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 框架结构 要点内容 常用写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57-02
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健康运作的前提基础。撰写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既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需要考虑好制度的框架体系和要点内容,还应该注意制度内容的写法,以便员工清晰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因此,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上百个企业及集团管理制度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经验,从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要点内容和常用写法上对如何撰写管理制度进行了介绍。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及作用
企业管理制度系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常见的有人事管理制度、公司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业绩考核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等等。将制度作为基础管理的主要工具代替单纯依靠领导的口头指示、事必躬亲来构筑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基础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制度的作用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使基础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企业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基础管理制度,即使管理者突然离去,企业仍可继续有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至于搞得员工不知所措。
2.制度是规范员工行动的准绳。有了制度,员工可以照规定行事,而不必一再向主管请示;主管也不必重复下达指示或发号施令,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3.制度可以使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自动化。有了制度以后,员工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不必层层请示;换言之,制度可以使管理者的授权更为明确、更为有效,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4.制度是员工与企业的工作合约,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的工具。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责任,使职工能规范员工的行动,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努力方向,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5.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主管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将劳动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及要点内容
企业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对某项管理工作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因此,单项管理制度要从“宽度”把某项管理的工作对象、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和工作应用规定下来,从“深度”把某项管理的工作原则、工作环节、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确定下来。基于以上需求,笔者认为一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和要点内容应首先满足以上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充、细化。
笔者认为,鉴定一项管理制度的好坏主要在于是否体现出了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内容的完整性、突出性和可操作性。纵观大部分的管理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框架结构一般包含总则、分则(主体为管理的规范和执行要求)及附则三部分内容。这种框架看起来段落明显,但分则内容一旦繁多,条条俱列,员工就必须面面俱看,还可能不明重点,工作不知从何下手。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建议,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除了总则和附则外,主体内容中最好先将组织机构及职责内容从分则中单列出来,其他结构再根据管理工作的内容或流程来搭建,内容要点也应该照顾到这两者的需要。下面笔者拿战略管理制度来示例说明:
1.根据管理内容搭建。一般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战略文本内容、战略实施和战略考核等。而战略文本就包括战略与规划内容,战略实施包括战略监督、检查及调整,战略考核包括指标及结果应用等。根据以上内容,战略管理办法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以下6个章节,且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如下:(1)总则。要点应包括制度制定目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适用范围。(2)组织机构及职责。要点应包括负责或协同战略管理的部门、机构、人员及其相对应的职责,尤其是关键流程内容各部分的权限等。(3)战略与规划内容。要点应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战略与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编制的周期、调整内容的条件、要求及流程等。如集团和各二级单位层面的内容要求、总体战略与5年规划的内容要求、何时编制和调整等。(4)战略与规划实施。要点应包括实施条件、实施资源、实施检查监督周期、实施风险应对等。(5)战略绩效考核。要点应包括绩效目标的制定及调整、考核周期、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应用等。(6)附则。要点应包括施行日期、解释权、修订权及其他补充说明。
2.根据工作流程搭建。一般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流程包括组织编写战略与规划、依据内容组织开展战略与规划实施、遇到变化开展战略与规划内容及实施调整、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等。基于以上流程,战略管理办法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以下8个章节,且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如下:(1)总则。要点应包括制度制定目的、原则、依据和适用范围。(2)组织机构及职责。要点应包括负责或协同战略管理的部门、机构、人员及其相对应的职责,尤其是关键流程内容各部分的权限等。(3)编写战略规划要求。要点应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战略与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点、编制的周期等。如集团和各二级单位层面的内容要求、总体战略与5年规划的内容要求等。(4)实施战略规划要求。要点应包括实施条件、实施资源、实施检查监督周期、实施风险应对等。(5)调整战略规划要求。调整内容的要求、方式及流程等。(6)考核战略绩效要求。要点应包括绩效目标的制定及调整、考核周期、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等。(7)有关奖惩。要点包括责任追究、结果应用等。(8)附则。要点应包括施行日期、解释权、修订权及其他补充说明。
从以上两种方式来看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及内容搭建,只是制度的章节数量发生了变化,主体内容只是按照起草者的理解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罢了,殊途同归。据此,笔者认为,亦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建立制度框架内容。框架结构中章节层次的多少,取决于企业关注的重点有多少。如某企业为了强化战略调整中的战略质询会的议程和流程,则可以单独将“战略质询会”内容单拉出一章内容出来。又比如某企业认为战略考核是战略实施保障的一个环节,亦可以将两部分内容合并为“战略实施与考核”一章内容。
