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艺术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艺术的特征

传统艺术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古彩色彩五色观

在色彩纷呈的民族传统艺术盛宴中,你会为眼前的古彩作品驻足品赏吗?即或是远处的一敝,也会唤起你的一些联想,细细品味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周身透着文化的韵味,脑海中闪现着中国京剧脸谱、民间版画、或者想到中国传统的大红棉袄绿棉裤着装,传统建筑故宫……。沉浸在这让人感悟迷恋的色彩中,尽情地体味畅想。此刻的你早已被古彩浓郁的民族气息传统,质朴的色彩魅力所感染。

追根溯源,古彩以其特有的姿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传统民族气质和审美取向。古彩在陶瓷装饰中,属于釉上彩。古彩又名康熙五彩,起源于明代,成熟于康熙时期,其多样的纹样形式,丰富的创作题材,成熟的五彩装饰工艺,成就了五彩最辉煌灿烂的发展,同样康熙五彩装饰风格也成为中华民族近代陶瓷色彩装饰的一个典范。

康熙五彩是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我们知道大明五彩的彩料有红、绿、黄、紫,加上青花烧成后的蓝色,称为五彩。康熙五彩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成熟,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这两种彩的发b和使用,不仅工艺上更加方便,且使得整个画面中有了深色调的蓝彩和黑彩,使色彩对比更显得和谐、沉稳。康熙五彩,实际上不只是五色,有红、绿、紫、蓝、黄、白、黑、金。大明五彩青花的沉静幽妍与矾红的艳丽明快相得益彰,构成一种大富大贵、春满人间的艺术意境。而这种审美特征在康熙五彩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延续。同时康熙五彩色彩品种也得到逐步的完善,第一是釉上的蓝彩代替了釉下的青花,明代使用青花,而康熙却用了蓝彩。第二是五彩上出现了墨彩,比较精细的五彩上出现了金彩,这两种彩在明代时是没有的,墨彩在绘画中多用于树干、鞋、帽、胡须等。这些在明代中都使用红彩、紫彩。第三个方面康熙比较盛行无蓝色的五彩,用红黄绿紫黑也叫五彩。第四个方面是康熙五彩品种复杂多样,部分保留青花五彩,一般作为仿明五彩使用。康熙五彩色彩的丰富和完善,为古彩色彩装饰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创作空间。成为古彩装饰走向成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数之一。

古彩的色彩运用是中国民族色彩审美观的一个写照。我们可以从中国民族色彩的特点来认识了解古彩中的色彩。人类对色彩的认知是从原始蒙昧阶段开始,不同民族和国家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过程的积淀和凝聚,形成自己的一种传统的审美习惯。中华民族在色彩审美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极大。中国的五色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我国人民世世代代都对这几个颜色十分推崇,经过研究调查表明,中华民族色彩爱好的顺序为:赤、黄、青、白。如果再加上一个黑,则正是五行学说的“五色”体系。在我国黑色自古以来因其表面朴素优雅的意境而受到青睐,红色,作为喜庆、幸福的象征,黄色从唐以后便成为最高贵色――皇室专用色;青色,是人们普遍运用的一种颜色。五色审美观到了唐宋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各种艺术形式中无不可见五色审美观的运用。古彩基本上也是利用五色来创作的,它的色彩的运用符合中国的五色审美观,这也是古彩在当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五色观影响下的古彩,有着明朗鲜艳的视觉,浓厚民间风格。而具有着自身独有的美感。“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香古色”景德镇陶瓷学院张志安教授,在1956年春节,给古彩班写过的这副对联绝妙地概括了古彩的艺术特色。古彩中凝聚着色彩装饰艺术形式美的诸多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色彩审美意愿和欣赏尺度,而且我们以现代色彩学的角度来分析古彩的色彩,仍然觉得它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们从现存的古彩作品中可以发现,在古彩所使用的红、绿、紫、蓝、黄、白、黑、金这几种的颜色中,红――绿、蓝――金、紫――黄、黑――白,包含着几组对比色的运用。它们相互对比,交替使用,组成了变幻莫测丰富艳丽的色彩世界。难道这几组补色的运用是巧合吗?笔者认为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补色能够互相映衬的视觉残像规律,而将其运用在艺术作品中造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色彩感染力,体现了中国人的色彩智慧。如中国传统配色中就有“红间绿,花簇簇。红配绿,一块玉”的说法。而且在这几组色彩的运用中,采用了几种手法,一为冷暖对比,画面色彩有冷有暖,对比穿插;二为明度对比;三为纯度对比,虽然古彩的整体的色彩装饰风格是热闹喜庆,明快活跃,它所采用的色彩纯度大部分都比较高,但是它的纯度对比也毫不含糊,红得纯正,绿得深沉,黄得明快,黑得刚劲;四为面积对比,古彩作品会注意到色彩运用的面积,一般以一两种色为主,以其他色为辅,烘托出丰富的画面效果。五是透明度对比,古彩的几种颜色中,红与黑色是油料,水料有不透明的金和透明的绿、黄、紫、蓝。透明的水料有一种协调作用,它使深沉浓艳的颜色透着轻松、淡雅的颜色带着菀猓透明的水料与纯正鲜艳的红色、刚劲油亮的黑色相交叉,整体的面画因其搭配显得轻松而又沉稳。六是利用黑、白、金作为中性色使画面色彩趋于统一协调。尽管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与西方现代色彩学不能等同,但是在认知色彩方面却是不谋而合的,配色原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传统艺术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绘画;特征;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地前进,新媒体的出现也在推动者艺术的创新,数字绘画属于数字图像艺术的一种,也是新媒体艺术的创新产物,新媒体的技术发展引领数字绘画的到来,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价值,逐渐成熟的数字绘画艺术开辟出了人类艺术的新领域,实现了艺术的大变革。

