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1

【关键词】数学基础 确定性 数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

On Definite Feature of Truth and Elementary Feature of Education about Mathematics

Tang Huilong

【Abstract】The elementary feature of mathematics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Indefinite feature of mathematics chiefly refers to the instability as the theory basis of general mathematics; howev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aws evolved since hundreds of years are correct. Mathematic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inly aims at leading students to learn the most elementar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meanwhile, to foster the critical thinking by apply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Mathematical basisDefinite featureMathemat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

美国学者M•克莱因的著作《数学:确定性的批判》[1],揭示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数学基础的不牢固性。同时指出:“尽管数学的基础尚不确定,数学家们的理论亦彼此冲突,而数学却已被证明成就辉煌,风采依然。”M•克莱因显然旨在希望人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推理的能力及其局限性。

那么,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是否应该让学生了解这种不确定性?或者把握在何种的程度?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2]。一个简单的例子:

是否在分数加法中,既要让学生掌握 ,也应该让学生掌握在某些场合中, ?本文通过分

析这个问题的数学关系,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

1.问题的背景。《数学:确定性的批判》中,M•克莱因举了一个棒球算术的例子:

假设一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击球3次,有2次击球成功,在另一场比赛中击球4次,有3次击球成功。那么,第一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第二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两场比赛的平均击中率不是 ,而是 ,即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

M•克莱因以此说明:“只有经验能告诉我们普通的算术何处可应用于给定的物理现象”,“数学中没有真理”。于是,有些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普通的分数加法,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分数加法。如“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在统计与概率中常用到[3]。

2.问题的分析。事实上,上面棒球的例子只是说明击中率不适用普通的算术加法,但也不能是“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如果“第一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第二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求两场比赛的平均击中率。”就应该是 。

数学理论有一个从简单对象到复杂对象的多层次抽象的过程,数学中的每一个公式和法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畴,如交换律就不能随意使用。概率的计算有它自己的法则,如加法定理、乘法定理;集合、函数、极限、矩阵的运算也有它们特定的规则。而高一级的运算均以实数的普通四则运算为基础。

3.结论和建议。

3.1数学的确定性。数学真理通常表现为一种“模式真理”。数学大厦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分支构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数学知识体系描述了不同的现实模式。我们不能因为甲体系中的法则不适用于乙体系中的运算,而认为数学是不确定的。正如不能用“一群羊加上另一群羊,还是一群羊”去否定“1+1=2”,更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错误,而认为数学“真理的丧失”。文[4]提到了这样一个命题:“证明直角等于钝角。”

如图,在矩形ABCD外作与BC等长的线段BE。作DE和AB的垂直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P。连接AP、BP、DP、EP。

PA=PB,PD=PE,AD=BE

APD≌BPE,于是∠DAP=∠EBP

但∠BAP=∠ABP,所以直角DAP=钝角EBA。

作者认为,上述的推理是正确的,但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由于欧氏几何“一些概念逻辑上的混乱,以致出现了一个数学悖论。”事实上,以AB为x轴,AD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a,0),D(0,b),用解析几何方法不难证明kEB<kPB,直线EB的倾斜角小于直线PB的倾斜角。作为推理依据的图形画错了!

3.2数学的基础性。数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几千年来在了解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为描述自然现象而积累和不断抽象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和法则。它们是我们了解数学,深入认识数学的基础。二是关于整个数学理论的统一的公理化基础,这是像希尔伯特等数学家所追求的目标,罗素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已告诉我们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这也是我们认为数学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20世纪60和70年生在美国并波及世界的“新数运动”的失败,说明想从数学的公理化基础出发学习数学是不行的。显然,数学基础教育应该以前一个基础为出发点。再一点,只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体系,才能发现数学理论的缺陷并推动数学的发展。罗巴切夫斯基正是在全面研究欧氏几何的基础上发现了非欧几何;希尔伯特正是作为当时的一位数学大家才提出了完全公理化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千百年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作为构建数学大厦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去怀疑和批判数学的严肃性。

3.3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疑问,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5]。一个典型的案例:

“长方体对角线的长为8,若长、宽、高之和为14,它的全面积是多少?”

