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兴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兴经济分析范文1

今年以来,__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领先、全省争先、全面创先”目标,大力推进吉泰走廊崛起工程,狠抓园区平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做大经济总量,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园区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运行平稳,但差欠较大。1-6月份,园区预计主营业务收入112.5亿元,缴纳税金5.1亿元,工业增加值27.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3.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6%、13.0%、18.2%、15.8%。各项指标虽然均呈两位数增长,但距离市县下达的年终目标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分别是年度目标的36.3%、35.6%、38.6%、136.1%,都不到40%,下半年形势比较严峻。二是产业总量继续做大,但集聚步伐放缓。上半年,数字视听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5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园区比重为47.6%;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9.0%,占园区比重为48.2%;交纳税金2.1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园区比重为41.9%。然而,上半年招商引资仍未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后劲不足,且华忆电子、高创电子、格锐音电子、德普生电子等企业相继停产。

目前,园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订单有所减少;二是融资难仍是困扰一些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三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部分企业的招工带来困难;三是招大引强没有重大突破,园区发展缺乏强劲的后续动力;四是用地指标的落实滞后和征地拆迁的遗留问题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也给招商引资工作造成较大拖累;五是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力度不够,管理服务成本上去了,效率却很难提升,发展缺乏活力。

下半年,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三先”目标,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守住生态环保底线,扎实苦干,加快实现产业发展升级,全力争创国家高新区。要紧咬目标任务,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把推动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之策,寻求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建议:一是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富鸿金属二期、久晟茶油、鸿嘉利科技、云山云水、永业纸品、德亿电缆、联创电声等一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积极组织协昌精密、星瀚包装、华盛彩印、刘兴丝花、庐陵骏马等一批企业申报规上企业。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下放委托行政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加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投融资渠道,出台政策刺激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速产业集聚步伐。力推用地指标的落实和征地拆迁预留问题的解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提升产业承载力;全力招大引强和扶优扶强,稳步推进立讯产业园和燕京啤酒退城进园项目建设。四是加大闲置用地清理整顿力度。梳理园区企业闲置用地情况,对圈而不建,建而不产,产而无效的用地,坚决依法依规予以清理盘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新兴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 信托流转 可行性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土地的生产经营状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在城市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在城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但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它,从而导致农村耕地利用处于较低的效率状态,耕地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一些种地能手想扩大种植规模而缺少转包经营途径。在此种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衣户经营土地的利用效率,如何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增加土地效益,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农村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本文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方法对进一步讨论理性投资者能否接受农村土地信托这一金融产品,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进行深入详实的分析。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含义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作为一种新兴的农地流转模式,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改变农业生产用途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依照信托原理,由受托人受土地经营者的委托,依照自愿、依法、有偿法则,通过法定程序将土地经营者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交付受托人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经营管理或使用,由此带来的收益归委托人所有的一种新兴的土地流转方式。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主体是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如图1所示,其中,委托人可以是土地承包者,也可以是村集体,他们对农村土地拥有可转让权、独立处分权。另外,在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过程中,政府起到了监管、服务作用,其主要通过对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市场进行规范控制和政策引导方式。承担着为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活动创造公平、有效的法律流转环境责任。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可行性的经济学分析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以信托方式实现的农村土地能否快速、顺利地在农村土地市场上出售,能否被投资者所接受问题的分析。也就是说,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的运行,既要符合农村微观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又能实现农村土地的外部效益的内在化的要求。

(一)假说提出

在农村土地利用与流转方面,农户家庭以私人净收益最大化为原则,而社会决策以社会净收益最大化为基点,二者决策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

H1:农村土地总数量变化(K)由主要取决农用地数量变化(K1)与非农用地数量变化(K2),即:K1+K2≤K。

H2:农村土地净收益(SR)由经济收益、生态收益、环境收益三部分构成,农用地净收益与非农用地净收益分别用NR1、NR2来表示,MR1、MR2分别表示农用地与非农用地边际净收益;

H3:农村土地存在稀缺性,可以自由的在农用地和非农用地之间进行转换,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净收益遵循报酬递减规律。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行为决策分析

农村土地非信托机制流转情况。如图2所示,农用土地与非农用土地私人边际净收益曲线分别是MRp1和MRp2,社会边际净收益曲线分别是MRs1,和MRs2。由于农村土地净收益达到最大值的条件为MR1=MR2,于是农户家庭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均衡点为Ep,而社会用地与保护决策的均衡点为Es,农户家庭用地量与社会用地量分别用Kp、Ks表示。此时,土地利用农户家庭最优决策均衡点Ep与社会最佳决策均衡点Es没有重合。

