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市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市管理论文

超市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超市客流量人员密度

1引言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开始营业。超市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名目繁多的商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超市客流量是一个随季节、气候、货源、人们经济状况以及商家促销手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量。对超市的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确定新风量、排风量、产尘量、CO2产生量以及产菌量、气流组织、空气过滤方法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计算超市建筑的冷负荷以及安全疏散路线。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和设计院对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大型商场的客流量进行过实地统计,结果表明,峰值人流量一般为1~1.7人/m2,平均人流量为0.6~1.0人/m2。大、中商场人员密度实际调查统计表见表1[1]。

表1人员密度估计表项目

人员密度

(人/m2)

占有面积

(m2/人)

占有空间

(m2/人)

峰值人流量

1.67~1.06

0.60~0.94

2.70~4.40

年均人流量

1.00~0.60

1.00~1.67

4.50~7.86

目前在空调负荷计算中广泛采用的为此数据。然而,随着商场、超市的大量兴建,人员密度已大大下降,而且,超市的客流量特点与商场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客流量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现在的超市建筑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很有必要。此外,过去也有学者利用公式计算建筑物空调负荷,但采用的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值一般为估计值,而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同时在超市的人数、日客流量的人次数及日营业时间计算得到了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

2客流量分布规律

笔者于2003年7月对哈尔滨市某大型超市的客流量进行了连续一周的调查统计。采用人工统计方法,每半个小时纪录一次通过所有出入口的客流量,我们得到了超市的客流量数据,并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周末两日的客流量变化情况,见图1和图2。

图1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客流量分布图图2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客流量分布图

调查中我们发现:

1、走出超市的顾客基本上都拎有购物袋,说明他们到超市主要是要购物,而非“逛”,这一点与百货商场不同;

2、测试阶段正处于学校放暑假期间,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小孩自己进超市,且顾客中的中小学生比例很小,所以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超市并没有特别明显地“淡”或“旺”。

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客流量的规律有以下几点:

1、与典型的商场客流量双峰分布规律[1]不同,超市的客流量呈三峰分布,这是因为超市营业到深夜,而人们也在晚餐后到超市购物。

2、一般,周末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0:00~11:00、14:30~15:30、18:30~19:30,工作日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0:00~11:00、14:30~16:30、18:30~20:00。周末全天的平均客流量约相当于一天中峰值客流量的71.1%,工作日全天的平均客流量相当于一天中峰值客流量的64.5~77.1%。从此结果可以看出,工作日和周末相比,上午客流量峰值出现时间一致,而下午则持续较长。原因在于周末人们不上班,因此选择下午购物的人数增加。

3、对于工作日来说,下午客流量峰值小于晚间,而对于周末则相反。这是因为周末在家休息的人一部分选择了下午购物,而不是象平常一样晚间购物。

3人员密度

作为商业机密,我们有时无法直接获得客流量的数据,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研与实地统计得到客流量的基础数据,但是怎样通过逐时客流量计算出人员密度呢?

笔者依据实际统计数据得到超市入、出流人数,见图3和图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时间段出流与入流人数不等,其差值正是滞留至下一时间段的人数。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设每天超市营业n小时,超市面积为Sm2,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内入流人数记为啊ai,出流人数记为bi,则第i个小时的同时在场人数应该等于前一时刻滞留在室内的人数加上该时刻入、出流人数之差,也即,(i=1,2,…,n),因此超市,第i个小时内的人员密度为人/(m2建筑面积)(i=1,2,…,n)。

图3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出入客流量分布图图4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出入客流量分布图

被测超市工作日营业12.5小时,周末营业13.5小时,总建筑面积约为24000m2。

通过三阶多项式拟合得到回归公式⑴和公式⑵:

式中x为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i=0,0.5,1,1.5,…,2n);n为当天营业时间,h;c为记录时间间隔,h;y为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超市内人员密度,人/(m2建筑面积)。

通过对y求导可以得到周末人员密度最大值为0.17人/(m2建筑面积),工作日为0.12人/(m2建筑面积)。实测情况,周末平均同时在场人数为5610人,最大人员密度0.356人/(m2建筑面积),平均人员密度0.23人/(m2建筑面积);工作日平均同时在场人数为3428人,最大人员密度0.231人/(m2建筑面积),平均人员密度0.14人/(m2建筑面积)。与以往商场人员密度数据相比大大减小。与拟合数据相比,拟合程度令人满意。

