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40-01

加强高职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思想层面对学生开展渗透性教育,对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过程中,若一味依靠课堂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在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方可将有限的资源充分融入无限的教育模式中。

1 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必要性

1.1顺应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职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当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逐步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式,必须同高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发展及社会交往等思政理论课教育,方可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其适应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

1.2增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理论课教材为统一指定的,同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学生所关注热点及切身利益的联系较少,同学生思想实际不贴合,因而在高职学生中不太受欢迎,再加上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了解自身所授课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对自身授课对象未来职业类型也不甚清楚,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和理论课教学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1]。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专业教育巧妙融合,将会有效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教学过程也更加形象、深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有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枯燥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体、更生动,确保了教学效果。

2 高职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融合途径

2.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就将同教育范畴发生偏离。因此,必须加快理清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研等的关系,明确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高职院校在这一转变的推进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这一使命,处理好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奖惩激励、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出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

2.2加快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其实现教学价值及目标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由于不同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偏好及擅长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少教师认为应被要求搞好教学或科研工作,而非二者都做。研究显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非就一定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3]。当前,教师利用科研工作代替教学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激励效果不佳。针对高校职能体系情况,应对教师教学、科研、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将教、研评价相统一,实现教研一体化,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又应体现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所发挥的作用,确保教师能够为推动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3提高专业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新形势下,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阶段,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为了搞好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使教师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应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培训,让其充分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以便专业教育中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教学效果。

2.4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教育优势

辅导员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而且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能够服务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鼓励辅导员参与到高职专业知识教育中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尽快完善教、学融合机制,营造良好的条件使辅导员能够参与到专业教学活动中,要求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应当注重方法和手段的结合。根据学生认知需求的不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殊性,发挥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彩芳.高职思想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0):113-115.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把培养掌握现代技能技术人才的任务寄托给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必须依据社会自然历史的客观需要和时代的教育要求,按实践教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实践要素要合理搭配、统筹兼顾,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首先,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独立存在,但又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应当围绕实践教学展开,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在总的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应是l:1。

其次,面向生产实际确定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宿和目的,说到底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这就要求毕业实习做到课题题目有针对性,比如可以与企业搞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心理,实践教学活动要具有先进性和学生潜力的前瞻性。实践教学要采用最新的技术供学生操作演练,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适度超前为未来服务。

最后,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单列课程,也可以结合理论课程作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可以到生产一线去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间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项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较强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包括培养目标、实施措施、技术方法和考核为一体的完整教学制度,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学校已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但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系统。在已制定的学校制度中,如考试成绩评定和管理办法、教学计划管理等,未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对待,不利于实施。(2)现有的实践专门规章制度内容缺乏整体性、较零散。(3)规章制度中原则性的意见多,可操作的标准少,弹性内容多,强制落实的少,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相适应。

(二)、管理方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由各系(部)对下属实训(验)室进行管理的方法,由于人、财、物分别属于不同部门,导致不同系(部)协调比较困难,学校在宏观管理上难度较大,管理效率低、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实践教学的设备仪器、人员、场地、经费不能很好地进行合理调配,未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充分发挥其办学的效益,人为地使原本数量不足的实践教学设施更加匮乏;二是由于各系(部)均追求大而全,争资金、抢场地,人为地造成许多矛盾;三是对实践教学的组织难以做到统一、规范的管理,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四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难以有效实施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抓好学生、教师双重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而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的得出,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项 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尚未完整的建立起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为标准,以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规范为大纲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和强化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课程实验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设计、创新实验,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通过设备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使设备维修、设备护理等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

(二)、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是介于本科人才和中等劳动型之间的,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各院校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院校采取了“技能证书 + 毕业证书 = 毕业”的技能实训模式。目前,全国各院校按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纷纷制定了职业技能训练考核规定,积极实施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理论考试的同时,还要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这一教学实施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专业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划分、行业对人才定位、岗位对人才需要。同时缩短了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实习期,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把挖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的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中开放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科技竞赛、学生参加的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挖掘学生创新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种专业技能竞赛。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优势互补的组合工作方式和大协作的工作态度。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

