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小说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小说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历史穿越 民族主义 精神胜利法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89-01
穿越文学在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里的热点,在清穿三座大山《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独步天下》引发轰动后,网络上的穿越小说的更新量大增。穿越,是指主人公因各种原因从他(她)原本所处的时空,穿越到时代和空间,在这个新的空间发生的故事。笔者认为,在对穿越目的地的选择中,蕴涵了主体对于历史的认识,民族主义被嵌入其中。美国学者海恩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意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有着超越其他的忠诚。这种民族情感,体现在对于民族耻辱史的回避,用现代的素材重新建构历史。
一、古代生活想象:天朝上国
在清穿三座大山在网络上连载之后,清代成为穿越中的重要目的地。以康熙末年的皇位之争为主题,呈现康熙末年九龙夺嫡的故事的穿越文层出不穷,这些故事的主角几乎包括了康熙时期的每一个阿哥,对九龙夺嫡的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清穿小说迅速的爆红,成为穿越小说的第一个高峰。小说的主人公,一般穿越到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其他的皇帝如顺治、嘉庆等就相对少一些。
清朝统治中国达两百年余年。清中叶的康乾盛世,中国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统治阶层志满意得自称“天朝上国”,夸耀自身的富足。后爆发,进入了漫长的国耻期。穿越到康乾时期,是对现代化过程的伤痕的抽离,回到清代,在主观上又重新沉浸在盛世的光荣之下,实现民族自信感的满足。
清穿泛滥,很快就引起了审美疲劳。唐穿小说随后大量生产,唐代作为历史上最为昌盛开明的年代,成为穿越新的目的地。穿越到汉、三国、宋、元明等小说也开始繁荣,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穿越回古代,美化古代的生活,对民族文化表达认同,民族自豪感得到满足。
二、异域建功立业:穿越到外国历史
穿越到外国历史上某一断面,也成为很多网络作者写作的重要主题。穿越目的地的选择上,并没有明显的侧重点,似乎是以是否熟悉作为主要的标准。穿越到外国历史的小说,主人公不同程度参与到历史的建构之中,在民族主义的情绪的指导下,改写历史,建功立业。
如在《美利坚之鹰》中,男主角穿越成一个白皮黄心的美国人,为了保卫中国,积极参加太平洋战争,从中途岛海战,到硫磺岛之战,直至登陆日本本土,接受。男主角最后更以盟军副总司令的身份,参与制定了日本的和平宪法,从根本上打击了日本右翼势力,为中华民族剪除了后患。《美利坚之鹰》的男主角,白色皮肤但仍是中国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勇敢报国。在这本小说里,借助美国人的军事力量,实现了对近代史以来的中日民族关系的反转,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胜利。
三、穿越到过去,精神胜利法的胜利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用精神胜利法来批判国民性缺陷,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势被欺压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手法来自欺,自我陶醉于精神胜利之中。穿越到过去,处于现实世界的作者和读者,回避了现实的民族命运,抽身到古代,或改变民族命运,或征服西方男权,实现民族情感的补偿性满足。
穿越到中国古代,穿越的主角所选的是皇室或贵族家庭,享受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果实,选择性地回避古代复杂的社会生活、忌讳缺点。穿越到西方古代也是一样。在对西方古代世界的想象,除了服饰、事物、简单的民俗等表征是西方的,其思想内核还是中国的。如此一来,中国古代的天下的观念得到新的伸张,天下以中华为中心,其余皆为边陲,中国即为中央之国。不论埃及或者美利坚,都是中国的分支。
用精神胜利法,获得民族优越感的满足,回避民族历史的缺陷,或直接以丑为荣。回到过去,回到历史之中寻找自我安慰。
四、源自日本的材料的穿越母题
穿越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但是从源头上而言,网络文学中的穿越小说起源于日本丰富的御宅族系文化。日本的御宅族系文化,特指动画、动漫及电脑游戏文化,御宅族就是精通此文化的人群。御宅族的著名动漫《哆啦A梦》《犬夜叉》等都有穿越的情节,在中国影响大。
特别是哆啦A梦,诞生于1979年,在1991年引入中国就掀起了哆啦A梦的热潮。在动漫中,哆啦A梦肚子上拥有四次元口袋,这个口袋直接通往四次元空间,哆啦A梦还可以通过时光机、时光腰带、超级投接球、随意门、穿洞圈、空间蛀虫等实现穿越。动漫中哆啦A梦的穿越简单快捷,给了中国观众关于穿越的启蒙。
【参考文献】
古代小说的起源范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单元教学 方法
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教读示范+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4、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古代小说的起源范文3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古代小说的起源范文4
关键词:穿越;类型小说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01-02
