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教育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规教育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规教育体系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1

关键词:高校 教育费用 作业成本 归集 分配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

(一)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刘冬荣在《论高校教育成本》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是:高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育的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而研究的目的是从会计学的角度探索高校教育费用的核算程序,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纳上述定义。

(二)成本核算的范围

根据前文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笔者按照相关性原则界定成本核算的范围,即按照高校所发生的费用是否和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相关的原则,如果两者相关,则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反之,则不应计入。因此,按照上述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高校教育成本需要核算的只是事业支出中的一部分。高校事业支出的核算项目主要包括以下7个项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对于上述7个项目是否应该全部或者部分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笔者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在下文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1、教学支出

高校的教学支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实习费和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修费等等。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讲,如果把高校的教育活动视为一个生产过程,那么就可以把在校学生视为“在产品”,把已经顺利毕业的学生视为“产成品”。高校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而教学活动又是绝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活动,而这一活动也是把“在产品”顺利加工为“产成品”的核心环节。因此,高校的教学支出应该全部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2、科研支出

科研活动是高校的另外一个重要活动,其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的科研津贴、实验材料购置费、用于科研活动的水电费、调查访问等发生的差旅费、实验仪器购置费或者折旧费、实验室的大修理费用摊销额、日常维修费和折旧费等等。科研支出按照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学校自己承担的科研而发生的科研支出;其二是因承担校外单位的课题研究而发生的支出。对于第一种支出,其用途属于高校为了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支出,其效益也由学校和在校生所受用,应该列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对于第二种支出,经费来源既不是高校,支出的主要目标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故其支出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笔者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将第一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一”,第二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二”。

3、业务辅助支出

这类支出是指高校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对于这类支出中与高校教学有关的的部分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而与科研有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区分归属科研的性质,即判断是属于“科研支出一”还是“科研支出二”,对于和“科研支出一”相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4、行政管理支出

高校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兼职行政管理职务的教师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行政管理活动所发生的低值易耗品费用,行政办公用房的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等。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多种行政职能部门,但是只有教务处发生的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直接相关,其地位相当于负责“在产品”管理的生产车间的管理部门,因此,其发生的费用应该纳入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5、后勤支出

顾名思义,高校的后勤支出是指的与提供后勤服务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前文确立的相关性原则,后勤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不直接相关。因此,后勤费用均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6、学生事务支出

高校的学生事务支出不包括用于教学业务所发生的费用,其主要包括:学生的奖助学金、用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支出、学生的医疗费中由学校承担的部分等。笔者认为,按照相关性原则,奖助学金只有来源为学校的才能列入高校教育成本,而来自企业的部分则不应计入;同时,除了学生奖助学金以外的其他学生事务支出也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7、福利保障支出

高校的福利保障支出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而其福利费是否应该纳入教育成本取决于其基本工资是否纳入教育成本;而离退体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开支属于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不应纳入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之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发生的教育费用进行相应的归集和分配处理,以达到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目的。而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程序的实施则需要首先明确费用是否属于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然后需要明确费用的归属期间,最后需要判断费用是否属于直接的教学费用,按照上述核算程序,进而将各项费用分别计入教育成本科目。高校所发生的某些成本不能进行直接地追溯,而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先追溯或分配至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项目。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择采取作业成本法来探讨教育的归集和分配问题。

(一)教育费用的归集

按照上文的分析,教育费用的归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按照本文第一部分关于成本核算范围的分析,判断教育费用是否属于该范围。属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费用主要包括:全部的教学支出、属于“科研支出一”部分的科研支出、部分的业务辅助支出、教务处发生的行政管理支出、资金来源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和教师的福利费。

第二,区别费用的归属期间。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有的是收益性支出,应该在本期核算;而有些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则需要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摊销,如果属于新建教学或者科研等用房,所发生的教育费用则应该计入固定资产账户。

第三,区别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本期教育费用分类之后,满足能够直接明确成本归属对象条件的,应该把直接成本计入对应账户;而对于能够明确归属到某个具体作业之下的费用,也应该计入相关的对应账户。对于不能明确区分的费用应该归集到资源账户,这一过程在会计分录中的记载表示为:借记资源账户,贷记库存现金、原材料或者银行存款等等。

其中,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该按照修理的间隔期间分期摊销,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费用则应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学校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器材、房屋和建筑物等等,其计提的折旧费也应该按照当年的折旧额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

