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1

工伤保险是世界上最早产生以及最早进行国家立法的险种,也是发展最成熟的社会保险险种。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或者雇工均应参加工伤保险。结合本企业实际用工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各类特殊用工人员的工伤类型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各类用工提供参考。

一、工伤保险概述

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伤害保险或工伤赔偿,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组织实施,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家属能够从其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生活、医疗服务,职业康复和经济补助等物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工伤保险具有强制性原则、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三位一体”的原则、一次性补偿和长期补偿相结合的原则。

工伤定性的四个关键如表1所示。

二、企业各类特殊用工人员的工伤处理意见

1.实习人员的伤害处理

勤工助学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部[1995]309号)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属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建议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顶岗实习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3条)所称学生实习,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属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建议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毕业实习 一般是指即将毕业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在毕业前以就业为目的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不少地方有所突破,可以认定劳动关系,按工伤处理。

2.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人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属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建议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但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关系定性,各地口径不一致。工伤与人身损害的区别如表2所示。

最高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3.非全日制人员的工伤处理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被鉴定为伤残5—10级的,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一次性结算伤残待遇及有关费用。

4.兼职(或职工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人员的工伤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5.借调员工的工伤处理

《工伤保险条例》(第43条)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用人单位职工非由单位指派到其他用人单位工作发生工伤的,由实际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标准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者、借入单位与借出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6.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伤处理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10条)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用工单位应当协助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工作。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可以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用工单位、派遣机构、派遣员工的关系如图2所示。

7.个人承包经营中的工伤处理

《劳动合同法》(第9 4 条)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该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

个人承包、发包方与劳动者之间关系如图3所示。

8.挂靠用工中的工伤处理

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人员因公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挂靠用工工伤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9.派遣出境工作人员的工伤处理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44条)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三、结束语

第一,企业应认真梳理各类特殊用工,研究处理策略消化风险,调整用工模式转移风险,并做好对重点人员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企业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第二,当员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三,用人单位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或者参加工伤保险后中断缴费期间,职工发生工伤的,该工伤职工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均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用人单位按照规定足额补缴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职工新发生的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S].199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S].2011年7月1日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鉴赏;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2-02

一、对《舞蹈鉴赏》课程问题的提出

《舞蹈鉴赏》课程,以其新颖的课程内容受到广大高等学校学生的欢迎,并对高校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我们对辽宁省5所高等医学院校目前《舞蹈鉴赏》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舞蹈鉴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推进《舞蹈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二、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1.政策力度执行不够,课程开设不足且随意。在所调查的5所医学院校中,仅有2所学校开设了《舞蹈鉴赏》课,且学时设置最多的是20学时,最少的为6学时。而且,上课时间大多安排在晚间或周末,如果遇到考试或者学校有大型活动,鉴赏课就要另行安排或者干脆废置;另外3所学校虽然拥有舞蹈教师,却选择开设了形体训练、民族舞、拉丁舞等舞蹈实践课程。因而,从课程开设的情况上来看,远没有达到文件中对所谓《舞蹈鉴赏》的艺术要求,同时学校存在着缺少对艺术课程的管理和监督,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严重。

2.教学内容繁多杂乱,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内心对舞蹈的憧憬与期待。《舞蹈鉴赏》课程中的内容包括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国标舞、踢踏舞、外国民间舞等,种类庞多,杂乱不清,讲授的内容多为舞蹈的起源、舞蹈的代表人物、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等。在对学生“课程满意程度”问卷调查中显示,不满意的占29.7%。学生反馈的理由是:其一,认为自己不是学舞蹈专业的,对以史为线的讲解缺乏兴趣;其二,老师授课不要泛泛介绍各个时期的作品,应对经典的作品进行透彻分析和鉴赏;其三,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任何舞蹈基础,对各种舞蹈的体会不深,鉴赏课中应增加一些舞蹈技术的传授,进而增加对舞蹈的切身体验。

3.教学方法手段简单,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对学生的问卷中,94.96%同学赞成课堂教学应采取互动的形式,对互动教学的要求不只是简单地谈一些老师自己的看法,而是要有学生切身的充分参与,让学生深入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全情投入到课程当中。另外,学生希望增加实践部分,希望课上向学生简单介绍各种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切身体会舞蹈的机会,感受舞蹈的意义。

