发式在课改中诞生的一种科学教学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式“诱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以引导他们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乃至开拓新知识。教师讲解时,可以按照这样的一个套路:先巧妙提出问题,再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并引爆行动,最后与学生共同求解。
四、转变教学渠道
古典文学的教学不但要始终巩固课程教育的“主角”地位,还要结合课程外的实践,课外实践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历经五千年多年的发展,包藏万象,底蕴深厚。而我国的艺术和古典文学同根共源,学生将学习艺术同古典文学结合,在实践活动中相得益彰。如学国画的学生可多读陶渊明、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学艺术设计的学生可多读像《红楼梦》等其中有建筑设计描写的作品……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可以从古典文学中获得艺术灵感,还可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相得益彰。另外举办一些诸如古典诗词配乐表演、开展辩论活动和演绎古典名剧等活动,可更进一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加入学习古典文学的洪流中,并使之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慢慢地其古典文学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五、赋予知识性和趣味性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就要做到:
(一)古典文学知识系统化古典文学一般按体裁编排,由浅入深,并以“史”贯之,以时代顺序为线索讲解作品,逐个朝代介绍,每个朝代都重点介绍其文学发展概况。总之,古典文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拥有系统的认识,对文学史体系有完整认知。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选读 课程建设 实践
一.日语专业《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
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外语类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日本文学课开设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文学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其中,作为日本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学日语专业普遍设有《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具备一定日语水平的高年级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于本科阶段的第五或第六学期,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日本文学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提高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实践
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致力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做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日语运用能力。
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本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文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选择性,对一些知识、古典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对考研和准备过八级的学生有所帮助;一方面,会找一些有趣的、和课本知识、时事等相关的、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做到难易兼顾,让参与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古典文学的乐趣,感觉上这门课有意义。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Seminar“演习”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小组按 “文献检索自主定题主题发表教师补充讲解师生讨论总结讲稿”的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读,写,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另外,对讨论中提出独特见解和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可酌情加分。
通过《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日本文化,并用开阔的视角比较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异同,加深对两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为其写好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思考
首先,作为以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需要结合日本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展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不能脱离文学史知识而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和文学史知识,就作品周边(时代背景、文学概观、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调研,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意义和动机,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作品。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例如,介绍《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等平安时代的作品时,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就汉文学的隆盛,和歌及女性文学的兴盛等时代文学特征,以及平安时代的政治经济特色等方面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二,扩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进行鉴赏学习。众所周知,中日文学间存在着极深的渊源,这点在古代文学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从上代、中古,至中世、近世,日本古典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很多作品中都有中国六朝、唐代、直至元朝时代作品的影子。基于课程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学生发表环节,除了作品本身的介绍,同时设置“中国文学とのがり(与中国文学关系考证)”一项,使学生在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解上代和歌集《万叶集》时,引导学生从题材、作品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万叶集》与《诗经》、《文选》等中国诗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敦促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本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国学热”升温,古典文学价值重新被人们重视的今天,这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显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在鉴赏过程中对常用的古典文法做适当的介绍和讲解。日本学者阪仓笃义认为,文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指导学习者关注一个问题,即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运用句子与句子的搭配或措辞的选择等表现方式而创作出来的,并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去理解其效果。由此可见语言基本功对能否正确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基础日语的学习,虽已具备阅读日语原文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由于还未学会和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以及日本古典语法,致使在阅读过程中,还无法解读出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和技巧,来传达出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在对作品内容及相应时代背景的介绍的基础上,可以就经常出现的常用古典语法进行普及和说明,一方面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另一方面,也可对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士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思路新探[J].文学教育,2013(6):92-93