三、单项管理制度内容的常用写法
企业建立管理制度是为了让员工理解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其内容必须满足清晰、易懂和可操作。清晰,就要求员工明白这个制度的主体内容有哪些板块,每板块包含哪些内容。主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度的框架结构上,笔者在前面已经说明。但每块内容有哪些,则需要在各条款中予以逐项逐条说明。易懂,则需要制度里的文字简洁通俗,不晦涩,便于理解。可操作,则需要对工作流程、周期、规范要求予以明确,同时也需要明确各流程对应的工作单位、部门和人员等。下面,笔者主要就达成这三方面目的,谈一下制度内容的写法。
要达到清晰,笔者认为管理制度从总体上最好采用章节式写法。即先依据管理内容或流程将框架结构搭建为章节内容。每一项主体内容为一章,而每一板块内容为一节,每一节内容则分解为条。这样,员工从大小标题上就能明晰整个管理办法的主辅内容,亦可依据自己的岗位职责重点理解相关工作的职责及流程。对于条款的内容,可以按照板块内容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或主体大小来逐条描述。比如战略考核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可先说**月制定目标计划,再说**月调整目标计划,最后说**月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和**月评价结果等。战略与规划内容板块按照主体大小,可先说集团战略应包含什么内容,再说各二级单位业务战略应包含什么内容。
要达到易懂,笔者认为管理制度的文字是首要。制度条款的文字不要追求新异,一定要通俗明了。条款的文字要明确地、直截了当地作出规定和实施说明,不做或极少做议论分析,语气坚决、肯定,尽量使用“应当”、“需要”等词。如第*条:各单位应当在每季度的第一周组织召开战略规划研讨会——。个别单位为了体现管理水平的先进性,故意将管理界新出现的一些时髦词语放进办法中,这种做法在制度宣贯上不仅要作大量的解释工作,往往还会造成员工对该名词和工作内容的困惑,是很不可取的。相反,部分单位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对某项工作流程沿袭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某一叫法,笔者认为倒是可以在管理办法中继续沿用下去。
要实现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管理制度从写法上要尽量满足5W1H工作法,即每一章节(含每一条款)的内容要就其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这样做(why)进行具体描述。基于笔者在上一段中提到“文字不做或极少做议论分析”,这里的(why)往往是我们写某条款的原因,可以在制度中适当简化或删减。但在企业制度培训时,建议给员工做出说明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另外,除了在管理制度中的文字中体现5W1H外,应尽量根据文字内容另行增加工作流程图,以便更直观的展现管理的内容及要求。一个好的流程图应该满足的条件,笔者不再在此多做介绍。
四、结束语
撰写企业管理制度除了搭建好框架结构,梳理要点内容和注意文字写法外,还需注意制度的句型结构和内容要素等。同时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管理制度其内容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比如集团管理级的制度可能强调原则性和指导性,单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偏重程序性和规范性。此类的或其他的问题在撰写制度时如何解决,笔者没有细化分析,但这些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蒋恩尧,李雁南.论企业管理制度.商业研究,第218期
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环境;目标
黑龙江农垦农场自1947年开始建立,建立发展近七十年以来,共经历两段创业时期:第一次创业经历艰苦创业、快速发展和曲折前进三个阶段,第二次创业经历试验探索、深刻变革和开拓前进三个阶段。1947年响应“关于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第一批垦区开拓者来到黑龙江垦区,开始垦区艰苦创业阶段;1957-1966年掀起黑龙江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农垦农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67-1978年,由于“”的影响,农垦农场进入曲折前进阶段。1979-1984年:实验探索,调整经营模式,改革经营管理制度,为实验探索阶段;1985-1995年: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体制,黑龙江农垦农场生产力明显提高,为深刻变革阶段;1996年至今,黑龙江农垦农场进一步进行改革,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称为为开拓前进阶段。黑龙江农垦区经历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熟,其农场企业每年为我国提供大量商品粮食和农畜产品,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被称为“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是指黑龙江地区使用农耕机器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活动的农场企业单位。黑龙江农垦农场经过大批中国知识青年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和不断艰苦奋斗,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现在共包括113个农牧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出产基地。由于黑龙江农垦区下的农场属于国有企业性质,并且自1990年以来,逐渐改变以城镇为单位,使用农耕机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生产活动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部分农场还包括旅游业。正因为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政收入的复杂性使得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而决策者在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也要面对很多问题。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农场决策者在理性理财和了解理财环境的基础上,在服务于并且为了实现农场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农场财务资源的筹集和支配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期的谋划过程。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黑龙江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特征
(一)动态性
由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断变化而需要不断改进,从而具有不定性,即是动态性特征,正是企业的具体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这种特征共同决定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由于企业从创业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发展,到逐渐走向成熟,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以农场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所以农场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农场财务战略的发展成长过程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适时性;但是在我国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许由于市场需要,而制定循环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制定相同或相似的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具有循环性。
(二)全局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面对企业内外复杂、不断变化的理财环境和市场环境,从长期企业战略管理的全局出发,在考虑财务战略管理相关问题时,需要考虑包括企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在内的广泛的企业资源的总体支配,影响了企业的全局发展。