4.教师对鉴赏课的内涵专研不够。从访谈中得知,舞蹈教师在鉴赏课程中也偏重于舞蹈基本知识技术的讲解,对作品的精神内涵及舞蹈文化的理论阐释较少,而非舞蹈专业的教师对舞蹈的发展、各个时期的舞蹈代表人物讲解较多,这样就会形成学生所认为的讲解不深刻、不透彻现象。教师不顾学生的需求,将自己认为经典的作品给学生播放的现象;不顾课程的系统性,另外,有一些教师,一味满足学生的直观兴趣,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民族舞蹈因学生缺乏兴趣而被删除。

三、医学院校《舞蹈鉴赏》课程存在问题反思性分析

1.缺乏对课程的理解与重视。艺术教育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但目前,部分领导和教师缺乏对舞蹈鉴赏课程的理解与重视,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致使课程内容安排随意,教学效果不明。另外,缺乏与普通高校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其他课程的渗透和协调,更没有建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需求各异。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自各级城市、乡镇,所受艺术教育的背景、学习经历不同,对舞蹈课程的理解与期待各异,同时舞蹈鉴赏课是选修课,课程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对教学、教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同学抱着了解和观望的态度,另一些同学怀着缓解学习紧张、放松娱乐的目的,还有是为了学分而选课。

3.舞蹈教师的文化内涵欠缺。在现有的舞蹈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现象。教学中缺乏对舞蹈文化含义的规律探索和理论的阐释。另外,一些舞蹈教师,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文化功底薄弱,又缺乏刻苦学习与专研精神,缺少系统的有关教育、心理、人文等理论知识,所以,面对大学生有些底气不足。

四、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是以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为基础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舞蹈艺术的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在情感、道德情操、意志、创造精神、责任心以及促进不同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2.注重课程特色与内涵的设计及各学科的融合。就学校教学整体来看,学科之间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功能。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将文化、历史、审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使艺术课程是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补充,促使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发挥艺术的功能。

3.课程模式的创新。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需求参差不齐,教师应改变平铺直叙按章节讲述舞蹈艺术的起源、种类特征等使学生感觉枯燥的教学方法,选择文化价值较高的经典作品,直接从欣赏入手,让学生谈看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致,倾听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感受,然后教师再引导与介绍那个时代的特征,进而用作品说明那个时代的精神。总之,课程模式既要创新,又要注重课程的系统与严谨性。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如今网络教学比较普及,舞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有利资源,选择精美的舞蹈视频在微博或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舞蹈认知和学习的自觉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互动和沟通,增进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提高欣赏的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姚毓华.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反思[J].舞蹈,2011,(2):52-54.

[3]朱兮.普通高校舞蹈赏析课的几点反思[J].舞蹈,2012,(4):54-56.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3

当前高校有不少人文课程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缺乏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艺术素材,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抽象、空洞、僵化、死板,很难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造灵感,因此,建设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课程教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正在淡化、失传,民间艺术人才发生严重断层,因此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并建设成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教材加以传承发展之,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

1.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存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关这方面建设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全球热点和国家策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学论》课程负责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美术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及其教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负责教师也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其教材。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董春雷在《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论文认为: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民族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胡俊涛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但该文更进一步地指出,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该文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意义、教学方法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事实上,许多高校艺术类或人文类的教师都已经开始投入这一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来整合艺术类课程或人文类课程,掀起一股强劲的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创新之风。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从1997年起,牵头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接着又组织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硕士点,联合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获得立项后,他们便深入地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搞科研与教学,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为一条红线,把中文系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贯穿成为相互关联的学术整体。在他的带动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审美人类学课题组积极探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方案以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及其学理依据等等,自觉形成一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文课程———审美人类学,该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编的《审美人类学概论》作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开始了立项建设。

2.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开展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学改革任务。然而,面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许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门别类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形成一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难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项建设研究方面,必须选择这样的思路:从壮族开始,逐个对这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并逐个形成相关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以壮族为例,具体研究内容为:整合并利用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资源———侧重于壮族神话、山歌、舞蹈、戏曲(壮剧)、乐器、服饰、工艺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在具体的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2.1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展开多种学科理论及其方法的运用。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研究理论及其方法,对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研究,但要求在严谨的调查研究———深入壮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进行相应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民间艺术鉴赏”中的“鉴赏”来展开教材建设研究,这一“鉴赏”要求从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以及从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充分揭示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尤其是审美方面)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意义。