(三)、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课外实践教学

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们自觉学习,勇于实践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模拟企业环境。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现代企业所强调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道德,如岗位技能、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承受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与意识等,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

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完成设计和论文撰写的任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直接到企业了解生产过程、顶岗实践体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为就业作好各种准备的重要活动,所以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地安排好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重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学体系之外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实践环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调研、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创业活动等。

四、结论与建议

(1)在抓好命题质量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实践性、突出针对性、突出层次性、突出实用性。

(2)全面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鉴定质量管理机制,并建立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对企业鉴定行为的全程监控。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技能教育;理论基础;实施原则;操作路径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生产力”、“造就劳动者”的教育,而高技能性正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或者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经济的发展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高移和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要和迫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孵化技能。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教育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它的天职。也是它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的体现。为此,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就高职高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路径谈谈自己的管见。权作“抛砖”,意期“引玉”。

一、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审视

(一)知识类型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的信息及其组织。从个体的知识结构角度出发,通常可将知识分为信息性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四类。信息性知识,也称之为事实性知识或陈述性知识。这类知识在学校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是经过提炼、过滤而沉淀下来的对工作、学习、生活最有用的知识,是带有方法论性质和智慧品格的知识,是人们应对和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的最重要的知识,是属于“为什么”的知识。经验性知识。就是个体亲历或体验到的知识,这类知识既包括动手实践的经验,也包括动脑实践的经验,亦称为直接经验。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程序化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即主体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由练习而形成的完成一定任务的行动性知识。实践产生经验,而多次实践达到“自动化程度”,便形成了技能。技能一旦练就,比经验更深入、更巩固、更不容易遗忘、迁移性更好。显然在这四类知识当中,前两类是认识世界的知识,后两类是改造世界的知识,高职技能教育所要学习的主要是“怎么办”和“如何做”,用于增进和提高人们实践活动效能的知识,因而是以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是什么”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要少讲,而要突出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讲练与习得。

(二)实用主义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哲学基础

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他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他所主张的实用主义教育是高职技能教育的哲学基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个人发展的联系,要求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经验的生成,“从经验中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从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两个著名的教育哲学命题和他最早倡导的“问题教学法”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其次,杜威的教育观是“主行论”教育观。他认为。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他指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显然,杜威所强调的教育向生活的回归,“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的理论,都为高职技能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

(三)三重智力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复杂而多层面的。成功的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用来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显然理想的状态是三种智力的平衡共存于智力主体,但事实上。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这三种智力并非平均分配的。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在学校学业成绩出众的人,在从业生涯中却相当失败。如北大才子卖肉,复旦学子卖鸡蛋,清华女硕士卖菜等,就说明了这一点。相反一些在校学业平平的人,却可能会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实践性智力的高下。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性智力是能使一个人产生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认为,高职生虽然可能在传统智商上低于长于学业的分析性智力的人,但这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更不代表他们不具备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他们更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他们学习知识的特点应该是与职业需要和岗位实境相耦合的。

(四)人力资本优先发展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将人的能力视为资本,认为这种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总和。舒尔茨曾测定,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由物力投资的结果,80%主要是教育或与教育有关的科技的作用。这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以德国和日本为例,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主要是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世界经济史上曾出现的三次经济赶超成功的范例,即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赶超西欧,而这三次赶超都是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因为一切经济效益的取得都是人才效益的凝结,人才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和制胜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人问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贵公司生产什么?”松下先生回答:“我们造人,也造机器。在制造产品之前,首先造就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这就是一个从三人组成的经营家用电器的小商号,发展成为今天世界著名电器大企业的成功秘诀。同理,如果企业、国家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将会大大提升高职技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五)建构主义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教学论基础

