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1

1.1当前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表现在:第一,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清。例如,一些教师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或“技术素养”等同。第二,受制于客观条件或是传统教学方法,制作、使用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式单一、经验欠缺。第三,解构媒介信息与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足。第四,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不强或方式不当。联系背景分析,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仅有不足20年的时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因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整体上还未能与时代步伐相协调。具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其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均未能接受到较为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内容框架中也未明确涵盖“媒介素养教育”;我国高校师范生一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影视鉴赏等课程提升一些媒介素养,但仍缺乏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全面的了解。由此,不难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这一现实问题。中小学教师是处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只有通过他们的智慧才会在实践中生根开花,而他们的实践反过来又会促进相关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正式的、具有结构体系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就更需要现阶段各学科的中小学教师拓展能力以协力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责任。例如,运用媒介为课堂教学增添亮点,理解媒介并将媒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等。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2当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许会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压力,因而其自主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本身有限;加之以家长与教师的影响、监督,导致其所了解的媒介信息的内容看似也是可控的。因此,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可“让位”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但在媒介化社会,教育几乎不可能逃离“媒介”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还是从近些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因“媒介问题”而犯罪的案例来看,对这一群体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当一些不良信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时,以往教师的做法多是在“学生”与“媒介”之间竖起一面冰冷的墙壁以起到“隔离”“、抵制”“、保护”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为媒介化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才能理解媒介的形式与内容,才能自觉、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沉溺其中,也才能成为创造性思考与传播的新力量。当今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体现为适应并超越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所束缚。个体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扎实推进。而推进的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极为迫切。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路径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准备与启动阶段。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英国有专门从事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职前培训虽显不足,但是“在职培训的形式多样,比如由媒介素养考试委员会或英语与媒介中心提供的为期一日的工作坊,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英国电影研究院提供的课时较长的课程班或硕士课程。”美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自学”和“教育培训”两种。即便是“教师自学”,政府与社会媒体机构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教师培训”则已形成了规模与体系,培训课程丰富且针对性强,培训机构专业化———“以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为例,它是一个教育组织,设有专业的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公众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一体化,研究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合理借鉴国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构建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推行路径。

2.1政府———引导者

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应体现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为推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应在对其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明确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以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同时,建立适当机制,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与教师行业准入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关联。政府的引导作用还应体现为提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框架,具体涉及: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培训机制、评价体系等。

2.2高校———指导者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深入的教育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更需要获得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高校发挥指导作用,即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与教材编写、进行课程评估、走入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各方共同承担起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此外,高校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突出师范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并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因为在学科间融合、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背景下,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均可能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预备力量。

2.3社会专门机构———协助者

联系国外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来看,社会中的媒介机构与专门成立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例如,加拿大媒介教育协会、艾伯塔媒介认知协会等,均可成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协助力量。当前中小学教师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但如果缺乏传播的技能与从媒介生活中提炼教育素材的能力,就仍难以保证所进行的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而社会媒介机构的介入与媒介素养培训机构的建立,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实际的媒介教育素材的同时,也会向其传递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视角,从而避免媒介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2.4中小学学校———统筹者

中小学学校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得以体现的园地。中小学学校应立足客观实际,开发“双向”媒介素养校本课程资源———面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面向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前一课程的实施是后一课程实施的保障,后一课程的实施是对前一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两者相互促进,以教促学,以学评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校还应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社会相关组织单位等的合作,例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会等,丰富校内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2.5中小学教师———主体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至为关键的是中小学教师自身转变观念、积极行动。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整体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待深化,在此现实背景下,更需要中小学教师先行树立媒介素养学习与教育意识,努力实践:首先,自觉将自我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提高自学力与反思力,努力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不断生成教育艺术———适当运用媒介技术打造新课堂,伴以媒介思维启迪新智慧;其次,发掘媒介素养知识与学科知识间的相关性,积极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巧妙“融合”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

三、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意义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2

