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营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营管理论文

运营管理论文范文1

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现状

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营实施的实质是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上,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可以支配的一切资源按资本化运作方式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经过初期的摸索阶段,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工作进入了逐步规范、稳步发展的时期,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仅2001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已超过1200亿元,达1245亿元,回收现金逾256亿元,较好地实现了资产回收最大化的运营目标,表明了我国处置不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400亿元的有限资本去拉动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的回收和变现,基本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提高了资本积累的效率。

一般说来,资产管理公司是为了分离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我国金融风险、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而设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接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因此而平均下降超过9%,使国有银行减轻包袱,轻装上阵,为其入世后的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对我国1000多家产品有市场,技术先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债转股,涉及金额4000多亿元,使这些企业负债率大幅下降50%以下,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国有企业等面临中国入世的严峻挑战、竞争和发展。

资产管理公司在近两年的资本运营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日益创新、日益完善,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以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诉讼追偿、债转股、租赁、外包、转让、投资银行等10多种形式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加快了处置速度,提高了处置效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1年,华融公司海外演艺之后,又在上海实行捆绑式的打包处置,实现回收现金128亿元,实现了规模效益;长城公司则选择和采取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为基点,以依法、风险为手段,以“公允价值”为依据的政策组合;东方公司全年处置帐面资产182.91亿元,回收资产85.13亿元,资产回收率达46.5%。由此不难看出,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逐步形成了良性资金融通体系,使死资财变成了活资财,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国民经济再增殖。

二.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与弊端

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才刚刚运营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不多、还不严重。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把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到国有企业改革、民间和私营经济的培育、金融组织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建设等统筹考虑之中,从资本运营的角度考虑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作,则当今状态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仍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潜在着许多弊端。

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气候环境不理想,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带来了很多困难,各资本运营的正常运作造成了诸多障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建立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运营机制,依托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才能有效的实施资本运营。而我国经济市场则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资产管理公司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幸运儿,而是由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创新,是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产物,这种特殊性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产管理机构所没有的,更与资本运营所需的市场条件造成了直接矛盾。因此,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在与市场接轨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其资本运营的必要市场条件将受许多市场不良因素如世界金融市场冲击、国家货币政策、入世后的汇率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在不完善的经济气候条件下,将致使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盘活、变现等难度增大,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和发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反映,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盲目的投资、有国家政府出面变相贷款的不良产物。因此,要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率先让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走出大多数国有企业亏损破产的窘破之境。但是,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总体业绩持续下降,并且随中国入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经济范围自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净亏损,沦为“亏损经济”或“补贴经济”。例如,1998年7月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4%,净亏损92.8亿元,成本费用利润为-0.7%,在1492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6042家亏损,亏损面达40.5%,到1999年6月末,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到55.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因此,在10年之内,国有企业又将产生一些不良贷款,其来源包括:一是一批现在业绩较差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即资产管理公司的老成员不能退出;二是一些现在看起来经营良好的国有企业由于不适应入世后更为激烈的竞争而陷入困境,即资产管理公司的新成员又要进来。可以说,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市场机制的运作直接左右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程度,左右着我国经济体制状况的大气侯,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下,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不良资产的投资处置银行要完全严格走市场化道路,将受当今市场化条件不足的极大限制,将受国家政策风险、国家产业导向等多方面市场因素的限制,将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不能完全按市场化导向运作,不良资产的呆坏账系数变大,致使资产部分流失。

〈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狭小。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狭小。在2000年底,虽然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首次达到4.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值的5%,但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仍占多数,流通总市值为8200亿元,相当于GDP的17%,而截止到2001年底,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资产已高达1.4万亿元,远远超过市场流通总值。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是由政府推动的,这就致使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受到政策的限制而不是市场的限制,导致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增大。其次,我国的股票市场非常脆弱,政策性明显,在货币政策都难以启动的情况下,试图想用之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更是难上加难。再次,不良资产对外资开放,由于受其他政策和市场体制问题的影响,还不能大规模展开。这就使外商对我国不良资产的投资产生顾虑:收购我国不良资产是否存在依据;作为一个债权人,他们的权利能否执行;人民币没有完全放开,对他们的投资将产生极大影响。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又不同于美国储金会的房地产等抵押贷款,再加上国有保护等因素,感兴趣的对象可能不多,除非大比例折价。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将会给市场体制改革带来压力,给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的市场体制等运营条件带来冲击。,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一直是政府介入最深的行业之一,政企不分,计划经营日久,规模庞大,地位显要,由此而造成企业制度的建立、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难度加大。在其市场化的经营没有确立之前,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银行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性业务,以及对贷款对象的所有制偏向,还会产生新的不良资产。所以,只有国有银行彻底摆脱行政性干扰等因素,完全进行市场化运营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体制性的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普遍发生,而改变当前的状况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二.权属、关系、程序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四大难题。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这些巨额不良资产的债权、其权属等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过重。因此,对债权类资产,其权属问题集中在购买时购买人对他所购买的债权究竟有什么样的处置权利。根据现行的《担保法》,在债权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不能直接以抵押物抵债,而是必须与债权人协商或经法院裁定后,以拍卖、变卖、折价方式所得价款抵债,这是资产管理公司手中债权的一个较大难题,会使购买价格与拍卖、变卖后的价款产生差距,致使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在资本运营中流失。纵观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都在这一点上授予资产管理公司特别的权利,即债务人不能按期清偿债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就可直接有权处置抵押物。对产权类资产,其权属问题集中在究竟能否正常过户?更何况资本运营是建立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只有解决了权属问题,才能解决债权人与买方之间的交易关系,使得交易成功。至于程序,资产管理公司一般可根据不同的债权的分类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而确定不同的处置程序。这就使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的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对国有资产评估、分化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的工作势在必行。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属于国有独资,管理人员多采用行政任命而不是聘任制,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属于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而人力资源经营是资本运营的核心。企业通过实施人力资本经营,可以有效增强技术的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扩张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实现资本价值的迅速增殖。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产权机构单一,其机构性质与业务功能搭配不当将使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问题不明,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根据2000年底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理》,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由此决定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由政府扶持和运作的金融机构,不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主要是事业性的,而非企业性的。但其从事的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又非常明显的属于竞争性企业领域的范围。以事业性单位从事企业性业务,是现今资产管理公司定位上的一大误区。在这种矛盾之下,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机构和激励体制难以建立,势必影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正常运营。

