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化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的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的文化常识

古代的文化常识范文1

 

一、六合与干支 

 

例:“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适合,就叫“六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那么,何为干支呢? 

干支,又叫天干地支。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由来已久。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配合,天干地支全配到位,共60组,叫“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排列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国的农历就是用上述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纪年,以至无穷。有人把公元前2696年定为第一个甲子年,依此,公元4年的干支正好是农历甲子年。如1966年是丙午年,2003年是癸未年,2004年是甲申年,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推算任意一年的干支可用公式: 

(所求年数-3)/60=商……余数(余数就是年干支在六十甲子中的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例如,求1983年的农历干支纪年:(1983—3)/60=33……0,则0+60=60(干支序数),第六十是癸亥,则1983年就是农历癸亥年。若求2003年则(2003—3)/60=33……20,六十甲子顺序表第二十是癸未,则2003年就是癸未年。 

干支纪月、干支纪日较复杂,且用得不普遍,此就不赘述。 

迁移练习:算一算曾爆发中日海战的1894年、的1898年的干支纪年是哪一年。 

 

二、鸡鸣和时辰 

 

例:“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 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例句中的“鸡鸣”“黄昏”“人定”是古人计时的时段名称。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或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又以十二地支与之相配。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详细对照见。表一: 

襁褓:婴儿。襁褓本是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齿龀:7~8岁换牙期的儿童。《列子-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总角:幼年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井}台然自乐。”儿童头发绑起来下垂着,故称“垂髫”(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色转黄,故以黄发指老人)。《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 

而立:30岁。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40岁。源于《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50岁。源于《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耆(qi):60岁。花甲源于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耆源于《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 

古稀:70岁。源于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岁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迁移练习:想想以下例句带点的词现在指什么时候。袁枚《祭妹文》:“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毛遂自荐》:“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三、结发与年龄称谓 

 

例:“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这个年龄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结发”在句中指的就是一个年龄段的称谓。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如下: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子15岁。“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孩大了,用簪子把盘好的头发别住,并行笄礼以示成年。犹男人的加冠。 

冠、加冠、弱冠: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结起头发,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叫“加冠”。又因20岁刚成年,故又称“弱冠”。男子加冠、女子及笄都要把头发结起来,所以“结发同枕席”中的“结发”就指这一阶段的男女。《论语·先进·子路、曾 

耄耋:80、90岁。 

古代的文化常识范文2

一、趣味汉字教学与字音、字形教学相结合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依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目标。可是,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大都是单一的“讲解”“抄写”“听写”模式,十分枯燥,大量的重复工作,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因此,此时汉字的趣味教学就能起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汉字的趣味教学,通过有趣的汉字故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一撇一捺写成的汉字丰富、立体、鲜活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记忆,自然能够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写字的兴趣。

(一)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形声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故事:一个财主少爷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木桥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戏弄,吟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结果,少女也是读过书的,对这样的财主少爷十分厌恶,不客气地说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财主少爷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小故事中少爷和少女的打油诗通俗易懂,涉及了“桥”“娇”“粮”“娘”四个形声字,通过偏旁的拆分与组合,把形声字的基本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出来。对联对得妙,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辨别能力,让形声字的教学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会意字、象形字与形声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现代的简化字与造字时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经简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这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学生对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怎么能够宁静呢?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表现出“心”上下不宁的感觉,通过这样有趣地讲解、展示,学生就会很直观地记忆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汉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趣味讲解,比如“炎”“炙”“逐”“盥”“轰”等,都可以借助汉字自身的构字法,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或者模拟,编故事做动图,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趣味汉字教学与文学常识积累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文学常识教学往往与汉字识记教学一样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时不理解、没兴趣,常常弄得张冠李戴,唐朝的诗人变成汉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集变成了清代的著作,对于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手法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汉字故事,抓住文学常识中与汉字有关的趣味“点”来进行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比如,作家老舍的笔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庆春,字是“舍予”,很明显,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开来而成,而他的笔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个“老”字。这样的拆分与组合,正是汉字的构字、构词的魅力所在。以这种方法来取笔名的还有很多,比如杨木易、李木子等。在讲解作家名人的字号时,多关注这样的“点”,自然会让学生背诵时形成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联想到字号,记忆起来更为轻松。