关键词:生命教育;青少年;学校教育

引言

在我国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是台湾地区。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纳入了由小学到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建立了全球生命教育网站和相关人才资料库,发行了宣传广告影片,成立了资源中心学校,举办了生命教育博览会,开发了生命教育教材,而且还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确定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使生命教育获得一贯化、完整化、全程化的体现,在生命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缺失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及台湾地区如火如荼地推行生命教育,而我国教育界则反应冷淡,仅少数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吁应关注生命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断见诸报端的校园青少年自杀、他杀及误杀案,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震撼。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处于此阶段青年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对生命全无意识或意识不明确。青少年极易受不良习气影响,心灵空虚迷茫,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些人会走向平庸,沉湎于感官的享受,寻求无聊的刺激,对生命不负责任,整天无所事事。据不完全统计教,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有研究者对一些重点中小学生进行一次有关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所调查的200名学生能够记起学校对他们进行过生命教育的很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最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个体存在的意义介体,因此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每个个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现实的教育却忽视其神圣使命,淡化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在以升学为唯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强调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忽略情感的培养,其结果是情感的迷失和人性的脆弱。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但有些家长对他们的精神成长却缺乏必要的关心,关心更多的只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得与失,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国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十分严重。大量研究发现,教师体罚学生行为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伤害学生身体,比如下跪、打耳光、罚站、留堂饿饭等;第二类,侮辱学生人格,如讥讽、谩骂、威胁等;第三类,变相体罚,如罚抄写作业、罚劳动、冷眼相待等。从生命视角看,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一种漠视生命、无视存在、反教育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情感脆弱,害怕失败,也不敢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被否定,意味着受责备。因此,一旦面对失败和挫折,加之孩子们生活经验少,心理不成熟,不理解生命真正的含义,甚至以为死了就像睡着一样,他们就无法跨越心中那道‘坎’,轻则产生心理问题,或逃避或消沉;重则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以致封杀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加之,传统教育模式的理想化和说教方式,使青少年忘却了生命的原始意义,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主义,现实主义取代了理想主义,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是更多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彰显。传统教育仅仅从“生”的角度谈人生理想、信仰、义务等已显得空泛,也不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面对如火如荼地推行生命教育的世界潮流,在我国实施生命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刻不容缓的环节。诚然,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但可以借鉴其经验,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实施方法与形式。

二、我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台湾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我们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渗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设置“我和我同学”“我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体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流,学会生活。中学则以体悟生命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为主。理想和未来是中学生最关切的事情,生命教育要围绕理想的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彩绘亮丽的人生。

2.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情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

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

4.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命的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人的生命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青少年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他们,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青少年,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青少年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

三、打造了生命力高效课堂

课堂是师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方面,是构建中学生命教育实践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内容。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生命力高效课堂的创建符合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课堂上,学生个体生命得到了尊重、个性差异得到了肯定和认同。学生热爱课堂生活,人格得到完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理念引领回归教育本质:课题组认为成功的课堂应该属于学生,学生的生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性能够得到发挥。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两导一点”课堂教学理念,“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做导演,设计问题一系列;学生去演绎,解决方法一大片。”“教师来导航,指示目标引航向;学生去行舟,乘风破浪达彼岸。学生当明星,自主合作展个性;教师去点拨,精讲赞赏促后生。”

2.课堂演绎展示生命活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学习、共享,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给学生搭建展示精彩的舞台。在任何一个课堂上,你都可以看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他们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展示所在小组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光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更促进他们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及换位思考等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虽然教师的站位更高了,负担更重了,但是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充满了生命气息的。打破了传统“填鸭式”课堂忽视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弊端。

3生命导师陪伴学生成长: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全员导师制”和“全员育人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每一名教师都是某些学生的“生命导师”,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命导师”,导师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领路人和同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规划生涯、应对挫折、实现自我

综上所述,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生命教育能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的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3

门头沟区教委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在《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优化师生教与学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管理服务为着力点,基于区域教育云平台,推动教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迈入数字学习时代。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设技术先进、服务功能强大的全区教育云平台。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完善全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重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效性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加速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应用数字德育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德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区进行了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网建设。依托中小学德育干部和广大班主任队伍,在充分使用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更新上传微视频等资源,不断丰富拓展德育资源库。目前有精品德育资源2149个,包括自然、环保、科技、国情、安全、健康、文化等;纪录片资源240个,包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探索等;中华传统节日资源223个;思品素材114个。

