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

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情感化外语教学 理论依据 主要途径 遵循原则

一、情感化外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驱动作用,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的放大才能具有动机作用。情感本身可以在没有生物内驱力的情况下对人的活动起驱动作用。有些学生对某一问题或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懈追求,就是在兴趣和好奇等情感体验下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内容的内在力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个人的情感感染力,往往是吸引学生有效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最佳手段。外语学习既是一种行为参与,又是一种情感心理体验。教与学不单是一个从知识到知识的单纯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认知的效果常常取决于情感的变化。外语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积极情感的指引和维持。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设法使学生享受积极的情感体验,变苦学为乐学,教与学才可能具有持久的高效率。

二、情感化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1.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情感交流的主阵地。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第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营造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2.课余外语活动的适当开展能进一步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有趣的外语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介绍一些外语阅读材料或者教一些外文歌曲、诗歌和散文。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外语语言的美感,提高了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更主要的是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3.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认知目标审阅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进行纸上情感交流的一个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在后面写上个不冷不热的Good或机械地打上A、B、C和日期。我认为,应该在作业批改中注入更多的人情味,如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玩笑或者画一张简笔画等,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以为简笔画是小学或初高中教师的专利,紧张而有些枯燥的大学生活更需要适时地轻松一下。当学生紧张的神经被你这种善意的玩笑触动时,师生之间的距离就逐渐缩短了,学生会觉得你与他们很近,而且有共同语言。这种亲切的情感毫无疑问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化外语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1.平等性原则。在情感化外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师生平等性原则。想学生之所想,走近学生,才会更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了解影响他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现代化教育呼唤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有可能进行顺利的情感交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主体性原则。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同样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情感体验的主体者应该是学生,情感交流活动过程中必须遵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为教师的情感因素只有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时,才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3.欣赏性原则。情感因素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会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列宁说:“人类在研究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成就感、自信心等。唤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欣赏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学生,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好是坏,做教师的应该努力挖掘连学生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闪光点,增强他的自信心,引发成就感。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中,学生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情感化外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情感化外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具有炽热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也来自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要用这种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表露出对教学及本专业的情感,表露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以自己对专业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第三,外语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引起学生喜欢、羡慕等积极情感,进而产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欲望。第四,情感化外语教学要求外语教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工作热情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足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当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起他们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所以,要对情感化外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学校里的学习都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情感交流是心灵接触的桥梁,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与学生的积极情感交流,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也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学理论 外语教学 情感因素

受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受教育者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习者的消极情感会影响其学习潜能的正常发挥,而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如自尊、移情或动机能产生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内涵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溯源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动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活动根源于内部动机。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 人性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学习内容本身有意义并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具有相关性,以至于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育学者们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应用到了教学领域,这样便形成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 “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精神”是把受教育者放在居中的位置,把他们的“自我”看作教育的根本要求,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不仅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围绕着“自我”进行。

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的时代,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人本主义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在于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最终达成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2)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以其学习观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每个人都有优异的自我实现的潜能。那么,整个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人本主义教学主张课程的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美国教育学者麦克尼尔(J.D. Macnil)指出“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的功能是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自我实现的人这一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

人本主义教学的出发点不是“任务”,而是“对个体主观经验的尊重”。人本主义教学不再过分强调特定学科的知识结构,而是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有意义学习。

(3)人本主义师生观。人本主义教学视野下的学生是可以自我选择的自由的个体,他/她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本主义教学视野下的教师不是“正确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facilitating),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training)或“教导”(teaching)。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需要通过双方的认知和情感的沟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目的。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此,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倡导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强调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外语教学中实践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培养知情意合一的人呢?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理念,具有包括:(1)为学生提供一种归属感;(2)把所学的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3)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4)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5)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6)培养学生的自尊感;(7)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8)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9)鼓励学生的创造性;(10)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11)鼓励学生的自主性;(12)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13)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下面重点阐述高校如何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外语教学。

1.实现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目标

高校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高校外语教学除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之外,还应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这就是培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人,精神丰满的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真诚、自尊、自信、理解与合作等品质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罗杰斯的个性理论又称“自我学说”,这种学说要求“一个人必须依靠自己发现、发展和完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依靠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借助于情感和认知合二为一的认知途径, 形成一个充分独立的、创造性的、充满着真实、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要培养“真实、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必须营造一种“真实、信任和理解”的环境。首先,教师应具备真诚的品质,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能,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如果能够做到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真诚、移情性理解、耐心和谦虚等人文品质。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在一个不断进化的社会里,教师为学生面对未来做的最好的准备就是“让他/她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让他/她们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社会的重要成员”。语言学家认为,习得第二语言是获取一种新的语言自我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个性冲突。青年大学生有比较高的自尊(Self-esteem),较容易受挫。因此,教师应了解并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对他/她们在语言上所犯的错误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纠正得法,防止伤害学生自尊心,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对自我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有能力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逐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实现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内容和过程