将实测人员密度数据、拟合曲线和平均值线绘在一张图上见图5和图6:

图5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人员密度分布图图6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人员密度分布图

人员密度逐时值与平均值的偏差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7和图8,横坐标间隔为0.5小时:

图7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人员密度偏差分布图图8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人员密度偏差分布图

事实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卖场内不同区域人流并不均匀,收银台前人流最为密集,此外,日用品、熟食区人流相对较多,而家电区、体育用品区人流相对较少。因此,在设计空调系统时,不同区域应分别对待,可以在平均人流密度基础上附加或附减。

为了便于比较,将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分布的数据[2]制成图9:

比较图5~图9,可以看到哈尔滨市超市的人员密度要小于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这主要是因为上海为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人口远远大于哈尔滨市人口,且上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去超市购物的客流量远大于哈尔滨市超市的客流量。此外,上海交通便利,每日涌入的国内外游客很多,因此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较大。由图7还可看出,上海地区超市人员密度晚上峰值最高,而哈尔

滨市人员密度最高峰一般出现在下午,这是因为哈尔滨人与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哈尔滨人习惯早睡早起,而上海人夜生活较多。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人员密度随气候、商品布局、超市所处地域、顾客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不同。

4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

不同顾客在商场停留时间有长有短,我们可以通过统计调查得出顾客平均逗留时间。它是一个随季节、气候、商品布局、营业方式、建筑层数、超市所处地域、是否有自动扶梯、收银台数、收银员工作熟练程度、顾客经济状况等多个因素而变化的量,但是对于同一地域来说相差不大。

如果已知顾客平均逗留时间,就可以通过式⑶[1]得到其他超市同时在场的人数,进而得到人流密度:

式中P为同时在超市的人次数;W为日客流量的人次数;t为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h;T为日营业时间,h。

笔者根据前面得到的人员密度值通过将式⑶变形得到的公式⑷得到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对于其它营业时间和总客流量不同的超市,研究、设计人员就可以方便地算出人员密度。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被测超市建筑面积周末客流量为34600人,营业时间为8:30~22:00,平均人员密度值为0.23人/(m2建筑面积),平均在场人数为5610;工作日客流量为24000人,营业时间为8:30~21:00,平均人员密度值为0.14人/(m2建筑面积),平均在场人数为3428。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周末顾客平均停留时间为2.07h;工作日顾客平均停留时间为1.75h。

5结论

客流量是超市等商业建筑经常统计和关注的数据之一,通过调查与现场测试发现超市客流量呈三峰分布,晚饭后至关门前的客流高峰是其具有的特点之一。

与文献[1]中给出的0.6-1.0人/m2建筑面积相比,超市的人员密度已经降低到0.14~0.23人/m2建筑面积左右。这既与商场、超市的大量兴建有关,也与超市的销售方式有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迥异、人们的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存在很多差异,客流量特点与人员密度也会不同,因此,应对不同地区大型超市的客流量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超市管理论文范文2

广州某超市公司,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各大城市,拥有200个以上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超市,有的面积甚至达到上千平方米,集团的超市信息管理系统,一直在运行中不断开发,修改,维护当中。本文从核心的开发、维护的角度来剖析其管理系统的结构、流程,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一、超市信息系统结构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门店子系统、中心子系统、库房子系统

1.门店子系统:是提供给各超市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管理超市中的前台POS机,并且负责对销售数据的初步整理、汇总,以及销售数据的上传、商品资料的下载等。门店子系统分为:门店后台管理系统和门店前台POS系统门店后台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门店的人员设置、权限的设置、人员密码的修改、报表文件的管理;(2)基础数据部分,包括了商品目录、直送门店商品目录、供货商、供货商协议书、商品折让折扣、商品搭配促销、支付券信息;(3)POS管理部分,包括了POS机登记、POS使用人员权限、转换成POS数据、总销售浏览、细销售浏览、POS交接情况;(4)总仓部分,包括了门店坏货退坏品仓、总仓送货、要货管理,自动要货提示;(5)门店部分,包括了直送货上架、直送货退货、门店调场、商品报损、架存管理、商品架位信息、公文、盘点管理;(6)报表部分,包括了打印门店销售分析报表;(7)网络传输部分,包括了网络传输商品目录、网络传输要货单、网络传输销售数据。门店前台POS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准备部分,包括了商品数据的更新、系统的登录清机;(2)销售部分,包括了存备用金、销售、退货、付款;(3)销售结束部分,包括了取款、取购物券、打印销售日报、数据上报;(4)其他功能,包括了交接、打印全部交接单、查询销售流水、查询单价、购物券信息。

