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文1

安全监控系统、教室录播系统、学生智能卡片、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等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板书和交互行为,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智能手机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普及,部分中学也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通过智能手机参与课堂活动、访问学习资源,这就形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

传统教学方式支撑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情况,是通过教师人为评判的得分、级别等进行度量的。在“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平台或者课程管理系统支持的学习活动,已经可以借助学习活动指数(OLAI)这样自动生成的包括质量、数量和速度三个维度的指标,做出更精识及时的判断,并为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定性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其缺陷是不精准、不及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视频分析、情感计算等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那么,我们借助这些技术分析课堂录制的学生视频和教师视频,就可以直接获取其面部表情等数据,通过表情变化数据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精确的过程性评价。

在学校层面,数字化校园或者智慧校园等系统平台可以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家校沟通进行有力支撑。平台运行积累的数据,可以实现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成绩的横断面分析和时序变化分析、对学生完成各种学习活动的分析和对学生的精准反馈。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文2

【关键词】地方电力系统 一线工作技术人员 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工作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地方电力系统如何立足于经济社会实际需要,培养更多实践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能够适应电力新技术、新理论发展需要的一线工作技术人员,成为当前地方电力系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人作为长期在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对于电力技术发展给工作带来的影响深有感触,结合工作实践来谈谈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问题。

一、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的意义

(一)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良好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电力作为特殊的产业,它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供应,更是社会经济众多组成部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部分。不可否认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电力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的体现首先是一种服务,它需要一大批优秀电力人才资源来保证这种特殊经济能够顺利通过市场而进入千家万户。

(二)适应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的需要

电力供应作为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工种,它对实践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除了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电力专业理论知识外,更要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随着新技术、新能源、新设备的大量出现,现有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远远落后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开展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无疑已经成为地方电力系统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的对策

人们的职业行为始终伴随着必要的价值追求,职业价值蕴涵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个人价值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体现。对于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来讲,一方面由于受工作人员数量限制,个体承担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逐渐增大,另一方面面对新技术、新能源、新设备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受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限制,无法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自身思想和精神压力增大,出现职业价值观错位,对从事的电力供应保障工作失去工作信心和努力动力。加强职业能力再教育无疑是提升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工作动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

地方电力系统的日常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电力技术、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在这些因素中,一线工作技术人员作为直接服务地方电力保障的主要力量,在电力供应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培训资金、人员编制以及一线工作特殊情况的限制,很多电力一线工作技术人员不能定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培训,使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较弱,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电力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再加上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要求电力系统必须正视一线工作技术人员队伍的现状,深刻认识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加大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扭转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在电力维护与保障中疲于应付、技术方法落后的状况。同时,要顺应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价值取向,高度重视其情感因素,在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积极投身电力维护、保养工作的热情,为其开展电力保障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二)提高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长期以来,地方电力系统对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既缺乏规范性的要求,更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侧重于重视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日常的思想教育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对一线工作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加以足够重视,要通过教育把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灌输到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头脑中,提高服务意识,使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保持正向性,让一线工作技术人员在电力维护实践中能够有效实现自身价值,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并从中深刻体会职业劳动的意义和乐趣。

(三)提高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理论素质

地方电力系统一线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再教育是指对具备从事电力工作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主要对电力知识的更新、补充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这种教育具有终身性、高层次的、追加型的特点。但是对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进修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因此这种进修机会比较少。同时,长期以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知识,致使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理论素质相对偏低,对电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知之甚少。因此,在电力发展新形势下,地方电力系统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大力资助一线工作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途径,强化职业道德,培训电力新技能,开阔电力知识视野,增强今后工作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鑫.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 J].电子世界,2012(3).

[2]毛军.关于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探讨[J]. 电源技术应用,2013(2).

