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笔记

高中语文笔记范文1

一、广告语的文体特征及功能

广告语是用于介绍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宣传语。广义上说,广告语包括广告标题和广告主体。狭义上来说,广告语特指广告标题的主要内容。因此,广告语是可以概括广告主题并能准确介绍产品的一种精炼语言,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宣传商品,是广告的核心。广告语具有四个主要的文体特征。首先,言简意赅是广告语的最主要的特征。广告语通常使用最恰当的语言并直指核心内容,因此广告语一般字数不多于12个,这样便于消费者理解记忆。其次,广告语具有可读性。广告语的选择必须基于通顺且易懂的原则,广告语的内涵便不会深奥难懂。第三,广告语具有易读性。这要求广告语字与字之间押韵,读起来更有趣,进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最后,广告语必须新颖。宣传新的产品需要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及创新型的语言,消费者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产品消息并考虑是否购买。广告语的文体特征决定其特殊的功能。维斯特加德和施罗德(1985)指出,广告语主要包括三个功能,即信息功能、说服功能及反映功能。信息是消费者通过广告语首要获得的内容,如果广告语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那么这个广告失败且无效。说服功能主要体现广告的目的性,通过语言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这是广告的商业价值所在。反映功能主要指广告语的组织和内涵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价值和社会背景。通过以上所述,广告语的反映功能展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比中英广告语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中英广告语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广告语中文化差异主要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历史倾向性及未来倾向性进行对比分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霍夫斯泰德(2000)提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以团体为单位并强调责任、义务、依存及组织需要的重要性。然后,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强调独立性,具有个人的独特性且崇尚个人自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追求“和为贵”的集体主义,重视集体荣誉、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等观念。而西方国家深受个人主义影响,强调个性解放。中英广告语体现二者差异尤为突出。例如:(1)大家好才是真的好;(2)Justdoit。以上两则广告语都言简意赅,便于消费者理解。第一则为某品牌洗发水的广告语,“大家好”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强调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而第二则广告语为祈使句,“do”鼓励人们尽管去做,宣扬个性独立,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语境是学习语言和进行交流的环境。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其含义也不尽相同。就如何分辨对于文化的认同程度,霍尔(2000)提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是指由于历史、文化及传统的认同,人们不需要通过语言就可获得信息的环境。低语境是指人们交流必须通过非常明确的词句才可获得信息。作为高语境文化的代表,中国人交流时获得信息较多依赖社会语境,而西方国家则依靠直白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对方更多的社会信息。以下二则广告语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语境上的差异。(1)本产品保证“一毛不拔”。(2)CometoNewYorkandseetheworld。以上两则广告语都非常简短,且表层含义通俗易懂。第一则为某品牌牙刷的广告语,包含了成语“一毛不拔”,即指人很吝啬,而广告语的意思并非原本含义,而是强调产品质量非常好,不会掉牙刷毛。第二则广告则告诉消费者去纽约旅游,可以见多识广,这是纽约的旅游广告语,非常直接。从以上两则广告语中可以看出,第一则广告语非常晦涩难懂,需要理解词语潜在意思,是高语境文化的表现。而第二则广告却非常简单直接,让人很容易明白其含义,是低语境文化的呈现。

(三)历史倾向性及未来倾向性

具有历史倾向性文化的国家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应作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和重大决定的导向。而未来倾向性文化的国家,更看重未来并不断规划将来的项目,期待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是以历史为导向的国家,尊重传统,以史为鉴,不忘过去。而西方国家展望未来,不断策划新的项目,努力创建美好的未来。二者在广告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1)千古佳酿,万代留香,中华酒宗,汝阳杜康。(2)Adiamondlastsforever。第一则是某品牌白酒的广告语,从形式上使用四字成语,阐释该品牌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口碑不错,体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倾向性,说明历史的重要性。第二则为某品牌钻石的广告语,简单的四个单词不仅说明钻石的品质,更强调了其对爱情的永久维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两则广告语的对比,前者通过使用“千古”和“万代”等具有历史涵义的词语证明产品的品质,而后者通过“forever”这个具有未来涵义的词语说明产品的质量。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英广告语翻译策略

高中语文笔记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教材 必修模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71-0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以来,我校一直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教材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同以往的教材相比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很难达到统一,导致高中学生的起点水平有很大差异,加上新教材对学生起点要求较高,所以在必修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给教学带来了困扰。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必修模块的教学进行探讨,以达到优化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目的。

1 学生基础水平差别较大,教学难度大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给信息技术学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明确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存在着很大差别,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效果整体偏低,导致了许多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然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在编写时认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而略去了部分基础知识,提升了教材的起点水平,这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导致新课程教学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1.1解决思路

在新课程实施前,增加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如: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等),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做好铺垫,能较好地解决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这样,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基本上达到新课程起点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具体方法

章节内容: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基本操作)。

实施方法。

串讲: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对于概念性的内容(如: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可以采用串讲的方式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思考记忆即可。

精讲: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以节约时间。比如:鼠标的基本操作大多数学生都会可以粗讲,而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知识及操作不少学生比较生疏,宜用精讲。