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一个事业性的单位,国家必将赋予其特殊权利,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特殊权利去行使企业事务,将过于介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改变当今市场基本是公平竞争的格局,影响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原因在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如果企业能够上市,则资产管理公司理所当然的是其上市的推荐人和承销商,其他证券公司则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其以后还能从事非债转股企业的投资银行业务,则它就是享受政府特殊待遇的金融机构,而金融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政府机构的过度介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形成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重大阻力。

三.法律环境不完善,将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中的资本运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量加大。

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对资产作法律评价,导致资产的法律损耗不能作为决策的重要参数出现,从而影响了决策的合理性,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是已超过时效和期限的债权数量惊人,银行信贷有效资本的抵押物的法律约定环境不健全,只能在一些即定法律的基础上作资本保全的工作。二是尚未建立起合法合规性的检查系统,使公司资本确定、“揭开法人面纱”等法律制度受企业改制行为的冲击,无法起到防止债务人减少信用资产的作用。三是破产制度不完善,债权人的利益被忽视,破产成为逃债手段。四是不良资产的评估法律不健全,中介评估处理漏洞过大,廉政环境建设不足将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的部分资本运营失败。五是公司治理机构的不完善使关联公司之间权责不明,以致借助关联交易来逃债的行为大量发生。六是司法是保护债权的最终手段,但一方面,证明规则的机械化使债权人处于举证劣势,证明不了逃债;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人为的道德风险的作祟又使司法有时候反而为逃债所借用,如假保全、假执行等。

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一个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机构,而且其级别特别高,机构庞大复杂,所以政府、企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人事关系较复杂,并且官方机构惯用行政思维,办事效率低,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正常运营作了一个无形的茧。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不良资产的企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多方贿赂资产管理公司的执行人员,并且资产管理公司再处置不良资产中缺乏公开透明度,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去年3月份,湖北宜昌的猴王集团突然破产,致使华融等三家资产管理公司蒙受了巨额损失这一事实就反映了这一问题。资本运营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证,所以,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适当的运用法律手段是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凭借,只有依赖于金融法制,才能确保不良资产化解过程的平稳进行。故而,我国金融法律体制的改革是当今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的的首要任务,势在必行。

三.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的新思路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金融机构的演变呈现“集团化、全能化、国际化”的特征,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流的金融机构都采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化模式,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逐步展开,届时,国外的这些全能化、巨型化的金融集团将与我国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出一条化企业管理、形成良性资金融通体系的发展之路。

一.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与不良资产的处置要借助良好的市场运营机制。

资产管理公司不是一般的商业,处置不良资产也不是普通的商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他关系到稳定、稳定和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不良资产只有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才是显性化的,更需要借助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在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等资本运营依托于良性市场的资本运营机制,使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将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

〈一〉加快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进程,走“官办民营”的新途径。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资产处置时,保持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的所有权及决策权,而将经营权承包给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银行、私营企业主、外资银行等其他中介机构,可以化解当今资产管理公司的巨额不良资产,分散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经营的巨大风险,有助于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资产流失。

1.建立一套以招标为基础的标准程序。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应加强市场营销的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使不良资产大众化,民间化。对此,资产管理公司应形成一套招标的标准程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资产管理公司根据预定的程序会对资产作一个初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处置方案;第二,资产管理公司准备一套详尽的资料来介绍要出售的资产,并说明资产管理公司所要求的底价等条件;第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单设在某地组成常设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待出售的资产拿到市场上统一招标,统一处置;最后,资产管理公司在各投标中作选择,以谋求资本运营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与专业的投资公司成立合体经营。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特殊性,可以与多家投资公司达成协议,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和进程,其基本设计为:第一,双方共同合营体注资。第二,合营体还可以通过举债进一步融资,然后用注入的资金和举债所得向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第三,投资专业公司负责合营体的日常运作以及资产的管理与处置,资产管理公司不作干预。第四,合营体出售资产所得收入首先用于还债,剩余的则在资产管理公司和专业投资公司之间按预先约定的比例分配。

这样的合营方式一方面考虑到政府机构的局限性,使资产管理公司摆脱了资产管理和处置上的细节操作,另一方面引入了专业公司来负责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既可以解决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资金短缺的现状,又可通过适当比例分利来调动其积极性,有助于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3.采用多种手段吸引外资。鉴于我国的不良资产数目庞大,而国内又缺乏市场,为此,资产管理公司应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进外资,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市场供需有导向,使市场国际化,以无形的市场准绳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实现:其一,资产分离。因为不良资产在定价时未知量很多,随机性很大,导致购买不良资产的风险很大。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灵活的处置不良资产,将定价太难的一部分资产划出,以后再做处理,还须通过种种市场运营机制与外商共同分担资产,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增殖。这样可以使外商比较放心的闯入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新的竞争机会,加速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更有利于我们建立企业管理体制,使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作向良性化的资本运营市场循环体系,以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官办民营”、分解资产管理公司的许多具体业务,可以节约其组建和运营成本,而且能把不良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剥离,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同时还能培养这些承担不良资产处置的国内外投资公司、私营企业、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的资本运营创新能力,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竞争力的提高。

〈二〉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采用集团控股公司的模式经营。

,资产管理公司属于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众所周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是由于国有独资这种产权安排的体制性弊端,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资产管理公司应以商业银行为前车之鉴,提前做好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准备工作。

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上市可以弥补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资金来源的不足,使资产管理公司由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机构彻底转换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集团。第一,在公司性质方面,资产管理公司由国有独资、官办官营转向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相应的,由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转变成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第二,在产权结构上,改造初期,国有资本的比重比较大,但随着民间资本、投资公司、外资等的不断进入,而国有资本的数目保持不变,日而久之,国有股由控股逐渐失去控股地位,乃至论为小股东,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股权出售等方式撤出国有股。