2.2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影视、录像、摄影、多媒体等,制作相应的课件,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教案或讲义,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材内容的编撰工作。众所周知,如果一门课程的教材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效的,则说明这部教材并非从扎实的教学实践中来,而是凭主观想象得来,而适合教学实践并能够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的教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当前,我们必须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受学生喜爱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或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总之,以壮族为例,我们对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将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意义

在高科技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危机四伏———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的精神危机等等,造成人本身的许多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怀念过去,在无所适从的时候,这只能更增加精神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解决危机,人类学家们引导人们关注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那些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族群,深入到其中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寻求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展开对当代广西共计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民间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收集整理其中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经过提炼加工,形成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事实上,这是一种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因此,该课程所讲授的“民间艺术”,专指“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指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存活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所谓“原生态”,是以自然生态之义喻指这些艺术均由该少数民族某一族群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尚保存完好的活态艺术,是非官方的、非现代的、非个人的元文化。其艺术表达可以变化发展,但其所蕴涵的该民族精神和基本话语结构没有改变,比如作为壮族族群之一的那坡县黑衣壮的山歌艺术中的“过山腔”,依然用黑衣壮话演唱,尚保留着古代完整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押韵风格,传达着古代黑衣壮特有的精神风貌。#p#分页标题#e#

毫无疑问,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一旦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就明显表现出两大相互矛盾的特性———当代性和原生态性。所谓“当代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当代的特征,反映当今时代的个性和追求。所谓“原生态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保持有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涵和话语结构,由民间集体传承着,具有原始原创性和集体传承性,任何个人或官方都无法改变。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当代性”,是因为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或多或少地受到当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侵入”或“渗入”而产生了“当代性因素”,与此同时产生了“对抗性”因素———“原生态性”。“原生态性”“对抗性”的接纳或反利用这些外来的“当代性因素”,在碰撞与交流中发生聚合性的“杂语共生”的文化景观———“原生态性”和“当代性”矛盾统一而和谐地构成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象。在这里,“当代性因素”获得了另一种表达,而“原生态性因素”也逐渐发生了当代性转型,当代性危机或原生态性危机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化解。正因为这样,学习和研究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开展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便具有了以下意义:

3.1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的需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有助于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在人类全面危机和异化爆势下,提供给人类消除危机和异化的精神武器,抵制现代文明和工具理性的侵害。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4

一、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之“道”的多元化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雅”与“俗”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国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无论其音乐创作人员是民间艺人、文人还是宫廷乐师、宗教人士,也无论其表现目的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还是服务于文人修身养性、交际言志,是为宫廷享乐或为宗教服务,从其音乐表现因素来划分的话,可大致归纳为普通民众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故中国汉族古代传统音乐之审美归属,一为普通民众,二为文化精英或上层阶级,三为宗教民众,其中宗教民众又与普通民众群体有所重叠。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如将宗教音乐视为民众音乐,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汉族传统音乐,按照音乐风格与受众群体来区别,主要可划分为“雅乐”与“俗乐”两大部分。当然,此处的“雅乐”非指中国古代宫廷祭祀活动与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而是指审美意蕴与审美表达均符合儒家“中和”之道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文雅类的音乐;此处的“俗乐”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可视为文雅类音乐的,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俗乐则最大量地涵括了历朝历代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唐代宫廷燕乐、民间说唱音乐以及绝大多数的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

“远古时期,属于娱乐形式的‘乐’是没有雅俗之分的。”[3]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逐渐分为雅和俗两大类。这样的音乐文化格局本属中国古代音乐常识,但目前众多的有关中国音乐审美的文献,总是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和静、简易的审美观”[4],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立象尽意”的最高境界[5]等。从最大范围、最高艺术特征的美学角度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难免使人觉得中国古代汉族的传统音乐,全是那些乐简意深、文质彬彬的音乐作品,而忽略中国历代汉族俗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当中写到:“……我们应当注意到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与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传统相类似,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学者们,主要关注着中国古代文雅类的官方主流音乐文化的审美特点,坚守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雅正”传统,从而使雅致音乐文化的土壤――全民化的民间俗乐消失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虚无当中。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组合

历经时间考验而传承至今的中国古代普通民众的俗乐其实并非低俗的音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雅致之乐,它的最初往往也是俗乐。俗乐的生命力就在于“俗”,俗得有民族特色,有大众品位,俗得清新又活泼。雅致的音乐如果没有俗乐的滋养与洗刷,必将走向雕章琢句、绵软气弱的萎靡不振的地步。虽然雅俗也可相互转化,但俗乐精品,往往俗中见雅、大俗大雅、雅俗共赏,这也就是所谓的“俗到家时便是雅”[6]。