(二)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杂文集》,这个文集名中的“且介”两个字,就是从“租借”两个字中拆分转化而来,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时所处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来,对于这个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对作品集的记忆也更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汉字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部分语文知识。因为古代的文化常识往往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用“巧劲”,让学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中理解。比如,关于古代“阴阳”之说,有文章说“阳,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对于这样的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解字义,并引申说明其文化内涵,一边画图说明,让学生结合汉字的“趣”来理解、积累这个文学常识。

三、趣味汉字教学与汉字魅力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识字与写字”这一方面提出了分阶段不同目标,而且在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等。因而汉字魅力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努力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趣味汉字教学展现汉字魅力是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感。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汉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山”字,虽然只有3画,结构也很简单,但在书法家的笔下却似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粗重有力的笔画,绘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这也正是汉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万物之状,展万物之灵秀的浓厚艺术力量。

(二)趣味汉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写毛笔字的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书法已经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因而在教学中多多激发学生学习并练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意识和书写习惯很有必要。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各种字体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各种古代名家的不同字帖也能形象呈现,而且辅以书法家的奇闻轶事,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书法练书法的兴趣。

(三)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一个极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字一个符号,更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基因,里面有形象,有故事,还有古人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对联就很能体现汉字的组合巧妙之处,有谐音,一语双关等。明代著名的解缙就曾与一个权臣对了一副巧妙的对联,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在林中嬉戏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而解缙则回说:“匹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锯”与“句”谐音,“踢”和“题”也是一语双关,一个故意打击刁难,一个针锋相对有力回击。这样的汉字教学和汉字故事怎能不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汉字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的文化常识范文3

传统医学中包涵了丰富的天文、地纪、气象知识,在强调人与自然统一的同时,又重视情志(心理)、社会活动对机体的正、负双方面的影响。作为中医院校入门课程之一的《医古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师在讲解字、词、句的同时也应为学生简单地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日后阅读和学习医学古籍奠定基础。

如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运行规律,形成我们现在所知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方法。传统的记时方法提醒我们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或者说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古人记时方法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活动规律。年龄称谓则反映出古人对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认知,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的主要社会活动规律。而这些知识又与医学内容相交叉。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在医古文中对传统医学也是有相当的影响的,如《本草纲目•薯蓣》中记载:“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避讳制度虽然有它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文献研究中,避讳往往也是帮助了解确定文献的时代等的依据之一。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变化也是比较大的,了解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古籍时正确理解古代医家所创方剂的真实用量情况。如秦汉时期,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g左右,唐宋时期则相当于40克左右,而不是现代的一两等于30g,若不知道其中的差别而误照搬原方,就可能会造成临床上的错误。另外中医文献中会出现大量中医特有的计量单位,如“方寸匕”、“钱匕”、“刀圭”、“盅”、“盏”等,仔细揣摩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领会古人用药的精髓。

《医古文》选文中不乏大量的典故。恰当地引用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避免平铺直叙,所以为古人所常用。如《类经•序》所载之“他山之石”、“断流之水”、“壁影荧光”、“竹头木屑”等。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详细地为学生介绍这些典故的出处、含义、引申义等,以便学生能准确理解。

教学育人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学生指引门径。有了正确的开端,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日后阅读古籍时的壁垒,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其知识层面。

2《医古文》中彰显的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同道家、佛家思想,并由此而衍生出相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传统的道德观在《医古文》选文中无处不在。因为在许多大医的眼中,医德是首位的,有才无德是成不了大医的。无论是朱震亨穷昼夜习《局方》,还是孙思邈要求用心精微的人定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种表现。而孙思邈在讲述医者的道德标准时,融合了佛家慈悲、万物平等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回归到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朱丹溪等儒医虽置身于医学,其初衷也是因医学能“推及物之仁”来实现其“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追求。更将“格物致知”、“内省、慎独、践履”等作为道德实践的要义。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脱离作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而单独存在。因此,将传统文化道德中正向的能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促成其优秀品德的形成,是比宣讲更有效的手段。

医患关系自古就很敏感,所以有“六不治”的提出,有华佗的不幸遭遇,更有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中强调“随俗为便”的现实性意义,提示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强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利用在学期间依然有较高的可塑性的优势,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格。

3结论

古代的文化常识范文4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以上两段表述文字分别从“文”与“言”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在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要求。