数字德育资源网现已成为我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平台,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资源网积极开展多种应用活动。教师将资源网站内的德育视频展示在课堂中,使德育内容及时蕴含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及其他课程中,既帮助教师在备授课时节省搜索资源的时间,也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前,我区部分学校初一到初三年级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各班级依托德育资源平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节约教育、安全教育和国学教育。

此外,我区充分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数字德育资源,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方面,开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部影片”活动,同学们通过看电影写影评,丰富业余生活;启动“中小学数字德育网上假期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如寒假春节时期的对联征集、短信征集等;启动雾霾天气“停课不停学”网上学习活动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活动。另一方面,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契机,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话题,开展书法文化宣传、传统节日背景、民间艺术展演、京剧宣传体验等活动。

网站根据资源浏览量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推送,优先呈现精品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增长知识与技能,开阔视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学业数据资源,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经研究,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提高教学判断和决策能力,将对教学方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利用教育大数据优化诊断评价、为师生减负提效、实现个性化教与学等,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近年来,门头沟区开始关注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过程性教学数据,累积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教学,以此来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促进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建设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采集课堂前测、课中检测、课后测试等学业数据,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因日常学业数据具有常态、高频、知识覆盖面完整等特点,在数据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上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与教学同步,所以通过采集日常学业数据,形成大数据资源。通过采集的数据信息,系统自动统计分析,而通过这些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精准定位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如图1)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如图2),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业情况分析,并且系统会自动为学生沉淀错题本(如图3),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图4)。

大数据的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及层次为不同的教育系统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报表,将过程性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学校及时、客观、直观地获取最重要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信息,教师可及时改变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引导,优化教与学;学生可进行个性化学习,把握自身的不足点,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同时,面临新中考的改革,又可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自主选课及制定生涯规划;学校管理者通过掌握数据分析信息,结合学校、教师、W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个体能力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注重资源的内化与生成,实现共建共享

近年来,在与北京市教育资源网、北京市德育网和北京市课程网对接,获取和使用市级优质数字资源的同时,我区也购置了适合本区中小学校的相关优秀教育资源,如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视频资源等。我们在应用这些优质资源的同时,建设与本区教材相配套的学科资源平台,将现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迁移与统一管理。实现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数字化和共享。

全面建成教育资源共享系统,通过音视频采集设备,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三画面的存储与查看。通过前端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直播、点播、存储及教学评估,随时随堂进行教学录制留存。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进行教学回顾与反思,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再学习,以解决自己在课堂中没有理解的内容。而我们通过这种边存储边应用的方式,促进本土资源的生成,进而充实本区学科资源,以便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丰富资源支撑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备课,根据教师角色自动关联学科网站的资源,推送到教师工作台。教师备完的教案、课件能够自动上载到该学科资源栏目中,审核后自动回到学科网站中,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即完成资源建设,以达到资源的持续更新。通过小组协同备课,专题讨论交流,生成性教学资源共享等实现教师协同备课,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从而推进区域性的数字化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变,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土化,形成以质量高、适用性强为前提,以应用为导向,全体教师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体系。

打造区域智慧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门头沟区功能定位,紧随首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打造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探索“互联网+教师学习服务”形式,鼓励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推进“互联网+教研服务”实施,实现区域性的网络教研与信息化教学;开发“互联网+学生学习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继续探索 “互联网+课堂教学服务”方式,深入开展移动新课堂实验;丰富“互联网+家长服务”形式,拓展学校平台和班级平台服务功能;探索“互联网+学校管理服务”方式,实现科学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互联网+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让教育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让教育资源应用更加均衡,让教育发展更加优质有特色,从而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农村中小学;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49-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整体上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受办学条件、专业师资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限制,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仍旧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课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 当前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地位

(一)开课情况

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中艺术教育课时作出的具体规定,艺术类课程应占总课时量不少于9%,以此推算音乐课应该是1.5-2个课时。但在农村中小学中真正开足课程并实施的几乎为零。在部分学校的课表上可能安排了规定时量的音乐课,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音乐课大部分成了唱歌课或自习课,更有甚者被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占用。