(二)教育费用的分配

按照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思想,下面笔者把教育费用的分配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第二阶段,把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其中,第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作业的认定和分类,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第二阶段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追溯到各子项目,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计算各个子项目的成本。

1、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

高校教育成本对应的资源费用主要包括3类,即: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人工费和水电费。下面,笔者对分别讨论3类资源费用的分配问题:

(1)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如果核算对象由某一个作业独占,那么其折旧费用毫无疑问应该计入作业成本账户。而如果核算对象是由几个作业共同使用的,那么应该按照每个作业使用时间的比例关系共同分摊,然后分别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折旧费。

(2)人工费

人工费的分配和房屋、设备、仪器折旧费用的分配方式类似,应该分情况进行讨论。如果一个作业人员只从事一种作业,那么所发生的人工费毫无疑问应该计入此作业成本账户。而对于一个作业人员从事了几种作业的情况,则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该作业人员从事不同工作的工作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将人工费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人工费。

(3)水电费

对于水电费的分配一般是根据仪表的测量数计算费用,然后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对于没有仪表记录的情况,则可以选择评估数进行分配。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水电费。

其他类型费用的分配可以比照以上3种类型,按照实际(评估)发生数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

2、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

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按照作业成本法,高校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4类作业,即:课堂教学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实习作业和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下面,笔者将对上述4类作业的费用分配情况进行依次分别讨论。

(1)课堂教学服务作业,高校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当期的该项作业成本和高校当期的学时数之比等于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而每个学生的全部学时数乘以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即是该学生应承担的课堂教学服务作业成本。

(2)实验服务作业,实验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验服务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费用分配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实验服务作业成本和实验学时数之和的比例关系计算出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计算出该学生承担的实验服务作业成本。

(3)实习作业,实习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习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分配的具体方法是:参加实习学生的作业成本等于参加实习的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其中分配率等于实习作业和总的学时数之比。

(4)图书资料服务作业,其成本动因是全校学生数

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图书资料服务作业成本应该由全部在校学生承担,则每个学生应该承担的成本等于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与全体在校学生人数总和之比。

对于其他类别的作业的分配方法和以上列举的分配过程类似,可以以此类推。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相关管理机构提供更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而且可以根据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进行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有助于形成自身的核心的竞争力。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应该加快进行财务改革,并把教育成本核算作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经济,1998(4):12-15

[2]谭志坚.湖南省高校生均教育直接成本的推算[J].教育与经济,2000(3):23-25

[3]彭海颖.国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00(1):27-29

[4]胡文义.学校会计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1988(12):20-31.

[5]李少白,吴宏鹏,刘永清.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1999 (6):20-24.

[6]鲍凤仙.浅议高等教育运行成本统计[J].江苏高教,1998, (1) :12-15.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教学体系;创新;旅游法规;导游业务

一、旅游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校在教学体系上不断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所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然而,整体衡量高校的教学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有限

师资力量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同学的学习思维和习惯。目前,很多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师资力量十分有限,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的老师并不是相关专业的老师,有的学校还出现一个老师兼授多门课程的现象。由于老师的教学水平欠佳,学生们的兴趣不高,师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 教学方法不佳

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黑板,多媒体教学为主导的讲义形式,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老师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使得原本实用性很强、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变得十分抽象和空洞。

3、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很多导游刚开始工作时,缺乏最基本的实践能力,不仅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导游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自身认为,学习旅游法规和导游业务课程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考取导游证,所以机械的将该课程当做理论课程学习,缺少实践活动。

二、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旅游市场的推广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大,旅游人才便成为了核心竞争力。作为向市场提供旅游人才的一线基地高校,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可以从那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所涉及的知识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因此,教学体系必须做出相适应的改变,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参与法律专业同学的模拟法庭活动,间接的了解旅游法律知识以及运用技巧和相关的注意事项。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同时还决定着学习效率。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于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关键的,无论今后是从事导游或是旅游管理层次的工作,必要的旅游法律知识有利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解决各种问题和自我维权,基本的导游业务则可以助于自己的工作,教学体系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于他们今后的就业以及推动整个社会旅游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协调师生互动关系

师生互动是学习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关键环节,这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因为陌生而造成的拘谨。创新教学体系是以追求师生关系民主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目的的。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教学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法去引导同学们学习。

三、创新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教学方法

教学体系决定着教学水平和质量,基于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的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我们必须解决好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旅游法规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为了加强同学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经常开展各种与导游相关的活动,如导游之星大赛,主持人大赛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必要的资金的支撑。因此,学校要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积极配合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同学们用于创新,去探索利于自己学校的方式。