审视当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是传统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逐一作“内容分析”。

二是“言““文”割裂,顾此失彼。一种是重“言”轻“文”,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把文言文仅仅教成了古汉语;另一种重“文”轻“言”,脱离双基,抛开文本,大搞文学层面的探讨或者文化层面的演绎。

三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功能极端功利化,仅仅将文言文课文当做考试训练材料进行训练,丧失了古文阅读教学魅力,学习内容干瘪,学生得不到人文滋养。

以上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言”“文”剥离,“实”而不“活”。

追求“文”与“言”“和谐、相生、交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但如何让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笔者探求以“文”带“言”,以“活”促“实”的教学策略。

以“文”带“言”

文,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容、文学艺术、文章章法等成分;言,指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语言形式。

(一)以古文化常识带动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学习文言文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名人的字号、常见的官职、礼仪、习俗、制度、帝王的纪年、重要的文化典籍,等等。让学生整理并牢记体现古代文化常识的一批比较稳定的常用词汇,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另外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相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带动学生文言文内容理解。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我相机介绍了古代官职尊卑与座次礼仪常识。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西—北—南—东(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我请学生排出《鸿门宴》中宾主座次表。在这个设计中,我巧妙地落实了古今异义词理解:“东向”即“朝东面向”,指的方位为坐落在西边;“西向”,即为向西,坐落在东;“南向”,即为向南,坐落在北边;“北向”,即为向北,坐落在南。那么鸿门宴中宾主座次由尊位到卑位顺序排序为:项羽、项伯(东向)—亚父(南向)—沛公(北向)—张良(西向)。

紧接着,由这个座次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一眼发现了:刘邦为客人,刘邦比项羽年长,项羽为主人,且比刘邦年轻很多,而这个座次既不符合宾主礼仪,也不符合长幼礼仪,说明了项羽根本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只是将他当作一个真心来检讨的罪人,自尊自大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这个案例,用古代文化常识带出了文言文古今词汇的理解,同时又帮助学生窥探了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以古代文体知识带动文言文学习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如《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文体时,要抓住由表及里的关系,找到事与理的契合点。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了这一些文体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陈情表》一文就可以依据“动之以情”这个线索来学习了。这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以哪些“情”来动人的?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梳理了作者的几层感情: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深深体会到此文为作者真情流露,表达得委婉畅达。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或者诗集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吟咏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著名的《兰亭集序》。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游褒禅山记”,就是“记游褒禅山”,即记述游褒禅山的行踪以及感想。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相当于今天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除了典型游记外,有一些古代的记,是相当于现在的写景散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一类作品文学性较强,往往写景状物抒情,别有情致。阅读这一类文体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和精神风貌。多数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类文体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分清楚哪一些是顺叙,哪一些是插叙或者补叙,理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生平,概括人物主要品质特征。这一类文章很多词汇是频繁出现的,例如古代人物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的常见词汇,可以集中整理记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指导学生掌握常见古代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带着文体意识,类化阅读规律,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以文意(语境)带动对语言的品味理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看注解,直接查工具书,而是通过语境,让学生揣摩推断文言文词义句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的开头叙述文字为“季氏将伐颛臾”,而冉有、季路向老师孔子汇报时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有事”代替“伐”,为什么要换一种说法?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下文的叙述,揣摩其心理、神态和语气,学生一边读,一边悟,一边交流,体会到:冉有、季路这样说,一是表明了有征求老师意见的意愿,也表现了他们顾及到了师徒名分,所以是小心翼翼地说。二是冉有、季路知道季氏“伐”颛臾名不正言不顺,自己作为家臣参与其中,感到做贼心虚,将“伐”换成中性词“有事”,有点掖掖藏藏、蒙混过关的意思,想模糊问题的性质。

孔子第一次批评的话“何以伐为?”是什么意思?首先让学生梳理孔子第一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颛臾是天子封主,不能伐;颛臾已是邦域之国,不当伐;二是颛臾是社稷之臣(属国),季氏也是社稷之臣,季氏无权伐;三是季氏有此糊涂想法,是错的;而自己学生作为其家臣,错在未尽辅助之责。因此,第一段中,孔子应是侃侃而谈中略带愤怒,“何以伐为?”一问,有愤怒,有指责,有义正词严,可以翻译为“还要讨伐个什么呢?”。随机让学生总结“何以……为”这个固定句式翻译模式为反问句:“还要……干什么呢?”。