2.中心子系统:是提供给总部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使用。主要的功能是销售数据的整理、归档。采购下单,促销制定,财务报表及数据分析,以及获取库房及门店方面的数据。中心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中心子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基本操作,登陆、选择功能、条件运用;(2)主档维护,供应商基本信息、供应商协议书、商品目录、商品其他分类、商品其他分类、商品等级、商品大类、商品小类、商品品类、商品销售单位、商品产地、配货保质期截止提前天数、配货上下限、容错商品、同一商品、价格码分类、配送扣率、门店销售级别管理、安全存量天数管理、供应商类别、开户银行、门店编号管理、门店类别、总仓类别、总仓编号管理;(3)价格管理,商品折让折扣管理、搭配促销管理、正常调价;(4)采购订货,订货单输入、订货单查询、采购推广;(5)仓库物流信息查询,中心库房库存、门店送货单、门店退仓单验收、总仓退货、入库验收查询、转仓单管理、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门店退仓商品管理;(6)架存及变价管理,门店架存(分门店)、门店架存汇总、各类变价查询(报表);(7)销售数据查询,商品日销售、POS日销售、分门店商品销售统计、全部门店商品销售统计、销售数据分析管理、各类销售报表;(8)财务单据管理,财务进货付款管理、库房盘点管理、门店直送上架单、门店直送退货单、门店调场单、门店商品报损管理;(9)盘点管理,库房盘点查询、门店盘点单;(10)会员及公文管理,公文管理、会员卡基本信息管理。

3.库房子系统:是提供给库房人员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货物的入仓出仓,堆叠摆放设计,以及架存的管理。库房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修改密码、人员对应库房权限、设置人员使用权限、报表文件管理、报表(查询)权限管理;(2)中心目录查询;(3)到货入库验收;(4)商品配送门店部分,包括了门店要货单、门店配货单、门店送货单;(5)库房管理部分,包括了库房库存查询、仓位管理、商品转仓、库存备份管理、库房盘点、库房盘点原因、公文管理;(6)库房退调部分,包括了门店退仓、门店退仓验收、总仓退货、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调用报表,POS前台系统由C语言开发;门店后台系统由Delphi+InterBase开发结构;中心及库房子系统则是Delphi+MSSQLSERVER的开发结构。

二、系统流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流程中在进货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造成了架存不准。(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中心系统)首要的是每个门店的架存不准,严重影响了订货的准确性,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新货或某些商品过不了机(即POS系统辨认不出货品名称及单价)就允许售货员以一个特殊的商品号再加手动输入价格销售。二是进货渠道太多(由库房进货,或门店要供应商直接进货等)。三是系统还有些不完善。解决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盘点,但费时费力。建议每个门店独立核算,使用加盟店的策略。让各门店独立建立一个进销存的流程,独立核算,但所有的门店还是由总仓库、供货商进货或者是从其他门店调货。而中心,总部只提取汇总数据,这样各门店的架存各不影响。而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保证硬件连通,即POS机与后台系统保证连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商品目录,保证在超市销售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在商品目录上找到资料。

三、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开发期过长,到该超市破产停业时该程序还处于末期开发阶段。造成开发期过长的根本原因是:增加原设计以外的功能,特别是某些功能匆忙临时加上去,其危害有:

(1)造成程序代码重复。

(2)有时甚至会触发两段代码对同一数据同时进行操作,在发现数据错误时很难找出问题进行解决,经常要大量的代码阅读才能发现错误,效率低下。(3)造成时间的浪费,由于新增的功能在设计之外,要进行相关的验证,看是否对整个系统的结构性造成影响,耽误了整个开发进度,维护时也非常困难。(4)后期的开发已经是掉进“出现错误查找原因修改又出现错误”的怪圈。