(三)长期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决策者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财务决策者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具有长远财务目标,从企业战略角度制定长期的理财管理目标,管理企业财务,充分发挥企业理财能力,制定长期理财目标,加强企业的资金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四)外向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外向性是指企业通过理财分析将企业财务与外界环境相结合,平衡企业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内部资产的估价,在外界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理财活动中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发现阻挠企业发展的威胁,提高企业应对外界多变的理财环境的应变能力。
二、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类型
(一)快速扩张型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为目的。在这种财务战略中,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使得农场企业要预留绝大部分利润,同时向外部筹备大量资金,利用负债弥补因为扩张导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农场规模不断扩张,生产链不断增加,使得农场的净收益在一段时间内相对较低。这适合于新建立、规模较小的农场,对于已经相对成熟,规模较大的农场并不适用。
(二)稳健发展型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主要是以提高农场现有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和农场净总收入为目的,为防止外债利息过重,不再扩大规模,农场负有外债低甚至没有外债,收益高,适用于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已经发展成熟的农场企业。
(三)防御收缩型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发展为目的。主要是以减少现金投入,降低成本,集中农场所有力量用于主导项目,并不扩大规模或其他项目开发,负债低,但是由于投入低,项目少,收益也相对较少,适用于农垦农场企业中曾经遭受过重创或是已经经历过快速扩张的农场。
三、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表示一个企业逐渐走上正轨,达到了规范化经营,但是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依然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依附国家存在,受国家法制法规的制约,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更是如此,它们是在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建设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国家所有的农场企业,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影响。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经营组织,而是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为一体的的特殊经济组织,在2016年上半年国家政府提出农场改革方案,坚持社企分离,农场也将响应号召进行改革。
(二)市场环境影响
市场环境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于农场企业来说,市场需求与供应更是影响农场的最大因素,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农场企业的发展,同时市场环境也影响着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农场企业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场的粮食、奶制品或肉制品等农产品,少量农场还包括了旅游收入,农场的这些收入绝大部分取决于农场的供应量与市场的需求量,只有当市场需求大于农场供应量时,农场企业才能获得可观的收入。所以,农场企业只有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按需求量控制农场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正确分析农场企业理财环境,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才能使得农场获得最大利益。
(三)农场企业财务环境的影响
正确的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关系农场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能够起到避免农场遭遇风险的作用,为农场决策者的判断和决定提供有效依据,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场企业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是对农场有效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分析的依据,起到监督农产生产成本合理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农场的运营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农场的生产成本是实现农场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农场企业中,农场财务环境是影响农场利益的重要因素,根据农场自身的财务环境制定适合农场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选择
(一)农场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中,制定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满足企业工作人员生活保障的目的。而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其性质属于国有企业,是政府参与投资、控制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国有企业中,工作人员所得酬劳按劳分配,只有实现农场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保证工作人员最终所得最大化,因而制定准确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实现农场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场价值最大化
有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粮食总产量为424.2亿斤,比2012年增加3.2亿斤;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436.1亿斤,比2013年增加11.9亿斤;2015年黑龙江农垦农场粮食总产量达到441.3亿斤,比2014增加5.2亿斤,直到2015年,黑龙江农垦农场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2年喜获丰收,总产量连年增加。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每年向我国市场投入大量绿色、无害商品粮食,满足了我国市场中的粮食需求,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此外,在黑龙江农垦区的大量农场以实现完全机械化操作,需要购买大量农耕机器,同时也需要大量技术操作人员,因此,农场企业不仅向农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为了使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提供培训机会,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所以,为了推动农场自身发展,农场企业也间接带动了其他经济发展,实现了农场价值最大化。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都要面临复杂的环境情况,农场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准确的财务战略管理对于农场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农场企业应选择正确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实现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廉德冠 单位:黑龙江省红旗农场
参考文献:
[1]张添翼.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
[2]刘君芳.基于EVA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技术经济及管理,2013.