土地利用农户家庭最优决策均衡点Ep与社会最佳决策均衡点Es,所以发生偏离,这种偏离的本质就在于农户家庭净收益目标与政府净收益目标之间产生了偏离,从而导致了农村土地利用方面的外部性的存在。

要想解决农户家庭利用目标与政府利用目标的最优决策耦合以及农村土地利用方面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就必须要使农户家庭收益(成本)与社会收益(成本)目标达成一致。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情况。在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中,可以通过设计能反映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效果、有偿转让与使用及土地经营技术的改进、效率提高方面的信托流转价格,从而达到农村土地效用最大化的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目的。除此之外,要辅之以相应的制度激励,以确保土地信托的流转价格能够直接转化为农户家庭的直接收益。从而引导、刺激农户出于对自身经济收益追求的目的,通过对生产经营技术的改进去提高流转土地质量,自觉、主动地去珍惜土地,从而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如图3所示。

在图3中,通过土地保护信托模式目标的设计,使农户家庭微观经济主体与政府二者在处理农村土地经营问题上要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加以综合考虑。这时,农户家庭主体土地经营的外部效益内在化了,农户家庭农地私人边际收益增加了,MRp1,曲线上移,直至与MRs1曲线重合(MRp1=MRs1)。因此,农村土地的非农化规模减少,非农用地的外部成本特别是使用成本与选择价值也相应减少;非农用地的社会净收益增加导致MRs1。曲线逐渐上移直至与MRp2,重合,达到了最优决策均衡(MRp2=MRs2)。在图3中,MRs1与MRp2的交点E0为土地配置的最优均衡点(农户家庭利用的目标与政府利用目标的最优决策耦合),Y0表示农村土地经营的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K0表示对应的土地经营规模。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框架设计

本文认为,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土地保护机制,就必须构建与我国目前农村实际状况相匹配的,以农村土地经营与保护效率最大化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权信托流转制度。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的定价机制

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定价机制是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的关键前提,为此,农地信托定价机制的建立就必须以农村土地经营与保护效率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同时,交易价格要全面体现农地信托财产内在价值,全面反映农村土地内在收益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价格必然会影响到土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于是,在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过程中,相关政府机构通过对土地内在价值的不同等级评定来制定不同级别的基准价格,即采取市场定价与政府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也就是说,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经营、可持续利用的不同级别、土地流转市场的供求关系、农村土地风险预期等因素来共同定价。这种定价方案实质就是将不同程度的土地经营与可持续利用级别转化为不同的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价格。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农户家庭微观经济主体是农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直接受益者。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激励约束机制

短期看。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关系中的当事人(信托人、受托人、政府等)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的具体特点,通过对信托当事人之间的土地经营与可持续利用行为进行动态模型的分析,以确定最佳激励因子,从而求出影响激励因子的关键因素。进而设计出农地信托保护效用相应的产权激励制度、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特殊税费制度等最佳激励约束机制。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监管制度

在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实施过程中,如果受托人目标和行为发生差异,与之相应信托目标就不能完全实现。因此,要根据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风险的不同来源及其特征,运用组合法及期权推理分析法来建立信托流转目标偏离风险度量与控制机制,对信托目的偏离风险的测度、管理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农地信托风险识别、评价与预警监管机制。

(四)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对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效果的考评主要基于两个目的:一是对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运行的阶段结果是否与其最终目标存在差异进行实时考核,如果阶段结果与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终极目标发生偏差,就要及时进行相应修正。二是运用动态考评办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绩效进行评价,来寻找适合我国国情要求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

(五)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模式的制度支持系统

新兴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 发电特性 经济型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M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92-01

1.前言

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生产生活中对高效环保的标准日益增高。而在电力行业,新能源革命正在进行。传统能源依靠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有煤、石油、天然气[1]。

新能源l电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本文基于新能源发电特性从技术研发、成熟运用、维护保养、经济价值等方面综合论述,与传统发电行业对比分析其经济性。

2.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现状

传统化石能源的超负荷开采与利用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所以新能源发电技术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5年,世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除水电外)共增长3.56倍。若包含水电在内,新能源发电共贡献世界发电量的21%;除水电外的新能源贡献了全球发电量的3.8%。其中,2000-2015年风电和太阳能共增长了14倍,为新能源发电量中增长最快。

2015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量排名第一的是德国,而美国在风电、地热、生物质发电等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