[2]刘劲松.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108
[3]韩春红,甄琦.试析比较研究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语文学刊,2013(1):89-90
[4]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135-136
[5]苏萍.反思性教学下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71-73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成人学习;成人心理;古典文学教学
成人教育是一种针对成年人实施的特殊教育方式,学员学习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需要的现实性和动机的强烈性;自我的强烈性和人格的独立性;认知的稳定性和经验的丰富性;思维的多向性和掌握知识的同化性。针对学员的这些特点,我在长期的古典文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教育目的明确化
在教育目的上,教师要注重智能教育、创新教育,培养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人学员虽然机械记忆力差,但理解力强,有较强的自制力,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都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优势条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讲授,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成人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成人克服学习中遇到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人土变为成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鼓舞者、咨询者、服务者和帮助者。他最主要的任务已变为指导成人学习者掌握古典文学自学方法,使其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二、教学环境的宽松化
营造宽松的、积极的教学氛围,为成人学习创设一个安全的被接受的环境,首先要求教师以师长和朋友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真诚地尊重、接纳成人学生,努力使成人学员感到自身的价值被承认、被尊重、被支持。成人学生在校上课时间短暂,特别是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就更少。教师要表现出质朴、诚实、坦白等真诚的品质,主动地有意识地多花时间接触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间和课后的时间多与学员交谈,多了解一些学员对学习课程的想法和心理,沟通感情,密切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变教师为了教而教,学员为了学而学的教学脱节现象。教学中应发挥成人的优势,注意启发学员深入思考,发表见解,调动学员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学员参与,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显示自尊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关心、了解成人学生的经验,听取他们的故事和认可他们曾经的成就,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管理上也可适度放松要求,多一些宽容、理解和关怀,避免机械古板、误解和冷漠。建立起信任、平等、温暖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成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并能适当控制焦虑,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理解能力强,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教师要注意向学员学习,认真对待学员的反应与建议,探求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根据成人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积极调动双边活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启发式教学,改善“教”法,教给“学”法。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及“程序教学法”等诸种教学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提高成人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种种得体的教学方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法”,如将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当代文学进行比较;还可以进行朝代间、作家间、作品间的比较。比较教学使教学显得形象直观,容易被人接受。
四、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成人学生往往感性经验较为丰富,但容易缺乏理性的理解,不能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即使感性经验再丰富,也不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是成人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既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员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还要使学员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成人学员的经验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应该结合成人学员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实际,教师应该加以发掘并正确引导,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发挥学员的更大潜力。首先,古典文学教学要正确把握宏观备课与微观教学的关系,理清文学发展流变的轨迹,努力把握各个时期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以重点作家作品为代表,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指出其各自特征及相互之间的承继关系,使知识立体化、层次化,有利于学员对古典文学知识框架的全方位构建。其次,古典文学教学要面向人生。中国古典文学本身贮存着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是一个思想和感情的宝藏,这是其永久的活力和价值之所在,而且这种活力和价值具有普遍性,传达出的往往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感觉。古典文学的教学在本质上是促成学员和文学作品平等的心灵对话,用对自己及其自身环境的感悟去理解古代作家及他们的生存环境,引起心灵的共鸣。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现代多媒体教育在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以全方位、立体、动态的方式进行,以全面、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教学的内涵,而且以其多种媒体方式组合,有效地交替使用,来全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受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以电脑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改善以教师为中心、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的表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文学的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如在小说和戏曲教学时,插入相关的戏曲表演和电影电视等视频信息,可以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中国古典诗词一方面形象性强、感情丰富,另一方面意境深邃空灵,如“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就造成了理解和讲授的难度,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古代名画、古代乐曲、配乐朗诵等,营造一种引人人胜的氛围,则有助于学员情感体验的触动和进行诗词意境的体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表现