[3]陈堂,赵祖康,陈兴英等.配电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23).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文3

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为人类探索计算机科技、便捷生活展望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广泛。教育手段革新,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作为保障和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普遍性和网络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性一拍即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本文将对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 网络教育 具体应用

1 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1.1 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教育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更新与演进,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具有交流便捷、课堂管理方便的优势,但是也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限制,需要缴纳昂贵的场地和设施费用,难以追赶新时期人们快捷的工作步伐。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远程传递,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弥补了缺点和不足,在虚拟的网络环境,摆脱了有关时间、空间、身份等诸多限制,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1.2 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操作平台的局限性

网络教育登录界面的首页,一般包含着课程选择、成绩查询、习题演练、师资介绍等基本内容,这容易导致众多网络教育平台具有相同的首页模板和计算机程序,不同平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没能充分体现出其独一无二的课程特色。操作平台具有局限性,无法充分体现人性化特色和该课程的特殊化要求。

1.2.2 教学方式的一致性

网络教学中,一般采用计算机程序设定好的流程,授课、复习、习题演练、期末考试、综合评估为基本程序,流程化操作,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绩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流程过于死板,无法像教师一样考虑其他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这就容易导致考试系统的公平性、评分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无法体现教学权威性。

1.2.3 服务系统的落后性

网络教育是以计算机的软件程序为表现载体,将教学课程和学习方式相融合。随着知识体系更新换代的不断加快,学术纠错的发生,课程及时更新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网络教育服务系统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延时性,传递的知识和答疑手段相对落后,影响着网络教育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网络教育缺陷的存在,其重要原因是教育流程系统的“刚性”无法符合学习者不同的教学需求,不懂得如何具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人工智能“柔性”的工作特点,可以有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及时调节,恰好是对缺陷的补充。事实证明,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专家系统的应用

专家系统是对智能教学系统、决策系统、导学系统以及先进的智能化硬件设备的总称。传统的网络教育是流程化、规范化的,智能化教学系统是对每个流程应用智能化手段,促进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2.1.1 智能决策系统。

在课程开始之前,增设智能决策功能即智能决策系统,类似于学校的入学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水平、智力状况进行基本的分析和了解,以学生能力而不是教师要求为教学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学习方案;通过智能化设计,确定学习成绩分阶段测试计划、智力开发方案和考试模拟系统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充分开发。

2.1.2 智能导学系统

这是通过对学生一定时期学习环境的营造,通过对环境内各影响因素施加措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条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学习资源、外部因素等,一旦学生学习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模块就会对学生的动态行为做出科学正确的指导,并向正确的学习轨迹纠正;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参考资料、试卷分析、时事热点等,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更新资料库;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困境,系统会根据智能化发挥引导和提醒功能。

2.1.3 智能教学系统和智能化硬件设备

智能教学系统和智能化硬件设备分别是智能学习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载体。智能教学系统是智能决策和智能导学子系统的综合,是几种不同模式的组合与搭配,最终出现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模式,并且让系统关系更加稳固;硬件系统是网络学习的基础和载体,包括传输设备中的路由器、交换机设备,终端的打印机、摄像头等。

2.2 其他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

2.2.1 语言处理系统

语言处理系统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系统内部拥有录音模块、语言识别模块、转换模块和输出模块。学生向录音系统发出声音,语言识别和转换模块将语言转化为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界面上。就目前的技术来说,语言处理系统可以处理简单口语和书面语言,局限在普通话,随着语言库的升级,语言处理系统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这一功能的出现,对学生学习语言口语和减少文字任务有很大的帮助。

2.2.2 知识库系统

知识库系统是对知识和数据的整合、汇总和储存,学生仅依靠记忆中对知识的只言片语和残损记忆,发挥知识库强大搜索功能,自动分辨出关键词,并提供完整的数据。这对学生学习记录的查找和知识的复习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系统的升级和完善。

3 促进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3.1 加大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是发展新科技的坚实保证,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重视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供政策的优惠和资金拨款,给予场地和设备的支持。有了资金的支持,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开展系统研发和技术升级工作,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高性能、高水平、先进的硬件设施保障。

3.2 开展教学实施

应该积极促进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教学实施活动,通过一线学习的监测和实验,推动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在相关专业院校安装人工智能软件,也是促进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是一项应用广泛,可研究性强的计算机前沿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方便老师的教学管理,以及对教育教学模式将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冯佳.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7).