现在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是总公司、分支机构为一体的资本运营管理体制,而不是多个法人组成的集团制。由于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实践中基于严格授权基础上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决策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因而,可以考虑将资产管理公司办成集团公司的模式,将各办事处改为子公司。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克服了种种不利的弊端,各子公司可以拥有自,易于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集团制是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与上市适应的形式;三.资产管理公司采用集团制是顺应经济组织体系的需要;四.有利于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接轨进程。

〈三〉与人民银行完美结合,充当中国金融稽查的角色,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监管。

由于国有独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是由我国政府主导和扶持的金融创新机构,不同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是市场的产物,而且我国先行基本情况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的长期运营(不局限于10年),我们不妨利用其特殊性,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性质特征,与中国人民银行完美结合,行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职能,作中国金融稽查机构,实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便可以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并在市场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制度,完善法律环境。

我国处置不良资产时由于受到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因素而致使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困难加大,没有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依托,导致债权人无法按法律程序对债务人进行债务追偿的工作,扩大了金融风险、道德风险等的存在因素,导致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缓慢,国有资产部分流失。因此,进行金融法制改革,完善中国金融法律环境迫在眉睫。

〈一〉统一金融法律事务的管理与运作,为建立完善的合法合规性检查机制奠定基础。面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在资产评估、资产重组、资产拍卖等资本运营中出现的一系列因缺乏法律依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我们应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应的《资产评估法》、《资产重组法》、《拍卖法》等相关法律,组建级别较高的法律部,使法律审查和诉讼事务统一运作、保证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环境。

〈二〉为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提供法律支持。资产证券模式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国际实践中广为使用,但在特殊目的的公司经营地位、证券发行许可、破产隔离与其他债权人利益保护、信用增级的法律模式等方面,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没有完全的信心的。其他诸如发行可转换债券、建立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等模式无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灰色区域,尽快做出法律规范十分迫切。

〈三〉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捷径。根据现有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回收资产时,应享受债权转让、诉讼时效中断、减交诉讼费等方面的法律优待。不良资产出售和重组过程中的审批、过户手续和税收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应减让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管制。

〈四〉坚持实际操作中严密法律程序,实行审慎原则。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程序比较繁琐,因此,要加快加大法院等部门的审核处置力度,防止在执行过程中因时间的拖延而引起的人为道德风险;加快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严格责任人制度,严惩处置不良资产不利的人员。

三.加入WTO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冲击与挑战。

中国入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入世的大好契机之下,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在中国入世的激烈竞争条件下求发展,必须从自我的角度想方设法走上市场化的企业发展之路。

入世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冲击。中国入世后,中国经济逐步向市场化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准绳的现代企业竞争制度将逐渐成熟,而大批的国外资产管理公司也将入驻国内,届时,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受到以下冲击:一是抵抗不住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强劲之势,被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兼并,这样会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二是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凭借东道主的优势同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公平竞争,在竞争中站稳脚步,继续发展,则会使我国国有资产部分流失;三是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共担风险,共同发展,此时将更有利于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走向完美的市场化道路。

因此,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利用中国入世之初的大好契机,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先进经验,努力完善自我,“摸着石头过河”,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拿出切实可行的东西与外国公司进行对抗,以超强的实力减少中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要我们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与国外公司既有合作,又有实力去竞争,定能达到一种“有合有分,既分既合”的绝高之境,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演绎一个跨的里程碑。

1.《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与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01。5上海财经大学张志柏

2.《不良资产的法律成因和盘活对策》金融时报2002.2.7中国建设银行法律部侯太领

3.《我国处置不良资产能力增强》金融时报2002.2.7梅志翔

4.《资本作用的再认识》经济学动态2001.10赵学增

5.《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何仕彬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出版.

6.《中国向不良资产宣战》王松奇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出版

运营管理论文范文2

1.1调查概况

本组调查中,非营利机构占总数的88%,营利机构占12%;公立机构占86%,社会资本创办的占5%,其他资本占9%。残联主管的机构占48%,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的占37%,企业单位主管占3%,民政部门主管占2%,其他(事业单位、总后勤部、农垦)占10%;三级医院占64%,二级医院占36%。虽然此次调查为向来自全国参加“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年会”的专家随机发放,但是由于参会学者多为当地学科带头人或者康复科负责人,所以本次调查的康复机构多为大型、综合性机构,其中,省级康复机构占23%,地区级占23%,县级占52%,社区康复机构占2%。

1.2服务种类

综合被调查机构的数据,可以将康复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分为以下4类:急性期康复、门诊康复、住院康复、社区康复。

1.2.1急性期康复

急性期康复是指在伤后或者手术后24h内开展康复服务。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期,还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发生。根据此次我们抽样调查的医院数据,全面开展多病种全面早期康复的占全部被调查机构的7%,开展部分病种早期康复的占44%,仅有个别科室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的机构占49%。三级医院开展早期康复较为全面,二级医院多为部分开展早期康复。60%省级康复机构开展了多病种早期康复,地市级康复机构这个比例达到80%,而县级康复机构多针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

1.2.2门诊康复

门诊康复是指患者仅仅到康复站或者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服务。这些患者多为老年人或者身体功能较好。此类康复需求较大,可除了社区康复站开展较多外,综合性康复机构内开展较少。本调查中,70%的机构开展了门诊康复。95%的三级医院开展了门诊康复业务,门诊量约为36.87万人次;约70%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康复门诊业务,门诊量为22.6万人次。省级、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开设康复门诊业务的比例分别为60%、67%和59%,康复门诊就诊人次分别为38.67万人次、19.5万人次和18.22万人次。

1.2.3住院康复

这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康复服务模式,各三级医院都配备了康复科室。不过目前来看,各个科室中,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配备较少,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缺少科研能力,治疗过程不规范和没有标准化,尤其是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流程。这些都是制约着大型综合性康复机构和医院康复科室发展的瓶颈。