1.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现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悲情主义的代表作为《楚辞》和《诗经》。这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始祖。《诗经》的表达方式普遍为四言诗,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描绘出一个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诗经》中记录了许多老百姓抗争封建制度的悲情故事,例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通过这些经典语句让我们深刻了解人生中的不如意,并且嫩巩固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郁闷、低落的悲情情境;屈原通过《楚辞》给我们展现了忧国忧民、千里马难遇伯乐的心境,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经典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非常著名的悲剧情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悲剧题材的典型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寄人篱下,再加上自身的总是误解别人的意图,成为读者公认的悲情角色。贾宝玉以一个叛逆的形象,但是深受着林黛玉,但是却久久得不到真爱,因为种种的阻碍,最终的结果也成为一个悲剧情节。薛宝钗虽然也爱着贾宝玉,但是这份爱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最终薛宝钗千方百计所追求的爱情也扑空。《红楼梦》所处的封建时代,也是这个悲情故事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的社会,宝钗和宝玉的故事能够被世人所认同,但是林黛玉的爱情却只能以悲剧收场。
2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悲剧情节当中展现出乐观精神。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往往都具备一定的隐性特征,这也是根深于读者的心中,隐于读者的骨髓中。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是体现生活的失败、不幸、死亡、毁灭和痛苦等来体现。在遇到非人的对待、巨大的压迫和残忍的剥削时,这种隐藏的悲剧精神便会突显而来,让人们因为悲情情感失去坚持的动力。对于古典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往往通过文字,让人们正确认识到种种困难,并且鼓励人们去面对并战胜这些悲剧,将故事和画面神东的描绘在读者心中,让读者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个故事和背景。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节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对人生的巨大抨击,一个是国家的灭亡。在国家灭亡之时,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悲剧情节,将人为了生存所坚持的理由给抹灭了。我国的古代的历史中,遭受了许多的外族侵略,文学作者通过这些外族入侵,表达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反抗精神,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融入到字字句句中。国家亡了,宗族便也保不了了,宗族的血脉便会受到极大的迫害,这也便是我国古代亡国时的悲剧情节。许多的爱国情感比较作者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心中便会出现气愤的情绪,这种情绪只能够通过诗句、文字才能够得到宣泄和抒发。当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相连接时,并且有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时,文学作者便会将这种不平、仇恨和怨忿的情绪写做成一种悲剧。读者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会,会因为悲愤和仇恨,更加努力的工作或完善自己,这也是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中古古典文学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反映目前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反思或思考目前所生存的状态。例如《红楼梦》,从这篇文学作品被群众所知之后,许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发掘其内在的社会意义。这篇文学作品中,直接的给读者展现封建社会中束缚思想、压抑人性的社会面,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种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其内在的悲剧故事,然后根据这种悲剧故事分析自身的情况,分析目前生活当中的美好和善恶。通过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让国人更加的艰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通过这种精神来约束自身,控制自身的精神。
3.《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精神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历经叛离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相对立的。贾宝玉内心向往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在面对整个相对立的封建社会,贾宝玉丝毫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在当时封建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年代,贾宝玉的义无反顾是整个《红楼梦》悲剧色彩的一个基础。早《红楼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贾宝玉式的人物,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义无反顾,他们在面对不利势力的时候,是勇往直前。就像是智能儿,为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勇于冲破封建的牢笼,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被人逐出。这就说明了这个人物的悲剧碰撞。虽然这些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人们是悲剧的,但是在封建的一方面,人物的历程也是悲剧的。就像爱恋着宝玉的薛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独一无二的美貌已经才貌双全的优势,并没有让他在封建的社会中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最后在宝钗于宝玉结婚后,独守空房,为了能够挽回宝玉的心,她与这些旧势力站在了一起,结果确是自己一生与孤苦为伴。从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能看出《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的碰撞。不管你是追求自由的人类,还是恪守封建教条的人类,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悲剧。这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悲伤,不是一些就能改变的。
《红楼梦》整本书都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巨制。整个情节相互串联。整本书就奠定了悲伤地基调,丝丝入扣。为观众从个人到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展现了出来。刚开始的繁荣迹象,都是为以后的衰败奠定了基础。一层层的展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悲剧的事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慢慢堆e起来,早晚有一天爆发出来,树倒猢狲散,整个剧情达到了悲伤的顶峰。在爆发的一瞬间,各自拥有的东西,各自所纠结的东西,全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在整个《红楼梦》的人物中,因为悲剧的基调吗,导致了所有的人物都渐渐的走向了灭亡。
结束语
悲剧意识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永恒话题,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制度压制,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却得不到宣泄,只有在文学做平中,运用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抒发大众的不满,宣泄多社会不公的愤慨。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就成了文学作品的主要线索。
参考文献:
[1]龚世学.中国古代神话的“混沌”观念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J].戏曲研究,2016(3):176-191.