最近几年,“穿越小说”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了整个网络小说,“穿越”小说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吸引了无数和读者的眼球,成为网络小说的新招牌。
一、网络“穿越”类型小说的起源
“穿越”,一般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穿越的物理学基础是来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指出:一个物体的速度大于光速时,就有可能穿越时空。“穿越”并不仅限于回到过去,也可穿越到未来,或者穿越到一个没有历史记录的时代(架空),还有可能穿越到异时空(玄幻文明,仙魔文明,奇幻文明等等)。还有一种叫做“反穿越”,就是从未来或者过去穿越到现在。但是不管是那一种“穿越”,都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非正常的置换。“穿越”是人类不满足现状,渴望探索与对话的生动体现和精神写照。
“穿越”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也是渊源颇长。早在 1889 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这部小说中就“穿越”了一回。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从 19 世纪的美国,跨越到公元6世纪,也就是1300年前的亚瑟王朝。要说“穿越时空”的鼻祖,他当之无愧。在中国清末明初时期,晚清小说创作中也有一个“穿越”浪潮。当时有许多小说打破时空界限安排古典小说中的人物走进“新时代”,参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改革,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理想世界的追求。
100多年后,“穿越”现象大量涌现在文学作品中,形成“穿越”浪潮。1993年,台湾作家席绢出版的《穿越时空的爱恋》,1997年,香港作家黄易出版的《寻秦记》,这两部小说是当代华语文学穿越类型的滥觞之作。2006年,金子的《梦回大清》将整个穿越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07年是穿越小说发展的颠峰时期,被称为“穿越年”。 2007年9月,作家出版社以12%的版税、各10万册的首印量签下《木槿花西月锦绣》、《鸾》《迷途》、《末世朱颜》“四大穿越奇书”,将这场由网络写作狂欢引发的时尚阅读热推向了极致。至此,“穿越”成为网络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小说类型,吸引了许多和读者。有人甚至声称:网络阅读,不知道“穿越”的人已经过时了。不管是知名还是不知名的文学网站,纷纷打出了自己的“穿越”牌。
二、网络“穿越”类型小说的界定和分类
到底什么是网络穿越类型小说,如何界定,这是把握网络穿越类型小说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先要回到对“穿越”这种现象的理解。一般意义上所谓的“穿越“,第一个要点,应该有穿越的实际动作。如果是想象中的穿越,不能叫真正的穿越。第二个要点是应该有非常规的时空置换。从过去时空、现实时空、未来时空的A地到B地,这个都是常规的时空置换,没有产生逆转的时空性,所以也不是真正的穿越。第三个要点是穿越之后,真正实现了不同时空的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碰撞和交流。如果,“穿越”之后,没有碰撞和交流,是假“穿越”。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尝试为网络穿越小说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反映某主人公(可是古代人、现代人、未来人),由于某种原因穿越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空,在时空错置和思想观念的矛盾中重新生活,试图带来改变,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的小说。
目前网络“穿越”型小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架空言情穿越小说,二类是架空历史穿越小说。架空言情穿越小说大多为五花八门不可思议的爱情、充满网络所谓的“”,和读者以女性为主,占群体数量的80%以上,架空言情穿越小说,其言情倾向性比较明显,可以说相当于言情小说,甚至有演变成“”小说的趋势,文学价值不是很高。代表作品有金子的《梦回大清》,狭义的穿越小说主要指的是这一类。架空历史穿越小说多以历史为依据,意图以现代优势,改变过去的历史,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大多为熟悉历史的男性所写。这类小说,虽然主人公为现代穿越过去的人物,但整个故事非常接近历史,可以类似于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新宋》、《窃明》等,这类文学价值较高,学术界比较认可。
三、网络“穿越”类型小说的叙事语法
叙事语法是小说类型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所有的类型小说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继承“传统”上面的创新。这里的“传统”就是类型小说基本的叙事语法,或者也可以叫文学成规。叙事语法旨在建立一套叙事共同模式的规则和符号系统,其主要目的就是寻找某一特定小说类型在艺术形式上的共同性,并考察这些主导型艺术“恒定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镶嵌。鲍· 托马舍夫斯基把叙事基本语法称为“主因素”。他说:“类别的特征,即组织作品的结构的手法,是主要的手法,也就是说,创作艺术整体所必需的其他一切手法都从属于它。主要的手法称为dominant (主因素)。全部主因素是决定形成类别的要素。“主因素”是形成一类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自我标志。要认识一类小说,首要的工作自然是把其主因素找出来;同样的,要评价一部小说,也首先要把捉住其主因素。当然找出“主要因素”这只是研究的基本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小说类型基本叙事语法的文学及文化意义,这才是类型研究的中心任务。目前网络穿越类型小说的叙事语法,大概可以分为下面两种类型:
(一)穿越爱情,寻找爱情,实现价值
首先,架空言情穿越类型小说的爱情背景是穿越的爱情,这个爱情不是纯粹现代的都市爱情,而主要是现代和古代融合的爱情,这显示了穿越类型小说爱情的特殊性和矛盾性。其次,穿越类型小说穿越爱情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穿越去寻找现实当中不存在或者找不到的理想和完美的爱情,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架空言情穿越类型小说不管怎么穿,第一个特性就是这个爱情,必须是穿越了的爱情,这个是爱情的背景模式;第二特性就是这个爱情,必须是相对干净简单的爱情,除了爱情不带有多少功利的色彩,从而能超越现实爱情的无奈与痛苦,这个是爱情的主题模式。
(二)穿越历史,改变历史,实现价值
架空历史穿越类型小说,同样的,这个历史是穿越的历史,这个不是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也不是一般的通俗历史演义和野史。和正统的历史相比,穿越的历史没有那样的严谨,和一般的通俗历史演义和野史相比,穿越的历史,多了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与碰撞。穿越历史,主要的目的是想运用现代的优势去改变遗憾的历史,试图阻止历史的进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己地位和功业,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架空历史类型小说在历史观上更多的选择是现实主义,虽然具有现代优势,但是却并不得志,不足以真正逆转历史的进程。历史终归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也让穿越的历史带上了一些悲剧的色彩。
四、网络“穿越”类型小说的意义
(一)社会心理意义
时下,“穿越”成为一股热潮,应该是我们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在文学上的一个“移情”,探究“穿越”浪潮带来的社会心理意义是解读穿越类型小说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在满足低级需要之后,会追求更高级的需要。现代社会在温饱、安全、社交、尊重等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的今天,越来越渴求体验更高端的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但是现实世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太多的迷茫和无奈。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很多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因为经济原因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从而导致心理落差,产生挫败感。二是政治体制转型带来的公平、正义、民主的缺失,与政治精英集团相比,普通的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也无力改变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从而带来强烈的失望感和无助感。三是文化体制转型带来的信仰缺失,心灵空虚。传统文化正面临解构,西方文化涌入带来思想的混乱,新的主流文化价值尚没有建立。社会民众人生观和价值观迷茫,无所寄托。现实心理的无助、无奈和压抑,总要寻找心理的宣泄。而宣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或者文学去通过想象创造或者改变历史,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也是时下“穿越”火爆的社会心理原因。
架空言情穿越小说主要反映的是女性的女人梦。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受到歧视和漠视的现象还是有很多,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脆弱,自我价值的实现往往依附于男性。但在架空言情穿越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得到了释放,女人成为了真正的女人。女人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不再是任何人的依附品,她自主地追寻理想和完美的爱情。这种另一时空里理想化的纯粹爱情远离功利,远离世俗,是那么的干净和纯净。这种爱情是对当下物质爱情的失落和反思,更是女性对自我爱情的觉醒和不懈追求。女性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梦也就算圆了。而架空历史穿越小说则主要反映的是男性的英雄梦。作为男性,英雄情结是必然的。但在当下,要实现这个英雄梦却机会很少。于是只能穿越到古代去寻梦,以现代的优势去改变古代历史,从而建功立业,顺便还能抱得美人归。这无疑是现代男性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变态心理。《寻秦记》中,项少龙回到秦朝,帮助嬴政获得王位;《新宋》中,石越回到宋朝,进了一系列现代意义的改革和变法,最终帮宋朝渡过了危机。女性穿越实现了女人梦,男性穿越实现了英雄梦,这些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各种愿望,这也是穿越小说如此受追捧社会心理原因。
(二)历史意义