本领域中,我国在学习其他国家基础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我国电力拨款达3986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投资额比例占77.66%,规模上电力装机总量已经超欧洲先进国家。但与欧盟相比仍然低44.86%。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中,非化石燃料装机容量占35.84%,比欧洲国家低37.11%,发电量仅为27.5%,发展上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发电种类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而欧盟国家利用的新能源种类较多,技术较发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发展均衡[3]。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极不平衡的为水电,其发展较快,占新能源总量的80.36%。下步我国应及时调整发展结构,在引进欧美技术同时加大对电力远距离输送、储蓄电技术、电力并网与调配技术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新能源发电大规模运用做足准备[4]。

3.新能源发电特性与并网技术分析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目前这两种新能源在实际中利用较多,所以应分析这两种新能源发电的动态输出特性并建立相应的输出特性模型,针对不同区域实例分析其全年的出力变化和光伏电站并网后对峰谷差的影响。

风的移动过程中,具有动能与势能的双重变化。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风速的变化具有随机性。风力发电机组能量来源于风的动能。不同地区的风速都存在易变性和不可控性,风力发电机组时刻都遭受到较大程度的扰动,这种扰动会影响机组本身和对与之相连的电力系统。而太阳能随着地球运行与太阳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加之天气影响与各地日照长度的不同。由统计结果可知,光伏电站每天出力时间集中在6点到19点,冬季出力时间短,夏季出力时间长[5]。

目前风力发电具有独立运行的离网运行电和接入电力系统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离网型风力发电与并网型风力发电相比其风力发电规模较小,其通过电能存储装置或者与其他发电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没有电网的偏远地区供电。并网型风力发电是世界风力发电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发电容量较大,通常为几兆瓦到几百兆瓦,由于其与大电网相连,从而可以得到大电网的补偿和支撑,可以使风资源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风力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在考虑环境效益等因素的情况下,风力发电在经济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太阳能发电可分为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光发电两大类。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由集热部分、传输部分、储热部分构成。根据聚光式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以及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主要由光伏电池模拟器、充电控制器、超级电容、蓄电池组、正弦波逆变器和系统监控部分组成。

4.提高光伏发电经济性的技术研究

首先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过高。设备价格是影响光伏发电经济性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提高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通过市场调查与企业经验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实现市场准入机制,加大价格竞争杠杆。

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太阳能光伏设备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把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降下来,这样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才有基础。另外,发展分布式太阳能系统也是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竞争力的一个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使用应该让消费者具有选择权。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更广大的电力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替代能源,发展这一系统技术及相关网络技术,无疑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6]。

5.结论

对于风力发电,国家无需长期大量地对风力发电项目进行补贴,为了有效地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应该进一步加强风力发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采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

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将会带来资源枯竭与气候异常等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寻求可持续的清洁代替方案,成为能源工业的使命。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具备可再生的特点,发展前景广阔。但任何技术的发展成本与经济性最为关键,未来只有当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价格上能与传统能源匹敌才能具备住够市场竞争力,这需要能源政策、技术进步的支持。所以经济可行的的能源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引发能源革命的。

参考文献

[1]李剑平.新能源发电的特性及经济性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5(21):9-9.

[2]赵宇思,吴林林,宋玮,等.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特性评价分析方法的研究综述[J]. 华北电力技术,2015(3):18-24.

新兴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经济转型 商业经济 创新发展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工业保持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挑战,急需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能耗来换取,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新的经济产业布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常态。

一、经济转型的背景和内涵

经济转型指的是由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导致社会原本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持社会继续发展的一种行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面临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危机。

我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是因为经济体量越小,发展速度越快。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一个调整期,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变为中高速。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适当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有利的,在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往往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才能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到7%之间,这一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尽管目前仍然在维持着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庄边,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新经济发展政策的消化等。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等,是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全面发展战略。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新兴产业对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产业结构改变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社会基础的建设。我国的经济转型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有许多特点和趋势。

比如,我国为了推行家电普及,开始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活动,由政府提供补贴,鼓励家电企业深入到乡村基层中去。而一旦活动结束,商家立刻失去了这方面的动力。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干预市场的行为,违背了市场规律,尽管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家电普及率,但是对于农村地区长远的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在经济转型之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我国的商业经济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你入手。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第三产业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的产业,从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中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中央制约三公消费的战略也部分解决了造成过快增长的制度原因。

经济转型之下,我国的商业经济流通速度显著加快,各种快消费和快服务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优势产业,是新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亮点。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