1 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特征

1.1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指的是具有互动性和数字化的电子传媒,其主要存在于网络之中,是伴随着科技的力量而发展的一系列的媒体的总称,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流和技术的创新能推动艺术的前进,随着商业不断地发展,新媒体技术创新所产生的艺术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使得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种客体的存在,新媒体技术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具有互动性,技术的保证让新媒体艺术更好地发展,使得艺术的形式更加丰富,让数字绘画艺术也在发展中颠覆了传统。

1.2 数字绘画艺术

数字绘画艺术作为数字图像艺术的一种形式,企业氛围静态数字图形和动态数字图形,数字绘画艺术属于静态数字图形。数字绘画艺术指的是电脑绘画,通过电脑技术的特点结合艺术的创新,利用电脑软件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数字绘画艺术随着全世界第一台电脑的产生而不断地发展,操作电脑也成为新一代艺术家不可缺少的部分,将传统的创作理念结合科技的力量和工具创造出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作品,展现出作品的价值,是目前数字绘画艺术创新的方式。艺术家将互联网作为美术馆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利用电脑向公众展示作品,新的技术促进了新的媒介,数字绘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也改变了欣赏艺术的形式。

2 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创新

2.1 数字绘画的题材的创新

“题材”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灵魂,题材也是艺术展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绘画艺术作品直接描述的对象,是向人们展现出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因素。在传统的数字绘画的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展现出绘画家的生活和情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能随时随地了解全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等等,人们的创作思想也随之改变,数字绘画艺术家往往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感悟,从而加工成为艺术作品,结合媒体的虚拟化特征,艺术创作题材降低成为媒介素材。

大量的网络游戏、漫画、影视的出现,也让数字绘画的题材不断地改变,要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新奇的感受,特别是在虚拟游戏中,数字绘画的创造主要以人物为主,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虚拟成电子图像的形式,将现实生活搬到互联网中,利用数字复制的形式创作题材,也使得数字绘画艺术的题材进一步改变,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展现出画面的视觉化、娱乐化和游戏化,满足大众的审美标准。

2.2 数字绘画的创作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绘画都是利用画笔在纸上创作,而数字绘画则是采用电脑里的绘画工具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指的是电脑本身,软件则是图形图像绘制软件,风格迥异的绘画工具也使得传统绘画与新媒体技术下的绘画创作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传统的绘画主要是受到材料的限制,数字绘画则统一了绘画与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复杂的电脑硬件和绘图软件之下模拟实现造出不同的绘画效果,产生不同于传统的新颖绘画作品。