大多数学生解答如下: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 、 ,对角线为 。则

而事实上,由

得到196 192,矛盾,说明这样的长方体不存在。

这是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体现,是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这种批判性思维建立在数学基本理论的真理性上面,更充分的表现了数学的理性思维。如果通过“ 也可以等于 ”、“ 也可以等于1”进行数学教育,将会造成数学的混乱。

当然,通过某种途径,让学生适当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中曾经发生或仍然存在的困惑和矛盾,有利于深入认识数学,拓展数学视野。但数学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推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M•克莱因著.李宏魁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2 尹方平、张智斌.再谈数学确定性的批判[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60

3 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11

4 骆祖英.数学史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5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2

【关键词】“四基”理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号】G633.6

2011年,教育部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原有的“双基”(基A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理论发展成为“四基”教学理论,从而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次新飞跃。全新的理论已经提出,但是如何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实践呢?笔者拟针对这一课题作粗浅探究。

一、“四基”理论的定义和特征

“四基”教学理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顺应时展潮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体系。与传统的“双基”教学理论相比,“四基”教学理论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系统等四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特征:

(一)更加注重教学对象的具体性。“四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要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门别类地加以教导。

(二)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四基”教学理论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不仅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两大显性目标,而且完成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大隐性目标。

(三)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发展性。从“双基”发展到“四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四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要提升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新环境和新要求。

(四)更加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四基”教学理论本身就是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它不仅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渗透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四者有机统一于教学实践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基于“四基”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四基”教学理论的应用价值,笔者以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为教学案例,分析“四基”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从问题中提取二次函数的关系式、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理解二次函数背后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掌握知识要点”等学习步骤,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方程与函数的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涵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找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考虑到二次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抽象复杂性,笔者在上课之前首先对此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顾,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温故知新,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了二次函数的极值算法和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模型的技能。

(三)渗透基本思想

这里,笔者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传递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课堂问题:光明中学校外有一座小桥,桥洞截面边缘是如下图所示的抛物线,当水面宽度为10米时,测得桥洞顶点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

(1)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出桥洞的函数解析式。

(2) 一只宽2米,高2.5米的小船

能否通过小桥?为什么?

(四)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以“船过桥洞”为例,笔者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将实际问题通过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其次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求解;最后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之后,笔者又设计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若干问题情境,来对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强化和积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最后,笔者带着学生们对本次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一是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三是强化了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四是归纳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问题的一般步骤,积累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从“双基”到“四基”,是数学教学理论一次质的跃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唯有此,“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的教学才更加适应时展的潮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小天.“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J].基础教育课程.2011.7-8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3