经验性学习离不开实践情境的土壤。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中积极构建知识和意义的过程。知识是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主体赋予自己经验的一种形式。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不是被动积累的,而是个体积极组织的结果:2.认知是一个适应过程,它使个体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3.认知对个体的经验起组织作用,并使之具有意义,而不是一个精确地表征现实的过程:4.认知不仅有生物的、神经的结构基础,而且是社会的、文化的和以语言为手段的相互作用。高职技能教育应以建构主义作为教学论基础。引领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积极构建知识和意义,经验是人通过反省思维,而把握到的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往经历的总结。经验在本质上是情境化的。它是靠一种在场的体验生成的,在本质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参与性活动。高职技能教育要想提高教学绩效和质量,就必须创设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应用的、有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借此激活学生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体验、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中生成新的经验,完成技能和知识建构的良性循环。

(六)学习风格理论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一般来说,个体学习风格有以下四种类型:1.互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网络学习、讨论交流等交互方式。2.行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实际操作、动手尝试等实践方式。3.听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朗读背诵、口头解释等听觉方式。4.视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资料默读、图形自绘等视觉方式。对于高职生学习来说,主要适用于第二种“行动学习型”风格类型,其次是第一种“互动学习型”,而这两种尤其是第二种是高职技能教育学习的主导类型,体现了高职技能教育学习策略倾向,是高职技能教育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二、高职技能教育的实施原则把握

(一)主导核心技能的培养的原则

任何专业技能都是多元组合技能体系,都不是单一的和均衡的构成。它们都可以根据某一岗位操作需求和重要程度,分解成主导技能、非主导技能、相关技能等等。高职教学首先要分析出某一岗位的主导核心技能。然后以此为着力点,狠抓主导技能教学和主导技能打造,突出技能培养的重点决定环节和主导方面,打造好他们一生的职业底蕴,这应该是技能培养和教学的首要原则。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人若干个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然后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满了。老师接着又往瓶子里装了一些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有学生回答:可能还没有。随后,老师又拿出沙子往里面装,装满后又使劲拍了拍,然后又问:现在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回答:没有。最后老师又拿出一壶水往里面倒,直到水与瓶口齐平。主导核心技能犹如放入在学生生命瓶中的大的石块。如果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先放入碎石、沙子和水,大的石块就无法再放进去。学生学到的可能只是一些效能不大的边缘技能。所以高职技能教学一定要把握重点,突出核心技能培养。

(二)技能培养和训练充分的原则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是属于难以被语言编码的、隐性的程序化知识,不能通过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掌握,它是指向行动体系的本领。必须靠训练才能达到“会做”的目的。而且训练必须充分到位,才能确保技能的习得。心理学上有一个过度学习理论,要求知识掌握之后,还应有一个继续学习的追加期,才能使所学更为巩固深化、效果最好。对技能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熟能生巧讲的就是因训练充分而产生的功效。教育部出台的文件,为什么要规定理论讲授“必须:够用”即可,而要突出实践教学,其比例至少要达到6:4,也就是为了要保证给学生的技能训练足够的课时和空间,以保证训练的实效性。与此相反,如果技能教育训练不充分、不到位,学生就会迷失在功亏一篑的效能的“边际”。学出来的也都是“半吊子”,很难说培养出了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也难以顶岗操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重的原则

动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操作技能,培养这种技能的教学,我们称之为显性实践教学。动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高职生职业定位的媒介和融入社会的最本质的一个空间,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悉心打造。心智技能则是主导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表现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它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内部指挥下完成的心智性实践的能力,高职教育并不是培养只会单一机械操作、简单劳作的工人,而是能够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实践教学我们称之为隐性实践教学。它是内隐于里的一种“软本领”。但它却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根本性技能,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获得可持续提升的重要技能,因而应该放在与动作技能同等的地位加以重视并着力培养。