[2]王世刚,王纪凤,尚玉莲,赵学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虚拟机技术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1).

[3]刘健.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6).

[4]陈建锋.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03).

作者简介

侯燕(1981-),女,山东省济宁市人。硕士学历。现为齐鲁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文4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性教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其知识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课程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和挑战性[1],其开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求解手段。同时,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前瞻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学术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基本原理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启发了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中南大学人工智能课程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3年,蔡自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普度大学研修人工智能,并与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傅京孙(K. S. Fu)教授及清华大学徐光v教授合作研究人工智能。在傅京孙院士教授的指导下,蔡自兴和徐光v教授执笔编著《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一书,并于1987年5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问世,成为国内率先出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教材。本教材不仅为我校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一部好教材,而且促进了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此后,又陆续编著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二版、第三版“本科生用书”和“研究生用书”、第四版等,修读该课程的学生也与日俱增。该书第二版还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近20年建设,该我校人工智能课程于2003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在2008年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是至今国内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人工智能课程。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特色,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网络课程,供兄弟院校人工智能教学参考使用,受到普遍欢迎[2]。

作为国内第一门人工智能精品课程,我们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人工智能》课程,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即为我校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的初步总结。

1教学内容优化

1.1课堂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程的首要任务。如何选好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难事。教学内容除了包含基础理论外,还应该反映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本课程最初设定的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知识的表示以及推理,而扩展应用部分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机器规划、机器视觉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的方法和算法,研究热点问题也从符号计算发展到智能计算和Agent等。

学内容,既能使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难事。教学内容除了包含基础理论外,还应该反映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本人工智能课程最初设定的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知识的表示以及推理,而扩展应用部分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机器规划、机器视觉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的方法和算法,研究热点问题也从符号计算发展到智能计算和Agent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计算方法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精确的解。为了在求解时间和求解精度上取得平衡,很多具有启发式特征的智能计算算法应运而生。这些算法通过模拟大自然和人类的智慧来实现对问题的优化求解。计算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它主要涉及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在如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动控制、通信网络等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另一个近10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是Agent和多Agent系统,其理论最早来自分布式人工智能,并随着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热点。

以上两个内容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因此,我们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第3版[3]和第四第4版教材[4]中已经顺应形势加入了这方面的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加入了计算智能、分布式人工智能与Agent。由于不确定性推理和基于概率的推理方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们也将此类非经典推理方法单独作为一章来进行教学。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本体论和非经典推理、粒群优化和蚁群计算、决策树学习和增强学习、词法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路径规划和基于Web的专家系统等。图1给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

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且内容较多,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并让学生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有所取舍。中南大度。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有所取舍。中南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三3个专业中均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根据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对象,对学时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为必修课,共48个学时含实验8个学时。表1表示为相关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情况。对于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为选修课,共32个学时含实验8个学时。许多兄弟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把人工智能定为必修课,课程学时也在50学时左右。因此,我们一再强烈建议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把人工智能列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学时。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有专家系统和智能计算选修课程,因此在人工智能教学内容中只将这两部分做简要阐述,而将重点放在知识表示和推理以及扩展应用上。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除基本的知识表示和推理外,计算智能和Agent技术也是他们在软件开发和通讯技术理论学习中需掌握的重要概念。同时,计算智能、专家系统对自动控制和电气工程也十分重要,对自动化专业则应掌握该方面的内容。