新的商业经济形势给我国的商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经济方式。目前的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电子商务给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对传统的实体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我国的商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实现了重新组合,甚至带动了物流产业和交通格局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给边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让人们对于商业有了新的理解。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商业模式是商家出租柜台,依靠物业和租金来获取经济利益。这导致真正的商家并没有自利,无法发展自营品牌,阻碍了我国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商业模式之下,商家能够更好的把握自身的命运,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型商场从集中在城市中心转变为向郊区发展,小型便利店成为了商业活动的主力军。未来的商家该逐渐变过过去的经营模式,而逐渐改为商业地产的自营。而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也不仅仅会考虑到销售实体,而是把服务水平等各种因素纳入到考量当中。

四、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经济转型,思路先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思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政府的职能开始发生转变。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调节经济发展速度,健身诚信体制,改良商业环境等。在未来的新经济体制之下,政府逐渐转变为对市场进行调节和监督的作用。通过改革流通经济来改善市场环境,平衡传统的实体商业与新兴的电子商业的发展。

诚信体系和健康的商业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我们要调整商业模式和结构,建立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构建统一的成熟市场,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来实现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还要解决自营的商业模式实现回归,转变思维方式来纠正不健康的商业现象和商业行为。未来我国将依托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将持续进行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盛业经济发展有着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质量的特点,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将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巧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产权制度分析与创新模式建构[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18.

[2]王永.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1.

新兴经济分析范文5

为了进行企业改革,创新企业经济统计,企业管理在面临新的形式下,就需要有新的创新。我们企业统计人员要根据情况对企业统计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测与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一)创新统计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经济信息为基础,企业的经营决策要在统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判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要求,企业统计工作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二)创新企业统计方法,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近几年来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经济指标的改革和创新。一是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开展,企业统计创新符合统计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国近年来统计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应的企业统计体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若企业统计部门自身未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则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跟上统计制度改革的潮流。二是认为企业在统计方面,只是在总结工作时做一下工作报告,对企业经营决策方面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三是认为企业统计只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和生产指标情况,但目前企业经营一般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能依赖于财务和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因而,企业统计创新势在必行。企业如果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就能及时对企业生产情况分析、数据调查以及技术经济、生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

二、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面临当前煤炭企业市场的倒春寒,煤炭销售举步维艰,市场竞争愈加残酷。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特别是“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煤炭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行成本管控、避免环节浪费、改良操作工艺、提高工效、更好的提高煤炭质量,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创新的统计模式,恰恰能给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科学依据,使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为了使企业统计工作适应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企业经济必须进行创新性管理,也才有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而市场经济的高速有效发展、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因此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一)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科学发展观就是一部与时俱进能正确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充分解放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发展过程中,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才能真正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而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就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保障。因此,企业经济要进行创新性统计。

(二)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

市场经济度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企业的创新性统计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通过系统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因此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十分必要的。要使企业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我们要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企业统计的全部活动,统计分析与预测都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它能够准确及时的为企业提供内外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创新统计制度。我们要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特点的统计制度。企业统计人员要履行准确、及时上报统计资料的义务,要夯实统计基础,建立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落实统计工作责任制确保企业统计工作高效运行。

3.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创新服务。一些企业的统计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在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还是有文章可做。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得政企进一步分开,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与外部联系密切,国家的政策导向、市场的供求变化等,都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为增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就必须具备对各类信息加工、整理、分析以把握机遇。因此,企业统计要适时将工作重心进行调整,企业统计人员要适应市场新形势,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本企业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的调研,通过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三)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需要

统计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改变统计人员知识陈旧、不适应发展的需求。统计人员要立足统计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勇于创新。要多参加企业内部组织的各项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结束语

新兴经济分析范文6

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较高,但披露内容及形式仍难以达到预期披露效果。目前,在钢铁行业,企业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另外在年度报告和招股说明书中也涉及到相关环境信息。下面将列举典型企业进行分析。以宝钢股份为例,公司从2003年起开始环境报告,与其他企业相比,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比较规范。在其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绿色生产部分披露了环境管理方针和组织构架、管理体系、环境与能源解决方案、环境保护成本和管理绩效。在环境成本方面,包括费用化成本和资本化成本两部分,分别为23.98亿元和8.03亿元,并详细披露了环境保护的资本化项目和费用化项目的具体构成,如下表:此外,宝钢股份2014年年报的董事会报告中,在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发展面临的挑战、经营计划、可能面对的风险等部分涉及环境信息;在招股说明书的风险因素及对策部分披露了环保风险。对应于宝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他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大多社会责任报告并在其中披露相关的环境责任。一部分上市公司还在年度报告的董事会报告中和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有关环境信息的内容。以河北钢铁为例,在其201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环境责任部分披露了节能减排投入和节能减排成果,且以货币形式披露了具体项目的投资数额。在其2013年度的董事会报告中,有对加强能源管理,引领绿色发展,推进节能减排的概述;核心竞争力分析中提到了绿色发展优势;2014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明确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当好绿色钢铁的引领者、和谐发展的“排头兵”。