(四)以文学艺术形象、手法分析带动语言领悟

古代优秀作品许多叙事写人的散文,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段刻画形象,描述场景,阅读教学这一类作品,不妨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悟赏析文言文。

例如《庖丁解牛》开头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作者抓住庖丁解牛的动作、声音,刻画了一个精彩纷呈、和谐优美的舞蹈场面:杀牛的场景应是很血腥的,牛的哀号之声,挣扎之状,血流成河之景在所难免,可本篇的作者,为何避开那些惨景,而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取而代之呢?原来作者开篇是为了体现庖丁技艺高超,出神入化。这里运用了文学艺术渲染的艺术手法,采用了场景描写的角度,为下文张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运用文学的手法刻画了曾皙这个人物形象。

在回答孔子问话之前,曾皙在鼓瑟,当孔子向他提问时,他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舍作”表现曾皙回答师长问话的恭敬态度,见其温文有礼之态。这一点远在其他三人之上,其他三人都只是将以礼治国挂在嘴上,自己本身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曾皙却身体力行。同时,这一句也体现曾皙做事很从容,不像子路那样鲁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是曾皙对孔子问题的回答。这描绘出一幅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体现了曾皙一种高洁的品质。

从表面上来看,曾皙的回答无疑带有消极的思想,不像前面三位,希望从政来帮助国家兴旺,让人民得以富足。但换个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却是孔子主张的治国思想——礼乐治国。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礼之人,他想通过他的形象来教化其他人知晓礼乐。这也正好符合孔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思想。全文通过描写曾皙的动作与言语,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俗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然空灵的内心世界。

(五)以古文字学的知识理解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

《庖丁解牛》一文开头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写得有色有色,可是学生怎么也难以理解一个宰牛的血腥场面怎么被描写成了一个艺术的盛会场面。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奏刀霍然”的“奏”字做文章,我在黑板上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书写出来:原先这个”奏”字从造字的结构形式看,是一个人头上戴着头饰,背后插着尾饰,两手在舞蹈。我一边比划,一边讲解:“奏”原先就是指祭祀活动时人们合着节奏,与众人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正因为这样,今天很多词语中都保留了这个意义。例如小提琴演奏,钢琴独奏,笛子吹奏等等。在激活学生对这个“奏”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且设疑:课文底下注解简单的将这个“奏刀”解释为“进刀”,如果让你换个更贴切的词语,那用什么为好呢?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认为用”挥刀”比较符合当时的情景。

文言文中大量的实词,都可以寻根究源,从甲骨文中找到这个实词的渊源,运用古文字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可以加深印象,激活文言文课堂,增加学生学习趣味。

以“活”促“实”

“实”,从字面意义看,是与”虚”“空”相对的,一方面是指实在的而非虚幻不现实的内容,对应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言”,另一方面指务实的教学作风与踏实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落到实处的教学效果。就内容而言,文言文的“实”具有知识的稳定性、科学性、体系性,就方法而言,文言文的“实”,相对注重求同性、规范性、实用性,具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为:在文言文“言”上,字词句落实,不玩花拳绣腿,不走形式主义,不是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在文言文“文”上,忠实文本,落实文本思想内容;在方法指导上,切合学生实际;在效果上,切实收到实效。

“活”,字面上与”死”相对,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指的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文言文以静态的文字记录的却是鲜活的人物事件,虽然时代已经远久,但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激活的,这个对应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与实相对应,文言文教学的活具有求异性、个别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实”,强制性落实重点,落实规律,落实方法,可以收到实效,但是难免让学生感到厌倦。但是只“实”不“活”,学生不乐意,学得枯燥乏味;采取以“活”促“实”的策略,既能适应考情,取得实效,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养成古文阅读的素养。

(一)活读,运用朗读法,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身份,再现历史人物音容笑貌

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我让学生变换读法朗读“老妇必唾其面”一句,经过比较朗读辨别,学生一致体味到,在“老妇”后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在她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甚至是有缺点的女性形象步下神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二)活导,让学生将文言文阅读材料转换为剧本,或者将描述性文字导演设计成画面,还原想象古代历史场景、人物