穿越小说的历史意义与社会心理意义相比,应该说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本身衍生的客观意义。穿越小说的第一个历史意义是穿越回到古代,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详细描述,客观上普及了历史知识。对加强民众对历史的了解,加强民众的历史责任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穿越小说的第二个历史意义是主人公试图用现代优势去改变历史,但是往往在与历史的较量中带来种种不适应和尴尬,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的反思,更好地把握现实,面对未来。穿越小说的第三个历史意义,是用穿越的方式来写历史,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写法和历史认知,其实历史可以这样写,历史可以这样去理解,虽然这样写和认知未必是好事,但是客观上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认知和写作模式。
(三)文学意义
穿越类型小说的文学价值一直有争论。有的人认为“穿越”无非就是对现实的逃避,对现实的无助。但是从“不平则鸣”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逃避现实,表达了对现实的不认可,暗示了改变现实的契机,这样一来,穿越小说的文学主题价值将得到很大的提升。第二个文学意义应该是穿越小说,融合了历史小说、言情小说和玄幻小说等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类型小说,这对小说的类型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第三个文学意义,是穿越小说那种,戏仿、游戏等手法带来全新的体验,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基金项目:娄底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院级课题“网络小说类型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2011SK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涵茗.网络穿越小说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6).
[2]雷小芳.网络穿越小说简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
[3]李玉萍.网络穿越小说热潮原因解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2) .
[4]王珂.穿越小说承载的社会意义[J].电影评介,2010(22).
[5]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古代小说的起源范文5
摘要 汉魏六朝谐谑小说开后世幽默讽刺小说之先河,考察其文学起源,当是在先秦戏谑嘲讽诗、诸子寓言、史籍谐谑故事等文学的共同滋养下得以产生,而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谐谑小说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价值的文体。
关键词:汉魏六朝 谐谑小说 文学起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谐谑小说,发轫于先秦,独立于汉魏六朝,曹魏邯郸淳《笑林》的结集,首开“谐谑小说”一体,此后继作如《世说新语・排调》、《笑苑》、《解颐》、《启颜录》等。《文心雕龙》“谐 ”篇对谐谑小说进行了理论阐释,并追溯了其产生之源。就文章的体制和写法而言,许多文体都可从先秦找到源头,考察谐谑小说之文学起源,也不能不追溯至先秦。
一 先秦戏谑嘲讽诗: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作为最初产生的文学样式,诗歌从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中的戏谑嘲讽诗不仅是代表之作,更成为中国谐谑文学的发端。先秦戏谑嘲讽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还有一些散见于《周易》及其它典籍。对于这些作品,众多学者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作赘言,仅就其与谐谑小说一体之关系作简要考察。
首先,其语言诙谐性与内容讽刺性的统一,确立了谐谑文学寓庄于谐的创作风格。《诗经》言:“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笺》曰:“君子之德,有张有弛,故不常矜庄,而时戏谑。”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认为:“‘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此谓言语之闻耳。后人因此演而为诗,故有俳谐体……虽含讽谕,实则诙谐。”《诗经》中不乏诙谐幽默之作,然其创作精神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诗经》中的优秀之作正是具有这样一种含蓄委婉不直露的特点,于嬉笑怒骂中显示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喜剧文学的起点。
其次,其形式上的故事性孕育了谐谑小说产生的因子。董乃斌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说:“小说是一种具有虚构情节的叙事性散文,‘事’是构成小说内容的根本和基础;小说文体便是人与‘事’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对‘事’的认识、把握、记忆、表现(反映)能力进步到某种程度时才开始孕育,由萌芽而至于诞生的;诸种先于小说成熟的文体中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小说因素。而诗歌自其一出现便与‘事’有着密切联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经》中呈现出浓郁的感事色彩,如《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男女对答之语充满谐趣,以散文之笔写出,可作谐谑小说读。又如《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有华服骏马、豪宅美馔却不知享用的守财奴,成为后世此类形象的原型。