利用电脑等绘画工具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物质条件的束缚和限制,数字绘画只要掌握软件的操作就能创作出创新的绘画艺术作品,利用绘画板还不受到绘画错误的影响,在数字板上的绘画一旦画错还能退回重画,这对于传统的绘画大大地节约了绘画的时间,摆脱了绘画步骤的限制。数字绘画能依靠绘画软件中的多样化的效果呈现描绘出物体不一样的特征。例如,绘画软件中的羽化、模糊、复制、滤镜等等,都能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使得创作的方式更加简易和丰富。

2.3 数字绘画的传播形式的创新

传统绘画作品的载体都是纸张,而且不易复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绘画则出现了不一样的变革。绘画的载体变成了数据,通过数据可以记录数字绘画中的色彩、图形、线条等一切视觉信息。数字绘画可以保存于电脑,具有数字化、虚拟化的特征。由于数字绘画的特征,数字绘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可以保持百年颜色、效果不变,不存在任何会消失的问题。因而,数字绘画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的绘画需要以纸张的形式传递,而且易损坏,数字绘画则不同,只要通过运行的电脑、显示器、主板、网络等就能在短时间内传播至全世界各地,数字绘画的形式不仅大大解决了传播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也保障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向人们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绘画作品。

数字绘画的储存不依靠任何具体的载体,只要将绘画艺术作品传播至网络,也能形成网络美术馆,人们不再需要到实地的美术馆进行参观,在网络上就能轻松地浏览全世界画家的作品,形成了更加强大的传播形式。

3 数字绘画的未来展望

相比较于传统绘画,数字绘画是时展的必经之路,是传承了传统绘画的文化和艺术不断发展而来,是结合了时代的特征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在这个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数字绘画的独特传播形式和互动形式,让人们能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的作品,随着网络媒介的传播,也给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了革命性的契机,数字绘画不受到材料的限制,其强大的虚拟模拟的传播形式为绘画艺术的穿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画家能通过多媒体艺术的构建,想象出更多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数字绘画有着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融入公众的生活,对公众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体现出数字绘画的价值。

面对具有优势的数字绘画艺术,我们不仅要结合传统的绘画艺术的特征,也要抓住数字绘画艺术的优点,两者相结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 结语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在进步,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产生了更多的新的艺术创新方式,数字绘画艺术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能带来更多艺术内容的创新,利用强大的媒介的传播性质能让数字艺术产生更多的可能,不断创新和发展数字艺术的内容也是画家需要不断努力的方面,结合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文化特征,使用数字艺术的多样化的创作形式,才能创造出更多精彩、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邓金玉.当代技术变革中的艺术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54-55.

[2] 曹先兵.数字绘画的特点及创作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8:1-102.

传统艺术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现代布艺装饰画

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和布艺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刺绣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造型、色彩和结构随意、主观,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值得我们仔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布艺是现代装饰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布艺,即指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主要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到了现在,布艺有了另一种含义,指以布为主料,经过艺术加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制品。将布艺装饰画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得布艺装饰画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宝贵创意资源;同时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装饰画的范畴内进行重新的解读,赋予传统民间艺术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布艺相结合,也是我们从实际出发的结果,传统民间艺术的资料较为丰富,并且有许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我们在此基础上,主要对表现方式和材料进行研究和尝试,另外我们选取的加工材料“布”,较为方便易得,加工条件要求不高。

二、研究现状和我们的研究目标

1、研究现状

现在国内的民间艺术与布艺装饰画结合的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布艺只是作为装饰画的一个加工手段被介绍,对于它的表现特征和加工手段研究的较为表面,另外现有的源于民间艺术的布艺装饰画大部分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审美层次,基本是传统民间布艺的原封不动的模仿。国外一些国家对于自己民族的民间艺术继承较好,并尝试了极为丰富的媒介和载体,结合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研究目标

首先,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剪纸、皮影、脸谱、刺绣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以点带面的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特征、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其次,通过对于现代国内外装饰艺术形式的材料收集和整理,形成对于当下装饰表现的系统认知;最后,将以上两点进行结合,借鉴优秀的对于传统继承和应用的案例,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现代布艺装饰画的创意源泉,现代布艺装饰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途径。

三、创新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创新点,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应用,将在分析出其各自的创意方式、表现语言、材料特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视觉元素“解构”的方式,保留一个特征性元素,对其他的元素进行大胆的主观处理,以期望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赋予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

(2)解决的关键问题,将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特征在现代装饰艺术的语序下进行从新的解读,使得传统的民间艺术成为现代布艺装饰画的创意源泉,现代布艺装饰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途径,两者形成共赢的局面。