作者:徐华杰 单位:平度师范学校

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齐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要求。传统钢琴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设计好的,而且这种设计的根据往往是学校音乐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一般性规定,能够体现出授课班级的特点就很不错了,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特点。其实,象钢琴这种专业程度较强的艺术学科,由于潜能本身及开发程度的不同,学生表现在接受能力和学习意愿方面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仅就一般的社会钢琴考级学生而言,有一部分考生有把音乐作为自己专业理想的考虑,更多的考生只是作为爱好兴趣来培养,这两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投入度上差别很大,那么,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当大的不同。即是对于同一类学生,比如,学校班级的钢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倡导的照顾一般的原则,对于钢琴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容易进一步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基础较好、天资较高的同学则差不多窒息了他们潜在的发展势头。从连续几年的钢琴考级情况看,经常看到同一个教师培养的学生,从考级曲目到弹奏要求和风格往往基本类同,这与音乐和教育的本质,以及学生的个性实际都是严重脱离的,绝对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钢琴教育。单纯依赖钢琴学习专业本身的兴趣性,不注意探讨教学过程中对创造力形成同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形式的多变和活泼。从学科特点而言,钢琴学习的确能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去借鉴国内外普遍性的新教育教学方法,长期下来,在古板单一的授课模式下,钢琴学习应有的生动活泼的鲜明特色被遮盖,那些有序而规律的钢琴理论知识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规则和要求,而多姿多彩能引发人们多元审美体验的艺术作品变成了音高音程的机械连续。长期浸润于这种环境,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大脑的抑制状态,连该掌握的内容也学不好,根本谈不上什么优化思维。我们比较熟悉周广仁、赵晓生等大家的钢琴教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而又生动有趣,很多复杂深奥的东西在她们的讲授示范下,变得一下子简单起来,而且使你对其他内容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究其原因,除了极高的专业造诣,还在于她们的教学贯穿了先进而科学的方法要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使学生在音乐之外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第四,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偏重于从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考察学习效果,不注意从人的发展角度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作为一门专业课教学,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固然应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要求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还应该进一步考察学生在音乐学习能力方面的提高,比如,对音乐知识的自学能力,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对陌生曲目的处理能力等等通过一般的考试方式无法反映出来的因素。在此之外,更应该从人才成长的角度考察学生通过钢琴的学习,是否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钢琴不单纯是一门技能课,还是对学生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无意以钢琴音乐作为自己主要发展方向的学生而言,仅从狭窄的专业角度,很难使其认识到钢琴课学习对于成长发展的全面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更宽泛的背景上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科学的多元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我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在钢琴上无甚造就,但他们及家长都依然充分肯定学琴的经历,这主要是认可了孩子钢琴学习过程中音乐之外的收益。总之,当下的钢琴教学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以及教师资源瓶颈的影响,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解决教师资源瓶颈不是朝夕所能奏效,在现有的资源背景下进行教育模式的优化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这需要钢琴基础教育自身在集体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到运作模式都有一个大的调整,从单纯技能教学的狭窄思路上解放出来,拓展出现代素质教育的新天地。自1996年开始,我任职的钢琴教研室先后承担过中师、幼师及高中音乐专业班的钢琴教学工作,为了寻找钢琴教学的合理策略,我曾多次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活动,并利用社会考级的机会有针对性地研讨基础钢琴教育中的困顿,但使我形成思路的主要还是十几年来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的启发,我没有形式化地构建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明晰了几条基础原则,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令人满意的效果。近五年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被国内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录取,有五十多人次在地市级以上钢琴比赛中获奖,其中有两名学生参加青岛市施坦威钢琴比赛获金奖,这对于专业钢琴教学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基础钢琴教学而言,还是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在专业之外,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反映,通过钢琴学习,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都与钢琴学习相得益彰,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我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体现贯穿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原则。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张扬的结果。钢琴教学中一些专业层面的东西确实需要承认权威性,基础钢琴教学应该不折不扣地遵循这些经验和规定,但在尊重权威的前提下,钢琴教师还是要尝试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让学生的意见参入其中,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不一定给予完全消极性的判断,而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误中获得经验。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课程的不确定性,也是倡导教学中民主参与的程度,使教师的“权威”转入情境之中,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后现代构画的课程情境中,教师不再是解释者、他人价值的强加者、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对话者、转化者、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这些教育思想都要求钢琴教学展现出新的景象,使其教学过程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谢玫瑷教授谈钢琴教学体会时提到要重视学生的钢琴自学能力,她说:“当学生掌握了自学能力以后,他们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比较灵活而富有独创性与钻研的精神。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钢琴事业上的发展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二是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在对学生整体要求的前提下,要充分体现到学生在学习品质、兴趣特点、天赋能力甚至身心等各方面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帮助学生合理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绝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除了鼓励音乐天赋高的学生在专业造诣方面突飞猛进外,对那些专业修养基础差、接受能力低的学生也第1期徐华杰:钢琴基础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要正确评价。只要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能达到提高修养、有益身心、激发思维想象等目的,就应该加以肯定,不一定非要达到什么级别的专业水准。即使在技术的层面,钢琴学习也不提倡模仿,真正的钢琴教学还是要求学生找到自己,肖邦当发现学生模仿他时,直接让学生回家。从作品内涵上讲,钢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意义肯定是多姿多彩的,充满着个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学生进行统一性的解读,其实与音乐背道而驰。三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原则。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一劳永逸不求变通,都会使学生的求知欲疲倦和弱化,因此,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借助多种教学媒体、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创造创新能力就体现为多维多向的变通思维。许多当今流行的教育思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成功经验的积淀浓聚,应该广泛地汲取,并结合自己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曾借鉴过施坦威音乐教育家弗朗西斯科?雅巴拉的做法,他的钢琴工作室包括了一种令人着迷的技术,可以促进和鼓励学习,录音设备、在线课课程和网络短信都成为提供给学生学习音乐和一些途径。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局限于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把教学上升为一种艺术,从而完成从“工匠型”到“专家型”的转变,“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型的实践。钟启泉主编的《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方式”同样适合于钢琴基础课程的实施。四是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原则。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钢琴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从这一层面上讲,钢琴学习中的许多内容就不应该变成机械唯一的符号堆砌,而是内涵丰富的美的因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固然应该有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传授,但很多不可言传的内容只要学生自己运用想象力去进行艺术再创造。施纳贝尔经常告诫他的学生小心风格和一般化,他说:“老师只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进去。”同样的道理,即使在技法上,除了要正确对待前人的经验外,也需要人们不断探索,一味地拘泥于前人古人的规则,只能使学生变得匠气十足,闪现不出灵感的火花。五是学习效果评价的全面性原则。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学评价是技术性很强、很微妙的环节,对学习过程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范围,那么,很多人的钢琴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或意义很小。施忠老师在《试论钢琴演奏者音乐结构整合能力及其培养》一文中认为:“钢琴演奏者的音乐结构整合能力不仅仅是对乐谱音乐结构外化的技术整合能力,更是一种将音乐作品与演奏者自身生理结构协调、统一成和谐整体的创造性能力。”这说明在专业层面,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不局限于音乐本身。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将学生在钢琴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深化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只要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就应该鼓励肯定学生继续把钢琴学习作为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坚持不懈。今天的世界,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和国家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近代中国创新精神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衰退,曾给整个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的回忆。钢琴基础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自己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从宏观上实现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价值目标,也是钢琴教育自身的境界追求,每一位钢琴教师都应从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出发,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说:“君子不器。”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非常重视音乐的作用,当然,他决不是想通过音乐学习来把学生培养成乐师,而是非常高明地看到了“音乐”在人的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钢琴基础教育与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毕竟是一个非常艰深复杂的课题,尤其在国力竞争日渐向文化倾斜的大背景下,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应用实践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及经管类等专业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是研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丰富,理论方法抽象、独特,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概率统计的知识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军事、天文预报、金融、交通、医学等各个领域.这就表明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结果中分析,笔者得出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理论知识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独特难以掌握和理解,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学生普遍感觉到概率统计课概念难理解,枯燥无味,方法难掌握,学习兴趣降低.这样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作为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本文就结合笔者教学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概念和基本定理的教学