再次,《诗经》中戏谑嘲讽之作开俳谐一体,而俳谐诗于谐谑小说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谐谑小说的可读性。如《启颜录》中云:“唐宋国公萧 不解射,九月九日赐射,箭箭俱不著垛,一无所获。欧阳询咏之曰:‘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这里俳谐诗成为谐谑小说的创作手法之一,以诗作调笑时见于汉魏六朝谐谑小说之中。
《文心雕龙・谐 》中探寻谐谑文学源头时,也追溯至先秦民间戏谑嘲讽之作,认为“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谐谑小说即源于民众之“戏谑之言”。“谐 ”篇中揭示到:“昔华元弃甲,城者发 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据《左传・宣公二年》载,宋郑两国交战,将领华元丢盔弃甲,筑城民工嘲讽之,“ 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讥其瞪眼挺肚、趾高气扬,却不知羞耻的丑态。《左传・襄公四年》又记,鲁国大夫臧纥丧师辱国,百姓诮之,“侏儒侏儒,丧我于邾”。这些戏谑之歌单独看来,并无可笑之处,然置之于事件中,却感受到下层民众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怨恨之情。不敢明谤,寄之隐语,于调笑中见尖锐讽刺,可作谐谑小说观。
二 诸子寓言:谐谑中蕴含哲理,哲理中闪动谐谑
诸子散文对后世小说产生影响的有两个部分:一是散文中的叙事成分,二是散文中的寓言成分。而后者以其强烈的文学性为小说的萌发提供了重要契机。诸子寓言数量巨大,仅《韩非子》一书就有三百余篇,考其总数当在千篇以上。其中许多故事妙趣横生,谐谑中蕴涵着哲理,哲理中闪动着谐谑,成为谐谑小说的又一文学源头。鉴于前贤对诸子寓言喜剧性成因、特征等多有论述,重复部分兹不赘述,这里主要考察其对谐谑小说一体的影响。
其一,诸子寓言就其题材而言是讥讽的,手法却是俳谐的,寓庄于谐,成为谐谑小说创作的先导。寓言继承了《诗经》的讽刺传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人情世态、迂腐观念及思维方式予以辛辣的嘲讽,其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反语相讥、谈笑讽谏、旁敲侧击、借外讽内、自嘲自讽等讽刺技巧,为后世讽刺喜剧艺术和民族语言表达技巧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其以风趣、隽永、讥诮的语言,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成为谐谑小说创作的宗旨。
其二,诸子寓言虚构、夸张的叙事描写技巧,对谐谑小说一体的形成起着哺育滋养的作用。先秦诸子在宣扬学说、游说进谏之时,为增强论辩的效果,向民间学习,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和史实加以改造或独立创作,这些为说理论道服务的寓言“开创了虚构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虚构的故事不一定具有喜剧性,而辅以夸张的创作方式,则更具喜剧的特质,如“守株待兔”、“邯郸学步”、“揠苗助长”等故事,既营造出诙谐幽默的氛围,又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宋代黄震认为,“庄子以不羁之材,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所必无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戏薄圣贤,走弄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这里正是着眼于虚构、夸张手法于其中的运用。诸子寓言成为后世谐谑小说创作的不祧之祖。
其三,诸子寓言中愚人类型的出现开谐谑小说嘲愚之先声。中国自古就有尚智的传统,提倡通融变通,反对呆板守旧,对于愚人给予辛辣的嘲讽。先秦典籍中更是保存了大量讽刺故事,并塑造了一些箭垛式的愚人形象。依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表现,有迂腐机械者、幼稚无知者、自以为是者、冒失蛮干者,其中宋国愚人形象成为典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庄子》中的“适越卖冠”、“鬻技封侯”,《韩非子》中的“智子疑邻”、“守株待兔”,等等,不胜枚举。王利器先生曾说:“如果说笑话这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在东汉末年的《笑林》才见于著录,那么,在战国以来诸子中有关宋人的讽刺小品,就是这种文艺形式的滥觞了。”而《笑林》中“齐人学瑟”、“担山鸡者”故事则直接来源于《尹文子》一书。大量讥讽愚人之作反映了民族群体意识对智慧的认同,而此观念又积淀为群体意识,反映于各种典籍之中,对愚的贬斥,千载不绝。嘲愚也由最初的寄生于诸子著作中的说理论辩的例证,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
其四,诸子散文中寓言的大量集中出现,如《韩非子》中《说林》、《储说》就可看作寓言作品的专集,影响着后世谐谑小说专集的产生与发展。“《笑林》、《艾子杂说》、《笑府》、《广笑府》、《笑得好》、《俏皮话》,等等,这众多的一脉相承、延绵两千余年寓言文学的巨著中,都可看到韩非《说林》和《储说》首创之功的光辉。”而作为谐谑小说集的开山之作――《笑林》,其名称也本自《说林》。《史记・韩非传》、司马贞《索引》说:“《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渊源关系可见一斑。
此外,诸子寓言中的许多谐谑之作如独立出来,可视为谐谑小说的题材。有的作品被收入谐谑小说集中,如上文所提到的“齐人学瑟”、“担山鸡者”故事;有的成为谐谑小说中某类故事的原型,如宋国愚人故事;有的被改编成为谐谑小说的佳作,如明代孙仲龄就将《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扩充改写为《东郭记》。尽管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许多寓言中涵盖着谐谑小说之作,而许多谐谑集中也不排斥诸子寓言的谐谑故事,仍不能在二者间划上等号。因为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不具有独立性,它只是诸子散文的结构单位,孕育和滋养着谐谑小说一体。