2、加强实践教学

编排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课程时,我们应该以实际教学的需要为基准。一定程度的增强实践教学课内容,其中实训课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主要是通过一些团队作业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校外实训的种类很多,其中到当地的博物馆等地做志愿者讲解员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3、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旅游法律与导游业务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的,为了提高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和专才,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提前给同学们提供见识导游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导游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将其所学化为实践,积累经验,还为同学考取导游资格证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发现和选拔适合人才。

四、结束语

旅游法律与导游业务作为高校旅游专业的必备学科知识,对于全面培养和塑造旅游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旅游人才的地方,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我们应该正视教学体系中现存的问题,积极探索旅游法律和导游业务教学体系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为不断塑造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丁蕾,浅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J].黑河学刊,2011,(1).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3

摘要:《葡萄酒标准与法规》作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葡萄种植、加工、生产、检验、产品认证、市场流通以及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本文通过对《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立足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葡萄酒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葡萄酒法规:产业发展:教学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02-0058-0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重视,为葡萄酒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预计到2015年,葡萄酒产量将达到220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利税120亿元。山东、河北、宁夏、新疆等主要产区都在大力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多所大中专院校开设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积极建立产学研联盟。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还不能满足葡萄酒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在高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对于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目前还没有适合的教材可以选用,多是以高职高专教材《食品标准与法规》作为参考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法规与标准基础知识、中国食品法律和法规、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和法规、标准化与食品标准、中国食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食品标准、食品企业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法规与标准文献检索,等等;再结合葡萄酒行业实际情况,构建起相对完整的《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体系,立足高职教育教学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就《葡萄酒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产业市场需求对接,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验职业情景,锻炼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心以及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的对接。

葡萄酒作为新鲜葡萄(或葡萄汁)经过发酵酿制的产品,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贯穿种植、酿造、贮藏、灌装以及市场流通的全过程。《葡萄酒标准与法规》作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葡萄种植、加工、生产、检验、产品认证、市场流通以及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该课程具有特殊的产业背景和职业特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产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把一切行为规范在国家葡萄酒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之内,促进葡萄酒生产标准化,葡萄酒市场规范化。

二、开发《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校本课程的工作理念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中,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原则,积极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作为新开发的校本课程,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坚持“基于培养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服务产业发展”的开发理念,通过深入分析葡萄酒产业中的相关职业岗位,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引进职业资格标准,教学内容体系中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如表1。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学,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葡萄酒产业发展涉及农业种植、环境保护、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市场流通和监管、产品认证、对外贸易等诸多领域,因此有关葡萄酒方面的标准和法规众多,它们的存在相对凌乱和孤立,部分内容上错综交织,更新速度特别快,尤其在相关标准的更新步调不一致,新旧标准混杂在一起,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合理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出版。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它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葡萄酒方方面面的标准和法规,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守法观念、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新形势下,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职业特色、专业特色和产业特色,还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职业生活中自觉遵守葡萄酒市场法规和行业规范,依法生产和经营,更好地为葡萄酒产业服务。因此而构建以《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为基础,《中国酿酒葡萄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一葡萄酒》为核心, 《葡萄酒行业准人条件》等政策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标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项目化课程改革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而课程教学又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为确保《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体系思路清晰,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把理论知识部分设置为12个模块,特别增加实训教学模块:确保本课程授课总学时不少于48学时,建议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实施教学,如表2。

四、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与建议

1.与时俱进,适应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葡萄酒标准和法规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革新、市场变化等变化,法规或新标准会产生,不合时宜则进行修订,不适用的要废除。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及时更新或补充有关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比如,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不再保留卫生部。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2013年5月24日国家了《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取代了《GB 14881-1994食品企业卫生规范》。为进一步加强葡萄酒行业管理,规范葡萄酒行业投资行为,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保障葡萄酒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5月制定出台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有关内容的调整和完善,就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关注和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葡萄酒产业。

2.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习好《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做到紧密联系产业、理论联系实践,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在葡萄酒产业才是根本目的。

为了满足葡萄酒行业的职业需要,《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特意增加了实训教学模块,设计了学会制定部门规章、编写企业产品标准或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葡萄酒违法案例分析、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和利用等十个教学内容。以项目八了解葡萄酒商标为例,实训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商标的性质和用途,涉及商标、商标法、商标权以及商标案件纠纷等内容,培养学生从事商标及其相关业务的职业能力。