当前概率统计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多且难度大的问题,为保持概率统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保留经典内容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例如,复杂定理及推导可以部分省略,但要强调能理解基本概念.因为概念是它的基石,定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概念、定理、一些具体的计算公式构成了整个概率论的知识体系.

在概率论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适时补充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有些高等数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或者学习不够扎实,而概率统计课程中又要有所运用,所以教师也应该考虑补充这些基础知识.例如,连续性随机变量的知识点要用到定积分、变限积分、二重积分等知识.

如果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的话,要掌握好基本定理并灵活地运用就变得更为困难.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的解析和补充,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地理解基本概念,如为何要引入随机事件、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统计量、抽样分布、参数的点估计等概念,引入之后在何处运用.不少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模糊,比如讲到随机事件的关系中的“相互独立”,很多学生都会把它和“互不相容”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或者对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此时,教师应该用实际的例子说明“相互独立”与“互不相容”没有任何联系,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为做好后面的延伸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还应该结合恰当的例子从正确方向加以说明引导,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于基本定理和具体的公式,它们的推导过程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了定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后,才能将定理和公式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另外,教师在例题的选择上要精挑细选,不求多,但求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定理和掌握公式.只有建立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学习这门课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二、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师生间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体,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不能集中,容易产生疲劳,学习效率低下.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就必然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和做练习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集中精力.在时间较宽裕的前提下,可以随机地抽查学生到黑板上做练习题,让其他学生对黑板上的解题作出评判和分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师生间交流更加丰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互动效果更好.

2.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中都普遍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概率统计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而教学时数有限.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克服学时数紧张的问题,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一些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将要讲解的理论知识更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既节约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也增强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伯努利试验、伯努利分布和它的应用”时,可以用课件动态地演示该随机试验的过程,利用网上的高尔顿钉板经典试验、二项分布试验,使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伯努利分布,同时教师也更容易讲清楚该分布用于解决什么问题.又如,讲解数据的统计描述统计思想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展示直方图和经验分布函数图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直方图和经验分布函数图形的构图原理.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推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建设的发展.这种教学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还将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能力发挥出来.