我们承认,“在中国历史上,抒情美典是最为上层文化所赞许,又对整个文化圈最具影响力。”[7]中国古代儒家推崇雅正之乐,隆雅鄙俗,致使中国古代官方音乐理念始终崇尚着“中和”之道。但“大体上,任何文化有上层的美典,也必须有低层的美典。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终于以中国文化型的抒情美典为主导,但其他美典或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集团、某一时期甚至成为主导美典”[8]。在任何人群聚居之地,一定会存在许多并不优雅也不含蓄更不精致但却是普通民众甚为热爱的音乐。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历史是如此悠久,中国地域是如此辽阔,人口是如此众多,音乐文化大一统于“中和”之美只可当作如是观,圣人们的宏大的音乐美的追求,与中国丰富的生活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代官方所提倡的主流音乐思想并不能左右汉民族全部的音乐格调布局,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种思想文化的组合,这是历史的真实。

学术界对汉民族的起源问题现已持多元论。秦汉之际方成型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先进的经济制度与高文化结构,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蛮、俚、僚、等西南少数民族逐步汉化;又在宋辽金元时期与契丹族、女真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杂居,在民族大迁移运动当中将不少少数民族同期同化。[9]汉民族文化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文化汇聚的历史,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入后的音乐文化产物。

二、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之“术”的多样化

丰子恺曾明确表示,对于不同的艺术类别,“应当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而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应当掌握各类艺术鉴赏活动的特殊性。”[10]鉴赏者对同一类音乐进行鉴赏,因为艺术鉴赏本就有审美创造差异,所以鉴赏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同类的音乐鉴赏途径与方法,技术层面的差异也比较大。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类的鉴赏之“术”

前面提及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文雅类音乐,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

文雅类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有一些具体的鉴赏技术要求。如琴乐,它用不同音色、不同风韵的泛音、实音与散音音点,吟揉绰注、轻重疾徐的演奏合成了一条虚实相间的旋律线,又用如生命脉搏般的自由散板节奏,营造出了琴乐律动的从容。在古琴音乐当中,虽然散板的精神贯穿始终[11],实则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浓淡相间的音乐时空布局,构建出了一个“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心灵与自然相映衬的审美空间,丰沛的艺术张力从中或激越或悠缓地布局了出来。所以琴乐的鉴赏之“术”,主要应当注意它的“美点”至“美(旋律)线”,它的节奏律动、音乐曲体空间布局之美,等等。

虽然宋词保存至今尚有两万多首,但我们现在能够鉴赏到的词调音乐仅有南宋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17首(其中自度曲14首)。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被视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歌曲,品鉴它的时候,除需要运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常识、词调美学知识以外,在歌曲曲调的分析处,鉴赏者还应知晓宋词均(“韵断”)与乐句的音乐布局关系,用均的疏密与音乐表情之间的关系,均处即是歌唱表演的击节处等艺术常识。词调音乐作为文学与音乐之双璧,字调与曲调是否合律还需要音韵学的基本修养。

昆剧的腔词声韵关系与词调音乐基本一致,昆剧的文学性强是这个剧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与词调音乐不同之处应当是它的戏剧性,鉴赏它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中国戏曲艺术特质的分析与欣赏,如所谓的超时空、程式化、虚拟性、综合性,等等。另要注意昆剧亦歌亦舞的表演特点,昆剧音乐构成的基本规律。昆剧的歌唱风格也迥异于其他剧种,明代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曾叙述其歌唱特点为“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清圆,收音纯细”。如要比较简易地揭示出它的歌唱特点,罗艺峰所谓的“川剧的‘叫’,秦腔的‘吼’,昆曲的‘吟’,越剧的‘唱’”[12]可资鉴别与审美。

大多数人都认为,培养一个人对精致艺术的鉴赏能力相对比较困难,因为精致艺术的意境、神韵、气势等审美构成品格较高,品鉴它对鉴赏者的文化修养、联觉通感等音乐鉴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古代汉族音乐当中的雅正艺术,如琴乐、词调音乐与大部分宫廷音乐、昆剧等均吻合言近旨远之艺术要义,如将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结语所云的“深文隐蔚,馀味曲包”,陆机《文赋》当中所言的“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篇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诸多言语,用于阐释雅致艺术的审美特点,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的审美成效。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民众俗乐的鉴赏之“术”