三 史籍谐谑故事:历史中的诙谐一幕
明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中说:“史统散而小说兴。”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认为,史传所包含的小说文体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第一是结构方式,第二是叙事方式,第三是修辞方式。史籍与小说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而史籍中的谐谑故事更是谐谑小说之先声。如果说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准小说”,那么其中的谐谑之作则不妨视之为“准谐谑小说”。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各国互相征伐,兼并剧烈,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士,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或为稻粱谋,奔走列国,献计献策。其语浅近通俗,特别讲究论辩技巧。对此,郑凯先生在《先秦幽默文学论》中有详细的分析:这些游说之辞、外交之语诙谐幽默,又暗含锋芒,丰富了言语技巧,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的言语智慧以及对智语的推崇,无疑是对此的继承与发展。明代李维桢《广滑稽序》言:“春秋战国时聘问之使,游说之徒,酬往数言,肆而隐,曲而中,使人惊心动魄,解颐捧腹。”当然,这些记录机敏文人游士言行的篇章,其本身就是富于谐趣的佳作,为谐谑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
先秦史籍中,不乏具有喜剧色彩的著作,如《左传》、《战国策》等,其中或有诙谐的民间故事,如《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或有统治者愚蠢举动的实录,如《左传》中所记宋襄公的蠢事,“无疑是今天我们所见的最早的真人真事的笑话”。这些故事风趣隽永,对六朝谐谑小说之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仅曹林娣、李泉辑录的《启颜录》一书就有15则故事本自史书。而《晏子春秋》一书则以其活泼生动的语言、滑稽幽默的故事,成为谐谑小说创作的先驱。该书围绕晏子的生平活动,塑造了一位娴于辞令、机敏干练的贤臣智者形象,而晏子也成为谐谑故事中的箭垛式人物,与愚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尚智”的传统。鉴于众多学者对该书有大量深入研究,在此笔者不再具体举例论述。需要指出的是,此书作为喜剧人物之专集,其滑稽谐谑故事的集中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史记・滑稽列传》是自觉地对谐谑之人、谐谑之事加以归类,是谐谑故事结集的先声,那么,《晏子春秋》就是非自觉状态下谐谑故事的独立专集,具有开创意义,不妨称之为“准谐谑小说集”。
综上,正是在先秦戏谑嘲讽诗、诸子寓言、史籍谐谑故事的文学滋养下,谐谑一体得以产生并成形。而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谐谑小说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价值的文体。
参考文献:
[1] 孟稚:《文心雕龙・谐 ――谐谑小说的理论阐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何宗美:《论先秦寓言的喜剧美特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 (宋)黄震:《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版。
[6] 汤利伟:《先秦寓言中愚人形象分类及宋人居多的原因》,《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 王利器、王贞珉:《中国古代笑话选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古代小说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小说 有效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4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直到宋代出现“话本”――白话小说,再加上当时民间艺人的“说书”职业的流行,白话小说才在民间流行起来。早期的小说不被主流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俗文化,直到五四时期,小说才被重视。解放后,小说文化在我国繁荣发展,但仍有一部人认为小说文化难登大雅之堂,至此小说在文学中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现代教育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说成了初中语文课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中招考试大纲》中,关于对古传统小说内容的考查要求比较简单,导致部分教师对传统小说教学不重视,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没有对学生学习传统小说作出适当正确的引导,导致传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
一、学生学习情况
(一)语言障碍
