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1
(一)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从上表中可见,我们用了大量的学时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大量的应用型课程都规定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用以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比如笔者讲授的《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等课程,都在适合的章节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探究法、体验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和运用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平台体系模拟实训是借助模拟实验室或模拟训练室,训练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技能。让学生在最接近于实际工作环境中体会整个业务的运作流程,体验不同职位角色的职能与所需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我院建立了物流硬件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金融保险综合实验室、VBSE实训室等15个综合专业实训室。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在相应的实训项目中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提高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连、牡丹江等地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在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三)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考核方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而适当调整,我院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掌握及运用水平的方法,多数课程都采用了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如《管理沟通》课程考核由六部分组成,分别为出勤情况20分、课堂表现5分、课前演讲5分、实训30分、个人作业5分、小组作业10分、口试测试15分、期末测试10分。考试内容既涵盖了重点测试理论的测试题,又有重点考察实际沟通技能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同时,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都占有一定的学分比例,社会实践由院里和教务处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检查,对未如期实践或未达到实践要求的学生不予通过。顶岗实习由所在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考核,如未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的,不予合格,按未修满学分处理。严格的考核体系有利于保障教学效果的真正实现。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院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大多数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工商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而实践教学需要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能力建设。首先,以本院具有一定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为基础,开展教师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可以在团队中学习成长。其次,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实习教学基地去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能力;再次,应聘任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人员来校任教。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一些学生对此感到不适应、不感兴趣、不合作甚至提出反对意见,同时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基本素质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讲清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使其逐步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配合老师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认知度;满意度
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坚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未能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途径单一化;课程体系未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方法为主。对于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市场化;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个性化;丰富人才培养途径,使之社会化;完善课程体系,使之特色化;探索教学方法,使之综合化。
1相关文献回顾
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是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大学已普遍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2005年有了政府组织的英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测评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经历的看法以及各种预期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改善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促进学校发展、监测教学质量、指导未来新生选校学习的重要手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重点关注学生需求、不断地改进学生教育经历的质量、利用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整未来方向”是成功院校的3个基本因素。学生满意度调查是获取学生需求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实施满意度调查可以引导我国大学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学生,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复归大学管理之真和大学之魂,将大学的办学决策建立在现代大学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因而对大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方法
问卷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研究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因而用调研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是合适的。该调研问卷围绕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等4个二级指标设计了12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两个部分。对于态度性问题,参考5等级式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对于事实性问题则按照单选事项和多选事项进行设计。
问卷设计完毕后,通过10位学生的先期测试之后,对问卷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设计完毕。之后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4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64份,共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为66%;删除无效回答的问卷6份,有效问卷为102份,问卷有效率为94%。对于回收问卷的处理,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了分析。对于单选的事实性问题,主要进行了频数分析,对于多选的事实性问题进行了多重频数分析,对于态度性问题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信度分析。
3结果
专业满意度主要从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4个方面开展调研。具体结果如下:
3.1关于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围绕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12门主要课程,分别从喜欢的课程、喜欢的原因、不喜欢的原因3个方面来进行调研。具体分析结果如下:关于喜欢的课程,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在给定的102份调查表中选择不同的喜欢课程的共有403次,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选择企业管理学的有77人,所占比例为75.5%(这里的比例指占总人数的比例,下同);管理学有66人,比例为64.7%;企业战略管理有49人,比例为48.0%;国际企业管理有44人,比例为43.1%。关于喜欢的原因,进行多重反应频数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课程内容联系实际”的有64人,占所有被访人群的62.7%,选择“师生互动”和“个人兴趣”的各有57人,所占比例都为55.9%。对于不喜欢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有69人选择了“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占全部人数的68.3%;选“师生缺乏互动”的人数为60人,比例为59.4%;选“课程理论性太强”的人数为66人,比例为65.3%;选“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人数为54人,比例为53.5%。