1.2.4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维持前期康复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康复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2年底,共在901个市辖区和2014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4万个,配备37.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2各类康复机构运营现状

2.1康复治疗场地面积

本调查中的康复机构,除超大型康复机构外,各类康复机构建筑面积多在5000m2以下,尤其以2500m2以下居多。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4435.72m2,二级医院为903m2。省级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6073.49m2,地市级为2255m2,县级为1193.89m2。其中,省级康复机构的康复场所面积通常高于5000m2,地市级多集中于2500~5000m2,而县级多低于2500m2。

2.2康复病床配置

三级医院康复病床数平均191.53张,二级医院平均50.63张。其中二级医院多在100张,而三级医院大多超过300张。但是在专门的康复机构中,病床数目情况不容乐观。拥有专门康复病床的省级康复机构占总数近50%,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分别为56%和67%。散点图显示,所调查康复机构的康复病床数个别显著离群,但依然存在集中趋势,多集中在100张以下。

2.3业务开展情况

调查的三级医院年收治患者数约为1136.19万人次,二级医院约为393.75万人次;省级康复机构年康复患者数约586万人次,地市级每年平均745万人次,县级250.92万人次。

2.4康复机构专业人员构成情况

一个完整的康复治疗小组涉及多学科专业人员,至少应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理疗师、康复护士等。三级医院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配置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配置比例低于50%,被调查机构没有一所机构设置社会工作者。二级医院中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康复护士的配比都严重不足。省级康复机构中的康复医师比例还需要增加,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比例有待提高。而地市级与县级的康复机构中,理疗师和康复护士的数目不足。而对于社会工作者配置,虽然省级康复机构仅有一家配置了社会工作者,但这也是让人非常高兴的变化;而地市级和县级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配比已经达到56%和3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医院与专门康复机构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各康复机构康复科室中,康复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均为专科以下学历,仅康复医师、心理治疗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除了康复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外,其他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职称半数以上为初级职称,且从事康复专业的年限多在5年以下。

2.5设备设施利用情况

在被调查的机构中,约22%三级医院反映,设备利用不是特别理想;而在二级医院中,这个比例达到30%。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康复机构中,没有充分使用设备的比例分别是30%、22%和41%。造成设备未充分使用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康复治疗师技术素质较低;患者对康复重视程度较低,认识不到位;部分项目未纳入医保。调查显示,28%的三级医院、33%的二级医院,30%的省级康复机构、56%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和65%的县级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人的日常康复需求。

3康复机构运营的问题

本研究样本量较大,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全国中东西部的康复机构及开设康复科的医疗机构,虽然研究对象中大型、综合性机构较多,社区及康复机构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我国康复机构的总体概况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在服务模式方面,我国康复机构呈现出“广泛开展住院康复、大力开展社区康复、门诊康复不足、多病种早期康复不全面”的形势。调研也显示出社会对门诊康复的巨大需求,而多病种早期康复能够缩短恢复期、促进功能恢复、避免并发症,其重要性受到世界康复专业人员公认。两者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即使是住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等我国开展较多或正在大力发展的服务,也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科研能力较弱、治疗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在运营管理方面,根据卫计委医政司2012年下发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可以直接得到或间接推算出康复医院最基本的病床配置、康复治疗师配置及治疗面积要求。本研究调查了18所三级医院,10所二级医院。结果显示,二、三级医院平均治疗面积都已达到甚至远超过标准规定,但病床配置和二级医院康复治疗师人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医院及相关康复科室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设置。

3.1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和科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和理论探索较少,既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论,也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拥有康复机构的系统或行业,残联、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出台了不同的管理标准、建设标准;加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养老设施等,而这些机构在为患者服务时,会出现治疗技术、准入标准、服务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当前我国康复服务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

2012年,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对康复医疗市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建设依据。但这个标准是基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考虑的,对其他系统,如残联、民政、教育等建设的康复机构,未能考虑其行业特点。因此需要更高部门牵头,形成能够覆盖各个行业、涵盖不同层次、相对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的建设标准。

3.3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康复综合性机构的数量已经突破2000家,基层康复机构达到2500余家,社区康复机构4万余家,在3200所综合医院中成立了康复科室,对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保守估计至少需要50万康复专业人才,而实际从事康复相关专业的人员仅数万人。尽管全国目前有40余所大中院校开展了康复相关专业教育,但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过700余人,再加上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严重不足,人才问题是限制我国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3.4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晰

在发达国家,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康复治疗师必须在国际学会认证的学校中取得学位,得到各自专业学会认证,并通过各自专业的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我国康复治疗师的准入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都只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这无疑增加了专业人员系统化管理的难度、增加了专业人员晋升的难度,并给其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次调研突出显示了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现有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偏低、部分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等问题,这与职业体系划分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3.5从业人员待遇有待提升

运营管理论文范文3

1.1成立提前介入领导小组

结合宁局高铁建设总体部署及动车所建设实际情况,南宁车辆段成立动车所建设提前介入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项目及重点,规划工作流程。各科室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按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介入工作。

1.2优化建设设计方案

针对即将检修动车组的计划,重点做好设计图纸审核、优化建设方案、施工质量卡控、设备选型和安装调试等动车所建设提前介入工作,确保动车所按期建成。一是组织技术人员到成都与设计部门中铁二院直接对接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各项优化设计方案,都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部门和建设部门的采纳。二是组织技术人员对动车所施工图纸进行认真仔细审查,共审查图纸86份,对施工做法提出多条科学合理的建议。三是根据动车组检修工艺对动车所房屋建设通风采光、生产配套及风、水、电设施提出优化方案及建议约200项左右,其中173条得到采纳。四是积极参与南宁枢纽建设指挥部组织的动车所工装设备选型,确保设备满足动车组检修需要。

1.3做好施工技术对接工作

针对动车所建设进度遇到的不能满足动车组检修的各类技术问题,南宁车辆段指派专人与设计、建设、施工部门对接各类技术问题,召开现场对接会议,全程参与论证、修改。对存在现场施工缺陷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及建议,建设共提出160多条技术改进建议都得到采纳。

