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教育研究

智能教育研究范文1

一、小班“真好吃”活动反思

(一)教学目标与流程

本次教育活动,笔者设计的是《真好吃》。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各种食物(水果)的营养加深认识,拒绝挑食习性。在制定教育活动目标时,笔者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参考《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教师资源手册,充分尊重幼儿的表达方式和结果,让幼儿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提高幼儿兴趣。

(二)教学技术

笔者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礼物(食物营养谱)入手,引起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兴趣。在活动中,我用“好吃嘴”的身份向幼儿提出提问和要求,请幼儿说说他们对食物(水果)营养的认识有哪些、什么食物(水果)最有营养、什么食物(水果)有什么营养等。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笔者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拿出食物(水果)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笔者以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得到提高。

(三)情境布置

为配合此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室内张贴了许多食物(水果)图案,并专门设置一个“营养师”专栏,上面介绍常见食物(水果)营养特征及含量,以方便幼儿加深认识。

(四)教学管理

幼儿的年龄特性决定他们对“吃”有浓厚的兴趣,在边说边吃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的到充分发展,所以在活动中纪律十分良好。偶尔在述说营养时会争食物(如荔枝),而笔者用谁懂的营养知识多,把大个的荔枝给优胜者做为奖励,把略小的荔枝给另一位小朋友做为勇于发言的安慰奖。教学管理中效果明显,活动进展也十分顺利。

(五)教具应用

活动时笔者为幼儿准备大量的蔬菜、水果及不常见的水果模型(如榴莲、山竹)另外还有归国的家长带来人参果、杨桃等马来西亚的特产水果,让活动真实丰富,开阔了幼儿见识。

(六)幼儿反映

时令水果、蔬菜原本幼儿就十分爱吃,在加上本活动时第一次在教学中展现,幼儿积极性充分发挥,大部分幼儿都能说出常见水果的营养分配。最终实现了本次活动目的,即幼儿对各种食物(水果)的营养价值得到充分认识。

(七)师生互动

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八)家长反映

本次活动以后,笔者与家长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在活动前,家长带幼儿去超市看各样食物,又将幼儿挑选的食物送到班上,并帮住笔者共同收集食物的营养谱等,协助笔者共同帮助幼儿加强对食物(水果)营养认识的能力,并研究厌食对幼儿健康的伤害。活动后,家长普遍反映幼儿在家对食物(水果)的认识,并有多数孩子的厌食习惯也逐渐消失。本次活动家长表示一定配合笔者,共同教育孩子,同时也对笔者教育方法表示认同。

(九)教学态度与精神

在每一节的课前笔者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教具,并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经验,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一直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面向每一个幼儿,并争取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活动后,笔者及时的进行反思,寻找成功和不成功之处,认真总结,以便下次能够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智能教育研究范文2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诠释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运用最为擅长的方式学习,这无疑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具魅力的理念和最激动人心的理想。如何能够彰显个性、适应差异,如何能够针对学生的强项和优势开展最为适合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视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1]多元智能理论为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最为合理、恰当的理论诠释和支撑。

    (一)尊重个性差异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而面对智能组合方式“各具特色”的学生时,教育便需要因材制宜,以最大程度适应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加德纳主张在尊重并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使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合每一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弱势智能得到适当弥补,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个人最优发展。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整合式课程观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个性化教育有效实施需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予以保障。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数理两种智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其他优势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如果我们的教育是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那么我们必须关注适于儿童整体发展的教育方法。对于诸如自然科学、数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对独立、内容区别明显的学科而言,大部分学生难以发现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用整体性的教学方法教授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以便让他们在未来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切实运用这些知识。我们最终必须将所学课程加以整合”[2]。多元智能理论以项目学习作为实施个性化课程的主要渠道。加德纳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本的学习倾向,摆脱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对学生的绝对束缚,将视野扩展到学生更多的智能类型,促使学校和教师去发现学生的差异性的智能构成,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拓展重要主题,将生活技能贯穿于学科领域,学科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三)适合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别要根据每一种智力的特性创设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真正体现出个性化教育。“现今的课堂需要教师改变其教学法,从而迎接现今学生变化多端的挑战。当我们开始认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借助一种过时的手段依靠单一固定的标准可以测量的,也不是数理逻辑智商测试的时候,我们将会开始从学生的表现中观察到真实的改变。”[3]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展示的智力领域应该是全方位的,是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4]。与之相适应,根据每一项智能的特点及其要素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四)指向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情境化评价观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这种能力,也必须在一种实际或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只有在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才会对个体的最终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因此,加德纳提出了指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等能力的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他认为这种新的评价思想和方法应该具有八个主要特征[5]:第一,重视评估胜于重视考试;第二,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中简单、自然而且定期开展评估;第三,体现评估的生态学效度,即评估要在接近个体的实际情境中提高预测的效度;第四,设计“智能展示”的评估手段,不通过语言和逻辑的能力,而直接观察人在运作中的智能;第五,使用多种测试方式;第六,评估方案要体现对个人的差异、发展水平和知识形式多样化的重视;第七,评估方法要多使用有趣并具激发作用的素材从而创设有趣的学习体验;第八,评估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其识别智能强项和弱项的有益反馈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五)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观

