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
我国存在的社会道德、社会意识,都是有迹可循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包括当代我们一直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体现着华夏民族热烈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品质。从其本质与内涵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则思想,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践范式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如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出具体的结果。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指导中,一直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例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从中我们也可以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这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有着延续的赞叹和敬仰,在敬仰的基础之上,以传统美德为践行标准,一一去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属于当代的东西,但从其本质和内涵上来看,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升华与创新。它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吸取,也不盲目地继承封建社会中的腐朽产物,它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科学的态度,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教育良好结合。所以,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他们获得的是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部分。它培育和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结论:中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汇贯通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沉淀,愈久弥香。要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梳理文化本身,掌握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确什么方面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滋养内容。无论是何种文化,其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主体需求而产生和创造的,满足不同的主体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所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衡量,从中进一步挖掘涵养的能效。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做法
1.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可以有效地提升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践行。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一定的历史阶段反应的是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当时历史的现状意识材料。当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的正式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后,呈现出的伴随性的社会意识状态。它既可以有历史线索,同时也是当代优秀文化、精神的产物,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传统中华文化,不仅是为了服务于世界,解释世界,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要以自信的目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甚是,从中挖掘具有当代的价值的东西,找到现实价值,用它来滋养和运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文明是改造人类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综合。从狭义上来说,文明是精神文明,主要指思想上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文明指的是狭义中的文明。这种文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拥有则可以有良好的秩序。对于个人来说,这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良好习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都有待提升。校园中不乏出现插队、不说敬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包含民族精神的礼仪之地,中华文明的利益享誉海外。《周易》有云,“内文明而外柔顺”,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提升道德水平与行为操守。我们国家,讲究的是知耻、明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从文明、礼仪入手。不能让当下的大学生丧失基本的羞耻感,从而渐渐失去做人、做事的底线。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礼仪风范、改善其不文明的举止,不断提升其思想觉悟。
3.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价值观的教育属于思想范畴,重要的是教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思想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有着内容空乏、形式单一的问题。教育本身讲究实践,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容易与实践脱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深入人心,借助有效的工作手段来创新形式、丰富手段,不断提升果效。
所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不断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果效。但是,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积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相关工作的设计和规划上,要明确组织分工,提升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不断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来讲解,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陆肖乐,颜筱红.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学理论,2014,29:7-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底蕴分析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灵魂,可以引领社会的发展,凝聚社会之间的共识,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轨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因此,在倡导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汲取营养,提高影响力与创造力。
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上的振兴,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实现这样价值目标的重要力量源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仅提供了思想以及文化上的资源,同时也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所共同坚守的理性信念。对于民族与国家来说,只有达成了相应的认识才能形成有效的合理,从而实现万众一心,促进我国的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就要将56个民族集中在一起,这样才能演变成为我国的民族精神,共同坚守理想与信念。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以及理想信念可以促进我国实现持续的发展,就今天来说,依然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一)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之间的团结
对于国家的统一与民族之间的团结来说,是保证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富强的基础,而中华传统文化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就我国民族来说,分裂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国家的分裂是短暂的,民族上的团结与统一则是长期的。在我国古代出现了如同汉代、唐朝以及明清等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帝国,在全球的许多地方中还是相对较少的[1]。从实际上来说,世界上的各个地区中,大部分的时间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但是都不能不把原因归结到文化上。在文化上的影响下,可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在孔子所著的《春秋》中,维护周天子的巩固地位,反对混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孟子则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定于一”。尤其是对于“独尊儒术”来说,对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促进国家大一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样也就使得儒家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了我国文化中的主体。孔子的这一思想刚好满足了当时的国情以及民意,所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尤其是得到了少数民族政权上的认同。中华民族也正是保持了长久的统一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同,人们也自觉的借助这种思想来抵制分裂,从而维护好了整个社会的发展[2]。
(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是在特殊的地理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发展起来的,其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通过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与磨合,达到了系统化与规范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蕴含着这一情感与智慧,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发展,根植与中华儿女的思想与意识等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所以也就使得其具备了极强的民族性。也正是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下,使得我国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上的领先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华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是其他民族文化所不能比拟的。中华民族也正是借助这一优势奠定了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就现代来说,中华文化再次彰显了它的优势,并促使了广大中华儿女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3]。
二、为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经历了百年耻辱后,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励志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以及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最高利益所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没有促进工业革命的首先发展,但是却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可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实现现代化[4]。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挑战的影响下,其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就今天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的真理,尤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来说,其中所包含的现代元素不仅可以适应好现代文明,同时还可以反思好西方价值观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汇总所存在着的弊端,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传统文化可以满足现代化的挑战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在西方所主导的现代化中,主要是从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可以看做是外来的全新事物。面对社会的不断转型,一些传统社会开始陷入到了长期的混战中,因此,在面对这种挑战的影响下,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彰显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促进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海外华人在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甚至还主导了当地的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以促进社会变革的现代化因素[5]。
(二)可以为反思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
在进行西方现代化反思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东方,并发现了中华文化在反思西方现代化的弊病中有价值的东西。且对于西方所主导的现代化来说,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给世界的发展产生出了相应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华文化来说,这种价值观恰恰可以转变成为对现代化危机进行反思的重要思想。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中,包含了众多的和谐因素,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就要求人们之间要与相互尊重。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普遍比较热爱和平,其中所蕴含着大量的和谐因素,所以也就可以有效的构建出一个和谐的世界[6]。
三、为人们提供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其中有许多的标准就是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基因,并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中,深入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理论体系是源远流长的,通过对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样也就可以有效地评判好人们行为的非曲直,及时纠正好不良的行为,实现稳定与持久的发展。