如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汉族民歌文本进行研究,很容易得出“到了明代(主要指明中期以后),民歌才算是完全解放了自己”[13]的文本民歌研究观点,因为《诗经》与《楚辞》《乐府诗集》等历史性的民歌文本相比于明中后期的民歌文本而言,更具规范性与蕴藉有度的文学特征。笔者相信,中国历代的汉族民歌元典都是清新活泼、真挚动人的普通民众的心声。我们现在所读阅到的历史性的一些汉族民歌文本,绝大多数是经过文人润笔、官方许可才采编流传至今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是儒家教化思想的产物,而民歌作为民众艺术的一种普通体裁,在生活当中“矢口寄兴”“放情长言”,整体的艺术特点应当是真切而生动,简朴而深刻。“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的诗而上之。”[14]民歌地方风味浓郁,沁人心脾,文学价值并不低。对于民歌的鉴赏之“术”,固然文词与曲调均需鉴赏,但其人文性、民族性的鉴赏才是民歌鉴赏的根本。

清代说唱音乐可供鉴赏的主要有京韵大鼓与苏州弹词。这两种说唱曲种的共同艺术特征,是唱腔的叙述性、抒情性较强,口语化明显,地方语音的音韵美完全渗透在说唱音乐的唱腔当中,演唱极具个性,等等。[15]要鉴赏好这两种说唱艺术,一定得适当了解它的唱词框架特点,句式组合特点,语音的辙韵与用韵特点,唱腔的板式、腔型特点,伴奏音乐的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详细了解刘宝全的京韵大鼓表演特点,清中叶之后的苏州弹词陈调、俞调、马调的演唱特点等。说唱音乐的鉴赏,尤要注意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独特艺术组合方式,享受说唱音乐因为语言与音乐的丰富结合而产生的音韵美。

清代戏剧音乐鉴赏主要鉴赏中国早期的京剧艺术,但京剧第一代“老生三鼎甲”既无录音又无录像保存并流传他们的京剧表演艺术,我们只能从“新三鼎甲”之一――谭鑫培的极少录音当中了解中国早期京剧的某些艺术特点。京剧艺术自谭鑫培开始才统一使用京剧的音韵规范,这也有利于我们鉴赏现今存在的京剧艺术。鉴赏谭鑫培的京剧表演势必得了解京剧板腔体声腔结构特点,西皮、二黄两种主要声腔及其音乐特点,伴奏乐器与伴奏音乐特点,京剧行当与脸谱,京剧的“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等相关的艺术因素。除去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如要熟悉这种戏曲音乐,得从唱腔的外部形态入手。如同昆曲可从一支支曲牌入手,秦腔可从一种种板式入手一样,“而行当分腔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多声腔的剧种如京剧,则又加了一个‘行当’的层次,所以在京剧的每一个唱段前,总要标上行当、声腔、板式三项内容。如旦腔西皮二六、生腔二黄散板,等等。”[16]所以应注意京剧每一个行当的唱腔唱词结构、基本句型与其他变化板式等艺术内涵与艺术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艺术表演特点;且同样的行当唱腔板式,在每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的表演当中又独具魅力。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化戏曲程式化的艺术认识,提高京剧艺术的审美能力。

文雅的古代汉族传统音乐与普通民众的古代俗乐并非绝对对立。且不说那些不同类的音乐文化之间决不会壁垒森严、泾渭分明,单说雅致的上层人士们享受的音乐文化与普通市井民众的民间音乐文化之间,历史上始终处在一个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发展的态势当中――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实为一个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整体。

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具体的鉴赏之道与鉴赏方法的多样,并不说明鉴赏之“道”与鉴赏之“术”的截然对立。严格而言,“术”在“道”的具体范围之内,“术”是“道”的具体体现。但在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当中,如果只有“道”而没有“术”,此“道”将为“虚道”。我们强调,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教学一定要加强各种艺术品种鉴赏方法的研究,即必须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的基本程序与鉴赏途径、鉴赏此类音乐需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取何种文化视角进行多维认识(此中涉及到了审美之“道”的具体对应),等等,至此方可评论其鉴赏教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水准。在“术”的训练基础上,学生升华形成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道”的音乐文化的认识,即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整体文化特征有所把握,依此才能确定音乐鉴赏主体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性质的内构。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51.