三、融入建模思想,将理论应用和实践相互结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通常被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课,概念抽象是主要原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注重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了数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概率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概率统计模型无法建立,不会用概率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对于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能对模型的求解结果作出合理的专业解释的能力.结合目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引入适当的实际问题应用例子,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用所学的数学理论进行解决.这样,学生既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又通过实践理解了概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四、健全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通过考试,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实行教考分离的原则,坚持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流水阅卷.这样就实现了考试制度的规范化,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调动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其次,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如古典概型的计算、数学期望与方差、常见统计分布等必须熟练掌握,其他比较抽象难懂内容适当了解掌握就可以了.最后,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权重.平时成绩的考察可从平时课堂到课率,回答问题情况,每次课后留的作业、思考题,学完每一章后安排小测验等方面进行.这样学生课堂上会积极主动,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兴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当然在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更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地去总结和思考,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林伟初,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永明,盛世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6):-19.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5

〔论文摘要〕20世纪后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思潮,对具有“质的风格”的扎根理论方法产生了较大影响。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将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入进来,成为“一种在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取中间路线的方法”,以发展一个可以解释某个特定现象的概念和理论为目的。扎根理论方法也适应于教育技术研究,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弥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对于扎根理论的运用得到肯认,并成为欧美等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式。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尝试在我国教育中运用,但至今为止尚处在引进、吸收、消化和本土化改造阶段,尚未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更没有得到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视。

一、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背景

社会学家格莱瑟和斯特劳斯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在1967年出版,标志着一种具有传统实证主义和符号互动论思想的扎根理论产生。扎根理论是一种归纳研究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通过连续比较的方法,从经验资料中建立新的秩序,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概念化的过程予以命名,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从发展沿革上看,扎根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格莱瑟和斯特劳斯传统理论、20世纪90年代的斯特劳斯和科宾的程序化理论、21世纪的建构主义扎根理论。

(一)实用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詹姆士、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强调哲学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经验”一词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杜威提出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和互动原则作为衡量经验的标准。杜威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某种连续性,因为每种经验对于各种态度都能产生较好和较坏的影响”,“互动”是指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原则赋予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样的权利”。这两个原则深深地体现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斯特劳斯将实用主义哲学研究的程序、行动和意义引人到经验研究之中。实用主义影响下的扎根理论,将应用性和有用性作为扎根理论分析的衡量标准之一,强调理论永远是暂时的,理论没有什么神秘或神圣可言。强调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布鲁默和G· H·米德的著作。1930一1950年,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出版的一系列著作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是:(1)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2)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3)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特征是: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

作为扎根理论建立者之一的斯特劳斯,有着在芝加哥大学的学术背景,将芝加哥学派的实地研究和符号互动引人到扎根理论。在那里,深受帕克、杜威实用主义思想,以及米德、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影响。符号互动论的芝加哥社会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斯特劳斯和科宾在1990年写出《质性研究概论》一书,至今为止这个版本使用得最为广泛。他们的立场带有后实证主义色彩,因为他们也主张倾听被调查者的声音,尽可能精确地代表被调查者,发现并承认被调查者对于现实、和他们不同的看法,认识到分析对象和分析过程中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并存。受符号互动论的影响,扎根理论的研究题目来源多是日常生活,研究成果也回归日常生活,而非理论检验或在理论引导下的假设检验。

(三)建构主义

20世纪后期形成的建构主义思潮,是在后实证主义的元叙述中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观点依赖于相对主义和意识形态,对具有“质的风格”的扎根理论方法也产生较大影响。卡麦兹提出的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是阐释性传统的一部分,是“一种在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取中间路线的方法”。卡麦兹是格莱瑟和斯特劳斯的学生,利用她深厚的符号互动论底蕴,挑战传统模式的客观主义倾向,扩展了扎根理论现存方法的广度和潜力。她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二十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人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实践。

卡麦兹说:“我更接近实用主义,因为我赞成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唯物论的活动观点撕碎了激进建构主义观点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我论思想。2006年出版了《构建扎根理论:质的研究的实践指南》,该专著包括概论、丰富资料收集技术、不同的分析编码策略以及理论建构中的备忘录写作的重要性;讨论了理论抽样、饱和与分类、扎根理论中理论化的不同方式;最后,还包括撰写草稿的实践技巧,对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各个部分的价值进行了反思评价。它不是一种菜单式风格的枯燥方法,而为研究者和新手们提供了一套作者本人独特的扎根理论方法。