2.客户的需求是非常模糊的,他们无一例外要求一个功能齐全的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他们会告诉你,但细致的环节他们就没有建议。但到系统差不多完成,或完成70%~80%,看到一个成形的系统的时候,他们的需求就非常清晰了,按要求改动基本结构的话,整个系统可谓“伤筋动骨”了。所以一个系统如果做到了80%的时候才真正明确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话,笔者认为是设计者的失败。所以在设计阶段不但应该做好传统做法的各种文档和论证,而且,应该做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

3.需求与环境的变化。由于在项目开发前客户没有实质性的需求,加上软件开发人员不熟悉客户的业务,就导致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不断变化,严重时将导致分析与设计作废。现在的开发工具已经很对象化了,而我们开发的程序却很过程化。也就是说你虽然努力地模块化、层次化,可只要运行环境有所变化,你还要不断地修改再修改。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当这些说明书完成后,应当能做到:随便找个程序员他都能只通过看某功能模块的设计说明书就能够开始代码的开发,而不用再重新思考该怎样去做了,程序员在这里就真的只是一个设计者的实现工具。当然,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现在的系统都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向集成性质靠拢,似乎是没有多少人能掌握具体用什么方法做得更好,但关键就在这里。但目前的显示情况是,设计人员的水平偏低,有些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就没有多少开发经验,他又怎能了解太多的系统呢。

系统设计在目前看来似乎是个拿钱多干活少的工作,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培养一个程序员根本不用花多大的力气,一个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就能掌握某门技术或方法。但要掌握若干种方法,就不是能够通过速成解决的了。目前似乎所有的系统设计人员都能够设计所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有知识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他只能对某些方向的东西作出决策和设计。客户固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在前期能够多接触用户、多深入实际,把设计人员当成客户工作中的一员,他就能够真正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当然也就能够为他作出合适的设计。至于说到各种系统之间的好坏对比,笔者认为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有的只是某些方面的权衡。比如性能或空间的权衡、价格和性能的权衡和功能侧重上的权衡等。计算机里的东西没有哪一样的存在不是包含了这种权衡在内的。虽然从商务上似乎总想说服用户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其实从技术上讲无所谓好和不好,有的只是区别及该区别所针对的问题而已。这就像有人总在争论Linux和Window到底谁好一样。或许从”技术”上讲,Linux比Window好,但这其实并不公正,因为漂亮的GUI界面和友好的人际交互同样应该是”技术”中应该考虑到的一部分。把所有的东西结合起来一看就知道没有绝对的好。所以,不见得非要在用户决定之前由系统设计的人员事先来为各种方案做个排队,只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从大方向上决定一个方向再做具体设计就可以了。超级秘书网

首先,认同两个说法:

第一,项目(或说工程)有三个主要方面:功能,时间,成本。

第二,系统分析的任务:将用户的业务逻辑转化为程序逻辑,计算时间和成本。

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1)有人说系统分析员不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可这不可能(项目时间的限制)也不现实(不可能让分析员到每个岗位都去操作一下)。

(2)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可现实却是,分析员认为应该的而客户觉得没必要,而客户觉得必须的,分析员又不可理解。

(3)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水平不够,可问题绝大部分是出在细节而不是大方向上,掌握全部细节可能吗?这就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细节(而不是方向)往往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注意,这里的成功是包含了时间和成本的),而细节是不可能全部发现与分析清楚的。

如何在这种不完整的需求上构造完整的系统呢?或是根本不可能呢?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中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把东西做死了,没有切实地为用户着想。很多的系统设计,可能考虑最多的就是实现上的快捷、方便,而不是系统的扩展及更新。要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总是在设计前就“善意”地替用户假设,是难以预料后事的结局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设计阶段就因该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摆到桌面上讨论,包括其特点、效果和后果,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好心地替用户”假设”。

因此,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客户要求功能的增加时,宁愿分配一个或多个开发人员,另外开发单独的小程序,就算由于功能的前后衔接而要求某些功能是重复开发,也要把该程序独立出来,制定相关的触发机制来独立于整个系统之外运行,避免以上的情况出现。然后在整个系统开发的后期把这些小程序合并成一个程序,验证以后一次把合并后的程序融合在整个信息系统之内。其实很多国外的成功的信息系统开发都不会由于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而随便修改,添加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日)北原写作论文贞辅《现代管理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2]王众托《: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应用——新的系统集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1997年版

[3]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超市管理论文范文3

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有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结构以及网络型组织结构等,这些组织结构强调生产分工和管理的垂直结构,但是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太适合企业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系统解决了传统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为企业积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电子商务系统组织结构使之科学化、技术化、高效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企业得以高效运转。