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诀别”这个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摄像技术拍摄画面,合理选择长镜头、近镜头特写、群众演员安排、服装、道具、音响设计,将文字立体化。

(三)活演,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还原人物风貌,再现历史场景

例如,让学生表演樊哙闯帐的场面、再现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义护主的将士形象,表演荆轲夜访樊於期将军樊於期义献首级的场景,揣摩荆轲的有备而来激将语气,樊将军的忠厚拙于言辞而侠肝义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引导学生揣摩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动之以情的劝说艺术,要求学生事先设计人物表情与动作,然后派出学生代表现场表演。当读到“晋,何厌之有”这一句,学生以手狠拍桌子,将一个义愤填膺的烛之武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全班学生也被感染。

(四)活串,以现代流行用语、通俗用语翻译古汉语语,穿越古今

例如,将李白《蜀道难》开篇的叹词“噫吁戏”现代化翻译为“哇塞!”。

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最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老妇必唾其面”一句中的“老妇”一词,有人说“我这个老太婆”,有人翻译为“老娘我”,经过比较,大家认为,“老娘我”这一自称更能够表现出:赵太后因为溺爱小儿子,极端反感让小儿子做人质的建议,于是不顾太后尊贵身份在群臣面前耍威风,斗狠撒泼以势压人的形象。

(五)活问,教师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落实课文内容理解

例如:荆轲于秦廷刺秦王不中,临终之前箕踞笑骂的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真是假?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学生根据文本中荆轲赴秦前有所待,以及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庭二人的分工安排,分析出荆轲实际剑术不高,最后的话只是个托词。也有学生依据开篇交代的战争形势,联系燕国当时的困境,以及历史上挟持而盟约的事实,认为荆轲旨在活捉秦王以挟持他停止进攻燕国,不在结果其性命,因而有所顾虑导致刺秦王不中。争论中,学生瞻顾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发展了探究思维。

(六)活评,以审视的眼光,辩证看待历史,借鉴历史,品评历史人物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要求学生做一道论述题: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课文内容?

有学生道:“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居然也成了两个大国勾结起来攻打一个小国的理由,这不是太霸权主义了吗?

有学生称赞烛之武是一位有情感有血性的爱国老人:他也发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但他更深明大义,愿意临危受命。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可信,也很值得学习。

有学生认为烛之武的说辞技巧而折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故意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的好意,以便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商业促销活动往往也重现着烛之武的这些言辞技巧。

有的学生还质疑郑伯和秦伯,认为郑伯的急而用人以及所谓的主动担责,疑似一种缺乏诚意的实用主义;秦伯的撤兵留将,则是心怀叵测,项庄舞剑。

古代的文化常识范文5

【关键词】鸿门宴;姓氏称谓;职官文化;考辩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不仅反映了楚汉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其中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这是对我国古代丰富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写照,本文对其中姓氏、称谓和职官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进行赏析。

一、姓氏字号文化内涵

在先秦时期,人物的姓氏和名字具有不同的概念,其所蕴含的功能和意义都截然不同,姓代表着一种族号,氏代表着姓的分支,鸿门宴中的人物很多,其中的姓氏字号也非常丰富,作者司马迁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例如楚霸王项羽的“项”其实是氏,因为项羽的祖先项燕等在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楚王将项这个地方封给了他们,所以项氏祖先就把项当做自己的姓氏,战国之后,人们对传统的宗法制度进行了改正,姓氏开始融为一体,在汉朝时期人们便难以对其进行区分了。根据《广韵》记载,楚国贵族燕被封在项地,被齐国灭亡之后,他们就以国为姓,燕本是楚国的贵族,芈姓,所以项氏出于芈。不仅如此,古人的姓还可以随意更改,例如项伯在鸿门宴中为刘邦立了功劳,所以刘邦称帝后改其姓为刘,除了姓氏之外,古人还对自己的字号非常重视,名字具有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区分的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古人为自己命名都带有一种质朴的风格,而且名字也带有一定的寓意,体现了一种审美取向,如《鸿门宴》中涉及到的人物:范增、良、陈平、曹无伤、靳强,名字的含义主要是对于民众幸福的企盼,例如夏侯婴、秦君子婴等,对“婴”的使用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珍惜爱护之情。如项庄、纪信就表达了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因为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影响,这时候的取字大多属于单字,有些取双字的例如子婴其实也是单名,“子”在当时是一种附加的成分,并没有实际意义。其实在秦汉时期,我国家出现了避讳,对神明和君王的字号都要避讳,认为二名非礼,除了名之外还有字,古代男子在到了加冠的时候会被取字,例如项羽,羽不是名而是字,籍才是项羽的名,字是古代男子成年之后在社会交际中所用的正式名字,只有长辈才有权利称名,而同辈之间只能称字,如果随意称对方的名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如果到了五十岁并且地位尊贵的话,可以称呼为“伯、仲”,因为这种习俗,项伯作为项羽最小的叔叔,却被缠字“伯”。