[2]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3]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9.

[4]蒲亨强.中国音乐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3.

[5]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9-218.

[6]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25.

[7] [8]张凤.哈佛心影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2-73.

[9]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3.

[11]费师逊.简论“内向文化”的几个音乐基本的问题[C].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1988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359.

[12]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13]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5:301.

[14]梁启超.中国文学讲义(老清华讲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

[15]栾桂娟.简论曲艺音乐的基本特征[M].绿叶与根的对话:栾桂娟音乐学研究文集(中国音乐学研究文库).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229.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美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途径,音乐鉴赏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教材体系、课程设置、鉴赏模式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音乐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真实价值。本文将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育价值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问题,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新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以音乐审美为教学核心”放在了课程的头条位置,音乐的艺术美决定了音乐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的过程中,应贯穿所有主观和客观审美元素,并以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而言,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所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均需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音乐鉴赏是学习或感悟所有音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体审美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认知,例如对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情感的辨别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乐的时代意义与韵律形式。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音乐鉴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时期,当时就有诗书礼乐等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音乐教育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教育部门并未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制定音乐鉴赏教学计划。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为大一学生,内容以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传统音乐鉴赏为主,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时期缺乏音乐教育基础,在接触音乐鉴赏课程时容易产生专业性代沟,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专业水平非常高,但教学水平却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专业术语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也是目前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弊病。2.高职鉴赏课教学存在问题。一是音乐鉴赏课程未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学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安排的音乐鉴赏课程随机性太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的鉴赏曲目,教学进度不一致,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音乐知识有限;其次,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缺乏学习热情,此外,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音乐鉴赏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音频和乐器设备,导致音乐鉴赏课只能局限在多媒体教室中,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场交响乐、钢琴曲等需要现场进行细致欣赏的曲目,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二是鉴赏教学方法欠创新,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赏———讲解———评价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乐潮流,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前的音乐文化对鉴赏课程进行改革,导致音乐鉴赏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逐渐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脱节。

三、多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建构分析。首先,高职院校需针对音乐鉴赏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而规避传统教学的疏漏;其次,需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针对性强、鉴赏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模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乐;最后,音乐鉴赏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教师心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必定是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音乐领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也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培养其艺术修养,端正音乐鉴赏的学习态度。2.结合多元化背景,丰富音乐鉴赏的内涵。首先,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化音乐并举。音乐鉴赏课程与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种类各异,且时间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种音乐风格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传统教学中通常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模块进行单元鉴赏教学,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特点和作曲家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但由于个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仅以“面”的扩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面”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选取音乐作品定的“点”来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例如在鉴赏20世纪初的Twelvetone(十二音)音乐时,可选取A.Schoenberg(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例,对作品片段化、急剧跳动的主旋律,不规则、出人意料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的和声等微观特征进行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太人悲惨的心理世界。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可让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观念,提高了对具体音乐现象和整体格局的分析和聆听能力。其次,将音乐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乐是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联系,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文化情境的差异进行强调,缺乏对社会背景、宗教、艺术、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需将音乐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纪音乐鉴赏过程中,对GregoryChant(格里高利圣咏)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等知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影响,而GregoryChant的功能则是作为宗教礼拜仪式的背景音乐,主旋律偏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带有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宗教意味,这样学生就便于理解记忆。再如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时,可结合多媒体屏幕,创设对应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将作品置身于无锡二泉池旁,月恋水、水怀月,在泉与月的相互衬托下,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变奏、时而激昂愤懑、时而深沉忧伤,这也凸显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内心对生命的豁达体验。3.改革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是充分运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欣赏,并尝试着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Fade》《克罗地亚狂想曲》《IntroAE86》等流行电子音乐和钢琴曲,让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演奏家的版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发言,并将发言情况纳入到评价考核成绩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与同学进行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由传统讲授式课堂朝讨论主导课堂转变。在进行讨论式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对讨论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维也纳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何异同?导致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其音乐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陈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提示和指导,或者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将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相互交叉的趋势,对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音乐鉴赏教学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张雁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参考文献:

[1]袁媛.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15)

[2]卞红煊.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初探[J].戏剧之家,2016(21)

[3]王文臻.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6(01)

[4]杨楠楠.关于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12)