2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方式的影响

(1)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主要是以人为主要因素,而现今演变为电子网络方式,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使营销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营销主要靠大众传播,以单向说服和强势推荐为主,而当今的网络营销则是以更加多变的技术手段谋求目标。通过对比,结果就不言而喻了,现今的网络营销方式更显科学和理智。

(2)市场营销程序减少。传统企业的销售是通过环环相扣的中间商来完成,商品流程是工厂—商—大中小批发商—商店超市,最后流入消费者手中的。而电子商务营销可以使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即通过网络途径直接进行交易。这种方式既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又实现了全天候服务,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

(3)商品支付手段发生变化。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企业通过网络直接销售产品,这时支付的对象就不是现实中的人民币,而是经过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等支付的电子货币,长此以往,就会为国家发行货币节省投资和开支,此外,通过这种无纸化的支付方式为顾客订购商品和支付货款更加节省成本,使消费过程变得便捷。

(4)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渠道为网络,信息的交流也在于网络,因而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途径得以解决。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渠道多种多样,它把文字传播的报纸、音频传播的电台和视频传播的电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因而传播效果是传统的传播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加上电子营销是双向沟通,既有信息源向受众的信息传播,又有受众向信息源的信息反馈,从而一改往日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

3改变企业经营方式,从而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1)拓展全球市场。全球电子商务消除了地域界限,即使最小的公司也能与全球的顾客接触。同时,顾客也能够非常方便地从世界各地购物。

(2)创造新的商机。为适应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许多经营网络信息服务的企业问世,向具有共同需要和兴趣的顾客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经验和思想的论坛。

(3)增强竞争力和降低价格。全球电子商务为各种公司提供竞技赛场。由于信息网络和技术使顾客容易获得信息,结果,竞争越激烈,产品质量越高,价格也越低。

(4)提高市场效益。全球电子商务使企业从所有市场都获利。例如,航空公司使用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网上低价出售特殊和剩余的机票。减价使航空公司能增加客运量,从而增加赢利。

(5)增加消费者便利。使用全球电子商务的消费者可以参阅网上多方面的信息,“货比三家”后才决定。消费者可以在网上随时购买到平时难以找到的商品,减少出行次数,同时也降低了因出行而带来的交通压力和二氧化碳排放。

(6)改善经营和降低成本。企业已使用网络技术直接与顾客、雇员、供应商、承包商及批发商连接起来,结果可降低成本。此外,通过电子商务使企业零部件供应及时适量,既减少存货又可满足顾客需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其作用远远超过商业领域,也必然代替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电子商务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另外,电子商务使经济活动的国界划分越来越模糊,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电子商务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反映了信息的经济功能;反过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样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以及企业、消费者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电子商务对经济信息化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将会有极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供给推动”的生产方式,将被“需求拉动”方式取代,迂回经济将被直接经济取代。

2电子商务将改变商务活动的方式

传统的商务活动是销售员满世界的跑,推销产品,而消费者在商场中筋疲力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现在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进行网上购物,网上付款。还有政府可以方便地进行电子招标、政府采购等。

3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现在网上购物非常便利,并且物品甚至比市场上的种类还要多。网上购物最大的优势是物品便宜,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消费方式,大有取代传统购物方式的趋势。

4电子商务将对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电子商务是在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通信方式的结合,缩短了交易流程和时间,企业从此可以进入到“量身定做”“有的放矢”的科学生产时代,使小批量、多品种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企业的领导层不得不接受和学习“网上营销”的新模式,同时周到全面的各种线上服务也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方式。

5电子商务将带来一个全新的金融业

由于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电子商务在电子交易环节上的突破,网上银行、银行卡支付网络、银行电子支付系统以及网上接服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服务将传统的金融业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相关文章:

1.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论文

2.有关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论文

3.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论文

超市管理论文范文4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山东高速服务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敏强调。近年来,公司站在建设服务优质品牌的高度,建设了渗透力强、影响力广、凝聚力大,涵盖品牌、行业、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畅和”文化体系,支撑公司跨越式发展。