(二)师资力量

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老师的配备情况远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业的音乐老师是少之又少。有很多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是由对音乐比较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的老师担任的 ,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性音乐专业训练,音乐知识贫乏,虽有上好音乐课的决心,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常把自己从电视里或网络上听的歌曲教给学生唱,不用说音高、节奏、情感和表现力了,就连歌曲也像“快乐传真”一样越唱越跑。有些条件好点的农村中小学,虽然配备了专业的音乐老师,但由于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失去了信心,教学不负责,备课期期照抄,有的抄教材、抄备课资料,有些甚至是上期抄下期,下期抄上期,一次备好,延用几年。

(三)办学条件

音乐课是一门以审美和技能技巧传授为主的课程。没有较完善的硬件设施,音乐教育是很难全面展开的。和城镇对比,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是远远跟不上。不说专业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钢琴、二胡这些了,就连一些简单的教学器材像竖笛、口琴、录音机等都没有。有些条件好点的学校配备了些简单的音乐教学器材,都因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导致教学设备损坏或流失了。据我了解的几所农村中小学,他们仅有的几台旧风琴都已经是键盘错位、音不准、踏板线断掉了,由于长时间没人管理和维护,都已经成了老鼠的家了。

(四)社会和学校的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校都把功利放第一,只要孩子们学好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能考上大学就可以了。在他们心中常认为音乐课都是可开可不开的“副科”、“杂课”。而且在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也是对音乐教育抱着同样的态度,据调查,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培训是只注重文理科,而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则是少之又少。

二、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作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规定,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从而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则以音乐教育教学为主要内容,在音乐课堂上提高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早在古代《论语》中就有记载,孔子听到《韶乐》以后因为音乐太美了,就有其“三月不知肉味”感觉。

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村中小学的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教学内容,以音乐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为有效途径,并结合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们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力鉴赏力 、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以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一把金钥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音乐对他们的影响,就不会有他们在科技上的巨大成就。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把思维引向深处。这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促进智能的发展已为全社会之共识,在对农村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引起对音乐教育的足够重视。

(三)有力于农村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好的音乐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确实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一个真实的故事》等这些经典老歌,都是以爱为主题,用歌曲优美而生动的旋律表达了个人对社会大家庭的爱,唤起全社会的爱。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一次讲座中也曾说过:好的音乐不但可以带给人们欢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可见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行方面的健全发展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推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深化和体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强调内化的教育,把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自己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生理和心理品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音乐教育是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语: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而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和家庭的音乐熏陶,而发展成为一种跨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重在培养人们素质的教育模式。尤其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能够协调身心健康成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塑造完美人格。由于音乐教育的独特形式和重要作用,目前必须对农村中小学中的音乐教育从其性质、以及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都应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以促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得以健康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越越.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5

关键词:创新阅读教育 途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24-01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经过展开课题研讨,勤学习写课题同步,理论联合实际,逐步把自身综合水平提高,成为一名“既会教书,又会育人,还会研究”的研究型教师。针对创新阅读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我们课题组2015年黔南州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课堂创新阅读‘471’模式实践研究”(编号:2015B040),作为教育者应分析其核心内容,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研究推广最新的教育方法。

一、创新阅读教育的途径

(1)经过调查、测验、剖析理解了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普遍性问题,利用课堂上的阅读教育模式,分析研究阅读进行指导的方案,加强学生阅读的自发性,总结课堂阅读教育指导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各自独有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良好阅读水平。

(2)创新阅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新阅读还要严格培养阅读习惯,鼓励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书籍(既要尊重其兴趣,同时要避开低俗网络小说漫画之流),及时给予肯定,及时组织分享(这个最重要),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就会逐渐喜欢上阅读。

(4)在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阅读习惯,增加课外阅读量,培养语感;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阅读题的做题技巧。其实错的少了,学生对于题目没有恐惧感,掌握技巧后,他们还是很乐于用技巧去实践的。

(5)众所周知,阅读除了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量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多方面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经验,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学习做人道理,还可以陶冶性情。于学生而言可以提升考试成绩,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与他读书的多少成正比,阅读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加强和帮助学生人际沟通的学习,培养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洞察力,注重读写结合及感受生活。向学生普及阅读的好处,也是推行创新阅读的途径之一。