    加德纳认为,实现个性化教育首先需要学校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评估专家、学生课程人和学校-社区人。三种角色要求学校首先需要正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尊重并理解不同学生智能组成的个性差异,并积极寻求与每个学生智能组成相适合的教育机会,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挖掘。“多元智能型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学习现有课程、达到学习目标的多种不同途径;多元智能型学校会同时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多元智能型学校的教职员工常常会在一起工作、学习。我们不能确定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我绝对相信从多元智能型学校出来的学生将来获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因为学校现在正在培养他们各种终身学习的技能”。[6]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能够为孩子们创造出丰富多彩和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从而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收获自信并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业成功者”。

    二、个性化教育实践与多元智能 理论之间存在明显的现实悖离

    多元智能理论的确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构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但透视并反思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现状,不难发现实践与理论相互矛盾和悖离的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一)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论等同于个性化教育

    自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我国以来,人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褒奖,欣喜它为我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变革的依据,但同时也对这一理论及其运用产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牵强附会、贴标签式的研究和应用一度走红甚至迅速蔓延,出现了简单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而为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甚至很大程度上被认为已经老生常谈的理念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的浮躁做法。

    一部分人将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观点简单套用和搬用到素质教育及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体系之中,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把多元智能理论看成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借用多元智能的理论对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理论包装和内涵扩充已成为一种研究的风潮和取向。比如,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途径上,在各地开展的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现象:教师只要运用了图画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看到小孩在地板上爬行就是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活动中配以背景音乐就成了音乐智能的体现,让学生找朋友相互交流就是培养了人际交往智能;还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数学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课训练学生的音乐智能,将不同的学科指向某一种智能类型;有些老师刚一接触和尝试多元智能理论,就自认是“多元智能”老师,所进行的教学就是多元智能教学;不少学校也纷纷声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甚至自称为“多元智能学校”。

    对于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之蔓延和扩展的程度,连加德纳本人都感到惊异,他通过阅读和传闻了解到,“一些学校分别建立了七八个学习中心或者专用的教室,每个学习中心或教室专门针对一种智能;一些学校决定集中精力培养某一种被忽视的智能;一些学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七八种智能,采用七八种方式进行教学;一些学校引进了若干新的方法评估这些智能;一些学校将表现出某一种智能强项的所有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学;另一些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智能弱项,将他们分别编组进行教学;还有的学校认为,只有将具有各自不同智能轮廓的学生,编到一个教室里学习,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7]。

    加德纳指出,所有这些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方法,他本人既没有介绍,也没有提倡,他认为这些想法都未揣测到他的真正意图,也没有探讨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真谛。说到底,这种将教育策略和手段与智能类型简单化一一对应的做法,看起来一段时间里似乎成为教育改革实践中颇为引人注目的实验或者创举,或者被认为是开展个性化教育最为领先和时髦的改革与实践,但实质上只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单套用和搬用。

    (二)培养智能强项等同于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体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8]一些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把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当作个性化教育的目标,陷入了“为智能而智能”的误区;或者将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的培养当作个性化教育的内容,走入了“为多元而多元”的歧途。

    比如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在个性化教育中体现多元智能思想,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七项或八项智能为教育目标,而实现了这些目标,个性化教育就能成功。但是,多种智能类型的培养和训练从来就不是个性化教育的直接目的,个性化教育也并不意味着要为了绝对培养学生的某种优势智能而教学,而在于把多元智能的培养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途径与手段。实际上,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是个性化教育的一种重要理论依据,也可以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方法与途径的启示,但绝对不是个性化教育的全部内涵和唯一内容。“多元智能和教学内容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一种智能特点都会在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里表现出来。例如,语言能力几乎渗透在一切教学内容的掌握之中。同样,数理逻辑智能不仅表现在我们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也表现在我们辩论、写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并且可以促进发展多元的智能。这里,我们面对三个问题:1.如何在一种教学内容中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2.如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发展某一特定的智能;3.如何利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儿童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或理解”。[9]