1.4做好建成投入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一是基建工程设施验收。南宁车辆段组织人员对动车所即将投入使用房建设施进行全数验收,重点验收了动车组检查库、临修库、轮对诊断棚、洗车线、存车场以及食堂等。二是配套设施安装调试。组织技术人员与相关主机厂对主要配套设备进行验收,如动车组作业安全监控系统,动车组地面电源,LU移动式轮辋轮辐探伤机等设备进行验收。三是工具材料配备到位。结合动车所配属动车组车型实际,指定专人提前计划、上报、追踪材料到位情况,确保动车组检修有序开展。四是细化完善管理制度。结合动车所当前承担动车组上线运用情况,进一步细化各岗位人员职责,做到“后勤有保障,检修保质量,运用保安全”,同时通过借鉴外局动车组运用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符合动车所实际工作管理方法。

2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2.1成立高铁人才选拔领导小组

南宁车辆段成立高铁人才选拔领导小组,组织专人负责在全段范围内进行动车组机械师培养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进行自愿报名、笔试考试、实作考试、综合评定等4个环节进行选拔。选拔除具备相应技术业务要过硬以外,更多的注重个人在勤、德、能、绩方面评定,严把高铁人才选拔准入质量,为动车所开通运营注入过硬人才支撑。具体做法:一是广泛宣传营造学习氛围。通过简报、宣传栏、标语、横幅、播放专题片等手段,大力营造讲高铁、宣高铁、学高铁的浓厚氛围。二是推存选拔采取考察评定、个人报名、车间科室推存、段领导班子审核批准方式。三是组织委外培训,分层次、分批次组织人员到北京、广州、武汉、福州动车段进行委外培训。

2.2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措施

针对南宁车辆段在职人员结构及培养计划,指定专门人员全程跟踪人才培养进度,采取措施有:

2.2.1自学与集中学和委外培训相结合

对个人要求自订学习计划、目标和标准,确保学习质量的同时,通过办夜校、网络授课、车间教学、班组学习等集中学和委外培训培养高铁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组织参加总公司机械师动车技术培训班,学习培训CRH2型动车组的微机模块、牵引传动模块、辅助电气模块、运用检修模块、供风及制动模块、高压模块等。

2.2.2做好“188”青年人才培养工程

“188”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即段团委利用3年时间在全段30岁以下青工中培育10名技师,80名党员,80名能够掌握动车组技术的“一岗多能知识型青工”。

2.3动车组机械师取证培训

南宁车辆段按照铁路局高铁发展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于2011年6月28日开启首批全脱产20名职工到西南交通大学进行机械师理论取证班学习。2012年初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选送人员分别到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武汉、南昌铁路局等单位进行理论、实作跟班学习。截至2013年10月共送培18批次近200余人次学习机械师理论及实作学习。

3开展联调联试工作

3.1合理组织人员

2013年6月份开始,南宁车辆段开始承担管内高铁衡柳线联调联试随车工作。段组织首批获得随车机械师资格证的20名人员,分5个随车值乘小组担当随车机械师工作。采取值乘前集中学习+随车值乘+退乘集中学习等模式。

3.2做好异地检修管理

在2013年6月衡柳线开始联调联试,由于南宁动车所还不具备接入动车组检修条件,动车组的检修工作放到了长沙动车所。南宁动车所精心组织人员轮流驻守长沙动车所,对南宁铁路局管内高铁线路联调联试开行的CRH2-061C、CRH2-068C、CRH2-192A、CRH2-193A动车组进行一、二级检修。在检修管理上细分了地勤检修及随车乘务两方面。在地勤检修方面,由于在检修经验方面上不足,机械师虚心向主机厂师傅们请教,通常都是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细到对动车组每个配件名称、位数牢记于心。在随车工作方面,由于联调联试工作的安排灵活性较大,这对随车机械师值乘时间要求就不确定,在长沙、青茅、二塘及柳州西等车站都有交接班。因交接班地点离市区较远,南宁动车所组织人员精心编制随车机械师出、退乘交接方案,合理选择交接地点,保证随车机械师休息。

3.3开展学技比赛

利用驻地休息的时间指派专人组织机械师集中学习。一是对长沙驻守休班的机械师,南宁动车所在当地租借教室,采取视频学习、书本学习及现场学习等模式,组织集中学习动车组一、二级检修作业标准。并通过周期性考试,对考试前3名的人员给予奖励表扬,对考试不理想的人员要及时找出原因并改正。同时将技术好的人员与业务掌握不全的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了一带一的模式。二是将休班的机械师集中到现场,向主机厂技术人员系统学习动车组检修及运行中的故障案例分析及应急处置方法等现场经验。

4动车所开通运营

2013年10月4日,南宁动车所检修库接入首趟CRH2-068C动车组进行一级检修,标志着南宁动车所正式开通使用。为了能够有序、合理地指挥现场作业流程衔接,南宁动车所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编制了《南宁动车所管理实施细则》,共包含了10个大项目,86个项目点,为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4.1合理设置动车所组织机构

根据总公司关于标准化动车所建设相关要求,结合动车组检修工艺、生产任务等特点设置动车所组织机构。根据各班组职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职能。

4.2及时推进标准化动车所建设

为规范动车所管理,提高动车组检修标准、作业质量、人员技术业务及安全管理基础,从作业流程、现场管理、职责素质、检修质量、工装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来开展标准化动车所建设。

4.3科学推行动车组检修一体化管理

为能及时掌控动车组检修进度,南宁动车所每日根据生产任务量合理编制各动车组的作业节点,使在有效的时间内作业时间节点不空缺。生产节点编制主要包括一级修、二级修。一级修在时间节点上更注重检查进度的卡控,二级修则倾向于动车组各子系统项目的检查、维护进度。在审查、卡控环节上,动车所建立了值班所长审查制度,使动车组检查时间节点在可控范围内完成。一是动车组各作业单位均纳入动车所检修作业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动车所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各检修单位须准时参加动车所日生产交班会议,领取作业计划和作业要求。三是各检修单位须严格执行动车所制定的作业计划,按规定时间进行签到,在规定时间到岗作业,严格卡控作业时间节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修作业。四是各检修单位须按职责范围、作业标准认真完成作业,保证检修质量。五是出现非正常情况作业时,各单位必须服从动车所统一指挥,积极配合与处理,确保动车组正点出库。