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探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以往仅仅重视常规业务投资与日常运营管理的模式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营销管理和运营管理为中心上升到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的更高层面。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自身的战略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架构,保证公司战略规划的制定更科学,战略举措的执行更到位,战略绩效的评估更合理,战略路线的调整更及时。
一、战略管理体系的内容概述
战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其中重点是敏锐把握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全面分析公司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居和自身资源能力,科学的选择、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实施、评价和调整,并不断提升战略管理水平。整个体系运行是一个循环往复,持续上升的闭环过程[1]。
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的开端,其主要目的是评估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项关键因素,为战略制定奠定基础。战略制定既要回答企业要走向何处的问题,还要规划出如何达到目的地,这也是一个战略决策的过程。战略实施就是将制定的战略规划和举措转化为行动,通过一个个战略项目的实施来执行既定战略,也涉及到如何配置和利用内外部资源、调整组织结构、改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来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后,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的对原有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持续有效性[2]。由此可见,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应该是一个遵循"PDCA"循环的封闭式系统,应该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体系。
二、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及关键因素
企业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有诸多好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使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帮助企业理性、系统、科学地制定和执行战略规划。第二,提高企业对外部威胁的敏锐性,使企业逐步具备未雨绸缪的战略响应机制。第三,增强员工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提高其自觉执行能力,是企业战略能更顺畅有效的付诸实施[3]。
保障企业管理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作,应该注意一些关键因素:(1)战略管理体系的各阶段或模块要相互协调,有机结合;(2)战略管理体系应涉及全员参与,重视宣传;(3)体系内不同部门和层次要明确定位和权责,避免混乱;(4)战略管理过程是企业不断自我反省的学习过程,战略管理体系也需要持续改进;(5)战略管理体系不是孤立的,应该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其他体系紧密结合。
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和发展历时较短,战略管理体系普遍不够完整高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战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不完善。大部分公司没有独立和专职的战略管理部门,往往由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办公室一类偏重行政性的部门充当该角色;即便一些大型公司有战略管理部门,却常常是孤立开展工作,没有建立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的总体组织架构,得不到整体上的支持和配合。
2、战略管理体系不仅没有形成闭环,还存在各阶段或模块间的断点,造成各自为政的管理孤岛。结果是,战略分析的成果不能直接指导战略目标的设立,战略规划无法紧密围绕战略目标的实现来策划,战略举措无法有效支撑战略规划的实现,战略评估和调整也无法有效促进战略的改进。
3、战略情报系统不健全,缺乏战略专题研究工作。战略情报的收集和研究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或市场信息收集,应该包括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同时,应该在既得情报的基础上,就企业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高层及时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双重支持。这正是国内企业普遍缺乏的。
4、战略规划容易止于计划、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实施。国内企业在战略实施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往往使正确有效的战略规划被束之高阁或流于口头,没有形成切实成果。
5、过于重视战略规划,埋头执行既定战略,但缺乏对战略的阶段性评估和调整。这导致战略管理工作和体系都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无法确保战略对企业发展指导的持续有效性。
6、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互相脱节,不但没有形成协力效应,甚至有可能相互矛盾。这样,企业文化不仅无法推动战略的落地开花,还可能使员工面对两套系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相悖的反作用。
四、改进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些建议
基于以上战略管理体系的短板,企业应该在战体系的一些建议略管理的体系化和系统性方面多做工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从组织保障的角度着眼,完善战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企业可以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由副总级别以上的高层领导组成的决策委员会进行战略管理制度、战略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和举措的审批等战略决策;建立专职的战略管理部门牵头和相关职能、业务部门参与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的战略管理工作。这样通过公司全员参与,确保公司战略管理得到全公司上下支持。
2、企业应该建立包含战略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在内的主要战略管理流程的战略管理制度体系,编制下发诸如《战略管理程序》《战略规划推进考核管理办法》、《战略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战略管理制度文件,明确每项工作的前后衔接顺序、完成时间、责任部门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这样,从流程上规范战略管理工作,避免混乱和推诿,确保战略管理体系的顺畅性和完整性。
3、以信息化为平台,推进战略情报一体化建设;以战略课题为研究重点,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撑。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通过整合各网站信息资源,加强与信息咨询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外聘战略咨询顾问的作用,定期就宏观经济形势、国家产业和行业政策、市场走势、竞争对手等情况进行交流、沟通,针对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变化和战略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将成果以内部刊物、专题报告等形式提交公司。
4、战略实施阶段应该充分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机制。企业应就公司各个战略项目建立相应的战略项目管理小组,由主管的高层领导主抓,相关职能和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由战略管理部门进行总体协调、监控和反馈等,充分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推动战略项目的落实。