    也就是说,智能的培养不仅不应该作为教育的目标或内容,它只是达成教育目标或者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应该和教学的具体效果相联系,教学的具体成效才是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且多元智能理论所研究和倡导的多元教学切入方法与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有效的其他传统教学途径和方法并不是矛盾或者对立的。如果只是“为智能而智能”、“为多元而多元”,把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的培养当做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或者内容,则不仅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片面认识,同时也是对个性化教育的肤浅理解。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个性化教育重构与超越

    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丰富和完善个性化教育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之中,需要理性认识并回归至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实践真正契合的精神内核之中。既不能简单照搬,更不能过分拔高,误用滥用。尤其在教育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在践行这一理论时要立足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理论本身的本土化重构,最后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才能够在真实鲜活的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实现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超越。

    (一)理论观念的适切定位

    实际上,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科学性一直存有巨大的怀疑和争议态度,就连加德纳本人也坦率承认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与框架,在提出这一理 论25年之后,他还修正了智能的种类,补充了智能的内涵,厘清了其中令他自己和外界都倍感混乱与困惑的问题。而对于理论本身,他自己都表达了这样的认识,“作为多元智能理论的责任人。我可以毫无隐瞒地声明,当年我绝对没有想到这个理论会如此声名显。因此,这个理论是什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借鉴和运用这一理论?有多少问题是其能够解释和解决的?尽管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比较适宜的理论视角,但是如何借鉴这一理论开展对于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首先还需要对多元智能理论本身进行科学的研究从而为其寻求正确的定位以及对理念进行明确的解读。一方面需要经由科学研究去修订和完善源自于美国的多元智能理论,从而将有关的研究结果转化为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中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提炼出有关的理论议题,进而形成指向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体系和框架。

    (二)扎根中国当下教育实践的本土化重构

    有人将国内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论文大致归纳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介绍多元智能(理论)本身的论文,涉及其基本涵义、基本结构、主要依据,多元智能实验,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课程;第二类是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理论依据(支撑点);第三类是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某个领域(如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的重要启示或借鉴意义;第四类是结合某门具体学科(如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讨论如何借鉴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具体学科的教学改革”[11]。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不难发现在已有的研究中,进行理论阐释和解读、评析多,探讨应用和实践、反思少。即使是有关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的研究,也是以介绍或者翻译引进美国经验与实践多,或者将理论、理念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进行拼加,戴帽子、贴标签的多,真正对理论进行本土化重构,脚踏实地开展实践性改革与实验的探索少。多元智能理论若想真正融入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之中,在经过了最初的匆忙认同、盲目崇拜和一味照搬之后,今天,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客观地评论,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更为本质的解读,既要避免误读,也要避免夸大。尤其是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特殊实践与具体情境之中,重新建构基于我国教育事实的“中国化的多元智能”理论,才能使其发挥更有价值的影响。因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不能脱离自身特定的脉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是深藏于中国特定的文化、传统与观念之中沉淀而成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它是中国教育现状与问题的构成性因素,在中国教育的实践环节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经常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引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尤其是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迫切需要更加贴近中国实际的教育理论,而这样的理论离不开本土思想资源的支撑。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舶来品,只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充实、更加完善。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实际上同时也是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和实践进行理论的建构和创新[12]。

    (三)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性超越

    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方法论方面的变革,不仅体现为要在方法策略上开展个别化教学,在办学思路上创办特色学校等,它更应该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整体改进和深度更新,它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是教育教学自身个性的凸显与张扬。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的理论开展个性化教育,根本的认识应该是借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其个性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应该是让学生在自身个性与人格健康完整习得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智能强项的开发。多元智能本身既不是教学的内容,也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认识、发现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进而找到恰当教育方式与教学策略的一种路径和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建构中国的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可行路径,既需要从本土思想资源中寻求智慧,同时也需要对外来的理论借鉴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从来就不缺乏有关因材施教的论述,这些都是个性化教育的聚焦所在。检视个性化教育的本土思想资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既可以为中国的个性化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更为恰当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有可能为建构一个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与框架提供基础。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一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但如何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则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及今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宏观背景与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各地各校教育发展的外部基础与内部条件,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心态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一大批有特色、有个性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的完美结合。

    注释:

智能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体智能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21-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强有力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体智能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资源的流失。这是与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实际应用技术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同时,随着幼教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儿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希望孩子能在体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以幼教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合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概念

体智能。顾名思义,体是体能、体力,智为智力、智能,能为人能。就是透过身体活动,运用一种或多种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基本能力。体智能课程也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来达到促进幼儿体力、智力、能力的提升,体能方面如我们的课程安排了许多的走、跑、跳、爬等运动,幼儿在课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智力方面如幼儿可以拿着迷你绳变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种小动物肢体,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让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维。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责任心不高。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对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是不能相比的。中职学生几年以后要进入社会,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拿到一张毕业证就可以,有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教师责任心不高。而每天的教学只要完成自身任务便可,至于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多少,则不是教师所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更是一句空谈。

2.重视文化课,忽略体智能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体智能课程的学习也不可或缺。但在我国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中,体育、舞蹈、游戏等体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认为体智能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教授学生游戏等活动是在“不务正业”。殊不知,我国在教育早期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只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没有强壮的体魄,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思想,接受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的。假若学生毕业从事幼教职业,却发现自身所学在幼儿园完全无用武之地,既造成人才的浪费又阻碍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岂不叫人痛惜。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

四、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强健幼儿的体魄。此所指的强健幼儿的体魄,并不是指强身报国,或是以选手般的训练方式来从事幼儿体智能课程教学;而是希望以内在加强幼儿自身的抵抗力、心肺能力,刺激体内神经的传导;外在则运用身体的协调能力将肌力、敏捷性、平衡感、巧致性、柔软度、韵律感、瞬发力等,以及配合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前庭平衡觉等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项目相互结合,来学习走、跑、跳、踏、踢、丢、抛、接、拍、打以及攀爬等简单到复杂的动作,使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

2.激发幼儿智力潜能。好动与爱玩本来就是幼儿的本质与天性,学龄前的幼儿绝大部分的感觉与知觉,均是透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幼儿在身体的运动游戏当中,透过模仿、想象、过去的经历与实际操作的学习,变成主动或被动的学习环境与机会。这对于幼儿脑部的发展与体内神经系统间的传导,有着很大的影响。

3.体验团队生活,增强合作意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需要众多小朋友的参与。小朋友虽然对游戏活动十分期待并且充满激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教师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是处在一个团体之中,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游戏。久而久之,儿童不但体会到在游戏这个团体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进而为幼儿将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研究

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幼儿教育培养幼教人才的重任,不能忽视,必须面向幼儿教育的实际,放眼未来,积极进行体智能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体智能课程设置的观念。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幼教市场需求,想幼教市场之所想。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幼教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幼教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幼教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与探索,幼教行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幼教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幼儿园所用。

(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

2.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

3.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版块化设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分科设置,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因此,根据目前幼教市场的就业情况,将课程体系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成文化知识岗位、体能岗位、智能岗位三大课程版块。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各课程版块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序完成学业。这样设置使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每个版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获得一项职业岗位能力。

文化知识版块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训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文学、幼儿英语、幼儿园管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幼儿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其门数、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理论的应用性,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体能版块是对学生进行体力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鉴于现在很多学生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健康状况差强人意,稍微加大体育活动的强度,身体就承受不住,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扩大教学范围,如纵队列(队形练习)、热身操及舒缓操等,还可根据幼儿园教学的需要增强百米走、三十米来回往返跑、五十米短跑、立定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每两天一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每天一节课,这样不但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还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两全其美。

智能版块是针对学生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设置的一类课程,凸显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模块(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舞蹈技能模块(舞蹈表演、幼儿舞蹈编排)、美术技能模块(儿童画创作、手工教学、教玩具制作、环境创设)、音乐技能模块(钢琴弹奏、声乐演唱、儿歌伴奏)、语言技能模块(普通话、幼儿教师口语、故事表演、儿童文学创编)等,只有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幼儿带来多彩的活动,更好的开发幼儿智力。

智能教育研究范文4

国际诸领域的频繁交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学习到各种优秀的教育理论。其中,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为我们的教学,尤其是英语语言教学,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培养多元智能型的人才。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及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九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语言智能较强;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人员音乐智能较强;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学生,最后比较全面评估学生成就,发展学生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习、思考、分析、研究并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传统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依靠语言分析、模仿和死记硬背,因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不可能发挥个体的最佳潜能并激发兴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提倡研究型、任务型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多元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来掌握英语,确保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和最优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较弱,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多元智能主要还得靠主课堂的英语语言教学,同时配合二课堂的学习。在主课堂的英语语言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有效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而已。我们要客观对待学生的差异性,把它当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不是教育上的负担。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不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人才,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位学生都铺一座桥,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们要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这一珍贵教育遗产,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3.客观公正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的评估方式提出了挑战,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的理论。过去,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书面语言能力,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就是考试,这仅仅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智能观。所以我们应该克服这种观念,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横向纵向一起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认真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风格,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对他进行有效地评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都是可以培养的。