1.2实验实践教学创新

国内人工智能课程在开设之初大多没有安排实验内容,仅为理论基础和概念讲授。由于理论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们对于其应用实现也十分困惑。此后,各高校也逐步在该课程中分配了实验学时,大多数采用prolog语言和专家系统作为实验语言和对象[5]。为了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我们也从没有实验到将实验学时从零调整为设置4个学时的实验课时,然后到现在的8个学时的实验课时。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内容也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人工智能课程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发挥主动性,研究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和系统的运行和实现过程,提出思路并验证自己探索的思路,从而更好的地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实验项目应具备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实验,但实验过程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适当的调整。再者,充分采用虚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分析和探讨智能算法的很好平台。同时,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分析既有格式要求,又给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留有空间,并在评分时加以充分考虑。这些做法能够鼓励学生,特别是鼓励优秀学生进行独立性研究,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

1) 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环节不足和课时分配问题。

中南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环节经历了从精品课程建设前没有到开设,一直到其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改进过程。但目前实验还主要处于演示性和编程的实验阶段,而非设计和训练阶段。此外,由于人工智能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而课程所设置的学时有限。,如何分配好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时也是一个需要在今后课程建设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对于某些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可以考虑单独开设人工智能实验课程或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实验课程。

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情况下如何保持该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问题。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高度融合的交叉科学,其发展速度迅速,不断有新理论、新问题涌现出来。我们的

人工智能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更新,这对我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语

本文介绍了中南大学的精品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已在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环节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实施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可供兄弟院校同行参考。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地位必将更加突显,我们也需要继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的建设。

注:本文受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人工智能(2003)、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2007)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薛莹. 创新教育新途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张丽华院长访谈录[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 20-22.

[2]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3]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韩洁琼,闫大顺. 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1):135-138.

[6] 刘丽珏,陈白帆,王勇,等.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J]. 计算机教育,2009,(17):69-71.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abrat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in Elaborate Cour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EN Bai-fan, CAI Zi-xing, LIU Li-ju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n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案例教学;应用

1引言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全新领域即人工智能,其正在迅速成长与成熟、新方法、新理念、新技术并且不断壮大,同样也包含着计算机网络、数学、信息论各类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人工智能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也作为计算机科学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内外各高校都非常重视,都将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人工智能包含的学科多,知识点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算法难度高复杂,在此情况下各高校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理论与现实应用相脱节;加上理论知识强,案例缺乏,容易使学生感觉空洞;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也达不到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如何让学生高效的学习一直是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和存在于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其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创新性、互动性尤为突出,并极具优势。

2基于案例的教学研究

此方法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提倡的,基于当时特殊的商业管理真是背景和特殊事件,能够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应用能力,开展案例教学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此教学研究方法知道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引起教师的重视。1986年由美国研究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书中,强烈推荐此方法在实际教学的重要性,并说明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各类课程中去。

3基于人工智能的案例教学研究及应用

3.1案例精选

此方法第一步是案例选取,案例的好坏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关键因素。案例的选取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现在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难点等,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以此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要有代表性、趣味性,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多、抽象,需要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转化为趣味生动的案例,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讲到“知识表示”这部分内容中引入“机器人搬积木”、“野人修道士渡河”案例;(3)采用互动的形式,此为人工智能的案例教学研究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充分展现的必要条件。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案例的执行

(1)讲授法。基于教学内容具体知识点设计案例;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呈现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案例—理论”,即先给出教学案例,后讲解理论知识;二是“理论—案例”,即教师先讲解知识,再给出教学案例;案例的呈现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案例的功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为了使案例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讲解案例之前应从创设案例情境开始,通过情境体验与案例剖析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注意,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2)互相讨论法。大学生课余时间充沛,鉴于此,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分配给各组,学生采用组内互动讨论的形式,设计出此案例的各种解决方法。课堂上,将本小组的解决方法用课件展现给其他小组。讲解完成后,学生开始互相讨论,对比各自的方法,然后由老师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点、应用能力的掌握。(3)相互辩证法。课后,采用相互辩证的方法,组织大家相互辩论。选择一些综合应用比较强的案例。与简单的案例相比,综合应用案例能更加高效地启发学生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辩证法是一种探索新型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强,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维护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促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

4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教学,与教学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展必将对现代教育起巨大推动作用。在教学,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人类推理模型学习工具等诸多的运用,展示出越来越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邹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02).