4.4周密安排动车组检修计划

精心编制每月生产工作计划,每月末规划下月生产任务量的编排,确定特殊时期(春运、鉴定、其它节假日等﹚外的生产任务量编排,细化各岗位人员的工作项目,明确完成时间,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推进完成。编制合理、可行的月、周、日动车组一、二级(专项修)检修计划。保证动车组检修运用有序开展。

4.5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对作业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汇总,找出规律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同时相应修订了动车组一、二级修作业流程、随车机械师一次出乘作业流程等规章制度;重点梳理了E27、E28统型动车组停放制动、实时轴温检测、旅客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检修要求。确定了五大部分作业项内容,148条作业项目。细化一、二级修作业指导书、一次出乘作业指导书作业项目,以图文并茂方式编写作业指导书,得到现场职工的积极反响与好评,促进了职工作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4.6强化安全监控流程

为了有效卡控安全,在安全监控方面,动车所利用动车组检修作业评价系统,采用人机相结合方式对所内作业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在远程监控上主要通过设置在调度室的监控系统界面,对检修库各个方位进行作业安全实时监控。人控方面,在检修库一、二列位端头设置3层平台登顶实名取卡、刷卡制度,并制定了接触网供断电作业指导书,规范供断电安全操作卡控。

4.7建立动车组质量保证机制

为提高动车组的运用、检修质量,以“五防一杜绝”为重点,采取“四必五字”作业法,通过写实、鉴定、对规等质量监督手段,构建关键部位“四级”卡控的质量保证机制,对动车组进行质量检查、作业监督、分析评估等质量监督,确保动车组检修质量受控。

4.8设立应急指挥机制

一是在南宁动车所调度室设置应急指挥台,成立动车组应急处置小组,组员由动车科技术人员、动车所干部、技术业务全面的检修小组长及随车骨干人员组成,由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技术员与机械师担任应急指挥。二是建设技术交流平台,动车所积极主动与动车组主机厂技术人员加强沟通联系,对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十大主要部件与主机厂建立一对一实时联系渠道,使动车组检修、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够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确保动车组正常运行。

4.9完善工具材料配送机制

为保证动车组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检修,杜绝作业过程中工具材料“错用、少用、漏拿”等现象的发生而带来的安全隐患,确保处理动车组故障时工具材料能供应及时,动车所规范工具材料配送机制,明确一、二级修工具材料配送回收流程,并规定了相关人员岗位职责。

4.10构建工装设备管用修体系

结合动车所检修实际,建立了工装设备管理体系,指定由专门人员分块负责、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等,对一些主要工装设备,在使用前由保养维护人员与相关主机厂现场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做到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维修实时受控,保证设备技术状态良好,为动车组检修提供设备保障。

5结束语

运营管理论文范文4

1.缺乏针对低碳物流的发展政策

物流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家已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等,但仍缺少针对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机制的政策扶持和碳排放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的缺失必然会降低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对低碳运营管理的积极性。

2.物流业碳排放统计指标太泛化

笔者在查阅有关物流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情况时发现,统计年鉴中关于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指标极少,且物流业与诸多行业混在一起进行统计,无法得知物流业在各个环节中碳排放的真实数据,更无从得知冷链物流碳排放各项统计指标,给各位学者研究低碳物流造成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低碳物流的发展速度。

3.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的食品冷链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除冷冻食品情况稍好外,多数肉类、水产品、豆制品以及奶制品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并未采取任何冷冻措施,冷冻食品有时也因为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散零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当下低碳的环保理念提倡降低损耗、避免浪费,而食品的流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若处于常温状态,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显然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4.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闲置

目前中国诸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已经购置了较为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但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及闲置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存在这种问题的真正原因有两点:一是运行这些技术与设备会产生大量成本,如能源的消耗以及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等。二是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致使人工成本远低于设备的运行成本。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企业仍更乐于使用传统冷链物流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的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加不符合低碳运营管理的理念,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5.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如今一些食品供应商以及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经常违规操作,使人为冷链物流断链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如多数零售企业都缺少专门用于低温食品的装卸场所以及存在冷藏食品堆放不规范,影响制冷效果的现象。一些物流企业通过租用个人的冷藏车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加了食品冷链物流断链的危险,很多批发市场露天经营且运输方式只是简单的敞篷车或金杯车加冰,这些行为无一例外地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低碳时代需要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低碳运营管理的发展。

6.缺少供应链脱碳意识

尽管低碳一词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很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低碳经营管理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什么直接关系。在没有能源能力的情况下,很难使企业产生供应链脱碳意识,更无法就食品流通过程来制订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少意识到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性,尤其在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环节上,如食品储存冷藏冷冻设备、运输过程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都缺少相应碳排放的测量与计算。

二、发达国家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就致力于开始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与摸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现代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欧美发达国家食品的冷链物流量已占国内销售总量的50%以上,日本食品物流中已有98%通过冷链物流,并且在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上也为中国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经验。

1.建立完善的政策与标准

为更好地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美国政府采用了税收优惠的政策。1975年美国就颁布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以规定生产轻型卡车、小轿车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在低碳交通领域,美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日本颁布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同样也促进了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的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手段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以及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2.物流协会充分发挥作用

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将政府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完善物流业管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多样的宣传方式让企业多了解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等,还可以代表企业的利益对相关政策提出意见,以促进其更加完善。如2003年欧洲成立了冷链协会(CCA),其中会员公司多达48家,同时为了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协会建立了冷链物流质量指标(CCQI),从而大大减少冷链物流中的浪费。

3.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认为,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容小觑,因此从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等一系列过程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同时对进出口食品也有严格的把关措施。如美国、加拿大通过制订食品安全监督计划(FSEP)较好地实现了冷链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