《现代企业文化》:公司牢固树立品牌战略,打造全国一流服务区。“山东高速服务”优质品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张敏:品牌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化。公司以“山东高速”金字招牌为引领,本着“富员强企、服务社会”的企业使命,积极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了“山东高速服务”优质品牌,成为行业领先的第一品牌。特别是在2016年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文明服务创建活动中,京台路德州、济南服务区在全省名列前茅,获“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荣誉称号,青银路青州等10对服务区获“全国优秀服务区”荣誉称号。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等领导多次到服务区考察调研,全国20余个省兄弟单位到公司学习交流,公司优质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不断地进行挖掘和提炼,形成了品牌文化。一是建立了理念文化系统,包括企业愿景、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标准等,目的是种植理念、强化理念,并让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过程;二是建立了视觉文化系统,包括各类标志、标识的标准色、标准字、LOGO、人员着装等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系统,目的是规范、美化公司的品牌形象;三是建立了行为文化系统,包括文明用语、礼仪举止、服务承诺等,目的是让员工在提供服务时语言更文明、行为更规范、态度更亲切、服务更周到。这三个系统,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诠释了“山东高速服务”的品牌价值和内涵。三大文化系统紧密相连,彰显着高速服务“志存高远、行为人先”的企业精神。

《现代企业文化》:公司整合后的子品牌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张敏:公司整合了农业公司、牧业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集聚了资源优势,优化了产业布局,打造了“特地”高端子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特地”高端奶产品、有机蔬菜、铁皮石斛、金线莲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山泉水,蜚声齐鲁大地,“特地”快消品牌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公司对旗下的超市店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通过统一形象、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经营品种囊括省内外“名特优”产品3000余个,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高速便利”形象。

《现代企业文化》:在培育领先行业文化上我们有哪些独到的做法?

张敏:公司坚持“顾客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的服务理念,培育了“以人为本、倾情服务、舒难解困、携手同行”的服务区行业文化。

超前的商业物业经营理念。一是餐饮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引进了“肯德基”“李先生”“大娘水饺”等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增加了“德州扒鸡体验馆”“进口商品免税店”等新的商业业态。同时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了具有山东高速特色的自有餐饮模式,满足了广大顾客的差异化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打造特产集散中心。建设“服务区特产集散中心”,打造了高速公路沿线“名优特”产品大卖场、直销处和集散地。已将省内400余种土特产品上架销售,部分商品实行同城同价,既满足顾客消费需要,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高效能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公司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在此引领下,公司经营管理实现了五个统一:对46对服务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了60余项管理制度和标准流程,统一了财务管理,成立了集团公司二级资金结算中心,统一了5000余名员工的管理方式,统一了1500余种商品的配送,实现了管理模式行业领先。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公司职工较多,用工形式多样,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思想稳定、廉洁从业就无从谈起。公司以“精细化管理”活动为契机,切实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编写了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员工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实现了从机关到基层,岗岗有标准、事事有规范、人人有考核的管理氛围,形成了管理手册―操作手册―操作流程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质量的服务标准。以品质至上的心,指导质量管理的行。质量源自细节,唯有用心,才能问心无愧。公司以“质心质行、尽善尽美”的质量理念,形成了高质量的服务标准。一是创造性地推行“四级”检查制度。从细节入手,强化现场管理督导检查工作,编制出《服务区服务质量检查标准》,确定了四级检查制度。二是推进服务人本化。实施“微笑、规范、快捷、专业、满意”5S服务标准,使顾客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强化服务智能化。建设智能服务区管理平台,所有服务区均设置了智能查询平台、停车位引导系统。四是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按照星级酒店卫生间的标准,重点对卫生间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实施美化、亮化和绿化,打造了畅、洁、绿、美、齐的服务环境。

几年来,公司服务承诺的内容逐年增加,服务承诺的标准逐年提高。目前我们很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标准都超越了正在实行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设施功能更齐全,服务项目更丰富,服务方式更多样,服务标准更精细,服务内涵更深刻,我们还将尝试推出消费体验等新的服务方式,使我们的服务不仅让顾客满意,还要超出客户预期。

《现代企业文化》:文化是一种积淀,需要永远的传承。我们是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超市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72-05