(四)技能培养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技能教育中,培养什么技能,不是依主观判断如何而定,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来确定。岗位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针对性目标,即“针对岗位练技能”。就业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终端需求,是技能培养所欲达到的终极目标。前者是服务于就业的过程与手段,后者才是统驭训练的目的与根本。所有高职技能教育的程序和环节都必须以此为导向,依此来设计,即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培养方向: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合作伙伴;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师资配备:依据岗位和就业需求定文化素养要求等等。这样才能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实现“出口畅”的人才产出目标。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训练掌握的技能,岗位不需求,就业无着落,岂不是最大的浪费。所以高职技能培养一定要遵循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所培养的技能必须是与学生未来生活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技能,这样的培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心向学。否则这种教育就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受教育者获得的很可能是一个与自己真实需要和存在相背离的符号。

三、高职技能教育的操作路径选择

(一)转变课程理念,彰显技能实践

课程理念是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指南。它决定着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如高职教育究竟是以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还是以技能本位为指导建构课程。其取向、路径和效果都将迥别。“知识本位”的课程理念,势必把高职教育引向理论学习和学科式教学,显然是错误的;“能力本位”当然是指向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本位进了一大步,但能力的外延太广,容易被泛化而定位过宽:只有“技能本位”(这里的技能是指具有一定复

杂程度的高技能)才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准确定位,才能把高职教育引向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建构的正确方向。因而高职教育应确立技能本位的课程理念,彰显“能育”为本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能力的等级标准,把能力序列引入教育系统,形成与学历系列并行的能力教育系列。教学安排不仅依据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还要依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识能力并进的教学安排。其次,要按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和培养计划,落实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按照“初级技能――高级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的层次,将课程分解为初级技能课程――高级技能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并将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嵌入到“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实践环节中去,切实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落到实处。第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实训、实习基地是职业教育的“心脏”,是产出“生产力”的地方。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压缩知识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教学内容的构成可概括为“三基”,即基础知识教学、专业基本理论教学。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但不同类别的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对“三基”的侧重和配比是不同的。高职教育是以致用为宗旨的就业教育,是高技能教育,自然要倾向于“基本技能”教学。但就上述课程内容组合来看,前两部分内容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乃至80%的比例,理论知识多,实践课程少的特点非常突出。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为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学年才是基本技能的实习实践。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要找工作,心有不安,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这样的内容与时间倒挂,显然不利于技能教育实施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压缩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实践技能教学:1.压缩理论教学。一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提炼、剪裁、精选,节制理论教学:二要强化理论课程的整合。“即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2.突出实践教学。要按照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的明确要求,确保“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有较大比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得实践保障。3.开展崇技创新活动,设立技能创新学分。在没有实行学分制的离职院校实行技能创新加分制。它是指学生在技能竞赛、科技成果、论文、手工制作活动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绩而获得的一种特别学分。创新学分的设立有利于促进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形成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核心技能,带动相关技能

任何一种职业岗位都有一种主打的、奠定从业基础的核心技能,也称关键技能。核心技能是一种基础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它不随岗位的消亡而消亡,是相关技能习得的基础和实现迁移的关键,有利于应对职业频变的流动性。因而高职技能教育要突出核心技能培养,把核心技能教学放在中心地位、主导地位,纲举目张。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核心技能一体化”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培养为重点,以强化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围绕核心技术技能展开,为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服务。如该院软件专业,以网站开发作为核心技能。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C开发语言为平台,将核心技能分解为静态网站、动态网站、企业级网站三大模块。静态网站实现页面的布局美化,图片效果处理,flash制作等;动态网站利用数据访问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处理操作,完成一定规模的业务逻辑功能,达到对中小型软件开发的目的;企业级网站用软件工程开发流程。以软件企业的开发标准,对项目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实现中大型企业项目的开发。三大技能模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构成一个完整递进的逻辑体系,一个技能模块完成,再进入下一个模块,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增强,有效地提高了技能教育的质量。

(四)探索优教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模式是一种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式系统。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模式是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的能力培养的方法论对策系统,是指导教师进行技能教学活动的基本操作范式。优化的技能教育模式,应当是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符合特定课程内容需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良好的课程效果预期的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教育部16号文件所指出的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还有“核心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1.非理论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而是职业本位和技能本位的,它们是学科体系的解构,行动体系的重构。2.教学的切入点不是以学科理论知识为逻辑起点的,而是以与职业相联系的特定的实践形式为取径的。3.体现了以实践为核心内容和主导倾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特色,符合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正迁移 PROE 高职教育 实践 理论