智能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数学教学 智能互补 学习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针对传统智能的一元化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由于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造成了不同的智能结构。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充分激发其多种智能。本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阐述职专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评价的研究。

一、多元智能理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而且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教学。因此,教学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能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在他的多元智能框架中,加德纳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已经得到确定的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加德纳说:“各种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如数学逻辑智能,也不一定有着同样程度的其它智能。人的智能表现在各个方面,每种智能都有同等的重要作用。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的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德纳在承认各个学生由于不同智能组合所存在的差异性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特长,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在类型上有差异而已。

因此加德纳认为,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反复强调,帮助一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的智能演变。学校教育的宗旨就应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也就提醒每一个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评价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以逻辑―数学智能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我们应该以数学课堂为阵地在数学教学和评价的时候,在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智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除数学智能以外)其它八种智能的培养引导,毕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只为教而教”。

二、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严峻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上职业中专是很荣耀的事,普通的初中学生只有望洋兴叹。然而时过境迁,职业中专毕业生原有的特殊优势已不复存在。中等职业教育由热降冷,期间历经了社会经济、用人制度、学校就业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且与之相配套,在学费收取、学生管理、教学过程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使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办学,优胜劣汰,它给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今天职业教育招收的都是普高的淘汰者,生源总体素质大大下降。这些学生由于小学、初中基础差,长期受不到教师的重视,不能正确掌握思考问题方法,思维存在障碍,学习遇到困难,不少人产生厌学心理,这一现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都是清楚的。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尤其是数学学习,既不能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又无助于提高他们思维能力。曾在学生中做了相关的调查分析,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我校学生中,约15%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45%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其间差距之大令人吃惊,且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多学生“望数生畏”,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教学策略

1.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看到了人的多种潜能,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它摒弃了传统的“IQ式思维”,使我们能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同样的教学内容,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不论什么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或不论哪个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因材施教原则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数学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多种多样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并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堂上的数学定义概念、应用题的解读、抽象的公式的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分析函数的图像、课堂的小结等都尽可能地让语言智能强的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强化其语言智能。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对一些图形的解读,教师可以让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帮助这方面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合作解决,既能强化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又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各种潜能的教学环境。

加德纳认为,如果学生始终不去接触能够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了解上课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比如,在《函数的表示方法》一课中,讲解析法时我没有采用书本上枯燥的实例,而是采用幼儿园实际生活例子,例子是这样说的:假如你现在是幼儿园老师,幼儿园园长交给你一项任务,要你去给小朋友买学具,每套学具3元。如果有x个小朋友,请你写出总钱数y与人数x之间的关系式。让学生练习的时候也采用了幼儿园的例子: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月底幼儿园收餐费。幼儿园每天餐费7元,孩子入园天数是x天,请写出孩子的餐费y与天数x之间的关系式。讲解列举法时,我又拿出幼儿园的例子,跟学生讲:明白了餐费与天数的关系,你就明白了如何计算钱数。但是每个孩子入园天数不一样,收费不一样,在收费之前应该做好统计工作,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列表法,把每个孩子入园天数,餐费数目,清楚地用表格呈现出来,直观明了。这样讲解,学生既理解了列举法的特点,又明白了幼儿园工作该怎样去做。采用这样一些实例,贴近了专业,创设了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在激发了学生的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借助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进行优势互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不陌生。这种口头单向传授与讲述,让许多学子对学习愈来愈不感兴趣,常常是台上滔滔不绝,台下瞌睡连天。“多元智能教学”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是轻松有效率的,学习者本身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展、获得成就感。“多元智能教学”就是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具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差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演示、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设境引趣,引发动机,激励行为,激感,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

我在给机电班的学生讲授立体几何时,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设好组长,将全体学生带到操场上。那天阳光特好,每个建筑物的影子都特别清晰。我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一个建筑物,或者排球架,或者大树,作为实验对象,测量其高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平行射影的概念。课后作业是写一份实验报告,写明操作过程,阐明原理,以及学习体会。这堂课,离开了教室,改换了教学模式,就像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致盎然。在测量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各位学生的各种智能进行了整合互补,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这样一个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用积极、有效的办法来协调人际关系。学生很喜欢这种实验式的教学,从某种角度上讲,也体现了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项目教学法。