(一)规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中,注重血缘与亲情上的关系,因此,也就比较注重祖先与子嗣方面,通过对已逝的亲人进行追忆与几年,可以实现亲族上的联络,增强血缘上与文化上的认同。其次,在中华文化中还要求要做到以礼待人,尊重好他人,遵守礼仪。对于这些规范来说,可以实现协调人际关系的目标[7]。
(二)形成良好的统治秩序
想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要具备忠君与以德治国的思想,同时还要具备反对杀戮的思想。在孔子的理念之中,一直认为要实现“为政以德”,也就是说,要坚持运用好道德的力量来提高人们的信服程度,只有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就“仁”这一思想来说,其实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要求人要具备“仁爱”之心,统治者则要具备“仁政”[8]。
四、传统文化与理论上的结合
想要培养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以为指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且对于文化的自我更新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逐渐演变成为了自己的体系。尤其是在近代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自我更新的历程不断被打破,为了满足时展的需求,就要及时吸进先进的文化与思想,以此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9]。一般来说,内因直接决定着外因,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成分决定了可以快速吸收什么东西。因此,在文化的更新中,原有的部分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传入到中国后,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接受,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就。正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理论之间具有了想通性,所以也就使得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了指导的位置,在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后,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0]。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从中华传统文化出发的,并且不断的吸取营养,这是由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凝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经受住时间与实践的考验,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就要不断吸取其中的精华,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杨雨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142-142
[2] 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11-15
[3] 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亲密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5
[4] 祁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5,(07):189-190
[5] 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03):4-6
[6] 刁生虎.王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28):88-93
[7] 刘晓欣.高翔.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关系研究的综述[J].中国民族博览,2015,(18):13-14
[8] 闫坤.段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118-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0-0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1]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包含了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要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一种思想,要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来到中国后,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从而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理论和实践有着推动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阐述,使其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中国特色”做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得主导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而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式下,文化多样化发展,为谋划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就需要建立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等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群众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古圣贤的思想充分融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文化基因。[2]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倡导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与中国友好的各个国家。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行业传承等方式在进行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年轻人对古老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一些传承无法得以延续;民间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一些传承消失;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走样、变形。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完善民间传承方式,保护民间传承,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3]
2.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还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涉及不多,应该充分发挥好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学校在传承中的阵地作用,针对不同教育层面,选择不同的传承内容和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场馆传承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主要阵地,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群众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较为普遍,各文化场馆也逐步增加服务范围,开展各类的读者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读者服务,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然而,文化场馆目前在国内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建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文化类、艺术类、自然类、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类型的公共文化场馆,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增加设施设备投入,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场馆建设之中,提高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精神实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完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康华,朱林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2013(1).
[2]熊正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求是网,2014.10.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相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人和自然的相处这四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从这四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影响国民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文化形态虽然多样化,但是阐述的主要内容具有一致性,即应该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正是现代建设和谐社会对国人应当具备素质的要求。中华文化真正的核心则是如何做人,即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2 国民素质现状
2.1 对国家和社会缺少责任感 国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始终不强,通常情况下,国人只会关心自己的亲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不闻不问。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做事。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应当为国家和社会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国家和社会只有索取,没有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国民素质面临的严重问题。
2.2 国民缺乏精神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相对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方面竞争都很剧烈,由于国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下,不免产生精神虚脱,心理焦躁的问题,这就给国民带来精神压力。其次,国民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也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发展,当前国民大多具有自我观念,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将他人和社会利益抛置一旁。最后,没有积极的精神层面引导。文化具有双面性,它可以从正反两面影响人的行为,由于国民精神文化的匮乏,导致在精神层面并没有精神文化进行积极引导,普遍缺乏精神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自然相处缺乏协调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国民并没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民在从自然之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时,并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民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主要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人生价值观理念进行。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做人做事原则和精神文化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1 弘扬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为人的优秀理念,强调人格在 提高人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历来肯定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价值,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国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严于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闯红灯现象就会大量下降,也不会出现当下社会热议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是提升国人品格的良药,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人的品格。
3.2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国人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的关怀和义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人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下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与国家的优秀理念,对于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加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着国家形象,做到严于律己,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3.3 弘扬和谐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优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与自然发展相违背的现象,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当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也是现代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低碳型经济与国人素质息息相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帮助国人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的行为对自然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过度浪费资源危害环境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合理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国民的行为,可以使国民在生活中做到礼让为先、平等有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素质,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丰厚精神遗产。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实,2013(9).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3]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4).