[2]陈柯蒙,张宁.人工智能的发展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5).

[3]陈浩磊,邹湘军,陈燕,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01).

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范文6

关键词:工作室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效能;评价体系

工作制教学模式基本载体就是工作室,同时采用教室、课程和实践一体化的形式,由传统转向实践,由封闭式过渡为开放式教学,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就是课题项目研究,主导是专业教师队伍,核心为应用专业技术,基础是掌握课程知识,在完成和承接各种生产技术项目的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

一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是,很多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设置造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和实习与毕业设计,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往往更多关注是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理论知识体系过多强调,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采用虚拟课题的方式,既没有真正落实,同时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在实习环节无所适从,无法顺利开展实习单位交给的设计任务。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既基础教学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努力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 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培养师资人才、建设师资梯队、改革课程体系是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1)改革课程体系

系统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一、二学年完成手绘、软件、基础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为大三阶段的工作室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2)培养师资人才和建设教师梯队

采用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梯队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校企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由老教授把握方向,利用自身的人脉、成果、经验、学识等对科研课题进行承接。中年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团队的衔接、管理和组织工作;青年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协助团队完成课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帮助青年解决教师实践和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为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将青年教师送到设计公司或企业接受锻炼;另一方面为创造条件,从外引入设计师或者是专职实验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支撑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三 工作室的设置

设置工作室要以调研论证工作为基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

一是到同类专业或者是国内外艺术院校进行调研;二是到行业设计单位进行调研;三是为获得数据和一线资料,采用交流座谈、实地参观、问卷调查等方式,为以后论证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2)进行专业论证

举行专业的论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及院校专家,掌握着丰富的工作室教学经验,同时还有那些有着留学经历的艺术专家,通过研讨工作,最终对工作室的运作形式及名称进行确认。

四 工作室教学模式

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种:

(1)与课程相结合

工作室的教学模块由专业学科组负责制定,为了规避采取单一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和影响学生,可在不同的工作室来开展同一方向的数学模块。同时可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同一类的授课内容,以促进工作室健康发展,便于师生间的双向选择。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学生只有在经过工作室考核,指定学分达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学生还可留在工作室继续接受辅导,直至毕业设计顺利完成。以制作模型课程为例,这些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是由基础课程工作室来承担,完成之后,工作指导是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制作,由教师负责造型的指导及创意的设计。设计类实践教学是由设计工作室来承担。针对课题项目,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竞争,承担教学指导工作。由某领域的专家或职业设计师担当兼职教师,通过实战经验的传授、最新资讯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起到辅助设计室的作用,和学校进行设计项目的合作。

(2)采取课外运行模式

通过采取市场化项目运作形式,项目由教师承接并担任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挑选,带领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运作工作。创造学校、教师和学生“多盈”局面,锻炼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个人和学校赢取更大的效益。组织学生参见大型的设计竞赛,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工作室承接项目期间,召开座谈或讲座,创造机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五 工作室管理

采取逐层学科管理模式,既工作室——专业学科组——院系,学科的发展规划、责任教授的聘请、考核指标的建立、教学的管理及专业学科组的建立,基本上由院系来负责制定。而建立专业的工作室和团队、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本专业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专业学科组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和实施科研项目、探讨专业的研究方向由工作室负责。工作室的管理特色是项目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根据项目来设置责任人或者是项目负责人,组建师资群完成额课题的研究。

六 工作室的评价体系

由学科委员会或学院建立工作室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室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予以监控,对经过考核没有达标和合格的工作室,要予以撤销和更换负责人。

七 结语

通过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此课题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它是在借鉴国内外个知名院校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尝试研究而成,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实践中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艺术与设计,2010.08

[2] 霍珺,韩荣.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 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