2 教材举例难度偏大,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太相符

在讲解信息的编程加工时,教材举了编程绘制函数图像的的例子,编者的意图是把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生现阶段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加大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学科相互促进的目的,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绘制函数图像的程序涉及到函数、循环等计算机编程知识,这些内容对于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1解决思路

教材举例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编写时应考虑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2具体方法

降低例题难度,信息的编程加工可以这样举例:

Private Sub Form _Click()

Dim r As Single

Dim c As Single

Dim c As Single

r = InputBox(“输入r: ”)

c = 2 * 3.14 * r

s = 3.14 * r * r

Print c

Print s

End Sub

说明:这是一个计算圆面积的程序,根据输入不同的半径值得出圆面积,圆面积是小学学过的公式,而且学生也学习过函数和变量,所以很容易理解,只需给学生讲解定义变量、输入函数和输出结果就可以了。这里举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虽然例题的难度降低了,但同样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3 有些章节仅仅列举了知识点,需要进一步设计教学案例

以第四章中表格信息加工为例,教材只是列举出了表格信息加工的知识点,并没有详细的举例讲解,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逐一讲解各知识点,学生会感觉知识点分散而且不容易记忆,学习比较吃力。

3.1解决思路

对于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教师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本节教材,将教学内容优化重组, 组合相关联的知识点,将相关知识点融于具体的实例中,通过实例的讲解来掌握各个知识点。这样做,教学内容显得简洁有条理,学生可以在同一实例中对比各相关知识点,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3.2具体方法

将各知识点进行划分为三部分内容:数据计算、数据分析和统计图表。

(1)数据计算包括公式计算和函数计算,利用成绩表讲解。

(2)数据分析包括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利用股市行情表讲解;

(3)统计图表包括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举出不同的数据表,选用适合的图表讲解。

3.3效果分析

(1)成绩表:其中既包含了公式计算,又包含了函数计算,让学生在同一数据表中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形成显著对比,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区分两种计算方法,快速掌握两种数值计算方法;

(2)股市行情表:股票交易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股市行情表学生并不陌生。用排序操作可以分析股票涨跌幅度,用筛选可以找出符合条件的股票,用分类汇总可以汇总拥有股票的数量,教学中把新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笔记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正视 朗读 意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虽说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分数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儿的现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然而 经常放声朗读不但不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内在语文素质和气度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以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综合学生们的语文朗读现状,提出几点正视语文朗读的意见。

1.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有效性

2.1 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2 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2.3 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朗读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多、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这是需要花一定力气的。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该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表现的感情也作适当的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表示颂扬的、赞叹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示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示怀疑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示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句子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秀丽的景色的内容,激烈的对话,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内容的要读的缓慢。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读出风采。

4.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地方法。

4.1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4.2 背诵朗读。这种方法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如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等。

4.3 欣赏性阅读。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较长的文章。

4.4 表演性朗读。适用于较强表演色彩的文章。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们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4.5 模仿播音式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很有气势的论说文,如《谈骨气》等,让学生们模仿优秀的播音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学生们会很努力的。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高中语文笔记范文4

1.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鲁迅的小说《祝福》)

分析:根据小说当时的语境来判断,鲁四老爷之所以认为“这不好”,是因为他推测到“她(祥林嫂)是从夫家逃出来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暴露出鲁四老爷恪守封建礼教之顽固,因此这是一个因果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应该表示因果关系,分句间不需要有较长的语音停顿,所以第一个句号应该改为逗号。

2.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孙犁的《荷花淀》)

分析:“船只”是表示集合体概念的词,是所有船的总称,是相对于事物的个体(船)而言的。这样的词还有很多,譬如,书籍-书、枪支-枪、车辆-车等,表示集合体概念的词不能用数词来修饰,数词只能来修饰表示个体概念的词。如不能说1本书籍、3只枪支、5辆车辆,只能说1本书、3只枪、5辆车等。原句中的“船只”恰恰是一个集合体概念的词,因此不能用数词“无数”来修饰。

3.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孙犁的《荷花淀》)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的《拿来主义》)

分析:句3和句4的语病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句3中,“那些”是一个表示复数的指示代词,“战士们”本身就是一个复数概念,因此表复数的“那些”与表示复数的“战士们”语意重复,“那些”不能来修饰“战士们”。同样的道理,在句4中,表示复数的“几位”与后面的“‘大师’们”也是重复的。因此,可以把“们”字去掉。

5.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鲁迅的《拿来主义》)

6.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是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聂甘弩的《我若为王》)

分析:句5和句6也犯了同一个错误。我们知道“……的缘故”本身就是表示原因的,而前面又出现了一个表示原因的连词“因为”,故二者重复,应该去掉二者中的一个,如原句变为“其实,这正是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鲁迅的《 拿来主义》)

分析:“欧洲”和“苏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包含与被包含之间的关系,“欧洲”包括着“苏联”,根据语境来判断,政府先送梅兰芳到苏联去,以促进“象征主义”的发展,之后,梅兰芳再从苏联到“欧洲”传道,这里的“欧洲”应该是不包括苏联的欧洲,因此,这两个概念放在同一句中,表意不明。如,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在本句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它们之间的外延也是包含与被包含之间的关系,“一切出版物”包含着“报刊、杂志、电视”。

