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文学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文学赏析

古典文学赏析范文1

一、挖掘“古典文学之美”的核心理念

语言、文学、人文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文学教育不仅大大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涵,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而且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古典文学之美的挖掘的意义是建立在文学欣赏理论之上的:欣赏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体验,其作用主要有三:一是能够提高语言感受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欣赏首先是对其语言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感受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提高。二是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与联想,因为只有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所描绘的情境才能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才能被读者感知和认识。因此,文学欣赏能够丰富想象力、增强联想能力。三是净化人的灵魂。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的情感体验,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因为语感、想象与联想都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文学欣赏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可以看出,古典文学之美的校本教材的研发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品德情意的重要手段,同时亦能亦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情趣,达至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二、挖掘古典文学之美的策略

(一)编写教材关注美

1、选文唯美

选文以文体为总纲,以年代为顺序,选取各个时代的精华作品,力求使学生循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脉络,徜徉于历史的长河,游历文学的殿堂,体会古典文学的神韵。

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从初一至初三分别设计了诗词曲之美、散文之美、小说戏剧之美三个系列。作为经典作品的赏析导引,每个系列都有对于不同文体的介绍及各个流派的诠释,使学生带着全方位的理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2、插图衬美

文学插图往往表现瞬间的画面,但却具有永恒的美,插图艺术既反映文学艺术性又反映绘画艺术性。它不仅将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尽致,更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美。中国书画艺术意境深远,诗画文的艺术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在校本教材《古典文学之美》的修订中,我们十分重视插图的作用。首先选图力求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运用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形式,营造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其次结合作品的内容与和风格,配以足以映衬其文学魅力的图片,陶冶学生的心灵,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例如《木兰辞》的插图,我们选取了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即烘托了木兰荣归故里,重着女儿装的喜悦心情,又使学生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观沧海》的插图,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既使学生体验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挥洒之美,又烘托了曹操之诗大气磅礴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过程欣赏美

1、导入趣美

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精心导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以展现古典文学之美为指导思想,精妙设计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领会作品精髓,体验文学之美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导入的激发审美情趣的方法很多,全凭教师的独具匠心,用发现美的慧眼,不断创造创新。这里列举几例富有创意的导入――用历史故事导入:如《扁鹊见蔡桓公》导入可用扁鹊行医虢国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成语名句导入:《醉翁亭记》可以问学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义导入;以插图画面导入: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段等等。

好的导入会营造浓浓的艺术气氛,带领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渐入古典文学佳境。

2、诵读品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文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校本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的诵读声情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的过程与反思,其实就是理解层次不断加深审美情趣不断提升的过程。读的形式可以分为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诵读、表演朗诵、师生齐诵等,还可以运用媒体播放朗读录音视频示范或配乐烘托气氛诵读等。

比较诵读亦能使学生通过感情基调差异、语速的快慢、节奏的缓急,重音的处理等理解不同篇目作品的艺术风格。如:杜甫《望岳》《春望》的比较阅读课的诵读,学生通过诵读时的很容易理出了杜甫不同时期作品的特色,体验到了杜甫作品的雄壮美和沉郁美的震撼。

3、赏析寻美

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概括为三美――意美以感心:即意境之美可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悟审美愉悦,物境、情境、理境、由景起情,由景生情;音美以感耳:元音占优势,发音响亮,音调铿锵;形美以感目,即语言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要你一看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阔大、壮美的画面。

引导学生探微寻幽,体验古典文学之美,首先应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赏析,引领学生带著作者的那个时代的感受去体验作品的真谛,这样才能更深刻体味作品的魅力。

阅读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体验。要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获得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热爱之情,是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完成的,不是文本的分析所能替代的。

在珍视学生的体验同时,教师亦应用心灵呼唤心灵,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建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一道挖掘古典文学之美,吸取滋养,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教师以朗读为为为主旋律,以点带面,把字词的学习,内容的研讨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赋予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挖掘课文蕴涵的丰厚的人文资源,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体验。

4、拓展绘美

古典文学赏析范文2

一、以人为本降低经典阅读门槛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兴趣点要摸准。最初的阅读应当选择一些容易为他们接受,比较浅显的作品。我的惯常做法是故弄玄虚讲故事,讲到紧要处就戛然而止,或者为某部作品编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广告词,来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借影视东风吹响经典阅读号角