5、以提升执行力为目标,完善战略绩效评估和调整。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与战略管理各阶段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分析科学性、战略规划有效性、执行过程的检查、执行结果的考核以及阶段性战略评价等;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和战略评价报告制度,强化了战略管理过程控制,使企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
6、将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更好地衔接,用文化来推动战略的执行。在公司战略制订的时候,应该确保战略目标的设定与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相匹配。在企业文化和公司战略的宣贯实施过程中,两者形成有效互动,使战略和文化都能够落地,在软、硬两条线上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峰,郭伟达,赵蕾.大型钢铁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应用研究[J].冶金财会,2010,(6).
[2]余来文,陈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8).
[3]牛俊岩.关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探讨[J].电信建设,2004,(4).
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战略 保障体系
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部分,把战略的思想方法融入到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进行企业财务活动的战略规划,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并真正贯彻实施,有利于优化公司资源配置,帮助企业把握运行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财务战略的制定只是一个开始,并非企业制定了财务管理战略即万事大吉,如何进一步落实保障已制定财务战略,同制定战略同等重要,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贯彻落实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应该建立如下保障体系。
一、财务预算保障体系
预算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准确合理有效的监管控制,财务预算可以实现企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有效的将人财务资源统一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回避风险,使得企业能够良好运行发展,中小企业若想建立高效的预算保障体系应首先着手以下几点:
(1)制定企业目标。企业的财务预算,需紧紧围绕企业目标制定,可将企业目标细化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对应制定企业的短期财务预算与长期财务预算,企业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同样决定着企业预算的模式,反之当企业财务实际发生时,通过与财务预算的对比,亦可及时纠错控制,这也体现了财务预算在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价值,相辅相成有目标才有预算的强大生命力。
(2)细化企业财务预算的项目。有效的财务预算,一定是切实可行的有章可依的细化的财务预算,制定要详尽,每一项工作流程要科学,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头,实行责任制管理,动态化管理,降低企业预算的盲目性,真正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发挥作用,保证其真实、合理及有效。
(3)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有效的财务预算体系,必须依靠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细化每个工作流程,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详实,使得财务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保障预算及其他财务工作有效的开展。
二、财务风险预警保障体系
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如今事幻莫测、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若想长远发展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市场敏觉性,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尽可能的有效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
因财务危机陷入困境,一度发展低迷,这样的中小企业也屡见不鲜。何财务风险都有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恶化的过程、最有效的预警机制,不仅仅在于预警体系的完善性,还在于企业对于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当企业问题初步暴露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改善才是最有效的预警,这也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时刻保持警惕性、主动性,有的放矢,及时作出调整,有效避免或降低企业风险,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内部控制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落实贯彻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对经营环境进行内外部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识别风险,及时控制并提出应对措施,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依旧没有意义,形同虚设。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始终要围绕有效控制风险来进行,建立起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要加强成本费用、资金管理、权力管理这三方面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对实现企业内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完善的内控体系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可以全面、准确及真实,能够确保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有效的规避相应风险,使得企业提高经营效益效率,落实发展战略。
四、财务信息化保障体系
中小企业加强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扩大宣传,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对财务信息化有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全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实现生产系统、采购系统、销售系统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消除信息孤岛,分享部门间信息数据,理顺信息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功能,满足企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财务信息化投入,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要注意制度条款的合理、全面、条款清晰、具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以便财务人员掌握和执行。
五、人才保障体系
中小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能力的竞争,优秀人才创造的价值,是保障企业发展的根本。建设高素质人才梯队,必须引入现在管理理念落实贯彻人力资本开发的理念,形成强有力的绩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技能、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员工潜能,塑造积极向上先进的企业文化,创新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打造具有凝聚力与协作精神的高素质队伍,防止人才流失,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设计,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设立激励目标,同时使得员工感受到自己就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翁,使得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芬娟.公司治理角度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与控制[J]. 中国市场,2013.