3.适时适度增加地方葡萄酒的标准和法规,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产业特色。以对接葡萄酒产业为切人点,以满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促进“四个对接”,适时适度增加地方标准和法规内容,以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地方特色。以宁夏为例,贺兰山东麓地区已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产区,其核心优势在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生产优质的酿酒葡萄,根据《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及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把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建成世界知名葡萄酒产区,同时提出建设百大特色主题酒庄的宏伟目标: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51万亩,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52家,生产能力达17.9万吨。

建议在《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增加“宁夏的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模块,主要包括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宁政发[2004]第27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通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宁政办发[2012]130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总局2011年第14号公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银川市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产业实施意见:宁夏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办法:DB64-T 204-2005宁夏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GBT 19504-2008地理标志产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让学生了解本地区葡萄产业发展水平,提升自己的职业体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葡萄酒产业。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4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增强国力,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育人为本,我感到我们要培养一个除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外,还需要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最后走向强大,挤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要条件。我国自古就有一句话:“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教育的进步,正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

教师也因此而同样如此,必须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而制度的改革创新,则重点放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上,提高质量应该把培养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防在首位。学校既是培养人的地方,又是一个有着极深文化底蕴的地方。虽然现在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才艺培养,如学钢琴、学围棋、学唱歌跳舞等等,层出不穷,只是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技术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个性的培养。为什么在大家的眼里,中国人的形象从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到了今天仍是缺乏素质修养?择校问题,不仅仅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家长们挤破脑袋,砸锅卖铁也要为孩子选择一所升学率高的学校,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一张考卷上。教师的名利就在这张纸上,学生的前途也在这张纸上。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5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

0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职业教育战线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现实意义

1.1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力支撑。当前,国家加快部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着力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做出新的贡献。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是高能耗、低产出为代价的。2010年全世界基础能源总消费120亿吨油当量,其中我国基础能源消费为24.3亿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20.3%居世界第一位,美国能源消费量是22.85亿吨,我国高出美国1.45亿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我国必须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科学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特色发展道路,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2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实现人的自身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虽然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近十年来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以黑龙省为例,截止2013年,全省共有中职学校387所,在校生29.3万人,高职(专科)院校43所,地市级覆盖率100%,在校生70.4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75%,而且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明显提升。但是,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相比,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有些专业设置缺乏特色、理论和实践课程建设形式单一、人才培养品牌意识不强;发展建设资金不足、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在办学质量、专业结构、规模和效益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的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我国只有构建从中职到高职专科、从高职本科再到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的需要。

1.3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这不仅对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帮助每个家庭创造更大人才红利。要实现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必须对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包括建立办学条件预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件质量评价体系等。今后职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由规模向质量和内涵转变,迫切需求强化职业教育科研系统的有力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院校科研能力薄弱,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实践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必须面对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建立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2.1转变发展理念,以类型教育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当前,国家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要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确立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类型教育的观念,不是层次教育的观念。把职业教育划为低层次教育,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教育改革创新认识不够。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不可少的。其次,国家要加快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现有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新趋势下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比如,修订《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等,国家以法律法规要求、约束、激励行业企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法治完备、责任明确、标准完善、保障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2.2科学统筹规划,构建系统、科学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顶层架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分步实施。首先,加强理论研究和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只有30多年,对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还不成体系。在今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有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即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把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标准等综合考虑,保证理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次,构建科学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体系构建、基本制度、保障机制等关键问题做出全面梳理、通盘考虑和全新设计,积极探索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架构。

2.3总结成绩经验,继续做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各地区应该建立职业教育改革跟踪评估制度,研究解决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挖掘、深入总结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如,《哈尔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实施“2858”工程,即重点抓好20所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培育80个重点专业,建设5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8个职业教育集团。市属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总体达到职业院校设置标准,我哈尔滨市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坚持放眼国际、立足高远,在国际视野的宏观框架内思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可以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新加坡的“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等,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

2.4重点探索推进,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国家要在制度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和实施办法,给予合作企业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税收、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等,调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实施订单培养、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其次,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澳大利亚TAEF学院培养的学生就业非常好,企业非常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主要是澳大利亚实施了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给予职业院校和企业足够的培训经费,企业选用的人员必须具有TAEF学院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通过法律把企业用人、学生就业和培训固化下来,调动了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的积极性,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

3结束语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其内涵非常丰富,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这就需要政府、教育、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科学规划、深入论证、有序推进,需要职业教育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实践、认真思考、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4]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6