注重教学过程是人本主义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注重教学过程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课程内容应如何传授,课程内容的传授既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需要。首先,应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考虑怎样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人本化处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拓展一些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pair work,story telling,group discussion 等活动。比如婚姻、健康、谋生、休闲娱乐等主题,既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又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未来。有关爱情、友谊、金钱等主题,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同学的交流沟通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生命观、幸福观和价值观,这与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在人本语言教学中,“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很受重视,它既是学习者学习语言,又是学习者了解自我进而改善自我的一个途径。学生在以小组或对子形式展开的活动中,询问和谈论彼此的情感、经历、价值观念等,在用语言交流的同时,也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各种内在体验。当学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环境里学习时,能够消除外部威胁,增强自我意识和学习动机。当学生发现所学习的材料、内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时,他/她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理解力和记忆力会增强,这时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当学生全身心(感情和智力)地投入学习时才是“最持久、最深入的一种学习”,也只有这时,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精于启发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时,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人本主义教学是“从认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开始的,并且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在学生群体中,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偏好有所了解,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立场来看,他/她们有被认同的需要。当学生真实的内在需求被唤起,学生的个体差异被认可和尊重时,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的动机与动力,这时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3.建立人本化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关系是有效地进行外语教学的前提。人本主义十分强调学习氛围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提倡师生平等,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热忱地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减少防御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当学生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学习时,就能充分释放出其学习潜能。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两者是不可分割,彼此融合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要学什么,还应该创设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并维持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努力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美丽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形象地再现教材,把学生带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在连续的情景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使学生忘我地由“扮演脚色”到“进入脚色”,由“被动脚色”跃为“主动脚色”。教师还可以组织表演节目、讨论、辩论等活动, 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空间,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高峰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在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认识和培养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人际情景和教学情境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协同作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师要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妙趣横生的语言去从事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以教为乐”引发学生的“以学为乐”,师生共同体验教学之乐趣。

三、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促使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多个角度重新对高校外语教学进行解读。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引导人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具体地讲,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总之,高校要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人。

参考文献:

[1]Arnold,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83-484.

[3]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440.155.

[4]麦克尼尔.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4.

[5]马斯洛.李文浩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131.

[6]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2.

[7]Pine,G.J. and Boy, A. V. 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 a Humanistic View. Denver, Colorado: Love Publishing Co,1977.47.

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语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34-03

一、双语教学模式与外贸实践操作技能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已成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由此,双语教学也正成为培养国际应用型人才的“桥梁”。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在课堂中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各门专业学科的教与学。它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科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国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全球化社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要。《国际结算》是我院商务英语与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完备、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是从事银行涉外业务和企业对外贸易业务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本课程直接对应外贸公司单证员工作岗位,是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初始就业岗位。我院提出“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培养目标,因此,本课程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今后可能从事外贸跟单员、外销员等岗位的技能课程。单证是整个外贸工作的核心,通过单证员工作岗位,可以很清晰地将整个外贸环节串联起来。因此,《国际结算》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并有效结合高职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高职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二、目前双语教学模式与外贸实践操作技能结合所遇到的问题

(一)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和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教材及辅助资料匮乏

本人连续三年担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深深体会到该课程双语教学和外贸操作能力培养有效结合的教材少得可怜。目前,新华书店、博库书城等书店市面上销售的教材,要么是全中文,要么就是全英文;要么是全理论,要么光是单证操作方面的。国内出版发行适合双语教学并结合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国际结算教材(中英文对照本)屈指可数。我院从2007年开始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所使用的双语教学教材情况如下:06级使用的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肖云南、平主编的《国际支付与结算》(2004年出版,第1版);07级使用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文琴、顾宏远主编的《Fina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结算(英文本)》(2007年9月出版);08级使用是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刘长声等主编的《ENGLISH FOR IMPORT & EXPORT DOCUMENTATION国际商务单证英语》(2007年8月出版)。但在本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双语教学模式下高职外贸单证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立项编号为Z20080103)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我院高职学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不太满意。一个是教材难度太高,全是英文,缺少中文注释;二是每章节课后缺少练习题,即使有也是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方面的训练非常少。