[2]窦晓雪,石泓.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3.
[3]纪士鹏.W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4]季晓露.论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5]程昔武, 纪纲, 周严.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
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财务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81-02
企业集团由多个企业法人组成,各成员企业具有独立的利益和不同的经营目标。因此,如何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约束各成员企业财务和经营运作,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难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
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发挥财务协同效应、降低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必须以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为前提。根据企业集团各财务层级的财务权限分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可分为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和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
1.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在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下,由母公司代表企业集团对下属各子公司采取全面的财务控制,母公司对一切重大财务和经营事项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子公司的财务架构、人事安排、资金运作等一切重大的财务和经营事项均由母公司统一安排。集权型财务控制能够利用集团整体优势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还可以利于内部价格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从而降低纳税成本和税务风险。但是,集权型财务控制也存在不少弱点。例如,母公司直接控制子公司财务和经营,使所有权与经营权混同;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加,降低了子公司财务决策效率和经营上的灵活性等。因此,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只适合于母子公司业务相关度高,并且母公司具有较强的财务控制能力的企业集团。
2.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在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下,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权,可以自主安排本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活动。这一财务安排,提高了决策效率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并有助于降低集团决策失败风险。但是,在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下,集团财务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出来,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并且会增加财务风险。因此,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只适用于母子公司子公司业务相度低,或者母公司财务控制能力不强的企业集团。
3.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
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它吸收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同时回避了以上两种模式的弱点,因而是一种理想的财务控制模式。在该种模式下,母公司只掌控重大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权,把非重大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权下放给各子公司。所以,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既可以保证母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的一致性,又不失子公司决策的灵活性。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的关键是对集权与分权“度”的把握,这一缺陷是制约该种模式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己经很难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不得不选择战略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战略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以集团战略为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财务战略要综合考虑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需要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因而能够对集团战略起着较好的支撑作用。由于战略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典型的公司层战略和与之相匹配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大体有以下几个类型。
1.一体化战略与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和市场优势,向产业链条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以获取协同效应的一种战略模式。一体化战略主要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指生产或经营过程紧密衔接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实现的一体化,其目的是节约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并控制市场和资源。横向一体化是指与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其目的是减少竞争、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为了实现一体化战略目的,企业集团通常会直接管理和控制下属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强调全面预算的重要性,要求统一财务会计政策,并且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
2.多元化战略与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经营战略。多元化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扩大经营领域,分散经营风险,并取得协同效应。由于跨行业经营,企业集团总部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经营和财务战略等一些重大问题,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则以间接管理为主,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约束下属企业的经营财务活动,以保证集团财务目标的一致性。为了实多元化战略目标,必须将财务管理权高度集中于集团总部,而将经营权则下放给各下属企业。
尽管从理论上讲,多元化战略与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相适应,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仍然倾向于选择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战略导向的集团财务控制模式,要求以集团战略为导向构建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即根据集团总体战略目标确定集团及下属经营目标,然后再根据总体战略目标确定集团及下属企业财务战略,并把财务战略细化为财务预算,并通过全面预算配置集团资源,通过风险管理监控集团战略执行情况,通过绩效管理评价集团战略执行情况。
1.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是在企业战略的导向下,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活动的全面安排。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全面预算借助于计划、控制和评价等各项管理职能,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全面预算通过指标分解,化战略为行动,是企业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行动计划。通过全面预算,企业集团可以指导和监控各成员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确保企业集团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2.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企业集团具有资源整合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得下属公司重复投资,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目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要求与下属企业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比较突出,下属公司违规拆借资金、违规担保,可能导致其他成员企业连带经济责任的发生。因此,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集团规模大、融资能力强,由企业集团集中融资,能够降低融资成本、防范财务风险。因此,应当坚持“财权集中、事权分散”的原则,由母公司统一掌握资金筹集和对外投资决策权。同时,企业集团所属企业负责人应当拥有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自,以充分集团所属企业负责人因接近市场所具有的信息优势。
3.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全面风险管理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其主要功能是预防、发现和纠正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企业财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预防控制和发现控制中和薄弱环节,并建议企业加以改进。因此,企业集团必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时监控子公司对企业集团战略的执行情况。