第二,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有两个特征:一是在纵向上上下衔接,要包括中职、高职以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在横向上相互贯通,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贯通,以及正规、正式的职业教育与非正规、非正式的职业教育之间的贯通。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要建立起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资格认证框架,标准统一,互相衔接。这关系到整个职教体系的构建,是基础性的工作。因为资格框架里既包括学术性的资格,也包括职业性的资格。如果要做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就必须把学术性资格和职业性资格贯通起来并相互衔接。现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正在完善其资格认证框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怎么建立起沟通的机制,怎么建立起衔接的机制,资格认证框架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是建立对非正规、非正式职业教育的认可机制。现在认可的基本上是正规教育,如果要建立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话,就必须对非正规、非正式的职业教育给予认可。在学校以外的场所进行,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叫做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虽也是在学校以外的场所进行,但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这种认可包括对学习者以往学习经历、以往学习成果的认可。这方面丹麦、瑞典都做得很不错。

三是要建立起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什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交流,其本质就在于此。如果这种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能够建立的话,那么职教体系的建设就水到渠成。终身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不仅是教育,还涉及其他的部门,其他部门要真正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假如我们离开外部世界,一味地在教育内部思考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的话,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职业教育必须要思考教育外部世界的问题,理顺教育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真正展开合作。

观点链接

张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解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词组中,两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现代”和“体系”。现代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体系该怎样界定和厘清?都是需要加以澄明的。

现代的概念应当是一个与古代对应的代际划分概念。它体现了对现时展状况的历史集成以及这种集成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当今社会语境下,职业教育发展、转型、选择及国际互动的现代化过程。具体来说,现代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化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标识。它使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而成为趋向普适和面向人人的现实过程。可以说,没有现代性,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大众性。第二,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趋近职业教育本质的过程。职业教育由所谓的“奇技巧”,到手工作坊年代师徒相授的“学徒制”过渡,再到现代工业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的重视和盛行,体现了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重视和日益加深。它反映了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将工作经验作为教育与学习的策略,将工作场所学习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已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龚春蕾,2011)。第三,现代性应当张扬主体性自由,关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性绝不是单纯的工具理性的膨胀,把人降格为技术世界中的齿轮。“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这样才能避免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因矫枉过正、来回折腾而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现代”概念的边界是什么?我们认为:现代是一个框架,现代是一个过程,现代是一种转型。作为框架,它承载着更多文明的要素、先进的成分、正确的理念,能够代表职业教育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过程,它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既承接传统的厚重滋养,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未来,发挥着时代连线、发展过渡、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转型,现代又不单纯是“现在”、“过去”的时间概念,它是非线性的。它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是对发展的一种创新,是对观念的一种创造性的转换,是一种颠覆式的转型和替代,而不是对过去或异域的东西的简单承袭和移植。

如果说“现代”这一概念赋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本质的规定,那么,“体系”就是指结构性内涵。体系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体系的特点在于它的结构的整体性、功能的优化性和内在的和谐性。任何体系必定是由不同的事物或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整体,如果体系不能构成整体,就说明该事物是不成体系的,体系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功能优化性讲的是体系的要素加合而产生的作用和新质。例如苇篾编制而构成席子,砌块组合而形成建筑。这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体系的结构如果不能产生1+1>2的功能优化效果,就不是优化的或合理的体系,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体系既然是一种结构化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其内在的和谐性。如果构成体系的要素是混乱冲突、矛盾互斗的,就必然是一种失败的体系、内耗的系统。

庄西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含义

1.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别的体系,也不是别的教育类型的体系。这就使它和别的体系、别的教育体系区别开来。

2.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若干相关的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群体。比如说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就是由宪法、法律(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行政法等)和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三个层次239部法律构成的一个体系。

照此说来,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是由一些机构(相关内容)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3.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的,以此区别于“现在”的和“过去”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里,“现代”并非“先进”的意思,它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并无价值偏好,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不一定就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有相对固定意思的,绝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东西,它不应该包罗万象,也就是说它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边界和相对固定的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小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内容体系、服务体系、评价体系。最核心的是组织和制度体系。

组织体系: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组成体系。

制度体系:由各类协调、约束、保障体系运转的规章组成的体系。

内容体系:专业、教学、课程、实习、训练等。

服务体系:人、财、物、场地等。

评价认证体系:评价体系本身的标准体系。

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纵向上的层次性、横向上的多样性、运转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合理性、评价上的外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