(二)既具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又有外贸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我系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能力,或许能胜任课堂双语教学,但大多缺少外贸企业工作的经历,在解析专业词汇、讲授专业知识,尤其是将理论知识拓展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面,就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另外,从事外贸工作多年后来我院应聘教学工作的人外语水平太差而且教学水平一般,不适应双语教学。因此,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问题,而且该问题成为国际结算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和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有效结合的一大瓶颈。

(三)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总体参差不齐使双语教学与技能培养收效甚微

虽然我院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高,但同一个班级50~70人的英语水平高低不齐,尽管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国际结算双语课前已经通过大学英语三级、四级,但由于专业英语术语、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与普通英语大相径庭,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存在理解困难,因此,造成对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吸收,更读不懂如信用证之类的全英文资料并进行外贸单据填制等方面实践动手操作训练。

(四)双语教学偏重理论,轻视了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学习相关概念或定义再举例展开。目前,很多开展双语教学的老师仍然摆脱不了这个模式,一味去强调理论知识的英文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或按照英文教材逐章逐节讲得很细,变成翻译式教学或语言知识讲解,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实践意义和培养目标模糊化,使他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而当他们到了具体工作环境下就不会进行知识的变通和应用,显然这种结果是违背了我们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双语教学模式与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结合的措施及建议

(一)选用或编排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语教材

许多教材采用概念讲解、样单评析、作业练习为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保证了专业知识双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制作单证等问题就可能束手无策。根据高职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及高职学生特点,应积极组织有关银行、外贸行业专家和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联合编写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语教材。《在双语教学模式下高职外贸单证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的课题组正着手编写这样的双语教材,并采用与工作岗位对应、与工作任务结合的项目教学法,如汇付这个章节,我们把汇款作为一个业务操作任务,首先设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和操作任务。其次导入与本操作任务有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三个模块来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任务操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二是汇款操作业务的流程,这两个模块的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掌握实际任务操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第三个模块主要是汇款业务操作实训,通过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的实际汇款业务让学生讨论如何办理汇款业务,然后归纳总结出操作要点(如果是要制作单据,那么总结出单据的缮制内容和要点)。最后学生参加模拟实训。该教材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达到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我们高职院校专业老师仅仅具备英语专业知识或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却缺乏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及单据制作方面实践经验的现象,我们鼓励承担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老师利用假期到进出口企业或银行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由此达到培养他们“双师型”素质的目的。学院也可以通过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做培训或讲座,要求相关老师去参加。

(三)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实施小班化双语教学,增强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近几年,我院招生规模扩大,“双师”素质教师缺少等因素使得目前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无法做到小班化教学,基本上还是采用大班,人数为50―70人。大班教学大大削弱了该课程双语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结合的效果。在《在双语教学模式下高职外贸单证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课程组调查教学效果的问卷中,有6%~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外语水平没有影响。另外,分析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效果发现,能听懂教师讲课70%以上的内容,商务英语学生为29.43%,国际贸易专业为19.37%;能听懂50%―70%内容的学生两个专业分别占52.8%和61.75%,听懂30%~50%内容的分别为11.08%和12.93%;还有6%左右的学生则听懂的部分低于30%。在问到是否会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但也会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适应双语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听课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高职学生有相当多的人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英语水平离双语教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二是大班教学造成授课老师对课堂管理的难度,无法做到课程上跟每个学生教学互动,不能顾及到部分“落后”学生也在情理之中。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降低双语教学教材中超过四级水平英语单词的难度,如在相应位置标出中文注解,同时,在教材编写中尽量避免一些生僻、难度较大的英语单词。另外,就是采用小班化双语教学,人数控制在30~35人之内,既可以调动学生在该课程双语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可以使授课老师对参与实践操作训练的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及时解答,这样就比较有针对性,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双语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四)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和强化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此次对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调查中,认为课件在声音、动画等方面缺乏强烈的效果和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出现有35%―45%比例的学生提出希望授课老师在课件声音、动画等方面增强效果;39%―47%的学生认为内容形式要多样化,也有10%左右的人提出改进文字组织,提出需要改进版面的人数比例只有5%左右。可见,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国际结算的双语教学除了要采用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要突出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这是因为国际结算是一门涉外性很强的实践类课程,外贸业务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全英文资料,如国外发来的信用证,所缮制的单据一般也都是全英文的,涉及的条款栏目的填写都需要运用专业术语表达。根据这些特点,一方面,双语(尤其英语)要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实训指导书等模拟训练资料也要体现双语特色,尽量采用英文编写;另一方面,进行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模拟情景动手制作各种单据,撰写英文的实训报告。模拟实训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模拟实践教学的运用和强化,既能明确本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也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最终实现毕业后立马上岗操作。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两个专业分别有近90%和9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各种单证操作技能的培养有帮助,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运用和强化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能使双语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

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口能说、动手能做”,并能将商务与英语知识相结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娟.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0-121.