[4]许青春.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4(4).
[5]杨绍霞.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看国民素质的提高[J].北方经贸,2012(8).
课题项目:
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GJ008,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扩大现代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
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 文化礼堂 传统文化 青少年 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冲击。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西方文化包裹着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进入社会,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青少年又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某些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青少年对西方的文化认同加强,相应的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就会减弱,容易导致崇洋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迷;对大众流行文化的依赖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使他们沉迷平面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低俗高雅价值体系间的摇摆,则致使他们在原则性和基本道义上的缺失。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冲击,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保护不当已经逐渐流失,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较为严峻的问题。而如何传承文脉,传播文明,尤其是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大难点。由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不重视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青少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与迫切的。
2013年,浙江省在省“两会”上,将建设1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列入十件实事之一。而“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文脉传承、文化传播。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文化礼堂”建设的新浪潮,现在全省已经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5家,计划3至5年内实现中心村覆盖。“文化礼堂”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全面凸显了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充分挖掘展示了村庄的历史传说、先贤故事、红色传统、善行义举,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每一物品、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无不彰显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起到的激励作用和效仿效应要比其他方式更为真实明显,更易于学习和效仿,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更加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文化礼堂”正逐步成为对村民群众具有较强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常态下的“文化礼堂” 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支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礼堂”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作为基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家园,其所挖掘展示的诚信、善良、孝道、感恩、勤劳等正能量的品质是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先进旗帜。在现代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侵蚀青少年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都在商业化的洪流中逐渐被淡化。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被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认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实现“中国梦”急需的精神文化力量。而“文化礼堂”就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视和再现来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是无数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礼堂”积极挖掘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力,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主导力量。在当今我国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不足的情况下,“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家规家训、民风民俗还是草根艺术、特色传统,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文化礼堂”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提升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礼堂”的建设若能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完善“文化礼堂”的建设,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与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1] 沈轩.传承文脉 传播文明―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3.
[2] 金美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J].传承,2015,(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6
经典要和现代结合来解读
今日教育:我们留意到,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而且在“中华传统文化”前面特别加上了“优秀”二字,您怎么看?
鲜于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化、时代的发展,其中有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也有不适合的。之所以特别加上了“优秀”二字,就是要求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今日教育:怎样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呢?
鲜于煌:几年前山东省教育厅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时引起社会热议,这说明大家对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有时也不知如何甄别。我的建议是:首先选择经典,经典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筛选而留存下来,全社会人民的认可度自然要高些;其次,经典也要和现代相结合来解读,这就引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如何“古为今用”其实考验的是每一位师者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视野。
我认为,提出的“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段话值得好好学习、好好琢磨。这其实就为我们“怎么用”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把衡量的尺子。
今日教育:强调,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您怎么理解?
鲜于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华优秀文化之根,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理所当然要追根溯源。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层次,我们都能找到中华优秀的文化渊源。
比如,孔子推行仁者爱人,以“仁爱”治国安邦。孟子宣扬民本思想。这些儒家思想无疑也是今天建设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石。又如《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今天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一致的。在谈到国家治理时,引用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古代的主张。还有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说明人格的修养首当其冲的素质就是“爱国”“爱民”以及“爱人”等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无比宏大广阔的时代精神。
“十心”教育,诠释人生之美
今日教育:您曾在电视台做过《国学经典与美好人生》的讲座,好评如潮。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塑造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有什么关系呢?
鲜于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文化中走来。国学经典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的重要平台。我从国学经典中通俗地概括出“十心”教育,即要有爱心、孝心、善心、德心、忠心、学心、苦心、财心(正确的财富之心)、法心(敬畏法律之心)、美心,希望青少年以此加强自我修炼。这“十心”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已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对“十心”教育,我择其中几“心”,阐述如下:比如,繁体字的“爱”字中有一个心 ,爱心,即是仁者爱人,是用心的爱。《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传递了如“学而时习之”等对今天仍具价值的学习言论。“学心”,即拥有这样的心性。“苦心”就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类似于现在流行的逆商。“财心”是什么呢?是杜甫所说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是《增广贤文》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法心”,就是有信法、守法、敬法,是韩非子所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最后说说“美心”,即孔子所说的“尽美矣,又尽善也”。今年是羊年,何为美?羊大为美,充实之为美。我想告诉青少年,内心的省察、充实,精神的追求才是持久之美。以上述“十心”要求自我,约束行为,虽不能十全十美,也能向着美好人生大踏步地前进。
快餐式阅读出不来伟大思想
今日教育:面对互联网文化、快餐式阅读的冲击,传统文化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鲜于煌:互联网是一种手段,它产生于现代,但并非和传统文化有什么本质的对立。充分用好这种手段,可以激发儿童青少年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快餐式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它也可以适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我始终有一种观点:任何学习如果只是浏览,不深入探究,是出不来伟大思想的。正如作家王蒙的观点:浏览不是阅读,触摸不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