利用最近影视播放的有关名著改编的作品,“诱惑”学生看原著,找影视改编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有一些戏说的影视剧,我就引导学生去读同时期的历史,比赛谁能找出戏说的成分,恢复历史原貌。例如,每回假期期间,电视台都会重新播放《西游记》,就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读原著,互相印证。不定期的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由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并发给他们有关的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感受原著与影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历史资料再现经典名著语境

经典名著由于受时空所限,难以让人亲近。对于那些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作品,我通常给他们补充一些资料把经典来一个“包装”。其中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境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同时鼓励学生编演剧作,用今人的视角再现古典,感受经典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四、生生互动创设经典阅读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阅读、分享、体验快乐,就会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开展课前交流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可以导读名著名篇,可以谈阅读感受,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开展讨论辩论活动、阅读竞赛、表演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辟展示园地: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开辟“读书角”、“向您介绍一本好书”、“我的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喜悦、成就感,将阅读形成习惯。

五、以诵读为主回归阅读经典模式

以诵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传统方式之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引导学生高声朗读、反复吟诵,达到背诵程度为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语言教育史上,诵读作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一以贯之的。

(一)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回归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以超常、顿悟见长,与之相对立,汉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尽管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汉语字词与世界其他语言种系相比,具有更浓的情感色彩,因此模糊性也就更为突出。古典文学作品作为用汉语表现的文学,其语言的模糊性、形象性、情意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作太多的科学的精确分析。像“春花”、“秋月”、“玲珑剔透”等词语就如金森先生所说的那样:“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

唐代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千里”喻意极为模糊,但极言视野开阔,使意象更加深远。对于这些语言,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得太简略,学生是很难意会其中的意境的,无法产生共鸣。但如果分析得过细,意象将会支零破碎,意境全无,那就更无法感染学生了。而采用诵读,就可避免这种尴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意境、感受形象、了解主题,教师只需适当讲解、指导,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去“意会”,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此外,古人做诗讲究抑扬顿挫,做文讲究启承转合,这使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本身就有一定的音乐性、节奏感,其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决定了它最适合于诵读。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诵读自身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成为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1.诵读是理解的基石。首先,诵读能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感知的敏锐性。其次,诵读可以感知情境,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再次,诵读可以强化学生多种心理活动。在诵读中,面对感知的语言文字,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奔涌而出,闪电似地在头脑中浮现、编码、组合,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作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所以南宋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凡读书且要熟悉读,不可只管思。读得贯通后而义理自出”,还说“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境地的。可见,诵读对于理解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2.诵读是积累的捷径。“记诵积累”是我国传统读书法的一种,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对于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文言文)中的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较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刘勰说“积学心储宝”,黄宗羲云“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韪所压倒”,可见绵妙用。”而诵读正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3.诵读是语感的源泉。

古典文学赏析范文3

1.过分依赖教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教材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虽然当前的高职语文教材修订多次且版本众多,但都与时代脱轨,必将给教学带来消极作用。不仅如此,现在教材的编写方式导致知识点不清楚、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也不清楚,这些都影响到语文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存在一个提取精华的过程,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并要有顺序、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既能学到书本知识,又能举一反三,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转化为文化潜能,为以后的应用提供坚强的后盾。为此,语文学习要学会全面、深刻地安排计划再行动,选择教学模式也是如此。

2.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缺少吸引力

语文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教学,但学生依然各忙各的,这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能增加高职语文教师的挫败感。这样的教学,不仅教师无法发挥引导作用,而且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丧失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灵魂。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1.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努力做到语文与专业相结合

合格的高职语文教师,首先会在新学期开始前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掌握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做到人文性与语文性相结合,还应综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努力将有用的成分融入教学;再次,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坚持“就业导向”,突显学校的针对性与目标,订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为社会发展与专业建设服务,这样才能展现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最后,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始终将学生的运用能力放在首位。

2.符合高职院校的新型教学方法

古典文学赏析范文4

1.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2.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3.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4.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首先,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符号,有些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然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室内环境文化的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传统手法对传统形式的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知韵,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之上,得到延续与发展;符号拼贴,在室内设计中拼贴运用,从而新与旧、古与今带着某种联系;移植与嫁接,对儒、道、佛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中的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与一体。

其次,是色彩与光的处理。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和不美,但是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非常重要。通常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形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和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再次,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合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传统文化不同,但是在回归自然和效法自然上却有相同主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不能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古典文学赏析范文5