课 题: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102)。

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师学生工作经历工程资助重点项目。

鉴于理论与实践之间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笔者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强、学习情绪高涨的工程软件类实践课程PROE为试点,进行改革,力求为形成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正迁移,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改革思路

在教育心理学中,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或者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称之为正迁移。

本次试点改革的思路是:改变以往软件教学脱离理论基础、对操作方法和技巧的片面关注,借助学生学习PROE的动机,遵循认知规律,因势利导,激发机械相关理论的学习需求,在理解和应用基础理论以循序渐进地解决PROE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以刺激理论学习动机的生成并逐渐强化。经由事实而非说教,逐步消除理论基础薄弱导致的破窗效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减弱对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得以相辅相成。

二、具体实施

1.强化PROE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笔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顺序,首先简单演示PROE的各种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预期;然后直接切入学生的兴奋点,把立体造型的教学课时提前,在三维创建过程中,引入相关平面绘制操作方法,以辅助完成立体造型。在此情境中对二维操作所作的讲授和练习,是目的明确的。学生急欲进入后续三维学习的强烈意愿,激励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效率提高。当他们经过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学习内容后,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状态所带来的学习热情,使其原有的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加强。

2.实践到理论的正迁移

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零件造型的已知条件仅为设计参数,并无具体的操作步骤或专人指导。操作者首先必须清楚各项设计参数的意义,并进行相关计算,然后再仔细分析在PROE造型过程中,上述参数如何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力求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参与到练习中来,而不仅是被动地接受指导。

以“齿轮”为例,在学生遵照书上的指示,用PROE完成一个规定大小和齿数的直齿圆柱齿轮造型后,教师设问“如何绘制齿数不同于书中示例的直齿圆柱齿轮?”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清楚齿数的改变会对齿轮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分析由于齿数的变化在PROE造型过程中哪些参数需要修改、怎样修改、理论依据何在,最后才是依据分析绘制出齿轮。达到这一目标之后,进一步设问“如何绘制齿数不同于书中示例的斜齿圆柱齿轮?”一字之差,在理论方面,知识点又涉及略微扩大的范围。以此类推,在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需求。

在此情境中,理论学习是自发且目标明确的。对于相应的目标,学生只要努力即可以达到,并非他们原本想象中的遥不可及,专业成就感不断得以满足,对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不断弱化。学生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主动迫使自己“不得不”学,再进一步升华,真正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建立起信心。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取得的学习效果、学习体会等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烈而持久的动力。

3.理论到实践的正迁移

之所以要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动机,正是由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积极促进作用。我们仍以前述 “不同齿数、不同种类的齿轮”为例,当学生掌握了相关概念、定理或公式后,才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在看似繁杂的一系列知识点中,筛选出在PROE造型过程中“齿数和种类”的改变会影响到的关键参数,如随着齿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渐开线的展角,随着齿轮倾斜程度不同而不同的螺旋角等,并计算出具体情况下的数值。

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指导实践后,成效是以指数倍率增长的,可以不必依赖老师和教材,随心所欲地设计零部件,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

参考文献:

[1]黄山.职业院校学生厌学情绪分析[J].职业,2012(32).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理实一体化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是电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核心的技术平台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知识面广、理论深、课本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等突出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法,建设适用教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原有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

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接受能力弱,学习较吃力,主动学习积极性差,但是他们头脑灵活,注重实效,对动手学习的实践环节相对较感兴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网络接触频繁。