4.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技术创新体现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如法国发明出一种餐饮业的“冷链”新技术,不仅可以将提前制作的食品妥善保存直至供应给餐饮场所,还可以抑制食品中致病细菌或微生物的繁殖。再如美国推出了一种新的冷链包装技术,即温度保护,此工艺可以确保温度敏感性食品在运输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

5.共同配送策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共同配送策略,它具有避免重复、交叉运送问题,提高车辆装载率和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及降低由于货运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势。如日本7-11便利店将物流路径集约化转变为共同配送系统,按照不同的地区和食品类别划分,组成共同配送中心。自实施共同配送后,其门店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数量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

6.深入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理念

国外很多企业意识到低碳理念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低碳理念植入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境中去。如美国Con-way运输公司通过培训驾驶员以掌握节油技巧,从而降低车队运行速度,以及采用翻新汽车拖架、设计运输网络等方式以降低碳排放。再如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通过优化网络设计,实现回程载货、拼装集运,从而减少运输里程数和碳足迹;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全部采用新型节能灯,比普通灯可节约20%~30%的能源,仓库自然采光并安装空调热能循环利用系统。

三、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改善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情况。

1.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来降低运营成本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附加值较高的物流业务,降低其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到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和冷藏销售等环节中进行价值分析,从而找出降低食品冷链物流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2.拓展价值工程公式以推进低碳运营管理

价值工程的拓展公式是指将碳排量代替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中的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探求出如何以最低的碳排量,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最终提升产业价值。食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都是由制冷设备的“硬件”和管理方面的“软件”构成的,两个方面都应该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因此,应将价值工程拓展公式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寻求出低碳运营的有效方法。由于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价值工程拓展公式是分别从寿命周期成本、碳排量的角度来对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分析的,难免会出现结论的矛盾性。所以引入碳交易的概念,将寿命周期成本和碳排量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比较模式,从而得出实现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的最优策略。

3.建设食品冷链物流能耗标准和法规

为了保障食品冷链物流运营过程中的低碳化,政府应当建立制冷设备能耗标准、冷库建设单位认证标准和冷藏运输车工艺标准等体系,从源头保证冷藏物流设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同时,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优惠等方式引导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要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预冷制度和人员生活用电标准等规章制度,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尽快加强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

4.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

巨大的能源消耗不仅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运营成本,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一是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郊区扩展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并发展订单农业。二是从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集中加工,并集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连接起来构建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5.推广利用冷链设施与低碳物流技术

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冷链设备与设施,增加其利用率,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设备与设施。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低碳物流技术,比如,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从而降低机动车污染,实现治堵和治污双赢的目的。

6.发展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需求的增加,显然只靠农户自身的传统运输储存配送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无法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从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导向和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是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减少消耗,提高运营效率,克服资源浪费、上下游环节不畅通等弊端,还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降低社会总成本,整合物流资源。

7.低碳应追溯到食品的源头

为了更好地加强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低碳效应应该追溯到食品的生产之初。高碳食品生产模式所引发的食品污染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应以使用生物有机肥为主,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时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创新低碳系统,从而减少碳排量。

四、结论

运营管理论文范文5

目前,国内小水电站的管理模式一般有自运行管理和委托管理两种。自运行管理就是企业自行组织人员对电站的大坝及发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工作任务繁琐但易于管理控制。鉴于水电站自身生产特点,委托管理又分为全部委托运营管理、运维委托管理、维护检修委托管理三种。(1)全部委托运营管理就是企业不仅将生产运行委托,而且也将经营职责进行委托,企业按合同预定收取投资回报。这种模式大大增加了被委托方的风险,企业对被委托方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但是,小水电站因其专业化性质,被委托方在水电站经营管理方面,其承担的风险远比企业要大得多,且风险的控制能力较企业强。(2)运维委托运营管理也就是企业仅将生产运行委托给大的发电站或公司,而不将经营职责委托,自己进行控制,企业按合同预定支付给被委托方运行管理酬金。委托的内容主要有:委托生产运营及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日常维护,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委托发电设备大小修工作;物业管理等。这种管理模式较为普遍,湖南石门金家沟水电站就是采用这种管理模式。(3)维护检修管理就是企业参与电站经营管理和运行管理,企业只将发电设备的维护,大小修工作进行委托管理,委托给有专业检修人才和队伍的发电站或企业。

2小水电委托管理分析

2.1小水电委托管理的风险(1)委托方的风险主要有人为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政策风险等。人为风险包括人员管理水平,不可预见事件等,经济风险包括资金筹措不力,宏观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恶化,市场物价,投资回收期过长等;自然风险包括河流降水来水,恶劣的气候条件与现场环境、自燃小灾害等,政策风险包括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为、态度,管理体制等。(2)被委托方的风险主要有管理风险、责任风险、发电设备设施性能风险等。管理风险主要在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责任心;责任风险主要在于委托费用风险,替代责任风险等,因此,单就这些方面被委托方的风险并不比委托方小。

2.2小水电委托管理的利弊分析

2.2.1委托管理模式下对委托方(企业)的利弊①减少委托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小水电站委托管理下收益远比自己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来得快。②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分出一些风险给被委托方,减少企业部分风险,同时,利于电站安全稳定生产,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③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融资和再投资,做大做强自身核心业务,利于企业多元化、长远化发展。④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增加了自身监管工作和风险。⑤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必须在委托管理合同方面做足功课,以使双方实现共赢,否则则是双方两败俱伤,甚者出现投资严重亏损。

2.2.2委托管理模式下对被委托方(企业)的利弊①委托管理下使被委托方增加额外收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尤其对那些旧的大水电站企业,分流一部分过剩人员,盘活企业自身发展。②委托管理模式下促使一部分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的建立和发展。③委托管理模式下经济利益和风险责任原因促使专业化发电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有专业人员水平等。④部分委托方由于自身专业知识和资金原因,在投资建设阶段对设备选型欠佳,致使被委托方设备风险严重加大,进而影响安全运营管理。