一、引言

不同研究者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是不一致的,有的研究者认为,农民工就是指拥有农业户口但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雇佣劳动者,因为进城农民工引发的社会问题远比在乡农民工突出,也有研究者把农民工研究的视角主要放在进城的那部分农民工上。本文中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在城市所有制企业打工或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生的人群。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和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日益凸显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外出(或进入本地乡镇企业)务工主要以“体力型”输出为主,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企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加快向以“技能型”和“复合型”输出为主转变[1]。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适应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城市就业面临由原来单纯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的升级阶段,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力度[2]。珠三角区域的“民工荒”现象,表面上看是由于农民工待遇低造成的,其根源却在于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文化素质低之间的矛盾[3]。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工培训来源于内源和外生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在低素质农村富余劳力的“无限供给”与相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实紧迫性[4]。

可见,农民工培训是继农民工在城镇“准入问题”以及“权益维护问题”之后的又一前沿课题。早期研究侧重于事实描述和对培训必要性与意义的浅层分析;近期研究主要从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主体、需求内容与培训方式进行细致解构,同时从现实和所得实地调查结果入手,形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效率、培训体系和效果的反诘。如果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求研究为主线,可以清晰地揭示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可以归纳为图1。

图1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间的联系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问题

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都将政府作为培训开展与服务提供的主导者,目前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干预[5]。但是,近几年针对进城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开展的“阳光工程”、“春风行动”和“雨露计划”等政府培训工程的失效[6],暴露出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方面的低效率与力不从心。曾晋莹、李锡元指出,如果由政府直接提供农民工培训产品和服务,则极有可能出现“政府失灵”[7] 的现象。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未能综合考虑农民工的实际需求,造成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首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而已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偏好“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方式。其次,培训内容落后,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增加,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不仅注重对生存技能的掌握,也注重对发展技能的学习,而目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仍以教授生存技能为主。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把政府作为唯一供给主体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过于单一,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退民进”等办法吸引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某些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失衡。E.C萨瓦斯的研究也表明,摆脱政府公共服务低效率和资金不足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积极实行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建立起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8]。由此来看,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机制、模式本身必须创新,而这种创新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品的民间供给和私人产品化。

在这方面,学者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其一是成立专业培训机构;其二是由用工单位为在本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培训。也有学者研究了新时期高校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可行性[9][10]。总体来说,尽管目前已经大量存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民间供给和私人产品化的现实,但已有研究主要还是限于对政府供给主体的考察,对于民间供给主体则尚处于理论论证阶段,缺乏实证分析。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问题

针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因素的分析和归纳上[11]。不同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有较高需求。许东风、眭鸿明对江苏省3个城市农民工学习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93%参与调查的农民工希望参加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12]。苑国栋、李彤分别对上海、山东两地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其结果也表明农民工对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有较高的需求[13][14]。

然而,目前对具体培训需求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较少。实际上,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中,供给者必须以农民工的需求内容为出发点提供培训服务,如果无视农民工的真实需求,那么,就难以实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求均衡,从而难以达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优供给。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农民工的求职需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工群体正在由亦工亦农兼业为主向全职从事非农就业为主转变,由在城乡双向流动向更多融入城市转变,由谋生存向注重追求平等转变。陈微指出,与改革开放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更向往在城市工作,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因更多地是为了提高职业稳定性和发展自我[15]。杨艳红、熊刚、戴烽指出,尽管目前农民工对生存性知识的需求仍占很大比例,但法律常识、实施政策、医疗保健、经营管理、创收致富经验等发展性知识,也进入了广大农民工的选择范围[16]。李雪调研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量最大(68.5%),但对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57.8%)、创业知识(56.5%)也产生了浓厚兴趣[17]。

总之,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有了新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生存技能层面;而且新一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之间表现出了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

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筹措问题

在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筹资问题的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筹措以国家投入为主,并且存在总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有关资料显示,2006~2008年间,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支出累计达到80亿元,培训人数为2650多万,人均补贴约301.89元,这与实际掌握一门技术所需要的经费(平均大概在800~1000元)相差很大[18]。政府投入资金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经费往往浪费在一些培训质量低、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项目上;二是经费存在被挪用的问题。

针对此,学者们普遍认同应当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以及社会力量捐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李培林建议,国家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个人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筹措培训经费[19]。姜长云基于农民工培训需求和供给的研究视角,认为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存在供求错位问题,应该致力于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融资渠道[20]。张扬从农民工培训准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出发,指出国家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承担投入的大部分,但企业和个人作为培训的直接受益者,也应承担一定份额的教育投入责任[21]。何筠、徐冬梅、吴学平等认为,解决农民工培训资金不足的关键是建立培训投资分摊机制,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同样,张翠莲认为,解决农民工培训现实困境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发挥农民工、企业、政府三方合力,统一参与意愿,使农民工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训成本三方分摊,最大化地发挥三大利益主体的协同效应[22]。