四、具体的实施步骤和研究方法

1、具体的步骤

对于代表性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剪纸、皮影、脸谱、刺绣等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尽量去体会和掌握它们创意方式、表现语言、表现材料、加工工艺;对于我国传统布艺的表现语言、材料、加工方式进行了解;并对现代的国外及国内的布艺的表现语言、材料、加工手段进行了解,进而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对,掌握发展脉络;收集国内外对于传统继承和应用的优秀案例作为借鉴,将我们对于民间艺术形式的认知与其结合,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总结我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应用路径;收集现代国内外的装饰艺术资料,分析现在语境下的装饰语言的特征。

2、研究方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综合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并结合设计实践:综合研究法:首先,对我国代表性传统民间艺术做深入的了解,梳理、概括代表性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和表现特征。其次,对我国传统及现代的布艺装饰作品进行比对研究,总结出在表现方式及材料加工等方面的变化;个案分析法:针对国内外对于民间艺术继承和应用的具体优秀个案,对民间艺术与现代装饰画的结合,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设想。从一般到特殊,先归纳再演绎,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设计实践:根据收集的资料在自己对选择民间艺术形式的认识下,结合现代的装饰语言特征,进行装饰画的制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脸谱、皮影、剪纸、刺绣作为研究对象,广泛的收集资料,并分析他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在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材料运用上的特点,然后将它放在现代视觉语言的语境下进行重新的解读,借鉴图形设计中的解构方式,对传统形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后,进行全方位大胆的解构尝试,以期待出现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产生即源于传统有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戴瑞.装饰画(高等艺术院校系列教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傅太华,温学拼布DIy.纺织期刊第十五卷第三期.

[3]黃莉缉,当代纤维塾术探索,台北市,整术家出版社,台湾,55–65.

[4]邓福星,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5]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

传统艺术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中国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创造性;现代性

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问题开始关注了,传统的中国声乐艺术在几千年古典美学的熏陶下形成了独具民族审美韵味的“声、腔、气、韵”等特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在传统和西方的审美意蕴共同影响之下,形成了以“情感”为内涵,以借鉴西方“明亮和高亢”的音色为声音色彩的创造性的美学特征,以及在传统中汲取艺术精华为当代所吸收的现代性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声乐艺术的表演和教学实践中,无论表演者还是教育工作者,抑或是聆听的受众,这一审美理念已经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中根深蒂固。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审美范畴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而深刻,当代中国声乐艺术是集传统母语、民族风格和多样审美为一体的艺术形态。

一、中国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思想渊源

从1750年德国学者鲍姆嘉对美学的概念阐述开始,人们对美学的研究就方兴未艾。中国美学在传统的社会文化浸染下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结合艺术创作、艺术审美现象来考察审美规律,以客观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中国美学内容浩瀚、观点精到,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形式和思想深邃的古代美学体系,而音乐美学正是这种宏大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艺术类别的美学诠释都是以音乐美学思想为研究背景的,声乐艺术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旁支,中国声乐艺术深受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熏陶,在学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受到音乐美学的浸透,基本上恪守着音乐美学的研究路径。因此,分析整理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为其语境和根基的。《音乐美学通论》中提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萌芽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五个历史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记载并不详实,却明确指出了“和”这个至关重要的美学范畴,并对音乐美形式的构成、音乐与世界自然的关系、音乐的审美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激情迸发和光芒四射的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提出了以“中和”为审美原则的“礼乐思想”;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笃定“天”为万物的根本,以自然为尺度,以平和淡雅为标准的音乐美学思想;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的著作《非乐》中,主张音乐是瓦解人们心智的无用之物,应该摒弃音乐功利的方面。另外法家和其他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两汉时期的音乐典籍《乐记》阐述了“天人合一”音乐美学观念,认为音乐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使天、地、人互相融通和感应,进而对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魏晋到隋唐时期嵇康的著作《声无哀乐论》在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进程中可堪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声无哀乐论》主要强调音乐并不能带给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人们在乐音中感受到的只是躁动或是安静。“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独特之处来源于天地自然,与人们的感情没有什么关联。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徐上瀛等人提出的“淡和”审美观和主情思潮为代表。