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基本观点

本体论上是相对主义和认识论上是主观主义的建构主义扎根理论,重塑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整个过程中研究者的观点起了重要作用。在本体论上,建构主义相信一种相对主义现实,现实既是个体的建构,又是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主体间的协商结果,是互动的个体的社会性建构。认为现实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情境中建构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对于这个现实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了解现实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经验和行动。一个事件的社会建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发生,它不但被个体的行动所影响,而且被历史、社会和语言所影响,这种本体论观点是对以前所接受的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范式观点的突破。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认为,研究成果中的现实并不是由被研究者的现实构成,是多重解释中的一种解释。我们把社会生活的概念从一个现实的世界,一个有待发现的、有待应付的、有待分类的世界改变为一个在思想上变成现实的世界,一个通过成员的语言和行动变成现实的世界。所以,社会现象是复杂多面的,扎根理论者所建构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而是一种形象的现实,即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外在的现实。

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相信知识是由依赖情境和负荷价值的多种解释所构成。对知识的认识不是唯一不变的,知识是一个重构的创造性的问题,不存在带有普遍意义的、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知识;知识是对具体社会文化情境的建构,是参与各方面通过互动而达到的一种暂时的共识。建构是主观的创造和主体间的证实,要求研究者必须密切深人到研究过程。所以,建构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两者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者与研究过程有密切关系,研究者是主要研究工具,不是一个旁观者,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

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修补了过去质的研究法对于理论看法的不足,重视建构意义和行动者诊释的过程,以实际的情境为主,用更多样的方式,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行动与互动的意义源于社会情境,人们时常认为通过正确的使用方法,就可以减少研究者的影响,这并不是事实,任何研究都是情境化的,是扎根在情境脉络和位置、时间,以及诸如此类因素中的。卡麦兹认为很难忽视研究者的身份,以及存在的事实和准确性问题,因为其中总是有张力,由于事实是本土的、相对的、基于历史的、情境的、情境脉络的。正是由于作为研究者的观点影响他所观察到的事物,意味着价值和真实是相关联的。研究者的观点不是一种附加,它是一种看待问题的途径,必须不断地自我反思—自己的任何价值观念来自哪儿,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我们却倾向于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假想的现实是多面的,不能被切割成碎片或在实验室研究,而是只能作为一个自然情境下的统一整体来研究。这种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它是非正式的、互动的。研究设计也就是研究的逐渐展开过程,设计的本质是扩张主义的,不是在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方法中看到的简约化。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强化研究者对资料提问的能力,了解被研究者对问题所理解的意义,而且要体现在最后的研究成果,体现在语言编码和分类、理论性备忘录以及理论性结果中,并与被研究者发生互动关系,从而理解他们,对其行为意义进行解释。在资料和初稿之间来回反复多次,在理论和文化中流动,然后又带着一些怀疑、兴趣和好奇心回到资料中。尝试着通过写作唤起体验性的感情,备忘录的写作帮助研究者将分析性解释和经验表现连结起来,对资料中出现的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逐步深化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

三、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技术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教育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要能够达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的,我们都可以借用。通过开展扎根理论,建立介于抽象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中层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一)有助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本土化

“中国教育界接受了教育学的普遍主义,养成了对自身经验的忽视甚至卑视”,“同时还因此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教育学理论是可以直接由国外译出,快捷地为我所用,它不受本国基础的影响,也可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无关”。面对复杂的教育技术研究任务,“实证一科学”的实证方法难以适应对复杂的教学活动的把握,从教育技术学要研究如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来看,需要对其变通。

开展教育技术研究要从本地实情出发,着重研究本地实际,总结本地经验,解决本地问题,扎根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本土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扎根”这个字强调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必须实地进人研究对象的处境,扎扎实实着手去从事直接的观察与互动。在研究过程中有相当严谨的步骤,确保研究人员的归纳与结论是忠实地根据从研究对象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而非自己主观的意见。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的支持,但其主要的宗旨不在于其经验性,而在于从经验的事实中抽象出新的理论和思想,是建立理论而非验证假设或既有理论。

(二)有助于提高研究主体—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理论水平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理工科的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是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对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偏爱,对教育中质的研究、尤其是思辨哲学研究方法论比较陌生甚至拒斥。掌握扎根理论,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理论思辨水平。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这是扎根理论有别于其他质的研究的特殊之处。理论敏感性是研究者的个人特质,指的是一种能由繁杂资料中去芜存警,辨别事物相关性,觉察资料内涵意义及精妙之处的能力。理论敏感性与研究者的洞察力、分析力、概括力等密切相关,来源于专业经验、个人经验(默会知识)、对该领域专业文献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熟悉程度。