[2] 周宏芸.应用型“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方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68-69.

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国际护士 涉外护理 英语阅读 综合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护士人力资源成为我国最丰富的资源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护理教学理念及临床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专护理院校还不能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具有国际护理水平的护士需求量逐渐上升,如何全面提高我国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的外语技能,使之与国际水平接轨,是我国护理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专英语阅读的理论基础

英语教师的教学职责之一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专英语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理论、图示理论及交互式理论等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1.任务型教学理论。强调“意义至上,实用至上”的原则,让学生以交流为目的,轻松且真实地运用语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转播者,更是任务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可以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设计不同任务,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语言及非语言的资源分析任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帮助自己及他人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教学策略上,要求创造教学气氛,共同合作,全员参与,小组学习与个体学习相互交融,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此种教学理论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提升交际能力。

3.图示理论。图示理论是建立在读者平时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对图示结构的认知使得读者将知识通过视觉输入到大脑皮层中,存储的记忆与知识结构相互联系,通过阅读关键词或词组,激活相关图示结构。图示结构涵盖的知识不仅包括生活常识,还包括语言结构知识、文体结构知识及文章的预测能力。

4.交互式理论。交互式理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思想交流,相互传递信息并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交际英语的教学理论需要具备交互式的能力。交互式教学中,教师不是教学资源的唯一来源,学生也不是学习过程中的客体,被动吸收知识的对象。“交互式”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成为教学主体,在交流中产生共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阅读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就业方向:为指导学生就业为指导原则,教师对阅读课加以重视,明白其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2.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及阅读方式,了解学生阅读喜好。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中,注入真实情感,例如:考试,学生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教师可将其升华到人生,如疾病、衰老、灾难等,引导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

4.阅读课堂不仅仅以传授阅读技巧为目的,大量的阅读并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三、高专涉外护理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1.阅读教学前阶段。教师在教学初期,将整个教学交给学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教学计划做出课件。前阶段,教师可以按照小组顺序,随意邀请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导入,其他学生对其导入给予适当评价,并进行综合评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及合作学习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对整篇文章的鉴赏能力。

2.阅读教学中阶段。阅读教学中级阶段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现阶段,可以开展一系列阅读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结合课堂背景知识,以小组形式展开话题研究,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帮助指导,对知识进一步加深固定;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次阅读效果。

3.阅读教学后阶段。教师可以延伸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话题,引导学生向更深次思考问题,例如:使用电影里的经典词句、名人名言深化主旨,替身课堂质量;教师可根据当堂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延伸阅读,帮助学生转换视角,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学充分结合起来,课堂上授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扩宽视野,扩宽知识面,使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英语是涉外护理必不可少的一门能力培养课程,对高职学生采取专业的英语阅读模式,应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灵活运用语言,对日常工作及生活起到一定的帮助。高职高专涉外护理专业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与就业能力结合,满足当前我国涉外护理职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模式

[作者简介]张贞桂(1981- ),女,福建漳州人,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和跨文化领域。(陕西 西安 71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高校外语教师终身教育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JK16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年西安邮电大学项目“EMI电源滤波器文献翻译及科技英语翻译技能培训”(项目编号:108-03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86-03

2009年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素质高低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发展至关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 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 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这个发展过程明确地表明了教师发展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的自我发展,以达到终身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近十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迫在眉睫,培养高素质高校外语教师成为改革重点,外语教师的发展对改革的实施和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发展的内涵和模式

英语的诸多文献中,英语文献中与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相关的概念很多,如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专业成长(professional growth)等。学者对教师发展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夏纪梅表示,教师的自我发展应包括教师本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助人自我发展能力;魏立明认为,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过程。本文从两方面来解析教师发展内涵:一方面,培养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达到不断地自主发展。这种解析体现出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及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的不同,在教师培养中呈现出教师的主动性,体现了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终身性的特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外语教师根据自我发展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地学习反思,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建立外语教育信念、提高外语教学知识与能力及培养外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情感。华莱士(Wallance)在《外语教师的培训:反思法》中概况了三种主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1.匠才/技艺模式(the craft model)。该模式是指把教学当作一门技艺,新教师像是学徒,有经验的教师像是师傅,师傅给学徒演示、指导和建议,直至徒弟掌握所有技能(见图1)。如今,很多高校仍保留传统的“传、帮、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学大纲、方法及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不一定能够与时俱进。从培养教学技能的角度来看,匠才/技艺模式的“以老带新”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然而,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该模式把教学当作是一种凭借个人经验的活动,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不利。