3结语

运营管理论文范文6

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细致和有序的物质生产资料的调配与管理。特别是对于风电场而言,对相关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生产需要满足与否,风能的产出效率还涉及到企业库存结构与采购成本的问题。因此,要完善风电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首先就要在充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按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发展的原则,优化备品备件管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制定和完善备品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风电场的管理来说,要实现良好的备品管理,也应当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对每一项备品进行系统化的备案和入录,同时要充分结合风电场的实际,做好备品备件消耗预测,并制成详细的计划,上报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备品管理的制定问题,不宜过于繁琐,以避免时间和工作重心的偏差,一切工作要服务于企业生产,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优化配置。此外,要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灵活的备品管理,例如虽然要求编制内的备品计划要进行必要的预测与系统化的管理,但对于在生产活动中的一些常用小批量及应急备件,上级领导层应当授权于风电场,允许其自行采购保管。

1.2完善备品备件维修与更换制度

从现实来看,风电场的相关备品备件的故障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更值得注意的是,风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局部部件有的故障是批次性的,对此,风电场相关备品管理人员应采取“改进后整批更换”的策略。此外,有部分的风电机部件构造复杂,一般的检修人员难以妥善处理,对于这一部分的故障处理则需厂家处理或者委托专业厂的专业人员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要做好风电场的备品备件管理,还是要形成一种常态化的自行修复机制。

1.3优化备品备件采购程序

结合上文分析可知,备品管理不仅涉及到风能的产出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对此,企业领导层应当在充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备品管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优化备品备件的采购程序。具体来说,针对时下企业下辖多个风电场的实际,企业对所有备品采购人员进行集中,实施集团化采购,并与实力配件企业签订长期的批量化采购合作协议,降低采购成本。与此同时,要广泛地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合理的采购管理经验,真正做到“有备有用”,实现进一步降低库存及资金占用。

2风电场生产管理分析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风电场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风电场的设备运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相关设备供电可靠性和可利用率,保证所发电能符合电网质量标准,力争多发电量,降低各种损耗,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说,风力发电机组的日常运行工作主要包括:对风电场设备进行定期巡视,监视风电机的各项参数变化及运行状态,对发现异常变化的风电机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这些工作来说,风电场的相关领导层应当在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完善风电场的日常运行制度,并建立动态化的监管机制,保障提高相关设备供电可靠性和可利用率,保证所发电能符合电网质量标准。与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风电场的生产运营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合理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风电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风电场装机容量小,且正处于厂家调试及两年质保维护期,目前部分风电场可以采用运检一体的管控方式,两班轮换,每班8~9人,从而推进风电场的生产运行工作的有序进行。

3风电场检修管理工作分析

从现实来看,随着风电场规模的日益扩大,有风电机也陆续退出厂家两年质保期,需要增加相关检修管理人员对风电机进行维护。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有序运行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相关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更为重要的是,风电机检修与维护在风能生产实践中是一个专业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对此,相关的检修人员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的技能与素质。然而在现实中,专业性的技术需要与人员队伍却产生了不平衡,很多员工在短期内难以提升其业务素质,对于一些专业的检修工作也无从下手。对此,相关管理层应当立足于企业生产实际,按照节能高效、经济安全的要求,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

3.1从风电机调试至电机供应厂家的质保期内

对于新投入的风电机,厂家一般在两年内提供保质服务。同时,风电场的员工也大多没有对风电机具有一定的熟悉程度,甚至部分的风电场员工为新招募。对此,风电场应当采用运检一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师徒协议”“传、帮、带”,尽快提升检修人员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当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员工配合厂家人员进行风电机调试消缺检修,使新员工在工作中学期习,尽可能地掌握检修技能,同时在此过程中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作为技术骨干,以为运检分离做准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厂家退出两年质保期后

厂家退出两年质保期后,风电机将完全由风电场负责检修维护及故障消缺。在这一背景下,原有的运检分离模式管理显然不适应风电场管理的需要,对此有必要成立运行工作班组及检修班组,明确运行人员和检修维护人员的职责和分工,采取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运行工作班组负责升压站内电气一、二次设备等运行及操作等工作。与此同时,要在保证风电场有序运行的基础上,抽调一批技术骨干组成检修班组,负责所有风电机的正常运行,制定风电机的半年、一年及两年检修计划,做好日常风电机的保养和维护,做好备品备件及耗材的准备工作,从而满足风电机的检修需求,并按要求完成检修任务,提高风电场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电场安全管理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风电场的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由于风电场因其所处行业的特点,安全管理涉及生产的全过程。没有安全就失去了生产的基础,就没有经济效益,因此电力生产性质决定了风电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的策略。更值得注意的是,风电场的安全工作要实现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工作中应积极开展各项安全问题预防性的工作,严格按照电力行业标准执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完善风电场安全管理的部门建设

风电企业领导层要立足于风能产出实践,在下辖的风电场建立专职化的安全管理部门。该部门不仅要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与监督,同时也要对风险做出相关的预测,还有积极地学习同行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保障风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4.2要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要从生产实践出发,结合风电企业安全部门的工作汇报,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同时,针对生产活动中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情形,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理论学习与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4.3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具体来说,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要进一步细化“两票三制”管理,在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推行风电场生产的标准化作业。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票三制”方面,风电公司应细化“两票”管理规定,制订了“两票”执行流程、管理标准及审批、编制等有关管理程序与制度。与此同时,在风电场设备巡回检查工作中,还应制订设备巡回检查制度和设备巡视管理标准,完善巡视流程,同时要进一步推行箱变(油变)、电气设备以及风电机巡检记录卡等卡片管理。此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结合风电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通信条件,还应有针对性的制订安全生产汇报制度和相应的报表记录报送管理办法。

5结语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开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风电事业进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面对生产经营管理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风电企业应当自身实际出发,从备品备件管理、生产管理、检修管理、安全管理四个方面对风电场生产运营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要积极响应国家对新能源建设的号召,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推动风电事业朝着平稳健康的方向,为我国的新能源事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姜立革 郭峰 单位:龙源(巴彦淖尔)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蒲学亮,王娜.风电场生产运营管理浅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