以上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阐述、论证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可能性,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成功的案例研究作为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等各方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相互“博弈”的状态,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对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界定,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多重制度和对策。而这些问题都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和突破。

五、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归纳起来,学者们普遍认为,解决我国农民工培训问题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23][24]。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格局;建立“补偿教育”制度,为那些未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全部教育的人提供补偿性教育。二是完善农民工培训供给体系[25]。在发挥政府主办的各类学校在农民工培训中主渠道作用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民办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同时,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组织协调机构,整合各种培训机构的优势。三是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26]。充分了解农民工的需求,从农民工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农民工最主要的需求及他们所渴望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可以借鉴绍兴市首创的“三单制”培训模式:“学校出单”,即学校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就业要求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发超市化的培训菜单,力求培训与市场结合;“企业接单”,即力求培训与就业结合;“政府买单”,即力求培训与经费保障结合。四是创新培训投入机制[27][28]。一方面,坚持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根据农民工培训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采用公共和个人联合供给且联合融资模式,实行国家补贴机制,如发放教育培训券等。五是构建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29][30]。首先,加速专项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农民工培训监测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制。其次,设置农民工培训服务质量标准,并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专业设置、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学员技能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与目标规划进行对比,看其指标完成情况,并据此进行评级。最后,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细则和标准,建立长期跟踪考察制度,再结合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好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估。

六、结论

以上主要是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为主线,总结了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既指出了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资金投入机制、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又从各层面和维度提出了相应建议,对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践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但总体来看,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薄弱之处,这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首先,已有研究倾向于将政府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当然供给主体。但是,在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日益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把政府作为主要乃至唯一的供给主体将使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渠道过于单一,必须将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非政府力量纳入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研究中来,特别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其次,与改革开放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相比,当代农民工更加年轻,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也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不相同。增强新一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内容的研究,应成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中的新课题。

第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筹措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培训的供给效率和供求均衡,应该成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研究思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于操作层次上的具体问题,目前仍缺乏深入研究,也没有实证性分析。这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第四,已有研究大多是从农民工个体或政府的视角来考察和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但是,由于统筹各大利益主体的研究理念对于解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并存”以及“‘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如何统筹各大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来,也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9):77-89.

[2]杜青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潮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C]//农业部调研组,主编.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李传志.关于珠三角“民工荒”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5(5):55-57.

[4]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93-95.

[5]甘立乾.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培训之我见[J].农村经济,2007(8):123-124.

[6]何筠,徐冬梅,吴学平,等.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5-70.

[7]曾晋莹,李锡元.农民工培训由谁买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8):42-44.

[8]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C]//黄祖辉,杨列勋,陈随军.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胡娟.新时期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10]李湘萍.关于农民工培训提供模式的案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54-56.

[11]周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2]许东风,眭鸿明.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1-5.

[13]苑国栋.需求导向视角下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李彤.中国现阶段农民工培训的供需均衡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5]陈微.需求的跌落——第二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8(12):76-81.

[16]杨艳红,熊刚,戴烽.试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培训的系统性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9(8):240-243.

[17]李雪.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策略研究——以社会融合为视角[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18]杨旭.农民工政府培训研究——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9]李培林.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0]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21]张扬.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政府失灵的经济学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61-63.

[22]张翠莲.农民工培训中三大主体的参与意愿与承担能力探讨[J].科教园地,2008(7):81-83.

[23]崔铭香.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3-96.

[24]王芳平,张景书.促进“90”后农民工市民化的补偿性职业教育探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163-165.

[25]吕莉敏,马建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及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67-71.

[26]孙正林,郭秀秀.农民工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

[27]史常亮,张倩,金彦平.我国农民工培训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71-74.

[28]戴建兵,王建云,曹艳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确定与补贴提供机制探讨[J].现代远程教育,2012(6):50-56.

[29]杨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40-43.

[30]张必兰,杜继淑.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评估模型与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6):20-24.

Peasant Worker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Based on Analysis on Supply-demand Framework

MA Kai, PAN Huan-xue, QIN 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