2.应用科学模式(the applied science model)。该模式是一种基于观察实验法的模式,它利用自然科学方法对外语教学和理论进行研究。它把外语课堂作为实验对象,对教学进行严密、科学的观察,并以此来验证关于外语教学理论的假设。学员教师通过定期培训从专家学者的讲授中获得实验的知识和结果,并直接把它们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一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但是它只是单向的指导(见图2)。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双向的,理论完全凌驾于实践之上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和实践脱节,加剧了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等级差别。在外语教学中,曾有一些还未经过理解和深入研究的教学法就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3.反思模式(the reflective model)。由于应用科学模式的“单向性”局限,教师发展出现了第三种模式:反思模式。该模式是实行“双向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进而对相关教学理论进一步验证(见图3)。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再由反思促进实践,形成连续反思回路,是教师专业发展呈持续性动态发展的动力源,促进教师的不断自我提升。

以上三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表明,匠才/技艺模式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经验积累,凸显了教学的静止性和模仿性,无法满足科技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应用科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匠才/技艺模式的缺陷,但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与之不同的是反思模式,反思模式把理论和教学实践良好结合,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摆放在同一位置,使之相辅相成,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反思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源。许多外语教师,尤其是所谓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除了职前一些理论学习外,没有定期更新理论知识,对现代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最新研究理论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最新的教育成果的掌握和应用。吴一安指出,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言教育领域的科研存在两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即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环境。关于语言教师,一方面教师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与发展研究的理念陈旧,数量匮乏,反差极大。束定芳、庄智象表示,许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由于缺少理论意识和必要训练,即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灵感的引导下,有一些很好的教学方法和设想,但却不能从理论上将其升华和总结,影响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推广。这些表明,高校外语教师均处于专业教育中的匠才/技能模式,主要还是凭借经验,而没有通过教学反思再促进教学,失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职业倦怠的特征。

2.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低。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着全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工作量往往要比其他专业课教师多。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的周课时为8~10节,实际上许多教师周课时达到12节,甚至16~24节。除上课时间外,教师还需备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设计网络教学内容等,这些体力、脑力劳动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此外,随着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外语教师的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戴曼纯和张希春指出“我国绝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自己的强项是教学,而与之对应科研成了高校外语教师诸素质中最薄弱的一种”。对于很多高校外语教师来说,科研是他们的心头之痛,较低的科研能力往往使他们心有余力不足。李宏强调查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无法在教学经历中发现适合的科研命题,他们对科研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操作不了解,更不懂如何将调查研究数据用社科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外语类权威杂志上的文章不能完全看懂。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3.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高校外语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封闭式的教师个人活动,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周燕对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表明,很多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似乎都独立完成,同事间很少沟通。大多数外语教师独来独往、彼此交流较少,对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外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底子薄、缺乏经验和带头人,对于科研活动大多各自为战或找一些同学及关系较好的人合作,和同事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持久的交流氛围。这种工作环境严重阻碍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实践反思性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理论是教学行动的先导,有怎样的教学理论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反过来进一步验证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种模式即反思模式表明,只有在教学中使用反思模式,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Poser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充分运用反思教学,努力实现从纯粹知识传递的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蜕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外语人才。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加强全方位的学习以实践反思性教学。理查德(Richards)指出,语言教师的素质应包括:语言学知识、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语言教学法、学科知识、广泛的知识面、判断力、创造力、决策、推理和适应能力等。高校外语教师还应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构成了反思模式中的“间接知识”。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这些“间接知识”,并和教学中获得的“经验知识”相结合,才能站到理论高度重新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这种实践和反思的不断交互作用,形成外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外语教师可持续发展。

2.提高科研能力,加强团队合作。为有效提高科研水平,高校外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教师个人应该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高校外语教师应培养科研兴趣,做到自发地科研,拒绝“被科研”。外语教师在不断加强个人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应系统地强化专业理论、研究方法,时刻关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不断实践,如项目申报、参加项目研究及论文写作等。在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时,高校外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确定至少一个研究方向,这是科研的开始,也为将来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和同事间的团队合作。戴维斯和皮尔斯(Davies & Pearse)认为,教育机构的所有成员之间应是通力合作的,不是互相排斥或孤军奋战,这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之间要建立平等、互助、互惠的团队。团队成员中的差异就是一种资源,合作的过程就是分享和超越自身的学习过程。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3.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高校外语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终身发展应成为广大外语教师的共识。教师培训突出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教育强调了教育理论的传授;然而,教师发展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会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科研和学术。吴一安指出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第1~2年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存活阶段;第3~4年是巩固阶段;第4~5年是提高发展阶段;大约需要5年才能打下持续发展的基础。只要有教学反思,就会有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的学习就永无止境。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应意识到专业发展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理论、适时自我调整,真正做到自我专业发展。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外语教学质量。面对大学英语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努力使自身成为反思型的教师和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加强本学科及跨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要意识到高校外语教师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2]李宏强.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J].海外英语,2013(7).