3.2关于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对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选择“理论教学”的人数有70人,所占比例为68.6%;选择“案例教学”的人数有52人,比例为51.0%;选择“实习教学”的人数有24人,比例为23.5%;选择“音像教学”的人数有18人,比例为17.6%;选择“软件模拟教学”的人数有16人,比例为15.7%。对于以上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评价是:非常满意的没有,比较满意的占5.9%,一般的占52.9%,不太满意的占34.3%,很不满意的占6.9%,在5等级记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1分代表最低分值,经加权计算可知: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分值为2.578。
3.3关于学业指导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课堂之外,专业老师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形式种类、数量多少、重要性总体评价及各项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成为学业指导满意度的主要调查内容。对于指导形式的调查,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得出:“没有指导”的比例最高,为41.2%,其次为“课后答疑”为37.3%,其他形式所占比例按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独辅导”比例为15.7%、“指导参与SRT项目”比例为13.7%(SRT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参与创业大赛等”比例为10.8%、“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比例为5.9%。对于指导的数量,认为非常少的人数有19人,比例为18.6%;认为比较少的人数有33人,比例为32.4%;认为一般的人数有38人,比例为37.3%;认为比较多的人数有12人,比例为11.8%;认为非常多的没有。对于指导重要性的总体评价,认为完全不重要的没有,认为不太重要的比例为4.9%,认为无所谓的比例为9.8%,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为54.9%,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为30.4%,在5等级记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1分代表最低分值经加权计算可知:对学业指导重要性认识的分值为4.108。显然学生觉得课后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是比较重要的。对于各种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本课题组设计了五因素态度量表。根据所收集的问卷,首先进行信度分析:克朗巴哈信度系数为0.798,大于0.7,因而可以认为该调查表内在信度相当好。在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的情况下,从各个因素的得分均值来看,“课后答疑”得分为3.7,“单独辅导”得分为3.23,“指导参与SRT”得分为3.44,“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得分为3.50,“指导参与创业方案比赛等”得分为3.59。
3.4关于专业特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本课题对于专业特色满意度,共设计了总体特色评价、特色培养目标建议两个问题。首先,对于专业有无特色的总体评价,9人认为完全没有特色,比例为8.8%;32人认为特色不明显,比例为31.4%;38人认为特色一般,比例为37.3%;22人认为有一些特色,比例为21.6%;1人认为有明显特色,比例为1.0%。如果按照5等级记分,最高分为4分,最低分为0分,计算学生对专业特色的总体评价,可以计算出该分值为:1.748分。其次,对于特色培养目标的建议,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学生们的观点是:对于“突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培养”,有67人同意,占总人数比例为68.4%(下同);对于“突出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有59人同意,比例为60.2%;对于“突出国际企业经营技能培养”,有29人同意,比例为29.6%;对于“突出生产制造技能培养”,有11人同意,比例为11.2%。此外,有4名同学没有选择。
4讨论与建议
4.1讨论
通过以上调研结论可知,对于课程满意度,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联系实践和师生互动;而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师生缺乏互动等。对于教学方法,学生们认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采取理论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两者比例均超过50%,但学生们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总体得分为2.578,这是比较低的。对于学业指导满意度,学生们普遍认为课后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没有被老师指导的比例竟高达40%以上。对于专业特色满意度,学生们总体评价分值只有1.748分,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没有多少特色。从特色培养目标来看,有超过60%的学生认同未来应该围绕“突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和“突出创业素质和能力”来进行特色培养。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和创业的关注。
4.2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与讨论,为塑造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满意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着力协调好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老师的上课水平;(2)以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基础,不断丰富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学习;(3)加强课后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尝试在本科生中引入导师制,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SRT、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和参与创业方案大赛等活动来不断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4)以特色课程来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围绕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强商务沟通和谈判、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特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坤,蒋国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2]杨晓明,等.英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定位
1引言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跨度大,涉及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相关课程知识,而学生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知识难以理解、接受课程的学习内容;由于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造成学生认为知识零散、学习难度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程的定位
到2006年底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对全国26022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52.3%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但是核心业务应用低于10%,已经应用ERP的企业仅为4.8%。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不仅需要懂技术的IT人员,而且需要管理人员的配合与参与。
具体来说,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业务及管理人员将在系统调研与业务模型设计、系统实施等过程中与开发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在系统调研过程中,企业的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准确地向调研人员描述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在业务模型设计中,企业人员应能够准确地描述当前的业务流程细节;能够阅读并准确理解业务流程的相关图表。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能够部分地参与软件的功能测试,从业务的角度对软件提出意见;具备全局意识,能够理解并配合企业进行的变革。
此外,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长久的进程,任何信息系统都不可能完全地解决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所有现实问题及潜在问题。
根据企业业务及管理人员在系统建设与运作中的使命,我们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后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在系统开发中配合系统分析人员确定系统需求;二是理解并配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实施中对企业的变革;三是具备信息意识,主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经济管理工作。
