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精品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精品课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优化现状原则
一、语文教学资源优化使用的目的
根据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资源优化使用,可以使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学生对资源的掌握发生直接的对应关系。教师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达成教学的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频以及大量的背景知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优化使用教学资源,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教学效果要了如指掌。比如,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将学生引入送别的戏剧环境,并利用《西厢记》中送别时的插图对人物惟妙惟肖的描绘,渲染离别的情景,再配以适合此景的音乐,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成教学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
(一)资源丰富但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丰富,随着网络信息交换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资源的交流范围也从学校、区县扩展到省市甚至是全国。交流范围的扩大使得各系列的教学辅导材料五花八门,针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从备课、讲课到练习、复习也十分详尽。如此多的教辅材料、参考课件,让人无从下手。特别是课件的质量有巨大的差异,有的课件是名优师精心准备的精品课件,具有很高的学习参考价值;有的课件制作简单,内容不全,可能还不如自己的课件,参考这类课件既浪费时间、金钱又会对自己的思路产生干扰。
(二)资料内容全面,覆盖面广而不精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但现实的高考制度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巨大,用于单一科目的学习时间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必须依据高考大纲进行针对性教学。而一些教辅教材,贪图资料的全面,讲究教学形式,脱离了课程教学的大纲,对每个知识点都平均讲解,不能突出重点、要点。因此,一些教辅教材中讲到的知识点,如果在考试大纲中,学生学习掌握后对考试有益;如果不在考试大纲中,就是完全在耽误教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
(三)资料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考试大纲的逐步调整,部分原来可以作为精品的教学资源逐渐被淘汰。但是在目前的网络资源库上,此类资源很难消失,往往被更新淘汰后不久,又被冠以精品资源的方式重新到网络资源库上。如果不考虑时效性,这些资源都是精品,因此特别会误导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使他们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教学要求。
三、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现状
(一)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管理
现在很多学校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教学课题组,课题组主要工作是协调教师教学进度、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等等,然而课题组对教学资源却缺乏有效管理。课题组本身掌握着历年来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源,却没有专人负责对已有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在备课任务下达后,各位教师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在海量资料中花费大量时间挑选。在获得新的教学资源后,也不认真筛选、分类,而是直接保存到原来的资料库中。这样导致教学资源越来越庞大,质量却越来越低。
(二)教学资源使用方式简单
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高中语文教学是最适合综合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的方式简单,比如在讲课时随意地放上一段视频,就算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了。学生看完视频也不知道这个视频和授课内容的联系,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明白。这样单一的使用完全不能达到刺激学生感官、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有的教师花费精力找到一个精品课件后,却不把课件与自己的授课结合起来,而是直接在讲课时播放一遍课件,然后继续按自己的方式讲课,完全失去了使用课件的意义。
四、教学资源优化使用的积极作用
(一)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课堂学习效率提高
资源优化使用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优化”。资源使用是否优化,其标准主要是看资源的使用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主要靠的是教学效果的调节,教学效果的好坏使教师必须主动优化教学资源使用,进而促进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提升教学效果。
(二)推动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优化使用可以推动教学资源共享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效地使用管理可以迅速淘汰低质量、过时的教学资源,为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提供参考,减少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完善的机制,提供精品资源交换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用心提高原创教学资源的质量,从而使整个教学共享资源始终保持内容新、质量高。
五、优化使用语文教学资源遵循的原则
(一)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需要教师的实践经验
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只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利用的材料,必须有教师的二次加工,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如何将各种资源与新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对新课程的支持,反映了教师对资源优化使用的能力。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优化使用教学资源,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事半功倍地学习。
(二)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需要结合教学目的
有的课程如果配合使用各种教学资源,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一定能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解《鸿门宴》一课时,对人物的分析是课程的重点,如果想通过截取影视片《鸿门宴》中的场景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帮助分析人物,未必能达到目的。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应该是《鸿门宴》一课之外能佐证本课中对人物分析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前将这些资料备好,在授课时适时地介绍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本课中人物的认识。
(三)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需要团队的合作
要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需要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创新的授课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一名教师同一门课一年最多教一、两次,这样的经验要实现对课程资源的优化使用也许不够,但是一个教师团队却能够迅速获得大量的教学经验,对不同的课程制定一些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焦明亮.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3,27:59.
[2]余家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学周刊,2013,30:46-47.
