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活动范文1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景观审美活动审美品味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景观中审美品味的相关概念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景观设计行业发展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人们对景观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与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景观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而从广义上讲的品位主要有品尝、体味、仔细体会、玩味等字面理解的意思。就像马卡连柯曾说:品位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一种成果,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品位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人类文明成果,每个人都有品位事物的能力,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景观设计中,对景观的品位则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经过人类改造后的土地及其外在的环境,如公园、园林、建筑等,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的过程。景观品位在某种意义上则上升为人们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是美学范畴探讨的内容,同时也是美学价值的表达方式。
二、不同群体之间景观审美品位的相关性分析
前面的文字中的提到景观品位是美学探讨的范畴,而在美学中经常提到的就是审美,审美是美学范畴内的要素,它与品位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两者之间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从大的方面上讲,审美与品位都是一种精神活动,都是主体在于外界环境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可以是对事物的赞扬亦可以是对事物的批判,两者的不同点则是则是二者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所用时间的不同,审美的高度要比品位的高度高,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品位要多。通常情况下品位也可作名词来解释,出现在审美一词的后面。
景观审美品位是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的,有地域因素、时代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而群体间的差异也是其中之一。群体差异在大的范围可以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是同一区域内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之间的差异。比如说中西方之间景观审美品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西方人理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几何形式的模纹花坛,而中国早期形成的自然山水理念使得在园林布局和景观小品的设置上呈现出自然式的形态。小的区域内群体之间的审美差异则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审美品位的需求的不同上,男性比女性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经历要少的多,女性的细腻、细致的性格决定了在景观活动中对景观审美品位的机会比男性多。不同的年龄层次间也会存在审美品位差异,比如说儿童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更可能是外形能否第一眼吸引他,从而产生兴趣,所以进行审美品位体验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而成年人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通常是由外形进入内形,考虑的因素更多,进行审美品位的体验也就越多。再有就是审美品位的需求差异,这一点更多的是从自身的需求上考虑的,在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时候,由于人们自身的品位不断提高,对审美中获得的审美体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在欣赏一棵枯树时,木材商、作家、画家、过路人分别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以上这些因素都体现出不同群体在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体验,它与外部环境、认知能力、社会地位身份、区域差异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景观审美品位对设计的作用
在罗素・莱恩斯的经典之作《高级、普通、低俗》一文中,他把人们分为三种不同品位阶层,即高级品位人群、中级品位人群、底层品位人群,他认为高级品位人群应该是在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文人等中间产生,由此看来,景观设计也是一种艺术行为,那么景观设计师也就是艺术家,这些艺术设计师们在进行景观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把某种特定的景观品位传递给大众了,他们的这些品位其实就是一种在积淀人类优秀的美学成果基础上与自身的某种气质和认知后形成的职业涵养,而她们的自身的景观品位也会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空间不同而转移具有高度敏感性、易变性等特点。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品位必定是包含这些层面的。他们每次在设计中的变革都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受到鼓励或者批评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前城市广场雕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会选择材质轻巧、做工方便简易的不锈钢材料,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雕塑,从客观层面上来看,设计师的品位也许是受到牵制的,被动的接受甲方的意愿,如此一来,人们已经厌倦了不锈钢材料做成的雕塑,不停地指责雕塑设计师没有品位,而人们所指责的没有品位的背后有深层次原因。
从上面所阐述的内容中我么可以看出景观设计的审美品位在设计中起着某种积极推动的作用,他们的景观品位会不断的超越从前,引领着景观设计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景观设计的品位会达到与受众等多方面品位的契合。景观观赏者的审美品位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也同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景观受众者的品位可能因人而异,而如柏拉图曾说过的:我们最终的终极价值观是真理、善良和美。当前国内一系列景观设计师受到国外景观设计影响的,中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理念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国内现代景观学习系统则是从西方引进的,在目前看来两者的结合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这与当前景观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存在某些不统一的地方是相同的,对优秀景观层次多方面的要求,这在景观设计中是起到一定得推动作用。
四、结语
景观设计活动中的审美主体是人,通过对外界景观环境的客观品鉴,来表达人对特定环境下的景观的喜爱与否,这种审美品位活动时依靠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折中表达,同时这样的审美活动也促进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参考文献
[1]皮尔斯・刘易斯(美国).美国人的景观品位[J].学术论坛,2010.