二、中国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曲调与诗词的完美结合,同时具有音乐的优美韵律和诗词的婉转意蕴,音乐和诗词的巧妙融合使声乐艺术彰显出人类社会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情感——艺术情感。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并打动人心,最主要取决于声音和情感这两个艺术因素。声音是演唱者在歌唱中所具备的专业演唱技巧;情感是演唱者通过声音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内涵,需要表演者准确驾驭作品所揭示的情感内容。对于声乐艺术的这种表情功能,早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就有专门的记载,中国传统唱论认为“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最为基本的审美准则之一。清代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演习部•解明曲意》中也明确提出,在演唱中应把技巧与歌唱内容、表情、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的艺术观点。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声乐艺术领域出现了“词情、声情、曲情相融合”相结合的艺术美学表现特征。中国声乐艺术出现这样的美学表征,并非偶然现象。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以浪漫主义思潮为主流艺术创作理念的时代,浪漫主义认为情感是一切艺术表现和创作的核心思想,当然也涵盖了音乐艺术。这种美学观点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所谓“词情”是指声乐艺术在作者的一度创作中所传达出的情感状态,是词作者把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一种有表征意味的词语,从而加以刻画的情感情绪。歌词创作中语言韵律的错落有致、铿锵有力会对情感的表达起到相应的协助功能。所谓“曲情”是在声乐艺术创作中通过对音乐基本语汇的运用,如和声调式、旋律节奏、配器曲式等有规律的组合、搭配中融入曲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音乐中乐音的抑扬顿挫和人的生命运动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们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喜悦、悲伤、恐惧和敬畏等多种情感表现逻辑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所谓“声情”是在“词情”和“曲情”取得高度一致的情况下,作品所体现的一种超越的情感体验状态。声乐作品如同纯音乐形式一样,要通过演唱者和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才能把表情符号的音乐转化成鲜活跃动的音响形式。

三、中国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艺术特征

中国声乐艺术当下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声乐表演方式与当代声乐艺术的彼此相融,以及西方声乐艺术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巧和审美内涵上的借鉴之后形成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中国声乐艺术正逐步建构自己本民族的声乐表演体系和理论分析方法。传统声乐表演方式与当代声乐艺术的融合,是指从古老的文化养分中汲取对当下社会现状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先进因素,以便服务于当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当然也包括从传统的声乐艺术中采用仍适用于当下的创作方法、经验、技巧和形式,因为当下的声乐艺术与传统声乐形式在审美韵味、演唱和表演程式上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关系,传统的艺术形式能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提供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的借鉴。中国声乐艺术对于西方声乐艺术的吸收,主要指有取舍地学习西方声乐艺术演唱方面先进和科学的成分,为我所用,积极与中国本土的声乐艺术相结合。20世纪初,当西方正统的美学和歌剧唱腔进入中国内地时,人们对于这一外来的表演艺术形式产生过质疑和疏离,争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造成的观念陈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往日益紧密,国内受众对于浑厚高亢的西方演唱方法开始接受并效仿。中国声乐艺术对于西方演唱形式的吸收主要是喉头打开、头腔高位置声音的运用、注重声音的共鸣和呼吸支撑,使中国声乐艺术在高音的音色上有着与西方声乐艺术不分伯仲的艺术听觉效果。当下的中国声乐艺术形式是与传统相融合,同时对西方声乐艺术大胆吸收所创造的别具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是中华民族博襟和睿智包容的体现。

四、中国声乐艺术的现代性艺术美学特征

“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学术概念,“现代性”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文化特征。尽管概念繁杂,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全球化渗透到地球每一个角落的时代,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性”的痕迹,只是表现的形态各不相同而已。德国音乐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指出,“艺术品,尤其是远离概念的音乐,却象征着社会。可以认为,音乐表现社会越深刻,就越不回避社会的指向。”中国声乐艺术在社会动荡激变中,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意识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大体一致。声乐艺术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相关联,既时刻想挣脱传统的羁绊,但又无法脱离传统对其的文化浸润。艺术现象只有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显露其自身的时代特征。中国声乐艺术的现代美学特征是指与传统保持必要的关联,当下的声乐演唱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如“字正腔圆”的演唱形式和“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等。所谓时代特征是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总体风貌大体相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承上启下的,继承上一个时代的传统文化,开启即将到来时代的艺术先河。中国声乐艺术的时代气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是变化和流动的,它会随着时代的更迭交替而改变自身的某些特质,但其中的某些成分能够经得住大浪淘沙,必然成为新时代的经典形式。