高中语文精品课范文2
关键字:强化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基本功。课堂管理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教师若是不善于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秩序混乱,那么即便教师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很深的学术造诣,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课堂管理是每个执教者都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总结的重要课题。
下面笔者就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中语文课堂管理策略和同行分享一下,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一、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学期伊始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给学生上一节预备课,千万不要小看这一节课,如果利用得当,本学期的课堂管理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规则,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例如,课前要求学生背诵,在这节课上就要给学生明确本学期背诵的篇目,背诵的进度,提问落实的方法。课前如果要求学生演讲,就要让学生明确演讲的目的、规则、方法、范围等。这样每节课前三两分钟学生或者大声背诵,或者声情并茂地演讲,有利于师生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在课前追逐打闹,聊天睡觉,甚至于连上课铃声都听不见,等教师整顿好秩序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的消极局面。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松松垮垮的印象,一定要规范好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要机智处理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然发生的状况,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偶发事件的解决方式也许会改变你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如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当然会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时,需要把课停下来,打开门窗,把小鸟放出去。然后幽上一默: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再比如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个别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流鼻血,肚子疼,头晕出冷汗等病状,这时教师就要迅速做出判断,症状轻的可简单处理一下鼓励学生继续听课,严重的让一两个学生陪护其到医务室先进行诊断,并在第一时间内联系其家长到校,千万不可延误学生病情。
课堂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却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水平,保证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如果本末倒置,不想办法提高教学能力,加大知识和信息的含量,只是片面强化课堂管理,就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怨言,最后会适得其反。
三、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较之高中以下的学生他们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的自制力盲目乐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这是易行又高效的一种课堂管理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到重难点或一部分学生进入疲劳状态时明确指令"全体都有,请大家把腰板挺直,头抬高,集中精神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明确指令"请大家把该知识点记录在书本某页某处"等。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度管用,否定的指令不宜过多,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教师也可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动遵守课堂管理要求。比如:"好,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同学还动笔圈点,已经进人了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那些本来认真看书的学生更加认真,一些不怎么认真的也自动端正了态度。
四、恰当地使用身体语言达到的沟通目的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巧妙使用肢体语言在课堂管理中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同桌偶尔讲几句话,这个时候,教师停下来,望着他们,课堂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候讲话的同学也会意识到全班都在等他们,这样不用一句话就能使课堂保持安静。有时语文课堂涉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如社会热点、时尚、情感等时,学生会特别兴奋,讨论的时间过长声音过大,忘形忘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学生安静让课堂教学继续有序进行。
小结: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以有效地维持学生适宜行为,保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技能技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精品课范文3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实践困惑 对策研究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舶来品,又称颠倒课堂,就是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自习(或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自习(或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其核心思想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征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而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从而打造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中心,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建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到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评测还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二)课堂时间重新分配。
翻转课堂的第二个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最终,该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wikis、blogs等技术工具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可以控制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选择,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量。然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并非完全独立地学习。翻转课堂是有活力的并且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因此,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
二、翻转课堂的实施困惑
(一)学科的适用性及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程。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要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道例题、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而在文科类课程中,如政治、历史、语文等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选修内容多,课时多,基本上要一天制作一个微课。匆忙备完课,马上投入微课的制作;感觉对文本的研读有些粗疏,可也没办法啊。本想对文本分析精雕细刻,可时间不允许啊!”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无可奈何地说。
(二)教师负担的增加。
对于教师而言,翻转课堂的确会增加一定的负担,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学资源的预备。资源包括微课和其他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材料。尽管微课在国内很火,但适用的微课并不多,尤其是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微课不多,基本上要靠教师自己制作。加之教师本身对微课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包括选点、设计和录制都需要逐步完善,因此录一节三五分钟的微课花几个小时也属正常,这是目前占用教师时间较多的一种工作。其他一些学习材料也与传统的教学资源不同,是提供给学生看并直接支撑学生学习过程的,因此往往需要教师对现在存在的资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才能变成适用于学生的资源;二是学习指导的设计。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不是简单地看微课,教师若只提供几节微课给学生看,学生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设计出合理、有趣的任务,并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微课和其他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同时实现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指导的设计是很多教师不擅长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教师还不会写学习指导,因为他们常常把给学生看的学习指导写成给教师看得教案。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很无趣,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许多教师所不擅长的;三是练习的设计。翻转课堂中的练习不仅要完成传统练习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及时帮助教师分析和掌握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练习的设计,需要更多的考虑和安排。例如选择题,每个备选项都应是学生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并且能反映出一定的认知偏差。只有这样的习题,教师拿到统计结果后,才能判断出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出了错,这些错误又是由于怎样的认识偏差所导致,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课堂讨论的话题和流程,并有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当然,随着翻转课堂实践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这项改革中并充分开展合作,上述问题可能会得到有效解决。