[2]张婷.公众的景观审美方式和范围研究[D].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
微观经济活动范文2
关键词:大型赛事;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65-001
大型赛事营销活动是体育企业营销的重要环节,是品牌建立、市场销售的重要关键组成,它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产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最规范最强大最有代表性的体育企业,他的微观行为(即企业自身的行为)可以代表整个行业的行为方式,而其行为产生的效果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此外体育企业的信息相对公开透明为研究的展开提供了数据基础、实证分析,主要是建立在对数据的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推断。
体育产业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的各经济组成部分的综合。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逐渐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核心部门之一。1995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指出中国体育产业要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如今,据有关部门统计,现阶段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并持续以超过20%的速度逐年增长。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体育产业总产值大约在1500~2000亿元之间,近15年来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通道之中,预计到2011年,我国体育产业有望占GDP的0.2%~0.3%。此外体育产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它兼具了公共物品和非公共物品的特点,它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竞争市场;同时它的发展为国家的体育理念、国民素质、竞技事业、全民健身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以,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社会全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代表了最先进最规范最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力量。体育企业的发展由其自身的人才培养、产品质量、科技水平、市场份额、品牌价值等方面决定,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体育企业与体育赛事之间联系紧密。体育赛事是体育企业发展品牌推广的稀缺资源,在体育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国际领先体育品牌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一部企业与体育赛事的完美结合史。甚至可以说成功的营销大型体育赛事是一个体育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而持续的经营体育赛事是体育企业在这个产业的疆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必要条件。所以,本文将从赛事营销的效果角度分析我国代表性上市体育企业赛事营销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并通过定性分析总结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赛事营销能力,分析出企业的问题,指明未来方向。
无论是一个运动员,还是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都可视为营销学意义上的产品,这种理念可以称之为“体育产业营销”。而体育营销的另一方面是指运用营销学的原理,以体育赛事为平台进行的产品推广和品牌传播等行为的营销现象。显然本文所讨论的体育企业营销行为是指后者。理论界对体育企业营销活动的研究从进行营销活动的理论基础出发,在营销手段以及营销理念方面进行了定性分析,分析出了适合体育企业的营销手段,并从品牌影响力构建的角度说明了体育营销活动产生效果的依据。从以后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对体育企业的营销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我们可以发现学界对于体育营销活动的微观行为分析相对较少,缺乏通过定量分析来进行营销活动效果的研究。所以本文想从微观角度出发,以体育上市企业为核心研究对象,分析其营销行为以及相应的效果,从而得出企业营销行为的直观效果分析。
学界对于体育企业营销、赛事营销以及体育产业现状的分析都有了一定的成果,在理论上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但从前面的总结可以看出,理论界对于体育企业营销和赛事营销的研究主要处于系统分析梳理理论体系的阶段,并试图通过寻找一些经济学的内在理论,在证明营销的有效性,但真正深入研究体育营销,赛事营销微观效果的文章较少,缺乏一种直观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该微观行为对企业个体和产业形成的真实影响。
最后,对于体育产业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着手,研究体育产业整体特点,对于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进行总结分析,为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昊.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04)
微观经济活动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管理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31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1 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特征
1.1 技术性
依赖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是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本特征。其主要是基于现代虚拟技术,借助现有的网络技术实施及进行,通过搜索引擎、域名注册等,侵害相关电子商务企业的权益。
1.2 普遍性
我国的互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也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到各类不正当行为的侵害。同时,由各种由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发的纠纷也层出不穷。
1.3 多样性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多样性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密不可分。由此就造成了其在实际发生过程中的多样性,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当下不正当行为的多元化,而且其技术也更加多元化,这就给现代司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造成了一定难度,也加大了量化其危害性的难度。
1.4 隐蔽性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隐蔽性来自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网络用户身份的匿名性。犯罪分子往往藏匿在IP地址后,而现有技术很难通过单一的IP地址去寻找犯罪人员,由此造成了即使发现了网络犯罪,也难以继续追查其行为人的现象,同时取证方面也较为复杂,难以获得直接有效的证据。
2 淘宝网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
2.1 域名纠纷
域名是用于互联网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地址结构,是对应于互联网数字地址(IP地址)的层次结构网络字符标识,是进行网络访问的基础。在电子商务中,域名是企业在网络上的名称,通过它才能开展电子商务,并有可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域名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作为商品出售。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的研究,2014年上半年,淘宝发生的域名纠纷以及转移的19例案件中,“美达股份”“碧桂园集团”“远洋地产”“南亚塑胶”等中文域名赫然在列,其共同点是:域名均是知名企业的公司或品牌名称,而其注册者都不是相关企业本身,有些域名甚至已被挂在网上高价拍卖。于是投诉方(权利人)认为域名投资者涉嫌恶意抢先注册中文域名,要求将该域名转移给自己。
2.2 假冒或仿冒