五、结语

在中国目前的声乐艺术领域中,有许多具有前瞻性和洞见性的演唱家和教育家,他们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底蕴和开阔的眼界关注和分析当下中国声乐艺术。他们认为,明晰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其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闭塞到开放的过程。历经百年浮沉的中国声乐艺术又以超乎寻常的节奏迈入21世纪,在这个寻求突破和多变的时代中,中国声乐艺术将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嬗变,以深厚的民族审美文化为基石,以更加包容和睿智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传统艺术的特征范文5

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各大高校的美术设计教学中,更加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其为美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美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艺术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设计师在作品中加入了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某些符号性、抽象性的元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开辟了一条民间艺术现代化演绎的美术设计道路,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现代艺术创作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类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美术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立足地方民间文化优势,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这对于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设计教学的特征

1.民族性特征民间艺术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同一民族的人们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习惯、情感、文化和心理,这决定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体现他们共同的文化状态和情趣,反映了在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气派。这是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艺术资源,体现出该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各个民族生活和生产的过程有所不同,它们的艺术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色。2.大众性特征民间艺术具有突出的大众性特征,与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不同,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生活性,二者集中起来形成民间艺术的大众性特征。因为民间艺术来源于广大民众的生产劳动活动过程,贴近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反映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愿望,表达的是民众质朴的本能和对艺术的追求,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另外,民间艺术还涉及民俗学、工艺制作、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3.地域性特征民间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人民长期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又稳定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分布和风俗民情,这些特色环境造就了他们共同的性格和审美特点,他们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这种共同的艺术特征。然而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有的地域渊源,如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是比较粗犷、直接的,南方的民间艺术则比较含蓄、精巧。4.独特性特征根据民间艺术的人群差异,各种民间艺术都具有其独特性特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论是取材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艺术中,有石刻、青瓷和木雕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民俗活动中,有龙舟、风筝、年画、脸谱等,取材多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事件和场景,在材料的选取上,多为当地随手可得的廉价材料,如石头、泥土、木头、皮毛、纸张等,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圆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鲜明、质朴、纯净的风韵。

二、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美术文化得到传承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其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广阔的应用范围、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等特点,无疑让民间艺术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术设计教学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是现代科技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正是顺应了全新、现代的美术设计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应重点探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造型规律、艺术形式因素以及精神内涵,力求让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其传统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现在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中,不断吸收、总结和归纳民间艺术的理论和技巧,以此作为创作源泉,发展现代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应形成具有民族性的美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我国的高校美术设计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2.对我国以及世界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传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形式较为稳定,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具有精神和物质文化双重因素。这反映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寓意人们的意念与感情,使民间艺术的美术造型特征得以长期的通用。我国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深度。多年来,很多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达到了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因为他们能够从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把这些精髓运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源于民间艺术的优秀美术设计作品,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也要不断地向民间艺术汲取能量,不断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能长久保持。

传统艺术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中国;现代;陶瓷;雕塑;风格;探析

陶瓷雕塑作为陶瓷艺术的独特种类,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冲击了现代陶瓷雕塑风格。开放与多元是现代文明的最大特点,因此多元化与开放性是现代陶瓷雕塑的主要特征。多元化与开放性使得我国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极其强化泥土的语言,无限放大和凸显创作者的制作过程中的手工痕迹,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雕塑语言上打破了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更加开放而多元的陶艺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被扩大化。当代陶瓷雕塑家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了当代陶瓷雕塑的发展进步,把陶瓷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真正的挖掘了出来,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真正和当代艺术融为一体,并逐渐成为一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

1陶瓷雕塑现代性特征阐释

“现代性”是社会转型中一种新质的产生和发展,它可以把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包容进来;“现代性”是社会在一种新质推动下进行转型的过程,由此可以把由新质带动转型的各种现象包括进来;“现代性”是在进入现代转型过程的现象本身之时的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因此当代陶瓷雕塑的现代性不仅是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种新质的肯定,而且更是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种新质兴起的变化结果的思考,从而进入了对现代性本身的审视。