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是培养能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人才,而是培养能够配合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开发工作的经济管理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上述三种能力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也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
第一种能力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地向分析人员表述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需求,二是对分析人员提交的分析资料(含各种流程图、模型等)进行审查,以判断分析人员提交的逻辑模型是否符合需求。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这个在相关课程中应该重点培养,还必须掌握系统分析的内容,特别是系统分析所使用的各种表达工具——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等。
第二种能力也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要配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业务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了其他阶段,如果企业人员不能主动配合,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会付出更大的成本甚至失败,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延期或失败必须会使这此企业人员的利益受损;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明确系统实施的意义、步骤与方法,特别是系统切换的方法;二是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将伴随着组织结构、人员岗位、业务流程等利益格局的调整,管理人员应该顺应这个调整,尽早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观点,理解BPR以及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等内容。
第三种能力很难象前两种能力一样通过一个具体的内容来培养,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安于现状,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大一时已经学习过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与因特网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对这此内容进行深化重组;增加部分信息技术内容如网络、数据处理等。根据以上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1)信息化、信息系统与管理。这一部分包括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与组织的关系。应该首先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企业制定决策、进行管理控制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工具和支撑。其次是站在组织的角度看待信息系统与组织的关系,这个角度与学生是一致的,这也是培养学生树立信息意识的一种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概论。这一部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态。重点是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从订货点法到ERP的历程,它很好地展示了信息技术是如何为管理服务的。
(3)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4)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法。这一部分的重点是系统规划,培养的目标是树立学生的全局意识,理解为什么信息化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5)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这一部分的重点是系统调查的内容与方法,系统逻辑模型的表达方法,学生应该看懂系统的逻辑模型,这是用户与开发人员沟通的桥梁,是这门课程要重点培养的能力。
(6)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这一部分的重点是系统的切换与试运行,通过学生学生应该清楚系统切换的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明白不同切换方法的特点及工作量。以便在企业中能够理解系统切换阶段的工作压力。
(7)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管理。
(8)管理信息系统的生态环境。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CRM、SCM、PDM、DRP、EC等各种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9)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4结语
由于各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各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该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虽然这门课程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比较难,但只要我们要上课前多思考,让培养的目标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在讲授方法上多钻研,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0).
[2]徐生菊.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3]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傅杰勇.经济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5]孙金凤,王文铭,丁浩.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
[6]陈忆金,王克强,黄建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概念图框架及内容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4).
[7]郭伟光,李道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3).
[8]张戈,王洪海,王华杰.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S1).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质量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的总体检验,也是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全面考察,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写作态度模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有必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从选题、收集整理资料、构思、写作、修改等诸多环节,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立场观点、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撰写结果产生直接影响。高职论文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而应该突出其实用性。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定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 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论文指导工作,可以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因为作为指导教师,必须对某些相关的课题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写作全过程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这就会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教师拓展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过程。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劳动型的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因此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采取应付态度,大量摘抄网上资料拼凑成篇;也有的学生忙于“考证”、找工作,无暇、无心于论文写作,草率应付,不按规定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不予理会。