关键词:训诂 训诂学意义

陈澧在《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篇中说:“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临乡,有训诂则能使估计如暮旦,所谓通者,训诂之功大矣。简言之,训诂就是以今释古,以雅释俗,即用古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雅言解释方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使之明白可晓。近代训诂学家黄侃先生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隐身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这就从语源的角度上说明了训诂二字的意义。又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指出了训诂的实际内容,训诂就是对古书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专门性的学术工作。

而训诂学是研究训诂的规律化的科学,是对训诂的理性意义上的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黄侃先生指出,若以此地之语解释彼此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这一段话说明训诂学是研究并解释,以语言解释语言的具体规律,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使之成为有系统,有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的科学,因此,我们就必须研究前人的训诂实践,特别是历代的注疏,从而进行分析和归纳,明其源流,知其取舍,评其优劣,从而归纳出其系统和条理,并根据汉语的特点,总结出训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语意义的方法,途径,和规律。

郭在贻先生说:“我们认为今天的训诂学,应该再系统性之外在加上两个独创性和实用性,所谓独创性,就是说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活,而是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训诂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总结新的理论和经验,所谓实用性就是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服务。总之训诂学的任务就是一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文字,语音和词义方面的情况,研究应该如何运用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规律,来正确解释历代的语音,换言之,应该研究历代汉语中的词语的形音义结合的形式与规律,研究如何正确解释这些词语的方法和条例,是训诂学的主要任务。传统训诂学研究的主要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语义,也综合分析古树的语法,修辞,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等。但是,今天的训诂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汉魏以前的古代书面语言,而是扩展到唐宋元明乃至清一代的俗语词,并且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医药,农林,经济,军事,宗教等学科领域,应该说,从先秦两汉的典籍到唐宋以后的古白话作品等历代文献资料中的任何语言障碍,都可以成为当代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训诂学既然是以正确解释古代的词义为核心任务的,因为,它就应该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资料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无论研治何种古籍,无论是治经,治史,都必须从校勘训诂之法入手,这是因为,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后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后义理可定。古汉语在对于一词一语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应用,只是有的应用正确,有的应用错误罢了,研究过训诂学与否,在阅读古籍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多,分析问题比较细致准确,后者每失笼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会产生不应有的错误,这一番话,精辟的说明了古代汉语同训诂学的关系,说明了学习训诂的重要意义。

研究古代汉语需要学习训诂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学科,同样也需要学习训诂学,比如闻一多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就是从训诂学入手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考求的,他在《楚辞校补》中说,较古的文学作品之所以难读,大概不出三种原因,意识先作品存在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难于了解,二十作品中所用的语言文字,尤其那些约定俗成的白字,最易陷入歧义。三是后作品而产生的传本的讹误,往往也误人不浅,正因为训诂学是治古学的第一步功夫,因而,有成就的古典文学家莫不循此而行,许正阳先生是一位以研究民族古典文学事业的,可是他在语言文字研究上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就究竟是什么原因,文学即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不先把其中的语言文字弄的十分清楚之前,必然会发生许多误解误说,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其例不胜举,我们决意从考订唐宋两代与此的确切意义下手,这必然也就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一切事物的具体内容实际,由此进而了解作品的真正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和作者的心境,然而再进行艺术和内容的赏析品评。

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古代文献中所有的问题,但是,就其重要内容而言,仍不外乎释词和解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还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修辞方式,行文惯例等予以说明,概括起来,训诂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释词,二是解句,三是解释语法现象,四是说明修辞手法,五十发凡举例,六是注音。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它是训诂的中心工作,因为词义和词义是变化最大的,放映社会生活最灵敏的语言要素,要通古今之异言,必然以释词为主要内容,前代训诂学家十分重视释词工作。

语词和语法是古书训释中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语义与修辞手段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训诂学还应该对修辞现象加以研究和说明,特别是古典诗词,它的修辞手法千变万化,句中的一些词语受到修辞手法的制约,特别是古典诗词,它的修辞手法千变万化,句中的一些词语受到修辞手法的制约,其词汇意义往往被修辞意义所代替,如果仅从词汇的表面意义去阅读这些诗词,就不能真正去阅读这些诗词,就不能真正读懂,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古典文学赏析范文6

1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学生兴趣的不足。兴趣往往受主导意识流的影响。现今,人们更加热衷于时尚的东西,对学生而言,古诗词还不如一首打油诗来的有趣。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以讲代读,烦琐讲解。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传递和弘扬。

2 对策探讨

2.1 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2.3 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