[3]魏立明,隋铭才.国外外语教学文献述评――当今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三大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1996(4).

[4]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5]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6]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7]江晓红. 教师专业化发展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自主发展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8]莫俊. 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述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

[9]孙海燕. 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8).

[10]Davies P,Pearse 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

[11]Poser G J.Fiel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Inc,1989.

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的发展,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逐步出现需求失调的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外语教学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需求脱离进行深入探讨,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遵循市场发展规律(Market rules),符合供求关系的发展,为进一步有效解决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相对生产过剩(Relative overproduction)的问题迈向一个新台阶。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并期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束定芳,庄智象1)时下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百花争鸣,繁荣昌盛,出现了相对的生产过剩,更为头疼的是,许多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追捧标新立异,华而不实,无法对亟待解决的外语教学有实质性影响。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不足与偏移,有效进行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对外语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效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行引导,符合需求关系发展,促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以学生课堂需求和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所处困境为两个基本点,真正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切实用到实处,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重在对现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行有效需求分析,真正使外语教学理论研有所需,研有所用,研有所为。

一.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取得持久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大不足。经实践与研究证明,具体表现为:

1.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权钱干扰

在外语教学领域,许多出版社在外语教材上的竞争出现刺刀见红的地步。他们盲目攀比,违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供需关系,致使各地书籍琳琅满目,实用书籍寥寥无几。据一项可靠调查,许多读者在书店上基本上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在金钱和名誉面前,一些院校和教师也失去判断力,为评职称和升职,导致各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表里不一,华而不实。

2.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畸形明显

在高等院校,一些外语教师听,说,读,写,译等水平极其一般,他们把主要焦点集中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没有真正满足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需求。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若没有扎根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脱节,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实之花。

3.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驱动不力

王加兴(2001)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以研究型人才为主和以实践型人才为主。2009年新增约5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大量实践型人才足以明证。然而目前外语教师旨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而在实践型人才上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准备。并且在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是否需要理论,这些理论与培养研究性人才的外语教学理论有何异同,培养实践型人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老师这些都不得而知。可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出现分歧与模糊。

二.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界定

1.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理论与需求分析模式(Requirements analysis model)的构建

马斯洛(1943)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从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需求阐述需求的等级。Stern(1983)在吸收前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独特的外语教学三层次模式:理论基础,中间层次和时间层次。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必须全面考虑到外语教学的相关因素,注意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了解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1)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需采取有效地教学模式。Slavin(1987)在卡罗尔学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QAIT模式,即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当性,教学诱因和时间。其犹如一根大链条,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显现出链的力量。而外语教师大多出于自己的生活所迫,为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方面潜心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这样他们的需求(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来满足生理的需要)与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就形成脱节。

2)安全上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很容易出于自身财产所有性,资源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经济安全。一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教师处心竭虑承担一些国家级或省级重大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各项安全的考虑。Curran(1972)用SARD来小结其语言学习观,其中S代表security,学习者和教师之友在一种安全感的环境下,才可能进入成功的学习或工作状态。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很显然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来维持亲情,友情,爱情的正常关系无疑是一些外语教师的必然选择。Gudykunst提出的焦虑 和不确定性协调 (AUM)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张卫东(2009)从解剖AUM理论的入手 ,论证了跨文化交际与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相同属性 ,并以 AUM理论为指导 ,对课堂教学做了调查 ,分析了问题 ,挖掘了原因 ,提出了对策。这是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初步尝试。Shewell在采用路径分析法研究情感因素对外语

流损的影响时也发现: 外语学习者正面的语言态度和良好动机均可以有效防止语言流损。是影响外语流损的因素之一。Nagasawa通过对7名学习日语的美国学生的调查证实: 具有良好学习动情感和正面语言态度的学习者比对照组的外语流损程度要小。

4)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外语教师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的驱动力可能来自自我珍重,信心,成就,被他人珍重或自己的地位. Stephen等 ( 1985: 3)指出:当对要发生的事情感到紧张、 不适、 担忧时,便会产生焦虑感,并从四个方面表现出负面的忧虑: 1)自我概念; 2)负面行为结果; 3)对方给予负面评价;4)本群体成员给予负面评价。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必然想通过本次课建立、 维护、 巩固自己在学生中的印象和声望,避免任何负面的印象或来自学生与同事的批评。这也是获得尊重的有效来源。李清源和魏晓红(2009)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外语学习中, 情感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 感觉、 情绪、 态度等内心体验过程。 一些国外语言学家在谈到防止语言流损时提出要重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发现, 学习者的情感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外语学习的行为和效果。