经营者采取假冒或仿冒的手段,将他人的商标、商号、企业名称或知名商品特有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作为自己的网页图标,或将它们设计成网页的一部分,使消费者误认为是该注册商标、商号、企业名称或知名商品之权利人的网页,从而使其经营的网上商品或服务与被侵害人的网上商品或服务混淆,从而达到引诱消费者访问其网站的目的。
2.3 虚假广告宣传
虚假广告一般是对自身的商品或服务质量夸大其辞,或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服务进行不正当的比较,甚至贬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质量。如高露洁诉讼宝洁公司广告不正当竞争案,宝洁在网站上的广告以及浩霖公司散发的广告单中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采取不当对比广告手法贬低高露洁的商品,损害了高露洁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3 淘宝网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理策略
3.1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交易行为
在政府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和其他行业自律公约的作用,建立我国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从业者行为,形成合法、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保证和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商业伦理教育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忽略了商业伦理道德教育,造成人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普遍偏低,许多企业家以为只要能赚到钱就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商业伦理道德的建设工作非常紧迫,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对淘宝网而言,可利用自身平台不断加强宣传,鼓励卖家互相监督,同时,积极联合各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有关团体的作用,为电子商业创造出公平竞争的环境。
3.3 强化保护全民知识产权的意识
要积极提高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加强自我约束,做到既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也要合理保护自身所有权力,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遇到自身权益被侵犯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3.4 提高网络监管技术,遏制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
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离不开对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受技术因素限制,用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监管难度很大。因此,对当前的淘宝网而言,要不断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网络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结合法律和技术,双管齐下,有效地维护和保证电子商务的稳定、有序发展,杜绝淘宝网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活动范文4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
一、理性预期理论概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快速增加和经济发展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停滞膨胀的经济状况下,并没有得到期望的经济效果。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而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该学派理论上的逻辑严谨,又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从而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理性预期理论的典型代表理论是货币周期论,以及在该理论上建立的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二、理性预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理论预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与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三、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建议
首先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四、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目前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在一些方面减少了行政干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政府部门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而有高质量的增长。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活动范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讲解中,都采用了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开讲解的方式,微观多置于宏观之前,这主要是沿袭了凯恩斯以后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流派的做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化解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主要关注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但是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1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们编著在同一本书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较大差异,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假设分别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和完全信息,总体是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反对政府干预;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调节经济的能力。
其次,研究的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两个主体(企业和消费者)来进行论述的,主要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居民、厂商、市场等个体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立足于经济体整体,把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两者的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了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由于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核心理论差异很大。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市场经济如何使得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为价格理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它内容都是围绕价格理论展开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主张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过多干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使现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较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内容也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核心理论展开,并指出市场不能完善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政府的有效干预。