二、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以定性为主,缺乏货币计量

到现在为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也没有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多为定性表达而欠缺定量描述。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的附录部分,提供了上市公司年度环境报告编写参考提纲,其中仅包括了环境管理情况、重大环境问题的发生情况、环保守法情况等披露项目,而企业多以文字形式对这类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我国还没有设置环境会计科目和环境会计报表项目,缺乏对环境信息基于会计基础的反映和考量。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大多是文字性的定性描述,涉及到的数据也只是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等非会计基础型数据,对相关的环境会计指标缺乏定量描述。从上一部分的总结看出,钢铁行业只有个别企业如宝钢股份、河北钢铁等披露的环境信息中涉及货币性信息,而其余企业则全部以文字信息进行披露。

(二)信息不规范,缺乏可比性

目前,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行业规范都没有明确而严格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致使不同企业之间披露的环境信息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企业不同年份披露的环境信息也没有一贯标准,导致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披露形式看,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多在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年报的董事会报告中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而从披露内容看,各个企业则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使得同行业之间的比较缺乏有力依据。

(三)信息单一,缺乏完整性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体系,公布的环境信息不系统、不全面。例如,2003年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要求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共包括5大类20小项,但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来看,很多信息并未得到披露。一些涉及企业财务利益和战略利益的重要信息,如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费用及环保绩效等,并未得到真实完整的披露。而另外一些鼓励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由于缺乏强制约束力,企业很少对其进行披露。

(四)信息片面,缺乏相关性

钢铁行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注重反映已经发生的事项,如排污费、固废处置费等费用的支出,环保投资,环保认证等几乎不对企业以后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而对企业未来经营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信息,如环保研发、环保投资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诉讼等披露较少。另外,自愿而非强制披露的规定,使得钢铁企业对负面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较少。企业目前公开的环境信息,仅简单披露了环保方针政策、环保体制机制、环保项目实施、环保管理绩效、环保风险及其对策、环保质量认证等项目,并且披露的都是对企业有利的环境信息,而没有披露对企业不利或者可能不利的环境信息。

(五)信息未审计,缺乏可靠性

目前,暂时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审查和鉴定,环保机构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审核。因此已披露信息的可靠性缺乏有力保障,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针对或涉及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只存在于环保法规之中,而在其他法律法规尤其是会计法规中缺乏相应依据。而且相关披露要求只是对环境信息的规定,并不完全适用于环境会计信息。另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仍然缺乏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因此企业无法统一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信息披露实务缺乏可操作性,信息披露质量也没有规范的标准来衡量。同时,对于一些自愿公开的环境会计信息,由于缺乏强制约束力,企业通常不会选择主动披露。

(二)环境会计制度不完善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需要相应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引。目前,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很难找到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对环境信息的反映缺少标准和依据。相关环境信息如环境资产和负债、环境收益和费用等并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缺乏对环境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制度。因此企业在是否披露、披露什么和怎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问题上无据可依。突破会计计量障碍,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建立环境会计制度,成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缺乏有效监督

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尽管我国对企业提出了环保要求,但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仍然不会主动牺牲经济效益而自觉增加环保投入和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有效监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就难以得到有力执行。然而目前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环境审计还未得到较为完善地开展,相关利益主体及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和监督意识也有待提高。

四、完善钢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通过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现有法可依,改变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为辅的局面,强制要求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以规范标准的形式披露完整的经审计的环境会计信息。其次,现行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主要由环保部门作出,除环保法规之外,应将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纳入会计法规体系之中,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立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另外,执法部门也应加强执法力度,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有效执行落到实处,使企业严格遵照有章可循。

(二)完善环境会计理论,建立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务需要有相关理论的指导,我国可以从环境会计制度较先进国家的披露模式中寻求启示,灵活借鉴,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可以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或成立专门研究组织来加快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进程。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来规范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设立环境会计科目和环境会计报表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从而引导企业以规范的形式和完整的内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将货币信息纳入披露范围,使信息具有可比性。

(三)加强政府监督

企业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在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披露时,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督促企业严格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与监督涉及环保部、财政部、证监会等政府部门,环保部门对一些环保指标的制定最具发言权,财政部对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立应加强管理,证监会则直接负责监督上市公司的有关信息披露。这些政府部门的监管应该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共担其责,以保证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加强社会监督