二、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称谓语在当时是一种因为身份、职业、社会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名称,其主要是滋生在复杂的文化观念中,在《鸿门宴》中,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对方的称呼,来表现两人的社会地位和关系亲疏等,体现了先秦的礼仪文化,在《鸿门宴》中称谓语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普通社会称谓、职务性称谓和亲属称谓。而普通称谓又可以更具情感程度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褒义主要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张良在当面时称刘邦为大王,在背后就称其为沛公,王和公是古人对尊者的敬称。例如刘邦与张良交谈时,称张良为君,君在战国时期是一种爵名,表达了对身份尊贵的人的称呼。另外有一些社会约定俗称的称谓,如项羽称樊哙为壮士,属于一种社会称谓。而贬义称谓是对对方一种贬称的称谓,一种是真性贬义另一种是开玩笑,真性贬义是处于轻视和厌恶,例如刘邦与张良对话中的“鲰生”,鲰是小鱼的意思,“鲰生”其实是表达对随意出歪主意的书呆子的憎恶。范增在劝说项羽谋杀刘邦不成的时候说的“竖子”其实是对项羽失望的一种表现。而假性贬义称谓虽然表面上是贬义,实际上是谦称。如刘邦在项羽面前谦称自己为“臣”臣本是男隶,后来用作自称,表达下属的自谦。除此之外,因为深受封建地位贵贱有别的影响,还存在着职务性称谓,如“怀王、大王、将军”等,用官职来称呼对方表达一种尊敬,其中秦王是国名加王名,而怀王是谥号加王名。

三、职官爵位中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古代职官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完备,在楚汉时期官爵制度更为复杂,当主要还是秦朝基础上的三公九卿制度,在《鸿门宴》中,职官制度分为军事和行政两大系统,在战争时代,职官制度以军事职官制度为主,其中曹无伤的官职就是左司马,司马原是古代朝廷管理国家和军队的事务的高级官员,在楚汉时期,司马主要是将军之下的军事长官,因为古人户外崇左,所以左司马属于正职。在汉代,大将军、将军、校尉等军职都把司马作为属官,主要是对平常的军中事务进行管理,在战争情况下作为军略会议的参议者。除了官职,古代的爵位也非常重要,爵位是对有功者或者宗室子弟的一种嘉奖,封号不能世袭但是爵位可以世袭,在我国西周时期,爵位可以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到了战国时期变成了君、侯、卿、大夫四等,例如在《鸿门宴》中有个当阳君,当阳君就是项羽战将英布,因为楚怀王将将英布封在湖北当阳,所以称为“当阳君”。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侯也是属于爵位。

四、总结

从《鸿门宴》可以看出其表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在姓名称谓还是官爵等都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在我国古代的礼制下,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古代的和谐和稳定,所以《鸿门宴》中流露出的理性社会精神这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曹爽.《鸿门宴》之姓氏称谓与职官文化考辨[J].兰台世界,2011,19:50-51.

[2]龙星宏.高中古文中常见文化常识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3]周婷婷.史汉比较研究专著专论叙录[D].河北大学,2012.

[4]卢洁.中国古代职官称谓研究[D].云南大学,2015.

古代的文化常识范文6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初中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要掌握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深挖初中数学教学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的目的。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一千一百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世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用人格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也是对学生良好行为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任务。我们数学教师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精神、态度、思想、方法,并随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将数学知识与德育教育通过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必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利用课前小预备的时间,让学生经常讲数学故事,这样学生在掌握了更丰富的数学课外知识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等故事。除此以外,我还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以此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