2 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第一,论文选题盲目。不少学生选题时随意性较大,不知道如何选题,题目或过大,或太偏,导致论文写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资料缺乏无法继续,再换题目又来不及,只好勉强成文。另一方面是对课题展开容量把握不准,导致一些论文不得不拼凑字数,材料与中心脱节。第二,材料与论点牵强附会,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生论文大量堆积材料,字数达标但中心思想不突出;有些文章很散,文章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表述也没有条理;有的论文段落划分生硬,甚至一整页文字也不分段,读起来毫无意思。第三,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论文写作中能做到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大多数的,但也有少数文章存在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误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毕业答辩时,即使面对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有些文章写的还算不错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流畅、清楚地陈述观点、回答提问,经常言不及意,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3 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样做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既要完成实习任务,又要忙于联系工作,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面试等,毕业论文的选题、材料收集、写作显得很仓促。第二,时间限制影响毕业论文的指导。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不能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得不到及时指导。指导教师一般只能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进行论文修改方面的指导,也只能就事论事,很难作深入指导。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
1 开设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和文献检索课。鉴于学生对如何写作不甚了解,所以,开设撰写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就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开设此类讲座的高职院校并不多。此类讲座应主要向毕业生系统阐述毕业论文的概念、作用、意义以及如何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写作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高职院校至少应在第五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如果客观条件与师资力量允许的话,应该将此课列为必修课或限选课,使毕业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网络文献检索知识,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根据笔者的论文指导经验,以及从相关文献中得到的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实际的信息利用能力,以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
2 教师可对毕业论文进行命题。高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并没有对所学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鲜有到图书馆阅读相关学术期刊的意识与习惯。由于不了解所学学科的研究现状与知识前沿,因此,很难提出新颖的、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在选题时,很多学生费尽了心思,而选定的题目往往不甚理想,或重复前人的题目,或偏离专业,或根本没有研究与实用价值。由教师给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命题或是给出命题范围,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可谓“一箭双雕”。首先,教师命题可以使学生拨开选题的层层迷雾,直接对教师所给的命题范围进行调查研究,找到自己在此领域中所感兴趣的具体题目,大大降低学生选题的盲目性,从而激发他们写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给学生提出的命题范围一定要紧密联系自己的科研方向,并且应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学术性,突出实用性。这样,教师指导论文时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辅导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同时,也会从学生的论文中汲取养分用于自己的研究,推动自身教学科研的进步,可谓“教学相长”。再次,选择了统一命题范围的学生可以结成小组,对所选命题进行讨论。若干同学共同交流,彼此定能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同时,交流还可以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将每个人找到的相关材料放在一起,一个学生想找但没有找到的材料也许被另一个同学找到了,反之亦然。
3 实行毕业论文公开答辩制度,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实行毕业论文公开答辩制度,能加大论文通过的难度,促使学生重视论文写作,端正写作态度。同时,公开答辩也增加了透明度,为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提供了一个公开监督的机会,严格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通过对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定,避免人情分和高成绩低水平的现象。此外,组织对论文质量的抽查,决不让不合格论文蒙混过关。对学生论文应予以存档保留,以备查询和以后的教学工作需要。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办学体制,质量管理
一、北京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论文参考。二是发展迅猛,在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规定》颁布之前,北京已经有几十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截止到2004年6月2日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到47个。论文参考。
为了更清楚地体现出北京历年来对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特选取上海市作为对比,下表列示了两市历年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数(1997-2004年)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上表主要列示了可以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办学层次主要是高等学历教育。可以明显看出,北京市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个数随着时间增长幅度很大。
从合作对象国家看,外方合作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几个经济,科技,教育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中外合作办学成绩斐然,合办项目数量逐年上升,招生人数也有大幅度提升,合作的项目主要侧重于几类热门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类(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学,金融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等。
合作国家仍是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从办学层次看,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既有职业教育,又有非职业教育。
二、北京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
北京市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仍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主权问题的非理性态度。教育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教育事务和在国际上保持教育独立自主的权力。长期以来对教育主权的盲目夸大的现象一直存在,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中,“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自主权”的呼声不绝于耳。在决定是否开放,开放尺度有多大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教育主权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是否会影响或丧失我国的教育主权的忧虑也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学者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等教育机构。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维护我国教育主权的完整一直是个敏感话题。甚至诸如中外合作办学的吸引外资问题,管理手段都与维护我国教育主权联系起来。诸如此类的说法比比皆是,显然是过分夸大了教育主权问题。
(2)、过分夸大高等教育的盈利目的,而忘记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也有其必需完成的社会效益目的。纯公共产品需要具备两个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必须对此要有所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虽然国外组织来华办学带有明显的盈利性质,但这是间接性的,作为中方合作者不应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应过分夸大教育的盈利性。现实中有部分合作双方受经济利益驱使,夸大宣传,吸引生源,收费不合理。有的境外合作者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利润,盲目收取高额学费,忽视了我国目前居民经济水平。或者不管教育质量只求投资盈利,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3)、合作办学的相关监管体系,相关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公布不及时,对目前占大多数的以获取对方文凭的,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很多学校将其视为留学或交流,不进行审批申请,但学校本身又不具备留学中介的资格。