二、创新阅读教育的策略

(1)创新阅读教育,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尝试把阅读作为一种手段逐步带入教学中。参考相关资料,整合资源。也可利用古今名人对阅读教育做出的总结,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核心始终是学生为主。

(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创新阅读中加入时下流行的元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环节中来,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当中重要的一环。

(3)阅读方面注重选材也很关键:与课文的作者、人物、创作背景有关的介绍或故事;与课文题材相当、相似的文章推荐;与课文选自同样的作品的阅读。根据不同阅读课文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不同课文分类,比如抒情类、描写类、科技类、议论文,然后每一类集中分析,比如抒情类侧重修辞运用,问题汇总,描写类侧重的是哪方面的描写,共性所在,重点语句筛选等等,分门别类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专注力。

(4)时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向,积累学习方法,增强阅读能力等。加强扩展阅读模式可加深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也增加知识积累,建立模型,归纳分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然后大量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不过积累和阅读可以一起进行。

(5)积极开展灵活多变有关于阅读方面的课堂节目,诸如即兴演讲、现场讨论等,阅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以及重视基础能力的巩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在“新课标”下创新阅读教学,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课外阅读为辅,创立整体性的创新阅读模式,抓住阅读重点难点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平常阅读锻炼中逐渐构成阅读才能,以顺应今后的阅读标准,开展愈加卓有成效的阅读教学,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创新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课堂创新阅读教育模式,就是为了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归纳、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阅读教学指导体系,有效探索创新阅读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为中小学阅读教育顺利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阅读教育的创新能激发学生的阅读行为,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贯通能力,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6

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

羔羊不再沉默——一项基于教师转化学生真实教育日记的叙事研究

品味生活

从“啃老”现象反思青少年生活教育的缺失

从生活教育的视角看女性青少年的容貌困顿

青少年家庭阅读生活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释放生命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存在——生活教育课“快乐每一天”的教学设计

一代师表叶企孙

教育安置方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

用“爱”来激励学生——班级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面对书本和现实的反差——提高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探讨

论综合课程中的人文教育

论德育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

班会课:班主任不容忽视的重要一课

学生的“自我感”及其形成——兼论老师看学生的目光

“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课堂实录及点评

一个世博带队教师的工作手记

这个字我该不该签?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青年教师从教四年的心路历程

爱的教育——拆分“爱”

是什么让班集体活动充满魅力

做时间的主人

德润人心 文化天下——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及思考

创新素质培养遇到了“坎”

对家校互动的再思考——回应《家校互动的“独角戏”》

关于家校互动的建议——回应《家校互动的“独角戏”》

多元 深入 有效——回应《家校互动的“独角戏”》

让信件成为网络家校互动的桥梁——回应《家校互动的“独角戏”》

把家校网络沟通作为研究性工作——回应《家校互动的“独角戏”》

美国华裔母亲引发全球家庭教育讨论

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家庭作用大于学校

英国中小学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

江西开展师德示范校创建活动

中美学生责任教育的比较分析——简析奥巴马对全美中小学生的讲话

价值分层: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论道德教育的“高标”与“底线”

家长组织建设的理论意义、实践特点及发展趋势

演绎世博主题回归生活德育本位

世博科技点亮未来希望

世博“低碳盛宴”的“绿色财富”

文化:震撼心灵的力量

把握世博育人契机 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党员教育培训: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党工委“党员进党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校团委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生命,责任与爱意——怀念霍懋征先生

博客,承载教育反思

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策略

高中校园民主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从学科知识到课程价值

历史教学莫忘“国际理解教育”

活用教材,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特殊个案看校园危机干预

当教育遭遇“科学”——一个“多动症”学生的个案研究

学生偷窃: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

母女之争:你的头发你做主

学生教会了我宽容

清明的思念

笋娃娃漫游聪明国——“00后”学生的习惯教育

苦恼的一年级

“摘菜”

唤醒自尊——回应《信任》

给他个台阶——回应《信任》

批评教育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在教育叙事中凝练出实践智慧——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面对——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法国高中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

英国网络安全意识及行为习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