2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首先,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探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得整个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因此两者的研究内容缺一不可,缺失一个那么整个研究就会不完整,单一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思想,而宏观的很多内容必须依赖于对微观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同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经济学,不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描述。
3 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很多差异,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总的来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科学和教学体系中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两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讲解其中一门课的时候,有意识地涉及另外一门课的相关内容,比如我们在讲解微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时候,应该提及到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增长时要应用此函数。同样,我们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也应该对相关的微观内容进行引用和比较,对两者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必要的阐释。
由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地方具有统一性,因此很多微观创立的思想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均衡的思想,是贯穿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它是由微观经济学所创立的,但是在宏观的很多内容研究上都得到了使用,尤其是在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上,均衡思想被大量应用,这样在讲解时,最好能够把均衡思想在微观经济学的使用和在宏观经济的使用对比,联系起来讲解。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有联系,在很多方面也有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两者之间比较大的区别详细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比如,微观经济学先是提出了几条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对整个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他本身具有更为浓厚的演绎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时,是对已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更偏向于归纳性的思考体系,这两种分析问题的差异在学习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微观经济活动范文6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市场波动;微观经济体;理性决策
中图分类号:F0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68-02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信息的收集者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其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该国货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走势。不论是信息的,还是官员的言论,亦或者是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可以说央行是市场中众多矛盾的焦点。对于中央银行与市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首先,宏观经济的统计部门将收集整理的各项宏观数据,如,CPI、PPI、失业率以及各种领先指标等数据提交给中央银行,央行得到数据后会以官方形式将数据告知市场,同时根据这些数据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倾向的言论评价或者对政策进行调整。最常见的自然就是调整利率;接着市场参与者会根据央行公布的信息和制定的政策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做出展望,并选择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方向,进而最终影响该货币的价格走向。货币升值或者贬值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各个微观经济领域,从而又最终改变整个宏观经济面达到央行修改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这个循环周期短期而言通常为3个月到半年左右,长期则可能与经济发展的周期相吻合。短期而言央行的政策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频繁的朝一个方向做出,比如:美联储降息行动;也可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反复争论的预期,比如:欧洲央行是否该在在面临名义利率即将降至零时是否该想继续保持降息的决心。但是总归一点,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方向的一旦决定。一定会在一定周期里导致汇率朝相应的方向运动,其间汇率可能会出现回调反复,但是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些反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货币买卖操作的技术性结果,一方面也可能是政策在对经济面做着修正。大多数教科书上的运行流程与对其做出的解释大致都是这样,可是市场真的会按照如此模型来运转吗?
我不得不对这个流程提出两点疑问:
(1)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各国的进出口商、跨国公司和以获取暴利为目的的外汇投机基金及大量的普通外汇投资者,中央银行通常只有在无法忍受货币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时才会大量参与买卖来影响市场,比如: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泰国和G7国家的央行联合拯救美元行动。因此可以知道,央行并非市场的长期参与者,他是相对远离市场的。同时微观经济体做出反应的速度远比宏观经济体快,那么相对而言央行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与反应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数国家的议息会议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有除紧急情况外不会突然调整货币政策的硬性规定。由这两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央行从信息获取到政策变动,相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而言都是非常滞后的。如果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各微观经济主体都根据如此相对滞后的信息和政策,对宏观经济面或者其他方面做出预期的话,那这个预期一定是缺乏准确性的。换句话说,央行只能通过总结昨天的情况以此来预测明天的情况,那么仍然受之前既定政策影响的今天他没有发言权。
(2)不难看出这个流程模型的核心是中央银行,其可以行得通的前提是中央银行是货币走势的主要影响者,对于这一点我也不能十分认同。的确,中央银行所公布的信息以及他的政策左右了汇率走向,但是货币市场本身才应该是最关键的主体。央行的信息来源于市场,其政策的对象也是市场。作为一个理性的微观经济主体,他甚至可以通过每天的经营情况来感知整个宏观经济的运作方向。于是他就可以依此直接到外汇市场获利,至少他会比央行早很多知道今天的市场情况,那么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应该是市场或者说作为市场晴雨表的外汇走势更大程度上了影响了中央银行的决策,而不是传统理论的央行影响货币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