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6

关键词:戏曲艺术;中小学;素质教育;促进作用

一、戏曲艺术教育实施有助于民族精神振兴

中国戏曲艺术是独特的,它融表演和演唱于一体,同时加以唱、做、打、念等综合的表演形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门类。包含中华各民族文化、音乐发展历程等等诸多元素。我们提倡学校要对戏曲艺术课程加以重视,首先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民乐的认知,其次是进一步了解民族民乐发展,然后对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建立坚实基础。戏曲本身所包含的知识与信息就是巨大的,这对于中小学学生对于历史、民族、文化、音乐等等的学习都有着促进的作用,并且对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有很大帮助。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以歌唱声乐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中外名曲学习较多,但是对于戏曲方面的却少之又少。导致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于中国戏曲杰作知之甚少,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等都不再那么脍炙人口。对于戏剧创作前辈、经典曲目都了解很少,这对于我国目前的音乐素质状态来说是极其不稳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最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思想意识形态、精神环境的影响。目前从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戏曲艺术来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与研究,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学生能够真真正正的了解我国艺术文化水平与形式,并且甚至戏曲的重要性,戏曲在音乐舞台中展现的独特地位。而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元素多样,比如丰富的乐曲、动人的传说、民间的故事等等,这对于中小学生兴趣培养以及对文化的追求有着很深的帮助,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使命传承。因此,对于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的开展是对学生提高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与演唱表演能力

中小学对于戏曲课程的开展是必然的,这对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表演能力也是一中锻炼。戏曲艺术包括了诸多元素,在其服装服饰、形象化妆、舞蹈表演、歌唱曲调、杂技等等都有体现,是集表演和技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审美价值极高。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学习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而戏曲的魅力还在于其曲目和唱段对学生的带入能力,如“穿林海跨雪原”“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等,都把学生带入到优美的环境中,对学生想象力、艺术鉴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戏曲艺术教育从起初的了解和赏析,到逐渐的欣赏,进而对戏曲的分析和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戏曲的起源形成到发展过程以及历史的沿革方面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戏曲经典曲目、人物等一般知识开始,逐渐对戏曲名家的表演和演唱进行赏析,最后能够对戏曲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以及人物典型等有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能力。在课堂是上要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模式,除了讲述以外,还可以对录像资料、视频进行研究观赏。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戏曲演出,并了解参观前的准备工作细节等等,更直接深入的对戏曲实际表演情况进行直观了解,主动的进行学习和观摩。并且要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学习唱功和学习表演的阶段,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在实践中提升。

三、戏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元素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戏曲艺术教学中对素质教育方面要求也很高,尤为突出的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在现代戏曲中表现淋漓尽致,比如对于杨子荣、李铁梅等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其曲目的学习,弘扬精神传统,这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难以用普通政治课能达到的。而就传统戏曲曲目而言,对于品德做人教育方面比较突出,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也是比较有效果的。比如:《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红灯照》、《苏武牧羊》等等体现了民族英雄主义、仁人志士爱国主义精神;《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体现了惩恶扬善、舍己救人的精神;《将相和》、《打龙袍》、《霸王别姬》等等曲目则取材于历史名著等等;《打金枝》、《三节烈》等等戏曲曲目则对音乐艺术教育得以充实,对学生视野的拓宽有一定意义,对于学生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都有很大的提高。对于中小学教学中推广戏曲课程的普及,对于学习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感悟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是目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四、对戏曲艺术教育的一些建议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戏曲教育对于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戏曲教育并没有得以很好的普及和推广,需要做的还很多。首先对于各地区的调查研究是必须的,对于试点地区、学校、班级、生源都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对戏曲教育知识普及工作要先行开展,再从试点带动周边的学习进展,逐渐推广实际教学。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要进行实践学习。教师要对戏曲曲目的人物、背景、历史意义等思想内容对学生加以概述,使学生深刻的理解戏曲的深刻内涵,而不仅仅是学习技巧与表演形式。另外,可以举行相应的戏曲知识竞赛、中小学生戏曲大赛等等,营造对戏曲热爱的氛围,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参与其中。并且可以随时调查学生对于戏曲的接受程度和喜欢的曲目情况,针对性的对课程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戏曲教育更好的普及、推广。

五、结束语

戏曲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多元文化元素组成对教育的正面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在此希望戏曲教育能够更快的推广和普及,更好的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青.戏曲艺术的素质教育价值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张静.传统戏曲艺术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