(三)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
“高中课程内容繁多,让学生回家看微课,开展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运作。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多少看看;有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基本不看,因为看也看不过来。到头来,还是要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翻转课堂基本上不适用!”一所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如是说。国外翻转课堂的做法,基本上是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和学习资源,但对中国的家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里未必有电脑,二是多数家长对孩子上网都持警惕态度。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对策
(一)对各个学科都较为适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结合部分学校尝试“翻转课堂”的经验,笔者建议采用“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学过程分为“二段”,也就是规划两种课型,即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课。“自学质疑课”放在自习或课下,借助学案和微课完成知识的自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并通过网络完成学习后的反馈测试;“训练展示课”放在课上,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学后暴露出来的问题,精心设计并讲解,然后组织针对性训练,紧接着一对一的讨论,面对面的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堂上,随着问题的不断生成,课堂张弛有度,呈现螺旋式波次前进,直至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自学展示课突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训练展示课突出合作学习、个性化指导。“二段”的划分最能体现“翻转”的理念。其次规定了备课的“四步”流程,即“课时规划――微课设计――两案编制――微课录制”。课堂的翻转必然引起课堂容量、课时进度、传授内容的变化,因此备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课时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适当控制每一课时的“量”,保持合理的教学进度。在控“量”的前提下还要提“质”,就是需要精选微课讲解的难点,因为知识的初步学习放在课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知识”的时间。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不是课堂教学录像的片段,而呈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因为讲解的时间很短,一般5分钟左右,所以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更高,从片头到片尾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微课设计的基础上,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和体现个性化指导的教案。“微课录制”是一个全新的环节,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还应该根据内容特点的不同,选择相对应的合适的录制方式。再次设计了每一种课型的基本流程,自学质疑课包括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训练展示课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反思总结五个环节,二者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即“十环节”。
(二)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的对策。
对于学生不配合,家长不支持的情况,学校或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三种适用于不同情境的操作方法。
第一种是“家校翻”,即和国外的做法一样,学生在家看微课、做练习,到课堂上讨论。不同的是,教师把微课和学习资源发给家长,由家长放给孩子看;第二种是“校内翻”,即前置学习和课堂讨论都在学校内完成,只不过分成两次课来做。第一次课在机房看微课和学习资料,第二次课回到教室进行讨论(这里说的两次课可以不连堂)。这是我们首推的做法,适用面较广;第三种是“课内翻”,即前半节课看微课和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操作比较便利,教师自己就可以掌控。不过这种做法比较适用于有较好软硬件平台支撑的经验型教师。
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自己完成课余练习并在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切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前练习中找到自己的疑问,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网络中进行资源检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和学习者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评价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
以纸质笔试的传统测试方式是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因此,翻转课堂还涉及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并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政策体制上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高校精品课程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多个教学视频网站。此外,超星视频教学网、网易公开课程网、微课网也积累了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源,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下了资源基础。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跃过,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高中语文精品课范文4
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临的种种问题当中,如何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似乎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因为课件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却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种种怀疑与争论,都最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课件上。
可以这么说,由课件引起的众多讨论,已超越了课件本身,而涉及到了课题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课件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课题研究中提纲挈领的关键。对课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对课件设计、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将会顺利得多,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成为影响课题继续深入、推广下去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课件已经成为课题研究推而广之的拦路虎,许多对课题的怀疑、观望或者是望而却步大多是由课件直接引起的,即使是勇于尝试、有志与此的一部分人,也由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与困惑,而影响了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全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力度,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声,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势头,显示了现代教育不断前进的步伐。加强对课件研究的迫切性已不容置疑,正是时候了。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为。在对这诸多问题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前,似乎还不宜急于重构新的课堂关系,否则力不从心,漏洞百出不说,更可能使本来探索过程中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被夸大,影响自己更影响其他后来者的信心,阻碍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换一个研究的角度,从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后,新的课堂关系中的矛盾焦点——课件入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中理出一些头绪,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许籍此一斑而窥见全豹,进而解决问题也未为不可。
对现状的反思
纵观语文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类由语文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又如何呢?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计算机能做什么,所以软件脚本就不会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碍,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或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由于课件质量差强人意,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协商、合作、讨论也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但学生和教师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语症”,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