8.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一个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做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聂甘弩的《我若为王》)

高中语文笔记范文5

一、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联系

学生在学完化学1和化学2后可以从选修课中选学一个模块,获得学分,方可达到高中化学的毕业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修完学分后,去选学更多的课程,以便拓宽知识面。必修课是普通高校招取化学科考试的依据,根据报考的专业不同,选择的模块数量不同。例如化学1和化学2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的基本组成。普通高校招生化学考试会依据报考的专业而有不同的要求,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报考的模块不超过3个,而报考理工类的学生,报考的模块也不能超过4个,相对来说报考化学及相关专业的话,就可以达到6个模块。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现状

随着高中化学的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逐渐地反映出来,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问题,其中必修教材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内容,而选修教材则是对基础内容的延伸,以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不同需求,必修课与选修课有一定重复的内容,但在难度上差异又较大。

三、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所存在的问题

必修课涉及面广、零散,没有知识体系,选修课程的难易程度远远大于必修课,必修课学习的知识量不足以满足学生去学习选修课且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有重复的内容。

四、关于高中化学必修课与选修课衔接问题的对策

明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模块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例如必修课是在教学上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创造条件,而选修课是满足爱好化学的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个性和知识上的拓宽。

在必修课的内容安排上,侧重于学生的经验,应全面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应用到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但在选修课上一定要着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侧重对概念的形成和知识体的构建上。

对必修课与选修课重复的内容,一定要把握讲课的尺度,哪些内容该讲,学生可以理解,例如必修课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选修课上也有,在必修课上只要学生了解即可,不用做过多介绍,在选修课时教师一定要在抓住学生基础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地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选修课上所教授的模块。所以一定要把握内容讲解的深度,如果老师一味地加深而不紧抓学生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跟不上,基础打不牢,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必修课上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杂,没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把握讲授知识的深度,避免一步到位,直接把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给学生更多消化的时间,达到所教授知识80%或90%的吸收率,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在课后要让学生做一些关于课题教授知识相关的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旧知识的目的。但在习题的内容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都能很好地回答,这样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因新旧教材上知识点的大量重复,故要使学生有效地整合好新知识和旧知识。

例如,选修课上重复的知识难度相对于必修课难度要增大很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范围也会有一定的扩大。对学生来说,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点相结合会有一定难度,并且让学生对学习产生陌生感,只能去浪费时间重新学习,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去熟悉相关的知识,先带领学生去回顾旧知识,这样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再向学生传授旧知识的新要求,但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去衔接选修课的内容,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说,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适度拓展,把教学内容稍微提高并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这样反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步迅速。但是相对一般学生来说,一定要降低要求,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使学生小步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定要注意处于中间的学生,适宜的引导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打牢基础,防止在学习中让学生落入尴尬的地步。

在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问题上一定要处理好选择和统一性。从教学大纲和高考的要求上,对于某些学生个体来说根本不用学习全部的课程,也不会强行指定学生学习模块的内容,但由于个别学校的教学条件限制,会因为课程安排方便,就统一管理和教授学生选修模块,还有学校为了高考做准备,根本没有开设选修课程,而是统一安排学生选修模块。这样就把新课改的目标简化,学生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个性化教学成为空话、理想。所以希望各学校能安排选修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学、多用,尽一切可能去拓宽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多学会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笔记范文6

2009年秋季,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新课程理念走进课堂。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结合。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新课改顺利进行,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紧的矛盾

必修《化学1》和《化学2》,虽然只有八个专题,内容却涵盖了旧教材几乎三年的内容,教学时数只有72学时。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这是新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学生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矛盾

由于新教材的配套资源特别是习题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辅资料基本沿袭了旧课程的理念,习题以繁、难、偏、旧的为主,内容扩展较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课后解题却很困难的问题。

3.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矛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标又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新教材新增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可由于“活动与探究”实验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由于教学时数不足,直接导致有一些要学生探究的实验以演示实验代替,而且一些实验内容的调整也给实验药品和仪器的配置带来困难,有些实验暂时无法开设。

4.探究式教学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活动与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教学模式。但探究教学的实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受到了挑战。通常一个探究活动从立题、设计方案、讨论优化到实施最短需要一周的时间,这一点几乎是做不到的。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最突出的问题。

5、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

必修模块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初、高中知识衔接,例如初中教材中对酸、碱、盐及其相互反应的要求过低,高一如果不补充内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分类”部分就较困难。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1.深入研究教材知识,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必修《化学1》、《化学2》的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材采用专题式模块编排,倡导“事实学习”,淡化了基本理论的主线,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听课容易解题困难的现象。必修1中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隐去了周期和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元素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造成“一听就会,一用就错”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才能使基础知识清晰。

2.精选习题,培养能力

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如果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坚持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由接受任务的老师采集、筛选习题,利用集体备课讨论、优化,然后布置给学生,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达到新课标的三维育人目标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把课本所有知识都进行探究,这就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2)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跳跃性强,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交流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形成讨论的氛围,在讨论和辨析中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