[2]卢翘楚.浅析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悲剧美学[J].青年文学家,2016(18).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讨论;古典文学;教学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由教师对讲课内容全部承包,学生基本不参与。如果教师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长期滞留于这种单一的作法就会导致一种固定化、程式化、不科学的“传递一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讨论式教学法正好弥补了讲授法的不足,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率。
与高校的其他课程比较起来,古典文学课更适宜于用讨论法授课。在艺术鉴赏中,由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文学这种特殊性,所以,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强调学生达成一致的理解,而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让文学课的课堂成为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空间,一个师生可以互动、信息可以交流的气氛活跃的天地。而采用讨论式教学,最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二、古典文学教学中讨论教学模式的建构
1、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选取有争议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求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广度要适中,并留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2、实施讨论
(1)学生预习,解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绝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师可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从图书馆与网上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整理资料以扩展知识,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2)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应对以下问题有所考虑:什么是讨论的最佳顺序?每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如何让讨论有起有伏?如何给讨论一个精彩的结尾?哪些人应当在这次课上发言?是个人随机发言,还是事先指定个别学生重点准备以抛砖引玉,或是事先分小组准备,各组推举代表发言?在讨论中如果冷场,用什么样的小问题或方法启发学生?讨论的时间如何控制?等等。
(3)学生分组讨论。这是讨论课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比较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一种方式。事先把学生分为若干讨论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为了同学之间可以充分交流讨论,可打破传统的授课的座位排列,设计适应各种讨论课的座位排列。如马蹄式、对阵式、会议式、半圆式等,以适合各类讨论。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各讨论组有序地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教师应深入各讨论组,听取学生发言,做到反馈流畅,指导及时。
(4)全班交流。当各小组讨论完毕后,每组的组长就要在课堂上报告讨论的结果。这时,组和组之间就会产生碰撞的火花,互相辩驳。当然,同一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角色,成为调解员、主持人、聆听者、问题解决者等等,就是避免成为演说者。讨论并不是一个让教师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技能的舞台。学生才是讨论的主角。教师一定要抑制自己想说话的欲望。要鼓励学生勇于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即使学生的分析存在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表态,而应当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充分肯定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发言的合理成分,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纠正错误观点,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良好心态下进行讨论。
三、古典文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讨论式教学法提高了古典文学教学的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启而不发,讨论进行不下去。或者讨论时间过长,耽误教学进度。讨论的意见分歧很多,很难总结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讨论教学的进行。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要使讨论有序地进行下去,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要能够引起学生主动讨论的兴趣,能够激发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讨论教学中问题的选择关系到讨论能否能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讨论式教学法”重点项目“同课异构拟推讨论式教学法实践与研究”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6
一、个体的必然之与时代的必需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此应重视“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对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加强审美教育,选择适合他们智力的内容,诱导青年学生广泛地接触文艺,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正当的寄托和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发掘古典文学中美的因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为健康的审美教育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何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孕育着、乃至冲涌着的审美倾向与道德理想,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融成中华民族的审美道德精神。
其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气质与道德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表现在当代青少年中,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欠成熟,自控力较差,审美道德精神不稳固,因而导致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教育个体的必然要求与时展的客观需要,向我们提出了一项新的历史性课题,即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道德规范,对新世纪青年进行教育。
第三,中国古典文学冲涌着激越的审美道德巨浪,贤哲圣思们在他们至今令人折服的论述中,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人格理想和人伦哲理。他们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摆脱物役、哲理思辨的智慧力量,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也成为古典文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时要寓以教育,让其悠久的精神明珠,在新时代更放异彩。
二、审美的历程之与道德的构成
统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具有审美道德精神的中国古典文学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整体至上的道德精神
突出表现为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的独特品质,从而形成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司马迁给后人塑造的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典型,蔺相如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内,他不以显位自傲,面对廉颇的讥辱,表示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显示了为国义弃己利的君子气度。蔺相如的“不战”而胜与廉颇后来的“肉袒负荆”,而结成的“刎颈之交”是整体至上的道德准则。还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对这种道德精神的弘扬,会使那些“勇于私斗,怯于公战”者自惭形秽,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还有如《东周列国》中高人弦高的形象,他的壮举显示了中华民族历史弥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为上的道统美德。
2.仁爱合谐的道德精神
远古的原始歌舞(乐)和巫术礼仪(礼)是合而为一的,后来逐渐分化为“乐”――文学艺术,“礼”――典章制度。在先秦儒学中,除强调“礼”,还注重“仁”。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仁”的解释,说明“仁”至少要反映二人以上的和谐关系。到孟子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墨子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庄子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其中由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发展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对于和平共处,和谐互爱的向往。
3.伦理纲常的道德精神
传统的中国文明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了人类自下而上的的内在本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孔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舆”,再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是对“厚德载物”的具体阐述。
“孝”,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理想的根本,在家能孝,于国而忠,汉代更是以“孝”治天下。而我们要抛弃芜杂,取其精华,孝敬父母长辈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应得到提倡。推而广之,人伦纲常还表现为交友接物之道,如《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和”是处友的基本标准,和舟共济,明辨是非,而不同流合污。
4.崇德修身的道德精神
《左传》里说古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这是中国人价值意识的宣言。崇德重义,追求理想境界;注重修身,向往理想人格。从孔子对民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士可杀不可辱”“君子谋道不谋食”,强调“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贫溅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种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但在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庄子追求人格独立,崇高绝对的精神自由,首开了“隐世”的先河,这可谓是“持义”的壮举,长期以来,他同儒家的舍利取义(如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人特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且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发愤向上。
5.修养践行的道德精神
孔子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做抽象的玄想。这就是说不仅要有崇高的目标,更要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人生途径――“知行合一”,切磋实践,随时反省,方能造就理想人格。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倡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等等,都无不重视理性的实践精神,来真正揭起民族精神的不朽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