中国陶瓷艺术的近展史就是一个对“现代性”的不断认识过程。在工业文明日益发展和经济文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转型期,作为视觉艺术的陶瓷雕塑艺术中的“现代性”与作为社会文化中的“现代性”是有关联与区别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现代性”转向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现代”是现代陶瓷雕塑意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发现。陶瓷雕塑的现代性是现代陶瓷雕塑表现的审美观、情感、心理和现代语言、形式。陶瓷雕塑的现代性包含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它本身是一个现代现象;同时也是当代陶瓷雕塑个性化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化、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特质”。“新特质”集中了中国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流露出来的当代人文关怀,并且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和艺术语言形式特征。就审美现代性的品格而言,“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不仅仅是文艺的“新颖性”概念,更是价值论和生存观的概念,在相对于传统,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中内含一种价值判断和意义取向。此外,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现代性的探讨,必然涉及文化艺术现代性的探讨,社会、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语境正是我们得以进行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探索的基础。意识传入到广泛的文化和历史层面上,表现为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权威等各种禁锢的反叛和突破。陶瓷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工艺和艺术的互流、发展的重要性上超越了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国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开始对当代陶瓷艺术有了根本上的思想认识,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法是当代陶瓷艺术的迫切需要发展的要素。在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群体中,各大艺术院校的青年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因为受了当代西方艺术文明的影响,吸收了各国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构架和对艺术的理解,也正是这样,他们引导并影响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此外,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现代性的探讨,必然涉及文化艺术现代性的探讨,社会、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语境正是我们得以进行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探索的基础。

2我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语言

我国当代的雕塑创作,多样化与开放性的特征在现代主要表现在创作语言之中。陶瓷泥土作为一种材质,在我国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眼里,泥土是作为媒介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受当代艺术的影响,陶瓷雕塑创作者抛开以往的创作思想及手法的束缚,开始关注媒介自身的表现力及创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他们借助新的工具,在创作中开创了制作手法的新规则,如用撕扯、敲打、卷立、拉伸等来表现;在釉色上的处理上也不断的进行新的实验探索。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他们探索到一种适合自己创作的、能表现出泥土的自身特征,并通过这种样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陶艺家的追求与不断实验性的尝试,使得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起来,表面肌理中挤压的痕迹、工具敲打的纹理、刮划的痕迹、不同方法烧成的釉面变化,以及烧成后再次彩绘等这一系列的创作技法被广泛运用到了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中,而后共同构筑了作品的多样化独特语言。这种独特艺术语言体现了当下艺术创作的时代性、开放性,从材料的种类到性能,从创作时的肌理表现到烧成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的陶瓷雕塑无法想象和比拟的。高科技的发展为陶瓷材料界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多元的艺术文化信息,相互碰撞,成就了陶瓷雕塑家的丰富创意,作品的种类、形式、效果都趋于多元化。而这种创作的多元化,也为当代的陶瓷雕塑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3我国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语言表现

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从传统的重形式转变为了重视创作者的个人意志。创作观的改变,这是创作者自身的精神价值所在。现如今陶艺工作者有了新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束缚在他们的脑海里已不复存在,这特别体现在当下学院派的陶艺创作中,由于各大艺术院校的陶艺工作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在艺术理论知识、艺术作品欣赏、艺术评判等方方面面都有了相当的高度。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以个人意志为创作出发点,一切能满足创作者创作需求的手段、方式等都被加以运用,从此,一种个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特征形成。中国当代陶瓷雕塑造型充满着个性化的语言和符号,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创作者内心情感抒发的表现。当代社会文明影响着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发展趋势。当代陶瓷雕塑作品重中之重的是创作者本人的意志,是创作者某一段情感的宣泄和寄托,它记录了创作者的一种心情。这种功能性的突破与当今的社会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社会的产物,是当代艺术的延伸,它亦影响着当今的社会形态。

4结束语

我国当代中国陶瓷雕塑创作与传统陶瓷雕塑创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从过去的实用性转向了纯粹的个人精神的表达,同时也表现为多元与开放的现代性特征,陶瓷作为一种介质,用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传统意义上陶瓷中的残缺、瑕疵等已经成为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烧成方式以及个性化的材料的应用使得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具有更加强烈的个人语言和视觉符号。当代中国陶瓷雕塑创作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当代陶瓷艺术不拘泥于传统,同时也是对传统陶瓷雕塑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艺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兼容并包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吕金泉.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 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