2.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是一门纯理论课,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公式推导、精准数学分析论证,内容枯燥、复杂、技术深,原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并不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会阻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3.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侧重把复杂的理论知识点讲细、讲透,认为这样就是讲好,其实不然,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多数时间成了老师自己讲给自己听的课堂模式。再者,传统的实验课多数为验证试验,没有注重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建设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课程内容相应调整。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使学生毕业后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具备从事各电类及自动化类生产设备技术管理、运行维护的基本能力、对电子产品进行组装、维护和制造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课程内容设置就应该侧重讲述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法,完成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常规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法与设计,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和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课程内容由“学科模式”向“工程模式”过渡,不仅注重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及其在整个知识链条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工程形成”,即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贯穿理论教学的始终,实现“全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加习题课的学时比例,实现教学过程的讲、演、练相结合。

2.教学方法灵活,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日常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边讲边练,采用“问题化”和“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结构“任务化”,针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有任务目标、知识储备、实训操作、维护操作等要求。学生从接收任务到完成任务实际上同时完成知识点学习、技能加强、经验积累这样一套基本的工作流程。与此同时,采用课前布置题目(可以分组布置)、学生准备答案、课上回答问题(各组代表回答,同组同学补充)、相互挑错、课后统一打分、期末记入总评成绩的“问题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

在理论教学方面,注重知识点的深入浅出,避免复杂的公式推导,加强其理论实质和结果的实际应用;实践教学方面,逐步打破“教师本位”、“验证试验”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本位”、“理解应用”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站在真正指导实践位置上的新型实践教学过程,如开课前安排一周的工矿企业认识实习,先组织学生看录像、模型,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部件、作用、结构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去现场,针对现场实际设备由学生提出问题,相互启发作答,再由指导教师或现场师傅补充、总结等,强调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上,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利用板书讲解可以展现重点内容推导的来龙去脉,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可以直观、生动演示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且信息含量大,直击现代科技发展现状,营造轻松、丰富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先用课件讲解,再用板书补充,强调重点。这样丰富了教学,活跃了气氛,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

3.细化平时考评规则,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针对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进行必要的细化改革,加大对本课程“过程考核”的力度,如增加平时“小考”的次数、增加提问次数、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等,具体来说,就是将考核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出勤情况、学习主动性、配合老师情况、完成作业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成绩占30%,主要通过学生参加课程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工学结合的能力表现进行评价,即“小考”;期末考试成绩占40%,采用ABC卷统一命题,在命题中,分为基本要求部分和提高部分,前者占三分之二,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后者占三分之一,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等,灵活采用闭卷、开卷与闭卷结合等方式。试题内容上,过于强调对本课程理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现在则强调理论本质和结果的实际应用。阅卷及试卷评价上,将教师组织在一起,实行阅卷的流水作业,保证评分的公正性;每次考试后都进行较详细的“试卷分析”,并听取其他教师及部分学生的意见,以便改进教学。

4.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增加虚拟Multisim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是现代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用工具,具有完备的图形处理功能,用户界面提供丰富、便捷的应用工具箱,可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模型之间的转换、波形实时观测、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与校正,学生可以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完成控制系统模型的绘制、演示、分析和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实验室同时增设可折叠学习桌椅、多媒体教学设备、板书设施等,建设成为“一边听、一边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例如:当理论讲授到控制系统时域特性分析时,首先利用Multisim仿真环境进行建模,然后通过仿真软件中示波器的演示窗口实时、实地观察各控制环节输出的特性曲线,从而直观地进行各环节时域特性分析,这样学生在听取相关理论知识点后便可以及时地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自主思考并动手练习操作,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重点知识。

5.合理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建立和完善《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课件、习题练习、教学录像、动画展示等内容纳入网络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成为本课程持续开发建设的辅助平台,逐步实现网络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核。

6.根据教学现实情况,自主开发建设任务驱动型适用教材。

原有教材基本为纯理论内容,且难度较深,某些理论无实用性,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需重新选取适用于我校高职学生的教材,在此基础上,我参编并于2012年9月出版了《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仿真》任务驱动教材一部,并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编写的《实验指导书》作为辅助教材。近几年,该教材在我院电力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学生中使用效果反映良好,旨在解决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且符合实际应用的问题。

四、结语

事实证明,在《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上述方式方法的实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霞,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