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使数学评价多元化、客观化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测验和考试,而测验和考试往往严重地偏向两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智力测验和学科考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许多学生怕数学,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取多种互补的复合评价方式。加德纳认为,正规考试评价,成绩用途比较单一,主要用于排序,而且一旦达到目的,比如结业考试通过了,学生往往丧失继续学习这门课的动力。他的观点是用情景化的评价替代考试,就是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比如,口试评价、实验评价、动手评价、作业评价等,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进行随时评价。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于学生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智能的肯定,去激励学生,以期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其它智能的快速发展。因此,如果教学过程当中,出现学生的回答不能令教师满意或者是不太“理想”的时候,我们应该试着从其它智能的角度给予学生以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自我的认识。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和评价观,结合职专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多元智能指导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索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并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能有效地进行强化训练,同时也起到提高智能弱项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004.

[2]戴维・拉齐尔著.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林宪生著.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03.4.

智能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与控制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出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实现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科学,逐渐形成一门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可循、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生物学科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二、计算辅助教学体系和现状

计算救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与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所提供的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由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达到提高教学教学的目的。

目前为止,所实用的绝大多数传统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早期绝大多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全部教学信息以编程方式预置于课件中,这样的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因此现有的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早期绝大多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面临许多挑战,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闭塞性

不具有开放性是目前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其弊端在于固定内容的局限性使课件的适用面狭窄,而且设定的运行路线使授课缺乏自主性;授课的针对性不强;无法利用新出现的资源在较高起点上进行二次开发。

2.智能性的欠缺

现有的计算机智能辅助课件系统不能对不同何曾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能由系统自动提供助学信息而使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3.人机交互能力较弱

现有计算机智能辅助大多以光盘作为信息的载体,将材料中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学信息是按预置的教学流程机械式地提供给学者,学习者使用计算机智能辅助课件学习是完全被动的。

4.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中的缺乏

现有计算机智能辅助课件在学生自学以及进行操作使用时,如何学习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全完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学生在蹦到问题时不能向教师求教,师生之间互相封闭,谈不上师生互动,因此课件所起的效果大打折扣。

5.课程特点没有突出

各门课程在教学上有不同的要求,但现有课件对于这些不同要求完全不予理会。例如很多课程都要涉及到大量的曲线或曲面,对有些课程来说,将这些曲线或曲面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展示就足够了,而有些课程这样的展示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6.教学计划的欠缺

在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实际上离不开教学策略的设计,但课件的制作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例如:现有的绝大多数课件都是单一的展播式,这样的可见制作“精美”,但它不可逆、不能互动。实际上运用课件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该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讲求课件的实效性,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各种能力有帮助,而不是表面上的制作“精美”。

综上所述,现有的计算机智能辅助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将使计算机智能辅助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以智能计算机智能辅助为代表的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成为教育技术上需要不断探求、努力实现的发展方向。

三、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ntelligent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简称ICAI。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与学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教师以专门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经过吸取、讲解、推理、示例、综合等多个步骤才能较好地完成。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计算机系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学习并得以实现的系统。在智能ICAI中,教学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可用知识形式表示,如何解决知识的形式化表示以及知识的访问与调用问题,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将ICAI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知识库是实现知识推理与专家系统的基础,可以用知识库作为智能ICAI的构建环境。在知识库中,教学内容等的有关知识可以用事实与规则表示,并存储于知识库内,教学与学习过程既是对知识库中知识进行推理,并最终得出所需结果的过程。ICAI系统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知识库。知识库是关于教学内容的模块,解决“教什么”问题。知识库中的教学内容有待于教学与控制模块和学生模块进行选取、调用。

2.学生模块。学生模块是用于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信息进行搜集,以便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动评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个别化的辅导。学生模块描述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模块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适当的反馈。

3.用户接口模块。这是系统与用户交流的界面。整个系统依靠用户接口模块把教学内容呈现给用户、接受用户输入的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反馈。

4.教学与控制模块。这是教学过程与整个系统的控制模块,涉及到“如何教”的问题。它具有领域知识、教学策略和人机对话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学生模型提供的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得出智能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以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常犯错误,动态地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不同的学生匹配,智能地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而针对地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学习建议以及改进方法。

新世纪的教学将是以智能化的ICAI为主线,是多学科、多方位发展的新技术的体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效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