5) 自我实现的需求

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

图1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构建

2.需求分析模式的界定

“传统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已经遭到冲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纯粹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将不复是人才,他们将面临生存危机。外语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 21 世纪将取代工具型人才成为外语人才的主体。 ” (文秋芳,2002)针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的严重失衡现象,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供求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市场供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国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研究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求较高的就业率从而占领稳定的教育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了解、 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称作“ 需求分析 ” 。Widdows on (1981)认为 ,需求指“ 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 。Hutchins on和 Waters (1987)指出 ,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任何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

从内容上看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 目标需求分析 ”( 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 ( l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目标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 学习目的和外语水平开展的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前的语言水平 ,调查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欠缺以及学习态度、 学习偏爱、 需求与期望等。目标需求分析中最著名的一种模式是由 Munby (1978)提出的。Munby的模式考虑了学习者个人的语言需求 ,却忽视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认知和情感变量都有意识地被排斥在需求分析之外。Dudley2 Evans和 St . John (1998)对 Munby的模式进行了纠正和改进 ,拓宽了数据收集范围 ,增加了有关学习者学习不足、 偏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对所学课程的需求与期望以及课堂教学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 ,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两种模式同时开展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最好应该被看作是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种模式的结合 (余卫华 2002: 20 - 23)。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需求问题。王斌华等 ( 2003 )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英语需求呈明显的集中态势;大学英语教学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张雅萍 ( 2004)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是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现行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根本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课程要求 》生群体。其次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需求 ,较少涉及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

三.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理据

1.需求分析模式的理论理据

张云和曾凡桂(2006,7)认为,供需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涉及两个概念(即供给和需求)和一种状态(供给- 需求状态) 。经济学中的产品生产是指厂商的行为,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意愿行为。生产厂商为市场提品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获取自身利益的满足。消费者购买市场中的产品,则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只有在市场中存在需求并且需求得到满足,即供给和需求实现了均衡时,生产者的行为才有存在的意义。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使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规律中得以体现”。(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1999)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在某一范围(全国或全球)内的读者的人数,根据对以上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做出对市场前景的预测等,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需求分析模式的实践理据

1)学生教材编写

一般来说 ,任何一套教材都应该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目的性、 系统性、 权威性、 参考性。(束定芳,张逸岗 60)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必须是针对某一特殊的对象 ,为某一特殊的目的服务的。同时有一个教学大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 ,教材通过对大纲要求的细化 ,并通过对教学材料和练习活动的精心编排 ,这样使得教学目的明确化 ,易于实现。系统性是教材的精髓。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教材的使用者:学生。(General Serial No. 100) 准》 中得到了体现, 该 《标准》 对教材的定义是: 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比如课本、 练习册、 活动册、 故事书、 补充练习、 辅导资料、 自学手册、 录音带、 录像带、 报刊、 广播电视节目、 幻灯片、 照片、 卡片、 教学实物、 计算机软件等等。总之 ,凡是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脱离实际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只能空中楼阁。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 “根本”,所以权威性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权威性,使其满足当下外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价值规律。真正使外语教学研究教材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学习环境 ,我们应该立足国内 ,开发适合中国学生实际的外语教材。国外有许多现成的好教材 ,但再好也仅作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一种补充和参考资料 ,因为它们毕竟没有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我们特殊的外语学习环境。

2)课堂设计监控

在教育传播中,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阐释了传送同一信息的渠道不只一种。“谁”提出了对信息的控制问题;“说了什么”是内容分析研究的主题;“通过什么渠道”是对媒介做分析研究;“对谁说的”是对接收者和受众的分析研究;“有何效果”则是对整个传播过程的结果进行的分析。拉斯韦尔的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课堂上如何监控,怎样更好监控,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作为教学,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课堂中需考虑其传播手段,时效性,持久性和受众参与教学的程度。学生(接受者),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外语教师发出的信息经课堂教学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在改变受众固有立场、观点上有多大威力这一方面,但也涉及了大众传播对社会及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效果研究一直都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领域中历史最长、争议最大、最有现实意义的环节。盛群力等人(1998 :118 - 271)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实际实行的程序,一般分为总体教学策略、 知识教学策略和技能教学策略。可看出,这比较全面地从根本上认识外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对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角度也在不断调整,但对其基本特征的把握仍然是最关键的。