虽然我国已经于2004年6月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就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主体,审批程序,审批权限,以及办学机构的领导体制,发放文凭及学位问题作了规定,但是对一具体些问题仍缺乏明确规定,例如:引进外籍教师的审批聘请手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标准问题等。因此有关合作办学方面的条例规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实际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盲目性: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初期,国外一些末流大学进入我国,国内一些大学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出于利益因素的考虑,不管对方水平如何,盲目与之合作,实际上有些大学根本不具备合作办学的实力。这样,受损失的还是我方。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改变我方有对象就合作的盲目状况。就外方合作者而言,整体资质仍然偏低,具体表现是缺乏名牌学校的参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引进专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过于集中,特别是缺少特色专业。综观北京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多集中于以上提及的商务类,外国语言类,信息技术类,行政管理类。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引入教育资源时门槛太低, 带有盲目性,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论文参考。
(2)、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由于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可操作的程序,中外合作办学并无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必须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检验。检验的要点是:中方的控制权,教材的引进,外教的到位,以及课程的执行情况,还有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必要时可以加大教学管理的透明度,以监督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三、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重视信息的及时公布,监管到位。严格管理,有效监管,确保合作办学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调动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聘用效益。对外籍教师做好评估工作,一是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建立以合同为依据的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管理;三是对外籍教师的评估,关键是要听从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最公正的评价者。2严格教学过程的管理,作为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是采取外方的教学计划,再结合本国实际加以完善。由于办学环境,层次的变化,更需要切实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的教师授课制度,学生考试制度。其次,这些制度的实施必须落到实处。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的监管主要是督促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督和消费者投诉仲裁机制。就社会监督机制而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委托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定期对其具体运行情况,如外籍教师的到位情况,教育经费与设备的供给,教学计划地执行以及教学质量保证等进行评估和审查。必要时也可邀请国际著名的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机构进行。二是需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审核制度,可以指定会计事务所定期对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费来源和支出情况进行审计。至于消费者投诉仲裁机构的设立也是迫在眉睫,目前消费者对教育消费不满意应如何投诉并无明确规定,消费者与办学机构的争端解决也无定规,因此建立消费者投诉仲裁机构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
2、有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发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国内一流大学要与国外优秀大学进行包括合作办学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合作,我国教育部门在审批,审核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应更多地关注国外合作对象的,国外主流媒体排行榜上的学校排名,跨过教育评价机构的评价结论等。二是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教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是国内急需的.(2)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三是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容,及课程体系。总之,引进优质资源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弄清什么是优质资源,不是名牌大学才的所有专业都是优质资源。二是受意识形态领域的限制,认为有些课程不能引进。总之,引进的优质资源应以获合作对象的特色专业为突破口,该能够被消化,能够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优质教育资源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不同层面需要有不同的优质资源,不能孤立的看待优质资源,要有整体性观念。
3、充分考虑生源状况与社会整体需求,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一合作项目为主,特别是“X+Y(其中Y指获取外方学位的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因此学生的学习费用是昂贵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对象一般都是家境较为宽裕的学生,因此国内生源的来源范围是很窄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适应这种现实情况,必须引进更能满足多数消费群体需求的教育合作项目,不应主要侧重于工商管理,计算机等几个热门专业,应该鼓励在境内完成定额合作办学项目和特色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
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入世后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客观要求,北京市的特殊地位,可以为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创造有利环境。不可避免地,中外合作办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需要经历一个被社会接受,认可,检验的过程。逐步完善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使其稳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
参考文献:
[1]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谭莉,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学报,2006
[2]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刘红委,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
[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析,许志伟,沈阳师范人学学报,2006
[4]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思考,李继林,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5]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观念与质量控制,徐洁,宁波人学学报,2005
[6] 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本科办学质量,易仁萍,裴文英,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
[7]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张国强,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
[8] 北京中加工商专修学院印象——谈中外合作办学,荆世源,北京成人教育,1996
[9]从中国入世看上海中外合作办学,孔宪祖,教育发展研究,2003
[10]陕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王晓地,西北大学,2003
[11] 发挥湖北高等教育优势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新局面,黎红,孙朝威,湖北教育,2003
[12] Changing rational for theInter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ns de wit, 1998).
[13] Transnational educationand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 (Lesley A. Wilson and lazar vlaceanu ).
[14]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services: the implications of GATs (Dr. Jane knight, 2002),
[15]Tradein educational services: a European perspective (spreekvcersie,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