4.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必然会触及各成员企业的利益,从而引起其“反抗”和“不合作”,例如,成员企业虚报财务预算,弱化内部控制。因此,企业集团必须在人事安排上能够确保集团战略的贯彻执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就是适应财务集中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财务总监由出资人委派,代表出资人利益,可以强化出资人财务管理职能,较好地贯彻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思想。
5.统一财务会计制度
母公司为了保证有能力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集中控制,企业集团还应当统一财务制度制定权、统一财务机构设置权、统一财务负责人任免权。母公司所属的各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集团统一的财务制度。为了确保集团统一的财务制度得以实施,子公司财务机构设置权必须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必须报母公司批准,集团及所属成员企业所有的财务人员必须由母公司统一招聘,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主管人员必须由母公司直接管理,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6.绩效管理制度
现代绩效评价不仅仅是一套指标评价体系,它越来越地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与企业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工具。通过绩效评价,企业集团可以检查企业预算的完成情况,发现各成员在实施集团总体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和改进措施。正因为如此,企业财务人员越来越多地需要参与企业绩效管理,以寻求绩效评价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支持。
[1]邓芳,邵东伟.浅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公司战略管理制度范文6
摘 要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为促进自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紧跟随时代步伐,吸收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调整其管理
关键词 企业战略 问题
中小企业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和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种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几乎对所有的失败案例的研究都发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为促进自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紧跟随时代步伐,吸收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调整其管理。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意识薄弱
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企业主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这些企业的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市场需求的满足,缺乏长远的目标。即使有的企业自认为有战略,事实上是一种形式战略,停留在毫无意义的空洞的目标和口号上[2]。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创立背景的特殊性,对多数中小企业家而言,能在战术层面维持着企业的生存与盈利就是成功者;对于战略层面的问题,他们很少思考甚至缺乏战略思考能力。
(二)中小企业管理多为家长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决策的科学性不够强,缺乏监督和制约
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和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虽然家长模式在某个的阶段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家长模式始终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在家长式管理模式中,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三)企业战略规划和实际脱轨
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并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从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具体怎么实现目标,在管理者和员工心中都没有―个准确的概念。另外许多企业存在着一种跟风现象,盲目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模式,而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最后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模糊不清。
(四)战略制定的短期化
很多中小企业的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缺乏专业的技术和人才,它们也可以很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导致很多中小企业从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在企业发展中,长期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很小,而短期计划的作用很大,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从而难以及时准确制定出企业的应对措施。
二、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日益加快,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愈加明显,中小企业也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不断拓宽其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实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日益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新重点
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上都不具优势,因此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必须具备别人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是企业的灵魂。通过战略管理的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高,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
(二)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化、战略主题主体多元化倾向
许多中小企业不能开展战略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战略技能,管理者不知道什么是战略管理、怎么开展战略管理,随着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了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的专业人员或专门化的战略规划部门,协助企业家进行战略管理。同时随着世界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企业战略决策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多变,领导者在制定战略时会受到认知的限制,会暴露出其思维的局限性,这就促使领导者不断转变思维,个人主义的独断思维逐渐转变,民主决策越来越被企业家们重视,战略主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
(三)企业战略管理柔性化不断加强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时候都必然受制于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的制定与环境相适应方能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竞争条件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企业间的竞争对抗性越来越强,企业的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动荡。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速度过快、竞争规则变化加快,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建立高度灵活、富有弹性、适应市场变革、对市场需求能够快速响应的动态柔性组织结构,在制定战略时,保证战略能够适时调整,伸缩自如。
(四)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公司的社会责任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不同程度的关注。公司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本位和利益均衡的理念,强调对社会和公司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对原来在不同程度上忽视的社会利益、企业所在社区的利益、相关社团组织的利益纳入公司的战略规划中。虽然获取利润仍然是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考虑的首要因素。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考虑社会利益相关团体的利益,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把社会利益纳入到规划中来。
三、总结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动荡多变的情况,战略管理是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甚至把握整个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小企业业主和企业家对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认识的提高,实行和加强战略管理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