由此,有人就提出了以下的质疑: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也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依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生动、活泼、主动。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是否是语文课堂的必需选择,教学的最优化是否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一定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其实,这些问题已无须回答,但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从上述疑问中可以看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显示其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问题就无法回避。这是课题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研究就很难再向前推进。虽然“四结合”课题准确地抓住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病,并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目标,但建构主义理论也好,现代教育技术也好,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建构主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其本身的理论局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学理论还无法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套用,这就使课题研究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课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这不仅仅是说法的变化,而是一个思路的变化,立足点的调整。
其次,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 “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2)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这就使得课堂从单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上来,这看起来是视线的移动,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飞跃。传统教学之所以备受死板、僵化的指责,也在于课堂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忽视了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了诸多恶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3)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一时的成败,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他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这时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同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其意义还在于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其提高人生质量的追求。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因此,必须把我们的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这种对学生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人本主义全面发展的主张,对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正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而学习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功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就是强调反复交互。
对课件空间的探索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给作为交互的焦点——课件的功能和定位作如下描述:课件不应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学习内容的容具,它应该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可以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的一个动态的,具有强大召唤力、启发性的,可以从中不断衍化、生成新的思维结果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它应该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抓手,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尽情创造、实践的自由乐园。这个空间应该有活泼的流动的思维,有鲜明生动的个性,有植根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这种对空间的呼唤,首先是出于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创造意识的呼唤。对于创新人才的含义,何克抗教授曾经作过精练的概括,创造型人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有意义的独特产品(观点、作品、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使学生从教师、教材乃至课件的话语权威中走出来,先要有可想,可说、可做的自由与空间,然后才能有敢想、敢说的主体意识,才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话语,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独特的观点、作品、方法。目前,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当课件着眼于思维的引导、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时,课件的启发、引导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搅动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或结果产生。这样动态的、可以不断衍生的特点造就了课件对学生的召唤力,而其召唤性的大小,应该成为衡量课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空间的呼唤,更来自于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学内容占70%,语文课的主要活动——阅读、欣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真正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每部作品为所有的读者都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因此,教师、课件对作品过多过细的分析解释无疑是多余的,吃力不讨好,这种过度的关怀反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的侵犯,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它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 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与个性,这不仅不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更与培养创造精神的基本出发点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群,是需要培养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和审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以及课件的话语权利就在这里体现。
这样的课件相对于那些大而全的课件来说是有缺陷的,在内容上不全面,然而这样的缺陷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学生最需要而仅凭教师或传统媒体无法达到或更好解决的问题,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只有针对性才有实用性,课件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也只有针对性才有灵活性,课件不再仅仅是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课件本身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存在,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在人文学科中,不能让科学主义的力量将语文的人文精神消解,要充分地利用科学,就要对科学进行合理的限制。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这种警惕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对语文教学的各种反思与批判声中,就有“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的呼吁。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之一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当然语文教学可以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但科学主义的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彻底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4)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等等,科学理性的剖解越深入,就越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人文学一般并不能单纯地从逻辑概念和逻辑上来解释,而总是更多地与某种‘先于逻辑的东西’相关联”。(5)语文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只有当科学的理性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领导下,去创造人化的情感空间,才能使科学为语文所用,现代教育技术才会与语文课堂真正结合。从这个角度看,课件的空间不仅是自由的、流动的,更应该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唯其是动态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断衍化、生成新的空间,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间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
这样的空间需要利用课件来营造,但课件本身无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课件与教师、学生(主要是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不断的交互、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被搅动、被拓展,课堂才能有充满活力的思想涌动。课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来激活。这种交互一方面来自课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来自课堂的交互设计。前者属于课件的设计问题,后者属于课件的使用问题。
对课件的使用更集中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学生、课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那借以放飞的长线就是课件,风筝飞得有多远多高,就看教师手中的长线能放多长,又如何控制。“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课件走入课堂后,教师并不是放弃了对课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课件达到了更高明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为目的,更有随机性,更有创造性,也更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唐 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3)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