教育技术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方法,“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都应时刻注意捕捉理论及能生成理论的线索”。对于各种文献,或研究初期所萌生的范畴、假设都要存疑而且需不断地用实际资料加以验证。增进理论敏感性对于一个教育技术研究者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有助于摆脱对某些现象的思维定势,使思路从文献和个人经验的蔽障中释放出来。同时,遵守必要的研究程序,可以增强研究工作的严谨性,减少个人偏见,以及那些可能导致对资料作出不切实际解释的一些假定。

(三)有助于弥合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扎根理论的创始人声称其主张就是为了“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不在于了解单一因果关系。扎根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从事实到“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这里所谓“实质理论”是指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于在特定情境中解释特定社会现象的理论;所谓“形式理论”,是指系统的观念体系和逻辑架构,可以用来说明、论证和预测有关社会现象的规律。实质理论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扎根于原始资料之中,作为在原始资料与形式理论之间的中介而凸显其重要性。

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状况来看,相当部分还停留在利用网络技术或多媒体技术从事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研究等方面。并且多以经验研究为主,较少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实验研究,以及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实验成果。研究者或沉溺于对从理论到理论推演的形而上的研究,或滞留于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强调研究的“实证性”和“可证实性”。扎根理论恰恰兼顾了二者研究的缺陷,较好地处理长期争论的问题—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扎根理论相信依照其原则与态度所发展出来的概念架构或理论,会与所研究的实际状况相当吻合。

(四)有助于研究者掌握和利用质性分析软件

大多数质性分析软件的方法论框架是扎根理论,如Nudist明确定位为辅助扎根理论分析。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质性分析软件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辅助质性分析的一种工具,一种组织和管理原始资料的工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教育技术学者的研究能力,这种影响表现在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二十多种质性分析的软件,如AT-LAS. ti, InfoRapid、Alceste、Weft QDA、Nudist,Nvivo8等,分别隶属于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开始提供将质性资料转换到常用统计软件的数据接口,这些工具上的革新将加快这种趋势的发展。

利用质性分析软件的自动编码功能、编辑与检索功能、多媒体资料存储管理、概念网络的可视化功能等,研究者可以系统地将资料收集过程、分析过程并行,发现质性资料中的潜在模式,也可能借助于程序而得以保存代码的修正过程;也可以把代码之间的关系以图形表示出来,从而让研究者或者读者直观地把握研究的理论模型;也可以结合在线统计软件的数据接口,通过网络共享方式进行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范文6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教学成绩需要高效课堂、培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需要高效课堂。因此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生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和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交流展示和教师点拨引导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初步形成适合学情的“学导练三一”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导练三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新课堂教学模式“343”要求。即课堂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主”;要凸显四个环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n堂展示交流、达标训练测评;评价课堂教学要抓住:目标、状态、效果进行评价,(即是否有师生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呈现整体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达标效果如何确)。

二、“学导练三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1.明确目标: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展示在学案的最前面,上课当学生拿到学案时,就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从而确立本课学习重点,使师生都能有的放矢。

2.温故互查: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在小组内互查与本课时有关的旧知识,可以组员复述,组长纠正;也可以完成老师设计的题目,组内交流,做到温故知新,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环节不必每节课都有,视具体情况而定。

3.设问导学:首先,让学生在学案中问题的引导下,阅读教材或思考问题,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初步获取知识,并完成教师设计的自主测评题,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小组内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交流、解答在自主自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问或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学案时既要能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又要能针对本课时的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在讨论、辨析中明辨事非,突破难点和疑点。学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特别要避免将学案设计成阅读提纲和练习题组。(2)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既要杜绝个别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为后续点拨、引导积累资料,使讲解、点拨更有针对性。

4.展示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后,教师组织全班的合作,即展示交流。展示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本节重点的例题、习题的讲解、分析,由小组代表完成,教师总结提升;二是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的小组提问,有的小组回答,教师则点拨、分析、讲解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这里,教师的作用表现为引导、点拨、讲解、示范。引导、点拨实际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自学、讨论、展示、反馈、小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讲解、示范也必不可少,当学生归纳总结散乱或不完善时、当知识比较难懂,很难探究获得时、当学生运用知识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之,当只靠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这就是“学导练中的”中的“导”、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5.达标训练: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落实、深化,让学生理解内涵,掌握规律,规范解题。

6.达标检测:针对本课时的核心目标,设计5分钟左右的检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反馈检测结果,并对遗留问题进行再次解决。这一环节保证了了师生都明确本节的达标效果,为教师课后辅导和再次备课都提供依据,保证最大限度的达成课时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