3)外语师生专攻统一

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 的需求分析,推广和实施新模式 ,教师信念有必要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如语言信念,学习信念,学习者信念,教师角色信念,教学信念,课堂信念和整和转变 。学生及所需要的是教师提高语言能力,减轻工作量,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新模式的指导和培训,学校对大学英语改革的支持,教学方法的改善,无需全部将理论运用其中。(陈冰冰,陈坚林 14)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和作用、教和学的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内容等应为培训重点;其次 ,应强调信息技术与外语实际课堂相结合 ,突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培训重点为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 ,而不是技术本身 (陈琦 , 1997: 63)。因而,将教师的专攻方向与学生课堂所学有机结合尤为必要。

3.需求分析模式的反思理据

香农-韦弗模型原是用于研究电报通信过程的,起初是单向直线式模型,在原来基础上,加入了反馈因素,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人类的传播过程。图3显示的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需求分析模式关系图包括六个组成部分:

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信源代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编码代表课堂教学备案,信道代表课堂教学过程,干扰代表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在干扰和外在干预,译码代表外语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的接受过程,信宿代表学生(受者)。反馈代表学生所学反馈课堂教学的验证效度。语言游戏的特征是参与,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翻译教学成为 ‘语言与活动交织而组成的整体’ 。……在发现命题、 提出命题、 初步解释命题时,老师是主导的;在理解命题、 接受命题、 实施命题(学生做作业) 时,学生则是主导的。 ” (刘宓庆,2003 :236) 其事实上,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理论的兴趣和理解不容乐观,这多少反映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产生脱节。真正认识外语教学的本质和精髓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的应用

1.理论知识拓展层面

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外语教学作为我国外语学科中的主干也是备受重视,然而在科学研究、 方法探索、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辞书编纂、教材建设等方面如何进一步发展,值得研讨。对于英语教学这样一个宽泛庞杂的领域进行描述,有必要采用合理的理论框架。只有在这两个前提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在更为理性和概括的基础上,描述其发展脉络,凸现学科特征,针对中国语境中英语教学的 “时效性” 问题(胡壮麟2003 ;刘润清,戴曼纯 2003) ,做好研究,找出对策,创新教学。随着Sapir 和Bloomfield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实验室技术(听说法)和C. Roger 的人文心理学的观点(沉默法) 等教学法不断出现,Hymes 语言交际能力理念的提出也得到了语言教师的积极响应,在语言教学领域里获得了自听说法问世以来第性的变革。90 年代以来,J . Lave & E. Wenger (1991) 通过对不同行业中技能学习模式的调查, 提出了社会实践的学习理论, 强调一种自然学习的方法, 其中 “合作协商计划” 的理念(cf. Haneda 1997) 。D. Brown (1975) 曾言,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 每隔四分之一世纪就有一次范式交替现象出现。在创新发展文化底蕴的促动之下,北美语言教学界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理念与方法上的推陈出新。以上外语理论研究的发展是否符合课堂教学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考证。必须以理论来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这是需求分析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实践技能提高层面

长久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 —当学习或习得另一语言之时,新的语言系统的建立是否对原有语言系统产生结构性影响? 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 90 年代以来,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完善与普及,认知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Kiernan 1998 ; Crane & Richardson1999) 。科学家发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人类大脑在词汇存储和加工方面体现出一种多元系统的表征。在母语和二语习得过程中,年龄是一个关键的要素:从小学习两种语言的人,在话语产生过程中,大脑皮层只在一个区域被激活;青少年时期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大脑皮层分别在两个区域被激活。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语言学习中长期存在了无定论的 “临界理论假设” 提供了一种来自于神经学的理论证明。相关研究还证明,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的工作范围在大脑前庭中表现出一种可以在空间上解析分离的特征,这就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生理学的基础( Kim , Relkin , Lee & Hirsch 1997 ; Blakeslee 1997) 。Bax (2004)将这种观念称为 “交际法态度” 。 “交际法态度” 在我国颇为流行。尤其是自 《英语课程标准》 倡导 “任务型” 的教学途径以来,几乎在全国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中掀起了新一轮的交际教学热潮。甚至有人提出,“交际法原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灵魂,没有交际法原则就没有现代英语教学法” (程同春,2004) 。这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理论需求分析模式需有交际的基本功能。

3.科研技能提升层面

海氏认为乔氏的 “语言能力” 概念未能全面揭示人的语言能力,因为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他能否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还要看他说出的句子是否符合当时的语境需要,看他是否知道何时何地说何种话以及如何说,Hymes由此提出了 “交际能力” 的四个参数:可能性、 可行性、 合适性、 表现性。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确实有很大成果但科研的发展大多需建立在教学实践的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