小说一般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比较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带感官上的阅读愉悦感。但是,相对性的我国传统小说多是半白话文,其语言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形态,学生对这种小说在语言阅读流畅度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作者的比喻、解释等也存在理解度不高的情况。虽然传统小说教学相比较文言文、古典诗歌教学有语言上的优势,但是对于知识背景并不深厚的初中生,在语言理解上还存在障碍。
(二)应试压力
学生刚升入初中,从小学轻松的两三门课突然增多到七八门科,压力骤升,很长时间适应不了,小学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基本上都变成了写作业、预习、复习的应付学习,因此,阅读传统小说的时间被压缩。
(三)喜“看”不喜“学”
学生之所以喜欢看小说,是因为小说的无压力阅读能给学生身体、心理、精神上带来感官愉悦性,而选入课本的传统小说,需要学生有目的、有压力、边读边想式的阅读,愉悦的阅读在学生心中就“变味”了,容易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四)同种不同类小说
学生喜欢的小说,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小说,武侠、言情、修仙、修真、恐怖、悬疑类等,喜欢的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很少关注小说自身语言的魅力和人物艺术的描写。因此,学生很少愿意关注、体会传统小说中经典的语言、人物的塑造。学生爱看的小说,虽同为小说,但是是“路同道不同”的小说。
二、教师教学情况
(一)重视度低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由于中招这面旗帜的存在,相对而言,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在学生成绩方面有压力。又因中招考试对传统小说的考查要求不高,不少教师认为过细的讲解传统小说是浪费时间,且对传统小说教学理念、方法重视度不高。
(二)自身素质不够
由于应付压力,一些教师只专注于对如何能提高学生成绩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对考查要求不高的传统小说教学探索与研究度不高;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传统小说投入不多,购买传统小说书籍少,对传统小说原著研究不够,跟不上时代对传统小说的解读,只对照语文参考书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把握不到传统小说的全面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欣赏不出传统小说的真正美的。也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不到位、对小说人物塑造鉴赏不够全面,做不到吸引学生去学习欣赏传统小说,更谈不上提高学生文学素质。
(三)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课堂应用广泛、合作式探究教学方法模式已较成熟,但部分教师在传统小说教学中,不愿创新传统小说教学设计,仍采用“教师对口一人讲、学生对耳听”的教学手段和“三段论”教学方法,即教师一人分析小说的段落,归纳段落含义,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样教学效率低,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对传统小说学习的兴趣,进而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阅读环境
(一)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全球互联网化,人与人交H沟通数字化。同样,阅读也向数字化发展多。学生获得小说的途径非常多,甚至能完全摆脱传统的书本阅读形态。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等数字化阅读接近了阅读与学生的距离,但同时给予学生对小说的选择也多了起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通俗化大众化小说阅读度高,对传统小说兴趣不大,再加上阅读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学生不愿将课外时间放到阅读时间长、收效低的传统小说中,宁愿多做几道题基础性的习题来提高考试成绩。另外,电视、电影的流行,给予了传统小说更好的展示平台,但是又让学生失去了阅读欣赏传统小说语言魅力的机会。
(二)学校环境
目前,能够支撑纸质传统小说阅读的阵地,主要来自学校图书馆,但一些学校对图书馆建设投入不够,馆藏书籍破旧,跟不上时展,甚至有些学校的图书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从不对学生开放。还有一部分学校与校外公司机构联合建办图书馆,校外人员的参与使图书馆建设带有盈利性质,为了吸引学生办卡借阅,图书馆内多放一些通俗的、大众化的杂志、期刊和小说,而对传统小说的评注、解读类的书籍根本进不了图书馆的大门。
(三)家庭环境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有些家长自身亦无阅读习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大,家长对传统小说的态度也影响了学生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态度。特别是升入初中,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家庭书籍购买投入方面,给学生投资购买传统小说的很少,多会投入购买应对考试的参考书、练习题等。还有一部分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阅读课外书、小说会影响学习,禁止学生阅读一切课外杂志、小说,把小说阅读一棒子打死,顺便把传统小说也扼杀在阅读的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